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文档大全 > 正文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赏析10篇

    时间:2024-01-07 15:24:05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赏析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熟读成诵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白居易《卖炭翁》原文赏析10篇,供大家参考。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赏析10篇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赏析篇1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把握诗歌内容,人物形象

    难点

    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赏读入境】

    (一)情境导入: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二)预习先知:

    1、走近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由《白氏长庆集》。

    2、简介写作背景,了解宫市: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辗冰辙翩翩两骑口称敕

    2、重点词语:

    薪:柴辗:通“碾”,轧骑:骑马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叱:吆喝直:通“值”,价格

    (四)初读古诗。

    (1)范读诗歌并指导学生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小组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完成。

    【悟读品味】:

    1、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2、全诗围绕卖炭翁卖炭,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

    烧炭,运炭,卖炭(炭被掠夺)

    3、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4、在诗中标划出描写人物的具体语句,并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可以是人物描写,可以是修辞方法,可以是词语运用……)谈谈你最欣赏哪句话?为什么?

    指导:

    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语

    5、通过这两种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诗用卖炭翁艰难谋生但横遭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酷剥削,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6、本诗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文中有哪几处对比?并谈谈它的作用是什么?

    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巧取豪夺对比,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不幸。

    【精读积累】: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用原文语句填空

    (1)勾画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痛苦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揭示卖炭翁的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极言抢占卖炭时机、急切卖炭的诗句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4)描写宫使的嚣张气焰,直接掠夺的诗句是: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美读运用】: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

    课堂小结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个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附板书: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悲苦——同情

    对比

    宫使——霸道——讽刺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赏析篇2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这篇诗没有像《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赏析篇3

    本诗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诗用同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当时正是“夜来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节,身上只穿着单衣的老翁照理应该盼望着天气和暖起来,可是他却巴望着更冷一些,因为天气一暖,他的炭也就不值钱了。两句诗只写了老翁的一个心理活动,便把当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来。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幸而天公作美,夜里突降大雪,而且有“一尺”之厚,天气是足够寒冷了。因此这位老翁一大早就赶着牛车沿着那结了冰的车道向集市赶去。“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他希望能卖个好价钱,所以他来得很早,此时集市大门尚未打开,他不得不在门外的泥地中休息一会儿。人饿了,拉车的牛也累了,但他心里是高兴的,充满了希望,他差不多可以如愿以偿买上冬衣了。读到这儿,也许读者会怜悯他寒冷天气中只穿着那单薄的衣裳,但一想到他的炭因此可能卖个好价钱,也会不由替他高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卖炭翁心里盘算着怎样才能卖个好价钱的时候,远处两骑人马翩翩而来,原来是“黄衣使者白衫儿”驾到。“翩翩”二字本来是用以形容英俊潇洒之态,用在这里却含有讽刺、挖苦的意味,揭露了这两员太监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嘴脸。因为是皇帝派来的,所以称“使者”。他们手里高举皇帝颁布的文告,口称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说,强行扭转车头,驱赶着老牛向皇宫方向走去。千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绢帛等丝织品充作一般等价物来代替货币,宫廷购买货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丝织品价格计算,而不依民间流行的实价,因此太监们仅用半匹纱一丈绫来支付千余斤炭钱,实际等于强行掠夺。读至此处,不由令人想起诗人的另一首诗《宿紫阁山北村》中,描写宦官们掌握的神策军强盗般抢劫百姓财物的野蛮行径。他们都是为宫廷官府服务的,然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却是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于不顾,强行掠夺民间财物。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白描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通篇没发一句议论,说宫市给人民带来怎样的苦处,人民在这种残暴的掠夺下,怎样难以生活。而是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身世、磨难、烧炭、卖炭以及炭车被抢的前后经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涕下的悲剧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象地告诉了人们,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当时阶级对立的现实,激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感情。这是作者发多少议论也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其次,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细腻、逼真,使人们从人形象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一是对人物外貌的刻画,二是对内心世界的描写。试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活活地勾画出卖炭老人的辛苦、贫困、衰老、遭难的外貌,使人见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把老人瑟缩、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写得多么深刻、细腻。使人仿佛看到一个蜷缩在屋角冻得发颤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筹划着自己可怜的生活。从而更加拽拉人们的心灵,使人感到残酷的现实对老人是多么不公平!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赏析篇4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难处境和复杂的内心活动,只用十多个字就如此真切地表现了出来,又用“可怜”两字倾注了无限同情,催人泪下。

    这两句诗,从章法上看,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心忧炭贱愿天寒”,实际上是期待朔风凛冽,大雪纷飞。“夜来城外一尺雪”,这场大雪总算盼到了!也就不再“心忧炭贱”了!“天子脚下”的达官贵人、富商巨贾们为了取暖,不会在微不足道的炭价上斤斤计较。当卖炭翁“晓驾炭车辗冰辙”的时候,占据着他的全部心灵的,不是埋怨冰雪的道路多么难走,而是盘算着那“一车炭”能卖多少钱,换来多少衣和食。要是在小说家笔下,是可以用很多笔墨写卖炭翁一路上的心理活动的,而诗人却一句也没有写,这因为他在前面已经给读者开拓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地。

    卖炭翁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盼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结果却遇上了“手把文书口称敕”的“宫使”。在皇宫的使者面前,在皇帝的文书和敕令面前,跟着那“叱牛”声,卖炭翁在从“伐薪”、“烧炭”、“愿天寒”、“驾炭车”、“辗冰辙”,直到“泥中歇”的漫长过程中所盘算的一切、所希望的一切,全都化为泡影。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性,艺术上也很有特色。诗人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两句展现了几乎濒于生活绝境的老翁所能有的唯一希望。这是全诗的诗眼。其他一切描写,都集中于这个诗眼。在表现手法上,则灵活地运用了陪衬和反衬。以“两鬓苍苍”突出年迈,以“满面尘灰烟火色”突出“伐薪、烧炭”的艰辛,再以荒凉险恶的南山作陪衬,老翁的命运就更激起了人们的同情。而这一切,正反衬出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卖炭得钱,买衣买食。老翁“衣正单”,再以夜来的“一尺雪”和路上的“冰辙”作陪衬,使人更感到老翁的“可怜”。而这一切,正反衬了老翁希望之火的炽烈:天寒炭贵,可以多换些衣和食。接下去,“牛困人饥”和“翩翩两骑”,反衬出劳动者与统治者境遇的悬殊;“一车炭,千余斤”和“半匹红纱一丈绫”,反衬出“宫市”掠夺的残酷。而就全诗来说,前面表现希望之火的炽烈,正是为了反衬后面希望化为泡影的可悲可痛。

    这篇诗没有像《新乐府》中的有些篇那样“卒章显其志”,而是在矛盾冲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因而更含蓄,更有力,更引人深思,扣人心弦。这首诗千百年来万口传诵,并不是偶然的。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赏析篇5

    本诗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两句诗用同情的口吻,写出了卖炭翁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的内心矛盾。当时正是“夜来城外一尺雪”的寒冬季节,身上只穿着单衣的老翁照理应该盼望着天气和暖起来,可是他却巴望着更冷一些,因为天气一暖,他的炭也就不值钱了。两句诗只写了老翁的一个心理活动,便把当时在饥寒交迫中挣扎的劳动人民的痛苦有力地揭示了出来。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幸而天公作美,夜里突降大雪,而且有“一尺”之厚,天气是足够寒冷了。因此这位老翁一大早就赶着牛车沿着那结了冰的车道向集市赶去。“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他希望能卖个好价钱,所以他来得很早,此时集市大门尚未打开,他不得不在门外的泥地中休息一会儿。人饿了,拉车的牛也累了,但他心里是高兴的,充满了希望,他差不多可以如愿以偿买上冬衣了。读到这儿,也许读者会怜悯他寒冷天气中只穿着那单薄的衣裳,但一想到他的炭因此可能卖个好价钱,也会不由替他高兴。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卖炭翁心里盘算着怎样才能卖个好价钱的时候,远处两骑人马翩翩而来,原来是“黄衣使者白衫儿”驾到。“翩翩”二字本来是用以形容英俊潇洒之态,用在这里却含有讽刺、挖苦的意味,揭露了这两员太监趾高气扬,目中无人的嘴脸。因为是皇帝派来的,所以称“使者”。他们手里高举皇帝颁布的文告,口称皇帝的命令,不由分说,强行扭转车头,驱赶着老牛向皇宫方向走去。千余斤炭就这样被太监拉走了,留给老翁的不过是半匹红纱一丈绫而已。唐代商品交易,多用绢帛等丝织品充作一般等价物来代替货币,宫廷购买货物,往往按照官方高抬丝织品价格计算,而不依民间流行的实价,因此太监们仅用半匹纱一丈绫来支付千余斤炭钱,实际等于强行掠夺。读至此处,不由令人想起诗人的另一首诗《宿紫阁山北村》中,描写宦官们掌握的神策军强盗般抢劫百姓财物的野蛮行径。他们都是为宫廷官府服务的,然而他们的共同特点却是置平民百姓的身家性*命于不顾,强行掠夺民间财物。

    从“南山中”到长安城,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叱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的时候,他会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这一切,诗人都没有写,然而读者却不能不想。当想到这一切的时候,就不能不同情卖炭翁的遭遇,不能不憎恨统治者的罪恶,而诗人“苦宫市”的创作意图,也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这首诗的艺术特点,首先在于白描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作者通篇没发一句议论,说宫市给人民带来怎样的苦处,人民在这种残暴的掠夺下,怎样难以生活。而是通过一个卖炭老人的身世、磨难、烧炭、卖炭以及炭车被抢的前后经过,向人们讲述了一个催人涕下的悲剧故事,把老人的遭遇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形象地告诉了人们,从而使人们更加清楚、深刻地了解到当时阶级对立的现实,激起人们强烈的爱憎感情。这是作者发多少议论也难以达到的艺术效果。

    其次,诗中对人物形象的描写刻画细腻、逼真,使人们从人形象中受到强烈的感染。一是对人物外貌的刻画,二是对内心世界的描写。试看,“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活活地勾画出卖炭老人的辛苦、贫困、衰老、遭难的外貌,使人见之同情,思之痛心。“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是简单而深情的十四个字,把老人瑟缩、委曲、矛盾、希求的心理又描写得多么深刻、细腻。使人仿佛看到一个蜷缩在屋角冻得发颤的老人,在愁苦地思索筹划着自己可怜的生活。从而更加拽拉人们的心灵,使人感到残酷的现实对老人是多么不公平!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赏析篇6

    一、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二、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碳烧得很黑。卖碳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的太便宜,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辙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太阳已经升到很高了,他(白话文☆)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两个得意忘形的骑着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赶着牛车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碳,一千多斤,宫里的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卖炭的价钱了。

    三、注释:

    1、伐:砍伐

    2、薪:柴

    3、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4、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5、得:得到

    6、何所营:做什么用

    7、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8、可怜:使人怜悯

    9、愿:希望

    10、晓:天亮

    11、辗:同“碾”,压

    12、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13、困:困倦,疲乏

    14、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15、骑:骑马的人

    16、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17、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8、把:拿

    19、称:说

    20、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21、回:调转

    22、叱:呵斥

    23、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24、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25、驱:赶着走

    26、惜不得:舍不得

    27、得:能够

    28、惜:舍

    29、系: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

    30、直:通“直”,指价格

    四、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被诗人称“醉吟先生”。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动”“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他曾经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好的是他的讽喻诗。

    五、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题下自注:“菩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宫市: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男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六、理解性默写:

    1、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来之不易,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文章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的句子是: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3、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从畸形与矛盾的心理中读出劳动人民生活之艰辛的句子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4、胶带漫探汪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看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牛困人乏,休息于泥泞之中的句子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5、运用外貌与动作描写,交代出宫使飞扬跋扈之态的句子是: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6、诗人只是简短的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但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句子是: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七、主题:

    这首诗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的辛苦劳动所得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赏析篇7

    教材简介: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抗议。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卖炭翁》,进一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读懂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情境诵读,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3、用叙事的手法凸显主题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师:同学们,唐朝是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最负盛名的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王白居易。你对白居易有哪些了解?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生: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那时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比较多。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的。

    师:这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就跟随白居易来认识一个人——(指课题,生齐读。)

    生:《卖炭翁》。

    师: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通过读课题我知道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汉。

    师:你怎么知道课文写的是一位老汉呢?

    生:从“翁”字看出来的,我查过字典,“翁”就是“老汉”的意思。

    师:非常正确!以人物为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让我们一同随着作者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67页,自由朗读《卖炭翁》这首诗歌,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生自由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的3个生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读古诗。)

    师: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其他同学要特别注意听,他在读诗句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师:我们一起读,每句诗的前4个字你们读,后3个字我来读,第一句的前半句也由你们读。

    (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和味道!

    (师生再次合作读。)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卖炭翁,你想到的是哪个词?

    生: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卖炭翁,我想到的是艰辛!

    生:我想到的词是贫穷。

    生:我想到的词是悲惨。

    生:我想到的词是可怜。

    生:我想到的词是劳苦。

    生:我想到的词是艰辛。

    (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可怜、艰辛、贫穷、悲惨。)

    师:把你认为合适的词语写在书中题目的后面。

    评析: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情时,教师从大处着笔,用“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卖炭翁,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这一问题引领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诗,体会诗中的情味。

    三、潜心会文,感悟诗情

    师:孩子们,读了《卖炭翁》,有的同学读出的是可怜,有的同学读出的是悲惨,有的同学读出的是艰辛。我相信,一定是诗中的词句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请大家静静地默读《卖炭翁》,看看注释,看看插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诗中哪些词句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师:我看大家都有了读诗心得了。哪句诗让你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可怜?

    生:我从“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生活艰辛。伐薪:砍伐当柴烧的树木。课文中的意思是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烧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的烧制,使它发生变化而成为燃料。我从这两个词语中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上山砍伐树木,砍完树还要搬运,截成段,最后还要烧成炭,这种劳动多么繁重啊?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你能结合重点的词语来体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老师听明白了,是卖炭翁艰苦的劳动让你觉得他可怜。

    师:同学们也许还不知道,烧炭的工序其实很复杂。要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围铺上杂草,隔绝空气点燃,烧到一定程度后封闭炭窑,只留一个排气孔。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一大堆柴也只能烧制成一点点木炭。而这些工作都是由一位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完成。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生:卖炭翁,你真是一位可怜至极的老人!

    师:你来读,带着你的感受读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苦。

    生:卖炭翁,你一个人能受得了吗?能熬得住吗?

    师:你来读,读出卖炭翁的无奈!

    师:卖炭翁的艰苦生活让我们觉得他可怜,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齐读这句诗,把这位让人怜惜的老人的苦和累也一同展现出来。

    (生齐读这句诗。)

    师:对这句诗,还有补充吗?

    生:南山:终南山,那里山高林密,荒芜人烟,常有豺狼出没,在这种环境中还要这么艰苦地劳动,我感觉他十分可怜!

    师:秋风瑟瑟,树叶落尽,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日近黄昏,北风呼啸,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月黑风高,豺狼嚎叫,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多么凄苦的画面,多么可怜的老人!还有哪一句也让你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

    生: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满面尘灰的意思是由于烧炭的工作特别脏也特别累,所以卖炭翁看起来满面灰尘。烟火色就是由于他长期受烟火熏烤所以皮肤变成了黑黄色。

    师:是啊,你让我们看到了蓬头垢面的卖炭翁,脸上满是贫穷的颜色,的确可怜。还有补充吗?

    生:我从“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句诗中看到卖炭翁简直太可怜了。

    师:知道“鬓”指的是哪儿吗?

    生:指的是耳朵前边的头发。

    师:那两鬓苍苍呢?

    生:是指耳朵两边的头发都已经花白了。

    生:老师我来补充。我还从“十指黑”中看到他十分可怜。十指黑的原因是由于他长时间烧炭把十指都染黑了。从他的头发和手指的颜色我看出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日夜不停地烧炭,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体会得不错,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

    (生读这句诗。)

    师:(屏幕出示这句诗,师指着“烟火色”“苍苍”和“黑”这3个词。)这是卖炭翁生命的颜色,这十个木炭一般乌黑的手指担负着生命的全部希望,为了生存他已经——

    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师:如果说前面两句的场面是远景的话,那么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的则是一组以颜色为代表的卖炭翁肖像的特写镜头。诗中虽然没有从正面介绍卖炭翁的劳动场面,却通过对人物肖像的刻画使我们感受到了他每天伐薪烧炭的艰辛和岁月刻在脸上的痕迹。

    师:其他诗句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向你述说着卖炭翁的可怜?

    生:我从“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句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何所营”的意思是干什么用?这句话的意思是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是为了身上的衣服和吃的食物。他卖炭只是为了能穿上衣服,填饱肚子。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这是个设问句,我们来读好它。女生读问句,男生读答句。

    (生读。)

    师:老人的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凌霜冒雪,不分昼夜伐薪烧炭的目的原来如此简单。

    师:(高昂地)卖炭得钱何所营?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这要求简直低得可怜,只为了穿衣吃饭,仅此而已。

    师:(低沉地)卖炭得钱何所营?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这是一句千古传诵的佳句。之所以成为佳句,是因为只要你读起它,就会有一种别样的滋味在心头。读一读,是哪个词语触动着你的心弦?

    生:“单”这个词触动着我的心弦。从这个单字中我能看到卖炭翁只穿着一层衣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多可怜啊!

    师:穿着单薄的衣裳,应该盼望温暖的天气,可他忍受着刻骨的寒冷,祈盼的。却是更无情的寒流,更肆虐的风雪,为什么?

    生:他担心天气如果暖和的话,炭就卖不上好价钱了。

    生:他祈盼寒冷的天气是因为这样的天气炭销售得好。

    师:所以他——

    生: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愿:是希望,盼望,奢望。他希望下雪,他盼望天再冷些,他奢望把炭都卖出去。这一忧一愿,饱含着卖炭翁多少辛酸与无奈。

    课件出示句子,根据你的感悟,把句子补充完整:

    卖炭翁担心( ),他盼望( )。

    生:卖炭翁担心天气如果太暖和,自己烧的炭就卖不出去了,他盼望天气再冷些。

    师:所以,他心忧——

    生: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担心( ),他盼望( )。

    生:卖炭翁担心自己年纪大了,再也干不动了,他盼望天气再冷些,自己卖出的炭再多些。

    师:正因为如此,他心忧——

    生:炭贱愿天寒。

    师:我们的心也和可怜的卖炭翁一样备受煎熬。他曾经在艰苦的环境里辛苦地劳动着,坚强地生活着,心中在不断地祈祷着,所有的希望都在升腾着。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记住这位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卖炭翁吧!

    (生齐读。)

    评析:语文学习重在读中感悟,朗读是感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同时也是教学的基本任务。此环节中,教师紧紧抓住了“可怜”这一核心诗眼,设计了自由读,指名读,教师引读,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诗情,这才是学语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假如天随人愿,真的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卖炭翁的木炭能卖上好价钱吗?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四句诗是节选的前半部分,(课件出示《卖炭翁》的全文)这是卖炭翁的全文,读一读,谁能告诉我卖炭翁的炭卖掉了吗?(指名读。)

    生:没有。他的炭被官吏抢走了,只换得了“半匹红纱一丈绫”。

    师:(配乐动情地描述。)是啊,卖炭翁终于盼来了一夜大雪,天还没有亮,他就把这一冬天里所有烧好的炭装进了牛车里,跋涉在风雪中向长安城奔去,几十里的山路,他一口气走完。可是,在集市南门外歇脚的时候,连牛带车被两个宫吏强行牵走了。这凝结着卖炭翁血汗的一车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只换取了皇宫里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在圣旨面前,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显得多么卑微啊!这就是1 600多年前封建统治下的唐朝可怜的卖炭翁凄苦的人生。诗人的笔悄然而止,然而我们的心海却波涛澎湃。我们仿佛看到了——

    生: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卖炭翁衣衫褴褛,步伐蹒跚,一边走一边抹着眼泪。

    师:应该是步履蹒跚。

    师:我们仿佛听到了——

    生:在狂风呼啸声中,卖炭翁凄厉而绝望的哀嚎,他哀叹自己的命运,他哀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专横跋扈。

    师:这就是封建社会中无数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愤恨统治阶级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北宋诗人张俞这样写道:

    (大屏幕出示: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师:北宋诗人范仲淹这样写道:

    (大屏幕出示: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师:唐代诗人李绅这样写道:

    (大屏幕出示: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师:孩子们,让我们再来吟诵《卖炭翁》,寄托我们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缅怀敢为民而歌,诗为民而作的伟大诗人白居易!

    (生齐读古诗《卖炭翁》。)

    评析:“始当求其入,终当求其出。”教学结尾处,教师出示了3首描写劳动人民凄苦生活的诗句,学生齐读。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在封建王朝不合理的制度下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触发了学生心中的积蓄,形成了语言和精神同构的心灵产物。

    总评:

    陈老师执教的《卖炭翁》,短短的一堂课,短短的四句诗,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精致、开放、和谐的语文课堂地。静静回放教学场景,我觉得“尽情的诵读,智慧的引领,巧妙的扩展”是本节课的三大亮点。

    一、尽情的诵读

    古代经典诗词是古文化中灿烂的奇葩,反复诵读乃古诗词研习之道。综观本节课,学生由读准字音开始,直到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读出感觉和情绪,乃至读得入境动情,声音哽咽。期间,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合作读,还是教师的引读,都可谓独具匠心,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验着、感悟着、震撼着,直至与诗中的卖炭翁“同呼吸,共命运”,直至与作者白居易“同悲戚,共愤恨”。课已毕,我们仍无法忘记课堂上师生那直面心灵尽情的诵读。

    二、智慧的引领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品出诗的意蕴。在陈老师的课堂,没有烦琐的分析,没有空白的说教,孩子们却读出了意,研出了情。细细品味,是教师智慧的引领达到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问题的引领。

    陈老师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诗情时,用“读了这首诗,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卖炭翁,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这一问题引领学生抓住了“诗眼”,从总体上把握了本诗的情感基调。

    2、词语的引领。

    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对“烧炭”这一工序不清楚。而这个复杂的工序又恰恰是学生体会卖炭翁劳动艰辛的重点所在。通过教师对“烧炭”这一工序的动情描述,引领学生与卖炭翁对话,引导学生感受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可谓水到渠成。

    3、语言文字训练的引领。

    如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诗的理解,陈老师设计了这样的说话练习:卖炭翁担心( ),他盼望( )。学生在练习说话的过程中教师又设计了引读,不但使学生体会到了老人的生活已陷入了绝境,贫困到除了“卖炭得钱”外别无出路,而且不同语调的读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卖炭翁“衣正单”和“愿天寒”矛盾的心理,可谓一举两得。

    三、巧妙的扩展

    课文中的四句诗只是诗歌《卖炭翁》的前半部分,出示诗的后半部分后,在凄婉的音乐声中,教师讲述了故事的结局,这无疑已经激起了学生对卖炭翁的同情和对封建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但是陈老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用理性的话语来作出回答,而是出示了同样描写劳动人民凄苦生活的诗句,然后再读《卖炭翁》,学生体会到在封建王朝不合理的制度下,无论是蚕妇、渔者还是农夫,他们的命运都和卖炭翁一样凄苦。短短的一首诗,教师上得这么厚,拓得这么宽,让我们觉得似乎在与古人对话,目睹劳动人民的生活,感受诗人的情感。

    有人说:教师站得有多高,我们的学生就能看得有多远。因为,语文课我们留给学生的不仅是基础知识,更是一种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愿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成为一个思考者,带着我们的思考,走进文本,走进学生……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赏析篇8

    一、原文: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二、译文:

    有位卖炭的老翁,在终南山里砍柴烧炭。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碳烧得很黑。卖碳得到的钱做什么用?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的太便宜,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辙印往集市上赶去。牛累了,人饿了,太阳已经升到很高了,他(白话文☆)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两个得意忘形的骑着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赶着牛车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碳,一千多斤,宫里的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卖炭的价钱了。

    三、注释:

    1、伐:砍伐

    2、薪:柴

    3、烟火色:烟熏色的脸,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

    4、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5、得:得到

    6、何所营:做什么用

    7、营:经营,这里指需求

    8、可怜:使人怜悯

    9、愿:希望

    10、晓:天亮

    11、辗:同“碾”,压

    12、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13、困:困倦,疲乏

    14、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15、骑:骑马的人

    16、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17、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18、把:拿

    19、称:说

    20、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21、回:调转

    22、叱:呵斥

    23、牵向北:指牵向宫中

    24、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25、驱:赶着走

    26、惜不得:舍不得

    27、得:能够

    28、惜:舍

    29、系: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

    30、直:通“直”,指价格

    四、作者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被诗人称“醉吟先生”。是杜甫之后,唐朝的又一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最多的一个。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了“新乐府动”“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强调继承《诗经》的优良传统和杜甫的创作精神。他曾经将自己的诗分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好的是他的讽喻诗。

    五、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白居易《新乐府》五十首中的第三十二首。题下自注:“菩宫市也”,说明了诗的主旨:一是指百姓苦于宫市的巧取豪夺;二是指宦官的恶行,败坏了宫市之名,毁了皇家的声誉。既为民生叫屈,又为皇上担忧。“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自唐德宗贞元末年起,宫中日用所需,不再经官府承办,由太监直接向民间“采购”,谓之“宫市”,又称“白望”。太监常率爪牙在长安东市、西市和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百姓深受其害。韩愈《顺宗实录》一语道破:“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宫市:所谓“宫市”,就是宫廷派宦官到市上去购男物品,任意勒索、掠夺。名为“宫市”,实际上是一种公开的掠夺,是种极其残酷的剥削方式

    六、理解性默写:

    1、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来之不易,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文章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的句子是: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3、是从前半篇向后半篇过渡的桥梁,从畸形与矛盾的心理中读出劳动人民生活之艰辛的句子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怨天寒。

    4、胶带漫探汪好不容易烧出一车炭,看到一场雪,一路上满怀希望地盘算着卖炭得钱换衣食,牛困人乏,休息于泥泞之中的句子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5、运用外貌与动作描写,交代出宫使飞扬跋扈之态的句子是: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6、诗人只是简短的交代了事情的结果,但更含蓄,更有力,更能发人深思,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的句子是: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七、主题:

    这首诗通过记叙一个卖炭老翁的辛苦劳动所得被宫使掠夺一空的遭遇,揭露了宫市的黑暗和统治阶级的残暴,同时也表现出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赏析篇9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2、掌握人物描写的方法,分析卖炭翁和宫使两种人物形象

    3、感受卖炭翁可怜的遭遇,体会作者对他的深切同情。

    重点

    通过反复诵读、品析、积累诗句,把握诗歌内容,人物形象

    难点

    通过朗读领会人物形象,感受作者情感。

    【赏读入境】

    (一)情境导入:

    白居易在诗歌上一向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文章应该为了反映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了反映现实而作)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首“为事”所做的诗歌——《卖炭翁》。

    (二)预习先知:

    1、走近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在诗歌创作理论上,他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的主张。现存诗3000多首,由《白氏长庆集》。

    2、简介写作背景,了解宫市:

    《卖炭翁》是白居易《新乐府》组诗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宫市也。”白居易写作《新乐府》是在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初年,这正是宫市为害最深的时候。他对宫市有十分的了解,对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卖炭翁》来。“宫市”的“宫”指皇宫,“市”是买的意思。皇宫所需的物品,本来由官吏采买。中唐时期,宦官专权,横行无忌,连这种采购权也抓了过去,常有数十百人分布在长安东西两市及热闹街坊,以低价强购货物,甚至不给分文,还勒索“进奉”的“门户钱”及“脚价钱”。名为“宫市”,实际是一种公开的掠夺。

    (三)字词积累:

    1、给加点字注音

    辗冰辙翩翩两骑口称敕

    2、重点词语:

    薪:柴辗:通“碾”,轧骑:骑马的人

    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叱:吆喝直:通“值”,价格

    (四)初读古诗。

    (1)范读诗歌并指导学生自由读两遍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朗读,师生评价。

    (3)借助注释疏通诗意,小组之间互相合作交流完成。

    【悟读品味】:

    1、诗歌主要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一个卖炭翁辛苦烧的一车炭,被宫使用半匹红绡一丈绫掠夺一空

    2、全诗围绕卖炭翁卖炭,写了哪几个层次的内容?

    烧炭,运炭,卖炭(炭被掠夺)

    3、诗歌出现了哪些人物?

    卖炭翁,宫使(黄衣使者白衫儿)

    4、在诗中标划出描写人物的具体语句,并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可以是人物描写,可以是修辞方法,可以是词语运用……)谈谈你最欣赏哪句话?为什么?

    指导:

    抓住人物的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来分析,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语

    5、通过这两种人物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诗用卖炭翁艰难谋生但横遭掠夺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宫市”、封建统治阶级对百姓的残酷剥削,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希望得到皇帝的注意。

    6、本诗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塑造人物形象,请找出文中有哪几处对比?并谈谈它的作用是什么?

    诗中将卖炭翁的悲愤无助与宫使太监的骄横无礼对比,将伐薪烧炭的艰辛不易与宫使巧取豪夺对比,揭露了宫市掠夺的残酷,以及劳动人民生活的艰难不幸。

    【精读积累】:

    1、背诵默写全诗

    2、根据你对诗意的理解用原文语句填空

    (1)勾画卖炭翁的肖像,表现烧炭生活艰辛、痛苦的诗句是: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2)揭示卖炭翁的悲苦处境和矛盾心情的诗句是: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3)极言抢占卖炭时机、急切卖炭的诗句是: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碾冰辙

    (4)描写宫使的嚣张气焰,直接掠夺的诗句是: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美读运用】:

    从南山中到长安,路那么遥远,又那么难行,当卖炭翁“市南门外泥中歇”的时候,已经是牛困人饥;如今又“回车敕牛牵向北”,把炭送进皇宫,当然牛更困,人更饥了。那么,当卖炭翁饿着肚子走回终南山时,又想些什么呢?他往后的日子,又怎样过法呢?请大家想象一下。

    课堂小结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前一诗节写卖炭翁老人的贫穷艰辛,后一诗节写宫使的公开掠夺,在对比中揭露了宫市个黑暗,在对比中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附板书: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悲苦——同情

    对比

    宫使——霸道——讽刺

    白居易《卖炭翁》原文赏析篇10

    教材简介:

    《卖炭翁》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以“同情弱者”为题的古诗。这是一个有头有尾、情节完整的故事。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以及对人物外形与内心的刻画,塑造出一个勤劳、善良的卖炭老人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与抗议。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卖炭翁》,进一步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

    2、读懂诗句的意思,通过想象、情境诵读,了解卖炭翁生活的艰辛,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阶级与不合理制度的愤怒与抗议。

    3、用叙事的手法凸显主题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师:同学们,唐朝是古代诗歌的鼎盛时期,最负盛名的有诗仙李白、诗圣杜甫和诗王白居易。你对白居易有哪些了解?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生:白居易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渡时期,那时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所以,他的作品中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比较多。

    师:你知道的可真多,告诉老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的。

    师:这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今天,我们就跟随白居易来认识一个人——(指课题,生齐读。)

    生:《卖炭翁》。

    师:通过读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通过读课题我知道这首诗歌写的是一位以卖炭为生的老汉。

    师:你怎么知道课文写的是一位老汉呢?

    生:从“翁”字看出来的,我查过字典,“翁”就是“老汉”的意思。

    师:非常正确!以人物为题,引发了我们对人物命运的思考。让我们一同随着作者的视线跨越千年,走近卖炭翁,了解他的生活,思考他的命运。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67页,自由朗读《卖炭翁》这首诗歌,仔仔细细读上4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诗当中的生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读通顺,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

    (生自由读古诗。)

    师:谁来读一读这首诗?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诗中的3个生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生读古诗。)

    师:谁再来读一读这首诗?(指名读。)其他同学要特别注意听,他在读诗句时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

    师:我们一起读,每句诗的前4个字你们读,后3个字我来读,第一句的前半句也由你们读。

    (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连起来读,我读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诗的节奏和味道!

    (师生再次合作读。)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卖炭翁,你想到的是哪个词?

    生: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卖炭翁,我想到的是艰辛!

    生:我想到的词是贫穷。

    生:我想到的词是悲惨。

    生:我想到的词是可怜。

    生:我想到的词是劳苦。

    生:我想到的词是艰辛。

    (师根据生的回答板书:可怜、艰辛、贫穷、悲惨。)

    师:把你认为合适的词语写在书中题目的后面。

    评析: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诗情时,教师从大处着笔,用“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卖炭翁,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这一问题引领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本诗,体会诗中的情味。

    三、潜心会文,感悟诗情

    师:孩子们,读了《卖炭翁》,有的同学读出的是可怜,有的同学读出的是悲惨,有的同学读出的是艰辛。我相信,一定是诗中的词句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请大家静静地默读《卖炭翁》,看看注释,看看插图,再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诗中哪些词句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

    (生自由读课文,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课文。)

    师:我看大家都有了读诗心得了。哪句诗让你感受到了卖炭翁的艰辛、可怜?

    生:我从“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生活艰辛。伐薪:砍伐当柴烧的树木。课文中的意思是砍伐能烧炭的树木。烧炭:是对木柴进行特殊的烧制,使它发生变化而成为燃料。我从这两个词语中看到,一个上了年纪的老人,要上山砍伐树木,砍完树还要搬运,截成段,最后还要烧成炭,这种劳动多么繁重啊?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你能结合重点的词语来体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读书方法。老师听明白了,是卖炭翁艰苦的劳动让你觉得他可怜。

    师:同学们也许还不知道,烧炭的工序其实很复杂。要把截成段的木材周围铺上杂草,隔绝空气点燃,烧到一定程度后封闭炭窑,只留一个排气孔。干柴要连续烧四昼夜,湿柴要连续烧七昼夜。为了保持稳定的火温还得日夜不停地添火、巡视,一大堆柴也只能烧制成一点点木炭。而这些工作都是由一位已经上了年纪的老人来完成。此时此刻,你想说什么?

    生:卖炭翁,你真是一位可怜至极的老人!

    师:你来读,带着你的感受读出卖炭翁劳动的艰苦。

    生:卖炭翁,你一个人能受得了吗?能熬得住吗?

    师:你来读,读出卖炭翁的无奈!

    师:卖炭翁的艰苦生活让我们觉得他可怜,牵动着我们的心,我们齐读这句诗,把这位让人怜惜的老人的苦和累也一同展现出来。

    (生齐读这句诗。)

    师:对这句诗,还有补充吗?

    生:南山:终南山,那里山高林密,荒芜人烟,常有豺狼出没,在这种环境中还要这么艰苦地劳动,我感觉他十分可怜!

    师:秋风瑟瑟,树叶落尽,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日近黄昏,北风呼啸,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月黑风高,豺狼嚎叫,你看,卖炭翁——

    生:伐薪烧炭南山中。

    师:多么凄苦的画面,多么可怜的老人!还有哪一句也让你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

    生:我从“满面尘灰烟火色”这句诗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满面尘灰的意思是由于烧炭的工作特别脏也特别累,所以卖炭翁看起来满面灰尘。烟火色就是由于他长期受烟火熏烤所以皮肤变成了黑黄色。

    师:是啊,你让我们看到了蓬头垢面的卖炭翁,脸上满是贫穷的颜色,的确可怜。还有补充吗?

    生:我从“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句诗中看到卖炭翁简直太可怜了。

    师:知道“鬓”指的是哪儿吗?

    生:指的是耳朵前边的头发。

    师:那两鬓苍苍呢?

    生:是指耳朵两边的头发都已经花白了。

    生:老师我来补充。我还从“十指黑”中看到他十分可怜。十指黑的原因是由于他长时间烧炭把十指都染黑了。从他的头发和手指的颜色我看出他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日夜不停地烧炭,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体会得不错,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句诗。

    (生读这句诗。)

    师:(屏幕出示这句诗,师指着“烟火色”“苍苍”和“黑”这3个词。)这是卖炭翁生命的颜色,这十个木炭一般乌黑的手指担负着生命的全部希望,为了生存他已经——

    生: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师:如果说前面两句的场面是远景的话,那么这两句诗为我们展现的则是一组以颜色为代表的卖炭翁肖像的特写镜头。诗中虽然没有从正面介绍卖炭翁的劳动场面,却通过对人物肖像的刻画使我们感受到了他每天伐薪烧炭的艰辛和岁月刻在脸上的痕迹。

    师:其他诗句中还有哪些地方也向你述说着卖炭翁的可怜?

    生:我从“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句中读出了卖炭翁的可怜。“何所营”的意思是干什么用?这句话的意思是卖炭得来的钱做什么用?是为了身上的衣服和吃的食物。他卖炭只是为了能穿上衣服,填饱肚子。所以我觉得他可怜。

    师:这是个设问句,我们来读好它。女生读问句,男生读答句。

    (生读。)

    师:老人的生活是衣不蔽体,食不果腹。他凌霜冒雪,不分昼夜伐薪烧炭的目的原来如此简单。

    师:(高昂地)卖炭得钱何所营?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这要求简直低得可怜,只为了穿衣吃饭,仅此而已。

    师:(低沉地)卖炭得钱何所营?

    生:身上衣裳口中食。

    师: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这是一句千古传诵的佳句。之所以成为佳句,是因为只要你读起它,就会有一种别样的滋味在心头。读一读,是哪个词语触动着你的心弦?

    生:“单”这个词触动着我的心弦。从这个单字中我能看到卖炭翁只穿着一层衣裳,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多可怜啊!

    师:穿着单薄的衣裳,应该盼望温暖的天气,可他忍受着刻骨的寒冷,祈盼的。却是更无情的寒流,更肆虐的风雪,为什么?

    生:他担心天气如果暖和的话,炭就卖不上好价钱了。

    生:他祈盼寒冷的天气是因为这样的天气炭销售得好。

    师:所以他——

    生: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愿:是希望,盼望,奢望。他希望下雪,他盼望天再冷些,他奢望把炭都卖出去。这一忧一愿,饱含着卖炭翁多少辛酸与无奈。

    课件出示句子,根据你的感悟,把句子补充完整:

    卖炭翁担心( ),他盼望( )。

    生:卖炭翁担心天气如果太暖和,自己烧的炭就卖不出去了,他盼望天气再冷些。

    师:所以,他心忧——

    生:炭贱愿天寒。

    卖炭翁担心( ),他盼望( )。

    生:卖炭翁担心自己年纪大了,再也干不动了,他盼望天气再冷些,自己卖出的炭再多些。

    师:正因为如此,他心忧——

    生:炭贱愿天寒。

    师:我们的心也和可怜的卖炭翁一样备受煎熬。他曾经在艰苦的环境里辛苦地劳动着,坚强地生活着,心中在不断地祈祷着,所有的希望都在升腾着。让我们一起来吟诵这首诗,记住这位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的卖炭翁吧!

    (生齐读。)

    评析:语文学习重在读中感悟,朗读是感悟的一种很好的方式,同时也是教学的基本任务。此环节中,教师紧紧抓住了“可怜”这一核心诗眼,设计了自由读,指名读,教师引读,引领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感悟诗情,这才是学语文。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师:假如天随人愿,真的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卖炭翁的木炭能卖上好价钱吗?我们本节课学习的四句诗是节选的前半部分,(课件出示《卖炭翁》的全文)这是卖炭翁的全文,读一读,谁能告诉我卖炭翁的炭卖掉了吗?(指名读。)

    生:没有。他的炭被官吏抢走了,只换得了“半匹红纱一丈绫”。

    师:(配乐动情地描述。)是啊,卖炭翁终于盼来了一夜大雪,天还没有亮,他就把这一冬天里所有烧好的炭装进了牛车里,跋涉在风雪中向长安城奔去,几十里的山路,他一口气走完。可是,在集市南门外歇脚的时候,连牛带车被两个宫吏强行牵走了。这凝结着卖炭翁血汗的一车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只换取了皇宫里的半匹红纱一丈绫,在圣旨面前,卖炭翁的辛苦劳动显得多么卑微啊!这就是1 600多年前封建统治下的唐朝可怜的卖炭翁凄苦的人生。诗人的笔悄然而止,然而我们的心海却波涛澎湃。我们仿佛看到了——

    生:风更猛了,雪更大了,卖炭翁衣衫褴褛,步伐蹒跚,一边走一边抹着眼泪。

    师:应该是步履蹒跚。

    师:我们仿佛听到了——

    生:在狂风呼啸声中,卖炭翁凄厉而绝望的哀嚎,他哀叹自己的命运,他哀叹当时的统治阶级的专横跋扈。

    师:这就是封建社会中无数劳动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因为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愤恨统治阶级与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北宋诗人张俞这样写道:

    (大屏幕出示: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师:北宋诗人范仲淹这样写道:

    (大屏幕出示: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师:唐代诗人李绅这样写道:

    (大屏幕出示: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师:孩子们,让我们再来吟诵《卖炭翁》,寄托我们对卖炭翁的无限同情,缅怀敢为民而歌,诗为民而作的伟大诗人白居易!

    (生齐读古诗《卖炭翁》。)

    评析:“始当求其入,终当求其出。”教学结尾处,教师出示了3首描写劳动人民凄苦生活的诗句,学生齐读。这个环节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在封建王朝不合理的制度下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触发了学生心中的积蓄,形成了语言和精神同构的心灵产物。

    总评:

    陈老师执教的《卖炭翁》,短短的一堂课,短短的四句诗,向我们呈现了一个精致、开放、和谐的语文课堂地。静静回放教学场景,我觉得“尽情的诵读,智慧的引领,巧妙的扩展”是本节课的三大亮点。

    一、尽情的诵读

    古代经典诗词是古文化中灿烂的奇葩,反复诵读乃古诗词研习之道。综观本节课,学生由读准字音开始,直到读得字正腔圆,读出节奏,读出味道,读出感觉和情绪,乃至读得入境动情,声音哽咽。期间,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合作读,还是教师的引读,都可谓独具匠心,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验着、感悟着、震撼着,直至与诗中的卖炭翁“同呼吸,共命运”,直至与作者白居易“同悲戚,共愤恨”。课已毕,我们仍无法忘记课堂上师生那直面心灵尽情的诵读。

    二、智慧的引领

    古诗教学最重要的是要品出诗的意蕴。在陈老师的课堂,没有烦琐的分析,没有空白的说教,孩子们却读出了意,研出了情。细细品味,是教师智慧的引领达到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1、问题的引领。

    陈老师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诗情时,用“读了这首诗,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此时此刻的卖炭翁,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这一问题引领学生抓住了“诗眼”,从总体上把握了本诗的情感基调。

    2、词语的引领。

    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对“烧炭”这一工序不清楚。而这个复杂的工序又恰恰是学生体会卖炭翁劳动艰辛的重点所在。通过教师对“烧炭”这一工序的动情描述,引领学生与卖炭翁对话,引导学生感受卖炭翁劳动的艰辛可谓水到渠成。

    3、语言文字训练的引领。

    如对“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这句诗的理解,陈老师设计了这样的说话练习:卖炭翁担心( ),他盼望( )。学生在练习说话的过程中教师又设计了引读,不但使学生体会到了老人的生活已陷入了绝境,贫困到除了“卖炭得钱”外别无出路,而且不同语调的读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卖炭翁“衣正单”和“愿天寒”矛盾的心理,可谓一举两得。

    三、巧妙的扩展

    课文中的四句诗只是诗歌《卖炭翁》的前半部分,出示诗的后半部分后,在凄婉的音乐声中,教师讲述了故事的结局,这无疑已经激起了学生对卖炭翁的同情和对封建不合理制度的愤恨。但是陈老师并没有急于让学生用理性的话语来作出回答,而是出示了同样描写劳动人民凄苦生活的诗句,然后再读《卖炭翁》,学生体会到在封建王朝不合理的制度下,无论是蚕妇、渔者还是农夫,他们的命运都和卖炭翁一样凄苦。短短的一首诗,教师上得这么厚,拓得这么宽,让我们觉得似乎在与古人对话,目睹劳动人民的生活,感受诗人的情感。

    有人说:教师站得有多高,我们的学生就能看得有多远。因为,语文课我们留给学生的不仅是基础知识,更是一种对人生,对生命的思考。愿我们的语文教师都能成为一个思考者,带着我们的思考,走进文本,走进学生……

    相关热词搜索: 赏析 白居易 原文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