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文档大全 > 正文

    外国乡村振兴参考文献8篇

    时间:2023-04-30 10:00:03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篇一:外国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论当代大学生与乡村振兴的关键词参考文献

      1、陈琪瑶《当代大学生服务乡村振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宋文华,王子松,师鑫义,刘洁,沈晓腾《乡村振兴背景下大学生村官长效发展机制研究》

      3、王伟,赵赓,孙学文《大学生助力乡村振兴内生力提升策略——以陈台子村精神扶贫为视角》

      4、李亚东《“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乡村振兴策略与大学生农村创新创业实践的探索》

      5、宋佳文《乡村振兴亟待支农精神的回归——当代农村籍大学生的“自我救赎”》

      6、袁小平,王仓《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的耦合机制研究》

      7、陈寒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大学生助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路径》

      8、盖旭帆《乡村振兴战略下大学生扎根基层的价值观培育研究》

      9、范滨宁,杜永光《浅析乡村振兴战略下,农业类高校和大学生的责任与义务》

      10、叶海燕,黄牧乾,郑思微,陈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乡村振兴战略融合的问题探索》

    篇二:外国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发展模式研究现状

      摘要:青海作为除西藏外藏族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决定了它在我国甚至是亚洲都有着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地位,乡村振兴的模式和路径也具有独特性。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发展,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发达国家比较早地就认识到了乡村的发展重要性,因为它们的城市化进程较快,各国为了促进乡村的发展都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形成了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的乡村发展模式。为我国乡村发展提供可一定的经验。

      外国对于乡村的研究比较早,更早的注意到了农村发展过程中的问题。这里多以发达国家农村的发展为例进行比较分析,从而能提供给我国农村发展一些经验。

      1.1乡村演变及政策

      美国R.D.罗德菲尔德的《美国农村的变迁—原因、后果和可供选择的对策》(1978),这本书表述了有关美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变革的历程、现状和问题,以及人们看待这些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各种各样观点的办法。美国农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是乡村生活时代(1900-1929),尽管改善农村生活的动机主要源于“农村问题”的反对建议,但是双方观点都是乡村运动的一部分,一种主要基于城市对乡村生活条件的日益关切的表现;第二是新政阶段(1930-1945),主要以农场和农民为中心;第三是战后阶段(1945-1960),贷款和技术支持计划仍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和工业发展,更加注重联邦和当地政府的结合。目前,美国乡村经济增长稳定,农场仍是美国乡村经济发展的重点,所以美国对于农场经济尤为重视。

      1.2乡村发展类型与模式

      各个学者对于乡村发展模式的划分标准不同,这里重点介绍几个国家乡村发展模式。

      美国农业社会学家埃弗里特·M.罗吉斯和拉伯尔·J.伯德格的《乡村社会变迁》(1988),从职业、家庭等方面论述了农村社会的变迁,从理论上分析了农村发展与现代化的过程,同时分析了制约农村现代化的种种因素。并总结了国外乡村发展的几种模式,如日本高效农业模式、韩国新村运动模式、印度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模式、以色列的乡村服务中心建设模式、英国农村中心村建设模式、美国家庭农场发展模式等。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的《公共事务的治理之道》(1990)、MilkoveD(1990)、MartinA(1980)中说到了“城乡互惠性的美国乡村发展模式”,通过建设联通城乡的交通运输体系,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来说,要想富先修路,只有交通发达了,才能促进这个地区商品的流通,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个性化小镇,也就是以城带乡,以城镇的特色发展带动乡村的发展;支持农业产业加快发展,通过法律体系、农业科技、大额补贴、财政投入这几个方面进行支持;建立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主要为从事农业的农民提供信贷服务。

      1.3乡村研究现状

      在论述国外乡村发展现状时,恩格斯在《反社林论》(1976-1978)《自然辩证法》(1955)中,提出了“城乡融合”理论,马克思、恩格斯以资本主义社会的发生、发展为主线,研究了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的现代化历程,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正视资本主义条件下城乡关系的尖锐对立及矛盾现实,分析了城乡分离和对立的必然性,提出消灭城乡对立是一个历史过程,城乡关系最终由分离和对立演变为重新融合与统一的状态等相关理论。

      1.4可借鉴的经验及启示

      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改造方式,乡村发展模式都有了明显的成效,我国正在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上探索,要积极学习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我国自身的特点,使得乡村发展更加美好。第一,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理念调整城乡产业布局。调整产业特别是工业布局,引导大型工业企业向三四线城市转移,重新定位发展道路,积极培育县域经济发展增长极;第二,以保障激励为目标,发挥村集体和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在财政、收入、基础设施、医疗、养老等方面给予农民更多的保障;第三,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改革创新,我国助推乡村振兴,依赖的重要生产要素就是土地;第四,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振兴带头人,发挥人才优势;第五,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乡村发展离不开金融,在上述发达国家的农村发展模式中,都强调了金融机构的重要性,让金融机构更多的支持农民,帮扶农民。

      2国内研究现状

      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国外学者仅仅局限于本国自己乡村发展的研究,对于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研究几乎没有,又因为乡村振兴战略近几年才提出,我国专家学者都把其作为研究的一个重点,并且对于乡村振兴发展模式的一个研究也将会成为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2.1乡村演变及政策

      文宏在《建国以来乡村振兴路程回顾及未来展望—基于政策文本的内容分析》(2019)中谈到,建国以来,我国的农村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城市优先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主要有这几个方面的变化,在价值定位上,由支持城市发展转变为补齐短板发展,再转变为城乡共荣发展;在发展任务上,由乡村建设转变为新农村建设,再转变为乡村振兴;在发展特性上,由国家主导转变为引入市场,再转变为市场分配;在城乡关系上,由乡村单方发展转变为城市带动乡村,再到发挥乡村的主导作用。

      2.2乡村发展类型与模式

      费孝通认为,“模式”是指在一定区域,一定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特色的发展路子。而“乡村发展模式”则是指乡村经济发展结构和运行方式在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某一地区选择的乡村发展战略和乡村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地域特色的、能够使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乡村经济结构和经济运行方式的理论概况。每个地区都有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模式,以下梳理了各学者关于乡村发展模式的文献研究。

      陈荣彬、姚晓东、张永成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及可借鉴发展模式》(2018)中业提到了几种发展模式,分别是吉安模式、虞心小镇模式、袁家村模式。虞心小镇模式以“虞”文化为主题,结合山水茶竹资源,打造集田园风光、客家民俗、虞茶文化为一体的家庭休闲度假体验式现代农业产业和农业田园综合体;袁家村模式主要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是新时代农村集体经济典型代表。

      王松良在《中国“三农”问题新动态与乡村发展模式的选择一以福建乡村调研和乡村建设的实证研究为例》(2012)中说到了福建省乡村发展的几种模式,具有代表性的汀塘模式、培田模式、福田模式和林炳模式。

      2.3乡村研究现状

      王甲迎的《国内外美丽乡村研究现状及典型案例分析》(2017)中提到,在国内,关于乡村研究的现状主要有:陆羽荣以浙江省湖州市为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如何发展乡村旅游,并对案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黄克亮则是在统筹城乡发展的背景下,依托广州新农村建设,研究如何推进广州省的乡村建设。

      3国内外研究述评及研究趋势

      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梳理、总结,笔者发现乡村发展的重要性已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和认可。可以由此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国外的城市化进程比较快,乡村问题很早的就突显了出来,所以学者关于乡村振兴相关问题的研究较为深入,并且形成了较丰富的理论和许多具有借鉴意义的乡村发展模式。得出的结论都是较

      一般的模式,对于涉及特殊地区的一些特殊的发展情况,国内的研究则较少,而且也不全面,比如说我国的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地形较复杂的地区的发展模式就少之又少,而且对具体案例深入具体分析的研究也不多见。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关于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的研究将会成为下一步研究的趋势,同时这些研究方面的缺少也就是本次课题研究有待突破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BergL,WintjesA.New"rurallifestyleestates"inTheNetherlands[J].LandscapeandUrbanPlanning,2000(03).[2]高强,王富龙.美国农村城市化历程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2(05).

    篇三:外国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有关乡村振兴的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是近年来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其目的是促进城乡经济平衡发展、推动乡村现代化建设、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本文将介绍几篇与乡村振兴相关的参考文献。

      1.《乡村振兴战略研究》

      该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由著名经济学家曹德旺等人合著。该书对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通过探讨城乡融合发展、农村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的策略,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路和路径。该书内容全面、深入,是了解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本重要参考书。

      2.《新时代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该报告是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合作编写的一份权威性报告。该报告对当前中国农村面临的问题和趋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乡村振兴的政策制定、实施和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该报告涵盖面广,数据支持充分,是了解当前中国农村发展状况的一份重要参考资料。

      3.《乡村振兴与现代农业发展》

      该书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由著名农业专家金振林等人合著。该书从现代农业的角度探讨了乡村振兴的发展道路,介绍了先进的农业科技和技术应用,提出了支持农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和措施。该书内容实用、切实,对于农村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4.《乡村振兴:历史机遇与政策选择》

      该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由著名经济学家李稻葵等人合著。该书以历史与现实的视角分析了当前中国乡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策选择和实施路径,既具有学术性,又具有实践意义,是深入了解乡村振兴的重要参考书。

      以上四本书籍均涵盖了乡村振兴的相关内容,既有政策性的报告和研究报告,又有针对实践和经济发展的理论研究和分析。通过深入阅读以上文献,对于了解当前中国乡村振兴的政策、思路和实践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并对于未来乡村振兴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路径。

    篇四:外国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相关文献

      乡村是具有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兼具生产、生活、生态、文化等多重功能,与城镇互促互进、共生共存,共同构成人类活动的主要空间。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衰则国家衰。关于乡村振兴方面的论文写作,这里也是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乡村振兴论文参考文献,供大家参考。

      1、《乡村振兴视域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粮食科技与经济》

      2、《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农民致富之友》

      3、《浅析乡村振兴视域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策略:农业开发与装备》

      4、《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构建对策:乡村科技》。

      5、《乡村振兴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以兴宁市黄槐镇为例乡村科技》

      6、《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7、“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资源开发:评《美丽乡村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

      8、《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职业教育价值取向的重塑与实现路径》

      9、《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劳动力回流机制与引导对策》(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0、《找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结合点》(大理日报汉)

    篇五:外国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罗志慧,等:国内外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乡村旅游国内外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罗志慧,王 宁(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外语商务学院,广东 广州 515000)[摘要]基于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的趋势背景,归纳总结了国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及数字化现状,分析了我国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背景,针对我国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探讨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的应用前景。[关键词]乡村旅游;数字化;发展对策[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乡村旅游是以农业为基础,以旅游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居民为目标,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乡村旅游最早起始于欧洲,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欧美乡村旅游模式成熟,走上了规范发展的轨道。21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应用技术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逐步进入到数字化时代。国外乡村旅游数字化发展早,模式已成熟,有许多经验值得借鉴,比如欧美、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利用信息搜素、现代化服务、智能服务设施的优势,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动力。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在我国发展时间短,但得益于近年来信息技术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普及,促使其增速发展。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已进入“产业融合、规模经营、全域发展”的3.0时代,出现了乡村旅游产业聚集类的新业态,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新局面。但我国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还存在明显短板,因此,借鉴国外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经验,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索我国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策略,为促进我国乡村旅游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00年欧洲多国联合确立了“一体化乡村旅游”发展框架,促进了欧洲乡村旅游产业发展,为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奠定通信基础。在欧洲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过程中,法国、英国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法国乡村旅游发展规模大,销售网络完善,拥有系统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是“政府扶持”+“行业自治”的发展模式,政府对乡村大量投资用于改善交通、通讯网络、水利、电力、教育等设施,并制定了乡村整治规划,旨在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和优化乡村设备,奠定了法国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的基础。随后,法国乡村旅游开始建立广泛的销售渠道,广大乡村旅游目的地积极建设自己的网站,让游客通过网络进行咨询和预定,形成了数字化的雏形。英国的乡村旅游与城市化进程有关。90%以上的城市化率让英国人格外珍惜乡村,形成了独特的英国乡村旅游品牌特征。如田园风格,古堡复古风、生态农业等。英国乡村旅游依靠“经营者”+“协会”+“政府”模式发展。英国极其重视乡村旅游目的地网络营销,且发展已较为成熟,各类乡村旅游设置网站,提供服务便捷的预订服务,这些服务涵盖吃、住、行以及景点门票等多方面。1 国外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数字化过程1.1 欧洲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数字化过程21世纪以来,数字化逐步成为欧洲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趋势。[收稿日期]2020-08-19[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厅普通高校人工智能和服务乡村振兴重点领域专项“智慧旅游背景下广东乡村旅游产业数字转型策略研究”(2019KZDZX2048)。[作者简介]罗志慧(1982—),女,湖南浏阳人,硕士,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高职教学。建设的美丽乡村和农民心目中想要的美丽村庄一致,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有效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让村民成为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的主体。(1):15-18.[参考文献][1]杜江,向萍.关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旅游学刊,19994 结语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心的头等大事。近年来各个地方都在大力开展美丽的农村建设,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落后的农村贫穷面貌。虽然美丽乡村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也存在许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乡村旅游要根据所在地的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开发定位,打造合适的旅游生态体系,这样才能通过发展旅游业来振兴乡村。[2]谢晓岗.广西乡村旅游开发研究——以百色市为例[D].南宁:广西大学,2008.[3]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J].人文地理,2005(3):84-87.[4]马琳.环境旅游与文化旅游紧密结合——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景和方向[J].旅游学刊,2005(1):63-67.[5]李秋同.黑龙江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与对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8.-111-

      乡村旅游1.2 美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及数字化现状美国在产业体系、业态体系、服务体系、管理体系、营销体系、法律体系等多方面引领世界乡村旅游发展。其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兴盛于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大发展,是城市化和工业高度发展双轮驱动模式共同推进。到20世纪末,乡村旅游逐步实现了数字化。目前,美国的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分为多个层级:在旅游销售及推荐方面,各地的乡村旅游地的相关网站、网页、广告层出不穷,详细地记录着乡村旅游的特征。其次是在OTA网站逐步发展,Priceline、Hotel等基于C2B商业模式,为旅游者提供方便快捷的出行服务。再有网络发展,Facebook、Twitter等社交平台的流行也为乡村旅游,特别是个体小农庄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美国媒体巨头Netflix、YouTube也通过短视频形式推广美国乡村旅游,一时间各地涌现出“藏在深闺”的小众冷门通过短视频向游客展示,成为网红景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关注。2 我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趋势及数字化过程国内学者普遍认为我国乡村旅游兴起于1980年代末,其标志是1989年中国乡村旅游协会正式命名。2005年,“互联网+乡村旅游”行动方案有效地推动了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进“互联网+农业”,乡村旅游逐步进入到数字化发展时期。2.1 建立了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的政策体系我国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具有先天的制度优势,构建多级政策体系。在国家层面,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旅游精准扶贫政策、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等一系列政策出台,构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乡村发展规划,积极推进了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在省市层面,各省级政府也在国家战略基础上纷纷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各级地方政府也积极探索“互联网+乡村旅游”模式。如山东省、江苏省等地都制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数字化目标。这些政策体系为乡村旅游数字化建设提供了政策推力。2.2 促进了乡村旅游网站推广策略逐步普及门户网站是乡村旅游营销推广的主阵地,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主要表现在旅游网站的建立。我国各类乡村旅游地几乎都建立自己的旅游网站,打造了一批乡村旅游网络平台,既介绍旅游特色、推广旅游线路;也开售门票、提供旅游接待服务。但这些旅游网站的建设存在内容同质化,在旅游线路规划和景区规划设计上,创新性缺乏,容易出现审美疲劳。在客源竞争中,同质化建设内容大大降低游客体验感,价格成为重要的选择影响因素,不利于乡村旅游后续的持续发展。2.3 实现了乡村旅游管理流程数字化乡村旅游数字化既包括景区设施基础的数字化,也包括运维管理的数字化,这些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综合管理运行系统-112-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31卷第23期(总第499期)建设,为乡村旅游数字化发展提升了管理效能,降低了运营成本。景区设施基础与运维管理的数字化,相互依托,共同促进,为景区运维管理提供了安全高效的技术支撑。2.4 促进了乡村旅游全产业链发展乡村旅游数字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数字化管理平台,将原本分散无序、各自经营、独立运行的乡村旅游目的地串联起来,形成了管理高效、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的综合性管理系统,改变了现有的乡村旅游全产业链格局。通过乡村旅游数字化建设,各地有效地推进了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如交通道路、网络通信、医疗卫生等方面,提高了乡村交通的通达性;确保了公共服务设施合理布局和均等化分配,促进了乡村旅游整体发展。3 我国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存在的问题3.1 本末倒置,乡村旅游数字化重结果轻过程数字化是技术层面的发展,是提升乡村旅游的外在因素。而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旅游需求和旅游目的地资源的匹配。但我国乡村旅游数字化发展过程中,乡村旅游供给者思想观念受到制约。一方面,一些经营者,并未完全理解数字化发展内涵及意义,过度重视数字化,出现了本末倒置现象,重结果轻过程。造成了数字化与乡村性的割裂;另外一方面,一些经营者,虽然建立如网站、微信公众号,缺乏数字化的基本认知,只得其形,不得要义,造成效果不佳。3.2 受制于人,乡村旅游数字化专业管理人才不够乡村旅游景区实施数字化管理,需要业务能力强的专业人才来运维管理。当前,乡村旅游数字化管理水平与景区规划建设不匹配,探究其核心问题是专业管理人才缺乏,创新型网络信息管理人才稀少。一方面是乡村旅游本地就业人口素质不高,大多数人没有旅游信息化背景,无法承担网站维护、微信公众号编辑推送等工作;另一方面,现阶段乡村旅游对人才吸引力不够,无法引进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难以保障数字化基本运维。3.3 资金有限,制约着乡村旅游数字化发展建设资金不足是制约乡村旅游数字化建设的重要因素。乡村旅游数字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数字化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这些投入包括软硬件基础设施搭建、乡村旅游相关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景区数字化系统建设及运维、信息网络专业人才培养等,尤其是一些边远贫困山区的乡村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及通信链路薄弱,需要大量基础建设费用,一些乡村旅游目的即便能够募集到一定资金,但因无法短期实现盈利,获取相应收益,会造成后续资金不足,影响并制约乡村旅游数字化发展。3.4 基础薄弱,制约着乡村旅游数字化发展信息时代,网络升级更新迭代速度越发快。从3G智能化网络到5G万物互联的智慧网,我国城乡数字化鸿沟还依然存在。相比城镇区域,乡村信息化的基础仍然薄弱,无法满足云计算、物联网、VR技术、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对网络基础环境的需求。其次,当前大多数地方都未建立信息数据中

      罗志慧,等:国内外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现状与发展对策心,无法支撑整个乡村旅游数字化运维。4 我国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4.1 以需求为导向,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乡村旅游数字化平台市场需求是乡村旅游数字化发展的目标。加大对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内容的宣贯,逐步转变乡村旅游经营者思想观念,解决对乡村旅游认知问题,不应一味求大,建设高大上的数字化平台;其次是需要归本固原,强调乡村旅游自身发展建设,应当依托乡村环境和资源的特点,结合游客对数字化系统的需求,坚持以需求为导向,抓住游客真正需求,使游客具有获得感,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乡村旅游数字化平台。4.2 加强人才培养,搭建满足社会需求的乡村旅游数字化团队首先,从源头抓,提高乡村旅游经营者自身素养,改变对乡村旅游数字化认知,重视数字化技术手段应用。其次,要注重本土信息网络技术人才培养,邀请专业教师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或利用公共教育平台,采用远程视频教学模式教授网络信息化课程,课程的设置应轻理论重实践,以应用维护为主要教学内容。再有,委托专业公司开展数字化运维服务,或者人才引进,鼓励具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到基层来发展乡村旅游,为稳定乡村旅游数字化发展建设提供人才保障。4.3 加大资金投入,营造良好的乡村旅游数字化投资环境政府引导,行业自治是国外乡村旅游主要的发展模式。作为管理者,政府应该强化自身职责,对乡村旅游数字化建设进行整体规划,出台标准,规范自身建设。加大对乡村旅游数字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社会集资,营造良好的商业投资环境,除了带动更多的金融资本与社会资本自发参与到数字化建设中;通过多种形式对外招商引资,引入PPP模式等。4.4 转换思想观念,提高民众对乡村旅游数字化建设的认识数字化是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要对社会民众开展乡村旅游数字化的科普宣讲,要让民众主动打破陈旧观念和保守思想,逐步接纳数字化发展模式,乐于接受信息技术等知识的输入;同时还应开展创新展示乡村旅游业风采宣传平台,从需求端,满足人们对乡村旅游的便捷服务需求,在功能上完善数字化全方位服务。4.5 加强基础建设,保持乡村旅游的乡土气息提高乡村旅游数字化发展的前提是乡村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4G时代,乡村旅游景区加强网络建设,在景区内实现无乡村旅游线WIFI的全覆盖,让游客在游玩中无时无刻感受到共享的快乐。5G时代到来,乡村旅游景点率先普及5G网络,让高性能的网络信号,更好地为游客提供万户互联的智慧服务。同时,要明确乡村旅游数字化真正起决定性的内在因素是景点本身固有的“乡村意象”,是开发的具有地方特色、内容的丰富多样、体验式强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要凸显乡村自身的特色,保留特有的乡土气息。5 结语本文通过梳理归纳国内外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发展历程及现状特点,通过对比,找出我国乡村旅游产业数字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建议及策略。同时认为数字化是乡村旅游发展趋势,我国乡村旅游数字化应用前景广,如云计算与乡村旅游、AR技术与乡村旅游应用、视频流量与乡村旅游、景区数字化、GPS服务等。乡村旅游数字化扩大了乡村旅游影响;加快促进了农村电商、物流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了乡村数字化、可视化乡村旅游;还能带动乡村电子商务发展,如直播带货,网红经济等。[参考文献][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29(12):1597-1605.[2]何景明.国外乡村旅游研究述评[J].旅游学刊,2003(1):18.[3]王敏娴,唐代剑.乡村旅游未来发展趋势探讨[J].旅游学刊,2018,33(7):13-16.[4]李觅,卜建东.法国乡村旅游发展政策研究与启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101-103.[5]杨丽君.英国乡村旅游发展的原因、特征及启示[J].世界农业,2014(7):157-161.[6]朱寅健.乡村旅游:美国经验与中国借鉴[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9(2):66?73.[7]石金莲,崔越,黄先开.美国乡村旅游发展经验对北京的启示[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5,(20)5:289-296.[8]王宁.国外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研究[J].世界农业,2015.8:167-171.[9]陈莹盈,欧荔,郭歌,等,福建乡村旅游智慧化建设的影响因素及其阶段特征[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9,27(4):28-24.-113-

    篇六:外国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POLICY区域治理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育的新内涵及发展路径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张雨欣摘要:乡村教育是我国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在新时代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乡村教育从出发点和受教对象上有了新的内涵。但同时,乡村教育也面临着乡土文化缺乏、未来发展人才基础薄弱、家庭教育缺失、乡村儿童文化自信和生存自信缺失等问题。乡村教育振兴可通过结合乡土文化发展特色乡村教育、改变乡村落后面貌创造良好教育环境、营造尊师重教乡村教育氛围重振家庭教育、借助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化乡村教育的途径实现。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教育;新时代;教育发展路径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5-0008-0002济因素,即硬件设施不足及无力承担学费等问题。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及教育扶贫的推进,经济已不再是乡村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教育困境也由“物”转向“人”,由“硬件”转向“软件”。(一)乡土文化在乡村教育中的缺失随着城乡一体现代化发展,乡村教育一味模仿城市办学理念,学校将升学作为乡村教育的主要目标,使得乡村教育渐渐远离乡土气息,反而城市气息浓厚,变成了“离农教育”[6]。同时乡土文化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其他现代文化的巨大影响。部分乡村青年崇尚外来文化,抛弃乡土传统优秀文化,认为传统文化“落伍”,对其缺乏学习兴趣,乡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传承面临威胁。面对乡土文化在现代社会被淡化和边缘化的现象,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要以乡村文化为基础和出发点,正确对待城市文化,借鉴其优秀成果,以此来振兴乡土文化,营造乡土文化新氛围[2]。而如今,作为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途径,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相脱离,这最终将导致乡村文化衰落,乡土文化传承受阻,使得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削弱。我们需打破当今乡村教育中乡土文化的困境——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相脱离,乡村教育弘扬传承乡土文化功能薄弱。(二)乡村未来发展人才基础薄弱如今教育资源过度向城镇集中,为接受更好地教育,许多乡村孩子都跟随父母或亲戚到县城或乡镇学校读书。孩子去到城里读书,家长去到城里务工。乡村人民大规模进城导致乡村人口急剧下降,人口基础呈现老龄化和空心化趋势,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源基础薄弱。同时,这些乡村孩子从小在城镇学习成长,使得其与乡村社会的情感联系被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入新时期,乡村振兴也成为新时代的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1],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为我国乡村社会和教育发展作出的重大时代性战略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文件,将乡村振兴作为新时代重要的国家战略,同时明确提出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2]。乡村振兴战略是为了实现乡村社会现代化,而社会现代化实则是人的现代化[3]。教育便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根本和基础途径。然而,在新时代下,需要认识到乡村教育面临着各种困境,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解析新时代下乡村教育的新内涵,为乡村振兴下乡村教育遇到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一、新时代乡村教育新内涵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在具体实施乡村教育振兴的系列措施之前,我们需充分了解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育的新内涵,为乡村教育发展做好理论准备。(一)乡村教育的出发点对于在新时代乡村教育的出发点,许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其中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研究院刘铁芳教授认为,在现代化社会和现代化教育下,需要认清乡村教育的起点,是立足于“乡村”来谈乡村教育,还是立足于“教育”来谈乡村教育。从“乡村”出发的乡村教育是相对于城市教育的概念,在教学理念和模式上都更加趋于城市化,学校和政府都将乡村教育重点放在入学率、学费减免和升学率等方面;以“教育”为中心的关注模式,则强调乡村教育是“乡村的教育”,在教学理念和模式上更加注重乡土文化,关注乡村学术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4]。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我们应发展的是立足于“教育”的乡村教育,将乡村教育与乡村生活实际相融合,以促进乡村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培养其生存技能为目标。(二)乡村教育的受教对象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育受教对象也发生了转变。学者张国霖指出,如今乡村社会结构出现老龄化和空心化,在这种情况下的乡村教育,应该是“在乡村”的教育,是适合乡村老年生活的终身教育模式,而非仅是传统意义上的青少年教育[5]。为完成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必须强化乡村振兴人才支持,把人力资源开发放在首位,这便对乡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要求。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对此在五个方面作出了具体部署:一是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二是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其中特别要扶持培养乡村工匠、文化能人和非遗传承人等;三是发挥科技人才支撑作用,培养和发挥好各类农业科技人员的作用;四是鼓励社会各界投身乡村建设,吸引全社会各类人才参与到乡村振兴伟大事业中来;五是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使用机制[2]。这表明了乡村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转变。在关注青少年总体发展,为高等教育输送生源的同时,乡村教育还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型乡村人才,促进乡村社会和经济发展[2]。二、乡村教育现实困境及其对乡村振兴的影响以往乡村教育发展落后的主要原因是经作者简介:张雨欣,生于2000年,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2018级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英语学科教育。区域治理绝,缺乏对乡村的情感和家乡情怀,在毕业工作后很难再次回到乡村,更别说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了。因此,大量乡村教育生源大量向城镇流动,使得乡村未来人才基础堪忧,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持续性无法得到基本保障[7]。(三)家庭教育在乡村教育中的缺失乡村教育的一个典型特征便是,家长普遍把孩子的教育看作社会与学校的责任,这便导致了家庭教育在乡村儿童成长教育过程中的缺失。乡村教育中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社会现代化导致人口流动,大量农民进城务工,父母与子女分离,留守儿童现象在乡村极为普遍。二是,由于自身文化程度不高,乡村地区家长对子女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三是,学校与家庭之间缺失交流与联系,未实现家校共育。(四)乡村儿童生存自信和文化自信丧失乡村城市发展不平衡使得乡村教育长期处于城镇教育附属物的地位,失去了生命力和活力,这也使得乡村儿童逐渐丧失生存自信和文化自信。一直以来,社会对乡村教育的关注普遍停留在教育公平问题上,而忽略了最根本的乡村儿童与少年与乡村社会和生活的密切联系。目前乡村留守儿童心理状态存在较严重的问题。厌学逃学、缺乏情感寄托、个性品质缺失等问题十分常见。另外,生存环境对儿童和青少年身心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如今乡村教育脱离乡村环境背景本身,教材的编写和课程内容往往以城市生活为基础,缺乏与乡村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对学生理解和掌握教材上的知识造成了障碍。教育教材和教学内容远离乡村实际生活,使得乡村学生的学习和教育与自身生活脱节,导致其在乡村生活中逐渐丧失生存自信与文化自信[6]。因此,对待乡村教育我们不能直接照搬城市教育,要认识到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处于平等的发展地位,但是同时也又城市教育不同。三、乡村振兴战略下乡村教育发展路径(一)结合乡土文化发展特色乡村教育文化是乡村的灵魂,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源头和根本之一,文化兴,则乡村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乡村要培养“三风”,要注重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培育乡土文化人才,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8]。”乡村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农耕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需依靠乡村教育进行传承。在乡村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方面,开发能反映乡村生活和文化的乡土特色教材。课文内容和插图贴近乡村生活,培养学生热爱乡村家园,建设乡村家园的观念。在课程方面,结合乡村特殊的田园风光和景色,秉持“让教育回归自然,让学生热爱生活”的教育理念,开展田园课程,让学生充分感受乡村魅力。同时政府也可与学校合作,围绕乡土文化开展读书会、故事比赛、传统民间技能比赛等活动,将乡土文化引入学校课程。借助本土民间手艺人,在政府和学校的共同支持下,举办传统乡土文化讲座,帮助学生接受乡土文化熏陶。(二)改变乡村落后面貌创造良好教育环境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机遇,不断增强乡村经济实力,推动乡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的乡村教育环境。想要留在人口,留住更多乡村教育生源,政府需坚决贯彻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不断改善乡村经济环境和就业创业环境,增加老百姓收入水平,把乡村建设成宜居的美丽乡村[9],让更多的家长选择留在乡村,留在子女身边,陪伴子女成长。同时,乡村儿童留在乡村成长教育,有利于培养其乡村情怀,保障乡村振兴持续发展内源动力。(三)营造尊师重教乡村教育氛围重振家庭教育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在家庭,家庭教育对孩子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社会、学校和家庭各方应联合起来重振家庭教育,整合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资源,营造浓厚的尊师重教的氛围。乡镇领导干部要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主动为学校发展解决难题,完善教育扶贫机制。同时,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宣传力度,让乡村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加强社区教育,建设文化设施,在乡村营造浓厚的教育氛围。另外,为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可对乡村家长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邀请教育专家等到乡村学校举办家庭教育培训讲座。最后,学校与家庭之间应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体系,共同助力乡村孩子的成长教育。(四)借助信息技术发展现代化乡村教育在结合本土文化发展乡村教育的同时,POLICY也不能只单一地跟从本土化发展思路,反城市文明,这样只会使乡村孩子更加边缘化,无法进入社会主流,加剧教育不公平现象。因此要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乡村教育现代化、信息化发展,借助电脑、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帮助乡村学生接触并接纳城市现代化文化。借助人工智能、“互联网+教育”等信息技术,建立在线教育平台;通过微课、线上辅导等方式,使得优质资源在乡村教育与城市教育之间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四、结语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基础的乡村教育,应适应新时代发展变化,形成现代化的乡村特色教育体系,立足乡村振兴战略总目标,充分结合乡村实际与乡土文化,办好满足乡村振兴需要的教育。但同时,我国乡村教育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而需在探索中不断前行,聚集各方力量,共同振兴乡村教育。参考文献[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18)[2020-11-02].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2]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EB/OL].(2018-01-02)[2020-11-02].http://www.gov.cn/zhengce/2018-02/04/content_5263807.htm.[3]胡马琳,蔡迎旗.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学前教育[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4):71-77.[4]刘铁芳.重新确立乡村教育的根本目标[J].探索与争鸣,2008(12):8.[5]张国霖.乡村教育是“在乡村”的教育[J].基础教育,2018(3):1.[6]杜尚荣,刘芳.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村教育:内涵、逻辑与路径[J].现代教育管理,2019(9):57-62.[7]金志峰,庞丽娟,杨小敏.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现实问题与路径思考[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5):5-12.[8]中国网.习近平要求乡村要培育这“三风”[EB/OL].(2018-03-18)[2020-11-02].http://www.china.com.cn/lianghui/news/2018-03/18/content_50720398.shtml.[9]吴祖开.教育先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J].当代县域经济,2020(12):69-71.9

    篇七:外国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逐渐认识到了乡村建设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大对新乡村建设的投入,致力于建设美丽乡村,从而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水平,有效缩减城乡差距,促进我国整体发展和进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下,应该进一步加强乡村的建设与规划,尤其要做好生态资源的保护工作,明确建设目标,制定发展方案,促进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此进行了相关的阐述和分析。

      关键词:乡村振兴;美丽乡村;规划建设

      在乡村振兴战略下,应该加强美丽乡村的建设与规划。要做好领导工作,制定完善的战略规划,提出生产发展、村容整洁、生活宽裕等要求,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乡村,促进我国乡村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城镇化进程日益加快,城乡发展并不是简单的速度建设,还要从质量上着手,缩减城镇和乡村之间的经济差距。政府应该做好资源的整合与分配工作,为新乡村建设奠定基础。总的来看,我国村庄数量较多,所以国家经济的发展与乡村经济建设有很大关系。所以,一定要切实做好乡村规划建设工作。

      1.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原则

      1.

      科学性

      在美丽乡村规划的过程中,坚持科学性原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保障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将因地制宜、节能环保等发展观作为规划依据,同时配合当地经济政策,发挥当地的优势特色,积极建设乡村文化。以湖南省某乡镇为例,当地从交通、经济、文化多个角度入手,先调整了道路,降低了道路对乡镇内部的干[1]

      扰,然后进行实地调查,加强农业生产、加工、旅游等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全力构建复合型乡村。

      1.

      人文性

      在我国发展和建设的过程中,以人为本是基本原则,美丽乡村规划也应该坚持这项原则。在实际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提升规划和建设的积极性、有效性和创造性,做好村民的引导工作,强化村民的发展意识,促进生态经济建设,确保美丽乡村建设符合基本要求。在文化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古村落、特色文化的额保护工作,积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特色乡村的建设与发展。

      1.

      生态性

      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采取绿色环保的发展措施,遵循自然的规律和法则,确保居民、自然、经济之间的和谐发展,保留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特色。在实际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好资源整合工作,根据实际情况落实改造措施,推广有效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生态建设项目,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此外,可以建立示范村落,明确具体的战略目标,根据目标制定科学的建设方案。

      1.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方向和内容

      1.

      方向

      在乡村振兴视角下,落实美丽乡村规划建设,应该从科研的方向入手。首先,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包括规划内涵、农业现代化发展体系建设、农耕文化保护、先进知识经验的学习等多个方面,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提供更多理论依据;其次,做好评价研究。主要对建设水平进行评价,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加强问题研究、决策等工作;再次,规划设计研究。对省、市、县的地域问题进行规划,确保编制的合理性,积极发展乡村村庄,振兴乡村旅游业,开发各种特色产业,这些内容都囊括在规划设计的范围中;最后,对政策制度深入研究。在规划的过程中,应该根据乡村的实际情况,并且配合当地的政策制度,确保各项措施方案的有效落实。具体体现在土地流转、农民培训、农业发展等多个方面。此外,要加强传播和推广工作,构建有效的宣传体系,采取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形成具有特点的区域形象。

      1.

      内容

      美丽乡村规划工作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做好中外交流和政府合作。一方面,要与周边国家构建良好友善的关系,邀请外国专家来传授知识、考察访问,针对乡村建设交流经验技术。各级政府也应该做好协调配合,为美丽乡村规划建设提供更多便利和优惠;第二,编制发展报告,组织论坛活动。规划团队可以定期研究当地的实际情况,了解当前发展的状态,并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然后编制成具体打报告。通过论坛活动与国外的专家学者进行更深入的交流,针对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找出更多策略方案;第三,培养更多专业人才,组织开展评选活动。应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组织业内的专家学者,构建专业的培训机构,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人才。可以开展乡村评选活动,积极宣传乡村特色,促进乡村的持续发展和进步。

      1.

      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措施

      1.

      完善基础设施

      在规划建设的过程中能够,应该构建完善的社区体系,创造充分的活动场所,保障基础设施的完善性。各个乡镇都应该具有村委会,由村委会负责宣传、发布、组织等工作。要加强娱乐场所的规划建设,包括广场、公园等等,改善乡村居民[2]

      的文化娱乐生活,加强乡村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此外,要与邻村形成友好的合作关系,积极进行交流和沟通,建设更多教育设施,加强乡村基础教育,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此外,排水系统、网络连接、电力工程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建设内容,有助于乡村现代化的发展和进步。

      1.

      振兴村镇产业

      我国村落数量众多,村落之间的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文化、地理位置方面也存在差异。在美丽乡村规划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发挥乡村特色,坚持因地制宜的种植原则,在发展新兴产业的同时,也要继承传统产业,着重发展小农经济,拓展乡村的发展道路。根据乡村资源分布情况,可以开展旅游业,加强周边建设,构建具有人文特色的旅游基地。可以开展集体农业活动,加强技术、资源等方面的投入,提升农耕效率,改善农业产量和质量,进而获得更多经济效益。

      1.

      改善生态环境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保护和优化生态环境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首先,要做好生态建设的规划,建立垃圾回收站,杜绝垃圾的随意堆放和丢弃。加强排水系统的建设,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地形条件,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积极建设绿化景观,丰富绿化景观的种类,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其次,要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将生物链、生态资源、资源环境作为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发展,构建舒适、绿色、健康的田园生活,进而吸引更多人群,获得更多资源。

      结语:

      综上所述,在乡村振兴的视角下,要合理的规划和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特色,坚持以人为本、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等原则,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周边产业,加强基础建设。不仅要改善乡村环境,还要提升村民素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3]

      参考文献:

      [1]卢卉,蔡青秀.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的美丽乡村整治规划——以厦门同安区竹坝管区美丽乡村整治规划为例[C]//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0.

      [2]刘思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美丽乡村示范点规划与建设实践经验研究——以常州市金坛区仙姑村为例[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8,000(033):18.

      [3]薛杨,刘康宁.社区营造理念下的乡村振兴策略探索——以唐涂新村美丽乡村规划为例[C]//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0.

    篇八:外国乡村振兴参考文献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土地信托化路径比较与规划研究◎刘?颖1,2*??摘?要:土地信托化是实现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推力。文章对比分析了国外土地信托化的基本路径,总结土地信托化路径规划的关键节点,利用管理实践中的技术路线图方法对我国未来土地信托化进行路径规划。研究对于完善土地信托化制度,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契合国家农村土地改革导向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关键词:土地信托化;路径比较;路径规划;技术路线图一、问题的提出2018年9月,国务院印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全面部署了乡村振兴战略,其中在土地问题上提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这意味着土地信托化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和驱动机制。土地信托化是农村土地承包人基于对受托人的信任,将其承包的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信托给受托人,由其经营使用的一种土地流转创新方式。土地信托化后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外流而产生的土地闲置问题,也能实现土地资源和农户生产的灵活化与规模化,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完成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前,土地信托化面临的重要问题是农民依赖于将土地使用权信托给亲戚、朋友、邻居等,存在一定程度路径依赖,信托路径亟待优化。目前,国外学者对土地信托化的研究集中在微观层次,对土地信托参与主体的心理特征展开了更细致的研究,同时将土地信托化拓展到环境保护范畴,但由于国内外土地制度差异,也使得将其研究成果应用到我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国内土地信托化的研究更多集中于可行性、经验、制度立法等宏观层面,缺乏对土地信托化具体实施的微观探讨,尤其对于土地信托化未来发展的路径规划成果更显匮乏。因此,本文从国外土地信托化基本路径比较入手,总结土地信托化路径规划的关键节点,并利用管理实践中的技术路线图方法对我国未来土地信托化进行路径规划。本文的创新点在于:(1)与以往从宏观视角研究土地信托化不同,本文从微观角度研究土地信托化过程,对国外土地信托化的基本路径安排进行比较,总结土地信托化实施过程的关键节点,增加路径规划可控性;(2)与以往仅研究土地信托化经验模式不同,本文首次利用技术路线图方法对土地信托化的路径进行规划,增加路径规划科学性。研究对于完善土地信托化制度,贯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契合国家农村土地改革导向具有应用意义。二、国外土地信托化实现路径比较(一)美国土地信托化基本路径美国土地信托化基本路径:第一,委托人将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通过信托契约信托给受托人;第二,受托人发布土地信托受益凭证,委托人将土地受益凭证出售给市场投资者;第三,委托人将出售信托受益凭证筹集资金用于土地改良或满足低收入群体廉价住房需求;第四,委托人将土地委托给土地开发公司,由其进一步专业化开发,并将开发收益分配给市场投资者。美国土地信托化过程中,委托人是最主要行为主体,土地信托受益凭证的出售、土地开发以及收益分配均由委托人自主负责,受托人(信托公司)主要工作是为委托人提供信托计划。由此可知,美国土地信托中信托公司参与度低,仅作为服务商发布土地受益凭证,以满足委托人资金融通需求,同时利用信托计划让市场投资者参与土地产业。美国土地信托化过程中的要素包括:①主体:委托人(个人、公司、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受托人(信托公司)、市场投资者、土地开发者;②客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③政府:调节上述主体间利益矛盾,维持市场秩序,但不参与土地信托过程。图1为美国土地信托化基本路径图。图1美国土地信托化基本路径(二)日本土地信托化的基本路径日本土地信托化基本路径:第一,委托人将土地所有权或使用权委托给受托人;第二,受托人将土地委托给土地经※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吉林省农村土地信托化的路径依赖研究”(项目编号:2018BS28)。-91-

      营者,由土地经营者进行专业规划与管理;第三,土地经营者将种植收益交给受托人,由受托人将收益再分配给受益人,委托人与受益人都是农户具有一致性。政府和委托人(受益人)对土地经营者进行监管。信托银行在土地信托化过程中参与度高,与美国土地信托化过程中从市场投资者筹集资金方式不同,日本土地信托化过程中信托银行安排土地信托化过程中的资金筹措。日本土地信托化中的要素包括:①主体:委托人(农户)、同时间的耦合。土地信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其实现需要多种要素配合,且不同要素的耦合发展使土地信托化呈现不同特征。本文利用TRM方法和思想对我国土地信托化发展路径进行规划,以增加路径规划的科学性和应用性。利用TRM方法进行路径规划的流程:首先确定路径规划顶层要实现的战略目标,包括发展趋势及愿景;其次明晰为实现顶层战略目标要借助的方式和手段,对关键节点进行控制;最后底层确定利用中层方式方法所需的资源。图3为受托人(信托银行)、受益人(农户)、土地经营者;②客体: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③政府:保障委托人的利益,引导和监管受托人,监管和扶持土地经营者。图2为日本土地信托化基本路径图。图2日本土地信托化基本路径(三)国外土地信托化路径比较与关键节点从现有基本路径来看,土地信托化参与主体包括委托人、信托机构、土地(农业)经营公司、受益人,但不同模式主体发挥作用不同:美国土地信托化路径中委托人占据核心地位,日本土地信托化路径中信托银行占据核心地位。此外,由于国外土地私有制性质,美国和日本土地信托化客体既有土地使用权也有土地所有权。美国和日本土地信托化中信托机构既可以为委托人生产经营融通资金,也可以为投资者提供金融产品,信托制度作用广泛。土地信托化路径规划的关键节点在于:①客体方面:土地因素是路径规划的起点,需要解决什么样的土地可以进行信托化的问题?②主体方面:委托人、受托人等利益主体自身参与意愿和参与程度的不同,使土地信托化呈现不同的路径安排;③主体之间协调关系方面:土地信托化中各利益主体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影响土地信托化的稳定性和长久性,也是路径安排中的关键节点;④文化制度因素:国外有适合的土地信托和证券化制度,资本市场的繁荣也使各利益主体具有信托投资意识,我国土地的特殊性质更离不开文化制度因素做支撑保障。因此,文化意识培养和制度设计也是路径规划的重要节点。三、基于TRM我国土地信托化未来路径安排及分阶段任务TRM(TechnologyRoadmap,技术路线图)是利用可视化层级图表形式描述路径规划中战略实现的各个战略要素-92-基于TRM我国土地信托化路径规划图。(一)顶层战略目标我国土地信托化的近期战略目标是间接代理模式下提高土地要素利用效率,解决土地闲置问题;中期战略目标是直接代理模式下实现信托财产资本化,完善土地资源与养老、住房等多功能对接。(二)中层控制要素实现土地信托化战略目标需要控制的关键要素有土地要素、管理要素、关系要素,但在不同阶段,各个控制要素侧重点不同,具体为:(1)土地要素:近期阶段进行土地信托化的土地是成片、连片土地,且主要用于非粮作物种植,这一阶段的任务是实现土地确权与归集处理;中期阶段随着土地证券制度的完善,利用“股田制”将土地根据面积和肥沃程度量化成不同股份,实现“确股确权不确地”,这样土地信托化的土地就可以是分散化、碎片化土地,既可以用于非粮作物种植也可以用于粮食作物种植,这一阶段任务是实现土地的确股确权工作。(2)管理要素:近期阶段土地信托化的实施主体是政府、农户、信托机构和农业经营公司,政府作为委托主体,信托机构为第一受托主体,农业经营公司为第二受托主体,这一阶段任务是分析各参与主体的心理特征,提高其参与意愿,尤其是提高农户和信托机构的参与意愿;中期阶段农户是第一委托主体,农业经营公司为第一受托主体,信托机构、政府作为服务商起中介作用,在这一阶段保险公司、房地产开发商也可以作为服务商参与土地信托化,开发土地信托养老保险产品,实现“以地养老,以房养老”,这一阶段任务是开发满足不同需求的信托产品计划,通过创新信托产品完成土地资源与养老、住房等多功能对接。(3)关系要素:近期阶段因土地信托化主体的双重委托代理关系,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主要通过信托机构执行,这一阶段任务是理顺二次代理过程中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机制;中期阶段土地信托化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重心是农户和农业经营公司,这一阶段任务是保障其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的合理性和可实现性。(三)底层资源要素土地信托化路径规划中需要用到的资源要素主要是文化要素和制度要素,具体为:(1)文化要素:近期阶段,文化要素的重心是提高农

      户参与土地信托的意识和参与能力,突破对原有土地流转路径依赖,即土地信托流转以转包、转租形式局限在亲戚、朋友等村内部流转路径;在中期阶段,随着资本市场与土地市场对接,文化要素的重心是提高农户对土地及土地相关金融产品投资意识。(2)制度要素:近期阶段,完善《信托法》和《商业银行法》,明确委托人和受托人身份;中期阶段设计“股田制”,(二)规范土地信托化主体建设,理顺盈利模式和风险分担模式土地信托化的稳定性和长久性取决于信托化参与主体的规范建设以及主体间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担方式,因此,在土地信托化管理要素和关系要素方面,首先应根据土地信托化实施进程明确委托主体和受托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明确信托机构和政府的职能和作用,规范信托机构、保险公司等金融实现农地“三权三证”,健全土地信托农户利益表达机制,制定土地信托业务条例。图3基于TRM我国土地信托化路径规划四、推进土地信托化发展的对策研究(一)增强农户的参与意愿,完善土地信托化的支持保障体系目前国内大部分的土地信托流转局限于在亲戚、邻居、朋友等村内部,出现路径依赖根源在于农户对土地信托化认识不足,对信托金融工具陌生,对信托制度和信托机构认识存在盲区。因此,政府和媒体应在文化方面通过现有土地信托典型实践宣传,增强农户对土地信托化运行机制和优势的认识,增强农户参与意愿和参与能力。在制度设计方面,政府应完善土地信托化发展支持配套政策,规范农户、信托机构及农业经营公司等相关主体行为的同时保障他们的利益诉求,为土地信托化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此外,土地信托化离不开市场体系的支持,如高职院校、培训机构、农科院等教研主体对信托化后土地经营管理和技术的支撑;土地信托流传平台对各地区不同流转土地数量和质量等土地资源市场信息的宣传支持;金融中介机构对土地信托化相关主体融资需求的信贷支持和土地价值评估的定价支持等,这些市场体系的耦合发展有利于提高土地信托化发展的速度和效率。中介机构的服务范围,建立土地信托化参与主体准入机制和审查机制;其次应理顺参与土地信托化各主体的盈利模式和风险分担模式,尽量减少中间环节,通过信托产品的设计、养老保险产品的设计实现信托业务的集成化,通过设立土地信托机构、设立土地信托基金等多渠道保障利益主体权利实现并将风险降至最低。(三)建立科学的土地估价机制,实现土地信托交易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无论是“确权制”下还是“股田制”下土地信托化的实施前提都是对土地价值进行准确估计,因此在土地要素方面一方面应建立科学的土地估价机制,完善土地价格评估体系,提高土地评估透明度,保障农户对信托化土地的知情权,制定土地信托流转的市场价格标准,跟踪完善土地流转价格机制;另一方面应构建高流通性的土地信托流转交易市场,保障信托化后的土地流转交易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减少信托各方的交易成本,引导土地资源的绿色发展;此外,土地信托化的未来发展离不开资本市场的支持,因此,应构建土地信托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对接机制,让更多的市场投资者参与土地信托流转,扩充土地信托流转资金池,完善土地信托化的资金融通功能和投资功能,提高土地信托化发展的流动性和可持续性。参考文献[1]刘颖,管延芳.我国土地流转信托实践模式比较研究[J].北方经贸,2017(2):40-42.[2]Bunce,Susannah.PursuingUrbanCommons:PoliticsandAlliancesinCommunityLandTrustActivisminEastLondon[J].Antipode,2016,48(1):134-150.[3]蒲坚.解放土地:新一轮土地信托化改革[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4]吕洪波,刘佳.我国农村土地信托发展困境及对策[J].农业经济,2018(1):112-113.[5]李景初.农村土地信托:国际经验与中国机制设计[J].世界农业,2016(3):67-71.●作者单位:1.吉林师范大学经法学院?吉林?四平?1360002.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819-93-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