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实践报告 > 正文

    论文例文:冯友兰新理学中宗教与哲学之关系探析x

    时间:2020-10-11 21:26:04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论文范文:冯友兰新理学中的宗教与哲学之关系探析

    第一章冯友兰新理学中的宗教观

    在我国学术界,关于宗教的定义,在这种反映中,人间的力量采取了超人间力量。有两个基本观点对大多数的研究者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一个是马克思名言里表述的“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另一个是恩格斯对宗教所作的回答:“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口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②关于前一个观点,列宁也有类似的说法,即“宗教是一种精神上的劣质酒。”冯友兰对宗教所下的定义为“每种大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的上层建筑,包括迷信、教条、仪式和组织。这就是我所说的宗教。”④宗教也可以作为一种人生观,它的核心部分是哲学,但宗教必须依赖迷信、教条、仪式、组织等才能建立完整的体系。冯友兰说,“多数底宗教,又都以为有所谓的天国或天堂,在其中,一切事物,都是完全底。”③但冯友兰认为“所谓上帝者,不过是人的人格的无限放大;所谓天堂者,不过是这个世界的理想化。这都是人以人的观点,用图画式的思想,以想象那个‘什么’,所得的结果。”关于宗教功能的理解,冯友兰认为“人遵循道德的规律,不仅是社会的事,是宗教的事。”由此可见,冯友兰肯定了宗教对人类社会道德的维系作用。

    一、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上层建筑宗教的定义及特征

    冯友兰说:“神话进为宗教。宗教是神话的系统化。理解,代表一种对自然的态度。神话和宗教,其目的和作用它也代表人对自然的,都在十说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使人知道在自然界中所处的地位,从其中可以得一个安身立命之地。”冯友兰对宗教的形成和特点进行研究后认为,宗教之所以能够长期存在,其原因在于:第一,在现实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下,人生许多问题不是个人所能解决的。宗教宣传超升天堂,追求来世的幸福,正是给予现实生活中遭遇痛苦和不幸的人以慰籍。第二,人生总有安危祸福、苦乐、荣辱、休戚、生、老、病、死等问题,这些烦恼对人的思想、情感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人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只好寄托于超自然的力量一一神灵。这是人类造神运动的总根源。宗教诉诸信仰,使人们的精神上有所寄托,感情上得到安慰,幻想中给予满足,从而消除烦恼,感到精神上的幸福和解脱。第二,生命是短暂的,一切事物都是变化流迁而不常往,欲求得永恒、持久,只好求之于宗教。...........................

    ........................

    第二章冯友兰新理学中的哲学观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开篇即说:“哲学本一西洋名词。谢无量在《中国哲学史·绪言》中也称:“哲学之名,旧籍所无,盖西土之成名,东邦之译语,而近口承学之士沿用者也。”②既作《中国哲学史》,当然要承认中国有“哲学”,尽管没有哲学之名,但有哲学之实。扫己量查西方“哲学’,之名实自拉丁文Philosophic转译而来,其本意是“爱智”之义。

    冯友兰对哲学做了界定,他说:“对于觉解底觉解,就是对于思想底思想。这种思想,如成为系统,即是哲学。”③认为哲学就是觉解其觉解,是思想的思想,即反思。“宇宙间底事物,本是无意义底,但有了觉解,则即有意义了。”④这种觉解越深刻则事物的意义越深刻。觉解越深刻,则反思越深邃,那么觉解或反思所得的意义就更有价值,就更值得我们去回味。只有通过反思、对反思之反思,才能使一个人不断的成熟,使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向前发展,生生不息,自强不已。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与中国传统文化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一、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国哲学的精神

    “极高明而道中庸”是冯友兰认定的中国哲学的精神,也是其新理学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其关于人生境界、理想人格的总概括,也构成了其人生哲学的本质特征,而人生哲学正是这个哲学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冯友兰认为,“按照中国哲学的传统,它的功用不在于增加积极的知识(积极的知识,我是指关于实际的信息),而在于提高人生的境界一一达到超乎现世的世界,获得高于道德价值的价值。”③新理学正是在这种哲学观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追求人生的最高境界,是新理学的目的所在,而这种追求人生最高境界的哲学的本质特征,即“极高明而道中庸”。在冯友兰看来,“极高明而道中庸”包含着极为深广的内涵,它既是新理学的最高人生境界的概括,也是新理学的最高目标和最终追求,同时又是其理想人格的总体特征和外在表现。“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天地境界,在入世中体现对超社会、超道德的超越性追求;在出世的理想中不忘对现世的深切关怀。

    冯友兰称所谓“极高明”是就人的境界说的,所谓“道中庸”是就人的行为说的。即常说的中国哲学的特有的“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有了这种境界底人的生活,是最理想主义底,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底。它是最实用底,但是并不肤浅;它亦是积极底,但不是如走错了路而快跑底人的积极。”..................

    ...........................

    第一章玛友兰新理学中的宗教观

    一、宗教就是一种哲学加上一定上层建筑—宗教的定义及特征.....................2

    二、对于将来有所犹疑,则愈信宗教—宗教产生的原因..............................4

    三、减轻其对十将来之犹疑,宗教的功用··…........................................…9

    第二章冯友兰新理学中的哲学观...........................................................12

    一、极高明而道中庸—中国哲学的精神·.............................................. 12

    二、日用而不知—中国哲学的特质·................................................... 14

    三、无用之用—中国哲学的功用·....................................................... 17

    第二章冯友兰新理学中宗教与哲学的关系·......................................... 20

    一、宗教之所以为宗教—图画式底想·............................................... 20

    二、哲学之所以为哲学—清楚底思.....................................................23

    三、宗教和哲学的关系—哲学以清楚底思,替代宗教图画式底想...........26

    结语.............................................................................................32

    参考文献......................................................................................33

    结论

    随着人类知识不断增长,科学在不断向前推进,从宗教和科学的关系看,宗教是非科学的,某些宗教甚至有悖十科学。宗教的地招‘随着科学的发展在不断慢漫缩小。而哲学被称为“科学之母”,在西方社会科学之所以如此发达,是因为他们奉行“一流的科学要靠一流的数学,一流的数学要靠一流的哲学”。可见哲学不像宗教一样与科学相悖。人类的知识在不断增长,科学文化知识正在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并爱好上哲学。在中国,正掀起了“国学热”,哲学知识会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增长将会普及化。哲学不会再是少数人的专利,像以前的西方社会,只有贵族才有闲暇学习哲学,使哲学成为“奢侈品”。我们大多数人都可以接触到哲学知识,并目开始慢慢地“受用”哲学。与宗教相比,哲学是反思自己的言行,而宗教只是忏悔,自己做错了事,在神、上帝的“庇护”下,人们从来不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宗教的忏悔,只是让人们有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让人们在忏悔中度过,思才能让人们不断地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在人生的道路上踊姗而行。只有通过反“更新”自己的头脑,调整自己的言行。只有中庸”的,既出世又入世的哲学,才能取代宗教。只有这样的哲学,“极高明而道 把理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完美结合在一起。

    信仰是比宗教更为根本的东西,信仰不等于宗教。宗教的功用导致宗教存在的恒常性,但宗教只是人的信仰和人的情感的一种表达方式。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哲学,而非宗教。从中国国风里养出来的中国人,才是真正的“中国人”,他们有着儒墨的负责,有着道家的外物,他们在不同的境遇中有着不同的人生哲学,不管在乱世还是太平世,不管在顺境,还是逆境,他们都很安然自得。在这中文化中熏陶出来的中国人,更多的信仰哲学而非宗教。

    参考文献;

    [1]涂又光《评介》哲学研究1992 (7)

    [2]张永义《道家思想对玛友兰“新理学”的影响》中国哲学史1999 (4)

    [3]夏中义《论冯友兰的“圣人情结”》齐鲁学刊1999 (6)

    [4]杨瀚卿《冯友兰融道十儒的人生哲学》哲学研究1997 (8)

    [5]别陈鼓应《论道家在中国哲学史上的主干地位——兼论儒、道、墨、法多元互补》哲学研究1990 (1)

    [6]张岱年《中国哲学中的标题观念》安徽大学学报1983 (3)

    [7]傅有德《灵与肉:一个宗教哲学问题的比较研究》哲学研究2000 (6)

    [8]倪梁康《“智性直观”在东西方思想中的不同命运》社会科学战线2002 (1)(3)

    [9]杨泽波《超越存有论的困境一一牟宗二超越存有论的理论意义与内在缺陷》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助

    [10]范鹏《试论冯友兰新理学对旧理学的超越》兰州大学学报2005 (6)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