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年终总结 > 正文

    制度次序与利率市场化x

    时间:2020-09-23 12:27:59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制度、次序与利率市场化

    对一个高度受抑制的经济实行市场化, 犹如在雷区行走, 你的下一步很可能

    就是你的最后一步。

     ”

    <P align=right>罗纳德。麦金农教授(

    <P align=right>

    罗纳德。麦金农教授( 1991 )

    此中涉及到一些中国中央银行已经公开承诺,未来三年将实施利率市场化。为什么要实施利率市场化, 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在一个转轨经济中实施利率市场化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基本的理论问题。

    此中涉及到一些

    综览以往的利率理论,包括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利率理论、新古典利率理论,

    虽然这对于以西方市场制度IS- LM 模型及蒙代尔-弗莱明模型中的利率理论,人们均没有把利率当作一项制度安排来

    虽然这对于以西方市场制度

    考虑,而只是在假定其为制度既定情况下对有关特性进行研究,

    为研究背景的西方经济学家来说非常能够理解,但在研究利率市场化这样非常明显的 “制度

    为研究背景的西方经济学家来说非常能够理解,

    但在研究利率市场化这样非常明显的 “制度

    变迁”问题时不足之处是非常明显的。笔者认为,尽管麦金农、肖的“金融深化”理论已经 察觉到传统理论对于发展中国家的不足, 并作了开创性的工作, 但一直到麦金农、 肖学派的 第二代,利率理论的研究仍未明确和主动地引入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然而,制度经济学的引入是非常重要的。从制度经济学出发来考察利率制度及其变迁, 将拓宽和加深对利率市场化的理解。

     限于文章篇幅, 在这里笔者谨谈一下制度相关以及制度 变迁取决于相关制度条件的问题。

    制度相关时常又被称为制度依存性, 包括单一制度中不同功能的相关和在整个制度结构

    中不同制度安排的相关 [i].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必须以系统的复合形式存在,其中一些制

    度只有当市场存在时才可能有意义(林毅夫,中文版2000

    度只有当市场存在时才可能有意义(林毅夫,中文版

    2000)。任何制度安排的效率不仅决定

    于它对付经济人机会主义行为的优劣, 同时还受周围现存辅助性制度力度的影响。

     这些辅助

    性制度的节约功能是间接的。比如, 人们广泛同意, 在现代公司里, 经理滥用职权的机会主

    义行为不仅受到竞争的经理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制约,还受到忠诚、 道德和其他非市场制度的

    义行为不仅受到竞争的经理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制约,

    还受到忠诚、 道德和其他非市场制度的

    约束(Alchian and demsetz, 1972; Arrow , 1974; Simon, 1991 )。因此,制度的效率会由 于周围辅助制度的细微差别而大相径庭,尽管其中某些差别很难直接观察。

    才会起作经验观察表明, 市场及其他制度不会自动出现, 它们的发展可能会遇到各种难以克服的

    才会起作

    障碍; 甚至当某些制度产生以后, 也只有在各种其他配套制度先行发展起来之后, 用,并仍可能相当不完善。譬如,市场制度如宪法、法律、产权和政治体系最终的效率不仅

    取决于该项制度是否“先进” ,还取决于制度结构中其他制度安排的效率。美国宪法通常被

    认为促进了该国经济的发展,然而许多拉美国家19

    认为促进了该国经济的发展,然而许多拉美国家

    19 世纪独立后采用了类似了宪法却并没有

    成为变得强大和发达――由于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美式宪法在这些国家的效率并未得到足

    成为变得强大和发达――由于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

    美式宪法在这些国家的效率并未得到足

    够的体现, 而是大打折扣, 其行为准则和世界观均无助于革新和发展 (North ,1990)。同样, 在“利率市场化” (“金融自由化” )的案例中,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想采用与发达国家相类

    似的自由化金融体系,但却因为相关制度条件不具备而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离开相关制度, 很难说哪一项制度是合理的或者说是不合理的;离开相关制度,也无法确信某一项制度变迁定是有效率的, 哪怕制度变迁的方向在理论上被认为非常正确。成功的制度变迁并不容易,一般认为,只有当存在制度失衡,新制度安排的获利机会出现,且变迁的费用比收益更高,制度变迁(有时甚至是整个制度结构的变迁)才会发生。与此同时,任何制度变迁的过程,都要从由历史决定的一种安排的变迁开始, 然后才逐渐延伸到其他安排。然而, 不同社会的特定的制度结构决定着不同的信息和交易费用,由于信息和交易费用的存在,并不能保证一个制度失衡会引发向新均衡结构的立刻移动。例如,诺斯曾经指出,现存的制度结构对于制度变迁至关重要,即制度变迁存在着所谓的“路径依赖”。由于“路径依赖”,有些从抽象的理论观点看来有利的安排,在现实中可能由于与结构中其他现存的制度安排难以协调一致而无法生存。

     现在,经济学家尤其是 “演化” 经济学家们已普遍认为,尽管只有当单个制度安排的变迁达到一定的临界点,一个制度结构的基本特征才会发生变化,但制度变迁的过程可能是逐步演化的( Alchian , 1950; Nelson and Winter

    离开相关制度, 很难说哪一项制度是合理的或者说是不合理的;

    离开相关制度,

    也无法

    确信某一项制度变迁

    定是有效率的, 哪怕制度变迁的方向在理论上被认为非常正确。

    成功

    的制度变迁并不容易,

    一般认为,只有当存在制度失衡,

    新制度安排的获利机会出现,

    且变

    迁的费用比收益更高,

    制度变迁(有时甚至是整个制度结构的变迁)才会发生。与此同时,

    任何制度变迁的过程,

    都要从由历史决定的一种安排的变迁开始, 然后才逐渐延伸到其他安

    排。然而, 不同社会的特定的制度结构决定着不同的信息和交易费用,

    由于信息和交易费用

    的存在,并不能保证一个制度失衡会引发向新均衡结构的立刻移动。例如,诺斯曾经指出,

    现存的制度结构对于制度变迁至关重要,即制度变迁存在着所谓的“路径依赖”

    。由于“路

    径依赖”,有些从抽象的理论观点看来有利的安排,在现实中可能由于与结构中其他现存的

    制度安排难以协调一致而无法生存。

     现在,经济学家尤其是 “演化” 经济学家们已普遍认为,

    尽管只有当单个制度安排的变迁达到一定的临界点,一个制度结构的基本特征才会发生变

    化,但制度变迁的过程可能是逐步演化的( Alchian , 1950; Nelson and Winter , 1982)。

    根据以上制度经济学的基本思想, 笔者提出如下看法, 利率特别是利率的决定本质上是

    一个制度问题, 而利率制度的变迁必须充分考虑到制度相关的问题;

    只有充分考虑到与利率

    决定相关的各种制度, 才能判断利率市场化是否正确, 同时在实践中把握好利率市场化的进

    程,取得最大的制度创新收益。

    面通过斯蒂格利茨的信贷配给的利率理论,以及麦金农、 肖关于转轨国家利率市场化

    面通过斯蒂格利茨的信贷配给的利率理论,

    以及麦金农、 肖关于转轨国家利率市场化

    的论述来进一步阐述上述概念与论断。

    斯蒂格利麦金农、 肖的“金融深化” 理论是拉丁美洲和亚洲国家实施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 自由化的思想源泉。

     针对于麦金农、 肖学派所主张的利率市场化以及高利率政策, 茨和维斯证明, 在另外一些情况下, 譬如,在存在着高信息成本的情况下, 这一结论是不适

    斯蒂格利

    Credit用的。众所周知,在发展中国家的信贷市场上,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信贷配给(

    Credit

    Rationing ),也就是说,在一个特定的利率水平上,有些企业和个人可以得到贷款,另一些 企业和个人即使愿意支付更高的利率, 银行也不愿给予贷款。

     这样, 信贷市场上的利率并不 是一个使信贷的供求相等的均衡利率, 而是一个比均衡利率更低的利率。

     为什么会这样呢?

    在某些情况下, 政府对贷款利率的限制可能是一个原因。

     但是为什么在许多不存在利率管制

    的国家,也会存在信贷配给呢?斯蒂格里茨和维斯(Stiglitz Weiss, 1981)给出的分析表明,信贷配给实际上是银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理性选择。银行的收益不仅取决于利率, 还取决于贷款归还的可能性。

     由于在存在着信息成本的情况下, 银行既不可能在贷款之前对借款人有充分的了解, 也不可能在贷款之后对借款人进行完全的监督。假定银行采取提高利率的方法, 则可能产生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 第一,逆向选择( Adverse Selection ),利率提高之后, 那些愿意出高利率的人往往是高风险的; 他们之所以愿出高利率, 本来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归还贷款的可能性比较小。第二,逆向激励(Adverse Incentive ),由于有限责任的缘故, 高利率会促使贷款人选择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因此,对于银行来说, 并不是利率越高越好,而是有一个限度, 越过这一限度之后, 由于贷款风险的上升,银行的预期收益反而减少。

     银行将选择利率水平 i* ,虽然这一利率往往不能使贷款需求等于供给, 但它却是使银行预期收益最大的利率。

     所以它实际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均衡利率。

     斯蒂格里茨和维斯认为, 用这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从历史上看,贷款规模有很大的波动, 而实际利率的变动却相对要小得多。

    的国家,也会存在信贷配给呢?斯蒂格里茨和维斯(

    Stiglitz Weiss, 1981)给出的分析表

    明,信贷配给实际上是银行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理性选择。

    银行的收益不仅取

    决于利率, 还取决于贷款归还的可能性。

     由于在存在着信息成本的情况下, 银行既不可能在

    贷款之前对借款人有充分的了解, 也不可能在贷款之后对借款人进行完全的监督。

    假定银行

    采取提高利率的方法, 则可能产生两个方面的消极影响: 第一,逆向选择( Adverse Selection ),

    利率提高之后, 那些愿意出高利率的人往往是高风险的; 他们之所以愿出高利率, 本来就是

    因为他们知道归还贷款的可能性比较小。第二,逆向激励(

    Adverse Incentive ),由于有限责

    任的缘故, 高利率会促使贷款人选择那些高风险高收益的项目。因此,

    对于银行来说, 并不

    是利率越高越好,而是有一个限度, 越过这一限度之后, 由于贷款风险的上升,银行的预期

    收益反而减少。

     银行将选择利率水平 i* ,虽然这一利率往往不能使贷款需求等于供给, 但它

    却是使银行预期收益最大的利率。

     所以它实际上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均衡利率。

     斯蒂格里茨和

    维斯认为, 用这种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从历史上看,

    贷款规模有很大的波动, 而实际

    利率的变动却相对要小得多。

    斯蒂格利茨和维斯给人的最大的启发实际上是制度经济学的启发,

    即如果一个国家的市

    场不够健全, 从而信息成本高昂, 这个国家就有可能不适合于利率市场化; 即使勉强实施了

    利率市场化, 最优的利率决定也只能是信贷配给。

     此中的道理就在于前面所述的一种制度是

    否合适, 要视相关制度而定, 无条件的利率市场化是不符合制度经济学的。

     就像前面谈到的,

    70 年代中期,阿根廷、智利和乌拉圭最早由金融抑制转向金融自由化,完全取消对利率和

    资本流动的管制,其速度最快、 范围最广泛, 然而结果失败得也最惨, 其原因就在于金融制

    度变迁的相关制度条件不成熟。

    70 年代以来,原社会主义国家纷纷向市场经济转轨。其中,利率的市场化是其中的重 要内容。然而, 路径选择的不同,导致了差异极大的结果。以中国为代表的一些国家采取渐 进的市场化改革方式, 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 在金融深化理论的提出者罗纳德。

     麦金农教 授看来,中国的“宏观经济仍然保持得非常稳定,价格上涨率较低,金融深化进展迅速” 相比之下, 由于政治上的原因, 前苏联和东欧的大多数国家实行了 “大爆炸”式的经济自由

    化,结果引发了产出的急剧下降, 经常性的恶性通货膨胀, 造成了灾难性的经济和政治后果。

    为什么同样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同样是朝向利率市场化的目标, 效果却迥然不

    为什么同样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

    同样是朝向利率市场化的目标, 效果却迥然不

    同呢?

    麦金农教授在1991年的著作《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金融控制》

    书中提出, 对于实行经济市场化而言, 客观上存在一个如何确定最优次序的问题。

     财政政

    政府不能, 也许也不应该同时实策、货币政策和外汇政策如何排次序的问题是极端重要的。

    政府不能, 也许也不应该同时实

    行所有的市场化措施。

     经济市场化的次序虽因各种类型经济的初始条件不同而有所区别, 却存在着一些共同特点。

     在麦金农教授看来, 次序的安排是如此重要, 只有正确的安排好次 序,才有可能得到丰厚的经济回报; 若弄错了次序,就会导致金融和经济灾难。这对于转轨 国家而言,尤其值得关注。

    将麦金农教授的意思翻译成麦金农教授实际上在这里已经不自觉地走向了制度经济学。

    将麦金农教授的意思翻译成

    制度经济学的语言, 就是制度是彼此相关的, 一项制度是否有效取决于相关制度的安排, 而

    任何一项制度的变革, 只有在相关制度已经发生变化, 制度变迁的收益大于成本时才会发生,

    也只有这样的制度变迁才是经济有效的制度变迁。在这种情况下, 利率制度不过是制度的一

    也只有这样的制度变迁才是经济有效的制度变迁。

    在这种情况下, 利率制度不过是制度的一

    种,如果不考虑相关制度安排,不强调制度创新的收益与成本,不讲究有次序的配套改革, 利率市场化当然就可能得不偿失。

    第一要平衡中央政府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安排经济市场化的次序呢?麦金农教授认为, 的财政,财政控制应该优先于金融自由化。为确保财政控制,首先应限制政府的直接支出, 使之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较小的份额, 之后, 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而适当增加。

     若政府 支出不受控制, 财政常出现赤字, 那么, 在国内资本市场阙如以致无法向社会公众推销政府

    第一要平衡中央政府

    度变迁的理论,且基本上符合麦金农所提出的“次序”

    度变迁的理论,且基本上符合麦金农所提出的“次序” o

    债券的情况下, 中央银行就会被迫过度发行基础货币以弥补公共部门的赤字。即使国内有资本市场可资利用,但若举债过度,则会陷入严重的国内债务危机,80 年代最为引人注目的南美债务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为确保政府支出的来源同时又不致引起严重的通货膨胀,政府必须有能力对企业和家庭征收广泛然而又是较低的税收。这就要求中央政府迅速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内税收部门, 建立一种有管理的税收制度,以保证政府能筹措到足够的财政收入, 避免通货膨胀。

     在这种税收结构和税收制度建立之前,大部分工业资产和自然资源最好仍然由政府所有,作为国库的收入来源,否则就很难避免严重的通货膨胀。麦金农教授指出,在紧缩的财政控制到位,物价水平得到稳定,财政赤字被消除以后,就可以考虑实行市场化的第二步,即开放国内资本市场。然而, 为避免出现银行恐慌和金融崩溃, 放松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管制的步伐必须与政府在总体稳定宏观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相适应,而不能单兵突进。

     银行系统则永远必须受到管制, 以维护整个支付机制的安全运作。由于私人货币中介机构的经营中存在着道德风险问题,若对商业银行实行私人所有或私人控制,就会使改革进程归于失败。国内贸易和国内金融成功地自由化以后,

    债券的情况下, 中央银行就会被迫过度发行基础货币以弥补公共部门的赤字。

    即使国内有资

    本市场可资利用,但若举债过度,则会陷入严重的国内债务危机,

    80 年代最为引人注目的

    南美债务危机就是最好的证明。

     其次,为确保政府支出的来源同时又不致引起严重的通货膨

    胀,政府必须有能力对企业和家庭征收广泛然而又是较低的税收。

    这就要求中央政府迅速建

    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内税收部门, 建立一种有管理的税收制度,

    以保证政府能筹措到足够的财

    政收入, 避免通货膨胀。

     在这种税收结构和税收制度建立之前,

    大部分工业资产和自然资源

    最好仍然由政府所有,作为国库的收入来源,否则就很难避免严重的通货膨胀。

    麦金农教授指出,在紧缩的财政控制到位,物价水平得到稳定,财政赤字被消除以后,

    就可以考虑实行市场化的第二步,即开放国内资本市场。

    然而, 为避免出现银行恐慌和金融崩溃, 放松对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管制的步伐必须与

    政府在总体稳定宏观经济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相适应,

    而不能单兵突进。

     银行系统则永远必须

    受到管制, 以维护整个支付机制的安全运作。

    由于私人货币中介机构的经营中存在着道德风

    险问题,若对商业银行实行私人所有或私人控制,

    就会使改革进程归于失败。

    国内贸易和国内金融成功地自由化以后,

    政府就可以按部就班地从事汇率自由化的改革

    步调适当的问题。

     经常项目的自由了。在汇率自由化的改革中,同样存在着一个次序正确、

    步调适当的问题。

     经常项目的自由

    兑换应大大早于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首先,应统一所有经常项目的汇率,避免多重汇率,

    使全部进口交易都能以相同的有效汇价进行,以提高对外贸易的效率。

     其次, 应恰当地制定

    使全部进口交易都能以相同的有效汇价进行,

    以提高对外贸易的效率。

     其次, 应恰当地制定

    贸易政策, 逐步取消扭曲性的配额的其他的直接行政控制, 代之以显性的、 逐步降低的关税。

    只有在国内贷款麦金农教授认为, 资本项目的自由兑换是经济市场化次序的最后阶段。

    只有在国内贷款

    能按均衡利率进行, 通货膨胀受到明显抑制以致无需贬值汇率时, 资本项目自由兑换的条件 才算是成熟了。

     “过早地取消对外资流入的汇率控制会导致未经批准的资本外逃或无偿还保 证的外债堆积,或两者兼而有之。

     ”

    总体上完全符合制将利率作为一项制度来全面、 综合考虑, 并结合相关制度进行创新的典范是我国的台湾 地区。台湾地区包括利率市场化在内的金融自由化的经验可总结为三点,

    总体上完全符合制

    是准备时间充分。

     利率自由化先是经过 5 年的起步准备, 从法源上突破存款利率均由金融当局直接管制的规定,再经过 9 年的逐步放宽才最终实现市场决定利率市场决定利率。1975 年当局对原有的“银行法”制定的最高限内自由浮动,然后是银行放款利率由银行公会议定幅度并报请台湾“中央银行”核定实施。该幅度在1979 年由原来的 0.25% 扩大为0.5%.1980 年实施《银行利率调整要点》 ,某些金融商品的利率可由各银行自行制定,同时由台湾“中央银行”核定的放款利率上下限差距逐渐拉大。1985 年各银行开始建立“基本放款制度”,放款利率加码基础由原来的台湾“中央银行”核定的上下限,改为对信用最佳的客户进行短期放款时所收利率。

    是准备时间充分。

     利率自由化先是经过 5 年的起步准备, 从法源上突破存款利率均由

    金融当局直接管制的规定,再经过 9 年的逐步放宽才最终实现市场决定利率市场决定利率。

    1975 年当局对原有的“银行法”制定的最高限内自由浮动,然后是银行放款利率由银行公

    会议定幅度并报请台湾“中央银行”核定实施。该幅度在

    1979 年由原来的 0.25% 扩大为

    0.5%.1980 年实施《银行利率调整要点》 ,某些金融商品的利率可由各银行自行制定,同时

    由台湾“中央银行”核定的放款利率上下限差距逐渐拉大。

    1985 年各银行开始建立“基本

    放款制度”,放款利率加码基础由原来的台湾“中央银行”核定的上下限,改为对信用最佳

    的客户进行短期放款时所收利率。

     1987 年台湾“中央银行”进一步扩大银行放款利率幅度,

    将短期放款上下限幅度扩大为 4%,中长期放款上下限幅度扩大为 4.25%.1989 年新“银行法”

    的出台才彻底废除了台湾“中央银行”核定利率上下限的规定,真正实现银行利率自由化,

    其它很多方面推行自由化也是经过类似的长时间准备的,台湾官员将其称为“早就开始的、

    缓慢而稳健的累积过程” 。

    二是强调自由化顺序。

     在推动金融自由化、 开放资本市场的初期, 台湾就有人提出金融

    自由化的顺序应该是: 先强化金融检查体系, 再将公营银行民营化, 最后是准许新银行的设

    立。在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台湾当局高层人士更加强调这一点。

    行政院政务委员”郭婉容在

    分析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严重的国家时认为,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没有按照先稳定物价、 降低

    关税,再利率、汇率自由化,而后才开放资本移动的自由化顺序进行。台湾“中央银行”总 裁彭淮南也多次宣称: 外汇交易自由化必须按先经常帐后资本帐、 先长期资本后短期资本的

    1987 年修顺序开放。台湾当局基本上也是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做的。以解除外汇管制为例,

    1987 年修

    。此后逐步提高汇入款上限,帐仍未放开,只是由以前的“管出不管进”改为“管进不管出” 同时进一步取消对资本金汇出的限制, 经过一系列调整, 目前允许每人每年的汇入或汇出金 额为 500 万美元。当局计划到 2000 年才实现资本帐“完全放开、特许例外”的目标,以保 证外汇交易自由化的合理顺序。

    。此后逐步提高汇入款上限,

    三是采取渐进策略。

     如台湾开放保险市场的资本流入, 并非一次性全部放开, 而是分三 个阶段, 先允许外资购买海外发行的互助基金, 再允许外商投资法人直接投资, 最后才允许 外商个人直接投资。

     从整个金融自由化的做法来看, 无论是时间先后还是业务范围, 都是采

    取步步为营的渐进策略。以放宽租金取得为例:

    1983 年当局公布《国际金融业务条例》 ,准

    许金融机构在台设立国际金融业务分行,以加强国际金融活动;

    1984 年成立境外金融中心

    OBU ),承做境外金融业务; 1986 年修正《外国银行在台设立分行及代表人办事处审核准

    则》,放宽外国银行在台分行的业务范围; 1989 年成立台北外币拆散市场; 1990 年同意本地

    银行海外分行、在台外商银行的海外总行以及联行参与拆款;

    1990 年放宽外国专业投资机

    构投资岛内证券的资格条件, 并开放外国银行在台经营储蓄部及信托部,

    以及办理承销及代

    客买卖有价证券业务,同时将外国银行分行收受新台币存款总额的上限,由其汇入资本的

    12.5 倍提高到 15 倍;1994 年删除外国银行增设分行的家数及地点限制; 1995 年全面开放与

    外币相关的 OBR 业务; 1996 年全面取消本地企业在海外发行可转换的公司债的限制;

    1997

    年删除外国专业投资机构必须检附资金汇入计划书及投资计划书的规定。

    大陆改革采取了渐进式的总体策略, 而台湾金融自由化同样实施了渐进式的策略,

    其中

    决非偶然, 很可能与中国文化的特性有关。

     对于中国过去的经济改革, 麦金农教授曾予以高

    度赞扬 “在所有社会主义国家中, 中国具有持续时间最长, 但直到至今才得到较好证明的经

    济市场化经验。

     ”笔者衷心希望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能够取得进一步的成功,同时相信,中国

    利率市场化如果成功, 一定是很好地处理好了本文所谈到的制度相关及次序问题的结果

    除了处理好麦金农等提到的许多问题外, 还妥善地处理好了中国突出的转轨问题, 特别是国

    有企业改革以及银行产权明晰化的问题――在这方面我们没有任何先例可循。

    制度经济学家们认为,区分“制度安排”与“制度结构”是有益的,可以避免常见的概

    念混淆。

     一项制度安排是指在特定领域内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组行为规则,

    而制度结构是指经

    济社会中所有制度安排的总和,它包括组织、法律、习俗和意识形态。当经济学家们用“制

    度”这个术语时,通常指的是“制度安排” 。同样,制度变迁通常指某一制度安排的变化,

    而不是指整个结构中所有制度安排的变迁。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