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政府报告 > 正文

    铁路线路与站场(xa) 任务1区段站通过能力计算方法 电子教材8.1 区段站通过能力计算方法(18页)

    时间:2020-09-08 20:10:58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PAGE 6

    8.1 区段站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

    区段站通过能力概述

    一、车站通过能力的有关概念

    1. 车站通过能力:指在车站现有设备条件下,采用合理的技术作业过程,一昼夜能够接发各方向的货物(旅客)列车数和运行图规定的旅客(货物)列车数。

    车站通过能力包括咽喉通过能力和到发线通过能力。

    2. 到发线通过能力:指到达场、出发场、通过场或到发场内办理列车到发作业的线路,采用合理的技术作业过程和线路固定使用方案,一昼夜能够接、发各方向的货物(旅客)列车数和运行图规定的旅客(货物)列车数。

    3. 咽喉通过能力:指车站某咽喉区各方向接、发车进路上咽喉道岔组通过能力之和。咽喉道岔组通过能力是指在合理固定到发线使用方案及作业进路条件下,某方向接、发车进路上最繁忙的道岔组一昼夜能够接、发该方向的货物(旅客)列车数和运行图规定的旅客(货物)列车数。

    二、计算通过能力的目的

    1. 对于新建车站,通过计算车站通过能力,确定该车站的通过能力并检查其能否满足设计年度运量的需求;

    2. 对于既有车站,通过计算车站通过能力,检查该车站通过能力的利用情况,检查车站各项设备之间以及车站与区间通过能力是否协调,以便制定相应的加强措施,挖掘潜力,提高车站的综合能力。

    3. 对于通过能力不足的车站,通过计算车站通过能力,检查该车站通过能力的利用情况,找出车站设备和作业组织方面的薄弱环节,有计划地、有针对性地进行车站改、扩建,以满足运量增长对能力的需要。

    三、车站通过能力的影响因素

    1. 车站技术设备的特征,如车站站场的类型、咽喉区结构、到发线的数量、有效长和作业进路等。

    2. 车站办理列车的种类和数量,如旅客列车和货物列车的比重,改编列车和无改编列车的数量及比重等。随着旅客列车和改编列车数量的增加,车站通过能力将降低。

    3. 货物列车到发的均衡性。随着列车到发不均衡性的增加,车站通过能力将降低。

    4. 到发线的空费时间。到发线的空费时间是指到发线一昼夜不能被用来接发列车的空闲时间,它与列车到发的不均衡性、列车各作业环节不能紧密配合、平均每列列车占用到发线的时间不可能是1440min的整数倍等因素有关。随着空费时间的增加,车站通过能力将降低。

    计算通过能力的方法有分析计算法(包括直接计算法和利用率计算法)、图解计算法和计算机模拟。一般采用分析计算法。

    通过能力计算精度:能力利用率K小数点后保留两位,第三位四舍五入;作业时间标准小数点后保留一位,第二位四舍五入;按方向别和列车种类别计算的能力值,以列车表示时小数点后保留一位,第二位四舍五入,以辆数表示时小数点后舍去不计。

    车站咽喉通过能力的计算方法

    车站咽喉通过能力的计算一般采用利用率计算法。

    一、各项作业占用咽喉道岔组时间标准的确定

    (一)接发列车占用咽喉道岔组的时间标准()

    1. 列车接车占用咽喉道岔组的时间

    列车接车占用咽喉的时间是指自开始准备接车进路时起,至列车进入到发线警冲标内方停车时止占用咽喉区的时间,可用查定方法或按下式计算:

    =+ (7-1)

    式中 --接车占用咽喉道岔组的时间,min;

    --准备接车进路及开放信号的时间,min;

    --列车通过进站距离的时间,自接车进路准备完毕时起,至列车腾空该咽喉区时止的时间,min,其值可按下式计算:

    =0.06= (7-2)

    其中 --列车进站距离,如图7-1所示,m;

    --列车进站平均速度,km/h;

    --列车长度,m;

    --在司机确认信号的时间内,列车所走行的距离,m;

    --列车制动停车距离,m;

    --由进站信号机起至咽喉道岔联锁区轨道绝缘节(分段解锁时)止的距离,m。

    图7-1 接发列车进路长度示意图

    2. 列车出发占用时间()

    列车出发占用咽喉道岔组的时间是指自准备发车进路时起至列车腾空线路时止占用咽喉区的时间,可用查定方法或按下式计算:

    =+ (7-3)

    式中 --发车占用咽喉道岔组的时间,min;

    --列车通过出站距离的时间,自发车进路准备完毕后列车启动时起,至列车尾部离开发车进路最外方道岔或咽喉道岔联锁区段轨道绝缘节止占用咽喉的时间,min,其值可按下式计算:

    =0.06= (7-4)

    其中 --列车出站距离,如图7-1所示,m;

    --列车出站平均速度,km/h;

    --由出站信号机起至发车进路最外方道岔或咽喉道岔联锁区轨道绝缘节止的距离,m。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准备进路和开放信号的时间标准应根据道岔和信号的操纵方式,参考表7-1中数据确定。

    表7-1 准备进路和开放信号时间标准

    顺号

    作业名称

    时间(min)

    1

    准备进路办理一个道岔的时间

    非集中联锁

    0.2~0.4

    集中联锁

    0.1~0.2

    2

    电气集中准备一条进路的时间

    0.1~0.15

    3

    开放信号的时间

    色灯信号机

    0.1

    臂板信号机

    0.25

    (二) 调车占用咽喉道岔时间标准

    1. 车列牵出占用咽喉时间标准()

    车列牵出是指调车机车由牵出线指定地点启动时起进入到发场连挂车列,并将车列牵出至车列尾部腾空该到发线时止占用咽喉的时间,min,可用查定法或按下式计算:

    =++ (7-5)

    式中 --调车机车从牵出线指定地点至到发场的空行时间,min;

    --准备进路时间,事先准备好进路时,可略而不计,min;

    --车列从到发场牵出时至牵出线的走行距离,m;

    --车列牵出时的平均速度,km/h。

    2. 车列转线占用咽喉时间()

    车列转线时间是指调车车列由牵出线启动时起至将车列转到到发线,摘机后返回牵出线时止占用咽喉的时间,min,可用查定法或按下式计算:

    =++ (7-6)

    式中 --车列从牵出线至到发场转线时的走行距离,m;

    --车列转线时的平均速度,km/h;

    --调车机车从到发场返回牵出线指定地点的空行时间,min。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3. 取(送)车占用咽喉时间标准()

    取(送)车占用咽喉时间是指自准备取(送)进路时起,至车列离开该咽喉区进路解锁时止占用咽喉的时间,min,可用写实查定的方法确定。

    (三)机车占用咽喉道岔组的时间()

    机车占用咽喉道岔组的时间包括机车出、入段占用咽喉的时间,是指自准备进路时起至机车进入到发线警冲标内方或机务段内进路解锁时止占用咽喉的时间,min,可用写实法查定。

    (四)固定作业时间(∑)

    固定作业包括:

    1. 旅客列车(计算客运站通过能力时为货物列车)到、发、调移及其本务机车出入段等作业;

    2. 向车辆段、机务段及货场装卸地点定时取送车辆的作业;

    3. 调车机车出、入段作业。

    (五)妨碍时间(∑)

    咽喉道岔组的妨碍时间是指由于列车、调车车列和机车占用与咽喉道岔组有关进路上的其它道岔而妨碍了该咽喉道岔组的使用时间。

    妨碍时间分为直接妨碍时间和间接妨碍时间。直接妨碍时间是指某一妨碍进路与咽喉道岔组的全部占用进路互相敌对时,受此妨碍进路影响而造成该咽喉道岔组不能使用的时间。直接妨碍时间比较直观,在计算时可将其列入咽喉道岔占用时间计算表,并用括号予以注明。间接妨碍时间是指某一妨碍进路只与咽喉道岔组的部分占用进路互相敌对而造成的妨碍时间。间接妨碍时间已在空费系数中予以考虑。

    二、确定到发场线路合理分工方案

    确定到发场线路合理使用方案,就是合理分配各到发场每条线路接发列车的数量及方向。在确定时根据到发线的数量、行车量、咽喉布置特点等因素综合考虑,基本原则是:均衡地使用到发线,使每条线的接发列车数或总占用时间大致相等;合理使用咽喉区的平行进路,使作业量不致过分集中于个别咽喉道岔组。

    三、按咽喉区进行道岔分组

    车站咽喉区的道岔很多,为简化计算,将咽喉道岔按一定的原则进行分组,道岔分组的基本原则如下:

    1. 不能被两条进路同时占用的道岔,应合并成一组。在一条线路上的若干个道岔,如果它们当中没有任何两个相邻道岔尾尾相接,并布置在线路两侧时,这些道岔应划作一组。如图7-2(a)所示。

    2. 两条平行进路上的道岔(包括渡线两端的道岔)不能并为一组。如图7-2(b)中道岔3与道岔5可同时开通两条平行进路,不能合并为一组。

    3. 两道岔尾部相对,且分别布置在线路的两侧,而另一道岔又为交叉渡线时,交叉渡线的道岔不能分为两组。如图7-2(c)中道岔5只能与7号道岔组合并,而不能与3号道岔组合并。

    4. 有的道岔与平行进路上的两道岔组相邻,可以分别开通两条平行进路,该道岔应单独划作一组。如图7-2(d)中道岔5既不能与7号道岔组合并,也不能与3号道岔组合并,而应单独划为一组。

    图7-2 咽喉道岔分组示意图

    一般情况下,在进行咽喉道岔分组时,分别按线路从外向内逐一查看,碰见两相邻道岔辙岔尾部相对,且位于线路两侧时,就划开,否则,应划为一组。如图7-2(b)属于此类情况,应分成两组。图7-2(d)中道岔5与其相邻的道岔也属于这种情况,应单独划为一组。而图7-2(c)中第二副道岔与第四副道岔,就属于这种情况,不能合并为一组,而第三副道岔又是交叉渡线的一部分,应与道岔组7合并为一组。

    四、计算咽喉区各道岔组总占用时间()

    各道岔组一昼夜进行各项作业的总占用时间为:

    =+++Σ+Σ+Σ (7-7)

    式中 --列入计算中一昼夜占用道岔组到达、出发的列车数(包括摘挂列车);

    --列入计算中一昼夜占用道岔组的单机次数;

    Σ --一昼夜调车作业占用道岔组的总时分(不包括固定作业时分),min;

    Σ --由于列车、调车车列或机车作业占用该道岔组敌对进路上的其它道岔组,而须完全停止使用该道岔组的总时分,min;

    Σ --固定作业占用道岔组的总时分,min。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五、负荷量最大的咽喉道岔组的确定

    车站内凡办理接、发列车的咽喉区应计算其通过能力。它是由各咽喉区负荷量最大即值最大的道岔组(最繁忙咽喉道岔组)一昼夜内能够办理的到发列车数所决定的。按下列原则确定:

    1. 一个咽喉区如有两个以上的衔接方向时,应分别将各该衔接方向接车进路或发车进路上工作量最大的道岔组选定为咽喉道岔组。

    2. 同一衔接方向的不同列车(有调中转、无调中转)经由各个不同的进路到、发时,应分别不同列车进路选定咽喉道岔组。

    六、计算咽喉道岔(组)通过能力利用率()

    咽喉道岔(组)通过能力利用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 (7-8)

    式中 --考虑咽喉道岔(组)的空费时间和间接妨碍时间扣除的系数,可采用0.15~0.20。

    七、计算咽喉道岔组的通过能力

    车站各衔接方向咽喉道岔组的通过能力按下式计算:

    接车:

    = (列) (7-9)

    发车:

    = (列) (7-10)

    式中 、-- 方向货物列车接车或发车的咽喉道岔组通过能力,列;

    、 -- 方向列入计算中接入或出发的货物列车数,列。

    车站某咽喉区的通过能力按下式计算:

    接车 =Σ

    发车 =Σ

    八、区段站咽喉通过能力计算举例

    某双线横列式区段站其布置图和行车量如图7-3所示,该站下行到发场有3条到发线(4、5、6道),上行到发场有4条到发线(8、9、10、11道)。

    1. 确定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根据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的确定原则,该车站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如表7-2所示。

    表7-2 到发线使用方案

    线路编号

    固定用途

    一昼夜接发列车数

    A至B旅客快车通过

    8

    B至A旅客快车通过

    8

    3

    接发A至B旅客列车

    4

    4

    接发B至A旅客列车

    接发B至A无改编中转货物列车

    接发A至B无改编中转货物列车

    4

    15

    5

    5

    接发A至B无改编中转货物列车

    11

    6

    接发A至B无改编中转货物列车

    11

    8

    接发B至A无改编中转货物列车

    10

    9

    接发B至A无改编中转货物列车

    接B到解区段列车

    2

    6

    10

    发A自编区段列车

    接A到解区段列车

    发B自编区段列车

    6

    6

    6

    11

    接A到解摘挂列车

    发A自编摘挂列车

    接B到解摘挂列车

    发B自编摘挂列车

    4

    4

    4

    4

    图7-3 某双线横列式区段站站场布置及行车量图

    2. 按咽喉区对道岔进行分组

    根据咽喉道岔分组原则,该车站咽喉道岔分组结果如图7-3所示。

    3. 计算咽喉区各道岔组总占用时间

    咽喉区各道岔组总占用时间按公式7-7计算,一般列表计算,如表7-3所示。

    同样可列表计算B端咽喉的总占用时间。

    4. 确定咽喉道岔组

    咽喉道岔组是指咽喉区负荷量最大的道岔组,分别按各衔接方向的到达(出发)进路、不同列车的到达(出发)进路确定不同的咽喉道岔组。

    A端咽喉:A方向到达的无改编中转列车的接车进路经由的道岔组有1、5、9,由表7-3可知道岔组9的利用率值最大(0.41);A方向到达解体列车的接车进路经由的道岔组有1、3、7、11、15、17,由表7-3可知道岔组17的利用率值最大(0.41)。因而该咽喉区A方向接车进路有两个咽喉道岔组,分别为9和17道岔组,它们作为计算该咽喉A方向接车能力的咽喉道岔组。

    同样,由B方向到达,向A方向出发的无改编中转列车的发车进路有两条,其一是4道发B至A无改编中转列车,经由的道岔组有3、5、9,由表7-3可知道岔组9的利用率值最大(0.41);其二是8、9道发B至A无改编中转列车,经由的道岔组有3、7、11、15,由表7-3可知道岔组11的利用率值最大(0.36)。向A方向出发的自编列车经由的道岔组有3、7、11、15、17,由表7-3可知道岔组17的利用率值最大(0.41)。所以该咽喉区向A方向的发车进路有三个咽喉道岔组,分别为9、11和17道岔组,它们作为计算该咽喉A方向发车能力的咽喉道岔组。

    同理可确定B端咽喉:B方向到达的无改编中转列车的接车进路有两条,其一是4道接B至A无改编中转列车,经由的道岔组有4、6、12,其中道岔组4的利用率值最大(0.33);其二是8、9道接B至A无改编中转列车,经由的道岔组有4、8,其中岔组4的利用率值最大(0.33)。B方向到达解体列车的接车进路经由的道岔组有4、8、16,其中道岔组4的利用率值最大(0.33)。因而该咽喉区B方向接车进路有1个咽喉道岔组(道岔组4),它将作为计算该咽喉B方向接车能力的咽喉道岔组。

    同样,由A方向到达,向B方向出发的无改编中转列车的发车进路经由的道岔组有2、6、10,其中道岔组6的利用率值最大(0.32);向B方向出发的自编列车经由的道岔组有2、4、8、16,其中道岔组4的利用率值最大(0.33)。所以该咽喉区向B方向的发车进路有两个咽喉道岔组,分别为6、4道岔组,它们作为计算该咽喉B方向发车能力的咽喉道岔组,见表7-4所示。

    5. 计算咽喉道岔组通过能力利用率

    道岔组通过能力利用率由公式7-8计算求得,其中总占用时间和固定作业时间∑分别由表7-3查得。

    计算结果见表7-4所示。

    6. 计算咽喉道岔组的通过能力

    车站各衔接方向咽喉道岔组货物列车的接发车能力分别按公式7-9和7-10计算。咽喉通过能力计算见表7-5所示。表7-6为咽喉通过能力汇总表。

    由表7-5可以看出,该车站A、B两方向货物列车咽喉道岔组的通过能力分别为:

    A方向货物列车接车能力: =65.9+24.4=90.3 (列)

    A方向货物列车发车能力:=33.6+33.4+24.4=94.0 (列)

    B方向货物列车接车能力:=81.8+30.3=112.1 (列)

    B方向货物列车发车能力:=84.4+30.3=114.7 (列)

    该站咽喉区货物列车的通过能力:

    A端咽喉 接车 =90.3 (列)

    发车 =94.0 (列)

    B端咽喉 接车 =112.1 (列)

    发车 =114.7 (列)

    表7-3 A端咽喉区占用时间表

    编号

    作业进路

    占用次数

    每次占用时间(min)

    总占用时间(min)

    咽喉区道岔组占用时间(min)

    1

    3

    5

    7

    9

    11

    13

    15

    17

    主要作业

    1

    4道接A至B无改编中转列车

    5

    8

    40

    40

    40

    40

    2

    4道发B至A无改编中转列车

    15

    6

    90

    90

    90

    90

    3

    5、6道接A至B无改编中转列车

    22

    8

    176

    176

    176

    176

    4

    8、9道发B至A无改编中转列车

    12

    6

    72

    72

    72

    72

    (72)

    72

    5

    10道接A到解区段列车

    6

    8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48

    6

    10道发A自编区段列车

    6

    6

    36

    36

    36

    36

    (36)

    36

    36

    7

    4、5、6道本务机经7道入段

    27

    2

    54

    54

    54

    8

    4道本务机入段

    15

    2

    30

    30

    30

    30

    (30)

    9

    4、5、6道本务机经7道出段

    27

    2

    54

    54

    54

    10

    4道本务机出段

    15

    2

    30

    30

    30

    11

    8、9道本务机入段

    18

    2

    36

    36

    36

    12

    8、9道本务机出段

    12

    2

    24

    24

    24

    (24)

    24

    13

    10道本务机经7道入段

    6

    2

    12

    12

    12

    14

    10道本务机经7道出段

    6

    2

    12

    12

    12

    15

    10道本务机出段

    6

    2

    12

    12

    12

    (12)

    12

    12

    16

    10道自编区段列车转线

    12

    15

    180

    180

    17

    11道接A到解摘挂列车

    4

    8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32

    18

    11道发A自编摘挂列车

    4

    6

    24

    24

    24

    24

    (24)

    24

    24

    19

    11道摘挂列车本务机经7道入段

    4

    2

    8

    8

    8

    20

    11道摘挂列车本务机经7道出段

    4

    2

    8

    8

    8

    21

    11道摘挂列车本务机入段

    4

    2

    8

    8

    8

    8

    22

    11道摘挂列车本务机出段

    4

    2

    8

    8

    8

    (8)

    8

    8

    23

    11道自编摘挂列车转线

    8

    15

    120

    120

    固定作业

    24

    3道接A至B旅客列车

    4

    10

    40

    40

    25

    Ⅰ道通过A至B旅客列车

    8

    8

    64

    64

    26

    Ⅱ通过B至A旅客列车

    8

    8

    64

    64

    64

    27

    4道发B至A旅客列车

    4

    8

    32

    32

    32

    32

    28

    3道旅客列车本务机经Ⅰ道入段

    4

    2

    8

    8

    (8)

    8

    8

    (8)

    8

    (8)

    29

    3道旅客列车本务机经Ⅰ道出段

    4

    2

    8

    8

    (8)

    8

    8

    (8)

    30

    4道旅客列车本务机入段

    4

    2

    8

    8

    8

    8

    (8)

    31

    4道旅客列车本务机出段

    4

    2

    8

    8

    8

    32

    往机务段送车

    2

    6

    12

    12

    12

    12

    33

    往机务段取车

    2

    6

    12

    12

    12

    (12)

    12

    12

    120

    112

    112

    44

    64

    40

    28

    24

    24

    416

    414

    498

    434

    510

    444

    462

    324

    492

    -∑

    296

    302

    386

    390

    446

    404

    434

    300

    468

    =

    0.28

    0.28

    0.36

    0.35

    0.41

    0.36

    0.38

    0.26

    0.41

    注:①、第Ⅱ栏:根据车场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填写咽喉区全部作业进路名称;

    ②、第Ⅲ栏:根据计算行车量和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填入一昼夜各种行车、调车和机车出入段次数;

    ③、第Ⅳ栏:根据计算或查定的各项作业时间标准填写;

    ④、第Ⅴ栏:为第Ⅲ栏与第Ⅳ栏的乘积;

    ⑤、第Ⅵ栏:根据各项作业占用道岔组的情况,将第Ⅴ栏的数据逐项填入相关的道岔组栏内;

    ⑥、带括号的时间为某项作业进路对该道岔组的直接妨碍时间。

    表7-4 咽喉道岔组利用率计算表

    车接喉咽接

    列车

    种类

    A端咽喉

    B端咽喉

    经由道岔组号

    咽喉道岔组

    经由道岔组号

    咽喉道岔组

    组号

    组号

    A方向

    无调

    1、5、9

    9

    0.41

    有调

    1、3、7、11、15、17

    17

    0.41

    B方向

    无调

    4、6、12

    4

    0.33

    4、8

    4

    0.33

    有调

    4、8、16

    4

    0.33

    A方向

    无调

    3、5、9

    9

    0.41

    3、7、11、15

    11

    0.36

    有调

    3、7、11、15、17

    17

    0.41

    B方向

    无调

    2、6、10

    6

    0.32

    有调

    2、4、8、16

    4

    0.33

    表7-5 咽喉通过能力计算表

    列车

    种类

    办理

    的列

    车数

    咽喉道岔组

    A端咽喉

    B端咽喉

    组号

    通过能力(列)

    组号

    通过能力(列)

    A方向

    无调

    27

    9

    0.41

    65.9

    有调

    10

    17

    0.41

    24.4

    B方向

    无调

    27

    4

    0.33

    81.8

    有调

    10

    4

    0.33

    30.3

    小计

    90.3

    112.1

    A方向

    无调

    15

    9

    0.41

    36.6

    12

    11

    0.36

    33.3

    有调

    10

    17

    0.41

    24.4

    B方向

    无调

    27

    6

    0.32

    84.4

    有调

    10

    4

    0.33

    30.3

    小计

    94.3

    114.7

    表7-6 咽喉通过能力汇总表

    列车

    性质

    A端

    B端

    受控制道岔组

    9

    11

    17

    4

    4

    6

    A方向

    无调

    65.9

    65.9

    9

    有调

    24.4

    24.4

    17

    B方向

    无调

    81.8

    81.8

    4

    有调

    30.3

    30.3

    4

    小计

    90.3

    112.1

    A方向

    无调

    36.6

    33.3

    69.9

    9、11

    有调

    24.4

    24.4

    17

    B方向

    无调

    84.4

    84.4

    6

    有调

    30.3

    30.3

    4

    小计

    94.3

    114.7

    到发线通过能力的计算

    到发线通过能力是指到发场中办理到发作业的线路一昼夜能够接、发各方向的货物列车数和运行图规定的旅客列车数。到发线通过能力可采用利用率计算法。

    一、各种作业占用到发线时间标准的确定

    (一)列车占用到发线的时间

    1. 无调中转货物列车占用到发线时间()

    =+++ (7-11)

    式中 --列车接车占用到发线时间,min;

    --无调中转货物列车技术作业占用到发线的时间(根据该种列车技术作业过程的规定取值,min;

    --列车等待出发占用到发线时间,min;

    --列车出发占用到发线时间,min。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2. 部分改编中转货物列车占用到发线的时间()

    =+++ (7-12)

    式中 --部分改编中转货物列车(包括变更列车运行方向、变更列车重量、换挂车组)技术作业占用到发线的时间(根据该种列车技术作业过程的规定取值),min。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3. 到达解体货物列车占用到发线时间()

    =+++ (7-13)

    式中 --到达解体货物列车技术作业占用到发线的时间(根据该种列车技术作业过程的规定取值,min;

    --列车等待解体占用到发线时间,min;

    --车列牵出占用到发线时间,min。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4. 自编始发列车占用到发线时间()

    =+++ (7-14)

    式中 --自编始发货物列车技术作业占用到发线的时间(根据该种列车技术作业过程的规定取值,min;

    --车列转线占用到发线时间,min。

    其它符号意义同前。

    (二)接发单机占用到发线的时间

    按运行图规定接发单机占用到发线时间()通过写实查定。

    (三)固定作业占用到发线时间()

    固定作业占用到发线的时间包括:

    1. 旅客列车占用到发线的时间;

    2. 向车辆段、机务段、货场及专用线装卸地点定时取送车辆占用到发线的时间(不占用到发线时可以不计)。

    (四)其它作业占用到发线的时间()

    其它作业占用到发线的时间包括:

    1. 接发军用列车占用到发线的时间;

    2. 保温列车加冰盐占用到发线的时间;

    3. 牲畜列车上水、上饲料占用到发线的时间。

    此外,如该站有转场(交换)车,应按一种列车计算其占用到发线时间。

    二、到发线总占用时间的计算

    一昼夜占用到发线的总时间按下式计算:

    =++++++ (7-15)

    式中 、、、、--列入计算中一昼夜在该到发场办理到发作业的无调中转、部分改编中转、到达解体、自编出发的列车数和单机数;

    、、、、--办理以上各种列车一列或单机一次占用到发线的时间,min;

    --一昼夜固定作业占用到发线的时间; min

    --一昼夜其它作业占用到发线的时间。

      min

    三、到发线通过能力利用率的计算

    = (7-16)

    式中: --到发线通过能力利用率;

    --用于办理列车到发技术作业的线路数;

    --到发线的空费系数,按《站细》规定,其值可取0、15~0、20。

    四、到发线通过能力的计算

    到发线通过能力应按方向别和列车种类别计算接车和发车的通过能力。

    接发无调中转货物列车: = (7-17)

    接发部分改编中转货物列车: = (7-18)

    接入到达解体货物列车: = (7-19)

    发出自编货物列车: = (7-20)

    到发线(场)接发该方向货物列车的通过能力为

    接车 =+ + (7-21)

    发车 =+ + (7-22)

    某到发场接发货物列车的通过能力为

    =+ ++ (7-23)

    若该站有几个到发场,则全站接发货物列车的通过能力为各到发场通过能力之和。

    五、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举例

    某双线横列式区段站详图及计算行车量见图7-3所示,到发场Ⅰ有4、5、6三条到发线,到发场Ⅱ有8、9、10、11四条到发线,固定使用方案见表7-2所示。

    各种列车占用到发线的时间为:

    =+++=8+35+11+6=60 (min)

    =+++=8+35+30+10=83 (min)

    =+++=8+25+30+6=73 (min)

    1. 计算各到发场总占用时间

    各车场办理各种列车占用到发线总时间的计算,见表7-7所示。

    2. 计算各到发场通过能力利用率

    到发场Ⅰ: ===0.75

    到发场Ⅱ: ===0.83

    3. 计算各到发场通的过能力

    各到发场按方向别的通过能力可列表计算,如表7-8所示。

    表7-7 各到发场总占用时间计算表

    作业项目

    每昼夜作业次数

    每次作业时间(min)

    占用时间(min)

    总时间

    ()

    其中固定作业时间()

    接发B至A旅客列车

    4

    30

    120

    120

    接发B至A无调中转货物列车

    15

    60

    900

    接发A至B无调中转货物列车

    27

    60

    1620

    总 计

    46

    2640

    120

    接发B至A无调中转货物列车

    12

    60

    720

    接B到解区段、摘挂列车

    10

    83

    830

    接A到解区段、摘挂列车

    10

    83

    830

    发B自编区段、摘挂列车

    10

    73

    730

    发A自编区段、摘挂列车

    10

    73

    730

    总 计

    52

    3840

    表7-8 各方向到发线通过能力计算表

    方向

    作业项目

    列入计算的列车数

    到发线通过能力(列)

    到发场Ⅰ

    到发场Ⅱ

    A

    方向

    接车

    到发场Ⅰ接A至B无调中转货物列车

    27

    36.0

    36.0

    到发场Ⅱ接A到解列车

    10

    12.0

    12.0

    48.0

    发车

    到发场Ⅰ发B至A无调中转货物列车

    15

    20.0

    20.0

    到发场Ⅱ发B至A无调中转货物列车

    12

    14.5

    14.5

    到发场Ⅱ发A自编列车

    10

    12.0

    12.0

    46.5

    B

    方向

    接车

    到发场Ⅰ接B至A无调中转货物列车

    15

    20.0

    20.0

    到发场Ⅱ接B至A无调中转货物列车

    12

    14.5

    14.5

    到发场Ⅱ接A到解列车

    10

    12.0

    12.0

    46.5

    发车

    到发场Ⅰ发A至B无调中转货物列车

    27

    36.0

    36.0

    到发场Ⅱ发B自编列车

    10

    12.0

    12.0

    48.0

    由表7-8可见,各到发场按方向别的接发车能力为:

    A方向货物列车接车能力:=48.0(列);

    A方向货物列车发车能力:=46.5(列);

    B方向货物列车接车能力:=46.5(列);

    B方向货物列车发车能力:=48.0(列)。

    为了衡量到发线的负荷,到发线的通过能力还应按车场别进行计算,此时,无调中转列车一接一发计一列,有调中转解体一列计一列,编组一列计一列。所以:

    到发场Ⅰ货物列车的通过能力:=36.0+20.0=56.0(列);

    到发场Ⅱ货物列车的通过能力:=14.5+12.0+12.0+12.0+12.0=62.5(列)。

    全站到发线货物列车的通过能力为:56.0+62.5=118.5(列)。

    区段站最终通过能力的计算

    车站最终通过能力是将咽喉通过能力、到发线通过能力进行综合分析,重新调整各设备的运用,最后确定出车站按方向别一昼夜所能通过的最大货物列车数和运行图规定的旅客列车数。

    在确定车站最终通过能力时,应首先将车站各项设备的能力进行汇总。

    一、咽喉通过能力的汇总

    当某方向接车或发车经由两条及其以上进路时,汇总后的咽喉通过能力等于各进路咽喉道岔组办理该方向接车或发车的通过能力之和。如表7-6中B方向咽喉的发车能力,无调中转货物列车的咽喉道岔组为⑥号,其能力为84.4列;有调中转货物列车的咽喉道岔组为④号,其能力为30.3列,则B方向货物列车咽喉的发车通过能力为114.7列。

    二、到发线通过能力汇总

    当某方向接车或发车由几个车场办理时,汇总后到发线通过能力应等于各车场办理该方向接车或发车的通过能力之和。如表7-8中B方向到发线的发车能力,到发场Ⅰ无调中转货物列车到发线的通过能力36.0列;到发场Ⅱ有调中转货物列车到发线的通过能力12.0列,则B方向到发线的发车能力为48.0列。

    三、方向别最终通过能力的确定

    咽喉和到发线的通过能力按方向别汇总后,车站最终通过能力应按办理该方向列车的各项设备中受控制的(即利用率最大)那项设备的能力来确定。

    当车站由几个到发场分别接发列车,而经由的咽喉有几条进路时,则最终通过能力的确定应考虑以下两种情况。

    1. 一条固定进路一个到发场

    如果同一方向的列车,只经由一条固定的接(发)车进路并在一个到发场内办理接(发)车列车作业时,则该方向的接(发)车最终通过能力等于该进路上受控制的那项设备(咽喉或到发线)能够办理该方向最多的列车数。

    2. 几条不同进路几个到发场

    如果同一方向的列车经由几条不同的接(发)车进路并在不同的到发场内办理接(发)车作业时,则该方向的接(发)车最终通过能力应等于各进路上受控制的那几项设备(咽喉或到发线)能够办理该方向最多的列车数之和。如表7-9中A方向的通过能力受到发场Ⅰ和到发场Ⅱ到发线通过能力的限制,到发场Ⅰ货物列车的接车能力为36.0列;到发场Ⅱ货物列车的接车能力为12.0列,所以,A方向最终货物列车的接车能力为36.0+12.0=48.0列。

    必须指出,当某些区段站上有改编中转列车较多时,其接、发车能力还可能受到车站改编能力的限制。此时,应对车站改编能力计算后,再求得该站按方向别有调中转列车的最终接(发)车能力。

    四、车站最终通过能力的确定

    车站最终通过能力应按受控制的某项设备的接车和发车通过能力分别进行计算。

    接车能力 = (7-24)

    发车能力 = (7-25)

    式中 、--方向货物列车的接车或发车能力。

    例如本章例题中,全站最终货物列车的通过能力的计算,如表7-9所示。

    表7-9 车站最终通过能力计算表

    作业和

    列车种类

    列入计算中的列车数

    各部分通过能力

    受何控制

    最终通过能力(列)

    道岔组9

    道岔组11

    道岔组17

    到发场Ⅰ

    到发场Ⅱ

    道岔组4

    道岔组6

    A

    无调

    27

    65.9

    36.0

    到发场Ⅰ

    36.0

    有调

    10

    24.4

    12.0

    到发场Ⅱ

    12.0

    到发场

    48.0

    无调

    27

    36.6

    33.3

    20.0

    14.5

    到发场

    34.5

    有调

    10

    24.4

    12.0

    到发场Ⅱ

    12.0

    到发场

    46.5

    B

    无调

    27

    20.0

    14.5

    81.8

    到发场

    34.5

    有调

    10

    12.0

    30.3

    到发场Ⅱ

    12.0

    到发场

    46.5

    无调

    36.0

    84.4

    到发场Ⅰ

    36.0

    有调

    12

    30.3

    到发场Ⅱ

    12.0

    到发场

    48.0

    利用率K

    0.41

    0.36

    0.41

    0.75

    0.83

    0.33

    0.32

    由表7-9可以看出,该区段站A、B方向的通过能力均受到发线通过能力的控制,由计算结果可知:

    全站货物列车的接车能力为:

    =+=48.0+46.5=94.5 (列)

    全站货物列车的发车能力为:

    =+=46.5+48.0=94.5 (列)

    相关热词搜索: 铁路 区段 计算方法 能力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