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文秘知识 > 正文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问答题及其答案 第一章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形成

    时间:2020-10-26 16:24:22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PAGE

    8 -

    中国近代现代史下册问答题及其答案

    第一章 第二节 “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二、毛泽东指出:“如果我们能够普遍地彻底地解决土地问题,我们就获得了足以战胜一切敌人的最基本的条件。”请结合史实,说明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为什么是正确的?

    答: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的土地革命,满足了农民的土地要求,使广大贫雇农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证。为了保卫胜利果实,他们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使中国革命获得了群众基础和经济基础。

    三、1.在对中国革命采取什么斗争形式和走什么样的道路的问题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所作出的选择有何异同?

    答: 相同点:都认为应该采取武装斗争的形式,都认为应建立根据地和争取红色区域的胜利。不同点:材料一认为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半殖民地农民斗争的最重要因素,要依靠农民,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材料二认为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斗争,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2.李立三的选择为什么是错误的?

    答: 在反革命力量极其强大的情况下,中国革命单纯地依靠无产阶级,希望靠城市的暴动去争取胜利是不可能的。中国革命必须进行武装斗争,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斗争形式。进行武装斗争必须建立根据地,没有根据地的存在和建设,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采取流寇式的武装斗争必然走向失败。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藉以发展的战略基地。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内容,没有土地革命,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就不会支持根据地政权,也不愿参加红军,革命根据地一天也不能存在。毛泽东“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它科学地指出了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第一章 第三节 九一八事变

    二、概述九一八事变后,抗日救亡运动兴起的情况?

    答: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发表抗日宣言,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正义呼声;东北人民组织抗日义勇军打击日伪军,后被日伪军各个击破;中国共产党先后组织抗日游击队、抗日联军,成为东北抗日武装力量的核心;民主人士和国民党内爱国力量也举起了抗日反蒋的旗帜,其中有中国民权保障同盟成立、国民党爱国将领冯玉祥同共产党员吉鸿昌组织的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国民党爱国将领蔡廷锴等人成立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领导的抗日斗争。

    三、九一八事变发生以后,蒋介石和国民政府为什么实行不抵抗政策?

    答: l.蒋介石认为中国在装备训练、工业基础处于劣势的条件下进行武装抵抗,结果必然是迅速亡国,因此只能是放弃抵抗; 2.要依靠国际联盟公理裁决,迫使日本从东北撤兵;3.有条件的让出东北保全局; 4.之所以实行不抵抗政策,其核心是蒋介石和国民政府政权的本质决定其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宁可牺牲中华民族的利益当亡国奴,以求侵略者允许其政权苟延残喘。

    第一章 第四节 红军的长征

    二、为什么说遵义会议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答: 遵义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在事实上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新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它是中国共产党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在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和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因此说它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三、答: 1.①“不抵抗政策”。②指的是蒋介石对共产党和红军的诬蔑之词。③“攘外必先安内”政策。④九一八事变以后,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全国抗日救亡运动兴起,全国各界爱国人士愤怒谴责的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已无法实行,蒋介石为维护其反动统治,在庐山“清剿”会议上正式抛出了其对内对外关系的基本国策。目的是以“安内”为借口,集中力量“围剿”红军,压制人民的抗日民主运动,排斥国民党内的抗日民主力量,继续推行对日妥协的反动政策。

    答: 2.①前后两个政策在本质上是一致的。②都体现了蒋介石以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为敌,对内残酷镇压革命,对日本侵华妥协、退让的反动本性。

    第一章 第五节 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初步形成

    二、1.一二.九运动是在什么情况下爆发的?有什么意义?

    答: ①背景:日本帝国主义利用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加紧对华北的侵略,通过制造华北事变、“何梅协定”、策动“华北五省防共自治运动”,使华北局势危急,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生死关头,爆发了一二·九运动。②意义:一二·九运动打击了国民党的卖国政策,宣传了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救国主张,加深了全国人民对民族危机的认识,掀起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

    2.西安事变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为什么说它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答: ①西安事变发生的背景是,日本加紧侵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全国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涨;中国共产党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红军与东北军、十七路军实现了团结抗日、停止内战;蒋介石不放弃“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威逼张、杨执行“剿共”计划。②西安事变是国民党转变的关键。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使国共两党由内战走向和平,由分裂对峙走向合作抗日,结束了十年内战的局面,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第二章 第一节 抗日战争的爆发

    二、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在什么情况下发表的?它有什么重大意义?

    答: 为了驳斥国民党内亲日派散布的“亡国论”和国民党内亲英美派的“速胜论”,毛泽东于1938年发表了《论持久战》。为全国人民指出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

    三、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国民党和共产党在对待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态度上有什么异同?答: 1.相同点:国共双方都表示要抗战。2.不同点:共产党号召全民族抗战,要求国民政府放弃与日寇和平苟安的企图。国民党企图依靠外力、对日寇抱有和平苟安的幻想。

    第二章 第二节 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二、日本帝国主义是怎样对沦陷区进行经济掠夺的?

    答: 强占大量耕地,肆意掠夺农产品;利用殖民机构直接控制或以“中日合办”的方式,强占工矿企业,将沦陷区变为日本工业原料的基地;野蛮掠夺劳动力;控制金融,抢夺金银和现钞,建立银行,滥发纸币,随意增加苛捐杂税,榨取中国人民的血汗。

    第二章 第三节 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二、为什么说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反动方针标志着国民政府自抗战以来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它产生了什么后果?

    答: ①卢沟桥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发表谈话,表示准备抗战,国民党同共产党合作,建立了全民族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抗战初期,国民党比较积极地组织正面战场抗战,国民党军队比较积极地抗击日军。③五届五中全会确定了“溶共、防共、限共、反共”的反动方针。蒋介石集团把政策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由抗日转向积极反共。所以说这一方针的确定,标志着国民政府在政策上的重要转变。

    产生的后果:①国民党连续发动反共高潮,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削弱了抗日力量。②国民党消极抗战,导致了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大溃败。

    三、1.蒋介石电令新四军北渡黄河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答: 布置的陷阱,以消灭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

    2. 材料1和材料2的内容是否矛盾?为什么?

    答: 材料1和材料2的内容表面上看是矛盾的。从时间上看,在两电文发出之前,蒋介石的反动方针已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材料1是蒋介石发给顾祝同的密令,说明蒋介石发动皖南事变早有军事部署。而材料2是蒋介石紧随其后发给新四军的电文。也是让新四军进入蒋介石集团布置的陷阱,且以“掩护”等字眼企图蒙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两材料是一致的,只不过用词不同,看似自相矛盾,实际上体现了蒋介石既要反共、又不敢太露骨而已。

    第二章 第四节 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二、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说明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答: ①抗战胜利,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完全胜利。②抗战胜利,大大增强了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③抗战的历史证明,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武装力量是全民族利益的最坚定的维护者,是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是取得抗战胜利的决定性力量。④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⑤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推动了世界民族解放运动,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阅读与思考

    为什么说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这一胜利是怎样取得的?

    答: 近百年间中国抵抗外国侵略的战争无不遭受失败,抗日战争第一次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全面胜利。

      这种胜利是中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共同奋斗的结果:①在中国共产党倡导下,建立了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②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与日军展开了多次会战,消灭了大量日军,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③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全面抗战路线,制定了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和一整套正确的作战原则,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以及各地的人民抗日武装抗击和牵制着大部分侵华日军和几乎全部伪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对抗战的胜利起了决定性作用;④海外华侨和世界各国人民的支持,苏联红军、美英盟军在欧洲、太平洋地区各个战场痛击德、意、日法西斯,加速了抗战胜利的进程。

    第三章 第一节 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同意同国民党当局举行重庆谈判?为什么说“双十协定”的签订是人民力量的胜利?

    答: 为了尽力争取和平,揭露美蒋反动派假和平的阴谋,以利于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双十协定”的签订使中国共产党通过这场斗争,在人民面前表明了争取和平的诚意,扩大了共产党的影响;“双十协定”的内容有利于实施民主政治和和平建国,对人民有利;国民党被迫承认和平建国的基本方针,它再要发动内战,就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三、答: ①材料一中“对政治之要求予以极度之宽容”,含义是:蒋介石打算作一些开放民主的空头许诺。军队和解放区政权问题是重庆谈判中双方争执的焦点,由于国民党当局执意要取消解放区的政权和人民军队,这两个问题未能达成协议。这说明在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存在这两个关键问题上,蒋介石决不会有任何“迁就”的。

    答: ②蒋介石强调“政令、军令之统一”,其实质是要取消解放区政权和人民军队。

    第三章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二、1.国民党军队什么时候把战争引向解放区?

    答: 国民党军队于1946年6月向中原解放区发动进攻,把战火引向解放区。

    2.解放战争第二年解放军外线作战的情况怎样?

    答: 外线作战情况是:1947年6月底,刘邓大军渡过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随后,陈赓、谢富治率部挺进豫陕鄂边区;不久,陈毅、粟裕率部进攻豫皖苏地区。三路大军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治的中心南京和武汉。

    3.解放战争第二年解放军内线作战的情况怎样?

    答: 内线作战情况是:聂荣臻指挥华北解放军解放了石家庄,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联成一片。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解放军解放了东北广大地区,迫使东北敌军退守长春、沈阳等几个孤立城市。彭德怀、贺龙领导西北解放军收复了延安。

    三、三大战役是在什么形势下发动的?三大战役胜利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 三大战役发动的形势是: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全国胜利的决定性阶段。在人民解放军方面,一是军队数量迅速增加,已发展到280万人。二是装备上有很大改善,建立了强大的炮兵和工兵,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三是解放区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后方巩固,广大农民积极支援解放战争。在国民党军队方面,首先,军队数量迅速下降。其次,士气低落,战斗力不强。第三,国民党发动的反人民内战,遭到广大人民的强烈反对,处境十分孤立。国民党军队由于兵力不足,只能重点防守一些战略要地。对东北地区是撤是守,国民政府举棋不定。中共中央经过分析,认为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主力决战的时机已经到来,于是连续发动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三大战役的胜利,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

    阅读与思考

    1.这“国民党统治区域”是指“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的中原地区”,即北起黄河、南抵长江、西达汉水、东至淮河之间的陕西、湖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在内的江淮河汉地区。当时的战况可参阅材料解析题外线作战情况。

    2.“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是指1947年6月底开始的刘邓、陈谢、陈粟三路大军挺进中原,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因为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成为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成为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所以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第三章 第四节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二、1.蒋介石文告中说:“今日时局为和为战,其关键不在于政府,全在于共党。这个观点对否?

    答: 不对。因为:①全面内战是蒋介石集团不顾人民的和平愿望和共产党的和平诚意,一手挑起来的。②蒋介石在败局已定的情况下奢谈“和”、“战”,实际是为自己和国民政府开脱战争罪责,企图嫁祸于中国共产党。

    2.为什么说蒋介石的文告是假和平?

    答: 蒋介石企图在保存伪宪法、伪法统和反动军队,即继续维持国民党统治权的前提下与共产党和谈,其目的是争取喘息时间,编练军队,卷土重来。这充分暴露了文告的虚伪性。

    三、 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各种救国斗争和方案都失败了。国民党南京政府使中国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道路,被人民所抛弃。部分中间阶层幻想使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在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情况下,也根本无法实现。民主党派在实践斗争中认识到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行不通,只有同共产党并肩战斗,中国才有希望。中国共产党坚持反帝反封建的彻底革命立场,经过三年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走经过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第五章 第一节 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二、1.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什么要出兵入朝参战?

    答: 目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2.抗美援朝有什么积极意义?

    答: 意义:第一,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打破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地鼓舞了全世界人民保卫和平反对侵略的勇气和信心。对国际局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第二,战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第三,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赢得了一个相对和平的环境。第四,使我国建立了一支较为现代化的海陆空军和其他各兵种的国防军,并取得了对美作战的经验。第五,提高了全国人民的政治觉悟,振奋了革命精神,极大地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和国际主义精神。由于全国人民空前团结,推动了我国各项工作的发展。

    三、通过实施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答: 国内意义,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纪元;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独立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国际意义,在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大国里,冲破帝国主义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第五章 第二节 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二、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央人民政府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哪些措施?国民经济恢复情况怎样?

    答: 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合理调整工商业。2.到1952年底,国家财政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第五章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我国是怎样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三大改造任务的完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 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时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从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到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走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政府加快了农业合作化的步伐,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高潮。到1956年底,全国参加农业合作社的农户达到96%以上。

      三大改造完成的意义:国家基本上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标志着我国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阅读与思考

    1.对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怎样用和平的方法实现的?

    答: 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时采取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实行自愿互利的原则,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广大农民积极参加农业合作社,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一作法符合广大农民的愿望。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对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在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前,允许资本家在企业利润中分取25%左右的利润。全行业公私合营以后,按资本家的股金发给股息,年息5%,共发十年。使之有个逐步过渡的过程。实现了和平过渡,这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重要创举。

    2.“从去年夏季以来,由于农村中合作化的高潮和最近几个月以来城市中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是指什么?

    答: “去年夏季以来”指的是1955年国家在农村发展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掀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高潮。“最近几个月”是指在城市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第六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二、1.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有过哪些正确指导思想?

    答: 《论十大关系》的发表;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在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条件下,社会主要矛盾的分析和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总任务的规定以及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的制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的提出;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的制定和实行。

    第七章 第一节 全国大动乱

    二、1.“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发动起来的?

    答: 批判《海瑞罢官》是导火线。1966年夏,中共中央先后召开两次会议,制定和下发了指导“文革”的两个纲领性文件,规定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毛泽东又提出打倒“党内资产阶级司令部”,带头“炮打”刘、邓。这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文革”全面发动了。又通过红卫兵运动,把“文革”推向了全国。

    2.老一辈革命家为什么要挺身而出,进行二月抗争?

    答: ①当时全国因全面夺权导致天下大乱。②林彪、江青一伙打着“文化大革命”的旗号,干的是否定党的领导,搞垮军队,打倒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勾当。③这场斗争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为了维护党和国家的命运,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他们挺身而出,进行二月抗争。

    第七章 第二节 粉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

    二、试分析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在“文革”中给党和国家造成哪些主要危害?

    答: 1.1967~1968年国民经济状况呈下降趋势,而1973年则呈增长趋势。

    2.1967~1968年,“文革”动乱扩展到经济领域,使国民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提出批极“左”思潮,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了自“文革”以来复苏的局面。

    阅读与思考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全国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是怎样乱了自己的:①政治上长期动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受残酷迫害。②经济上社会生产大幅度下降,国民经济遭到巨大损失,人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改善。③科学文化教育事业被严重摧残,历史文化遗产遭到巨大破坏。国民素质下降,经济、科技水平同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了。

    第八章 第一节 伟大的历史性转折

    二、结合史实说明,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答: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在建国以来中国革命和建设面临抉择的关键时刻召开的。当时党中央主要领导人提出的“两个凡是”方针严重地束缚着人们的思想,干扰着前进的方向。对“文化大革命”中及其以前的“左”倾错误也没有纠正,反而加以肯定。中国向何处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命运前途。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中国历史从此进入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次会议还实际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也是在这次会议后开始逐渐形成的,所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阅读与思考

    结合中国现代史,如何理解“不能再搞任何离开这个中心工作,损害现代化建设的‘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了”?怎样理解现代化建设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答: 建国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就做出了工作重心转向经济建设的决策。1956年中共八大又做出了发展社会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决议,为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遗憾的是,自1957年开始,“政治运动”和“阶级斗争”不断升级,此起彼伏,到“文化大革命”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政治运动干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使思想混乱,是非颠倒,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地做出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把全党工作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是非常英明的。

      现代化建设要求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就必然要改变与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必然要触及到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等诸多方面,因而它本身就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

    第八章 第二节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

    二、简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的形成。

    答: 要点:①1980年党中央和国务院确定设置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②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③国家又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以及环渤海地区作为经济开放区。④进一步在云南、新疆、黑龙江等省区边境设立一些开放城市。最终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第八章 第三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二、简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是怎样形成的?

    答: 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共十四大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并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中共十五大确定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阅读与思考

    在上文中,邓小平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描绘了怎样的蓝图?描绘这样的蓝图对祖国的发展有什么意义?

    答: 中国到2000年建立一个小康社会;再花三十到五十年时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这就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规定的总任务,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制定了宏伟目标。制定这个蓝图能坚定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中国的繁荣、富强能够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八章 第四节 “一国两制”与祖国的统一大业

    二、1.简述“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形成。

    答: ①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针对解决台湾问题,宣布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②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的谈话,包含了“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③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2.为什么说“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在解决香港问题上得到成功的运用?

    答: “一国两制”构想,最早是针对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它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初。但首先运用于解决香港问题的实践中。1982年当中英两国在解决香港问题谈判时,邓小平明确指出,要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解决香港问题;双方将“一国两制”方针作为谈判的基础;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是“一国两制”的具体体现;1990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以国家法律的形式落实了这一伟大构想,1997年7月1日,香港胜利回归,终于成功地实现了“一国两制”的构想。

    第十章 第一节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

    二、答: 新中国成立初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原因:①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外交,受尽帝国主义的凌辱。②新中国成立时,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不承认新中国,对新中国采取封锁、孤立、包围和敌视的政策。③新中国是共产党领导的独立自主的国家。

    相关热词搜索: 武装 问答题 现代史 割据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