•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实验报告 > 正文

    高中-历史-部编版(2019)-第7课、隋唐制度变化与创新 教案2

    时间:2020-11-11 13:12:13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本课设计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本学科特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依据课标要求、本课逻辑及学情分析,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首先,运用时空定位,了解汉代、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赋税制度的变化;其次,通过史料分析,比较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制度的特点,指出隋唐制度的创新之处,并进一步理解制度的变化和创新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并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历史理解的能力;最后,通过感受古代的政治智慧对后世的借鉴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课程标准内容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

    本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主要涉及汉代以来,尤其是隋唐时期在承袭前代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选官制度方面,从汉代的察举制到隋唐的科举制,取士也从以推荐为主逐渐转移到以考试为主,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二是在中枢政务机构方面,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取代秦汉的三公九卿制,使得君主集权相对地得到了分割,决策、审议、执行的权力分属相对独立的三个省,这样的分权机制,使君主专制在“君主集权”的大框架下也容纳了一定程度的“民意”,由此,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三是在赋税制度方面,从汉代的编户齐民到唐代两税法的实施,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不仅征税广度得到扩宽,且依据纳税人负税能力高低来征税,极大地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而这三方面,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完整的体系。

    但要注意的是,隋、唐虽然是盛世,但时间并不长,而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实际上是为盛世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注意将这两个时段的相关问题联系起来考虑,这也是本课的难点所在。如制度创新主要发生在隋朝和唐朝前期,但也应注意所谓的“制度创新”并不是截断众流、无所依傍地突然发生的,其中很多内容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已有基础,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三、学情分析

    对于高一学生而言,本专题关于朝代更迭、民族融合、隋唐盛世等相关知识点在初中的教材中及本专题的学习中已有所了解,但关于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几乎未有涉及。因此,在高中阶段,需要学生在历史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把握秦汉以来历代制度的变化,并能与前代制度进行进一步比较和分析,思考隋唐制度的创新之处,以及制度的创新对隋唐时期产生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

    本课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和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了解秦汉以来历代在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赋税制度的变化,并进一步深入认识隋唐时期制度的特点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通过比较汉、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制度的特点,指出其变化与创新之处。

    六、教学设计思路

    在理清汉代以来制度演变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比较等多种形式得出隋唐制度创新之处。

    七、教学过程

    导入学习任务1: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维系需要的条件理清本课线索。

    制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层面。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以后就逐步建立起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以巩固其对全国的统治。西汉时,汉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的建议,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终于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所需要的理论基础。从此,封建政治制度的政体基本定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制度得以巩固,并得以延续2000多年。而这一政体的确立与维系,它需要哪些条件?

    学生活动:学生阐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维系的条件,互动交流。

    教师活动:对学生的认识进行互动评价。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的过程,引导学生置身这一历史时空,就这一制度的正常运转所需的条件展开思考,使之认识到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从而理清本课三大子目之间的关系。

    导入学习任务2:从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认识隋唐的创新。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几经变化,随着君主专制的演进和中央集权的加强不断完善和发展。

    材料一

    图片1江南贡院 ?图片2号舍

    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时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王定保《唐摭言》 \o "" [0]

    材料三: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o "" [1]

    问题1:贡院是唐代出现的一个科举专用名词,是科举的专用考场。结合图1,猜猜图2的用途。这样的设置有何目的和作用?

    问题2:结合教材梳理从汉到唐的选官制度的演变,并指出隋唐科举制度在选拔的标准和形式方面的创新之处。(提取教材有效的信息,可知选拔的形式从举荐发展为考试,考核依据由才能、门第到考试成绩,选官权利由地方收归到中央。)

    问题3:根据材料二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科举制度的作用。

    教师活动:情境创设、引导分析、文本解读。

    学生活动:观察分析、文本解读。

    【设计意图】材料一通过展示图片,激发学生探索欲望,深化学生对科举制度的认识,重点是引导学生思考图片背后体现的古代的科举考试的特点,从而引出历代选官制度的标准和形式,培养学生历史解释和史料实证的能力。通过对材料二和三的解读,引发学生对科举制的思考,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评价科举制,形成正确的历史解释和历史观。

    导入学习任务3:从古代中枢政务机构的演变认识隋唐的创新。

    唐代士人在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中及第之后,只是获得了候选官员的资格——出身,并不能直接做官。要想获得正式官职,就必须参加吏部的铨选,合格后择优录取,从而被正式授予官职。可见,科举制的推行和隋唐时期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密切相关。

    材料四:汉代中央政府的组织,当时有所谓的“三公”“九卿”,这是政府里的最高官。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御史大夫掌监察,辅助丞相来检查一切政治设施,他是副丞相。……再说汉代的九卿,那是: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这九卿,全都隶属于宰相。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 \o "" [2]

    材料五:唐代政府和汉代之不同,若以现在话来说,韩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换言之,汉代由宰相一人掌握全国行政大权;而唐代则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凡是经各部门之会议而决定。……唐代宰相共有三个衙门,当时称为“三省”:一中书省,二门下省,三尚书省。此三省职权会合,才等于一个汉朝的宰相,而监察权还并不在内。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新校本

    问题1:根据材料四、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绘制汉代和唐代中枢政务机构关系图。

    问题2:对比秦汉和隋唐中枢政务机构的关系图,分析其发展趋势。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绘制。

    学生活动:绘制关系图,分析唐代各部门的职能及其作用;并与秦汉中枢政务机构进行对比,得出其发展趋势。

    【设计意图】通过时空定位和比较,绘制中枢政务机构关系图,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视野中理解制度的变化与延续、继承与发展,使他们意识到隋唐的“制度创新”并不是截断众流、无所依傍地突然发生的,而是在前朝的基础上实现的中国官僚体制史上的重大变革,从而对历史作出正确、客观、辩证的认识。

    导入学习任务4:从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变认识隋唐的创新。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庞大的官僚体系队伍能够保证中央集权制的运行,但如果国家财力不足,那便无法保证这一队伍的存在,那中央集权制度也就不能顺利运行。可见国家财政的重要性。而赋税又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

    材料六: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 ,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 。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 悉省。

    ——《资治通鉴》 \o "" [3]

    问题1:请从时间、赋税制度、特点三方面自制表格,梳理秦汉以来赋税制度的变迁。

    问题2: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租调制相比,租庸调制有何进步性?并分析租庸调制难以实施下去的原因。

    问题3:引导学生结合自制表格和材料六,指出两税法的创新之处及其作用。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知识绘制表格。

    学生活动:绘制表格,文本解读。

    【设计意图】通过时空定位自制表格,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文本解读及历史解释的能力。并通过从史料中挖掘有效的信息,得出两税法较之前赋税制度的差异,引发学生对两税制背景及其作用的思考,从而强化学生的理解,提高学生史料实证的能力。

    小结:正如钱穆先生所说,任何一项制度绝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汉唐以来的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赋税制度这三方面,对于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有着重要的作用。而隋唐时期的一批政治家,开明豁达,充满自信,既善于从历代兴亡中总结出治国安邦的政治经验,又锐于制度的建设与创新,开创了唐前期一百多年持续繁荣的局面,期间著名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治世,成为以后中国古代政治的典范。隋唐文明也成了古代中华文明辉煌灿烂的代名词。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让学生体会隋唐时期制度的变化和创新是出现隋唐治世的重要原因,感受隋唐文明对于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的重要性,以落实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

    八、学习资源与学业评价

    (一)学习资源

    [1]王小甫、张春海、张彩琴编著.创新与再造:隋唐至明中叶的政治文明[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

    [2]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2.

    [3]刘松柏,何成刚,梁晓东主编.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11.

    [4]赵剑峰,苏峰,何成刚主编.历史课标解析与史料研习.中国古代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6.

    (二)学业评价

    这一教学实例中,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通过多种类型的史料,贯彻落实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历史核心素养。

    水平1:能够通过时空定位,梳理出秦汉以来的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设置和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其主要内容。

    水平2:能够运用相关史料并使用相关历史专业术语,指出隋唐时期的选官制度、中枢政务机构和赋税制度的各自的特点和作用。

    水平3:能够通过比较秦汉以来的各项制度的变化,指出隋唐时期各制度的创新之处。并进一步理解制度的变化和创新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

    水平4:能够通过感受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及其对后世的借鉴作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九、板书设计

    十、教学反思

    因为时空的差距,学生对历史容易产生疏离感,以致对史事,尤其是制度史,往往比较难掌握。本设计针对这一难点,利用四个环节平铺直叙厘清这一时段主要制度的演变过程,并通过分析、比较多种形式呈现的史料,归纳隋唐时期制度的特点及创新之处,并着眼于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下的课堂教学。但如何认清制度演变与创新中的外在需要和内在用意,则取决于如何处理好历史逻辑、教材逻辑与学生的认识逻辑。本课在这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需改进。

    \o "" [0]?王定保著.唐摭言[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

    \o "" [1]?吕思勉著.中国制度史[M].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9,4.

    \o "" [2]?钱穆著.中国历代政治得失[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2,2.

    \o "" [3]司马光著.王英俊等编.《资治通鉴》文白对照全译[M].吉林:时代文艺出版社.2002,7.

    相关热词搜索: 制度 隋唐 化与 教案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