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动员大会 > 正文

    2020年组织行为学论文 2020汇总(11页)

    时间:2020-11-21 12:39:26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随着市场经济建设的发展,人们的创造性与主观能动性对组织目标实现具有重要作用,这就为企业管理提高绩效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在竞争的时代,企业管理如何实施科学的管理手段,提高企业绩效来加强企业实力,成为了企业管理层探索的课题.经过国内外的学者与专家研究发现,企业管理合理运用组织行为学能够提高绩效.以下是为大家带来的组织行为学论文 3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组织行为学论文·1

      企业管理中如何发挥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功能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进步,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企业的管理必须要与时俱进,更加科学和完善,为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积极组织行为学是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企业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这一学科属于组织行为学和人力资源中新加的内容,其主要内容就是讲解如何最大化调动和激发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在此,本文就积极组织行为学在组织中的作用及开发策略略谈。

      关键词积极组织行为学; 作用; 开发策略;

      1 前言

      企业如果想要提高绩效增强实力,就需要探索出新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在这一诉求下,将组织行为学运用到企业经营管理中成为了大势所趋。

      积极组织行为学是近些年来新兴起来的一门学科,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事实上,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员工的行为、员工和集体的关系都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通过对员工的研究可以有针对性的从物质或精神方面去激励员工让员工发挥出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和提高工作效益。只有如此才可以真正的体现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通过这种科学的有理可依的手段才可以达到提升企业管理绩效的目的。对于提升企业的质量和管理效率都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事实上,如何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发挥出积极组织行为学的作用已经成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2 积极组织行为学简述

      (1)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内涵。积极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强调实践和体验的学科,它的内容就是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知识,将这些知识以科学的方式呈现给我们,能够使管理者不受到直觉的约束,进而在管理者对成员进行分析的时候,就能够更加理性,此外,积极组织行为学所探讨的内容就是组织和组织内的群体、个体对组织的行为会产生哪些影响、产生怎样的影响,从而有效提高组织的效益和效率。

      (2)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第一,人本管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在企业管理的理论中扮演着核心角色,企业管理中最重要的就是对于人的管理,也就是员工与组织、员工与企业的关系,不仅要帮助员工实现成长和发展,也要保证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实现两者的共赢,此外,企业的目的是盈利,盈利之外,企业也要为员工提供发展的空间,因而,人本管理理论要求员工具有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能够积极主动的调动并且发挥出自己的潜能;第二,激励理论。激励理论的出发点是员工的心理需求,将其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从而有助于企业实现目标,同时,激励机制对于员工的凝聚力也有着直接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和综合竞争力。如果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利用激励理论,就能够优化企业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员工心理的分类。员工心理分为三种第一,个体心理与行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内容是个体的心理、行为、价值观和个性等,能力能够体现出员工完成工作的能力,所以企业要选择适当的方法对员工进行激励,让员工在企业中产生归属感,进而更好更快的实现企业目标,提高效益;第二,群体心理与行为。群体是指企业内部的所有人,员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为之奋斗和努力,相互之间要合作,成为一个高效的整体,这是提高企业绩效的关键;第三,组织心理与行为。企业内部的员工之间都有一定的关系,由于关系的不同会在企业内部产生不同的群体,因此,为了提高管理目标,就一定要对行为作出相应的组织。同时,管理者不仅要注重组织形态,也要让组织满足其功能需要,适应外部条件的变化,而领导的方式对组织的绩效有着直接的影响。

      3 将积极组织行为学应用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

      (1)有助于提升企业内部员工的凝聚力。强大的凝聚力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基础,越是具有强大综合竞争力的企业其内部的员工合作就越默契。比如,华润励致这一企业在进行招聘的时候就明确员工必须要具有足够的团队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一规定就是对于积极组织行为学中人本管理理论的应用。因为要想有强大的凝聚力,就需要员工具有共同的目标,将自己的力气在同一个方向使用,而积极组织行为学中的人本管理理论恰恰能够较好的体现人性化管理,从而提升了企业内部员工的凝聚力,使得企业的工作效率得到明显的提高,获取更多的效益。

      (2)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每一个组织行为的出现,都是为了能够实现企业的目标,将大目标逐步的分解并且落实,保证每个目标都有明确的负责人,每个员工都有自己的工作指标,让每一个员工的努力都是朝着共同的目标方向,使得企业的目标管理与组织管理有机结合。当员工内心有一个明确的、固定的目标的时候,就会合理有序的安排自己的工作行为,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目标,由此可见,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运用不仅能够实现员工的个人目标、企业的运营目标,还能够帮助员工提升自己的能力,实现自我价值,进而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3)有助于完善企业的激励机制。将积极组织行为学应用在企业管理中能够完善企业激励机制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激励机制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其核心,激励机制的作用在于能够让员工更加理解和认同企业文化,使得个人的价值观与企业的价值观不断靠拢直至融合,进而完善企业整个的管理系统,解决许多可能出现的问题。

      (4)能够极大的帮助企业提升影响力。大的企业中的企业文化都是非常有影响力的,比如“阿里巴巴”、“格力”等,这些企业的领导人都有着强大的人格魅力,从而有强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不仅有助于企业能够形成自己独特的氛围,加强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在社会上也是非常受到认可的,这样的影响力也大大的推进了企业的扩大和发展。

      (5)通过提高企业的公平性来加强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通过运用积极组织行为学,员工会更加容易感受到公平性,从而在工作中积极提高自己的主动性。组织中包含团体和群体,而这都是由组织的一个个个体来组成的,因此,个体感受到组织的公平性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很大的正面影响,但是如果个体认为组织是不公平的,那么各种各样的问题都会接踵而至,尤其表现在员工在工作中缺乏积极性,工作效率低下,甚至会造成员工离职的情况,导致企业的员工流动性过大,缺乏固定工作人员,很难留住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的人才,积极组织行为学的特点之一就是关注员工的心理需求,从员工的角度出发逐渐完善管理体系,进而通过提升员工在组织中的公平感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6)有助于提高管理层的管理意识。通过积极组织行为学的运用,管理者能够看到绩效成效,逐渐认可这样的管理方法,从而加强管理者的管理意识,如此,领导者就会积极主动的通过更加科学合理的方法来了解员工的心理特征和需求,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员工进行引导,激发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得工作绩效更上一层楼,此外,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管理者的自身管理意识,在工作中主动的为员工树立模范作用,为员工带一个好头,在工作中踏实向上。

      4 如何在组织中充分利用积极组织行为学

      明确了组织行为学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和作用后,就要将组织行为学合理的应用于企业管理中,已达到提高绩效的目的。

      (1)建立学习型的工作队伍。企业要想提高员工的认知能力,培养出更加优秀的管理者、创新者,就必须要建立一个学习型的员工工作队伍,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各种科技和知识日新月异,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要保证员工具有学习的意识、能力和行为,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生产能力,在市场中占得一席之地,为企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在企业管理的过程中运用积极组织行为学,那么员工就会积极主动的抓住每一次学习企业相关知识的机会,另外,企业也可以定期为员工提供培训的机会,让员工得到更好的提升。

      (2)加强激励机制的效果。企业管理最主要的管理对象是人,而人是具有心理需求的,因此,要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积极组织行为学,就一定要善于运用激励机制,让员工对企业更加具有满足感和认同感,激励的方式可以分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关注的是员工的精神状态,企业要对员工的心理需求给予一定的重视,了解员工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如果员工表现非常优秀,企业要及时给予表彰,让员工在工作中更有动力,物质激励式通过物质的奖励来激发员工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因此企业需要完善薪酬制度,员工取得了怎样的成绩,为企业带来了怎样的效益,企业就要及时给予其相应的物质奖励,让员工在企业中感受到更多的幸福感。

      (3)将人力资源的配置优化。企业的活力来源于员工的工作热情,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一定要充分运用组织行为,将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配置不断优化,将员工个人的需求和目标与企业进行结合,让两者朝着共同的方向努力,使得员工和企业能够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由此可见,通过运用积极组织行为学对人力资源的配置进行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有助于营造和谐良好的企业氛围,让员工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和工作观念。

      (4)企业要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不能只停留在企业行为学的理论上,还要将理论与企业的实际相结合以此来实现企业管理的真正目标。要想建立现代化企业,就必须将管理制度作为一切管理的出发点,作为管理的基础,将组织行为学作为失误的阻燃剂与合理管理的催化剂,只有这样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够确保企业能够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5)创造独特的企业文化,让企业的发展更有内涵。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积极组织行为学能够为其提供指导方向,也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利用激励机制,为了让积极组织行为学的作用能够持续性的发挥,企业必须要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中必须要包含尊重人才、重视开发员工的潜能,满足员工的发展需求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同时,组织文化能够为员工的行为造成一种约束,让员工的规定范围内控制自己的行为,如果员工有什么问题,也能够得到统一的解决,让员工更加认同企业,增加员工与企业的黏性。

      5 将组织行为学运用到企业管理中的意义

      (1)提高了管理者的思想意识。通过学习与运用组织行为学,企业的管理者会发现取得了一些效果,就能慢慢的认可了这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这样就会提高管理者的思想意识,有助于在后续的工作开展中继续运用科学的手段去探究员工的行为和心理,进而能有针对性的去引导员工和调控员工,充分发挥出员工的能动性创造性,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协调员工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同心协力创造最佳绩效。通过组织行为学可以提高管理层自身的意识,发挥好带头作用,为员工做一个好的榜样,这样能够最大化的激发员工的潜力,让员工能够没有后顾之忧的努力工作。

      (2)能够明确企业的任务注重实效。通过将组织行为学运用到企业中,管理者可以在管理过程中抓住组织行为学中提出过的基本任务,明确企业的任务,防止出现虚假实效。在企业管理中实施组织行为学,企业就可以树立起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企业就会重视人才培养,特别是具有一技之长的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人才会得到企业的高度重视,企业会通过组织行为学让高级员工感觉到企业的人情味,可以有效地为企业留住人才。同时还可以提升员工的凝聚力。企业就是由人组成的,企业通过组织行为学可以将人与人之间能够有机的结合起来,根据彼此的情感认知和相同的价值观可以重新对员工进行排列组合产生新的群体,从而增强员工的凝聚力,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推动企业的发展。

      6 结束语

      综上所述,就是笔者通过分析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内涵、理论、员工心理的分类以及将积极组织行为学运用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提出了几点相关的建议,以期能够引起相关工作者的关注,为我国的企业管理的优化略尽绵薄之力。总而言之,企业在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一定要以以人为本为原则,将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内容融入企业管理能够很好的激发员工的积极主动性,为企业的运行效率带来极大的正面影响。

      参考文献

      [1] 胡桢意,岳中心.探析积极积极组织行为学在组织中的作用及开发策略[J].消费导刊,2019(10):14

      [2]范万年.基于积极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地方高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提升[J].教育与职业,2017(5):91-9

      [3] 晋松.积极积极组织行为学对员工绩效的作用分析[J].文存阅刊,2017(7):144-14

      [4]张景新.积极积极组织行为学视角下提升广西中小企业软实力的路径研究[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7,22(3):250-25

      [5]郭娴.积极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内涵及其管理意义研究[J].西部皮革,2019,41(2):9

      [6] 张晶.积极积极组织行为学理论在员工培训与开发中的应用[J].财讯,2018(16):86-8

      组织行为学论文·2

      随着高职院校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深入,特别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意在将理论和实践更为紧密结合的项目课程改革,对传统的组织行为学教学提出了挑战。采用项目化教学方法提高了组织行为学的教学效果和课程价值,以项目为明线,实现教学内容整合;以项目为载体,实现教学做一体化;以项目考核为检验,实现综合能力提升。实践证明,项目化教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项目化教学内涵及其理论依据

      项目化教学是由美国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和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共同开创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方法。它的指导思想是将一个相对独立的任务或项目交给学生独立完成,从资料的收集、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到任务完成后的评价都由学生参与完成,教师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起着引导、指导与辅导的作用,通过项目的实施,学生能够了解和把握完成项目每一环节的基本要求和实践技能。高职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是一项全新的系统化改革,它是以培养学生职业应用能力为目标,围绕与专业对应的现实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来选择、组织课程内容,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要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课程模式改革。

      建构主义的创始人、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最有效方式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是让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观认为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情景、协作及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让学生从真实事件的感受和体验中获得直接经验,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创新潜能,主动而自然地完成对当前所学知识和技能的意义建构。教师的职责在于提供能够帮助学习者完成意义建构的适当“情境”。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项目化教学实施

      项目选取

      在项目化教学中,教师在提出项目设想时,应当考虑到这个项目选取是否包含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否让学生感兴趣;能否激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项目活动如何调用学生已有知识,把他们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讨论的热情,以及能否使学生在项目情境下受到协作能力和交流能力等方面的锻炼。

      项目开发小组组建

      项目确定以后,将全班分成若干项目开发小组。分组时,要以互补为原则,综合考虑学习成绩、学习能力、性格气质、男女比例等因素,要让各组力量尽量均衡,小组人数根据项目的情况以5至8人为宜。项目开发小组设立“项目经理”一人,负责本组项目任务的落实和完成。

      项目分析

      小组成员综合运用课程中所学知识和技能、发挥团队协作的能力,在项目经理的主持下,把总项目分解为一个个小项目,并出具分析结果。

      项目方案制定

      项目经理应集合小组全体人员的智慧,制定出科学、合理、可行的项目方案。

      项目方案实施

      项目任务的完成有赖于小组成员的分工与协作,每个成员在推进自己的任务时,要与组内其他成员保持密切联系,要让所有成果组内共享,以更好地推进个人任务及整个项目。这种既有分工又有协作的项目实施方式,有利于调动成员积极性,有利于培养集体意识。

      项目的评估反馈

      教学中,可将各开发小组的作品 (即网站)向全体学生展示并可让学生自由发表看法,由各项目开发经理对所有作品按照项目评估反馈表打分。然后根据反馈情况,各开发小组对作品进行相应修改。这种“评估反馈修改――再评估反馈修改”可循环多次,直到达到项目目标为止。

      三、组织行为学项目化教学特点

      学生实践训练环节由项目组成员协调合作完成

      之所以特别强调把教学班级分成几个小组,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各项实践训练,一方面是由于一次实践训练环节往往需要完成很多工作,从资料收集到信息处理到研究分析到幻灯片的制作到最后课堂汇报,单个学生往往很难在两三天的时间内完成,因此,通过全班同学分组的形式,由每个小组成员通力合作完成一次实践训练更加具有可行性;另一方面,最重要的是通过项目组的形式完成各项实践训练的过程事实上也是学生亲身体验组织行为学教学内容与相关理论的过程,项目组成员在完成各种实践训练过程,实际上是与工作群体在完成某中任务或者实现某种目标的过程一样,同样会需要领导、需要组织,群体成员之间会经历合作、沟通、协调、处理冲突的过程,而这正是组织行为学中对群体行为研究的相关内容,因此在学习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如群体发展的阶段、群体冲突、群体沟通、领导时由于已经在完成项目组作业过程中充分体验群体行为的方方面面,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理解群体行为的相关理论。

      学生实践训练与课程相关理论相配合

      一般实践训练的安排都是在某一章节的理论知识讲解完毕以后进行,如在“员工工作满意度”相关知识点讲解完之后,教师给学生安排的实践训练环节是要求各小组成员对某一公司的员工工作满意度进行实际调查,从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的设计到发放,最后以员工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为基础来分析此公司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相关建议。学生在完成这一作业以后,对“员工工作满意度”有了更加具体的认识,因此,对于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更加透彻了。

      项目化教学的方法可以多元化

      在组织行为学的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以项目组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具体的方法主要包括案例讨论、调查法、角色扮演法等多种方法。由于组织行为不同的理论,研究侧重点也不同,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不同理论知识的理解,可以使用不同的实践教学方法。一些组织行为学理论是基于西方个体或群体行为研究的结果,并非都适用,对一些有争议的理论可以通过分组案例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对于需要通过调查组织中的员工行为特点以验证组织行为相关理论的,可以通过调查法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此理论的接受和理解;对于一些可以通过学生自身的行为或者学生彼此之间的行为互动来验证的一些组织行为理论,可以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在体验中更加深入的理解相关的行为理论,如在讲解群同沟通的想换知识点时,可以安排学生为沟通的双方,使用不同的沟通方法来进行不同的信息沟通,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沟通的方法以及适用性。

      学生的能力在项目化教学实践中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在某一章节完毕以后的实践训练中,一方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完成项目更好的对知识点加深理解,另一方面学生的其他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如学生为完成项目进行调研,在寻找一个调研对象公司的时候都会碰钉子,但是项目组成员可以充分运用自己的沟通能力,努力说服调查对象公司配合项目组成员的工作完成调研任务,这对于学生来说不仅仅是一次实践项目完成的过程,更是一次直接与社会接触,锻炼自己组织、协调和沟通等各种能力的过程,这些能力的锻炼对于管理类专业学生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四、组织行为学项目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时设置问题。实验、实训课时占总课时比例太轻,无法较好的完成实践教学相关内容。

      师资建设问题。课程改革更加要求教师拥有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教师应定期培训强化与培养操作能力,同时加强与企业合作,定期进行挂职锻炼,让教师最大程度的获取前沿科学知识以及实践操作经验。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

      教学资源建设问题。传统意义上的教室已经不能适应项目化课程教学要求,教与学的过程必需置于具体职业活动的真实场景之中,因此足够数量的配套教学设施、充足的易耗品供应、高质量的技能训练场地等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五、开展项目化教学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项目的选取必须针对当前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规格要求。项目是决定项目化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项目的选取不但要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水平,更要针对就业市场对人才的规格要求。

      项目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以学生和项目为中心”组织教学,是对“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改革,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调控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教师也要加强自身实践操作能力,以便能够顺利完成项目化教学的各项实践内容。

      要高度重视项目开发小组的组建工作。项目开发小组是教师实施项目化教学的平台,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类型,做好小组成员的搭配和项目经理人选的物色工作,使小组成员之间能融洽相处,互相帮助,合作学习,共同进步。

      组织行为学论文·3

      一、高校教师管理工作

      高校的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教师人力资源的竞争,教师是学校赖以存在的主体,是制约学校整体工作效能发挥的决定性因素。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是高校管理工作中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这既是实现高校组织目标,实现党对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需要,也是教师本身发展的需要。对高校教师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不仅关系到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校整体水平。物欲横流的当今,高校不再是过去的“象牙塔”,高校教师管理工作面临着内外环境改变的新挑战。经济高度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全面应用、职称评价体系的改革,教师心理问题的增加等众多因素影响高校教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本文试将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引入高校教师管理工作,探讨如何利用组织行为学的理论提高高校教师管理工作。

      二、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可以看作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规律,以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得行为的能力,从而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学科。[1]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其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其研究的目的在于提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因此,将组织行为学应用于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其研究对象是高校教师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其研究范围是在高校这一确定的组织中,其研究目的在于提高预测、引导和控制高校教师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目标。由于组织活动的复杂性,对组织行为的分析和研究也有不同的角度,主要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个体层面、群体层面和组织层面。这三个层面之间既有联系又有不同,在个体和群体层面的研究构成组织行为学的微观理论,而对组织整体层面的研究则构成组织行为学的宏观理论部分。组织行为学作为一门学科,其产生与发展离不开相应的前提假设,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的研究。

      三、应用组织行为学指导高校教师管理工作

      (一)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三个不同层面来看。(1)个体。组织是人的集合,所以个体是构成组织的最基本要素,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以心理学为基础的有关人性、需要、动机和激励等方面的理论,是用来说明单个组织成员的心理和行为的。此外,还关注诸如价值观、知觉、态度、个性等因素,以及他们对组织中的个体行为、作风与绩效的影响。每位高校教师的个体特质各有不同,在管理工作中应当提高认识,理解和尊重个体差异,为教师创造一个竞争有序、评价合理、文明和谐的工作环境。同时,面临教师,在管理工作中还应积极发掘个体的共性特征,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

      高校教师管理工作是整个高校管理工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个性特征虽已基本定型,但仍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应当引起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在教学管理中,应当运用学习理论,实施强化策略,促进教师进行自我提升、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此外,还应在动机与激励理论的指导下,将目标激励与个体相结合、内外激励相结合、正负激励相结合,激发教师的个人潜能,提高其教学和研究的积极性。在日常行为管理中,应当运用积极心理学与相关理论,理清其与行为之间的相关性,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进一步规范个人行为。

      (2)群体。对群体的研究主要运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探索群体活动的内在规律。组织行为学中对群体的研究主要包括群体行为的特征、团队理论与实践、沟通、领导、决策等。对群体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正确看待和处理人际关系、提高沟通能力、增强群体的凝聚力,善于进行群体决策,为实现群体目标和组织目标服务。在高校教师群体中,根据不同的划分可以分为教学群体、科研群体、管理群体等。根据以上划分,每位高校教师都属于一定的群体,因此,可以充分利用群体行为提高高校教师管理工作。在群体行为特征中,既有对群体成员具有促进作用的社会助长,也有对群体成员具有阻碍作用的社会堕化作用、去个性化等。在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应当结合不同群体的特点与目标,利用群体行为的特征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促进群体的和谐发展。对于大教师群体而言,沟通是影响其在校学习、工作和生活重要因素。尤其是在群体中的沟通对其产生深远影响,因此,高校管理者应当了解沟通与人际沟通的特点、功能,并运用有效沟通原则帮助大教师群体排除沟通障碍。

      (3)组织。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点和归结点是整体的组织层次上的行为。对个体和群体的研究亦是在组织整体的框架下进行的,研究的目的具有明确的组织整体行为指向性。在组织层次上,力求理解组织结构和组织设计是如何影响组织效率和组织氛围,力求认识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把握组织变革和发展等方面的内容,从而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在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同样可以运用组织及其行为理论,将组织文化、组织变革与组织发展、组织学习等内容贯彻其中以待提高管理效能。在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校园文化作为高校这一组织的组织文化具有其引领和导向作用,如何发挥组织文化的积极作用,起到团结凝聚、激励振奋、约束教育等作用是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探索的重要内容。当然,还应当及时注意到组织文化的负面作用,如对发展与变革的影响、对组织成员创新与个性的影响等。此外,在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还应积极推进组织学习,利用群体与组织的力量带动教师高尚师德、师风的建立。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创建和推广“学习型组织”浪潮也值得借鉴。在高校中更应当看到学习型组织对教师教育、管理的积极作用,并努力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学习型组织。

       (二)从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四项前提假设。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基础是基于一定的假设前提而成立的,而这些假设前提在其他学科(如心理学、社会学)中已经被证明是正确的命题。

      (1)行为的可预测性。人们通过对自己行为和别人行为进行观察,认为人的行为不是变化无常的,而是有一定的可以观察的规律性。这种规律性也使得人的行为具有可预测性。对于大教师而言,其行为也具有这种可预测性。一般来说,年轻教师的行为更具有可塑造性,如果在此阶段能够帮助其培养良好的师德、师风及创新精神,将对其今后的教师生涯起到积极、正面的影响。此外,在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难免会遇到违反师德、师风的教师,其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可预测性,如在担心受到处分、害怕有损形象等心态的影响下可能会选择逃避等行为。

      (2)行为的因果性。人类的行为是有原因的,前后的行为之间往往还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在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也应当注重教师行为的因果性,切勿盲目处理问题。这一点对于处理人际关系矛盾、青年教师心理问题等尤为重要。如在处理人际关系矛盾工作中,应当将教师的前后行为联系起来,尽可能多的了解其背景资料和性格特征,并充分掌握事实细节,切勿只听取片面之词,武断定论。否则,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还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引起新的冲突。此外,在教师心理问题的处理同样也要考虑到行为的因果性。这是因为心理问题往往表现为某些特殊的行为上,如厌恶教学任务、害怕科研任务、寡言少语、情绪低落甚至走极端等。作为高校管理者,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应当从行为的因果性出发,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探究行为的真实原因,考虑各方面因素后再做出判断。

      (3)行为的多样性。人的行为具有多样性,组织行为的研究必须设想许多影响行为的因素,并从复杂的因果过程中解析组织成员的行为。大学教师的行为同样具有多样性,而且对其行为的影响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在进行管理工作中,应当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探索,做到灵活多样、触类旁通。正是因为行为的多样性,需要高校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勤于积累、考虑到多种影响因素,从而提高管理的效率。

      (4)行为的可概括性。虽然每个人的行为各有不同,但其行为是可以一般化概括的。这就是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寻求和运用行为共性的理论基础。在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这一点尤为重要。面对人数众多的大教师,在进行管理工作时如果都需要进行点对点的工作,那么既是不现实的也是极其缺乏工作效率的。因此,根据行为的可概括性,应当充分发掘高校教师这一群体行为的共性以便在工作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一对多的管理工作。

      四、结语

      高校教师管理工作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在当今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还面临着诸多新挑战,需要高校管理者不畏艰辛、集思广益、勇于创新。在高校教师管理工作中引入组织行为学原理的有益尝试不仅拓展了工作思路也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管理工作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热词搜索: 组织 汇总 行为学 组织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