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作文大全 > 正文

    狄港六记|散文随笔

    时间:2021-11-30 11:02:18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狄港六记|散文随笔

      东南角就是演教寺山门“问津亭”,三个字出自同治状元陆润痒之手笔。出了问津亭,有一座石桥和小码头。下面勤学考试网小编整理了狄港六记|散文随笔,欢迎查阅。

    狄港六记

      国庆假期的某天下午,避开人潮汹涌的热门景点,来到了自古就有“苕溪渔隐”之称荻港,寻访著名文学家舒乙心中“最好的江南小镇”。

      桅杆上串串红灯,渲染着节日的喜庆;古树上片片绿叶,映衬出古村的宁静。走进江南古村荻港,彷佛打开了尘封已久的记忆。

      一、小巷

      “倚港结村落,荻苇满溪生”。荻港古镇,位于浙江湖州市南浔区西和孚镇。历史上的荻港因四面环水、河道纵横,水中芦苇丛生而得名。天空很蓝,阳光很猛。我们的影子在繁茂古树的阴影和刺眼的阳光之间穿行。目光所及之处,是一排排自然的民居建筑。村中民居多数是单门单户,从前到后是两个门面宽的三进式狭长建筑,青砖黛瓦,绿树粉墙。临水而建,临街而铺的民居呈现渔村的特色,就连烧饭的灶头也造成了鱼的形状。铺中摆放着与生产有关的商品。有时尚的丝织时装,有解馋的糖糕,有鱼虾状的玩具……铺后的庭院里晒着农家的土特产,五彩斑斓的艳丽之极;屋后的小院里种着蔬菜,郁郁葱葱的可爱之极。世代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淳朴的民风,到处自然的痕迹。

      踏在青石板上,感觉她是那么亲切,宛如便是儿时嬉戏的小巷。荻港古村不大,却有街巷44条,高墙夹道,檐接牌连;狭窄通幽,望天一线。

      二、石桥

      小巷的尽头,出现的是水乡最常见的古石桥,石桥是水乡通往外界的连结。荻港古桥真不少,总数有50多座,单属于明清时建造的古桥也有23座之多。狄港古村的路标上,一一闪现着诗意的石桥。

      三官桥就是一座别具特色的古桥,建于明代,单孔石平梁桥,全长14.25米,宽2.5米,高3.75米。桥堍各有台阶十一级,两侧有石栏板,各有望柱4根,前端有云纹抱鼓石。

      光滑的石阶述说着往日的辉煌。几位老人静静地坐在桥沿上,专注甚至虔诚的观望着桥下的河道弯弯曲曲,河水弯弯绕绕。桥堍就是三官庙,始建于南朝,后来唐宋明清历代皆有续建。占地1800平方米,由三官殿、地藏殿、弥勒殿和三官桥组成。三官原指尧舜禹,也即天官、地官和水官。按照传统,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三官庙都要举行盛大的庙会,祈祷风调雨顺、物阜民康。

      对面河道拐角处是三官庙古戏台,河埠头里还停留着小小的木船。看戏的除了在对岸,估计还可以选择乘船在水中观赏,这里也有点绍兴社戏的味道。

      此刻,我想在三官桥上坐下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静静听讲狄港的故事,感受他们的幸福。与狄港人一样,在一种有品质的生活里慢慢老去。

      三、荷池

      踏过长春桥,就到了南苕胜境之地。据说以前在古建筑上面有“南苕胜境”四字,现在变成了带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典型的五角星和“荻港人民公社中心小学”字样。

      高耸的门楣上有一组四枚石雕图案,十分精致,有牡丹、阴阳鱼、云纹,象征儒道佛三教合一。墙壁上的“世界渔桑文化之源”几个显眼大字,又彰显了荻港的深厚渔耕文化底蕴。

      南苕胜境的前方是个偌大的荷花池,现已经过了荷花盛开的时节了,但荷叶却是依然的挺立,如舞女的裙一般随风摆动。荷叶中间还有莲蓬在风吹压荷叶之时露出真面目,淡黄色的莲子正咧着嘴朝我们笑呢。连着水的荷叶梗还不时的晃动,是鱼儿们在水中追逐打闹呢!真是“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荷花池旁边有小山凉亭,亭子名曰“积善亭”,村民可以登高观看荷池那婀娜多姿的风韵。狄港的村民们在长廊、小亭之中互相热情、友好地打着招呼,他们的脸上挂满了笑容。让我想起女作家弗兰·勒博维茨在纪录片《假装这是座城市》中说过的话:从前,在街上走路,人们不看手机,不做别的,人们看向彼此,点头,微笑,或者鄙夷,而不是低头漠视。

      四、学宫

      入南苕胜境的门,即可见八角形池子,中间有五跨石架梁桥,感觉有点像孔庙的泮池。我们穿过一道长长的平桥,像穿过一个时空隧道,来到某个春日,春风吹放万树桃花,学堂掩映其中,书屋散发着书香。狄港古村的独特气息,让我相信这里的书气满村。

      南苕胜境古建筑群,最早据说可追溯到元代。相传元朝有一位庞姓官员庞石舟曾隐居于此,并建造了一座道观,取名溪隐堂,用以供奉吕纯阳像。此事在《云怡志略》中有此记载,后毁于兵火,清乾隆年间重建,主要包括云怡堂、积川书塾等。

      云怡堂建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由荻港人朱南屏建于元代庞石舟溪隐堂故址,是道教设坛的所在地。其后,由章氏第九世章遹翰等人发起捐地助资进行拓建,花费四千多银元扩建“南苕胜境”。改纯阳楼为吕祖殿,新建积川书塾、读书处、涵养居等,并筑放生池,上架石梁桥等。云怡堂的右侧就是著名的积川书塾。积川书塾,原为荻港章氏私家书塾。书塾取荀子名言“土积成山,水积成川”之意,命名为积川书塾,寓意希望培养出更多的人才。

      积川书塾之外有块空地,相当于我们现代学校的广场吧。中央是圣人孔子塑像,前有乾隆五十四年申夏,吏部右侍郎朱珪督学浙江游历至此,留下的“于斯治心讲学,可以挹山川之秀左右逢源矣!”的《积川书塾记》石碑;后有嘉庆御书“玉清赞化”碑刻。

      南苕胜境的积川书塾是荻港文化的灵气所在地。在这里走出了2名状元、57名进士,200多名太学生、贡生,110名诗人等文人墨客。如今,这里成为村里学龄前儿童举行启蒙礼的地方。每年9月1日,孩子们穿汉服、拜孔像,在老人的指导下学写“人”字,感受诗书传家的耕读文化。这里真是一个读书的好地方,名人辈出。狄港古村虽然偏安一隅,却呈现着龙腾虎跃之气象。

      五、古寺

      离开“南苕胜境”往东走,总管庙就在眼前。此庙是荻港望族吴氏首富吴元菊斥资重建于清嘉庆年间,占地二千多平方米,内有大殿、戏台和看楼等。“加封都天安乐王”的匾额说明庙门不大,但来头不小。

      最为可爱的是庙前的石狮子,看似一副呆萌的样子,其实很滑头的。关于这对宋代廋狮,有一个流传已久的传说。相传,宋朝时荻港市集在上堡,都天安乐王府前的一对石狮非常贪吃,经常乘夜里跑去上堡偷吃面条。所谓“上得山多终遇虎”,某一次估计吃得太多了,回府时天已发亮,竟然被演教寺主持碰见了,一呪言(呪音zhòu,意思是同“咒”),那对石狮就被定于门前,东面那贪吃的雄狮甚至来不及将面条吞进去,面条就这样永远留的在了嘴边。

      紧接着总管庙的是演教寺。演教寺初名“兴福院”,始建于唐晚五代十国(公元955年),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重建,治平两年(公元1065年)定名“演教寺”。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有山门(问津亭)、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原大雄宝殿匾额系严嵩亲笔。大殿上塑立“八仙”神像,是宋代全国独有的“佛道一家”的创举,也是荻港佛教活动的中心。

      演教寺前的水塘,名为“神船渡”,说来还有一个典故。相传,清朝年间,里人公推荻港成伦堂宅主吴元菊,在正月初一到都天安乐王府烧头香。是年岁底不足,无年三十,吴元菊一时疏忽,直至大年廿九夜晚,还在杭州米市河自己的商铺里忙乎,猛然想起明天烧头香的事,可风雨之夜,哪有船回荻港啊?正焦急万分之际,拱宸桥边忽然出现一艘官船模样的船只,要送他去荻港,正好可赶上正月初一烧头香。到了老家一上船,吴元菊发现自己的雨伞、吃剩的枣核竟都在船上……原来这是都天安乐王派来的神船啊,也说明多行善举的他自有神灵庇护。

      六、乡情

      东南角就是演教寺山门“问津亭”,三个字出自同治状元陆润痒之手笔。出了问津亭,有一座石桥和小码头。码头边立有两个人物雕像,是国民党元老、四大家族之一的陈果夫与夫人朱明珠之雕像。朱明珠是当时上海钱业公会首任会长朱五楼之长女。陈果夫则是吴兴区东林镇人,离荻港也就几公里之远。1947年,陈果夫夫妻曾经从这里上岸回荻港探亲,并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陈果夫深受感动之余,留下了一首寄托浓浓乡情的诗--《故乡》:

      我希望我的故乡,山河无恙;我希望我的故乡,人文发扬; 我希望我的故乡,腥膻洗净,从此无人敢侵略; 我希望我的故乡,爱我如慈母,不让我漂泊他乡; 我爱我的故乡,我永远不愿离开,我的故乡……

      每个游子都有思乡之情,希望祖国可以早日实现统一大业,游子之魂得归故里。

      码头边的三跨石梁桥叫庙前桥,俗称总管桥,始建于南宋,紧傍着运河,南北走向。话说从前浙人谢诸一行四人在金龙山读书,北宋亡,以死誓节,封为河神,里人受命建金龙四大王河神庙祭祀,庙前建桥,故称庙前桥。清同治年间,里人陆润痒重建,因其形状酷似八字,也称“八字桥”,两边有石栏。相传农工士商、读书当官的回来都要在此桥走上一遭,祈求文运财运官运四通八达、路路畅通。踏上庙前桥,东望运河水。前路,有无尽浪漫;未来,有无限可能。

      半天的参观时间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从残照烟柳的“演教禅寺”到清朝嘉庆年间御赐“玉清赞化”金匾的道教胜地南苕胜境;从沿河而建逶迤连绵的靠街走廊到积川书塾依然清晰的八角放生池,无不隐然传续着荻港的古风遗韵。

      “莽莽芦荻洲,纵横水乱流。经营几岁月,勾画好田畴。缘溪渔网密,人烟近市稠。渔池疏凿又菱塘,堤土培高已种桑。好兴农人说孝悌,桥南新辟读书堂。”轻吟着荻港村的村歌,“小桥、流水、人家” 的意境和“民和、家兴、业旺”的繁荣,在脑海中回放。

      狄港渔村真的让人流连忘返!

     

    相关热词搜索: 狄港六记 散文 随笔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