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自查报告 > 正文

    高一语文统编版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成果奖获得者袁隆平——中国当代劳动者风采-教学设计x

    时间:2020-10-15 12:37:40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中国当代劳动者的风采(一)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课例编号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一

    学期

    秋季学期

    课题

    《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

    ——中国当代劳动者的风采(一)

    教科书

    书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0 年 7 月

    教学人员

    姓名

    单位

    授课教师

    指导教师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人文素养:

    (1)学生通过活动,了解劳动模范袁隆平的先进事迹,能深入认识其身上蕴含的时代精神,培养对劳动者的感佩之情。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习惯,能够发现这些劳动模范身上的真善美。

    语文素养

    学习阅读人物通讯的方法,能够从标题、选材、组材、新闻背景等几个角度入手,迅速准确地把握人物事迹和精神,明确舆论导向。

    教学重点:

    人文素养中的(1)

    教学难点:

    语文素养的积累

    教学过程

    时间

    教学环节

    主要师生活动

    第一环节

    【导入环节】

    学习目的:了解人物通讯的特点,为后面的学习做铺垫。

    任务一:

    阅读一则消息,通过对比说说通讯的特点

    明确:

    1.消息和通讯的区别

    消息也叫新闻,是广泛使用的一种主要宣传形式,它以简要的形式,及时、准确地反映国内外新近发生的重要事情。

    对比可知消息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述详细的经过和细节,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题材,它的新闻要素包含五个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结构上呈现倒金字塔型。

    通讯是一种更为详尽、更为灵活和更为形象地报道事件、人物等的新闻体裁。

     相比消息,通讯更具体、具有感情色彩,也更具有理性。

    2.人物通讯的定义:

    以新闻人物为报道对象,通过新闻人物的行动反映时代特点和社会面貌的一种通讯形式。换言之,人物通讯书写的不只是人物,还有时代精神,要能够正确引导舆论,培育社会共识,起到激励和鼓舞的作用。

    马克思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个人的历史,个人是历史的个人”

    重点理解:行动 时代特点 社会风貌 引导舆论 激励鼓舞

    第二环节

    学习目的:学生阅读文章,以颁奖词的任务为抓手,引导学生关注这篇通讯中的重点内容。

    任务二:

    阅读《喜看稻菽千重浪》一文,并根据文章内容撰写一段颁奖词,要求:有人物事迹,写出人物的精神品质。200字左右。

    附学习资料:

    什么是颁奖词

    是在某一主题的颁奖典礼上,对获奖对象的事迹所作的一种陈述

    评价性的礼仪文稿。

     目的是让大众了解获奖对象的事迹以及所体现的一种超乎寻常的人格精神,从而取得一种教育的效果。因此,它必须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

    事迹:个人或集体过去做过的重要的事情(现多指对革命、对人

    民有益的事)。事情+价值

    结论:事情+价值+人格精神

    第三环节

    任务三:填写评价表

    学习目的:分析点评学生习作,由此讨论这篇人物通讯的选材、组材、主题等方面的特点。

    学生例文1:

    耄耋老人,徘徊在盛夏的稻田;年复一年,关注着水稻的成长,这是他几十年来的生活写照。当时的中国科技落后,人民遭受饥荒,他毅然地站了出来。不顾西方发达国家的否认和嘲讽,他坚持自己的研究成果;听到自己的研究遭到质疑,他勇敢地在《人民日报》发声,证明自己。他的研究,解决了中国当时11亿人的温饱,让饥饿的威胁逐步退却,让我们看到了“稻菽千重浪”的景象。中国人民亲切地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他就是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袁隆平。

    学生例文2:

    是他,为了实现“人民不被饿死”的愿望,来到了当时条件艰苦的海南学习技术,培育了自己梦想的果实;是他,几十年如一日,勤勤恳恳守在工作岗位上,不断实验,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困难;是他,在声名远扬之时不在乎那些功名利禄,得奖后依然挽起裤脚下田指导工作。他就是被人们称为“泥腿子专家”的传奇老人——袁隆平。

    学生例文3:

    他,引领时代,扬名世界。他用自己的行动为我国粮食产能作

    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他,富有梦想;他,勤于实践;他,勇于创新;他,敢于质疑。从苦苦寻找天然雄蕊不育的雌稻,到一代代培育人工杂交水稻,他走的是一条科技创新之路。他成功了, 他所追求的让亿万人民吃饱饭的质朴又伟大的理想实现了。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明确:

    优点:

    1.同学能够区别新闻事实,明确人物的贡献

    2.能够概括人物身上蕴藏的精神品质

    不足:

    1.精神品质提炼得不够充分,比较浅显,不能从时代的高度来认识这种精神的价值、意义。

    第四环节

    学习目的:以小标题为抓手,从文章结构入手,深入理解人物身上的精神品质。

    任务四:

    “标题根植于新闻之中, 是新闻中最重要、最有新闻价值那份事

    实的浓缩和概括。”我们通过标题来更好地概括袁隆平精神品质。请

    回答以下问题。

    1.这篇通讯标题有什么特点?

    2全文有4个小标题,它们之间的顺序是否可以颠倒?

    3大标题和后面的小标题的关系是什么?

    4.副标题中隐含着什么信息?

    明确:

    1.主标题的特点:

    标题的语言特点——引用诗词、有画面感

    形式特点——主副标题

    传递的情感——面对收获的喜悦

    2.全文有4个小标题,分别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创新是科

    学家的灵魂和本质”“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小标题和下文关系看,其间顺序是不可以颠倒的。

    原因:

    (1)每个小标题各有指向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

    这个小标题出自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长沙》一诗,表现出

    袁隆平过人的志气和不凡的追求,袁隆平追求的是解决中国人吃饭的大问题。

    “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从小标题看,这部分的内容是围绕着创新之于科学家的重要作用展开的,创新是袁隆平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从天然杂交水稻,到人工培育杂交水稻,其间袁隆平面对的是前人的多次失败,是众人的质疑,在理论与事实发生矛盾的时候,如何选择、如何坚持的问题越发突出,袁隆平能够取得最后的突破,离不开坚持,离不开创新精神,这小节内容,向我们昭示了劳动不仅需要艰辛的付出、无私的奉献,也需要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事实是科学家的空气”

    这段文字特别强调的是科学发明的进程中,面对质疑,科学家应有的态度,要有面对的勇气,尊重事实的科学发展观。

    “饥饿的威胁在退却”。”

    这段是结果,强调了袁隆平的科学研究不仅解决了中国人吃饭的大问题,还引领世界,表现了科学家不断超越、开拓进取的品质。

    (2)关注前后联系,抓住组材特点

    我们可以看出来,抓住小标题对于理解后文的内容非常重要,但这还不够,我们还要将几个标题联系起来看,这些小标题引导的段落内容展示了袁隆平发明创造的过程,显性的线索是按照发明创造的时间的顺序推进组织材料的,但仔细揣摩,我们还可以发现潜在的线索,作者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关系组织材料。

    袁隆平始终走在开拓进取的路上,面临的困难一个接一个,他奋斗的过程就是战胜困难的过程,克服困难离不开精神的力量,每一个节点的突破都突显他身上的精神内涵:少年志气、创新开拓、实事求是面对质疑,不断超越的进取之心……正是有了这种力量,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引领世界绿色革命是必然的结果。从这个角度看,作者组材的顺序也是精心安排的,不可随意调整。

    3.研究主标题和小标题的关系

    再结合文章主标题“喜看稻菽千重浪”,这个主标题表现了袁隆

    平奋斗的成果,我们从中能读出他不懈奋斗的劳动价值,也能读出作者自豪感佩的情感导向。所以我们关注文章大标题,也要关注小标题;关注标题,也要关注标题间的关系。

    从这个角度看,例文3的作者就更好地领会了作者的意图,较之其它答案更有深度。

    4. 关注新闻背景

    (1)首先介绍新闻背景的概念

    新闻背景是新闻报道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材料。新闻中的背景材料是帮助人们理解新闻事实含义的相关事实资料。又称为“新闻背后的新闻”。

    新闻报道要正确地反映事物,就要对事物的发生、发展、存在和变化起重要作用的历史条件或现实环境作适当地介绍,要把新闻事实放在更深远、更广阔的背景上去观察、认识、表现, 使人不但知其然, 而且又知其所以然,从而大大提高新闻的价值, 进而提高新闻的质量和传播效果。

    例如:

    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到了当代。农民出身的毛泽东说,世界上什么事情最大,吃饭的事情最大。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普遍发生的饥馑给袁隆平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印象。那时,在湖南一所偏僻的山村农校——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的青年袁隆平便下定决心,拼尽毕生精力用农业科技战胜饥饿,他在1961年发现“天然杂交稻株”的往事,注定要成为世界农业史上的经典事例。

    这样的背景就可以很好的表现人物的风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2)新闻写作背景

    我们一起看副标题中的“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

    查阅资料,我们可知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设立在2000年,授予在当代科学技术前沿取得重大突破或者在科学技术发展中有卓越建树、在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成果转化和高技术产业化中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的科学技术工作者,以促进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科学、依靠科学的良好气氛,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通过不懈努力,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新贡献。

    据人民网 2001年2月19日的报道,在颁奖大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强调,获奖科学家之所以能够取得卓越的成就,不仅由于他们对国家兴盛和社会发展有强烈的责任心,还在于他们对科学和真理有执着的追求。他们那种朴实严谨的作风,敢于创新的勇气和追求,值得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也应该在全党和全社会发扬光大。科学精神和科学家品格。

    这是这个奖项设立的宏大历史背景,在这个背景下再来看这篇文章,就要思考,袁隆平身上有着怎样的精神,可以让他成为时代的楷模。是因为他作为科学家,尤其是其中的先进分子,在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时代,他的研究成果已经转化为巨大的经济效益,真正用科学知识造福人民;在倡导崇尚科学、探索新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时代,他是时代精神的最佳代言人。

    写袁隆平要表现什么时代主题?是科学精神、科技的力量,科学家的使命和责任。如果我们只看到他的不怕苦、甘于奉献就显得不够到位。我们也应该意识到,阅读新闻通讯要特别注意新闻背景,有的新闻背景就在文中体现,有的要查找资料,无论如何,这一部分的研究对于我们理解通讯中人物的精神风貌至关重要。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会从更高的角度来认识这个人物的精神中蕴含的时代意义。

    第六环节

    小结:

    今天通过评价颁奖词,引出我们的学习内容——如何更好地读出通讯的新闻价值。我们可以从作者刻画人物时的选材入手研究,也可以从材料的组织、文章的结构入手研究,简言之就是从“写了什么”“怎么写”中寻找文章的主题。新闻阅读还要重视新闻背景的阅读,新闻背景对于我们理解人物的思想境界、新闻价值有很大帮助。

    第七环节

    布置作业

    自读《“探界者”钟扬》《心有一团火,温暖千万人》,完成布置的学习任务。

    完成下面导图内容

    选择1-2处你认为最打动你的文字,在旁边做批注,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并将自己阅读时的疑问记录下来。

    附作业:

    袁隆平、吴文俊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2月的北京,春天如期而至。

    今天上午,人民大会堂里更是春风扑面,暖意融融。党中央、国务院在此隆重召开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五大科技奖同时揭晓并颁奖。

    掌声、鲜花、闪光灯……无数人聚焦在今天的科技舞台上。在2612位获奖者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得主——中国科学院系统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吴文俊和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他们的获奖证书由国家主席江泽民签署并颁发,每人获得500万元的高额奖金。如此高规格的奖励仿佛“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搅动着人们对科学家的好奇,更引起人们对大奖的产生以及我国科技奖励制度的关注。

    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奖励制度成为了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重要政策和制度。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