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实践报告 > 正文

    2020-2021学年历史岳麓版必修2同步练习:第2课 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含解析)

    时间:2020-11-16 16:27:35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课时作业2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文中“公田”的实际占有者是( B )

    A.周王 B.贵族

    C.平民 D.奴隶

    解析:根据“方里而井”等信息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井田制的状况,井田的所有权属于周王,但主要由诸侯占有,是国有制名义下的贵族土地所有制,其实际占有者是贵族,故选B项。

    2.《左传》记载:“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秋七月,初税亩。”具体方法是“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这实质上表明当时( D )

    A.周天子加强对土地的控制

    B.诸侯权力增强

    C.税收制度得到国家确认

    D.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

    解析:“初税亩”承认土地的私有,材料中描述的是在初税亩实行后,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一些规定,因此这实质上表明了当时土地私有权得到认可。

    3.阅读下列改革措施,据此判断它们共同的历史意义是( C )

    时间

    改革措施

    管仲在齐国改革(公元前7世纪中期)

    相地而衰征

    鲁宣公改革(公元前594年)

    公田之法,十足其一;今又履其余亩,复十取一

    商鞅变法(公元前4世纪中期)

    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A.直接瓦解了分封制

    B.土地私有权得到了诸侯国法律承认

    C.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为争霸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解析:A项“直接”错误;B、D两项都只有商鞅变法符合,排除;三者不同程度上肯定了土地私有,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C项正确。

    4.封建社会,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土地所有制的一种主要形式。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是( B )

    A.“公田”转化为私田

    B.土地兼并

    C.由于军功而获赏赐土

    D.政府的“均田”

    解析:在封建社会里,土地兼并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5.在封建社会一度出现过“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现象,其根本原因是( C )

    A.富者具有较强的生产能力

    B.贫者生产积极性不高

    C.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D.国家支持富者兼并土地

    解析: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允许土地买卖是造成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A、B、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

    6.王安石在关于风俗的议论中谈道:“……兼并之家多。富者财产满布州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造成当时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D )

    A.井田制遭到破坏

    B.均田制的实施

    C.均田制开始遭到破坏

    D.“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

    解析:由材料中的“王安石”可知这是宋代,材料中的现象是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宋代土地兼并现象严重的原因是宋朝统治者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D项正确。

    7.西汉时期,业主开垦荒地而获得土地,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但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刻石立碑,说土地是由“东王公”“西王母”“山公”“土公”等杜撰的神话人物手中买来。上述现象表明西汉时期( C )

    A.封建土地所有制开始确立

    B.鼓励土地买卖

    C.尊重业主对土地的所有权

    D.禁止开垦荒地

    解析:A、D两项明显错误,土地私有是在战国时期确立,材料明确指出可以开垦荒地;B项鼓励土地买卖材料中并未反映,材料反映的是“并无买卖交易发生”。从材料“业主也要模仿土地买卖文契”可以看出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注重以地契界定土地所有权,土地是由神话人物手中买来,那么,人们尊重神,自然会尊重买卖土地的结果,C项正确。

    8.宋元之际史学家马端临在《文献通考·自序》中写道:“故秦、汉以来,官不复可授田,遂为庶人之私有,亦其势然也。虽其间如元魏之泰和,李唐之贞观,稍欲复三代之规,然不久而其制遂隳(毁坏)者,盖以不封建而井田不可复行故也。”由此看来,马端临认为( A )

    A.秦汉以后土地私有已是历史趋势

    B.北魏、李唐一度恢复井田制

    C.土地私有加剧了土地兼并

    D.中央集权制具有稳定性

    解析:材料的核心观点是“秦、汉以来,官不复可授田,遂为庶人之私有,亦其势然也”,即官方不再授田,土地私有是一种历史趋势。题干中的后半部分材料“虽其间如……”是为了证明材料的核心观点。故本题选A项。北魏至李唐时一度实行均田制,并非恢复井田制,故B项错误;材料只涉及了土地私有,但没有体现土地兼并现象,故可排除C项;D项也未能在材料中体现。

    9.清初,江西、江苏、福建等省,“佃田者不输租”已经“积以成习”,地主在出租土地时,往往要求佃农缴纳押金,租约期满再行返还。这从侧面说明( A )

    A.人身依附关系减弱 B.佃农风险意识增强

    C.江南小农经济衰退 D.清初土地兼并严重

    解析:结合题干材料可知,地主出租土地的时候要求佃农缴纳押金的原因在于“佃田者不输租”“积以成习”,因此这一举措是受佃田者习惯的影响,从侧面反映了佃农身份、地位的提高,也表明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故A项正确;材料中有风险意识的是地主,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小农经济衰退,故C项错误;清初土地兼并严重在材料中也不能体现,故D项错误。

    10.苏轼曾经指出:“民庶之家,置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然犹至水旱之岁,必须放免欠负、借贷种粮者,其心诚恐客散而田荒,后日之失必倍于今故也。”这说明宋朝时期( D )

    A.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B.地主具有开展民间赈济的社会责任感

    C.开始出现租佃经营

    D.佃农租种土地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解析:材料的大意是地主把土地租给佃农耕种是为了收租,而非施行仁义,然而当遇到灾荒之年时必须减免田租、借给佃农种粮,原因是害怕佃农离开导致土地荒芜,那样损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