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述职报告 > 正文

    铁路沉降观测方案精编x

    时间:2020-11-18 12:36:27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青荣城际铁路QRZH召标段第三项目部

    (DK86+304 DK1O2+220线下工程施工

    沉降变形观测

    实施方案

    编 制:

    复 核:

    审 核:

    中铁一局集团有限公司

    青荣城际铁路QRZH丑标段第三项目部

    沉降观测方案

    工程概况

    中铁一局集团新建青岛至荣城客运专线 QRZHK标第三项目部,起点 DK86+308位于孙受镇郭家庄,经莱西市望城镇院桩至标段终点 DK102+220全长15.912公里,与既有蓝烟铁路平行,线间距30?50米。

     其中有特大桥2座,中桥1座,桥梁段全长2.975公里,其余为路基地 段,路基段总长12.937公里。合同总工期36个月,即从2010年10月1 日开工,到2013年9月30日竣工。管段内CPI控制点7个,CPII控制 点21个,水准加密点23个。

    沿线工程地质、水文条件

    青荣城际铁路的走向基本与牟平?即墨断裂带的走向一致,绝大部 分在断裂带范围内。由于区域断裂带的影响,因此线路各个方向的岩性 复杂,岩体破碎,小断层发育。部分挖方地段边坡有顺层现象,对路堑 边坡稳定性影响较大。

    沿线位于暖温带亚湿润气候区,空气湿润,雨量充沛,温度适中,

    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8?13.6。。沿线土壤最大冻结深度0.62米。

     主要不良地质

    填土:填筑土主要分布于既有铁路的路基和沟渠的堤坝 , 以粉质黏 土、砂类土及碎石类土为主 ,厚度一般在 4.0m 左右;杂填土主要分布于 沿线城镇附近,主要为城市垃圾,厚度在0~4.5m之间。

    膨胀岩(土):即墨至莱阳段全风化呈砂土状的泥质粉砂岩具弱?中

    等膨胀性,厚度一般不大于2m,最大6.9m,大部分位于水位以下。

    本地区膨胀土的组成主要是全风化层 , 有少量膨胀性矿物成分 , 膨胀 性弱,不会对桥涵产生影响 ,但是路堑边坡应适当放缓 ,雨季做好防护。

    技术依据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 TB10601-2009);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12897—2006);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 (JGJ/T8-2007 );

    《客运 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 评估技 术指南》(铁建 设 [2006]158 号);

    《客运专线铁路变形观测评估技术手册》 (工管技 [2009]77 号); 《青岛至荣成城际铁路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 青荣公司、铁三院下发的相关文件、通知。

    四 . 沉降变形观测范围、内容

    路基:根据不同的路基高度及不同的地基条件,主要内容有:

    路基面的沉降变形观测 4.1.2 路基基底沉降观测

    4.1.3路堤本体的沉降观测 4.1.4软土和松软土地基路堤段边桩移位观测

    4.2桥涵:桥梁墩台基础的沉降变形的观测,涵洞洞身及洞顶填土的 沉降观测。

    4.3过渡段:路桥、路涵、堤堑等过渡段不均匀沉降观测。

    五.人员及仪器配置

    根据施工内容,分为路基沉降、位移观测与桥梁沉降观测,分别埋置

    沉降观测元件,成立沉降观测组。沉降观测组分为两个小组,具体负责

    沉降观测任务,人员配备如下所示:

    姓名

    性别

    出生

    年月

    职务

    学历

    专业

    职称

    专业

    年限

    1

    乔红博

    1982.09

    总负责人

    大专

    铁道工程

    工程师

    8

    2

    李延曦

    1986.11

    一组负责人

    大专

    工程测量与监理

    助理工程师

    3

    3

    曹境宁

    1984.03

    二组负责人

    本科

    土木工程

    助理工程师

    3

    3

    车启坤

    1989.08

    测量技术员

    大专

    工程测量

    技术员

    1

    4

    樊晓伟

    1987.02

    测量技术员

    大专

    工程测量

    技术员

    1

    5

    高海龙

    1988.02

    测量技术员

    大专

    工程测量

    技术员

    1

    6

    许立虎

    1987.12

    测量技术员

    大专

    工程测量

    技术员

    1

    7

    范红东

    1987.07

    测量技术员

    大专

    工程测量

    技术员

    1

    仪器配备:

    名称

    型号

    精度等级

    制造厂名

    出厂编号

    鉴定证编 号

    鉴定日期

    备注

    电子水准 仪

    天宝DiNi

    0.3mm

    美国天宝

    708102

    合格

    六.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6.1本段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

    表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

    沉降变形测量等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

    沉降变形测量等

    垂直位移测量

    水平位移观测

    沉降变形点的高程 中误差(mm)

    相邻沉降变形点的 咼程中误差(mm)

    沉降变形点点位 中误差(mm)

    三等

    1.0

    0.5

    6.0

    6.2变形精测网技术要求

    621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线下工程垂直位移监测针对桥梁、大部分路基地段,建网按沉降变 形等级三等的要求(国家二等水准测量)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 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 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

    6.2.2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下表执行

    表2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 点高差中 误差(mm)

    每站高差中

    误差(mm)

    往返较差、附

    合或环线闭

    合差(mm)

    检测已测高

    差较差(mm)

    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

    二等

    0.5

    0.15

    o.3 vn

    0.4 J n

    DS05型仪器,按《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 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三等

    1.0

    0.3

    o.6 J n

    o.8U n

    DS05或DS1型仪器,按《高速铁路工程测 量规范》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

    注:n为测段的测站数。

    6.2.3水平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

    一般按独立建网考虑,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进行施测, 并与施工平面控制网进行联测,引入施工测量坐标系统,实现水平位移 监测网坐标与施工平面控制网坐标的相互转换。

    6.2.4水平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

    管段内水平位移监测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软土地基等设计有特别 技术要求的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二等的规定执行。

    表3水平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

    等级

    相邻基准点的

    平均边长(m)

    测角中误差

    测边中误差

    水平角观测次数

    点位中误差

    (mm)

    (")

    (mm)

    0.5"级

    仪器

    1"级仪

    二等

    3.0

    V 400

    1.0

    2.0

    6

    9

    V 200

    1.8

    2.0

    4

    6

    三等

    6.0

    V 450

    1.8

    4.0

    4

    6

    V 350

    2.5

    4.0

    3

    4

    七?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

    7.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沉降变形观测点三类,

    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7.1.1基准点。基准点使用全线的基岩点、深埋水准点、 CPI、CPII

    和二等水准点。

    1-盖板;2-地面;3-保护井;4-混凝土。

    基准点标石埋设图

    7.1.2工作基点见附件。

    7.1.3沉降变形点。直接埋设在要测定的沉降变形体上。点位应设

    立在能反映沉降变形体沉降变形的特征部位,不但要设置牢固,便于观 测,还要形式美观,结构合理,且不破坏沉降变形体的外观和使用。

    7.1.3.1路基沉降变形点

    ⑴一般地段沉降观测元件布置

    沉降观测断面每50米设置一处。沉降观测每断面 3点,布置于双线 路基中心及两侧路肩处;沉降板每断面设置 1个,布置于路基中心。位

    于软土、松软地段的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于横向结构物顶部沿横 向结构物对角线方向铺设剖面沉降管。观测断面元件布置如下图。

    般路堤沉降观测断面元件布置图(A1型)

    一般路堤沉降观测断面元件布置图(A2型)

    路堑沉降观测断面元件布置图(D型)

    ⑵软土地基沉降观测元件布置

    软土、松软土路基地段,沿线路纵向按设计及规范间距在距坡脚外

    2m 10m处设置边桩进行水平沉降监测,以控制软土地段的填土速率。各 监测断面设4个测点。填土速率控制:路堤中心地面沉降速率〉 10mm/d, 坡脚水平位移〉5mm/d观测断面元件布置如下图。

    软土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元件布置图(B1型)

    软土路基沉降观测断面元件布置图(B2型)

    ⑶路堤路涵过渡段沉降观测元件布置

    uo 1

    Alft

    C15混凝土沉降管保护墩0.5 X

    C15混凝土沉降管保护墩

    0.5 X 05X0.95

    iiXlf0.5 X 05X0.95

    iiXlf

    Ek

    1虫

    < ~ .

    ZJ

    }

    10LD

    观测桩

    C15昆凝土

    M

    路堤路涵过渡段沉降观测断面元件布置图(C型)

    路堤路涵过渡段沉降观测断面元件布置图(C型)

    ⑷主要观测元件埋设说明

    沉降观测桩:选择①20mmi冈筋,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 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在观测断面通过测量埋置在设 计位置,埋置深度不小于0.3m,桩周0.15m用C15混凝土浇筑固定,完 成埋设后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

    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

    沉降板:应严格按设计要求进行埋设,一般情况如下:由钢板底板、 金属测杆(? 40mn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 75mm PV管)组成。钢板 尺寸为 50cmX 50cm,厚 3cnr。

    路基沉降板埋设布置图

    沉降板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底板的水平 与垂直度,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

    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

    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 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

    测量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 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 每次接长高度以 0.5m 为宜, 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内接头连接,保

    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

    接长套管时应确保垂直,避免机械施工等因素导致套管倾斜。

    位移边桩:在两侧路堤坡脚外 2m及12m处各设一个位移观测边桩。

    位移观测边桩采用C15钢筋混凝土预制,断面采用15cmx 15cm正方形, 长度不小于1.5m。并在桩顶预埋半圆形不锈钢耐磨测头。边桩埋置深度 在地表以下不小于1.4m,桩顶露出地面不应大于10cm埋置方法采用洛 阳铲或开挖埋设,桩周以 C15混凝土浇筑固定,确保边桩埋置稳定。完 成埋设后采用经纬仪(或全站仪)测量边桩标高及距基桩的距离作为初 始读数。

    剖面沉降管:路基基底剖面沉降管在地基加固施工完毕后,填土至

    0.6m高度碾压密实后开槽埋设,开槽宽度 20?30cm开槽深度至地基加 固表层顶面,槽底回填0.2m厚的中粗砂,在槽内敷设沉降管(沉降管内 穿入用于拉动测头的镀锌钢丝绳) ,其上夯填中粗砂至与碾压面平齐。沉 降管埋设位置挡土墙处应预留孔洞。沉降管敷设完成后,两头应砌筑观 测坑,并加设盖板,以方便观测及对孔口进行长期保护,并做好坑内及 其周围的排水。并于一侧管口处设置观测桩,观测桩采用 C15素混凝土

    灌注,断面采用0.5 m X 0.5 m x 1.0m。待上部一层填料压实稳定后,连 续观测数日,取稳定读数作为初始读数。

    采用横剖仪和水准仪进行横剖面沉降观测。每次观测时,首先用水 准仪测出横剖面管一侧的观测桩顶高程,再把横剖仪放置于观测桩顶测 量初值,然后用横剖仪测量各测点。区间每 2.0m 测量一点,车站内测点 间距可为 3.0m。

    7 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墩身观测标;每个桥墩均设置承台观测标、 墩身观测标。

    承台观测标:

    设置两个观测标,观测标 -1 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观测 标-2 设置于底层承台右侧大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 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坑回填将不再使用。

    墩台身观测标:

    当墩高(指承台顶到垫石顶的距离)大于 14米时,需要埋设2个 沉降观测标;当墩高小于 14米时,只需要在墩身(线路右侧)埋设 1 个 沉降观测标。

    桥墩标一般设置在墩底高出地面或水位 0.5m左右。当墩身较矮立 尺困难时,桥墩观测标位置可降低或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

     桥台观测标分别设在台帽及背墙两侧(横桥向) ,数量不少于 4 个。特殊 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 的位置。桥墩上观测标的具体设置位置见下页。

    预制简支梁每 30孔梁需要在 1 孔梁上设置梁体徐变观测标,现浇 简支梁及连续梁都设置徐变观测标。简支梁的一孔梁设置观测标 6 个, 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

    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 1/4 跨中附近设置, 3跨以上连续梁中跨布置点相 同。观测断面元件布置如下图。

    承台与墩身观测标设置图(墩高〉14米)

    涵洞观测标:每座涵洞均要进行沉降观测,每孔设置 8 个观测标, 分别设在两侧边墙上,位置为进出口及左右线中心顶板底以下 0.5m左右。

     观测断面元件布置如下图。

    每个独立的监测网应设置不少于 3 个稳固可靠的基准点。

     基准点 应选设在沉降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便于长期保存的稳定位置,工作基点应 选在比较稳定便于监测观测点的位置。

    为验证监测网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稳定性, 需要定期进行复测, 一般地区按每 6 个月进行 1 次,在区域沉降地区每 3 个月进行 1 次复测; 在观测过程中发现工作基点变化也应及时进行复测。

    在区域沉降地区内,应对工作基点的沉降量进行监测,如果在 两次复测期间,发现工作基点变形超出两倍中误差应及时通知建设单位 和评估单位,并提交观测资料。经核实后应对工作基点和变形监测点的 各期实测高程进行修正。

    观测网复测后,测量数据处理应及时采用新的工作基点标高, 直至下次复测为止。

    观测网复测资料必须单独整理归档。

    八. 沉降观测具体要求

    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 测应采用闭合或附合水准路线,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 不得少于两个。

    水准仪使用天宝 DiNi03 电子水准仪,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

    有效合格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 校合格,水准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 15〃。仪器各种设置

    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 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在现场进行提示并进行重测。

    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 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 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W 50m 前后视距差w 1.5 m,前后视距累积差W 6.0 m,视线高度》0.5m;对个 别观测标设置高度比较高,造成仪器视线高度超过0.5m的限差规定情况, 视线高度限差可调整为不大于 0.3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w 0.4mm两 次所测高差之差w 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w 1.0 mm,观测读数和 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 0.01mm。

    观测时, 一般按后 -前- 前-后的顺序进行, 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 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

    ⑴往测:奇数站为后一前一前一后

    偶数站为前—后—后—前

    ⑵返测:奇数站为前一后一后一前

    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路基,桥梁梁部、墩台身沉降观测水准路线见下图。

     路基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桥梁墩台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

    每一测段均为偶数测站。

     晴天观测时给仪器打伞, 避免阳光直射;

    扶尺时借助尺撑,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标尺垂直。

    观测前 30 分钟,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 于一致;对于电子水准仪,进行不少于 20 次单次测量,达到仪器预热的 目的。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避免视线被遮挡,遮挡不超过 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 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对于电子水准仪, 施测时均装遮光罩。

    自动安平水准仪的圆水准器, 严格置平。

     在连续各测站上安置水 准仪时,使其中两脚螺旋与水准路线方向平行,第三脚螺旋轮换置于路 线方向的左侧与右侧。除路线拐弯处外,每一测站上仪器与前后视标尺 的三个位置,一般为接近一条直线。

    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 选用 2.5kg 以上的尺垫, 水 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 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 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 确保水准尺垂直。

    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 应重测并分析 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 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8.11 元器件保护要求:

    各项目部成立专门小组,进行观测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 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

    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观 测器件不受损坏。

    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观测器件不因人为、 自然等因素而破坏,观测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识旗或保护架插在 上方。路堤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观测断面的填筑。

    8.12 特殊环境下沉降观测

    8.12.1 鉴于大面积区域沉降观测、分析的复杂性,应研究制定特别 的观测方案及处理方法。

    8.12.2 大面积水域情况下的沉降测量,应根据具体地形地质情况、 施工组织情况等由施工单位制订观测实施方案,报建设单位和评估单位 审查,并调整制定相应的观测方法及技术要求,待监理单位和评估单位 审批后方可执行。

    8.13 路基沉降要求

    8.13.1 一般要求

    路基施工阶段 第一阶段:路基填筑施工期间的观测,主要观测路基填土施工期间 地基的沉降以及路堤坡脚边桩的水平位移。

    第二阶段:路基填筑施工至设计高程后,自然沉降期及预压期的变 形观测,该阶段应对路基面沉降、路基填筑部分沉降、路基基底沉降进 行系统的观测。

    8.13.2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

    所有元器件埋设后必须测试初始读数(初次读数为两次);在路堤填 筑前必须进行复测,作为初始读数。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见表 4

    表4路基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填筑或堆载

    一般

    1次/天

    沉降量突变

    2?3次/天

    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

    1次13天

    堆载预压或

    路基施工完毕

    第1个月

    1次/周

    第2、3个月

    1次/2周

    3个月以后

    1次/月

    架桥机通过

    全程

    前2次通过前后各1次;其后每1次

    /天,连续2次;其后1次/3天,连 续3天;以后1次/周。

    无碴轨道铺设后

    第1个月

    1次/2周

    第2、3个月

    1次/月

    3-12个月

    1次/3月

    8.14桥涵沉降变形观测

    8.14.1 —般要求

    一般情况下,应对每个桥梁墩台、每个涵洞进行观测,并对每孔预 应力混凝土梁进行徐变变形观测。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 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前 3孔梁逐孔设置观测标,以后每 30

    孔选择1孔进行沉降观测。采用移动模架施工的桥梁,重点对前 6孔进

    行观测,根据结果合理设置支架的拱度。

    8.14.2墩台观测频次见表5。

    表5墩台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注

    观测

    期限

    观测周期

    墩台基础施工完成

    /

    /

    设置观测点

    墩台混凝土施工

    全程

    何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 至墩身或墩顶,二者高 程转换时的测量精度 要求不应低于首次测 量的要求。

    预制梁

    架梁前

    全程

    1次/周

    预制梁架设

    全程

    前后各1次

    附属设施施工

    全程

    何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桥位施

    工桥梁

    制梁前

    全程

    1次/周

    上部结构施工中

    全程

    何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附属设施施工

    全程

    何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

    全程

    前2次通过前后各1次;其后每 1次/天,连续2次;其后1次/3 天,连续3天;以后1次/周。

    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

    后的观测

    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无碴轨

    道铺设前

    > 6

    个月

    1次/周

    岩石地基的桥梁,一般

    不宜少于2个月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全程

    1次/天

    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

    24个

    0-3个月

    1次/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

    4-12个月

    1次/3个月

    13-24个月

    1次/6个月

    注:观测墩台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8.14.3涵洞观测频次见表7

    表7涵洞沉降观测频次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涵洞基础施工完成

    /

    /

    设置观测点

    涵洞主体施工完成

    全程

    何载变化前后各1次

    或1次/周

    观测点移至边墙两侧

    洞顶填土施工

    全程

    何载变化前后各1次

    或1次/周

    架桥机(运梁车)通过

    全程

    前2次通过前后各1次;

    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

    观测阶段

    观测频次

    备注

    观测期限

    观测周期

    其后每1次/天,连续2 次;其后1次/3天,连 续3天;以后1次/周。

    后的观测

    涵洞完工?

    无碴轨道铺设前

    > 6个月

    1次/周

    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

    不宜少于2个月

    无碴轨道铺设期间

    全程

    1次/天

    无碴轨道铺设完成后

    24个月

    0-3个月

    1次/月

    工后沉降长期观测

    4-12个月

    1次/3个月

    13-24个月

    1次/6个月

    注:测试涵洞沉降时,应同时记录结构荷载状态、环境温度及天气日照情况。

    8.15测量与观测资料的整理

    观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要求。人工观测数据,必须

    在观测当天及时输入计算机,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备份并打印一份保 存;自动采集数据应及时在计算机内备份并打印一份保存。

    九.沉降观测结果的分析、评估

    9.1路基

    9.1.1计算和实测沉降的比较

    9.1.1.1比较计算的总沉降量与实测总沉降主要目的是:

    ⑴审核设计阶段的沉降计算模型和参数是否符合实际。

    ⑵估计真实的路基压缩模量Es,以便确定铺设无碴轨道结构(自重)

    产生的附加沉降。

    ⑶如果施工期观察到的沉降大于计算沉降量的 20%,而且经过检查排 除测量仪器和人为错误,可尽早检查修改设计,保证路基的工后沉降满 足要求。

    设计院提供相应观测断面的路堤本身压缩变形量与地基总 沉降量。

     具体操作时,应对路基工点每一观测断面的各观测水平面(特 别是路堤底部路基面)沉降绘制施工过程(包括观察期)沉降随时间发 展的曲线。在此基础上估计各观测水平面的最终沉降。对每一路基工点 应制作沉降计算和测定结果比较表, 。

    沉降分析和观测结果比较应按要求及时报送青荣公司,如 果发现测定的沉降超过计算沉降的 20%,应及时通知设计方、 咨询方和青 荣公司,由青荣公司或评估单位组织进行分析讨论,确定原因,采取相 应措施。

    9.1.2 各观测断面沉降拟合曲线 为了尽可能准确的预测工后沉降,应对基床表层顶部(沉降观测桩 或在超载预压时为沉降板)观测的沉降进行曲线拟合,对路堤区段可根 据路堤填筑完成后沉降观测桩(或在超载预压时为沉降板)观测的结果 为基准。曲线拟合一般以中心观测桩结果为主,路肩观测桩为参考。对 路基横断面不对称区段(例如基底地面横坡》 1: 5)应相应考虑路肩观 测桩测定结果。

    拟合曲线的推导一般以三个月为周期反复进行以不断逼近路基的真 实变形状况。具体的说,在路堤完成填筑、安装沉降观测桩后,按规定 的周期测定三个月后可根据三个月测定的沉降观测结果推导第一个拟合

    曲线S1 (t)。根据这个沉降拟合曲线可外推(预测)六个月后的沉降

    S1 (t=6个月)然后继续监测三个月,并检查第一次预测结果是否合理。

     然后根据总共六个月观测的结果推导第二个更接近时间的沉降拟合曲线 S2(t),以这种方式不断逼近真实的路基变形发展。应当指出,在推导沉 降拟合曲线时后期的沉降测定结果特别重要,应重点考虑。

    各观测断面工后沉降的预测

    在沉降观测六个月后(以完成路堤填筑埋设沉降观测桩为始点),即 完成第二个拟合曲线推导后可进行第一次工后沉降预测。

    审核铺设无碴轨道的条件

    对每个路基工点应以三个月为周期根据最新推导的沉降拟合曲线进 行工后沉降预测至少两次以上,并检查所有观测断面的预测工后沉降是 否满足以下要求:

    ⑴Sr = s T3 - TO sst - 15mm

    ⑵对路基和刚性结构过渡段还应同时审核其预测工后沉降差异是否

    < 5mm 折角 w 1/1000。

    ⑶沉降预测的可靠性应经过验证,间隔不少于 3个月的两次预测最

    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

    ⑷设计预计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的差值不宜大

    于 10mm

    9.2桥涵

    参照《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 5.3评估方法 和判定标准”进行观测结果的分析评估。

    9.2.1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⑴桥涵沉降及变形观测资料

    ⑵桥涵地段线路纵断面图、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桥涵设计图纸和

    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 (包括不同阶段的设计沉降值与时间的关系曲线 ) 、 预应力混凝土梁徐变变形计算报告等相关设计资料。

    ⑶施工过程、施工核查、施工记录和原材料检验情况等施工资料。

    ⑷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9.2.2 桥涵基础沉降分析评估应采用曲线回归法。对于预制梁桥, 基础沉降应按墩台混凝土施工后、 架梁前及架梁后三阶段进行;对于原 位施工的桥梁及涵洞,基础沉降应根据实际施工状态及荷载变化情况, 划分多个阶段。

    ⑴根据桥涵实际荷载情况及观测数据,应作多个阶段的回归分析及

    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曲线回归的相关系数应不低于 0.92 。

     首次回归分析时,观测期不应少于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 3 个月;对于岩 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 1 个月。

    ⑵利用两次回归结果预测的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 8mm两次预测 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 3 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 少于 1 个月。

    ⑶桥梁主体结构完工至无碴轨道铺设前,沉降预测的时间应满足以

    下条件:

    S(t)/S (t= OO )> 75%

    式中:

    S(t) — 预测时的的沉降观测值;

    S(t= O )— 预测的最终沉降值。

    设计预测的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不宜 大于 10mm。

    处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当墩台沉降值趋于稳定且设 计及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5mm寸,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碴轨道铺设条件。

    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的变形应符合以下规定 : ⑴终张拉完成时 , 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 1.05 倍。

    ⑵扣除各项弹性变形、终张拉60d后,L< 50m梁体跨中徐变上拱度实 测值不应大于7mm L > 50m梁体跨中徐变变形实测值不应大于 L/7000 或 14mm。

    ⑶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根据梁体变形的实测结果,确定梁体的实 际弹性变形及徐变系数,并按下式估算无碴轨道的最早铺设时间 t:

    式中:

    ①(—根据实测结果确定的混凝土徐变系数终极值;

    ①⑴—根据实测结果确定的铺设无碴轨道时混凝土徐变系数;

    △弹性一实测梁体终张拉后的弹性变形;

    △允许 一L< 50m时为 10mm L>50m时为 L/5000 或 20mm

    9.3 过渡段

    9.3.1 一般规定

    过渡段工后沉降的分析评估应沿线路方向考虑各观测断面和各种结 构物之间的关系综合进行。对线路不同下部基础结构物之间以及不同地 基条件或不同地基处理方法之间形成的各种过渡段,应重点分析评估其 差异沉降。

    9.3.2 过渡段沉降的预测、评估参照 8.1 节路基部分

    9.3.3 过渡段铺设无碴轨道技术条件的评定

    过渡段不同结构物间的预测差异沉降不应大于 5mm沉降引起沿线路 方向的折角不应大于 1/1000。

    9.4 区段铺设无碴轨道技术条件综合评定

    评估单位根据路基、桥梁、隧道分阶段沉降观测的分析、评估、结 果编制阶段报告,报送青荣公司,对检测满足路基、桥梁、隧道工后沉 降要求的工点向青荣公司提出申请铺设无碴轨道的报告。铺设无碴轨道 的时间节点由青荣公司依据沉降变形观测、评估报告决定。

    十. 评估报告的汇编

    评估报告是竣工验收资料的组成部分,应符合竣工文件编制和 移交的有关规定。

    每一工程项目的变形评估任务完成后,应提交《无碴轨道铺设 条件评估报告》,评估报告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⑴沉降和变形观测方案与技术设计书;

    ⑵观测点的平面、纵断面和横断面布置图;

    ⑶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

    ⑷仪器检验与校正资料;

    ⑸观测记录(手簿);

    ⑹平差计算、成果质量评定资料及测量成果表;

    ⑺各观测断面沉降过程的分布图表;

    ⑻成区段或全线的基础沉降沿线路纵向的分布图表;

    ⑼沉降变形评估分析的成果资料。

    • 下载文档
    • 收藏
    • 0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