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文档大全 > 正文

    【发改规划】道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完整)

    时间:2023-04-18 07:20:03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道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哈尔滨市道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根据区政府原则通过的《哈尔滨市道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提纲》,并与《哈尔滨市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道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完整),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道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完整)


    道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哈尔滨市道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根据区政府原则通过的《哈尔滨市道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编制提纲》,并与《哈尔滨市道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相衔接而组织编制的。本规划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2011年至2015年)我区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区经济社会好发展、快发展、大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  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圆满完成。农村经济增速加快,工业实力不断增强,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社会事业和民生得到较大改善,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改革开放和体制创新步伐不断加快,为“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全区GDP由2005年的141.6亿元增加到286.2亿元,年均增长15.1%。人均GDP从2687美元增加到5417美元,年均增长15.1%。全口径财政收入从9.9亿元增加到21.8亿元,年均增长17.1%;区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4.1亿元增加到9.1亿元,年均增长17.3%。谋划和推进投资亿元以上大项目21个,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8.6亿元,累计完成411.3亿元,年均增长40.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21.3亿元增加到254.8亿元,年均增长16%。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由2005年的4.2:43.3:52.5调整为1.9:40.3:57.8。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完成增加值81.6亿元,年均增长14.6%;工业特色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精细化工、机械制造、建筑材料、电子信息、食品加工五个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总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93.8%。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实现增加值27.8亿元,年均增长19.8%;现代商贸物流体系不断壮大,专业市场达到66个、物流中心达到6个,商贸物流数量和规模始终保持全市领先。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增收,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到3.5万亩,畜牧业总产值实现21.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1.2%。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由61.5%提高到71.4%。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21.2%。

    城乡面貌明显改善。旧城改造步伐不断加快,棚户区改造面积达240余万平方米,受益居民达3万多户。举全区之力建设新农村,投入资金4.5亿元,10个村成为省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区功能不断完善,改造和新建城区道路52.3万平方米,农村公路389公里,行政村道路全部实现硬化通车,五年农村公路建设总里程超过前四十年总和。环境综合整治进一步加强,城市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植树100万株,新增绿地170万平方米,城乡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团结镇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开始启动。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68元,年均增长8.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04元,年均增长10.9%,分别比“十五”期末增长53.2%和66%。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累计为16.5万人和7.02万人,覆盖率均达到98%。新增就业1.73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9.51万人。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3.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2.32亿元。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9.1万人,参合率达100%。人口、教育、卫生、科技、文化等事业保持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程度和文明水平显著提高。

    改革开放迈出较大步伐。国有和集体企业改革稳步推进,累计完成国有企业改制169户,国有企业改制面达100%,厂办大集体企业和城镇集体企业改制分别为50户和108户。行政机构、事业单位、行政审批制度和卫生事业改革稳步推进,政府职能加快转变。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累计完成招商引资额231亿元,引进企业2316户,千万元以上企业460户,引资额达133亿元,比“十五”时期增长36%。实际利用外资0.23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到9600万美元,是“十五”时期的2.49倍。

    第二章  发展机遇

    “十二五”期间是道外区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加快建设现代化城区、实现更好、更快和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阶段。

    从国际上看,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国际经济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增长方式将出现重大调整。绿色经济将是未来发展重点,成为催生新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重要动力。同时,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将在国际经济博弈中占据较为主动的地位,为我市和我区在“十二五”期间扩大开放、增强国际合作,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大的经济危机过后往往会在高科技领域产生一场新的产业革命,这将有利于我市在“十二五”期间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装备、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将有利于带动我区化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副食品、建材、高新技术等产业发展。加上东北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具有越来越强的发展趋势和越来越大的影响力,我市乃至我区在推进东北亚大国际都市建设中都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从国内看,我国在“十二五”期间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经济增长方式正在迅速转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人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升,扩大内需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经济发展动力仍十分强劲,将迎来新一轮经济增长期。我市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也将进入全面振兴的新阶段,为我市及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从全省看,以推进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八大经济区”和“十大工程”建设全面提速,为我市乃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和机遇。

    从全市看,哈尔滨作为全省“龙头”城市,围绕“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变、惠民生”主线,当前已进入经济发展方式重要转型阶段,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快速发展势头,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现代产业集群正在形成,已经步入更好更快发展轨道。同时,国家发改委已批复我市为全国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我市将构建先进制造业和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双轮驱动”的服务业发展模式,全面实现制造业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农业产业链的延长,对拉动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

    从我区看,“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仍然高于预期。经济结构转型步伐逐步加快,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不断提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第三章  面临的挑战

    目前,发展的条件和动力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结构性、深层次矛盾和长期积累的问题凸显,“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异常严峻复杂,机遇前所未有,挑战前所未有,在紧紧抓住和充分利用好发展机遇的同时,更要增强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应对和化解在“十二五”期间面临的诸多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困难和风险挑战。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基础并不稳固,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欧美经济的复苏放缓和外部需求情况的不稳定,将直接影响我国、我市和我区的出口增长和直接利用外资规模。

    从国内形势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面临着诸多挑战,结构调整与新兴产业发展压力、内需与外需、投资与消费的结构性矛盾,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生态环境的矛盾进一步突出。城市间发展中资源、市场、技术、人才、政策的竞争不断加剧,国家在货币财政、土地、限制产能过剩行业发展、排放和节能方面的政策调整,将严重影响我市及我区的投资、城区扩张和产业聚集。

    从我市形势看,经济总量横向比差距大,产业内部结构不尽合理,工业投资规模小,投资环境差,城市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利用外资总量小,外贸依存度低,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根本改变,城镇化水平较低,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部分关键领域的体制改革没到位,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没能得到很好的发挥。

    从我区形势看,当前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十一五”期间产生的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疑难问题未能得到很好解决。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较小,工业比重较低,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产业竞争力不强,新兴产业发展不够快,城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以及园区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城区功能和比较优势未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投资环境缺乏竞争力,创新能力较差,科技投入有待提高,城乡统筹还存在许多薄弱环节。

    综合判断国内外形势,未来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压力与动力同在,发展的内部环境总体有利,不利因素虽然存在,但机遇大于挑战,有利条件多于不利条件。

    第二篇  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四章  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改造旧城、拓展新区、城乡统筹、奋力中兴”的区域发展战略和“实现中兴主战场、再塑形象主城区、奋起追赶主力军”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继续扩大经济总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全面提高整体经济综合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和率先发展,努力构建充满活力、科学文明、和谐稳定的发展新格局,为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第五章  基本原则

    坚持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以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体的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实现结构优化与平稳较快增长的有机统一。

    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统筹兼顾和全面可持续发展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妥善处理好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城市与农村的关系,改革与发展稳定的关系,促进各方相互适应、良性互动、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坚持科技进步、创新发展。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将创新精神贯穿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全过程,进一步完善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区,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

    坚持保护环境、持续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完善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机制,发展低碳经济,倡导绿色消费,促进绿色增长,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坚持改善民生、和谐发展。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健全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的体制机制,使发展目的真正体现在惠民、安民上,实现富民和强区的有机统一。

    坚持改革开放、促进发展。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按照形成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要求,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市场经济体系,实现改革开放与区域发展的有机统一。

    第六章  发展目标

    到“十二五”期末,初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生产总值由286.2亿元增加至575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人均生产总值由5417美元增加到10896美元,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22.6亿元,年均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89亿元,年均增长30%。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突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1.6:38.4:60,现代农业、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初步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初具规模,五个特色蔬菜基地全部实现有机化生产,“六大”产业集群和新兴风能产业链逐步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基本实现高端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53%提高到59%。服务业就业人员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以上。

    城区功能大幅度提升。哈东(滨江)新区开发、老城区改造步伐加快,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断扩大,污水处理、垃圾处理、集中供热、交通道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区形象和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区辐射力和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

    城乡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加快,哈东(滨江)新区和小城镇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乡镇工业化进程加快,全区生产力布局更趋合理。城乡间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明显改善。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区耕地保有量保持在3.27万公顷以上。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湿地覆盖率达到16%以上,环境保护投入占GDP的比重大于1.6%,单位GDP能耗和二氧化碳、化学需氧量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5%。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33%,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

    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非公有制经济占GDP比重显著提高。行政管理、财税、投资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和事业单位改革基本完成。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2015年进出口总额达到2.39亿美元,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5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330亿元。

    社会事业和民生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9375元和15428元,年均增幅均为14.9%以上。社会保障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居住、环境等方面条件有显著改善。

    第三篇  统筹城乡发展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发展,加大强农惠农力度,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第七章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科学制定城镇和村屯建设规划,合理确定村庄规模,统筹规划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宅布局建设,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提升小城镇综合功能和承载能力。实施农村康居工程,在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小城镇建设安居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商品房,建设面积达100万平方米。加快农村土坯房和危房改造。推进农村居民点的规模化、社区化建设,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100%。到2012年,团结镇(包括民主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建设完成60%,基本完成巨源镇和永源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到2015年,全部完成团结镇(包括民主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建设,巨源镇和永源镇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基本完善,其中团结镇和民主乡发展城镇人口10万以上,巨源镇和永源镇发展城镇人口8万以上。到2015年,全区所有乡镇和100%的行政村基本实现高等级路面贯通,村屯主要街巷道路硬化率100%。加强深水机井、大小型自来水厂等农村安全饮水设施建设,农村居民饮用水管线入户率达100%。加快农村广播电视网络、通讯网络和互联网络建设,提高农村电话和计算机普及率,有线电视网络和通讯网络覆盖所有行政村,宽带入村率达到90%以上。推进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的再生和可循环利用,以资源综合开发、农副产品综合利用为重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以植树造林、小流域治理、恢复植被为重点推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以开发沼气、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为重点加强农村新能源建设。加快实施“一池三改”项目,沼气池总量达到1200座,全区5%的农户用上户用沼气池,新建大中型畜禽养殖户沼气工程2处,总池容积2000立方米,推广沼气综合利用面积500亩,10%以上的农户改圈、改厕、改厨达到规范化标准,全区所有行政村的新农村建设基本全面达到“二十字”方针标准。

    第八章  城乡综合交通

    构建“环形+放射”的城区路网骨架结构,加强重要交通节点建设,完善城乡道路建设和城乡交通系统。积极协调市交通、交管部门的支持,大力发展城乡公共交通,逐步增加城乡公交线路、车辆数量和发车密度,缩减城乡交通时间和城乡差距。推进静态交通设施建设,提升交通综合管理水平。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覆盖全区城乡的交通网络。

    第九章  城镇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中心镇的集聚与辐射作用,进一步加强国家和市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按照城市化标准,进一步完善试点镇总体规划,突出科学性、前瞻性、包容性和可操作性,提升小城镇载体功能。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重点推进团结镇(包括民主乡)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优化人口布局,引导农户向城镇、社区转移,加速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集聚,使农业人口更多的向二,三产业转移,逐步实现人口城镇化和建设用地城镇化、农村城市化和农民市民化。到2015年,将团结镇建设成带动全区农村发展的综合性区域中心,全省小城镇建设龙头乡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的支持,将国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逐步扩大到巨源镇和永源镇,努力将三镇一乡的城镇化水平提高到65%。

    第四篇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以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为主线,以延伸农产品产业链和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为重点,加快建设立足道外、辐射哈市、服务全省的外向型都市农业基地。

    第十章  农业生产

    以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为重点,改造和提升粮食、牧业两大传统产业,巩固和发展优质特色蔬菜、休闲垂钓等优势产业。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品牌农业、旅游休闲农业,重点建设具有科技示范、生态养涵、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的都市农业示范区。加快推进省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科技创新区、现代农业装备区、生态农业区、循环经济区、水资源高效利用区、新成果展示交易区、农产品加工区、信息与技术培训区、农业观光区和综合服务区等8个功能区建设,以大田规模化和稻米优质化生产为主,大幅度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和组织化水平。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全力抓好柑桔、西瓜等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到2015年,创建绿标企业5个,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数量由16个增加到20个以上。重点推进大田规模化和稻米优质化生产,打造哈市郊区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区,在永源镇和巨源镇建设2个高油大豆、高蛋白大豆园区;在民主乡和巨源镇建设2个万亩连片标准化水稻方田,形成糯米、黑米、优质米三大种植区;在永源镇和巨源镇发展食用优质粘玉米规模化生产,全部申报无公害产品并注册,提高都市型现代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生态保障能力。到2015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47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4万吨以上,经济作物播种面积达3.15万亩,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90%以上,农业生产标准化率达到95%以上,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种植基地面积达到100%,旱涝保收田占有效灌溉面积的90%以上,供水保证率达到90%,粮食生产主要作业环节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

    加强五大蔬菜基地建设。发挥既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大力发展有市场潜力和发展前景的特色经济作物,重点建设五大绿色有机蔬菜基地,到2015年,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6.85万亩,总产量达25万吨。

    建设3.5万亩绿色有机胡萝卜标准化种植基地。以民主乡新立、庆丰、光明村为重点发展“沃参”牌胡萝卜,面积达15000亩,5年内将带动永源镇双源村、永乐村,巨源镇小山村、新坊村发展,使全区胡萝卜生产总面积达到35000亩。其中:绿色食品面积达5000亩,有机食品面积达2000亩,并完成地理标志认证。

    建设3万亩秋菜标准化种植基地。利用5年的时间在巨源镇新坊村建设1万亩的秋白菜基地,在新丰村建设1万亩秋大葱生产基地,在永源镇东川村建设1万亩的土豆生产基地。

    建设3500亩棚室蔬菜基地。以民主乡五星村棚室基地为示范,到2015年内全区连片大棚将达到3000亩,节能日光温室500亩,推行标准化种植技术,发展规模化生产,形成特色种植小区,产品注册商标。

    建设3000亩绿色有机油豆角标准化种植基地。巩固扩大团结镇3000亩“红军”牌无公害油豆角基地建设,到2015年,把基地扩展到永源镇永乐村、双源村,发展到15000亩,总产量达到3万吨,其中:绿色食品面积5000亩,有机食品面积2000亩。

    建设1900亩长日型洋葱制种基地。充分发挥长日型洋葱研究所的作用,进一步扩大民主乡400亩制长日型元葱种植基地,2015年,完成永源镇1500亩长日型洋葱雄性不育三系F1国产化制种基地项目建设。

    壮大畜禽业。加快发展以肉牛、生猪、禽类为养殖业主导品种,以奶牛、特种养殖为补充的现代畜牧业,着力推进品种优良化、养殖标准化、发展规模化、经营产业化。重点建设1个综合性养殖示范园区,3个养殖规模20万以上的家禽养殖小区,3-5个10万只以上蛋(肉)鸡养殖小区,1—2个万头生猪养殖小区(场),4-8个千头生猪养殖小区(场),2个养殖规模1000头的肉牛养殖小区,基本形成肉牛、生猪、禽类规模养殖区域特色经济产业带。到2015年,规模化养殖的比重达到70%以上。奶牛存栏达到8000头,鲜奶产量1.5万吨。肉牛存栏3.5万头,肉牛出栏3万头。生猪存栏14万头,生猪出栏16万头。肉蛋鸡存栏200万只,出栏350万只,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5%左右。

    加快发展渔业。以发展集观赏、垂钓(捕捞)、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大规模休闲场所的都市型渔业为中心,重点推进民主乡和巨源镇绿色、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实现水产养殖业的生态和谐发展。到2015年,全区养鱼水面发展到2.6万亩,其中民主乡1万亩、巨源镇1.6万亩,实现无公害水产品年产量4500吨,优质鱼种产量1200吨。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发挥山水、文化、历史和人文资源优势,重点打造农家乐旅游品牌。结合哈尔滨市“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建设,发展民主乡滨水度假和水上活动、巨源镇农事活动、民俗体验、牧野游憩、湖上观光。规划和启动哈东湿地旅游风景区、七星岛等沿江旅游景点建设。整合和激活天恒山、休闲垂钓、果蔬采摘、金源文化、鲜族风情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集观赏、垂钓(捕捞)、住宿、餐饮、娱乐于一体的都市休闲渔业,到2015年,民主乡和巨源镇能提供餐饮、娱乐、旅游观光的休闲渔业垂钓户发展到80家,总垂钓水面0.6万亩,放钓鱼池430个,冬钓馆4个,提供餐饮总面积7500平方米、住宿总面积5500平方米,逐渐形成“一条线,两个园区”的发展格局,即:16.3公里江南中环路、天恒山旅游观光娱乐园区和小白鱼泡湿地旅游园区。

    着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加大先进实用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继续实施种子种苗工程,重点支持黑龙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国家水稻基因育田中心建设,健全完善基础设施配套项目,开展水稻育种攻关和区域性特色优势农作物、畜禽良种工程项目建设。加强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种业开发,提高优良品种和优质种子供应能力。实施黑龙江农业科技示范城、民主乡五星村蔬菜园区等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引导性项目,提高农业科技转化率。推广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胡萝卜高产高效栽培、棚室蔬菜高产高效栽培、水稻无土育苗和水稻超稀植栽培技术等农业技术推广项目。2015年,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流通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提高玉米、水稻等粮食主载作物的种植规模和精深加工能力,扩大肉牛、生猪、肉鸡等大宗畜产品的产业化经营。积极引导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者自愿、有偿地依法流转承包土地,实现农业土地集约经营,到2015年,完成土地流转面积30万亩。重点支持扩大顶大集团、大庄园鹿业公司、巨源雪龙大米、永源联通油脂和民主乡顶大果蔬公司等龙头企业的产业化规模,提升产业化水平。依托第三方物流,强化永源镇、巨源镇、民主乡等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的供销关系。培育一批区域性农产品中心市场,规划建设万宝等综合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民主乡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永源镇粮食大市场建设,打造辐射哈市乃至全省的粮食贸易流通中心。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经营组织化程度。以大型农机合作社、东风苗木合作社等省级专业合作社示范社为示范,到2015年,建立10个内部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相对完善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65%以上的农机户加入农机服务组织,打造集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链条。

    第十一章  农民收入

    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优化种养结构、提高效益,增加生产经营收入。在继续巩固农民增加优质粮食、特色蔬菜、农副业等方面收入的同时,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幅增加非农产业收入和劳务收入。支持龙头企业广泛吸收农民以资金、土地、劳动力等形式入股,与农户建立新型利益分配机制,带动和帮助农民由生产环节进入到附加值较高、经济效益较好的加工、流通等环节,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到2015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428元,年均增长14.9%。全力争取省市财政以奖代补资金,重点推进各试点村产业发展项目建设。依托省级重点示范村建设,到2015年,把红光村打造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样板村,村人均收入翻一番达到5万元。到2015年,全区省级样板村发展到2-3个,市级样板村发展到6-8个,样板村有固定的增加集体经济实力的项目,年收入100万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6万元以上。

    第五篇  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发挥产业技术基础雄厚、部分行业国内领先的比较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以骨干企业、产品为龙头,瞄准价值链高端、技术高端、产品高端和服务高端,坚持创新驱动,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和区域配套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重点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15年,基本建成化工、装备制造、建材、电子信息、食品、高新技术等六个产业集群和一个新兴风能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3.6亿元,增长101%,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98%。工业总产值从334.7亿元增长到585.41亿元,年均增长15%,工业增加值由82亿元增长到171.68亿元,年均增长15%。

    第十二章  装备制造业集群

    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优化结构,改善品种质量,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重点改造提升和发展红光锅炉、团结锅炉、龙江特种装备、白桦林等企业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依托中船重工第703研究所科研实力,构建锅炉制造、锅炉加工以及上下游产品配套生产的锅炉制造基地。继续巩固与哈工大、上海工锅所等科研院所的产学研联合体,拓展合作范围。加快推进红光锅炉DHL角自承水管式锅炉以及大吨位环保节能锅炉、循环硫化床锅炉、生物质锅炉等产品研发,加快白桦林金属工业集团GGP300-0.3-Ⅱ型固态高频感应加热设备、哈尔滨东北泵业有限公司单级双级自熄泵、哈银光电镀有限公司镀锌三价铬等项目建设。

    第十三章  化工产业集群

    以化工区为依托,推进化工工业向规模经济化、技术高新化、加工精细化、经营国际化方向发展。大力发展高科技和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工产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化工专业物流。重点支持中石油、中国蓝星哈分公司等企业谋划大项目,加快推进蓝星集团年产10万吨粗苯加氢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

    第十四章  副食品加工业集群

    以绿色和特色为发展方向,依托优势特色资源,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发展带动资源开发的食品加工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以市场为导向,工业带动农业,大中小企业、上下游行业协调联动的发展格局。重点扶持老鼎丰食品、裕昌食品、商委红肠等老字号企业改造提升,扩大生产规模,推动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金技术密集型转变。拓展和延伸粮食和畜禽加工产业链条,整合绿色优质大米资源,培育地域品牌,申报原产地证书,发展精细化、小包装加工,全力支持商委红肠、老鼎丰食品、雪龙大米等企业品牌进入省内外大型超市,拓展国内市场。支持巨源镇大米与浙江、江苏、上海等主销售区的合资合作。大力改良生猪等肉用畜禽品种,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模式,建立健全从繁育、养殖、饲料、防疫、屠宰到肉制品加工的产业体系。重点支持巨源镇年产50万头生猪和年产50万只禽蛋项目,继续拓展良种繁育和养殖规模,逐步实现精深加工。2015年,实现年产100万头生猪和年产100万只禽蛋,生猪屠宰加工能力达到100万公斤,肉鸡屠宰加工能力达到180万只。

    第十五章  建材业集群

    壮大基础建材业,加快发展新型建材业。重点支持亚泰哈水、华夏水泥、前进水泥等规模以上骨干企业发展,加快推进投资9.4亿元的亚泰新型建材工业园建设,发展水泥下游产品,熟料产能达到495万吨,水泥产能达到500万吨,率先跨入我市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的企业行列。加快推进亚泰哈水G级油井水泥、中热和低热硅酸盐水泥灯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建设完善100万吨水泥粉磨系统、日产4000吨熟料生产线和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扩大“天鹅”品牌覆盖面和产品市场占有率,到2015年,黑龙江市场和哈尔滨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16%和28%。

    第十六章  电子信息业集群

    创建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良好政策环境,有序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重点发展以益仁电子、恒谊自动化、智通科技等高新技术企业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进一步扩大益仁电子国内外市场份额,益仁电子与韩国三星、LG、日本SHINKO电气等多家知名公司合作贸易合作范围,推动企业做强做大。加快推进益仁电子微波炉微型电机项目、2.5英寸M7S500G磁头项目和鼎昕电子蓝宝石深加工项目、智通科技有限公司智能载波抄表系统扩能技改项目建设,2012年全部实现达产。

    第十七章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以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工程,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加快应用高新技术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善和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推进一批技术起点高、市场容量大、拉动作用强的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项目,引进、开发耐磨离心泵 、快速加热炉、小型太阳能电池等高新技术及产品150项以上。 重点支持松花江药业、仁皇药业、中惠集团、益仁电子以及黑龙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刺五加滴丸、低温辐射电热膜项目、水稻基因育种等产业化项目。集中力量启动和实施风力发电塔架、80万吨水泥粉磨系统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

    加快产业技术升级。以锅炉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为重点,以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突破口,加快先进制造技术、新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现代装备与工艺应用,加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攻关,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重点推进团结锅炉、红光锅炉等企业产品研发和提档升级。

    完善科技创业服务体系。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打造科技创新载体,加快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重点支持创业中心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建立科技创业基地。

    培育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培育创新主体,大力发展生物制药、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加快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支持和引导红光锅炉、益仁电子等具有良好成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开发关键技术,重点支持新能源设备、高效节能大型锅炉和水泵、综掘机临时掩护支架等项目建设。

    储备前沿高新技术。加强关键性高新技术储备,重点储备电子、生物制药、节能环保等领域关键技术。

    第十八章  风能产业链

    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技术研发和产品创新为基础,通过政策扶持和行政服务支持,大力发展风能产业,发展壮大风电龙头企业。重点做大做强红光锅炉风能产业项目,积极推进红光锅炉年产1000台兆瓦级风电塔架项目建设、2.5兆瓦级以上海上风力发电塔架系列产品研发。2015年,基本建成风电发电机、控制系统、风机叶片、轮毂和塔架、配套设备、关键零部件制造直至风机设计装配一整套比较完备的新兴产业链条。

    第六篇  壮大现代服务业

    坚持优先发展服务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着力发展知识含量高、服务半径大、辐射功能强的高端服务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加强重大基础性、功能性现代服务业设施建设,强化城市现代服务功能,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第十九章  金融业

    健全区域金融体系。吸引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分支机构,逐步完善并做大区域金融服务圈。搭建由证券公司、基金公司、风险投资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构成的直接融资平台。发展完善金融咨询、评估、登记托管、产权股权交易等金融中介服务,促进区域金融资源合理配置。

    完善区域担保体系。充分用好用足现行担保政策,加强与市担保中心和各担保公司的协调沟通和合作,逐步构建面向重点发展领域、民营科技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平台。

    第二十章  现代物流业

    结合“中兴”发展战略,构建以“物流园区——物流中心——物流配送网点”为支撑,以物流网络和物流信息平台、交通信息平台为依托的城市现代物流体系。合理布局,加快建设区域性物流园区等物流节点。加快建设完善哈东物流园区、南极商贸物流园区、禧龙国际商贸物流园区、神州农业综合物流园区、雨润农产品物流园区、神州国际物流园区、中顺汽车园区,发展第三方物流等新型物流业态。规范和引导运输、仓储理货、专项配送、货运代理等企业完善服务功能、拓展服务范围,构建覆盖全市、辐射全省、联通国内外的大流通、大物流体系。到2015年,发展物流园区5个,发展物流企业20户。

    第二十一章  旅游业

    根据 “塑造旅游精品”的总体要求,发挥区位、自然资源、地理环境、人文历史多元、旅游项目建设快等优势,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市资金支持,按照生态休闲之旅、文化名城之旅、江畔风情之旅和欢乐乡村之旅,打造“人文老城,生态新区”的产业定位,围绕“一江、一山、一城、两河、三岛”旅游资源辟建天恒风景区、中华巴洛克历史保护街区、江畔风情和欢乐乡村四大主题旅游序列,形成宗教文化、金源文化、红色文化和民族工商业四类配套产品,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三区”、“一带”和“四园”区域旅游发展格局。

    加快建设完善“三个风景区”。 组织编制天恒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和控祥规划,有序推进风景区旅游项目建设。加快阿什湖风景区11.38平方公里的阿什湖建设,完善水上观光游乐项目,形成山水相依、湖光山色的滨湖生态景观。启动中华巴洛克历史保护街区一期工程旅游项目建设,重点建设包括中高档精品小吃城、东北地方特色旅游产品城、名人蜡像馆、茶馆书场、洗浴、客栈、地方戏(刘老根大舞台)、古玩、字画、工艺品城、山东会馆、西餐吧、KTV歌厅等八个分区在内的旅游景区。

    大力推进“松花江沿岸百里旅游观光带”建设。重点推进包括欢乐岛(苟岛)、江畔民俗风情公园、七彩城公园、水世界体育公园、民主老亮子湿地公园、齐王墓遗址公园、白鱼泡湿地公园、靖江楼、沙砣岛水师营、天上人间湿地公园在内的旅游观光带配套设施建设。

    加快健全和完善“四个观光园”。重点建设民主农业科技示范园、哈东工业游示范园、石人沟果木采摘园和巨源湿地观光园,加快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形成“二日游”旅游圈。

    积极拓展“七条旅游线路”。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完善 

    旅游线路,拓展旅游内容。重点推出天恒山避暑消夏之旅、天恒山冰雪竞技之旅、历史文化之旅、浪漫都市风情之旅、红色旅游之旅、农家乐之旅、工业游。

    第二十二章  商贸流通业

    大力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商贸流通结构战略性调整,积极发展大型综合超市、仓储型超市和大型专业市场等新型商贸业态,提升城区商贸业整体发展水平。到2015年,建成年成交额10亿元以上市场5个、1—10亿元市场10个。

    做大做强专业市场。进一步加快完善鞋类、灯具、服装、文化用品、酒店用品、古铁、五金、建材、家具、小家电、食品等专业市场基础设施、不断扩大规模、提高影响力和辐射力。按照搬迁整合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规划建设一批发展思路,重点搬迁整合北环商城、中马路装饰材料市场,三马纺织市场、太平陶瓷批发大市场等专业市场,改造提升红旗家具城、黎华家具装饰材料城、玛克威商厦、丰光灯饰市场、大新鞋城、温州国际商贸城等专业市场,规划建设百强汽车城、先锋路汽车4S店一条街、汽车产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等专业市场。

    改造提升消费品市场。进一步提升老城区核心商业中心区的品位和经营、服务、消费档次。发展新型商业批零业态和新型消费业态,结合中华巴洛克和“三马”地区改造,开发建设配套设施完善的新型商业中心区。重点在三马地区规划建设皮草一条街、名烟名酒一条街、婚庆用品一条街、酒吧一条街、灯饰展示一条街等特色商业街,在靖宇大街规划建设以老店铺、名小吃、茶楼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服务型商业街。加快推进靖宇大街商业基础设施改造,提升家乐福、千禧太阳购物广场等服务功能,健全和完善黑天鹅国美家电、南极国际商贸城、好又多超市、道外客运站、滨江火车站、“和、平、安、康”四条食品商业街服务设施。

    建立健全农村消费品市场。加快推进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健全农村流通网络。鼓励和支持经营业态创新,加快连锁、特许、配送、代理等业态发展。

    第二十三章  房地产业

    完善房地产市场体系,优化供给结构,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坚持宏观调控和市场运作相结合,有序推进房地产业发展,继续扩大房地产需求,通过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出租房和商品住宅,拉动建筑业、建材业、装饰装修业等相关行业发展,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充分就业。加强房地产开发建设秩序监督,规范发展房地产服务。

    第七篇  优化城市化布局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加强城市载体功能建设,科学规划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缓解中心城区压力,增强各乡镇产业功能、公共服务和居住功能,提高空间有效载荷和利用效率,为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适宜的空间载体和功能支撑。

    第二十四章  城乡布局

    坚持“东进”战略,高起点规划哈东(滨江)新区,将该地区打造成全区重要经济增长极。打破城乡隔绝、行政区划分割、自成体系的空间形态,以老城区为核心,交通干线为纽带,城镇体系为各级网络节点,形成城乡一体、区域协同的区域空间格局。加快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四个乡镇为基础,辐射到广大农村地区的多层次、网络状城镇体系。中心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区域辐射能力。以团结镇和民主乡为主的四个乡镇,重点承接中心城区调整产业布局的工业和现代流通业等产业、疏解的人口以及相关功能,带动城乡区域一体化发展。

    第二十五章  产业布局

    按照拓展西部、开发东部、完善南部和空间利用集约化和要素配置集群化的总体思路,调整优化空间秩序,推动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作物带和基地集中,服务业向各级网络节点适度集中。

    调整工业布局。结合以“退城进郊”为重点的中心城区工业布局调整,加快哈东(滨江)新区4.9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工业企业全部进入工业园区,老城区工业企业分批分期进入工业园区。到2015年,全部完成二环路以内的工业企业搬迁入驻和二环路以外重点污染企业搬迁改造,实现建成区无污染企业。

    完善农业布局。推进优质粮食基地和现代都市农业建设,2015年,基本建成以巨源镇和永源镇为主的优质玉米作物带,以民主乡、巨源镇和永源镇为主的优质水稻作物带,以巨源镇和永源镇为主的优质大豆作物带,以民主乡、团结镇、巨源镇为主的家禽和生猪养殖基地,以永源镇为主的肉牛和生猪养殖基地等规模养殖区域特色经济产业带

    创新商业布局。按照强化中心,突出特色,服务生产,便利民生的原则,以老城区为重点,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靖宇大街商业核心区配套服务设施,加快推进“三马”地区等新型商业中心区建设,重点培育发展辐射全市乃至全省的特色专业市场和区域性商品集散中心,加快建设区域新商圈。

    健全物流业布局。加快整合物流资源,加大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依托公路、铁路、航空、航运交通枢纽站点和仓储作业区,进一步完善哈东、哈港等大型物流节点,建立健全以禧龙综合物流园区为核心,能够提供高效、快捷、优质服务的现代物流体系。

    第二十六章  哈东(滨江)新区

    围绕高新技术、现代服务、特色旅游和都市农业等相关产业,

    按照建设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与哈尔滨市的重要产业承接区域和打造商贸物流基地、低碳工业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商住园区和生态旅游风景区的发展定位,将哈东(滨江)新区建设成与哈西、群力遥相呼应的集居住、商务、生态、加工业、科技农业、物流、生态旅游业为一体的哈尔滨东部发展新城区。重点推进5.79平方公里的物流园区、4.9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6.57平方公里的商住园区和水系景观带项目建设。到2012年,基本完成各功能区的基础和配套设施,实现工业产出比9.5%,GDP总额110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25%以上,财政收入1.34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20%。到2015年,哈东(滨江)新区“三区一带”建设基本完成,各功能区企业入驻率达到80%以上,其中物流园区内知名物流大型企业占园区企业总数的40%。实现工业产出比38.1%, GDP总额200亿元,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30%以上,财政收入6.6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的30%。

    第八篇  完善城区基础设施

    围绕改善人居环境、构筑产业支撑、健全区域网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承载能力。

    第二十七章  道路交通

    完善城市道路布局,打通“断头路”、拓宽“卡脖路”、改造破损路。加快城区基础设施重点工程建设,优化路网结构,重点拓宽改造哈东路、东直路等重要干道,打通红旗大街、南勋街、华北路、临堤街,改造东巨路、黄家崴子路、郭地方路和天恒大街,形成以快速路、主干道为主,次干道为辅,支路网均衡,衔接良好的城区道路网络。2015年,改造和新建城区道路10万平方米,城区道路建设和管理质量进一步提高,主、次干道(含人行道)的市政设施完好率达99%以上。

    第二十八章  居住环境

    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老城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区载体功能,提升城区形象。重点推进以城市交通、供水、供气、供热、防洪、垃圾处理、污水处理、棚户区改造、公共应急系统等为重点的“城市民生工程”。加快推进新老城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居民庭院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到2015年,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1平方米,人行步道板铺装5万平方米,居民居住和生活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第二十九章  城市管理

    按照城市管理人性化、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要求,完善市、区、街三级管理网络,推进城市管理向社区延伸。推进城市管理方式方法的创新,完善网络化管理模式,深入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强化城市日常管理,加大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力度,管理主要街路基本消除“十乱”(乱搭乱建、乱吊乱挂、乱堆乱放、乱贴乱画、乱设乱停)和“两摊”(违章占道经营、违章倚店设摊)。严格控制城区噪音扰民,抓好工业噪声声源的治理,加强建筑施工工地夜间施工管理,创建新的噪声达标区,使噪声达标区面积达到95以上。大力改善城区卫生环境,重点加强城郊结合部、出入城道路、景观路、主次干道、街巷、居民区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到2015年,建成省级卫生标兵区和国家卫生城区,创建省级健康促进社区5个,市级健康促进社区 5个,区级健康促进社区20个。

    第九篇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

    进一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努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十章  教育

    确立教育在提高市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优先发展覆盖城乡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统筹教育资源配置,优化教育结构,建立覆盖城乡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体系,注重公平和质量提升,形成惠及

    全民的公平教育。

    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加快推进幼教资源全覆盖,到2012年,城市基本普及学前3年教育。到2015年,农村基本普及学前2年教育,每乡镇建一所中心幼儿园。三岁以上幼儿入园率城市达98%以上,乡镇达94%以上。

    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初中巩固率分别保持在99.9%和99.7%以上。加大标准化学校建设力度,到2015年,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全部达到标准化,农村学校达80%达到标准化。农村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为流动人口子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义务教育。推进基础教育创新,大力发展素质教育,加强思想品德、体育、卫生、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加强高中阶段教育。推进普通高中达标建设,2015年,普通高中全部达到《黑龙江省普通高中达标学校标准》。加快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到2012年,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4%,到2015年达95%。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培养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加强职业学校建设,重点建设1个综合性实训基地和2个专业性实训基地。加强品牌示范专业建设,建设10个示范性专业。扩大职业教育招生,一次就业率达98%以上。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到2015年,“双师型”教师达65%以上。

    稳步发展特殊教育。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两所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全部达到标准化,残疾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

    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健全教育财政支出逐年增长机制。加强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建设。健全农村义务教育免费政策和经费保障机制,完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

    第三十一章  医疗卫生

    初步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能力。建立比较完善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巩固完善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健全卫生信息网络建设。重点加快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和药品集中招标体系建设,探索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公立医院改革新模式。到2015年,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

    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到2015年,城区法定传染病网络直报完整率和及时率达100%,加大疾病防治力度,规范结核病患者的发现、治疗,强化全程督导管理。计划免疫接种率达98%以上,孕产妇和6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达95%以上,居民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达90%以上。加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建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网络直报率达100%,卫生监督覆盖率达100%。

    加快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新增医疗卫生资源重点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加强医学人才特别是全科医生培养,到2015年,全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业务用房达标率达95%,规范化管理率达97%,实行“十统一”管理率达95%。完善区级社区卫生信息网络平台,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内涵建设,开展中医中药进社区服务。到2015年,实行绩效考核制度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达100%,完成辖区65岁以上老年人免费健康体检,做到应检必检。实行动态管理的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5%。逐步落实农村“三网四化”项目,强化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的一体化和规范化管理,到2015年,全区农村卫生院、村卫生所一体化管理率达100%,规范化建所率达85%以上。加快乡镇卫生院房屋改造,全面提升全区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建设和医疗设备装备水平。建设三镇一乡规范化计划免疫门诊,门诊建筑面积不低于90平方米。

    保障和增加财政投入。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增加对卫生事业的投入,确保卫生投入逐年增长,用于城乡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助经费达到每人每年国家规定的标准,国家免疫规划中确定所需的免疫规划经费、工作经费、结核病规划专项经费、农村卫生机构经费纳入区级财政预算。

    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实施“管办分离”,推进卫生事业全行业管理。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在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实施基本药物零加价改革。探索公立医院改革的有效办法。推进临床路径管理试点,探索建立电子病历。深化公共卫生均等化改革。加大农村卫生“乡(镇)村一体化”改革,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质量和档次。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健全和完善计划生育相关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提高生殖健康水平,改善出生人口素质,遏制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趋势。到2015年,全区总人口(按计划生育统计口径)控制在81.4万人以内,人口出生率不超过6.6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60‰以内,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的良好态势。

    第三十二章  文化

    按照布局合理、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要求,加强基层文化阵地建设,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发展面向城乡的公益性文化事业。以农村基层为重点,继续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博图等公益性文化设施建设,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鼓励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发展新型文化业态。依托“历史文化品牌”、“建筑文化品牌”、“饮食文化品牌”、“市井文化品牌”优势,着力打造文化旅游名片和民俗文化名片,不断扩大知名度,提升整体文化形象。转变文化产业发展方式,积极培育立区文化骨干企业,大力培养文化人才,增强区域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民间工艺,引导民间工艺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带动相关产业创新发展,加大物联网和创意文化等文化企业扶持力度,增强区域文化产业实力和竞争力。

    第三十三章  社会保障

    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事业保险、工伤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初步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加快推进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体系建设,进一步扩大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加快启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补偿水平。到2015年,城镇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的参保率和参合率基本达到全覆盖,实现应保尽保。

    健全城乡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体系。加强社会福利建设,大幅提高老年人和孤残儿童福利服务和保障水平。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和医疗救助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城乡的阶梯式社会救助结构和多元式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救助标准和保障能力。建立起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基本框架,使保障水平和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不断缩小残疾人基本生活与社会平均水平的差距,提升和维护好残疾人生存权、发展权和受教育权力,促进残疾人平等参与,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到2012年,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3720元/年和1500元/年。到2015年,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4500元/年和2000元/年。

    进一步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棚改房、泥草房改造、公租房和廉租房等惠民利民工程建设,扩大经济适用住房、廉租房、公租房受益面。到2012年,提供廉租房  套,货币补贴受益低收入家庭达700户,完成10片棚户区改造,建筑面积175万平方米,2.5万户居民受益。到2015年,提供廉租房600套,货币补贴受益低收入家庭达2000户。

    第三十四章  就业

    进一步加大就业再就业扶持政策落实力度,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重大项目和产业规划促进就业机制。完善市场就业服务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为重点,支持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完善区、街、社区三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建设农民工培训基地和职业培训基地。加强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引导和服务,确保登记失业求职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服务率达到90%以上。到2015年,新增就业人数达8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下岗失业人员等各类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85%以上,困难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90%以上,“零就业家庭”成员中至少有1人实现稳定就业,辖区内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90%以上。城镇劳务输出17583人,公共职业介绍40971人,职业介绍成功27188人。再就业培训3万余人。到2015年,培训农村劳动力80%以上,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4.2万人。

    第十篇  扩大改革开放

    第三十五章  体制改革

    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推进各项领域改革,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力争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降低行政成本。健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加强行政问责制,改进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对批准实施股份制改制的企业,指导企业进行审计和资产评估,进行资产处置审批。对整体转让的企业,指导企业加快办理相关手续。对已完成改制的企业,引导和督促办理相关手续,及时享受优惠政策。对关闭消号的企业,帮助其理清资产及债权、债务,对有效资产进行监管。对改制已结束的企业,引导其建立新的企业运行机制。到2015年,全部完成国有企业改制。

    加快推进厂办大集体和城镇集体企业改制。根据企业各自不同特点,支持企业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改革途径,通过产权置换、土地置换等,加快引导集体企业改制。到2015年,全部完成集体企业改制任务。

    加大事业单位改革力度。积极稳妥推进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事业单位改革,培育扶持和依法管理社会组织,支持、引导其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引进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实现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2015年,基本完成事业单位改革任务。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市支持非公有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继续扩大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到2015年,非公有经济比重达到80%以上。

    第三十六章  招商引资和对外贸易

    坚持国内外开放发展战略,完善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加快发展区域经济。继续推进与宾县的区域合作,推动优势互补、产业对接和合作交流。积极整合招商资源,加快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不断完善招商信息服务体系和招商引资互动平台。到2015年,引进企业1000户,其中千万元以上企业300户,引资额达180亿元。国内经济协作项目100个,到位资金150亿元。引进外资项目30个,到位资金1.5亿美元。出口完成总额9120万美元,年均增长20%。

    第十一篇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坚持以节约资源和节能减排为核心,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以发展低碳经济为内在动力,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十七章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

    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加快形成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建立健全清洁生产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建立生态工业园区。在重点行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提高水重复利用率、中水回用率,出台鼓励发展新能源和低碳经济的激励政策。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进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

    以建设低碳型工业、建筑业为重点,鼓励企业加大对节能、清洁能源、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投入,实施低碳经济示范项目建设。引进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型企业,大力推广应用太阳能发电、LED照明、建筑节能、节能环保技术等绿色能源技术。引导广大群众转变生活方式,倡导健康文明、节俭适度和生态环保的低碳消费。

    第三十八章  环境保护

    坚持预防优先,防治结合,从源头减少污染物产生。严格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深入开展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以燃煤单位烟气脱硫为重点,有效控制煤烟型污染。加强城区生态走廊建设,扩大城区绿地配套开发面积。重点加强以白鱼泡为代表的湿地资源保护和修复,加快配套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清洁家园、田园和水源。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积极引导城乡居民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倡导绿色、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

    第十二篇  规划实施保障措施

    《哈尔滨市道外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是经道外区第十五届五次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的,是道外区未来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要加快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采取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科学有效配置公共资源,确保《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完成。

    第三十九章  建立健全制度保障机制

    为确保《规划》顺利实施,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和战略重点,重点完善财政、行政管理、目标责任制和干部考核等方面的体制机制,为《规划》实施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

    第四十章  调整和完善财政预算分配机制

    努力扩大财源,加强税收征管,增强地方财政保障《规划》目标和重点任务实施的能力。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对《规

    划》重点目标和任务的支持。

    第四十一章  做好年度计划与规划的衔接

    根据《规划》制定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合理确定年度发展目标,综合运用各种调控手段引导资源配置,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规划》确定的预期性目标基本一致,通过合理安排年

    度财政预算、投资计划等,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第四十二章  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评估机制

    完善《规划》执行的动态观测和反馈机制,加强对重要目标和任务落实情况的跟踪检查,自觉接受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委会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进行的中期评估。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分解和落实《规划》确定的发展战略、目标任务,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并将其列入政府考核目标。

    第四十三章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围绕《规划》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目标和任务,大力推进实施现代农业、产业振兴、城市提升、生态建设以及改善民生等重大项目。进一步加大重大项目前期投入力度,加强项目策划包装和论证审批,完善项目建设条件。健全重大项目推进工作机制,优化建设环境,提高管理水平和建设质量。积极拓宽重大项目融资渠道,加强政府融资平台建设,增强市场化融资能力,加大信贷资金投入,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扩大直接融资规模,建立健全多元化投融资机制,保障重大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