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文秘知识 > 正文

    2021届高三新题历史10月刊考点03 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与科技(新高考专用)x

    时间:2020-11-14 16:51:55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考点03 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与科技

    一、选择题

    1.(2020·浙江金色联盟百校联考)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说:“……中国好像进入了现代,一种物质文化由此展开。货币之流通,较前普及。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考诸作者高度评价的古代王朝,手工业、商业、文学艺术精彩纷呈,下列描述出现于该历史时期的有

    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C.夜雨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 D.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火药之发明,火焰器之使用,航海用之指南针”可知,这里描述的是宋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文人画兴起,B正确;A描述的是唐代的秘色瓷,排除;C描述的是唐代的扬州夜市,排除;D是元朝作品,排除。

    2.(2020·浙江金色联盟百校联考)《诗经》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其中《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汝,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这些诗句

    ①反映社会下层劳动群众的生活 ②揭露了阶级压迫和剥削的现实

    ③表现对社会不公及黑暗腐败现象的忧虑和不满情绪 ④体现了质朴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魏风·硕鼠》是一首讽刺诗,描绘的是社会底层百姓受到统治阶级盘剥,从诗句的描述来看,具有质朴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B正确;这首诗歌中并未体现出腐败现象以及忧虑情绪,排除A、C、D。

    2.(2020·浙江高三一模)《诗经》中有记载:“载芟除草”载柞(砍树),其耕泽泽。干耦其耘,徂隰哇地)徂畛(坡田)。…为酒为醴,蒸畀祖妣,以洽百礼楚楚者茨,言抽其棘。自昔何为,我艺黍稷。诗文形象地反映了西周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下列选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①简单落后的耕作方式 ②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

    ③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 ④南方地域特色和神话色彩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千耦其耘”体现了简单落后的耕作方式和集体劳作的生产方式,“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体现了祭祀和重大典礼的乐歌,由此可知,①②③正确;“楚辞”具有南方地域特色和神话色彩,故④错误。所以本题答案为C项,ABD错误。

    4.(2020·山东泰安模拟)孔子把“仁”说成是“至德”,而把“孝悌”“忠信”“礼”等都从属于“仁”的原则之下。以“亲亲”为出发点,认为孝梯是“仁”的根本,又由血亲之爱推及开大。孟子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些均反映出

    A.儒家统一信仰和社会规范 B.儒家用仁政掩盖等级秩序

    C.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相糅合 D.儒家用礼义道德遏制人欲

    【答案】C

    【解析】“孝悌”“血亲之爱”“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实质上都体现出了宗法血缘关系的特征,说明儒家思想与宗法制结合体现,故C项正确;儒家思想并不是统一的信仰,故A错误;仁是维护等级秩序体现,不是掩盖,故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遏制人欲思想,故D错误。

    【点睛】.宗法制对后世的影响

    (1)宗法制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列祖列宗的崇拜。

    (2)后世的百家姓系列丛书、家族家谱的修订、各地宗祠家庙的建立以及民间存在的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祭祖扫墓等社会风俗,都是宗法制的历史遗存。

    (3)当今,其重视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等思想,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4)但它过分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使个人的自主意识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和法制意识多少有些违背。

    5.(2020·山东新高考模拟导航)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东汉时期谏官成为定官,谏官制度(专职监察皇帝的制度)得到发展;唐朝时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这反映出汉唐时期( )

    A.中央集权制度有一定的民主性 B.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地完善

    C.翼图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D.开始限制君主的权力

    【答案】B

    【解析】董仲舒的学说神化君权,为君主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基础,客观上有利于以“天”名义制约君权,防止暴政;东汉以后谏官的职责是向皇帝进谏,指出皇帝的过失;唐朝的三省六部中,三省在皇帝之下进行决策且相互制约,三省为皇帝最终决策提供重要参考,可以避免皇帝决策的失误。三者的共同点是保证决策的正确,为皇权服务,故B正确。A、C项都是错误的,因为皇帝仍然掌握决策权,并非少数服从多数;在中国封建社会,皇权至高无上,所有人都不可能限制皇权,谏官的进谏、三省的决策能不能得到皇帝的认可,取决于皇帝的态度,故D项错误。

    6.(2020·浙江月考)“仁”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不同的思想家有不同的注解。下列关于“仁”的解释中,属于理学家朱熹新阐释的是

    A.“仁”是天理的核心 B.国君行政应该“志于仁”

    C.“仁”者“爱人” D.“仁”是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

    【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再认再现能力,但又不是教材的原文,需要知识的拓展。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认为人的爱心及一切道德价值的终极源泉是仁,D正确。A是二程的观点;B是孟子的观点;C是孔子的主张。

    7.(2020·浙江月考)《荀子天论》中写道:“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材料体现荀子

    A.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 B.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

    C.对实际功利的追求 D.对“德治”思想的继承

    【答案】B

    【解析】根据“天行有常”、“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循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可知,荀子认为凡事都有其运行的规律,并不根据人的需要出现改变,由此体现了荀子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尊重,故选B;AC都与荀子尊重事物发展规律的主张不符,排除;题意与“德治”无关,排除D。

    8.(2020·浙江月考)明清之际某思想家对君主专制评价:“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夫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君与臣,共曳木之人也”,该思想家为

    A.李贽 B.黄宗羲 C.顾炎武 D.王夫之

    【答案】B

    【解析】材料主张反对君主专制,提倡君臣共治,这些思想是黄宗羲提出的,B正确;李贽、顾炎武、王夫之并未提出君臣共治思想,排除A、C、D。

    9.(2020·浙江月考)先秦某思想家认为“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下列言论与该思想学派一致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B.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 D.克己复礼为仁

    【答案】A

    【解析】从材料的描述中可知,材料主要是反对从事音乐活动。墨子认为凡事应该利国利民,而百姓、国家都在为生存奔波,制造乐器需要聚敛百姓的钱财,荒废百姓的生产,而且音乐还能使人耽于荒淫。因此,必须要禁止音乐。材料体现了墨子的“非乐”的思想主张,兼相爱,交相利也属于墨家的主张,故选A;B属于庄子的齐物论,排除;C属于法家思想,D属于儒家思想,均排除。

    10.(2020·高青县第一中学月考)晋朝官员陈寿所写正史《三国志》视曹魏政权为正统,而成书于宋元时期的《三国演义》则以蜀汉为正统,至清代毛氏修订后更突出了蜀汉的正统地位。对此解释合理的是

    A.专制统治者干扰史学家的客观记录B.曹氏篡位事实逐渐被史家考证清晰

    C.社会主流思想影响大众的历史认知D.正史与文学互相印证才能确认史实

    【答案】C

    【解析】《三国演义》从儒家传统道德观、伦理观出发,歌颂表现的是以仁、 义、礼、智、信为主要特征的正义行为和势力,作者又把诸葛亮写成了智的化身,把关羽写成了忠、义的化身,体现出儒家思想为统治阶级服务的特点,C正确;《三国演义》是小说,并未体现被史家考证,AB错误;正史与文学不能印证史实,D错误。

    11.(2020·高青县第一中学月考)道家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即“道”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所以无所不为。它有别于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观。这表明道家思想

    A.蕴含了科学和人文精神 B.反对征服和利用规律

    C.不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 D.符合当时的政治现实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可知,道家思想主张尊重客观规律,利用客观规律,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有利于天人关系的和谐,这反映出道家思想蕴含着科学和人文精神,故A项正确,BC项错误;道家思想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现实,故D项排除。

    【点睛】“遵循客观规律,不任意妄为”是关键信息。

    12.(2020·高青县第一中学月考)班固在《汉书·儒林传》中写道:“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百有余年,传业者寝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这反映了

    A.儒学与察举制的结合推动儒学的发展B.儒学研究的功利化推动了儒学的发展

    C.儒学的发展对百姓生活影响逐渐增大D.儒学研究的繁琐倾向使儒学发展受限

    【答案】B

    【解析】西汉太学是传授儒学的地方,也是儒生入仕的重要途径,同时儒生入仕人数的增加,客观上刺激了社会上学习儒学的积极性,故选B;材料没有涉及察举制和百姓生活,排除A、C;D选项是对材料错误解读。

    13.(2020·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月考)下图为清代前期四川绵竹年画《孝行图》画中,汉太后曾病三年,文帝侍奉不怠,衣不解带,汤药必先亲尝后奉母。这反映出

    A.教化是清代绘画的主要功能 B.汉代儒学备受清廷推崇

    C.纲常伦理促进了医学的发展 D.传统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答案】D

    【解析】根据“《孝行图》”“药必先亲尝后奉母”可得出其强调的是儒家思想中的孝的观念,因此反映出传统主流思想的影响较大,故D正确;没有比较不能得出是主要功能,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清朝政府的态度,排除B;材料与医学发展无关,排除C。

    14.(2020·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月考)汉景帝时,出现了吴楚七国之乱,统一的国家面临着分裂危险,时任五经博士的董仲舒从他讲授的《公羊春秋》中找到了“大一统”,提出了“大一统”论。其主要旨在

    A.维护社会稳定 B.发展儒家思想

    C.结束封国制度 D.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主要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维护政治的统一,即加强中央集权,故D正确;ABC项不符合其主旨,排除。

    15.(2020·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月考)鉴于经书辗转抄写,错误很多,东汉熹平年间,汉灵帝命人写定《尚书》《春秋》等七部经典。七部经典用标准的八分隶书体写成,刻成46方石碑,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被称为“熹平石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儒家经典在焚书坑儒后大多遗失损毁B.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

    C.朝廷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D.标志着儒学成为官方推崇的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熹平石经”立于太学,以便学人校对是正,说明统治者注重儒家经典的标准化和规范化,故C项正确。A项与材料无关,排除。魏晋时期,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开始进入自觉阶段,故B项错误。标志着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是汉武帝时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D项错误。

    16.(2020·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月考)西汉政治语汇中,常可看到“拨乱反正”.如《史记·高祖本纪》说,刘邦“拨乱世反之正,平定天下”。西汉前期,起到“拨乱反正”作用的措施是

    A.吸取秦亡教训,分封同姓王 B.奉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

    C.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推行盐、铁的统一生产和销售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拨乱世反之正, 平定天下”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是废除秦朝的严刑峻法,实行轻徭薄赋的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A项说法错误,秦亡并不是因为废分封,而是其暴政导致它灭亡,排除。CD两项属于汉武帝大一统的内容,与材料刘邦的信息不符,排除。

    17.(2020·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月考)《汉书·高帝纪》载,刘邦令“举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择乡三老一人为县三老,与县令丞尉以事相教,复勿(免除)徭戍。以十月赐酒肉”。这一举措表明

    A.儒学成为主流思想 B.注重推行道德教化

    C.官府建立养老机制 D.统治思想转向有为

    【答案】B

    【解析】由材料“能帅众为善,置以为三老”“复勿(免除)徭成。以十月赐酒肉”,可见重视“三老”实际是重视道德教化,故选B;西汉汉武帝起,儒学成为主流思想,排除A;材料中养老具有特定的限制,排除C;汉高祖刘邦是信奉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排除D。

    18.(2020·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月考)学者阎步克以“波峰与波谷”来描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专制官僚政治的起伏轨迹。他指出,秦汉是波峰时期,国家的规模、制度的进步和管理的水平都处于古代世界的前列。在这个时候,中华帝国初步奠定了它的“常态”。下列属于这一时期“常态”的是

    ①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②集体宰相制度

    ③儒家正统 ④官僚政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秦朝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秦朝在地方实行郡县制,郡县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调遣,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西汉武帝接受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逐步确立。①③④说法正确,故答案为C项。隋唐时期完善了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均为宰相,形成集体宰相制度,②不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常态”,排除含有②的A、B、D项。

    【点睛】本题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常见解题方法有肯定法、排除法、求同存异法等。肯定法即凭借对一些基础知识的牢固掌握,直接作答。排除法即找出一项或两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题肢,排除它,逐步缩小范围,最后留下正确选项。求同存异法即将备选项中相同的题肢放在一边不管,而将所剩余相异的题肢加以比较辨析,从而根据题干的要求得出正确答案。

    19.(2020·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月考)汉高祖刘邦之后,开始“改秦之败,大收篇籍,广开献书之路”。惠帝时,废除民间收藏图书的禁令。文帝时,免于秦焚的古籍,多有出现。不少诸侯王身边聚集了一群学者,形成了一些学术中心。诸子学呈现繁荣局面。这一局面出现的原因是(  )

    A.实行宽松的统治政策 B.百家争鸣局面的重现

    C.诸侯王势力逐渐削弱 D.推行积极有为的国策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诸子学术呈现繁荣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政策环境的宽松,A选项符合题意。BCD选项说法错误,排除。故选:A。

    20.(2020·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月考)(孟子)云:“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据此可知,孟子主张

    A.克己复礼以稳定社会 B.以严刑峻法维护统治

    C.保证农民的土地财产 D.以礼仪彰显人的善性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可知,材料意思是人民有一定的财产是具备一定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的前提,因此孟子主张保证农民有一定的土地财产,C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等级观念、克己复礼以稳定社会的内容,A与材料无关;严刑峻法是法家思想,与孟子无关,B错误;材料未涉及礼仪,D错误;

    21.(2020·山东省日照实验高级中学月考)宋代一些地方实行乡约制度。其功能主要是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明清时期,宣讲“圣谕”成为乡约最重要的内容。康熙九年颁布了乡约组织必须宣讲的《上谕十六条》,内容包含“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等。材料中乡约制度的主要作用是

    A.加强中央集权 B.加强基层治理

    C.确立儒学权威 D.强化重农抑商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扬善惩恶,制定规约进行道德教化…“重农桑以足衣食”“训子弟以禁非为””可知,“乡约”制度旨在加强地方基层教化,稳定基层统治秩序,故B项符合题意。A项,“乡约”制度旨在加强对基层的管理,未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C项,“乡约”制度践行了儒家伦理思想,而非确立儒学权威,排除。D项,题干未体现重农抑商思想,排除。

    22.(2020·海南高考真题)民俗钱币是古钱币的一种,大多由民间私制而成,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如图寓意

    A.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 B.仁者爱人的思想主张

    C.心外无理的哲学思想 D.克己复礼的行为规范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独占鳌头指科举时代考试中了状元。而把其用于民俗钱币之中,体现了民间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A正确;BCD从材料的信息无法得出,排除。

    23.(2020·海南高考真题)《明夷待访录》载:“古者不传子而传贤,其视天子之位去留犹夫宰相也。其后天子传子,宰相不传子。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这一论述表明该书作者

    A.主张废除宰相制 B.倡导无为而治

    C.倾向于限制君权 D.反对王位世袭

    【答案】C

    【解析】材料“天子之子不皆贤,尚赖宰相传贤,足相补救,则天子亦不失传贤之意”的意思是如果天子不贤德的话,宰相可以进行纠正,这说明作者主张对君权进行限制,C正确,A排除;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排除。故选C。

    24.(2020·高唐县第二中学月考)宋代,由理学家撰写的乡约是很多士人用儒家思想教化乡民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官广泛推行乡约制度,宣讲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 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

    C.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 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

    【答案】A

    【解析】乡约是利用理学思想教化乡民的工具,到明清时期,乡约制度由地方官推行,并把宣讲皇帝圣谕作为主要内容,这一变化是皇权借助乡约向基层社会扩张够正确选项为A;官方推行乡约,宣讲圣谕虽然反映了国家对基层社会管控能力的加强,但据此认为,国家权力全面深入到基层社会,则属于对历史现象的过度解释,排除B;南宋后期,确立了理学官方哲学的地位,排除C;材料所示变化实际上是儒学士人自发的社会教化被官方化,成为宣扬国家意志的工具,而儒学本身也是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所以这一变化实际上有利于促进儒学的传播,排除D。

    25.(2020·天津和平·耀华中学二模)有学者指出:诸子形同水火,各执一端,以极端化方式,最大限度地深化了家之言,“深刻的片面”超越“平庸的全面”。各种片面学说,总体又形成“百家争鸣”,异彩纷呈,在“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华的基调。这从本质上反映出当时

    A.民间思想异常活跃 B.集权政治加强

    C.百家争鸣局面形成 D.社会变革转型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变革时期,是我国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时期,“百家争鸣”本质上是社会变革转型的反映,故选D;AC不属于本质,排除;春秋战国时期还没有形成集权政治,排除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本质上反映”,联系所学“一定时期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的理论分析解答。

    26.(2020·天津二模)中国战国时期一位思想家说:“得乎丘(意为“众多”)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他的思想体现了

    A.强调等级秩序 B.维护宗法关系

    C.以民为本 D.诸侯争霸

    【答案】C

    【解析】这一思想家认为只有得到百姓的支持才能成为天子,而得到天子、诸侯的支持并不能统领天下,由此可知,其重视民众的力量,体现了民本思想,C正确;思想家阐述的是如何得天下,而非强调等级秩序,排除A;题干内容未涉及血缘宗法相关内容,排除B;战国时期是兼并战争而非争霸战争,而且D与题无关,排除。

    27.(2020·天津三模)顾炎武批判专制统治者的政治哲学,指出“自古用蛮夷攻中国者,始自周武王”;重申并发扬了孟子“行一不义、杀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为也”的观点,强调民族大义高于君臣之义,人民的福祉高于一姓之兴亡。这表明顾炎武( )

    A.违背传统儒家思想 B.否定封建君主制度

    C.提倡人道主义原则 D.有鲜明的革命意识

    【答案】C

    【解析】由“强调民族大义高于君臣之义,人民的福祉高于一姓之兴亡”可知,顾炎武批驳了传统的伦理至上观念,而强调“民族大义”“人民的福祉”,这体现的是人道主义原则,故选C项;顾炎武的思想没有脱离传统儒学范畴,A项错误;B项在材料中体现不出,排除;材料体现不出“革命”的色彩,D项错误。故选C。

    28.(2020·浙江月考)“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养腹而巳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以下学派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

    【答案】C

    【解析】材料信息“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强体养腹而巳矣。故其用财节,其自养俭,民富国治”体现的是墨家的“节用”思想,故C正确;儒家思想核心是“仁”和“礼”,故A错误;道家思想核心是“道”,故B错误;法家主张中央集权,故D错误。

    29.(2020·浙江月考)观察如图,判断下列各项中表述正确的有

    ①两者最早都出现于元朝 ②甲图武器在《武经总要》中可能会有介绍

    ③乙图技术提高活字印刷效率 ④两者皆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B

    【解析】乙图是元代的转轮排字盘,提高了活字印刷效率,它与架火战车均反映了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进步,故③④正确,故选B;甲图是明代的架火战车,而《武经总要》是宋代的,故排除①②,故排除ACD。

    30.(2020·浙江月考)有学者认为:“轻歌曼舞是北宋前期词的主旋律,大多数词人以批风抹月为能事,艳遇闲愁为主题。然而宋词如果只有这样一种调调,是不可能与唐诗等量齐观的。更何况,词的格式既然提供了艺术创造的无限可能性,题材和风格就不会限于狭窄的范围,只不过真正的革命要等到天才人物的出现。”这个“天才人物”最有可能是

    A.柳永 B.苏轼 C.李清照 D.辛弃疾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的苏轼是豪放派词人的代表,符合材料的“大多数词人以批风抹月为能事,艳遇闲愁为主题”、“题材和风格就不会限于狭窄的范围”的说法,B正确;AC是婉约派词人的代表,排除;辛弃疾是南宋时期豪放派的代表,D排除。故选B。

    31.(2020·浙江月考)清代学者评价某字体:“…如云行流水,秾纤间出…字虽不连气候相通,墨纵有馀肥瘠相称。徐行缓步,令有规矩;左顾右盼,毋乖节目。运用不宜太迟,迟则痴重而少神;亦不宜太速,速则窘步失势。”该字体属于

    A.小篆 B.隶书 C.草书 D.行书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行书兼具楷书的规整又具有草书的潇洒,因此根据材料“字虽不连气候相通,墨纵有馀肥瘠相称”可知描述的行书,D正确;小篆字体圆润,A排除;隶书是蚕头燕尾,B排除;草书写意性较强,C排除。故选D。

    32.(2020·海南高考真题)如表唐诗(摘录),可见

    A.民族交融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B.宫廷文化已经普及到民间

    C.文学创作推动社会阶层流动 D.劳动生活是诗歌创作来源

    【答案】D

    【解析】材料“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士”、“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体现的是劳动生活对诗歌创作的影响,D正确;材料与民族交融无关,A排除;材料是对下层百姓生活的描写,非宫廷文化,B排除;C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D。

    33.(2020·天津二模)元朝统一后,因所沿用的70年前的历法存在较大误差,不能有效指导农业生产,元世祖决定修改历法,并派郭守敬主持立法编纂工作郭守敬等人经过数年努力,编纂出《授时历》,与现行公历的运行相差仅26秒,对当时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指导。材料主要反映出

    A.政府重视助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B.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世界

    C.古代一切科技成就均服务于农业 D.元统治者对历法修订非常重视

    【答案】A

    【解析】由于立法不能指导农业生产,因此政府主导下修订历法,编纂出《授时历》,对农业生产做出了重要指导,由此可知,政府的重视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发展,A正确;题干未对中国科技和世界科技对比,无法得出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C表述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D只是表象,排除。

    34.(2020·和平·天津一中月考)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说”,他认为:自唐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宋朝以后进入到“近世”时期,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都呈现出新的特征。以下关于唐宋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 ②文化生活呈现出明显的市民化趋势

    ③经济重心转移逐渐完成 ④程序化运行的中枢机构制约了君权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唐宋时期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品货币在经济中影响增大,如宋代出现了纸币,①正确;从唐诗到宋词反映出文化生活呈现出明显的市民化趋势,②正确;到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③正确;唐宋时期君主专制不断强化,因此中枢机构无法制约君权,④错误。故选择B项;排除ACD项。

    35.(2020·天津三模)南宋数学家秦九韶的著作《数书九章》中有一道算术题,大致意思是:甲乙丙丁四个人一起合作出资到海外做生意,各人所出的本钱不同,有的是金子,有的是银子,有的是盐等,最后的设问是他们各应该得到多少回报。这说明宋朝时期

    A.商业领域出现了股份制公司 B.金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C.商业发展对数学了产生影响 D.大商人负责管理海外贸易

    【答案】C

    【解析】从材料要以看出,《数书九章》中收录的算术题与宋朝的商业贸易有关,以其作为一个数学的例题,从而反映出商业发展对数学产生了影响,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股分制的信息,宋朝也没有股分制公司,排除A项;金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不符合宋代史实,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大商人的经商领域,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36.(2020·山东其他)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民间创办为主,是相对独立于官学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唐代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民间书院传道授业,教化公众,得到朝廷鼓励。唐中期以后书院多集中于长江流域,较著名的有衡阳石鼓书院,白鹿洞书院等。

    两宋

    民间书院获得重大发展,书院与理学的一体化,注重探讨义理,注重人格修养。教学方式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宋代主要分布在南方,著名的书院有: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等。

    元朝

    官学化是元代书院的一大特点,将书院山长列为名地管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由行省任免,书院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通过考核也可以进入仕途。这样,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明朝

    明初一百年间,书院一直处于沉寂状态。至成化后,书院逐渐恢复,到嘉靖年间兴盛。明代最著名的书院是位于江苏无锡的东林书院。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的学派讲学,百家争鸣;明中叶后政治日趋腐败,书院品评朝臣,批评时政,政治性倾向加强,朝廷屡次禁毁书院。

    清朝

    清代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加强抑制和控制。光绪年间,改书院为学堂,晚清书院衰落。

    ——摘编自邓洪渡《中国书院史》等上表为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简表。

    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两则或两则以上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1:

    论题:专制主义的强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民办向官办发展)。

    论述:唐宋以来,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政府日益加强对文化教育的控制。唐代时期,民间书院尚能得到朝廷鼓励;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兴起和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宣杨儒家忠孝节义。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的场所;元朝时期,书院负责人由官府任免、财权也受到官府节制。民间书院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明清时期,厉行文化专制,实行八股取士,大兴文字狱,政府屡次禁毁民间书院,大力干预院建设,书院日渐衰落。

    小结:综上所述,由于中国古代专制主义的影响,民间书院发展由盛转衰,日益被官办书院所取代。

    示例2

    论题: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

    论述:在培养目标上,书院追求学生人格的完善,强调道德与学问并进,而不像官学那样以科举入仕为主要日标;在教学方式上,帅生之间注重质疑问难,注意启发学生思维;在学术氛围上,书院倡导并推行“讲会“制度,注重学术研讨,倡导不同学派之间的学术争鸣与交流。

    小结:综上所述,书院的教育实践,与汉代以来太学所形成的官办教育风格迥然不同,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灵活多变的办学方式,为历代教育家所取鉴。

    示例3:书院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传播。

    示例4?:经济发展对教育文化的作用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依据材料信息提取观点,本题可以从表格信息中提取“专制主义的强化对书院发展的影响”或者从“民间书院开辟了一种独特的教育模式”“书院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传播”“经济发展对教育文化的作用”等观点;第二小问阐述依据提取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论证即可,比如第一个论点可以从唐宋元明清时期政治和思想变化对于书院发展影响归纳回答,最后总结观点即可。

    点睛:开放式论述题确定论题至关重要,拟定论题的最基本的原则是要对所选论题非常熟悉,自己头脑中要有充足的知识储备来支撑自己所选论题。自己掌握的史实越多,论证起来就越容易、越充分,得分率也就越高。37.(2020·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月考)

    材料一 《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体例

    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

    高祖(刘邦)本纪

    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书(重要制度变迁)

    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

    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

    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

    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

    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

    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答案】(1)不同:《春秋》为编年体;《史记》为纪传体。《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二百余年的历史;《史记》记载了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春秋》主要关注诸侯等社会上层的政治、军事活动;《史记》还关往了商业活动、水利工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者、商人、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历史。

    状况:高祖本纪: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都国并行制,以维护其统治。

    儒林列传:记较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大宛列传: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

    【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知体例不同;由材料所提到的两书内容可知记录时段和记录对象不同。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从“篇目举例”中选取两例,结合所学知识,与西汉相关历史联系即可。

    相关热词搜索: 科技 高考 考点 月刊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