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工作方案 > 正文

    备战2021年高考历史纠错笔记专题03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演变及科技文艺-(讲解版)x

    时间:2020-09-17 16:15:55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专题03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艺

    易错点1 不能全面把握百家争鸣各派主张

    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致虚”“守静”,韩非子主张“孔窍虚”,曾子提倡“吾日三省吾身”,孟子提倡“浩然之气”“反身而诚”。这说明诸子学派

    A.具有各具特色的道德偶像

    B.高度重视道德修养的完善

    C.认同各不相同的修养方式

    D.强调突破传统礼制的束缚

    【错解】C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把握各派思想主张的内含。题干信息“致虚”“守静”“孔窍虚”“吾日三省吾身”“浩然之气”“反身而诚”是道德修养的体现。学生如果不理解题干表达的核心思想,就可能出现错误。

    【正解】D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各派主张。根据材料可知,老子、韩非子、曾子、孟子的主张都是约束自己,提升道德水平,这说明诸子学派都很重视道德修养,故B项正确;材料并没有反映出道德偶像,而是强调自身的道德修养,故A项错误;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在复习过程中,要能够准确把握百家争鸣的背景、各学派的主张及影响。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原因

    ①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井田制逐步瓦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②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社会处于大变革时代。

    ③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④思想文化上:私人讲学的出现,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

    ①思想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②文化上: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早期儒学的形成

    3.其他思想流派

    (1)道家

    ①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都在不停地运动。

    ②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法家

    ①代表:韩非子。

    ②主张:主张君主要以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

    (3)墨家

    ①代表:墨子。

    ②主张:“兼爱”“非攻”“节俭”“尚贤”等。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主张“仁”和“礼”,法家强调“法”和“刑”,老子强调自然的静态平衡,墨子主张“爱无差等”,杂家主张“治国公平”、“为民谋利”。这些主张的共同之处是(  )

    A.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

    C.都阐释了各自的“和谐”思想

    D.都主张“礼”、“法”并用

    【解析】 儒家更重视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故A项错误;道家更重视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故B项错误;儒家和墨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法家强调人和法的和谐,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杂家强调人和国家的和谐,故C项正确;主张“礼”、“法”并用的是荀子,故D项错误。

    【答案】C

    易错点2 不能全面把握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

    A.王国势力强大 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 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错解】D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不理解汉代治国思想演变的原因。题干关键信息:比较汉初和汉武帝时期治国思想。汉初,道家学说和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都对各种思想兼收并蓄,恰恰是为了巩固统治的需要。然后排除题支选项。

    【正解】C

    【解题思路】汉初采纳道家学说无为而治,汉武帝之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根本上讲都是为了维护统治的需要,C正确。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基本解决,故A错。百家争鸣指各学术派别自由发展,与材料中主流统治思想对其它思想吸收的意思不符。汉代实行大一统的政策,与兼收并蓄(新文化运动时期)相反,D错。

    从典例中可以看出,关于这类试题,如果学生对汉代儒家正统地位的确立掌握不准确的话,极易出现错误。要加大对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理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①客观:汉武帝时期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汉初采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不再适应时代要求,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

    ②主观: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主张

    ①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②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汉武帝的举措

    ①思想:接受董仲舒的新的儒学思想。

    ②政治:起用大批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地方政府定期选出孝子、廉吏到中央任官,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③教育

    a.规定儒家“五经”为官方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b.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c.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在于

    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

    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

    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

    【解析】董仲舒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为了实现官学体系的“大一统”,董仲舒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其用意就是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故A项正确;提高社会道德水平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神化儒学的信息,故C项错误;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这不是在探究人性发展本原,故D项错误。

    【答案】A

    易错点3 不能全面理宋代理学

    《论语》在汉代不受重视,只被看做辅助读物,《孟子》在北宋之前连经书都不算,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这表明(  )

    A.四书为阐发孔孟思想而作

    B.魏晋战乱使儒学传统断绝

    C.理学是儒释道三教融合的产物

    D.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名师点睛] 

    【错解】A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把握宋代理学的内含。题干信息的关键点“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体现了中国儒家思想的与时俱进性。学生对此认识不清,即容易错选。

    【正解】D

    【解题思路】四书通过阐发孔孟思想,是为了规范社会秩序,维护专制统治,故A项错误;魏晋战乱,儒学地位受到冲击,儒学传统断绝的说法有误,故B项错误;据材料可知《论语》和《孟子》从不受重视到成为核心经典,反映了儒学的复兴,材料不涉及三教融合,故C项错误;据材料“南宋朱熹对《论语》《孟子》加以解释后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经典”可得出传统儒学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更加凸显了儒家的纲常伦理原则,顺应统治的需要,从而成为核心经典,故D项正确。

    该典例考查学生对宋代理学思想的理解,复习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宋明理学

    (1)背景

    ①政治条件

    经历唐末五代的分裂动荡,为巩固政治局势,需要整顿人心;统治者重文轻武,科举制度逐渐完善,有利于儒学的发展。

    ②物质条件

    宋代农业、手工业、商业迅速发展,科学文化取得巨大成就。理学对自然及社会规律的思考,正是宋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③思想条件

    魏晋南北朝以来,出现了儒学、佛教、道教三教合一的局面。北宋儒学家既复兴儒学,抨击佛道,同时又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

    (2)思想主张

    (3)评价

    ①积极

    a.宋明理学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有着积极影响。

    b.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家庭、国家的和谐意识。

    c.具有忧患意识。对历代仁人志士胸怀天下,奋发进取产生了十分积极的影响,今天人们依然能从中得到启示。

    d.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立精神,对中国文化起了推动和促进作用。

    ②消极

    a.成为统治阶级禁锢人民思想,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b.其所宣扬的礼教和“安分”“守命”思想成为劳动人民沉重的精神枷锁。

    c.“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扼杀了人的自然欲求。

    d.等级观念、重男轻女、重礼轻法、轻视自然科学、轻视个体自由等观念,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  )

    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

    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

    【解析】程颢是理学的开创者,结合“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诗句,将万物的理与人做类比,B正确。A、C有体现,但不是主旨。D错误,与材料不符。

    【答案】B

    易错点4 不能全面把握明清时期活跃儒家思想

    顾炎武在《亭林余集·三朝纪事网文序》中指出:“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这反映的精神实质是(  )

    A.民贵君轻 B.天人感应

    C.格物致知 D.经世致用

    【错解】C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把握题干的中心思想及出题者的意图。教材对顾炎武的思想的介绍只是停留在结论上,史料并不丰满,本题通过引用史料《亭林余集·三朝纪事网文序》,对其思想有更清晰的认识。题干关键信息“士当求实学”“不可不熟究”eq \a\vs4\al\co1()学以致用,经世致用。

    【正解】D

    【解题思路】本题主要考查经世致用思想。材料没有探讨君民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天人关系,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的目的是明道德之善,而不求科学之真,故C项错误;“士当求实学,凡天文地理兵农水火及一代典章之故,不可不熟究”体现了对生活实际问题探究的重要性,属于经世致用的思想,故D项正确。

    在复习过程中,要能够准确把握明清时期活跃的儒家思想,更重要的是牢记各思想家的主张及反映的时代背景。

    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

    (1)背景

    ①政治:明朝后期,中国社会内在矛盾空前尖锐。吏治腐败,奸佞当道。

    ②阶级:江南的市民工商业者已有相当强的经济实力。

    ③思想:道学家为抬高自己,把孔子奉为神圣。

    (2)李贽

    ①主张

    a.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

    b.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c.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假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②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3)明清之际三位进步思想家

    代表

    主要思想

    作用

    黄宗羲

    ①揭露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

    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推动作用

    顾炎武

    ①提出经世致用思想

    ②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思想

    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王夫之

    ①世界是物质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发展变化是有规律的

    ②事物是可以认识的

    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评价

    ①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家进行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②进步思想家的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有一定的冲击作用,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③没有提出新的社会方案,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王夫之在明亡后一直以明朝遗民自居,坚决不与清朝合作。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将王夫之视为反清排满的象征而大加宣传。与此同时,清政府也将王夫之视为“忠君守礼”的典型,下诏予以追褒,并从祀文庙,加以供奉。这表明

    A.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

    B.历史评价受现实政治的影响

    C.历史人物具有多面性

    D.历史评价无法做到公正客观

    【解析】王夫之的行为体现出受到传统思想的影响,但是与材料中不同的立场观点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呈现的是清朝末年的革命者和清政府的不同的认知,革命者需要树立榜样继续抗清,清政府则是缓和民族矛盾,维护统治,故B项正确;题干不是说历史人物的多面性,而是评价人的观点的多样性,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并非客观公正的问题,而是立场不同,观点不同,故D项错误。

    【答案】B

    易错点5 不能全面把握中国古代传统科技

    二十四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一书记载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这反映出中国古代

    A.北方经济的持续领先

    B.天文历法科学严密

    C.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

    D.农学研究因循守旧

    【错解】B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不理解中国传统科技产生的原因及特点。解答本题首先弄清题干信息“题干关键信息“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二十四节气适应了农耕文明,成为农耕文明的表现之一。。然后排除题支其他选项。

    【正解】C

    【解题思路】材料“中国古人依据黄河流域的气候、物候建立起来的补充历法”没有涉及将北方经济与其他地区经济的状况比较,故A项错误;我国古代天文历法是建立在经验分析的基础上的,还不够科学严密,故B项错误;据材料“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可知,历法的传承反映了农耕文明的积淀传承,故C项正确;根据材料“两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完全确立并写入历法且沿用至今”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历法的传承不能说明古代整个农学研究都因循守旧,古代农学的研究在一些方面还是有所创新的,比如农业工具的更新发明等,故D项错误。

    从典例中可以看出,关于这类试题,如果学生对中国传统科技不准确理解的话,极易出现错误。要加大对中国古代传统科技的理解。

    1.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在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3)在科技使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并推动科技进一步发展的意识。

    (4)在分布上,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学及数学等领域。

    2.古代中国科技领先世界的原因

    (1)经济基础: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2)政治条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中央集权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与重视。

    (4)民族交往与对外交流频繁。

    (5)继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

    (6)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

    元代农学家王祯曾说:“言农夫之耕,当先利其器。”他还认为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其意在说明我国古代科技发展(  )

    A.注重实用性 B.优先服务于农业

    C.满足了社会生产 D.讲究“天人合一”

    【解析】材料“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我国古代科技发展注重实用性,故A项正确;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体现了器具制作是服务于人,而不是以农业为优先,故B项错误;是否满足了社会生产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D项与材料“任何器具的制作都是出于人的需要,是为人服务的”无关,故D项错误。

    【答案】A

    易错点6 不能全面理解中国古代文艺

    明朝中后期,大量小说戏曲获得刊刻,不少文人学士卖文卖画,出入商人会馆;一部分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这反映出当时

    A.崇富重利思想盛行

    B.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

    C.市井文学成为主流

    D.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

    【错解】C

    【错因分析】本题易错的原因是不能准确把握明清小说产生的背景。题干关键信息“不少文人学士卖文卖画,出入商人会馆”“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eq \a\vs4\al\co1()现象背后的本质:商业对文学的影响,文学反映了市民的诉求。学生对此认识不清,即容易错选。

    【正解】B

    【解题思路】材料“富有且具备很高文化素质的商人则开始刊刻文学作品,与文人诗酒酬唱”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商人阶层在市俗文学领域的影响,说明商业发展影响社会风气,故B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崇富重利思想盛行,故A排除;材料没有将市井文学与其它文学比较,不能说明市井文学成为主流,故C排除;材料无法体现文人仕进的道路被堵塞,故D排除。

    该典例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文艺发展趋势的理解,复习过程中需要准确把握中国古代文艺发展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1)宋元文化的繁荣

    宋元时期,由于各民族文化的交融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发达,在文化上呈现出高度繁荣的局面。宋朝在治国方针上,贯穿着宽仁尚礼的精神,对于民间文化事业、经济生产、社会生活等方面没有过多干预。因此,宋朝有着较为宽松的政治环境,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外在条件。

    (2)明清小说

    ①背景

    a.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

    b.经济上,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市民阶层扩大。

    c.思想上,质疑和批判传统儒学的反封建思想的出现。

    ②特点:数量繁多,体裁多样,表现手法丰富。

    ③作品:四大名著;《聊斋志异》《儒林外史》。

    (3)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

    从汉赋、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文学特点由词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到句式活泼、通俗易懂,这说明古代中国文学的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满足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而出现的。

    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融诗词、戏剧、绘画、园林、建筑、医药、饮食、茶道、服饰、年节、礼俗、佛道、巫术等为一体,被誉为传统社会的“百科全书”。其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反映了(  )

    A.皇帝好恶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

    B.读者猎奇心成为文学创作动力

    C.文学家担负起承古萌新的使命

    D.古典文学呈现世俗化发展趋势

    【解析】《红楼梦》问世后,虽然屡次被政府查禁,但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这说明《红楼梦》在民间极受欢迎,即《红楼梦》是世俗化的文学,故D项正确;A项说法过于绝对,皇帝好恶不可能决定文学作品的命运,故A项错误;《红楼梦》的创作不是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文学家的使命,故C项错误。

    【答案】D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热词搜索: 科技 年高 纠错 中国古代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