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工作方案 > 正文

    XX区科技人才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科技人才建设存在问题及建议

    时间:2020-08-31 00:04:59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XX区科技人才建设工作情况调研报告:

     科技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全区上下正认真学习贯彻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和省委李强书记参加XX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精神,如何回应“创新四问”,在新一轮“创新驱动”中体现XX作为,让创新成为XX发展的城市禀赋,是摆在我区面前的重要课题。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人才特别是科技领军人才,对开拓新技术、新领域、新产业,越来越起到关键支撑作用,只有不断集聚领军型人才,才能构筑自主创新的高地。XX区成立以来,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基本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人才科技开发体系,先后在XX领军、省双创等人才计划上实现了零突破。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加快科技领军人才集聚,通过科技领军人才集聚引领高端产业集聚、促进经济转型发展,对于我区有着巨大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我区科技人才工作的现状分析

     与XX其他地区相比,我区科技人才工作起步较晚,基础还比较薄弱,但是,经过五年的努力,无论是政策体系、创新创业环境,还是引才平台载体、存量人才家底,都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与优化。

     1.人才工作氛围日渐浓厚。一是人才扶持政策提档升级。我区科技人才工作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渐变过程。目前,针对科技人才,我区重点扶持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先后制定(修订)了《关于科技创新创业人才的扶持政策(试行)》,定期发布《XX区紧缺人才目录》。XX年x月,我区出台《关于进一步推动人才优先发展的若干措施》,新政提出实施科技领军人才“集聚工程”,明确对区级科技创业领军人才给予最高X万元的安家补贴,最高X万元的科研经费,提供不少于X平米的工作场所,补贴三年租金。同时为科技领军人才提供相关配套服务,最大限度地做好配偶随迁就业、子女入学、医疗卫生保健等服务工作。在财力有限情况下,如此大幅度提高扶持力度,可见区委区政府对科技人才工作非常重视,全区上下已经形成重视科技人才工作的共识。二是创新创业环境逐渐改善。我区科技创新氛围日渐浓厚,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作用日益增强。近期,XX市公布XX年创新驱动发展完成情况,因考核指标缩减,大部分地区XX年得分较XX年有所下降,我区则逆势上升,得分提高XX分,增长XX%,排名上升一位,增幅位居第一。三是科技服务业产业基础渐趋扎实。我区高新技术企业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出税企业逐年递增,XX年,仅有X家高新技术企业,到XX年上半年已增至X家,围绕这些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XX余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组成的产业集聚群。XX年,我区仅X家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到XX年上半年已增至XX家,增长了一倍多,从细分行业看,软件和信息技术贡献率达X%,成为我区发展最快的一个细分行业。这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经济实体在我区落地生根,有力地推动地区自主创新、持续创新能力,形成了技术成果快速转化的产业氛围。

     2.人才工作机制日渐完善。一是常态化引人才。XX年以来,我区逐步探索实施科技人才项目常态化对接机制,在项目信息收集、传输、对接、服务、评价等方面做出制度安排,部门与基层既各司其职,又协作联动,经过一年多运行,已经步入正轨。二是市场化荐人才。更加注重发挥市场主体在人才引进中的积极性,出台引才奖励政策,鼓励辖区企业立足技术进步、产品更新、企业转型引进高层次人才;推行社会化引才,借助第三方专业科技人才中介机构力量,为我区定向推荐人才、产业匹配度高的科技人才。三是实效化搭平台。经过几年苦心经营,XX国际精英创业周已成为我区重要的引才平台,引才成效不断显现。特别是XX年,我们以科技人才项目落户为工作导向,充分发挥基层积极性,精英周前后,基层做了大量对接工作,片区、新城(街道)主要领导亲自上阵推介,取得不错效果。今年精英周上现场签约X个项目,其中科技人才项目X个,截至目前科技人才项目均已落户。四是特色化建载体。全区共有各种载体X幢,总面积144.5万方,现有载体既有老城区的成熟商业楼,也有新城区的现代商务楼,区位、交通、配套情况也各有特点。立足自身实际,部分片区、新城(街道)聚焦特定产业,以产业集聚为导向打造特色楼宇(产业园),以高层次科技领军人才集聚引导产业集聚发展,有意识地打造特色产业集聚地。如聚焦核产业的“XX白鹭紫荆创新中心”;聚焦科技服务产业的“国家技术转移X中心”;聚焦智能交通产业的“武汉大学XX智能交通科技园”;聚焦信息产业的“信息服务示范中心”等。

     3.人才工作成效日渐显现。虽然,我区科技领军人才存量基础比较薄弱,市级以上领军人才数量还比较小,但是,科技人才增量呈逐年加快之势,产业相对聚焦,发展势头较好。一是从XX区科技人才工作在全市的地位来看,三区合并之前,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原三区基本上不专门开展人才工作,在市里处于“可有可无”地位。三区合并以后,随着我区体量变大,人才工作资金投入逐步增加,体制机制逐步理顺,科技人才工作显示度逐步提高,市里对我区的期望值也相应提高,在XX年科技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中,我区获得XX市科技人才创新进步地区称号。二是从领军人才数量上看,自三区合并至XX年,我区仅水沛1人入选XX领军、省双创人才计划。XX年以来,我区科技领军人才量质齐升。上半年入选XX领军1人、XX天使计划创业团队X个,下半年,申报省双创人才1人、XX领军X人,省、市人才计划的入选、申报数量均有望创历史新高。三是从领军人才行业分布来看,大部分集中在信息类软件行业,多为提供解决方案的偏软的轻资产行业企业,符合我区打造高端科技服务集聚地的产业定位。四是从领军人才企业发展来看,科技领军人才在我区发展势头很好。比如XX领军钱卫东,XX年创建XX索拉科技有限公司,经过几年发展,销售收入逐年增长,XX年营业额已达X万元,纳税近500万元。再比如XX领军黄树成,XX年创建XX岐凤科技有限公司,XX年全年营业额近X万元,XX年仅前三个季度就完成X余万元销售,纳税近X万元。

     二、推动我区科技领军人才集聚存在的突出问题

     人才新政20条出台以来,虽然我区对科技领军人才的吸引力、竞争力有所增强,但是,总体上,我区领军型人才数量还不大、层次偏低,在体制机制、投入等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对加快我区科技领军人才集聚形成制约。

     1.政策链条还不够完整。虽然,我区科技人才政策体系逐年完备,与周边地区相比,在安家补贴、项目资助、房租减免等科技领军人才的初期扶持上缩小了差距,但是,客观地说,受制于市区两级财政体制和营改增后结构性减税,我们在一些重大投入上“有心无力”,尤其是在各地陆续推出人才新政,大幅度、全方位地提档升级扶持政策大背景下,相比其他地区,在科技人才工作上,无论是扶持力度,还是链条长度,我区都还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在贷款贴息、风险补偿、股权投资等金融政策,以及对人才企业的成长扶持、对基层引进科技人才的人财物支持等方面,还存在盲区和短板。与此同时,人才政策有待进一步整合优化,产业、人才扶持政策散落在各部门,扶持力度不大、集成度和精准度不高,没有充分释放政策效能。

     2.多方联动还不够充分。无论是区街两级,还是部门之间,都存在联动性不强问题。一是对于有外迁风险的优质企业,尚未形成动态预警、联动应对机制。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对载体、人才、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新要求,所在辖区有时无法满足,倘若区街之间缺乏有效联动,就会导致优质企业迁出。二是各片区、新城(街道)与区国资沟通不够顺畅,产业园、楼宇等区属国资载体租金普涨,对留住优质企业非常不利,目前,还缺乏针对特定优质企业给予租金扶持的多部门联动研判机制。三是各片区、新城(街道)、招商部门、科技人才部门三者联动性不强,没有形成较强的合力,造成人才项目信息拓展、引进、落地和服务的扶持路径不明晰,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政策效果。

     3.板块推进还不够均衡。一是重视程度有差别。客观来看,各片区、新城(街道)之间的资源配置确实有所差异,但人才工作更多比拼的是工作意识、工作方法。有的已经开始探索定期组织项目路演对接、实施社会化引才等引才方法,有的还没有意识到人才工作的重要性,抓人才工作还未常态化。有的人才工作宣传发动不足,部分企业反映较少接到人才政策申报的通知,对我区人才政策缺乏了解,造成政策知晓度有限。二是力量配备有强弱。有的基本实现人才服务专员专职化,有的还只能做到兼职,精力分散,业务不专,缺乏全流程服务科技人才的知识储备,缺乏系统培训、实战锻炼,对接交流、项目研判、跟踪服务等能力不足。三是认识定位欠清晰。我们对高层次人才来苏创新创业因素进行了分析,房租减免、项目资助等政策依然是人才考虑落户的首要因素,其次是产业集聚情况,而城市出行交通和本人及公司团队子女入学政策则排在第三和第四。虽然在房租减免、项目资助等真金白银的扶持上,我区对顶尖科技领军人才短期之内还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但是,我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网络、优质的教育资源、贴心的政务服务、对人才项目的高度重视等等,是我们独特的优势所在。对此,有的片区、新城(街道)尚未形成清晰认识,过于“妄自菲薄”,认为人才项目引进难,留住也难,不值得去做;有的片区、新城(街道)对于产业园、楼宇等载体该发展什么产业、引什么样的人才,尚未形成清晰认识和给予明确引导,“捡到篮子里都是菜”,引进的人才企业与自身产业定位匹配度不够高,获得上下游产业支持不够,产业集聚度不高。

     4.引才渠道还不够通畅。近年来,利用广交会、留交会、XX国际精英创业周、XX创新创业精英团队大赛、中国·XX文创精英挑战赛、科技镇长团等平台,我们已探索形成社会化引才、以企引才、以才引才、柔性引才等多种引才模式,并初步形成了三种科技人才项目落地方式。但总体上,引才渠道偏窄,对接成功率偏低,对人才项目“坐等靠”的多,“主动出击”的少,同时人才项目评估机制尚不完善,造成人才项目引进的数量和质量不高,在市级以上人才项目申报上储备明显不足。

     三、加快我区科技领军人才集聚的对策建议

     科技领军人才集聚不仅能发挥个体的技术优势,还能实现技术资源在人才之间互补、迭代和积累,从而获得先行发展优势,带来示范引领、规模扩张、碰撞互动三大效应,产生1+l>2的效果。针对影响我区科技领军人才集聚的问题,立足区情实际,今后应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聚焦顶层设计,打造联动新机制。一是进一步梳理产业节点,区街两级联动、明确引才方向。进一步修订优化《XX区重点支持产业引才目录》,在科技服务业中重点引进总部型企业与提供解决方案的“偏软”型高新技术企业。各片区、新城(街道)围绕区里大的产业方向,梳理各自的产业节点,确立1-2个重点引才方向,实施“菜单式”引才,大力定向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团队,以人才集聚汇聚引领产业集聚。二是进一步健全常态化对接机制,提升科技人才项目落地率。有效拓宽科技人才项目来源,定期组织项目路演、创新创业大赛、科技论坛等,搭建政府(板块)、人才、企业、高校院所、创投等多方交流平台,进一步明确各单位职责分工,共同协作做好对接、落户和服务,提升科技人才增量。三是探索建立优质企业外迁预警机制和国资载体租金扶持政策。立足解决优质企业发展问题,及时收集、汇总和分析企业发展过程中片区、新城(街道)层面不能解决的新问题,探索从载体资源共享、“税收分成”等方面着手,着眼于“一盘棋”,统筹全区资源,留住优质的高成长型科技人才企业。针对国资载体租金普涨,探索建立有关部门、国资集团、片区、新城(街道)等多方联动研判机制,对符合条件的优质的高成长型科技人才企业,给予租金专门扶持。

     2.聚焦产业引导,开启引才新局面。一是大胆“走出去”“请进来”引才。持续利用和优化留交会、国际精英创业周、XX创新创业精英团队大赛、中国·XX文创精英挑战赛等引才平台,围绕我区产业重点,深化高层次人才项目常态化对接,形成产业提升与人才发展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二是鼓励本土企业引才。力推本土企业与科技领军人才开展嫁接合作,以股权合作等方式,将科技领军人才的“技术、视野、人脉”优势与本土企业的“资金、管理、市场”优势深度融合,实现人才科研成果产业化与本土企业转型发展双赢。探索在领军人才申报等方面予以适当倾斜,使嫁接合作发展模式不断涌现;鼓励企业引进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注重发挥市场主体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创新领军人才引领企业技术迭代更新,将技术创新作为引领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利器。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建立各类产学研战略联盟,进一步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三是深化社会化引才机制。进一步拓宽人才信息渠道,对有合作意愿的各类人才服务机构、合作组织、专家、顾问或技术经纪人、科技镇长团成员给予积极的政策引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引才积极性,撬动其手中的智力资源为我所用,共同推动人才发展依托力量从“小众”向“大众”转变。鼓励各片区、新城(街道)与社会化引才机构、孵化器、加速器加强合作,引导和支持其参与组织科技人才项目路演对接,鼓励人才、载体、中介机构与创投、基金等多方联动。

     3.聚焦固本培元,激发基层新动能。一是强化对板块的激励与支持。进一步理清部门与板块科技人才工作职能,探索“党管人才”在基层的实现路径,优化对板块科技人才工作的考核方式,按照其对科技人才项目的吸纳、聚集、助推绩效,实施“以奖代补”。对科技人才工作成效突出的集体和个人予以奖励,树立鲜明的实绩导向,进一步激发板块重视和狠抓科技人才工作的良好氛围。二是推动产业集聚,打造特色楼宇。支持片区、新城(街道)整合载体资源专项用于人才项目引进,提升人才项目承接能力。将人才项目的引进作为星级楼宇申报评定的重要内容,加强人才政策和楼宇政策的双向联动。各板块根据自己的产业特点,参照“XX白鹭紫荆创新中心”等特色楼宇(产业园)模式,推动相同产业方向的企业、人才集聚,形成产业规模,打造标志性品牌。三是深化人才工作者队伍实战培养。启动实施《XX区人才工作者能力素质提升计划》,采取集中授课(组织点题、专家讲解)、实战锻炼(情景模拟,现场PK)、调查研究(组织命题,基层研究)、开阔视野(现场教学、参观考察)四种方式,突出业务性与实战性,从人才政策与项目对接、研判、申报等具体业务入手,让人才工作者在实战中快速成长。

     4.聚焦人才服务,再造古城新优势。一是发挥古城优势,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利用我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便捷的生活资源优势,进一步优化我区创新创业环境。加强文化认同,组织高层次人才及家属参加辖区内各类文化表演、展览、交流等活动;优化交通路网,围绕城市管理和社区治理优化服务举措建设更加宜居的工作、生活环境;发挥我区教育、医疗优势,为人才在子女就学、医疗保健等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方面开辟绿色通道。二是注重发挥企业在创新驱动中的作用。探索“企业创新积分”等方式,对于引才成效明显的企业,给予一定政策支持,调动其引才积极性。三是搭建人才交流学习平台。以商会、联谊会等为纽带,构建良好的亲商环境;以“北京大学XX企业家高级工商管理研修班”等为依托,通过培训班、论坛等形式,帮助人才学习成长。

    相关热词搜索: 报告 科技人才 建设 工作情况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