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文档大全 > 正文

    2023年度八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电子版4篇

    时间:2023-12-04 07:24:04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八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电子版《岳阳楼记》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巩固重点词、句翻译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写作意图3、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电子版4篇,供大家参考。

    八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电子版4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电子版篇1

    《岳阳楼记》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巩固重点词、句翻译

    2、理清文章思路、了解写作意图

    3、理解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人之忧而忧,后天下人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

    能力目标 1、诵读指导

    2、中考知识迁移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

    2、结合实际领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旷达的思想情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_第二十七课《岳阳楼记》请大家观看幻灯片现在大家所看大到的图片即是岳阳楼的岳阳楼使建于唐代,现在我国湖南境内,它和滕王阁、黄鹤楼并称我国南方三大名楼因宋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而名传四方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现在大家欣赏到的是岳阳楼的两幅远景图

    二、复_

    (一)下面我们一起回忆一下上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

    1、了解了本文的文常知识以及写作背景

    2、疏通全文文意

    3、概括段义

    记叙了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及作记的缘由

    写洞庭湖雄伟壮丽的景象并提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一问,引出下文抒情

    用两个排比段分别写出“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一暗一 明,一悲一喜,形成鲜明对比

    抒发作者的阔大胸襟和政治抱负

    (二)知识检验

    1、《岳阳楼记》选自《范文正公集》,作者 ,字希文,苏州吴县人, 他出身贫寒,幼年丧父,对下层人民 的痛苦感受较深

    庆历三年,曾提出十条改革措施,包括限制以“私荫”为官,选用干练的人员、严格执行政令导项,因遭保守派反对罢政,于庆历五年贬放邓州

    2、解释下划线词语

    增其旧制 通“增” 增加 扩大

    前人之述备矣 详尽

    日光至若春和景明 日光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曾经

    微斯人,吾谁与归 没有

    百废具兴 通“俱” 都

    属予作文以记之 通“嘱” 嘱托

    3、翻译下列句子

    1、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看到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怎能不有所不同呢?

    2、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矣

    登上这座楼,就有离开国都思念家乡之意,满眼都是萧条的景象,感慨和悲伤的心情到了极点

    3、 或异二者之为?

    或许不同于上述两种人的心情?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因为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或喜或悲

    5、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再乐

    三、讲授新课

    (一)接下来我们来学_新课

    师:请大家看图片,根据上节课所学的内容请判断这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二自然段)

    师:第一自然段交待了滕子京的政绩和写作缘由从表达方式上属于叙事

    师:这一段的内容安排作者没有停留在写景上,而用“然则”从岳阳楼的地理形势,转入写什么? (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

    师:作者的写作思路由第一自然段的叙事转入写景再转入抒情表明由写景转为抒情的句子是(览物之情的无异乎)

    (二)再请同学看这幅画面这又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三自然段)

    师:齐读3自然段思考:

    1、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悲的气氛;以己悲)

    2、第3段写悲景抒悲情,找出体现“悲”景意味的词句 ;体现悲情意味的句子

    3、朗读时语调应表现为?(语调较低沉)

    (三) 再请同学看这幅画面这又是表现哪段内容的图片?(第四自然段)

    师:齐读4自然段思考:

    1、这幅画面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情?

    (喜的气氛;以物喜)

    2、第4段写喜景抒喜情,找出体现“喜”景意味的词句 ;体现喜情意味的句子

    3、朗读时语调应表现为?(语调较高、轻快)

    4、以上两个自然段从内容和表达方式上是相同的,都是写景议论相结合

    (四) 师:齐读5自然段思考:

    1、古仁人之心与迁客骚人们有什么不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微斯人的“斯人”指什么人?(指古仁人这里暗指滕子京,从而表示对友人的劝勉之意)

    3、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我国古代早有“与民同乐”的思想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里说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来源于民本思 想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观点,并以此作为对待任途进退的原则,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 大的抱负他提倡的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 教育的意义

    4、师:结合当今时代,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给你怎样的启示

    抒情转入议论

    (五)诵读指导

    在刚才同学们齐读课文的时候,帮大家简单的概括诵读的方法,下面系统的给大家归纳诵读的方法并加以实践练_

    语调 语调的高低与朗读的感情色彩相联接

    较高——表达轻松欢悦、激愤热烈的感情

    较低——表达沉重忧伤、低回婉约的感情

    练_—— 三、四自然段

    重音 以语意的主次为依托

    即,作者着意突出的内容就要加上重音

    练_——

    节奏 节奏即停顿,其原则首先是不破读

    练_——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属于作文以记之

    以上方法请同学们熟记,并在实践中运用巩固诵读指导就到这里

    (六)知识迁移练_

    1、一词多义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初极狭,才通人

    国 国恒亡 通 正通人和,百废具兴

    则有去国怀乡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或 而或长烟一空

    或异二者之为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居 面山而居

    居十日 旷 土地平旷

    则有心旷神怡

    2、下列词语中“薄”字与“薄暮冥冥”中“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厚此薄彼 b日薄西山 c广种薄收 d厚今薄古

    四、小结

    本文题为《岳阳楼记》,自然要写岳阳楼的景色,但作者的意图却是借题发挥,谈一个人应有的政治抱负,并以此规箴友人文章先由叙事入手从重修岳阳楼的背景,说到岳阳楼的“大观”,再写“迁客骚人”登楼 时一悲一喜的情怀,最后将这种情怀跟“古仁人之心”作对比,自然引出议论,说明作者意图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议论自然结合起来,句 式上骈散交错,节奏不断变化,读起来声调铿锵,使人产生审美的感受。

    八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电子版篇2

    《诗词曲五首》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兴趣。

    2.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形式上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我国古代诗歌在体裁上的特点。

    教学准备

    1.布置学生探究古代诗歌的分类常识,诗、词、曲的特点。

    2.了解各位诗人的生平。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以诵读为主。这五首诗词曲,都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作品,也是《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的篇目。因此,教学本课,首先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落实背诵的要求。在读、背的过程中,让学生完成默写的练_。通过默写,使学生更熟练地识记这五首诗词曲。基本上是按照“读——品——背”的顺序进行,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读出诗人所表达的内在感情。如《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无限辛酸、愤懑不平以及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赤壁》中流露出的抑郁不平之气,《过零丁洋》中的忧国之痛和愿死国难的满怀豪情,《水调歌头》中的缠绵悱恻与乐观旷达,《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对国计民生的忧虑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诗歌常常用最精练的语言来展示世界的万千气象,形象而含蓄地抒发复杂的思想感情。今天我们要来学_的五首诗词曲都是名家作品,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要表达怎样的内涵呢?现在就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走进诗歌优美的意境,来品味我国古代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二、研_诗歌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朗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注意读出节奏、感情。

    2.作家作品简介。

    这首诗选自《全唐诗》,作者刘禹锡(772—846),字梦得,洛阳(现河南省洛阳)人,唐代诗人。他曾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被罢去和州刺史,北归京师,途经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自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刘禹锡写了这首诗答谢他。酬,答诗。使君,是对刺史的称呼。

    3.师生共同读品诗句。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诗人在二十余年的贬谪生活中,多次迁徙边远地区,这里用“巴山楚水”泛指朗州、连州、夔州、和州等边远地区。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全班集体或指名背诵前三首诗。二、研读作品

    (一)《水调歌头》。

    1.学生试读,老师示读,学生再朗读,注意重点字的读音及词义。

    宫阙(que4)

    绮户(qi3)

    婵娟(chan2)

    2.解题。

    先看《水调歌头》四字,它是词牌名,它的作用是规定了一首词的每句的字数平仄等。接着读序言,问:它有哪句话告诉了我们这首诗的题旨和信息?——对,“中秋”“兼怀子由”告诉了做词的时间和目的。那么农历中秋大家吃什么有什么寓意呀?——团圆。要点提示:当时子由被贬谪到离苏轼约数百公里的山东济南,兄弟七年没有见面了。

    3.师生共同品读这首词。

    (1)阅读讲析词上片。词人以拿酒问月开端:明月什么时候就有了?‘天上的宫殿今晚是何年何月?(体现苏轼屡受打击后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的困惑心态。)于是想乘风飞往月官去,可是又担心在高寒的月宫自己难以承受,(借神话传说中的仙女相比,表达作者出世入世的双重矛盾心理。)既然月宫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说明苏轼愿意在人间为国家出力,这显现苏轼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第三课时

    一、背诵前四首诗词

    二、讲解曲的知识

    三、品读《山坡羊 潼关怀古》。

    1、教师先范读,后学生自由散读。

    2、思考探究。

    (1)、这首曲划分为几个层次?

    (2)、这首曲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后两句来理解,对国计民生的忧虑。

    (3)、你认为文中哪些地方用字用得好?试说明理由。

    八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电子版篇3

    学_本文,应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一、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体会景物描写在作品中所起的作用。

    三、识记每篇文章的出处,作者及所处的年代。

    四、背诵诗词曲五首。

    一、《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从和州返洛阳,途经扬州时,遇到了白居易。在筵席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赠他,他就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作为答谢。

    "乐天"是白居易的字。

    关于作者:

    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他和柳宗元同中进士,一起参加了王叔文政治集团,在当政的几个月内实现了一些改革。失败后,一再遭贬。他与白居易同年(772)生。两人在长安认识,互相唱和诗达数十篇之多,世称"刘白"。

    思考:

    1、诗的开头两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是什么意思?

    这两句意思是写作者自己被贬谪到巴山楚水这些荒凉的地区,二十三年就如同弃置在道旁一样。刘禹锡想改革时弊,遭到打击,被贬到凄凉荒僻之地。这两句写出了作者长期被贬的愤慨心情。

    2、本文运用了典故,请同学们把它找出来。

    本文有两个典故,一个是"闻笛赋",一个是"烂柯人"。

    3、关于本文的主题。

    本文既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本意和比喻义是什么?

    这两句的本意是以沉舟病树比喻作者自己,是抒发诗人的身世之感。但是其中包含的事物新陈代谢的哲理,使诗句具有了普通意义。后人用此句,并不和诗人原意契合,而指新生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

    二、《赤壁》

    1、关于本文的作者。

    《赤壁》作者杜牧,唐朝诗人。他生活在日趋衰落的晚唐时期,他的最大政治抱负是恢复唐王朝天宝以前的兴盛景象。他反对最高统治者穷奢极欲、不恤国事,更痛恨藩镇割据和回纥、吐蕃贵族统治集团的侵扰,认为唐王朝必须除去这两大祸患,加强统一,收复失地,国家才能安定,人民痛苦才能减轻。但他始终没有得到统治者的重用,未能施展抱负,所以一直慨叹忧郁。杜牧在诗歌方面成就较显著,后人称盛唐时期的杜甫为"老杜",称晚唐时期的杜牧则为"小杜"。著有《樊川集》。

    2、关于本文的主题。

    作者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3、如何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

    三、《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官至丞相兼枢密使,封信国公。他在职时,正值元蒙军队大举南侵,南宋处于亡国边缘。为了救亡图存,他积极组织抗战,不幸兵败被俘,英勇就义。他在狱中写有《正气歌》长诗,表现了他的伟大的爱国精神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1、关于本文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作者被俘后第二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写。后来元军统张弘范再逼他招降南宋抵抗人士时,文天祥出此诗以明志节。

    2、关于本文的主题。

    作者通过追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现了诗人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

    3、写出《过零丁洋》表达作者视死如归的赤胆忠心的诗句是: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四、《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月》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这首词是苏轼在密州太守任期中写的。当时王安石当政,作者在政治上遭到压抑,所以词中颇有消极伤感的情绪。但他毕竟有着旷达的胸襟,对人生哲理的探讨中达到了自我解脱。

    学_本词,要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思考:

    1、这首词作之前有一段小序,其作用是什么?

    交代写作缘由,引出下文。

    2、这首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旷达胸襟和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3、请写出作者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以及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

    想象天上之景的句子是: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表示时间变化的句子是: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富有人生哲理的句子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4、"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乃写景之句。"转"、"低"是从人的视角看月,这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什么诗句,写的是思乡之人,抒的是思乡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5、在苏轼这首词中"无眠"之人特指的是什么?

    思念远方亲人的作者自己。

    6、虽然月圆人难"圆",但是豁达的诗人还是祝愿: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山坡羊·潼关怀古》

    1、关于本文作者。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济南人,元代散曲家。这首曲是作者在就任陕西行台中丞的途中所作。

    2、"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不管封建王朝的兴还是亡,带给老百姓的都是苦!在作者看来,封建王朝"兴"时,怎样?亡时,又怎样?

    在作者看来,封建王朝"兴"时,必大兴土木,剥削压迫百姓,百姓受苦;而亡时,老百姓因战祸流离失所,百姓更遭殃!

    3、本文的主题。

    本文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测试题

    1、下列表述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作者是刘禹锡

    b、巴山楚水泛指作者贬谪之地四川、湖北、贵州一带。

    c、《赤壁》在现在湖北省境内,是周瑜大败曹操之处。

    d、水调歌头是词牌名。

    2、本课所选的五部作品中,有哪几部是诗( )(多选)

    a、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b、赤壁

    c、水调歌头

    d、过零丁洋

    e、山坡羊潼关怀古

    3、下列各句中解释完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意为: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将被关进铜雀台中了。

    b、"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愿人与人之间感情长久,永远相隔千里,共享月光。

    c、"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是文天祥面对元朝统治者威逼利诱毫不屈服,在从容就义前留下的诗句,表现了诗人崇高的气节,成为激励后人为正义而献身的名言。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意为:沉没江底的船边无数新帆驶过,破浪远航,枯木朽株的前面万木欣欣向荣,百花竟放。

    4、按原文填空:

    a、巴山楚水凄凉地,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零丁洋里叹零丁。

    c、明月几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

    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事古难全。

    e、峰峦如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望西都,____________。伤心秦汉经行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百姓苦;亡,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解析:巴山楚水泛指作者贬谪之地四川、湖北、湖南一带,是"湖南"而非"贵州"

    2、abd解析:分清本文所选作品的体裁

    3、b解析:背诵并深刻理解本课中千古传诵的名句。

    4、略。

    课外拓展

    关于苏轼及其代表作

    苏轼是宋代一位杰出的作家,他的诗文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也带有那个时代一般的特色。要理解宋代诗文的发展及其成就,苏轼正是一位理想的代表作家。

    宋代诗文是中国封建时代正统文学的尾声,这时市民文学已经出现,跃跃欲试地将要取正统诗文的地位,这倾向到了元明两代就全然是市民文学的优势了。而宋代则还是过渡时期,这时正统诗文为了保持自己岌岌可危的阵地,一方面表现为浓厚的保守倾向,一方面则力求不辱没过去黄金时代中所曾经获得的光荣;一种中年人洁身自好的要求,一种近于清秋气象的心情,便成为诗、文、图画甚至于哲学(例如理学)的共同的基调。这时代的特征,说明封建文化的青春创造时代已不再来;但是还力图在往日的基础上别开生面;这在诗文方面,苏轼就是一个代表人物。

    先秦是古代的散文高潮,建安以至唐代的诗歌高潮,到了宋代已经不复成为澎湃的力量;这时要想推陈出新,自成一个局面,于是宋代的作家便把两者的力量结合起来,想要写出一种近于诗的文,与近于文的诗,也就是要说理中带有抒情,而抒情中带有说理。这倾向开始于中唐柳宗元的山水游记与韩愈的"以文为诗",到了宋代就成为普遍的发展。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等属于前者,苏轼的《赤壁赋》等属于后者,二者间的距离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罢了。

    封建时代的正统文学是以游宦生活为中心的,苏轼的一生写作也不例外;封建时代知识分子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政治态度,也正是苏轼的政治态度;苏轼在政治上的保守倾向与其局限性是无可讳言的,然而他想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番事业,不慕荣利不追逐富贵,这也是无可讳言的。在他的作品中直接干预生活的诗篇,像《吴中田妇叹》等。这一类近于讽谕诗的写作,在苏集中并不在少数。然而限于那个时代,也限于自己的政治认识,最后他终于爱上了陶渊明,自号"东坡居士",这个元结、顾况、白居易都曾经走过的道路,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在这样的基础上,继承着屈原宋玉以来美人香草的比喻,布衣寒士"咏怀",与庄子的富于理趣的散文,于是出现了苏轼行云流水般的风格与超尘出俗的造诣,这里有着那流传人口的前后《赤壁赋》;其中尤以《前赤壁赋》,诗情与理趣融会无间,成为宋代杰出的佳作。而我们如果能够理解《前赤壁赋》,也就不难理解《水调歌头》与《念奴娇》,所谓: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挟飞仙以邀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这不正是《水调歌头》的上阕吗?所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这里一方面是政治态度的高洁,一方面是政治抱负与政治生活的怀念;而《前赤壁赋》在"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之下,也紧接着说: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泝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这又正是"我欲乘风归去"的另一种写法了。至于: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这不正是整首"大江东去"的主题吗?

    苏轼的天才成就,当然也还是植根于他思想感情的深处,这思想感情形成他的性格,也形成他的风格。苏轼肯定是一个有着可喜的性格与风格的作家。这"可喜"究竟是为什么呢?如果这里没有我们觉得值得肯定的东西,那么它就不会让我们觉得可喜。而追究这个原因,我们就会发现苏轼是一个带有鲜明浪漫气质的作家,这浪漫气质对于封建时代来说,乃是一种要求个性解放的力量,曹植、阮籍、陶渊明、鲍照,以至唐代的许多诗人们,都曾以不同的面貌体现了这个气质。这里有反礼教,反庸俗,反等级,反权贵等向往自由平等的思想意识与感情,当然这种自由平等也只是中国古代封建时代的事物,然而它却是那个时代中民主的力量,而这些又都通过诗人们的个性表达出来,这个性因此不只是属于个人的,而是与时代的脉搏相汇通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觉得可喜的缘故。而对于宋代来说,正是封建文化走向保守的开始,这种浪漫气质就尤其难能可贵,然而因此它也就是更为孤单的。苏轼"行云流水"的风格以至于"大江东去"的豪放气概,说明了个性的解放,而前人对于苏轼的"不食人间烟火"的评语,又深刻地说明了他在那个时代中的孤单。所谓: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正是他的豪放。所谓: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正是"不食人间烟火"了。这感受事实上贯穿着苏轼很多的作品,它使我们真正接触到一种"遗世独立"的感情;这里是清高,也是冷清,是满腔的热情化为洁身自好的形象,所谓"起舞弄清影"者是也。而这些形象又往往是通过苏轼所特有的"理趣"而表现出来的。

    前面说到宋人诗文中把说理与抒情统一起来的特色,然而真正能达到"理趣"的造诣,也还是苏轼所特有的(后来豪放派词人中,也偶有这个特点),所谓"理趣"就是说理或发议论又是通过形象的思维表达出来。好发议论原是宋诗一般的特色,在苏轼的作品中自然也到处可见,《水调歌头》的下半阕,就可以说是完全在发议论,然而这因此也就并不是最好的成就。最好的成就应该是发议论而没有发议论的痕迹,《廿四诗品》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这才是"理趣"的造诣,这里我们应当说《水调歌头》的上半阕的成就远远高过于它的下半阕。苏轼有一首《卜算子》: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定;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也就是前人誉之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代表作,而其所以会"不食人间烟火",就正在于它的耐人寻味的"理趣"。这是一种说理的形象语言,他仿佛认识了生活中什么更深的道理,一种从一般概念中发人猛省的体会,一种洞彻心脾的观察力的实感,于是把千言万语都化为生动的形象;而从这个形象之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有多少的议论要脱口而说出啊。而《水调歌头》下半阕中的议论,其实就正是这上半阕中思维的脱口而出,然而那究竟只是脱口而出而已,诗人的全部议论是发不完的,千言万语则仍然是在那上半阕的诗句中。

    从《前赤壁赋》说,诗人是把传统的"赋"散文化了,这也就是诗与文的统一。从《水调歌头》和《念奴娇》说,诗人则是把带有市民文学倾向的词,诗文化了,这个我们只要一对照柳永的词就会明白。词在中唐以来是与市民文学同时发展起来的,它的以爱情为中心的主题是同于市民文学的,它的终于要走向通俗的曲去,更是市民文学发展的道路。到了宋代,柳永就正是大力地把词向这个方向推动,然而这也就是意味着要脱离正统诗文的轨道。

    苏轼很看不起柳永的词,说它太俗,其中心的缘故就在这里。而苏轼自己却是要把词的发展拉回到正统诗文的轨道上去,这里一方面固然能使得词从生活较小的领域中接触到正统诗文已经获得的广阔天地,而另一方面则究竟是一种文学史上保守的倾向,在这里有助于苏轼的则仍旧是他的浪漫气质。这浪漫气质使得苏轼又在一定程度上跳出了正统诗文的局限,与市民文学有了共同的基调,这在《念奴娇》一词中表现得最为明白。

    《念奴娇》的主题是一个历史凭吊,而这个凭吊是通过对于"千古风流人物"的向往而表达的,而这个"风流人物"虽然还是继承了"魏晋风流"的传统,却又增加了新的东西,那就是特别强调"周瑜"这样"少年英俊"的人物,这就使得到了宋代已是保守的中年人的正统文化中得到了一种青春的活力。像:

    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这乃是正统诗文中所从来不重视的,而在词曲中则被广泛的歌唱着,这里诗人在古老的历史凭吊中弹出了新鲜的调子,它的风流豪放,与一个"周郎"这样的典型性格统一起来,也就是正统的诗文与新兴的词的统一。这里有着封建时代文学中浪漫气质的更为丰富的涵义。

    浪漫的气质,豪放的风格,壮阔的波澜,发人猛省的理趣,这些就构成苏轼行云流水般的形象语言,为宋代的诗文平添了无限声色。

    八年级下册语文电子版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电子版篇4

    《蜡烛》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识记重点字词

    2、分析品味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想感情

    (二)能力目标:

    1、分析人物动作描写,体味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

    2、体味文章思想感情,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德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视现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捍卫世界和平。

    二、重点难点:

    通过分析人物外貌、动作描写,品味感受人物丰富的情感世界。

    三、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机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上第三课《蜡烛》。你们应该都有用过蜡烛吧,那我考考你们:我们经常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用到蜡烛?(提问:让学生思考后回答)

    【明确】蜡烛在不同的场合和不同的时间都代表不同的寓意。比如:我们过生日,家里办喜事时要用蜡烛-----这里蜡烛起着烘托喜庆气氛、祝福的作用;当发生意外事故,家人亲朋好友不幸逝世时,人们点蜡烛是用来寄托怀念、哀思。此外, 我们由“蜡烛”还可以联想到人们常常借蜡烛歌颂教师的奉献精神(“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借烛烘托出久别重逢的情意与温馨(“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借蜡烛写离别(“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蜡烛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寓意,那么这篇课文为什么以“蜡烛”为题,有什么深意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用5分钟时间浏览下这篇课文,并给每段段落标上序号。)

    (二)简介课文背景资料:

    1944年9月,苏联和南斯拉夫在莫斯科就苏军进入南斯拉夫领土达成协议。随后又在克拉约瓦最后商定了共同行动计划,10月5日,签署了关于保加利亚军队参加对南斯拉夫领土上的德军作战的南保协定。

    贝尔格莱德战役的企图是:通过苏、南、保三国军队的共同努力,粉碎“塞尔维亚”集团军积集群,解放被占领的塞尔维亚地区和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前往驻希腊的“ε”集团军群的交通线,不让该集团军群从巴尔干岛南部退却。这样,就构成了苏、南军队统一的作战正面,并为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军尔后争取本国的完全解放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识记词语(正音、解词):

    鞠躬(jū gōng): 弯身行礼. 瓦砾(w? lì): 破碎的砖头瓦片.

    鞠躬(jū gōng): 弯身行礼. 地窖(jiào):保藏薯类,蔬菜等的地洞或地下室.

    精疲力竭( jié ):形容非常疲惫,身上一点力气 也没有。 也作“精疲力尽”。名副其实( fù ):名声,名义和实际完全一样。 副:相称,符合。

    永垂不朽( chuí):形容人的名声、精神、事迹永远流传不会磨灭。 垂:流传。

    颤巍巍(chàn wēi):抖动摇晃(多用来形容老年人或病人的某些动作).

    (四)整体感知:

    1、战争是残酷的野蛮的,它带给人类的是屠杀、是毁灭。同学们请看下这些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图片。当看完这些图片时,也许你们就会对这篇课文会有更深刻的理解了

    明确:本文的主要事件是写一位苏联青年红军战士,为解放南斯拉夫而牺牲,一位南斯拉夫妇女不忍其暴尸战场,不顾年老体弱,艰难地将其掩埋,并将珍藏了45年的两支结婚喜烛点燃在战士坟头,悼念烈士表达敬意。文章主题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战斗的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2、文中的老妇人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老妇人渴望解放、和平、对苏联红军烈士满怀敬意,奉献爱意。表现出深沉、强烈的母亲般的爱。

    3、自由谈

    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提示:

    炮火连天,环境危险

    年老体弱,掩埋艰难

    掩埋形式,情同母子(跪吻嘴唇、前额)

    燃起蜡烛,意义特殊(珍藏45年的结婚喜烛)

    彻夜守坟,陪伴烈士

    4、文中老妇人对烈士的情感可概括为“敬爱”和“哀痛”,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老妇人饱受法西斯侵略之苦,满怀深仇大恨,她渴望解放、和平,她对苏联红军充满敬意;战士牺牲,她心情无比沉痛,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变得无所畏惧,进入一种忘我境界,不顾安危,出入炮火,献出心爱之物,彻夜守坟。

    本文赞美了反法西斯同盟各国的战斗友谊,歌颂了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

    5、那麽,这里的烛光,又有什麽特殊的象征意义?

    1)、红军烈士生命之光。

    2)、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

    3)、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

    (五)教师小结

    (六)巩固提高:

    ①课后“研讨与练_”第一、二、三题

    ②辨词练_(例句见课文)

    烧毁、烧焦、 珍藏、珍爱、 耸立、肃立、

    (七)作业练_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