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招聘大全 > 正文

    宣城农业辉煌60年

    时间:2021-02-10 17:57:55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宣城农业辉煌60年

    宣城市位于安徽省的东南部,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国土总面积1234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16.67万公顷,林地70.67万公顷,水面7万公顷。宣城是安徽省和苏浙沪地区重要的大米、家禽、茶叶、森林食品、丝麻、蔬菜、水产等生产基地之一。

    六十年农业硕果累累

    建国初期,我市农民处在饥饿贫困状态,农业生产效率较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市农业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特别是近几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一系列惠农政策,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我市农业60年硕果可以用以下一组数字展示: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 2008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56元。

    农业产值增长迅速: 2008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24.96亿元,其中种植业产值53.68亿元,林业17.8亿元,牧业36亿元,渔业13.04亿元。

    粮食生产稳步增长: 2008年全市粮食产量129.4万吨。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

    农村土地承包。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同时,在安徽大地涌动一股春潮——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央、省委的关怀下,我市广大干群摆脱“左”的思想束缚,从1979年至1982年历经四年,全面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除大灾年份,年年增产增收。

    1995年,按照中央农村土地二轮承包政策,我市开始二轮土地承包,1996年上半年完成。二轮土地承包全部实行了30年承包期,承包期内实行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政策。二轮承包后,我市耕地全部承包到户,没有预留机动地。少数乡镇对于已纳入规划,不易长期发包的,都短期发包到户。2008年底,全市农户承包耕地总面积238.2万亩,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率达到99.5%。

    农村税费改革。按照中央、省统一部署,我市于2000年开始实行农村税费改革。2001年全市因调减计税面积、调低计税常产和调整农业特产税政策,比上一年减轻农民税收负担3090多万元,人均减少13.5元。2002年全市发放粮食补贴款1757.72万元,亩均8元。2003年统一取消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和全面实行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试点,全市减少农民税赋负担近2000万元。2004年起全面取消农业税附加,因取消农业税附加农民农业税赋降幅42.9%。2005年在全省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全市发放水稻良种补贴3131万元,粮食直补贴1700万,取消农业税6512万元,总计1.13亿元,人均50元,其中直接增加农民收入人均30元。2008年全市通过各项惠农政策让农民得到实惠54689万元。

    农业服务体系改革。按照全市农村综合改革工作部署,制定了《关于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为农服务与农民负担监管新机制的意见》。率先在全省完成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市、县两级都成立畜牧兽医局,乡镇、村级防疫员落实到位,乡镇级、村级防疫员共835人,防疫员补助性工资全部列入县、乡财政预算。全市市直及六个县市区都设立了种子管理站,实现国有种子公司经营脱钩,不再从事种子生产经营。我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不断深化,以“郎溪模式”为代表的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相分离的农技推广新机制逐步建立。

    农业机构的沿革与职能调整。1981年12月由芜湖地区农业局更名为宣城地区农业局,1985年由芜湖迁址宣城,更名为农牧渔业局,1988年将水产划出(恢复成立行署水产局),更名为农牧局,2000年拆地设市,2001年与农经委合并,更名为宣城市农业委员会,增强了管理职能,统揽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成效显著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按照中央、省战略部署,大力推进农业机构战略性调整。2000年,宣城地委印发《宣城地区2000-2002年农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化经营实施意见》(宣发[2000]4号)。2003年4月,宣城市委、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见》(宣发[2003]15号)。2004年5月,市政府下发《关于印发宣城市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发展规划(2003-2007)的通知》(宣政办[2004]21号)。2005

    年市委、市政府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农村工作,发展效益农业的意见》(宣发[2005]8号)、《关于实施“一主两翼”经济发展战略的决定》(宣发[2005]1号)、《关于加快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实施意见》, 2006年市政府发出宣政办[2006]20号文件,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552强龙工程”。 2007年,市政府印发了《宣城市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宣城市再创农产品加工百亿工程规划》。2008年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和《关于宣城市特色农产品品牌创建工作的意见》。

    特色板块经济逐步形成。1998年,我市提出“优粮扩经,突出发展畜牧业、经济林果业和特种水产业”发展思路,加快建设北部圩畈区优质粮油、特种水产,中部丘岗经饲、畜牧和南部山区草食畜禽、经济林果三大产业带。2004年,根据农业部、省农委《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优质粮油、经济林果、畜牧、茶叶、特种水产、木竹加工、茧丝绸等11个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了这些产业的主攻方向、优势区域和发展目标。我市各县市区农业经济各具特色,郎溪县被农业部授予“中国绿茶之乡”;广德县是“中国十大毛竹之乡”之一;宁国市是“中国山核桃之乡”和“中国元竹之乡”;泾县是“中国宣纸之乡”;绩溪县是“中国徽菜之乡”;旌德县是“中国苎麻之乡”。

    目前,全市凸现出家禽业、竹业、优质稻米三大特色农业板块经济和以山核桃为主的森林食品、茶叶、丝麻、皖南烟叶、特种蔬菜、南漪湖水产品等六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2008年,全市家禽养殖总量达1.2亿只;竹业行业产值达20亿元;稻米

    加工量突破100万吨,成为皖南最大的稻米加工基地;山核桃面积达39万亩,年加工产量6800吨,占全国市场份额的40%,成为国内最大的山核桃主产区;以水阳江、郎川河为两翼27万亩蟹虾规模养殖区已形成。目前,全市已涌现出特色农产品乡镇25个,“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强村240多个。

    畜禽业成为支柱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宣城畜牧业迅猛发展,畜禽产品产量稳步增长,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一家一户的传统养殖模式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养殖模式转变,畜牧产业也实现了由家庭副业向农村经济支柱产业的转变。一是畜牧业总量大幅度增长。2008年,全市肉类总产量26万吨,禽蛋产量4.5万吨,畜牧业产值36亿元,畜牧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不断增大,由1978年的14.59%提高到47%。二是家禽业优势产业集群初步形成。2008年,全市家禽年饲养量达1.2亿只,禽肉产量17.9万吨;种禽年末存栏450万套,年苗禽生产能力5.6亿只,种禽规模及苗禽供应量居全省第一,我市家禽业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种禽和禽类产品生产基地。三是畜禽龙头企业发展壮大。目前,全市共有40家畜牧业企业被授予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称号。其中,和威、太阳、五星、华卫挤身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华大、长友、五蜂园、安泰、裴顿进入了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行列。四是规模化养殖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我市以推进养殖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把发展畜禽养殖小区建设作为养殖业发展的首要任务。据统计,2008年,全市共有规模养禽企业(场、户)4061个,规模养殖比重占90%以上;规模养猪企业(场、户)1181个,占全市生猪出栏的35%以上;全市共建成规范化养殖小区286个。

    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在全省前列。一是龙头企业有了长足发展。通过连续几年的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56家。其中国家级4家(和威集团、太阳禽业、五星集团和华卫集团),省以上46家。全市年销售收入超10亿的4家,超5亿的7家,超亿元的48家,超千万元的274家,超500万元的440家,“552强龙工程”取得重大进展。二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家禽、竹产业的企业集群效应已初步显现,和威、太阳、五星、华卫、裴顿等家禽企业都进行了改建扩容,向深加工领域拓展。2008年家禽(饲料)业加工产值达32亿元,亚普、博亚、健宁、顺达、高峰等一批竹产品加工业发展势头迅猛,竹产品加工产值达18亿元。2008年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167亿元,与农业产值比达1.4∶1。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2008年市级农产品行业协会达到8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已达581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14个,成员3.84万人,带动农户26.59万户。宣州区新科养猪合作社等10家合作社成为省级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1家。

    外向型农业迅速发展。根据宣城市区位优势,我市紧紧围绕加快宣城经济融入苏浙沪经济圈,把宣城建设成为苏浙沪的“后花园”、“菜篮子”的发展战略,市委、市政府把我市科学地定位为“上海市经济圈优势农产品的供应基地、农产品加工原料供应基地和劳务输出基地”。从2005年开始,连续举办了三届宣城农产品、旅游产品上海交易会,在上海专门成立了宣城名特优农产品展示中心和皖南名特优农产品直营店,为宣城特色农产品进入上海市场搭建了销售和交易的平台,“生态宣

    城、绿色产品”的品牌效应业已显现。农产品进超市工程取得明显成效,2008年,全市农产品进超市企业达120个,产品数量达686个,销售总额达16.4亿元。全市名优农产品在大中城市开设专营店、联销店570多个,有800多个产品销售,总销售额达9.6亿。

    农业增长方式积极转变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客观需要和重要保证。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市在农业科技、物质装备、培育新型农民等方面取得重大进步,有效推进了全市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以农业科技支撑农业。一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2008年全市农业专业技术人员为849人,其中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752人,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的35人;高级职称127人,中级职称259人;二是重点做好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目前全市优质高产两系杂交水稻基本推广普及,大力推广水稻旱育稀播壮秧新技术,抛秧、直播、机插秧、机播、机收、免耕轻型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节水灌溉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等节本增效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三是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以农技“110”为主要内容构建农业技术服务平台,以信息资源开发、整合为基础,以市、县、乡、村信息传输服务网络为载体,提高农业信息服务水平和农民使用信息的能力。

    以物质条件装备农业。一是装备机械化。2008年,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87万千瓦,拖拉机6.01万台,配套农机具

    69615部。研制推广了槽形茶叶理条机、苎麻刮麻机、山核桃脱脯机,普及推广了联合收割机,使稻麦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了80%。2008年全市完成机耕面积122.6千公顷,机播面积85.86千公顷,机收177.35千公顷,耕种收农业机械化综合生产水平达43%。二是耕地优质化。2005-2008年全市所有县市区相继获得农业部批准成为“测土配方施肥试点补贴资金项目县”。目前已累计完成测土配方施肥面积750万亩,其中核心示范区130万亩。目前全市年均实施秸秆还田面积约252万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78%以上。三是生态可持续化。我市广德、宁国、泾县、宣州先后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总面积50万公顷,全市各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达466平方公里,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已建各类生态示范村33个,全市森林覆盖率56%。截止2008年底,全市共推广农村户用沼气4.5万户(其中新农村示范点上就有近8000户),约15万农业人口从中受益。

    以现代质量标准提高农业。我市共建成了9个禽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单位和13个茶叶标准化生产示范单位。一是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泾县10万亩茶叶、郎溪15万亩油菜、宁国30万亩山核桃、广德县10万亩水稻被批准为全国绿色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已通过省专家组验收。全市已采标、贯标350多个,龙头企业采标、贯标率达90%以上,有28个农业地方标准作为安徽省地方标准发布。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认证。我市农产品质量“三品”认证保持全省领先水平,2008年底我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达121家企业225个(无公害42家55个,绿色食品44家119个,有机食品35家51个),占全省近1/9。7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ISO 9000、ISO14000、GAP、GMP、HACCP 和QS等认证。全市农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名牌农产品1个(詹氏);安徽省名牌产品20个;安徽省名牌农产品50个,占全省1/7。三是强化农产品检测监督。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抓好家禽、蔬菜等初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检验,建立例行检测制度;建立企业、市场、基地农产品质量安全自检机制,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四是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我市基本形成了一个机构设置合理、上下贯通、运行有效的农业投入品监管体系。每年组织开展护农系列集中执法行动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活动,有效维护了农资市场经营秩序。

    以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农业。一是充加强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企业法人培训,提高他们的经营管理水平、自身素质和科技应用能力。二是构建“专业农户培训工程”,提高新型农民职业化水平。三是组织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等项目。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从2004年开始组织实施,2004-2008年全市共争取培训任务97300人,省拨付培训资金2374.9万元,全市实际培训农民104280人。争取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县6个,项目资金324万元。

    (分管领导:徐启才,联系人:鲍猛)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