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文档大全 > 正文

    数学的读书笔记做马小跳玩数学的读书笔记6篇

    时间:2023-12-05 16:12:06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数学的读书笔记做马小跳玩数学的读书笔记一打开《小学数学》这本书,我就被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它把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分成几个专题,在每一个专题中,通过“案例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数学的读书笔记做马小跳玩数学的读书笔记6篇,供大家参考。

    数学的读书笔记做马小跳玩数学的读书笔记6篇

    数学的读书笔记做马小跳玩数学的读书笔记篇1

    一打开《小学数学》这本书,我就被它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了。它把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分成几个专题,在每一个专题中,通过“案例呈现”使困惑、迷惘、问题、难点逐一浮出水面,引导读者深入地思考,然后专家又亮出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让读者心中的谜团渐渐释然。

    “核心词”、“教育价值”、“内涵”等词在每个专题开始都会映入眼帘,迫使读者进行一阵强烈地头脑风暴。渐渐地,我也认识到无论教学什么内容我们都要考虑它的价值,考虑我们究竟要教给学生什么?是能力?是方法?是习惯?亦或是意识?而这一点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考虑的还很不够。

    比如:关于平均数教学。他的核心词是什么呢?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没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只是简单的认为重点就是教给学生求平均数的方法,而把意识的培养放到了次要位置。在学习了书中的观点分享,尤其是看了吴正宪老师的教学实录以后,我的感受尤为深刻:作为平均数教学应该把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放在重要位置,在此基础上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首先,选择合适的情景,让学生产生对平均数的需求。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有它的必然性。数学也是这样,需要用到平均数才会产生平均数。我们需要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平均数的产生,加深对平均数的理解。如果只是简单地出示一组踢毽子的数据,让学生来评判哪个小组的同学踢的好?学生想到的只是方法。如何感受平均数产生的需求?吴正宪老师让学生进行拍球比赛,在一次次矛盾中对平均数产生了需求,从而自己提出了平均数。其次,联系实际,进一步来感受、理解平均数。记得以前在教学平均数时,当学完方法之后,多数是机械练习,虽然有时也让学生分析数据,谈感受,但是都只是粗略地带过。而吴老师竟然选了五个不同的例子进行分析,有先估算再谈想法的;有结合实际比赛(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求平均数的;有通过对比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有结合辩论,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还有在游戏中学会分析问题要全面的,可以说囊括了平均数的方方面面,使我清晰地认识到——理解和感受平均数的意义、特点和作用才是我们教学的重点。

    又比如关于统计,原来我的教学中总是把统计的方法作为教学的重点,看了《小学数学》以后,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浅薄。如今我认识到了对于统计和概率的教学,最重要的是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统计,在生活中统计有什么用处,使学生意识到统计有用,自觉进行统计,从而培养统计意识。让学生感受统计的作用必须提出好的问题。例如:全球水资源的匮乏、塑料袋带来的白色污染、中国的人口增长与人口控制、以及对学生身边他们感兴趣的事情展开调查等。统计课还应该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如果只是教学生填写统计表,计算数据,而不去感受统计的作用,学生怎么会对统计感兴趣呢?又怎么会产生统计观念呢?同时还应该引领学生多了解统计的作用,通过具体实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可以对相关事件做出决策、对随机事件做出预测、对出现的现象做出分析。

    《小学数学》让我从更宽的视角来看教材看课程改革,使我对新课程的理念、新教材的编排意图有了更正确地理解。看完了《小学数学》,觉得还意犹未尽,于是打开新思考网,仔细阅读老师们的帖子和论文,我被她们的文采深深吸引,更被他们的敬业精神所感动。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体会到充电的重要性。原来束之高阁的新课标放在了床头柜上,成了我每晚必看的书;原来只会囫囵吞枣地浏览一些杂志,现在它们成了我细细品尝的一道道香茗;原来只在教育教学论坛上作旁观者的我,现在也能参与其中,让自己的思想在与他人的碰撞中升华。我发现,学习正在渐渐地成为我的一种习惯。

    感谢《小学数学》,因为它让我感受到自己的不断转变和进步,这种向上的感觉真好。

    数学的读书笔记做马小跳玩数学的读书笔记篇2

    这本书的作者jonwitt认为:社会学旨在对这两个问题提供答案。尽管其他学科也试图做出回答,但社会学提供的分析视角,既有更大的包容性,又有更大的密切性。

    这本《社会学的邀请》面向普罗大众,提供了全景看社会和聚焦于社会上的人的视角,进而对人与社会的关系,差异化的后果进行细致的分析,让我们了解:我们的行为如何塑造了我们周围的世界,而我们又是如何被我们生活其中的世界所塑造的。

    他期望我们接触过社会学之后,不再以以前的方式去看这个世界,并期望它能改变我们关于我是谁及应如何去做的认识。进一步说,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一种工具,让我们走出原来的生活世界,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建立一个更美好的家园。

    而我从这本书里学到了三点:

    电影《美国丽人》中,郊区后现代中产阶级家庭中,母亲对女儿说:“你已经长大了,你应该学习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你不能指望人和人,除了你自己。”我们想要相信我们是自己的救世主,这会赋予我们所渴望的控制力,会让我们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者。

    但是社会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我们每个人都很脆弱,都需要依赖他人,都很贫困。每个人除了依靠他人别无选择。想一想,我们真的仅仅是我吗?我们的经历,我们的朋友,我们共同遵守的社会规则。

    这本书从家庭、教育、宗教三个维度来阐述文化和结构对我们的影响。

    对于家庭而言,现代社会最大的改变就是,工作已经脱离家庭转入公共经济领域,学校取代了家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社会化角色作用。现在,家庭正在变得日益私人化。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更关注家庭的功能而不是家庭是什么来定义家庭。建立在爱情和情感基础上的后现代家庭,有别于历史上的制度家庭、伙伴家庭,承载着两个主要的功能:社会联络功能和个人需要功能。社会联络功能涉及家庭和社会的关系:我们通过家庭传承社会地位,和谁组建新的家庭,在家庭中学会语言、与人交往甚至基础的生活技能。例如,不同家庭类型的人,对于“长大后我想成为怎样的人”而不同。非洲酋长家的孩子也许是做个好的酋长,家族企业的继承人更大概率去考虑如何运营企业,而普通家庭的孩子,则是在思考“如何找个好工作”。

    而个人需要功能包括家庭成员的生理需要和情感需要。历史上,存在过通过多生孩子来提高家庭生产力,从而得到更多的生活用品。而现代,家庭已经能够满足我们的基础需要,并且生孩子在时间和金钱上的花费,越来越高昂,正如我们所看到的,发达国家的生育率越来越低。

    像我们父母一辈的,很少将家庭事务如带孩子、清洁卫生、收拾屋子外包,家庭甚至通过像一起聚餐、一起打扫卫生来实现家庭情感的沟通。而后现代社会,由于工作日益影响家庭生活的投入,我们不得不面临很多的问题:如何兼顾工作和家庭。因此,我们看到组织家庭的方式都在发生剧变,而这一切都是不可避免。

    教育更是影响我们的机会和选择。作者作为一个大学教授,直言不讳的指出:教育能力可以克制资源获取上的差异,同时也掩盖了我们丧失机会的程度,并由此帮助维持了现状。简单的说,从小沉浸在大学教授家庭的孩子比普通家庭里的孩子更容易理解认知策略中的概率论。

    作者认为,社会学要求我们放眼全世界的同时,要思考这样的问题:我们如何行动可以让世界变得更美好?他主张用实践智慧的视角,从社会方面去阐释价值和实践之间的矛盾。一旦我们对差异性的后果,不平等的模式和原则与实践有所了解,我们有责任有所作为。

    我们可以用社会学的工具来帮助我们和我们身处的世界展开对话,求同存异,看到我们的盲点。虽然在这里包含了很多我们不想面对的现实,例如由物资资源、社会资源、文化资源分配而形成的社会阶级将影响我们的行动、机会和选择。但是,拒不承认生活的污点,就是一种掩耳盗铃,将我们的社会现实隐藏在虚伪的共性之下。

    数学的读书笔记做马小跳玩数学的读书笔记篇3

    1、让学生觉得数学真奇妙,热爱数学。要想建立民主和谐的氛围并不难,教师首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多沟通,跟他们交朋友,在生活上、学习上多关心他们,从而激起他们对老师的爱,对数学的爱。尝到了成功的甜头,使我教好数学的信心倍增,是啊,好奇之心,人皆有之。爱迪生也曾说过:凡是新的不平常的东西都能在想象中引起一种乐趣,因为这种东西使心灵感到一种愉快的惊奇,满足他的好奇心,使之得到他原之自然地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变成孩子们学习和探索的内动力。

    2、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

    (1)采取活动的形式。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差,学习时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如果教师用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动手练”进行教学,学生会感到很乏味,越学越不爱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抓住知识的生长点,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其主动探究。

    (2)采取把知识生活化的形式。教师要善于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枯燥的事物趣味化,如色彩鲜艳的教具;新颖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教学游戏;关键处的设疑、恰当的悬念;变静为动的电化教学等等,尽可能使学生感到新颖、新奇,具有新鲜感和吸引力,为学生从“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提供物质内容和推动力。

    (3)采取灵活评价方式,让学生持续发展。教师的评价要根据差异原则因人而异,对学生的要求不要一个标准,要根据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情况分类评价,这样才能让每一个孩子通过评价,看到自己的进步。教师的评价用语应该有针对性、导向性,比如,有的孩子的解题方法新颖,我就批上:“你的想法很独特,看来你是个爱动脑子的好孩子”。有的孩子学习进步了,我写道:“看到你的进步,我非常高兴,这说明只要你努力去做,就会有所收获。”对个别同学我写上:“最近怎么了,为什么错题比较多?应该找一找原因,也可以找一找老师。”这样,我把作业作为媒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教学中通过评价鼓励与众不同的思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总之,让学生从老师的评价中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体验,以利于增强自信心。

    3、让课堂教学充满欢乐。“把数学教育的重心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是《小学数学青年教师》贯彻的精神,同时也正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终生追求的教育目标。只有在充满生命活力课堂上,师生才是全身心投入,因为这不只在教和学,而是感受课堂生命的涌动和成长。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才能获得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才会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性的魅力。

    数学的读书笔记做马小跳玩数学的读书笔记篇4

    在现今这个我们所生活的后现代时代,关于现实的基本性质的困境和不确定性,已经成为生活以及“是”什么的一个核心要素。

    作为一个社会组织或社会结构的体现,后现代性强调的是我们的社会世界的多元性、相互联结性和全球性特征。

    后现代主义则是关于现实的哲学和理论思维,他质疑现实的单一性质,并怀疑我们能用绝对术语去认识有关的现实。他把现实看成是多元的和被社会建构的。

    我们关于“真实”的经验总是以符号、象征物和话语为中介。

    从字面上讲,超现实的意思就是在真是智商,超越真实和在真实之外。这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因为我们总是倾向于把我们看到的东西认为是理所当然的,换言之,就是我们假设在现实和认识之间存在着直接的联系。

    当提到超现实时,我们所认为的真实并非真正的真实。或者,也可进一步说,没有事物是真实的,除非我们认定它是真实的,尽管我们很快就会忘记现实的非真实性。

    从积极的方面看,后现代的视角开拓了我们的思维,让我们以一种新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去思考和行动。但它也对我们所依赖的、能提供给我们确定性和目标的文化提出了疑问。

    消费主义就是后现代性的核心。在后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的是强制选择:选择不仅仅是一种取舍,更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事情。并且我们选择不限于食宿的东西,我们甚至要选择伙伴,信仰,身份。

    通过预测一个被经济而不是国家身份结合起来的全球社会,人口统计学家韦斯预言:“随着国家边界的逐渐消失,地球村将最终成为一个簇群的世界。”处在相同经济簇但却是在不同城市或国家的人们,将比生活在同一个城市但却处在不同经济簇中的人们又更多的共同点。那些拥有充足资源来投资以增进他们的物质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的人,其资源使得他们与在同一群体的其他人而不是那些他们当地社区的人联系更紧密。

    作为赛博人,不仅仅是一个人机合成体;它还使自我和非自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孤立的自我让路于网络化的自我。

    后现代生活的一个经验就是,生活中并没有单一的历史和单一的经验。可能对于在后现代时代现实发展的最好比喻,就是一个可以使我们从常常对立的现实中跳出去的舞蹈。社会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个舞蹈的本质,实际上也只有这样做,社会学才能引导我们走向更加积极的未来。

    数学的读书笔记做马小跳玩数学的读书笔记篇5

    1、数学教育是中小学的一门基础的学科教育,如同其他的学科一样,其教育意义并不局限于本学科的只是掌握,更反映在它有效地促进人的素质的发展,是人的文化修养的最深刻、最有效的部分之一。

    2、经济发达国家的数学教育改革方向:学校数学的焦点从双重任务,对大多数人教最少的数学,而把高等数学教给少数人,过渡到单一中心,把数学的最重要的公共核心教给所有的学生。从基于传递权威性的模式过渡到以启发学习为特征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活动。从强调为后续内容做准备过渡到着重强调学生当前及未来所需要的东西。从原来强调一张纸、一支笔计算到全面使用计算器和计算机。

    3、中小学数学中蕴藏着促进人未来发展的因素,这就是人的数学素质,其核心是人的思维品质。

    4、数学教师教学经历3个层次:展现解法,展现思路,展现思路的寻找过程。

    5、数学教育的意义在于用学科自身的品质陶冶人、启迪人、充实人,促使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6、数学教育是一种文化,使人得到数学方面的修养,更好的理解,领略现代社会的文明;它是一种方法论,使人善于处世和做事,能提高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工作效率;它是一种精神和态度,使人实事求是,锲而不舍,坚持不懈的追求;它是“思维的体操”,使人思维敏锐,表达清楚。

    7、数学的重要特性,—抽象性、严密性、系统性。

    8、数学思维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人的数感、数学观念和数学思想。数学教育是为了扩展人们头脑中的数学空间。

    9、数学相关能力,—数学化、公理化、形式化。

    10、努力使外界现象数学化,注意现象的数学方面,到处注意空间和数量关系以及函数依存关系。

    11、数学,培养学习的意志,培养人的概括能力,培养人本质地看问题的意识,培养人的抽象意识,培养人的良好思维习惯,形成良好的思维策略,增强人的反应能力,改善人的思维器官。

    12、数学教育目的:

    (1)、通过“数学常识”和“数学思维能力”的组合来培养数学智力;

    (2)、培养有数学素养的人。“有数学素养”:懂得数学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有解决数学课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

    (3)、通过练习题学习数学技能,,适合于学习事实和技能。通过解决具有某些特点的情况,学习解答问题的一般方法,而这些特点是用来定义一个实实在在的问题的,—适合于学习如何发现和探究的技能,学习数学的再发现和学会如何学习。

    13、数学学习的目的,从掌握“数学事实和技能”转变为掌握“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即“数学式地思考”,是数学教育观念的重大更新。

    14、理解数学的四个层面:

    (1)、形式层面的理解。逻辑思维训练,应当是数学学习中的基本训练。

    (2)、发现层面的理解;

    (3)、直观—具体层面的理解;

    (4)、直觉层面的理解。

    15、一般认为数学是按严密的逻辑构成的科学,即使与逻辑不尽相同,却也大致一样。但是实际上,数学与逻辑没有什么关系。数学当然应该遵循逻辑,但逻辑在数学中的作用就像文法在文学中的作用那样,书写合乎文法的文章与照着文法去写小说完全是两码事;同样,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与堆砌逻辑去构成数学理论是性质完全不同的问题。数学在本质上与逻辑不同。

    16、在数学中绝不要把逻辑的车放到启发式的马前面。

    17、我们只有了解结论是怎样得来的,才能真正弄懂结论。重现或亲历发现过程,是数学家学习、研究数学的高招。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动手,提问,解决问题。最好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提问,解决问题,不要只传授知识,—要鼓励行动。

    18、数学是抽象的,理解数学的一个层面便是,赋予数学直观和具体的意义。

    19、过份强调数学的形式结构是个错误。

    20、抽象只有在坚实的经验基础上才有意义,此外,引进抽象观念后,应该用具体问题来显示她们的用处。

    21、现代数学好的方向是它强调几个基本的概念,诸如,对称、连续和线性。

    22、几何直观仍然是领悟数学的最有效的渠道。几何直观就是对于抽象的东西,能够在头脑中像画画一样描绘出来并加以思考。

    23、数学教学与人的素质发展相结合,是数学教育的最主要的宗旨。

    24、几何图形是一种数学符合,是“直观空间的帮助记忆的符号”,是“图像化的公式”。

    25、数学真正要办的事情是解决具体的问题。理解一个理论的最好的办法是找到一个具体问题,然后研究该理论的一个样本实例,一个能说明一切的典型例子。

    26、针对一个数学理论,举出典型实例、反例、特例(即特殊情形)等,都市具体地理解这种数学理论的方法。

    27、逻辑用于证明,直觉用于发明。

    28、在理解数学的过程中,领悟推理链中所隐含的整体性、次序性、和谐性,达到对推理链的整体把握,乃至能够预见证明,这种领悟叫做直觉。

    29、记忆在数学中是重要的,但不必去记住数学事实。

    30、数学直觉意味着不严格;意味着可见;意味着缺乏证明时的似真性和可信性;意味着不完全;意味着依赖物理模型或某些主要例子;意味着与详细或分析相对立的笼统或综合。

    31、理解重于证明。

    33、目前教育的缺陷:有的采取注入式和题海战术,把学习数学仅仅看成是感知和再认,削弱或取消了它的中心环节,思维。有的吧数学思维活动仅仅看作形式逻辑思维,忽视了从整体看问题的辨证的、发展的思维活动。

    34、如果问题给学生提供了合适的思维情境,就会极大地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

    35、在明白与不明白之间,还有广阔的、中间的、灰色的区域。

    36、学生通过思维由不知到知的实际过程比我们设想的要负责得多。学生的思维过程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充满运动、变化、相对等辨证性质的。

    37、教师往往希望学生的认识一开始就定格在“正确”“合理”“严密”“简练”的格局上,忽略了他们有一个不知、少知到多知的辨证的心理过程。

    38、数学教育中运用“动”来学习“静”,使静态的定理、公式、法则具有动的生命,能在学生的思维中活跃起来。

    39、数学史发展的三个阶段:一、在产生算术和几何的第一阶段,物体的具体的质被舍掉了;二、在引向算术符号的第二阶段,具体的数与具体的量被舍去了;三、最后向现代数学的第三个阶段进行,不仅仅是对象的性格,而且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也被略去了。

    40、整体性思维,是指注重对对象的整体把握的思维倾向,,—几何型思维。

    分列式思维,指注重把问题分解成条列状的一系列子问题,然后一步一步地加以解决的思维倾向,—代数型思维。

    41、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整体性的思维风格,一方面,人们意识不到整体性思维在人的数学思维中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成人往往很难追忆自己当年思维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于是认为儿童学习都是采取分列式思维的,这表现在成人为孩子写的教科书以及练习册,都是采取小步子、一步一步前进的西来思维方式。

    42、在较高层次的形象思维中,我们对形式和逻辑,如用语的准确、符号的采用、推理的根据等等作出了一定的让步。也可以说,它以“量的模糊”和“推理形式的模糊”去换取“质”的鲜明和生动。

    43、数学形象思维的培养是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一环。

    44、在实际思维中,当抽象思维不能用算法方式继续下去时,就必须借助于形象,找到抽象的方向,发现抽象思维的(解决问题的)新的契机。抽象思维的结果也可以用形象的方式表现出来,这时便出现了所谓“深入浅出”的表达。深入浅出,是由形象到抽象,又由抽象到形象的过程。

    45、为了使学生富有创造精神,必须注重由求同思维转向求异思维的培养。

    46、我们常常过份强调学生演绎思维,而忽视指导学生进行合情推理。

    47、合情推理包括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

    48、合情推理是一种可能性推理,是根据人们的经验、知识、直观与感觉得到一种可能性结论的推理。

    49、实践表明,在大量毕业生中,学科的常识性和工具性功能,远没有发挥出来,其原因不在于知识无用,而在于缺少引领知识的数学观念。把知识、形式训练和知识的社会意义两者统一起来,这就需要进行数学观念教育。

    50、传统的学科教学由于受考试的影响,一般都逐步地向教学程序的末梢转移。所谓“末梢”,是指以非基本的技巧和技法作为主干的那些题目。因而,它对一个人形成数学观念的作用甚微,对激发人最积极的思维的影响是不大的。

    51、创造性思维一经传授就失去了创造意义。

    52、思维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主要靠传授。越是传授得越一清二楚,学习者越不需要思维。即使传授的东西是范例,也仅增加了知识性的储存,而不一定能使人在新情境下索解。

    53、教师启迪思维的工作面:

    (1)、激起学习兴趣,引发动机,创设成功教育的氛围;

    (2)、创设问题情境,增强解决问题的内驱力;

    (3)、转化新问题。

    54、衡量数学教学好坏的标准之一,就是看教学能否有效地扩大人的现实数学空间。数学空间不仅仅依靠一些即得的知识而构成,更重要的是借助于所学知识的生长点和开放面,以及数学思维过程,获得一种与数学相关的能力,从而使数学空间具有某种开放性,其中包括:数学化,人们用数学方法观察现实世界,分析研究各种数学现象,并对现实世界加以整理组织的过程。我们学习数学,最重要的是学习数学化。同样地,我们学习公理的知识,还不如说是学习“公理化”,与其说是学习形式体系,还不如说是学习“形式化”。

    55、“培养数学智力”的提法,指明了数学智力的构成与培养途径是“数学常识”和“数学思维能力”的组合。

    56、学生在数学教学结束后,他学过的数学知识必定会越来越多地被遗忘。但是,如果教学得法,学生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达到了应当达到的层面,那么,他就会几乎是地在所学过的全部内容中提炼出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通常也是最简单的极少一部分,永远地记住它们,达到想忘都忘不掉的程度。这极少一部分就是“数学常识“。因此,学生所得数学知识要经历一个”少—多,少“的过程。

    57、以应试为目的的教育,往往不可能使学生达到应当达到的理解层面,因而在所学的数学完成了应试的使命后,学生很快便将他们忘却了。

    58、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数学教育仅侧重于学习现成的知识结论、技巧和技法,而忽视了学科的基本精神、数学的基本态度和基本方法的培养和训练,其中特别被忽视的一个方面,就是数学观念的教育。数学观念,指的是人们对某一数学对象或数学过程的本原和本体的见解和意识,包括对该数学知识而言,人类为什么想、怎样想和想出了什么这样一些问题。

    59、清人袁枚在《随园诗话》中指出:“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放能中鹄“。才,智能,学,知识,识,见地、见识。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基础,才智是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工具,而见识见地,则对知识和能力的应用方向、方法、方式作引领。假如没有后者,知识和能力就找不到它的用处。

    60、在数学教学中进行思维教育的主攻方向是:一、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二、如何把传授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统一起来。

    61、对于学生来说,只要把要学的知识作为待创造的结果,就能把学习知识和获得创造能力统一起来。

    62、我们应该有意加强以下几种教育:一、说理意识教育。让学生知道任何规定、公式都有一定的根据和道理。二、刻划客观世界的和谐的意识的教育。三、形式不变原理的教育。

    63、数学教育的失误,常常在于把探究部分轻易地转化为复现部分,使之失去思维教育的意义。

    64、激发学习兴趣,引发动机,是教师在数学教育中必须自始至终注意的问题,在教学中引导学生:1、爱好数学,尊重数学的智慧活动过程。数学作为大自然的赋予和人类的的智慧创造,具有双重的没,一方面,大自然、人类社会在运动中,始终保持和呈现一种规律,一种和谐,一种恒古不变的守恒性质;另一方面,人类利用了数学所刻划的规律,创造了美不胜收的物质世界。2、创造成功教育的氛围,使学生获得思维成就带来的欢乐。

    65、创设问题情境,增强解决问题的内驱力。问题情境创设的难度,应使学生经过努力而能够达到。创设问题情境的深层次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潜在力。

    数学的读书笔记做马小跳玩数学的读书笔记篇6

    1、数学专业知识。这是数学教师的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师,才能正确地理解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熟知各年级教材的地位、较好地掌握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及数量关系的确切含义。

    2、教育基本理论。这是教师专业科学知识的重要内容,是教师教学工作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教学观、学生观、价值观。正确的观念源于正确的理论,它指导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师应学习教育学、教育心理学、以提升教育理论修养。

    3、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教育科研是一种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地探索、发现、掌握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活动,教师必须具备相关的基础知识,如教育科学研究的选题如何确定,如何选择研究与论证的方法和手段,研究结果的定性与定量分析等。教师要着重学习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统计方法、教育测量、教育评价等有关进行教育科研的基础知识。

    4、相关学科知识。小学数学教师除了应具备数学专业知识、教育基本理论外,还应该具有与数学学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既有数学专长,又广泛涉猎其他知识领域,其中包括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生活常识及新兴学科等。

    吴正宪老师说过:好课不是靠说出来的,好招不是靠模仿出来的,好教师不是靠教出来的,而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爬滚打历练出来的。我不止一次的想过:为什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同样的40分钟,由于执教的老师不同,学生的学习情感、态度及效果就迥然不同呢?读了这本书后我明白了,这是因为优秀教师的课堂是充满教学艺术魅力的课堂,走进这样的课堂,如同进入一个师生真诚交流的驿站,他会带给你激动、兴奋和智慧。

    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真正了解学生,深入了解数学,是每位优秀的小学数学教师都应做到的,是成为优秀小学数学教师的基础。营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要将数学课教出数学味,必须优化教学设计,多在备课上下功夫,教师要功在背后,深在背后!

    (1)深入了解学生,找准教学的起点。

    (2)客观分析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3)注意目标的可检测性,制定明确、具体的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中必须思考的要素。它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归宿。在认真分析学生和客观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就需要教师制定具体的教学目标,具体规定学生在一节课结束时的学生行为。

    (4)选择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注重小组合作学习。

    结合该书对具体案例的分析,就课堂教学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事情都做了详尽的分析及其解决的方法,让我受益匪浅,也明白了课堂教学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不仅是按着教案就能够备好课的,也不是讲过一节课就可以放下,一堂好课必须细细的研磨,细细的雕琢,才能成为一堂精彩的好课。

    “活到老,学到老”,书籍会给我们教育人指明方向!

    相关热词搜索: 读书笔记 数学 马小跳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