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工作汇报 > 正文

    高中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含义总结计划大全x

    时间:2020-11-21 08:16:37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高考语文修辞手法及含义大全

    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很多,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八种:比喻、比拟 (分为拟人、拟物 )、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等。

    一般说,比喻、夸张、拟人是语言类 ;对偶、排比、反复是结构类 ;反问和设问表述增强语气类。这八类修辞手法的含义、作用和表达效果各不相同,下面做一简要归纳。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即打比方,帮助人容易深入理解。

     用在记叙、说明、描写中,能使事物生动、 形象、具体、简洁,给人以鲜明的印象 ;用在议论中,能使抽象道理变得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

    显易懂。

    比喻由三部分构成:〈 1〉本体、〈 2〉喻体、〈 3〉比喻 (比喻和拟人最大的不同在于比喻含有喻体,拟人没有。

     )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 :甲(本体 )如(喻词 :像、似、若、犹、好像、仿佛 )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 :甲是 (喻词 :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 )乙。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 ,暗喻则是相合关系。借喻 :只出现喻体 ,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如 :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具体见下表:

    类别特点本体比喻词喻体例句

    明喻甲像乙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出现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出现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不出现无出现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附】通感

    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 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 :通感的运用可以收到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其表达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能化抽象

    为形象,让读者更好地理解 ;它能由此及彼,勾起人们丰富的联想 ;它能不拘一格,行文活泼 ;

    它能准确表达,含意深远 ;它能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最典型的例子: “微风过处 ,送来缕缕清香 ,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此外有:

    “晨钟云外湿 ”(杜甫《夔州雨湿不得上岸作》 )以 “湿 ”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 “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 ”(《吕氏春秋本味》 )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2.比拟:

    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比拟分为拟人和拟物。

    作用: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令文章更生动。

    (1)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 使具体事物人格化, 语言生动形象。例句:

    〈1〉桃 、杏 、梨 、你不 我,我不 你,都开 了花赶趟儿。

     —— 《春》朱自清〈2〉感 花 泪,恨 惊心。

     —— 《春望》杜甫

    〈3〉太阳的 起来了。

      —— 《春》朱自清

    (2) 物 (借物 人 ):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例句:

    〈1〉人群不 一切,涌了上来。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 霸 着尾巴逃跑了。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例句:

    〈1〉火山 出一声咆哮。

    〈2〉她 看 不 的地方,那 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 ,下半截身子 在水里。

     (《荷花淀》 犁 )

    3.借代:

    不直接 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 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 借代种 :

    特征代事物、具体代抽象、部分代全体、整体代部分。 方法:

    作用:突出事物的本 特征,增 言的形象性,使文笔 精 , 言富于 化和幽默

    感 ;引人 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 明、具体生 的效果。

    ①部分代整体。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 出,孤帆一片日 来。

     —— 《望天 山》②特征代本体。即用借体 (人或事物 )的特征、 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 一面 的回 身,一面絮絮的 ,慢慢向外走去 —— 《故 》③具体代抽象

    例如:南国烽烟正十年。 —— 《梅岭三章》

    ④工具代本体。

    例如:等到惊 一犁土的季 ,十家已有八 亮了囤底,揭不开 。

     —— 《 》⑤ 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 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如:你 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 《最后一次 演》4.夸 :

    事物的形象、性 、特征、作用、程度等故意地夸大或 小描 的一种修辞方法。

    作用: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烘托气氛,加 渲染力,引起 想效果,引起 者的 烈共 。

    (1) 大夸 : 事物形状、性 、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

    例句:柏油路晒化了,甚至 前的 牌好像也要晒化。

    (2) 小夸 : 事物形象、性 、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 小。

    例句: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 天地。

    (3)超前夸 :把后出 的 成先出 ,把先出 的 成后出 。

    例句:她 没有端酒杯,就醉了。

    5. 偶:

    字数相等, 构形式相同或相近, 意 称的一 短 或句子, 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 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形式上音 整 匀称、 奏感 ,易于 ,具有音律美 ;内容上凝 集中,概括力 。

    主要方式:

    〈1〉正 。上下句意思上相似、相近、相 、相 的 偶形式。

    例如: 上芦 , 重脚 根底浅 ;山 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2〉反对。上下句意思上相反或相对的对偶形式。

    例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3〉串对 (流水对 ) 。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

    式。

    例句: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6.排比:

    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

    (或增强表达效果 )。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 ;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

    漓尽致。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 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 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或突出所说的内容, 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即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

    作用:总的作用是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用在标题上,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

    更好地体现文章的中心 ;用在一段的开头或结尾处,除引起思考外,还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

    用在议论文中,能使论证深入,脉络清晰。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 ;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 ;也可以婉转表达情感,引起读者思考和重视,领会主题。

    例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首先有它的物质基础。

    8.反问 (激问、反诘、诘问 ):

    用疑问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 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 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 只问不答,答案暗含在反问句中。

    作用:表达鲜明,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例句: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

    以上修辞手法在实际运用中, 因种种原因常常会出现一些误用情况, 因此,运用时务必注

    意:

    1.比喻:要贴切、生动 ;要注意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喻的喻体必须是常见、易懂的事物 ;

    2.比拟:必须是自己强烈感情的流露, 感情必须与所描写的环境气氛协调一致 ;进行比拟的人和物或物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相似或相近。

    3.借代:借体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 使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 ;用人物的形体特征作借体时,要注意它的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的不同。

    夸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 ;要明确、显豁,不能又像夸张,又像事实 ;要力求新颖。

    对偶:要尽量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结构一致、音节和谐,注意相关 ;要尽量做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

    6.排比:必须从内容的需要出发,不能生拼硬凑排比的形式。排比是多项并举的,有的是

    多项全举,有的是在多项中举其要者,留有弦外之音、言外之意,让读者自己深思,后一种排比的句末要用省略号。

    此外,高考中引用、反语、反复、双关等修辞手法也常常会考到,下面一并说明。

    1.引用:

    引用现成的话 (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 )来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分为明引和暗引两种。

    作用: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明引 (直接引用 )。

    例句: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是故弟子不必如师,师不必贤於弟子。

    〈2〉暗引 (间接引用 )。

    例句:失败乃成功之母,你千万不要气馁。

    2.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 “说反话 ”,用与本意相反的词语或句子表达本意, 以说反话的方式加强表达效果。有的讽刺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如: (清国留学生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3.反复:

    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 ,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

    法。

    〈1〉连续反复 (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 (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

    例句:好像失了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作用:主要运用在诗文中,起到反复咏叹,表达强烈的情感的作用。同时,反复的修辞手

    法还可以使诗文的格式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充满语言美。

    4.双关:

    利用词的多义及同音 (或音近 )条件,有意使语句有双重意义, 言在此而意在彼, 就是双关。

    作用:可使语言表达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语意,给人以深刻印象。

    〈1〉谐音双关 。

    例如: “我失骄 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

     ”(杨“”实际上是指杨开慧, “柳 ”实际上是指柳直荀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丝“”即“思”的意思,以此来表达男女之间的爱情 ) 〈2〉语音双关。

    是一种根据词的多义条件而故意导致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辞方式。

     这种修辞在歇后语中经常出现。例如:

    茶壶里煮饺子 —— 心里有嘴倒不出

    老太太抹口红 —— 给你点颜色瞧瞧揭露,有的表示亲密友好的感情。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的区别

    许多记者分不清 “表达方式 ”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 ”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1.修辞手法

    凡是使句子更加生动形象, 富有表现力和艺术美感的方法或手段, 都可称为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是针对具体的句子而言的。

    修辞手法的种类很多,内容博杂。但高考语文考试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的修辞手法 (辞格 )共有八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

    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设问、反问、顶真、起兴等。

    ⑴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有突出事物特征,化抽象为形象的作用。比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诗歌巧妙地把抽象的 “愁”比做滚滚东去的江水,写出了愁绪的多与绵长。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 .送卢梅坡刘过

    泛菊 ①杯深,吹梅 ② 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 ]① 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全词内容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

     上片用 “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 “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⑵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 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如李清照的《如梦令》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中用 “绿 ”和 “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①借用人 (或物 )的标志、特征去代替人 (或物 )的名称

    例析 1: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简析: “朱门 ”指代居住在骊山宫的显贵之家,反衬宫门之外的凄惨景况。

    ②借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去代替事物的整体

    例析 1: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简析: “帆 ”,原指挂在船桅上利用风力使船前进的布篷,这里诗人以 “帆”代指整个船。例析 2:樯橹灰飞烟灭 ——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简析: “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比桨长大的划船工具 ,安在船尾或船旁。这里用樯橹代战船。③以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去代替概括抽象的事物

    例析 1:① 举酒欲饮无管弦。

     —— 白居易《琵琶行》

    简析:“管”是一种类似于笛的乐器, “弦”是乐器上的肠线或金属丝。

     这里,诗人用 “管 ”“弦”指代音乐。

    例析 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简析: “金戈 ”指金属制的戈 , “铁马 ”指配有铁甲的战马。这里 “金戈铁马 ”用来代指精锐部队。⑶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

    达事物的作用。

     李白的作品中表现极为突出, 如:“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危楼高百尺 ”等。

    例析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 ]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问:对第三联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简析:第三联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 同时这两句诗想像神奇, 在云间连榻,在天上 “行杯 ”,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

    ⑷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 ;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析: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春行即兴 李华

    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问:这首诗的三、四两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方法请具体说明。

    简析:这首诗的第三、四句修辞方法是对偶, “芳树 ”对“春山 ”,“花”对“鸟 ”,“自落 ”对 “空啼 ”。

    ⑸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 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例析: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

    珍熏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采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咏白海棠 (林黛玉 )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据人民文学出版杜 1996 年 12 月第 2 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 “白 ”,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

    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消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 “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 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 ;而“秋阶 ”“露砌 ”的映衬, 更是意味深长。

     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一联

    简析: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 “白”,较之 “洗出 ”句,更侧重于表现 “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 ; “偷来 ”“借得 ”,巧用了拟人手法 ;而 “偷来 ”一词,贬词褒用,想象新颖,灵巧别致。

    ⑹设问和反问:设问是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例析 1:“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 ”

    简析: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例析 2:王安石的《题乌江亭》: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 简析: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在阅读教学中,许多同学分不清 “表达方式 ” 修“辞手法 ”与“表现手法 ”这三个概念,经常张冠李戴,将其混为一谈,进而影响自己正确地答题。它们虽然都属于表达技巧,却有明显的区别:

    2.表达方式:

    表达方式亦可称为表达方法, 是作者根据客观事物和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而运用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属于文章的整体的语言运用形式。

    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 (诗歌中没有 “说明 ”这一种 )。记叙:记叙人物的经历或事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一般用于叙事诗的表达,以高中

    课本中《琵琶行》和《孔雀东南飞》为代表,而律诗和绝句当中也有出现,如:杜甫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

    描写: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 事件、环境所作的具体描绘和刻画。

     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描写: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着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

    如含朱丹。

     ”其中白描是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一种表现手法。

    议论:对人和事物的好坏、是非、价值、特点、作用等所表示的意见。例如:秦观的《鹊桥仙》中: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柳永的《雨霖铃》: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 ”

    抒情: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

     (抒情,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

    例析 1: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按要求答题。

    端居 ① 李商

    梦两悠悠,只有空床 素秋 ②。

     下青苔与 ,雨中寥落月中愁。

    [注 ]① 端居: 居。

     ② 素秋:秋天的代称。

    : 首 的三、四两句在 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要分析。

    析: 首 在 手法上,第三、四句的最大特点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人借助 “青苔 ”、“ ”以及 “雨 ”景、月 “色”的描写, 予客 景物以 厚的主 色彩, 造出了冷寂、凄清的氛 ,表达了悲愁,孤寂和思 的情感。

    例析 2: 下面 首唐 ,然后回答 。

    暮春 水送 琮

    暗 稀出 城,暮云楼 古今情。行人莫听 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 首 是怎 融情于景的 作 要 析。

    析: 首 将友情、世情等 “古今情 ”,融入 “ 暗 ”“ 稀 ”“暮云 ”“ 前水 ”等意象 成的一幅感 画面之中,形成融情于景的特色。

    一般 来, 叙文多采用叙述、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文多采用 的表达方式, 明文多采用 明的表达方式。

    当然,表达方式的运用也不是 的, 如 叙文里也可以使用少量 或 明, 文里同 也可以使用少量的叙述、描写或 明, 明文里也可以有叙述或描写。至于 文、游 、

    随笔等更 的分 文体,表达方式 更加灵活。

    之,表达方式的使用,一切服从文体和表 主 的需要。

    3.表 手法

    表 手法也可称 表 方法 (或表达技巧 ),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 生 明 烈的印

    象,达到感染 者的 效果的手段或方法, 都可 表 手法。

     主要着眼于使文章的整体或

    部分 生效果。

    常 的表 手法有: 、比、 、烘托、象征、用典、白描、蒙太奇、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心理刻画、寓庄于 、 想和想象,等等。

    例析: 析陶渊明的《 园田居》 (其三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 理荒 , 月荷 。

     ”句的表 手法

    析: 句 用白描手法, 寥寥几笔就 我 勾勒出了田园生活 景, 表 了 人 田园生活的 。

    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巧。

     种画法,不用色彩的烘染,只用黑 勾描物象。在文学 作上,白描指不加渲染、烘托,不用 辞藻,而以最 、最省 的笔墨,勾勒出 明生 的形象。其特点是:抓住被描写 象的主要特征,寥寥几笔,形神逼肖。

    4.区 与 系

    表 手法和修辞手法:

    表 手法和修辞手法都能增 文章的表达效果, 但表 手法是用以增 文章的整体或某一

    部分的表达效果,而修辞手法 是增 文章中句子的表达效果,主要着眼于 句子的修 ;表 手法是从宏 角度表 文章的,而修辞手法是从微 角度表 文章的。

    表 手法和修辞手法的界限也不是 的。

    比如,反复是一种修辞手法,但它如果 隔使用, 文章的整体表达效果就非常明 ,也可 表 手法 ;比 是一种修辞手法,有 也可以是一种表 手法 ;等等。

    之,在具体的 言 境中, 当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 生了一种整体的效果, 增 了文章的表 力,或是某种修辞手法在文章中反复使用后 生了整体的表 力, 那么 种修辞手法也可 表 手法。

    表达方式、修辞手法与表现手法是中学语文教学中经常接触到的概念, 不可回避, 我们必须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认真体会,才能真正将它们区分开来,并娴熟地运用。

    例示:

    1.试分析下面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及作用。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着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答:本诗所用的表现手法及作用如下: ⑴ 衬托,以冰雪林衬托梅花的坚毅耐寒 ;⑵对比,与混芳尘的桃花对比, 显示梅的高洁守志 ;⑶托物言志 (象征 ),借梅花的形象表达作者的理想追求。

    2.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 .元夕 (辛弃疾 )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她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注释】 ① 青玉案:词牌名。

     ②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

     ③ 宝马雕车:

    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

     ④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

     ⑤玉壶:比喻月亮。

     ⑥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

     ⑦ 阑珊:零落。

    全词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答:主要运用了反衬 (或衬托、烘托 )的表现手法,以元夜的繁华热闹反衬 “那人 ”的孤独寂寞,表达了作者不趋流俗,甘于寂寞,保持志士操守的高洁品性。

    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 ;下片开头,又描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

    是陪衬。最后点出 “灯火阑珊处 ”的“那人 ”,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 ;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 “那人 ”的寂寞孤独。但是,作者描写这样一位孤独者, 用意何在梁启超在 《艺蘅馆词选》 中评论说: “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

     ”联系作者身世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

    的 “那人 ”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以 “那人 ”自比,抒发了词人满面腔的闲愁与寂寞。

    就修辞而言,本词主要用了如下几种:

    比喻:“花千树 ”——将元夕的焰火比作千万棵繁花锦簇的花树 ; “更吹落星如雨 ”——焰火像被吹得如雨落下的星星 ; “玉壶 ”——喻月亮。

    借代: “蛾儿雪柳 ”——用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代年轻美貌的女子。

    3.贺铸《青玉案》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和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各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