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文档大全 > 正文

    发改规划五大连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23-04-16 19:15:02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五大连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促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根据国家、省、黑河市关于编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工作部署,按照市委关于编制我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发改规划五大连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供大家参考。

    发改规划五大连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五大连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
    规划纲要


    为促进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根据国家、省、黑河市关于编制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工作部署,按照市委关于编制我市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总体要求,制定五大连池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基础 

    “十五”期间,市委确定了“特色绿色农业和矿泉旅游兴市”战略,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市委的战略部署,克服困难,团结拼搏,圆满的完成了“十五”计划,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经济持续稳步发展。预计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6亿元,年均增长10.4%。人均地区生产总值4690元,年均增长10.2%。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五年累计完成1.78亿元,年均增长6.9%。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预期目标。 

    产业发育初见成效。矿泉系列产品进程明显加快,矿泉水、矿泉白酒、矿泉乳品等矿泉系列产品的档次进一步提升,正在逐步成为我市工业支柱产业。山口水域被批准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山口湖被国家列为AAA级旅游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新建了金隆、阳光、山口湖等旅游宾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日益完善,旅游及配套产业开发取得新进展。

    基础设施不断改善。新建了山口湖至二龙山、市区至讷谟尔、市区至太平乡三条白色路面,讷五公路市区至团结段开工建设,公路骨架网络基本形成,全市新增白色路面226公里,是“九五”期间的4倍。五年间,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3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了 19.2%,城市重心东移战略的实施,使楼房面积新增 33.6万平方米。县镇供水、集中供热、青山公园建设、城市道路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累计投入资金5000余万元,城市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观。

    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北京中科数码网讯有限公司、哈尔滨双隆盛商贸有限公司、绥芬河东谕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双鸭山金隆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双鸭山金力公司和弘晔供热供水公司、哈尔宾华星房地产开发公司等省内外知名企业来我市投资建厂,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东谕百货大楼、金隆大厦、华星小区等标志性工程,启动并实施了城市集中供热项目,火山泉饮品有限公司、双隆盛酒业有限公司生产的具有地方特色系列矿泉产品,添补了我市空白,五年来累计招引域外资金4亿元。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五”期间累计推广实施农业先进适用技术项目116项,累计实施科技项目面积324万亩。农业科技覆盖率达75% 。教育改革不断深入,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投资2500万元新建了高级中学教学楼等项目2万平方米。投资1600万元,新建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2.6万平方米。教学质量稳步提高,高考升学率达到42.2%,比“九五”期间增长 11.4%,“两基”工作获省级先进单位。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投资760万元建设了疾病控制中心、传染病区及中医院,农村新型合作卫生医疗体系开始启动。人口与计划生育、社会保障体系、社会福利和救灾救治体系得到加强。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887元和3000元,分别比五年前增长了93.5%和49.6%。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 17.2亿元。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由 17平方米提高到 21.5平方米,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0.9 %,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48.1%。

    “十一五”期间,我市将进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也将发生新的变化,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从国际环境看,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增强,我国与欧美、欧盟、东盟等主要经济体合作不断扩大,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两国政府支持毗邻地区开展经贸合作,有利于我们利用俄罗斯资本、资源、技术和市场,开展经贸合作和技术交流。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综合国力竞争更为激烈。从国内环境看,经济发展进入战略性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经济增长方式将发生重大变化;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加速融合;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计划的全面实施,中西部地区发展步伐加快,区域经济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十一五”期间是国家全面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时期。国家现已出台减免农业税、国债投资、扩大增值税抵扣范围、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核减商业贷款等政策。今后将继续加大对东北的支持,也会因此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外部生产要素投入东北地区。南方省份以原料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为主的产业也呈北移倾向,这也为我们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基础工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在看到有利机遇与发展优势的同时,也应正视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一是经济结构不合理。我市是农业市,工业发展滞后,一产大而不强,二产相对薄弱,三产发育缓慢,没有骨干与支柱企业。二是发展基础薄弱。经济总量小,历史欠帐多,基础设施不完善,财政投入能力差,自我积累水平低,人才、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匮乏。三是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在逐渐拉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发展,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进一步提速,资源、市场、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的竞争更加剧烈,我们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这些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需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谋划未来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深入实施“特色绿色农业和矿泉旅游兴市”战略,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牵动,大力培育主导产业,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作为中心环节,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为基本任务,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及城乡一体化进程,把五大连池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富足的矿泉旅游文化名城。

    (二)基本原则 

    ----落实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此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转变观念,拓宽思路,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举措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经济社会发展真正地转入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中来。

    ----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坚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强化服务第一的观念,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拓宽招商引资领域,营造最优投资环境。将引资和引智结合起来,将内部建设和借助外力结合起来,吸引域内外各类投资主体来投资创业。

    ----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培育主导产业。矿泉系列产品加工业、农林产品加工业、旅游配套服务业是我市最突出的优势特色经济,这三大产业的加快发展,必然牵动全市经济步入快车道。要着力做好培育主导产业这篇文章,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运行质量。挖潜增效,调优结构是“十一五”期间我市重要的战略任务,要在稳定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加大工业新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力度上做好文章,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和第三产业,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加快发展步伐。

    ----注重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加强生态市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统筹安排区域内、城乡间的发展,完善区域间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加强小城镇建设,全力推进新型农村建设进程,不断增加区域内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民的收入,提高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切实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构建和谐社会,使城乡人民过上更加富足、文明、安康的生活。

    三、总体目标 

    今后五年乃至一个时期,我市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把五大连池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特色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矿泉系列产品生产开发基地、火山生态旅游接待服务基地,北方高寒地区充满商机和魅力的多功能、现代化矿泉旅游文化名城。

    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6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9亿元,年均增长5.7%;第二产业增加值3.6亿元,年均增长23.8%;第三产业增加值10.2亿元,年均增长12.7%。三次产业结构达到48:14:38;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7400元以上;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2亿元以上。

    全市一般性财政收入达到3700万元以上,年均增长10%以上。

    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210万美元,年均增长2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5亿元,年均增长10%。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250元,年均增长10%。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50元,年均增长5%以上。

    城镇化水平达到45%。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

    四、经济与社会发展重点

    (一) 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加速现代农业进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我市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的支持,把我市建成国家商品粮基地。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可持续发展。围绕农业生产基地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进程。

    到2010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12.9亿元,年均递增5.7%。粮豆薯总产达到6.6亿公斤,年均递增4.4%。其中市属农业增加值达到4.8亿元,年递增5.1%。播种面积123万亩。粮豆薯总产达到2.8亿公斤,年均递增4.9%。

    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确保粮食稳步增产。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引导和市场配置资金的作用,优化融资结构,增强融资能力,形成多元化投资、多渠道筹资的农业投入机制,不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高标准粮田项目的建设,逐步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到2010年我市新增水田面积3.6万亩,改造中低产田20万亩,新建高标准良田30万亩,标准良田达到80%以上。深化耕作制度改革,提倡合理作业、联合作业和场乡共建,大力推行机械深松、少耕免耕为中心的耕作技术推广,重点配置马力大、技术含量高、能够进行复式作业的新型农业机械,2010年全市田间五项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92%以上;加大“种子工程”实施力度,加快品种更新换代,加大对优质、高产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建立小麦、大豆良种繁育基地和集种子生产、加工、标识、销售为一体的种子营销网络。到2010年使我市粮豆薯总产达到6.6亿公斤,年均递增4.4%,实现稳步增长。

    我市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市域跨跃四、五、六三个积温带,绿色食品开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十一五”期间,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增强农副产品市场竞争力为目标,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依托我市丰富而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进一步深化种植结构调整,建立100万亩“双高”大豆、2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25万亩马铃薯、8万亩矿泉稻四大粮食生产基地;围绕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按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规程,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加快认证进程,做好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认定认证申报以及认证后管理工作,提高认证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用三年时间,使我市主要农作物基本达到无公害种植标准,用五年时间,使绿色食品种植面积扩大和稳定在100万亩左右,稻、麦、薯、蚕、麻、豆、瓜、菜、药、菌等十个生产基地初具规模。

    实施良种化工程,发展畜牧养殖业。坚持科技兴牧的方针,以提高畜产品品质和规模为目标,大力推行良种化工程,建立科技示范区,引进优良种畜,建设种源基地,发展名、特、优品种。统筹规划,全面推广标准化饲养规程,发展专业化、规模化的生产基地,建设肉牛、奶牛、山绵羊、生猪、大鹅、矿泉鸭、禽类生产基地;鹿、野猪等特种养殖基地;山口渔业养殖基地;高白鲑、黑斑狗鱼、河蟹等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建立养殖园区,以招引、合资或股份集资等方式建立现代化、高科技、综合管理模式的养殖园区,提高养殖质量和效益,起到典型示范作用。到2010年建立5000头肉牛养殖园区一处、万头生猪养殖园区一处、建设2000头奶牛养殖园区一处,特种养殖园区二处。实现畜牧业增加值 25000万元,年均增长12%。

    推进农业产业化,努力实现农民增收。重点围绕优质粮食生产,畜牧业和劳动力转移,实施三分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农民就业结构调整。抓好绿色食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市场农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解决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搞活农产品流通。逐步建立我市农副产品经营市场,并搞好与外埠市场对接,建立长期、稳固、多层次的销售网络;大力培育各类市场主体,鼓励、扶持我市农副产品经纪人队伍、中介组织、种植养殖协会等健康发展。建立市场信息平台,把握市场脉搏,提供市场信息,正确引导我市农副产品的发展、生产和流通。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契约机制,加强双方的利益对接,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紧密合作关系。转移富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实现农民充分就业,面向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积极开拓劳务市场,不断拓宽输出渠道,扩大输出规模。结合小城镇建设,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和畜牧业转移。到 2010年,转移农村劳动力4万人左右,实现劳务收入3.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50元,年递增5.3%,实现农民增收的目的。

    (二)大力培育优势产业,壮大工业经济实力 

    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借助外力求发展是我市“十一五”期间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途径。要在充分利用矿泉、林产、农副产品等特色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把发展工业文章做好做大,形成以矿泉系列产品加工、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的工业群体。积极谋划矿泉系列产品、农副产品、林木产品加工区,并做好规划、论证等前期工作。抓重点、育优势、添活力、增后劲,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开发新兴产品,以发展壮大优势企业和创育名优品牌为主攻方向,进一步优化产业、产品、企业组织结构,努力构建能够充分发挥我市比较优势的现代化工业新格局,实现“工业富市”的奋斗目标。到“十一五”期末实现工业增加值2.4亿元,年均递增  26.9%。其中:市属工业增加值1.5亿元,年均递增33.7%。

    加快矿泉系列产品的开发步伐。五大连池矿泉水是我市得天独厚的优势资源,在市场上有很高的知名度。要在搞好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认真谋划矿泉系列产品综合开发项目,统筹规划,确立一批原料有保障、技术有依托、产品有市场的项目进行前期工作,不断扩大矿泉饮品、矿泉白酒、矿泉乳粉等矿泉系列产品的生产规模,提升产品质量,生产高端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使五大连池矿泉系列产品成为国内外知名品牌。积极谋划矿泉啤酒、矿泉酱油、矿泉醋等生产加工项目。同时做好矿泉食品、矿泉系列化妆品等项目的开发工作。扩大矿泉饮品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矿泉饮品生产能力达到10万吨。力争三至五年形成独具特色的矿泉系列产品加工产业。

    建设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大豆、马铃薯、亚麻(大麻)是我市的优势产业,龙镇是我省北部重要的农副产品集散地,具有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的有利条件。要围绕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提高生产、储藏、保鲜、加工能力,推进产业化经营进程。精心谋划五大连池农副产品加工基地项目,认真做好前期工作,对马铃薯精制淀粉、大豆系列产品开发、亚麻(大麻)精深加工、赤豆沙、胡萝卜素、速冻保鲜蔬菜等特色产品开发项目进行认真调研。协调市域内各农场、沾河林业局等中省直部门共同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做大做强,培育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形成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出口导向型工业群体。

    我市境内有国家森工企业沾河林业局和七个国营林场,林木资源比较丰富,适于发展林木产品加工业。要打破区域界限,加强场市联合,扶持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扩大生产规模。加强新产品开发,做好林木产品综合加工、高档实木家具、中密度纤维板等项目的前期工作。

    全面提升现有企业的科技水平。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扶持力度,以发展壮大优势企业和实施创名牌战略为主攻方向,以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开发新产品。进一步优化产业、产品、企业组织结构,提高工业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要从优化资源配置的角度出发,通过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向国内外有雄厚实力的大企业、大集团靠拢,走集团化规模经营之路,以实现资产的快速升值、增值。火山泉饮品有限公司要在与香港、韩国等国外客商合作的同时,加强与国内同行业知名企业的合作,把企业做大做强。新鹤王乳业、双龙盛酒业要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力度,抓好新产品研制与开发,增加产品种类,开拓增加市场份额。金烨供热有限公司要加快城市集中供热项目的实施进度,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供热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市区基本实现集中供热。同时积极谋划热电厂项目,实现企业的战略升级。招引有雄厚经济技术实力的企业对油脂厂、矿泉米厂进行资产重组,使之成为带动我市农村产业化发展的龙头企业。

    (三)突出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打造世界知名旅游品牌 

    依托我市旅游资源优势,有效整合旅游资源,使旅游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增长的重要产业。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的观念,以振兴旅游经济为主导,以打造旅游精品为重点,以提升旅游形象为主线,以强化市场营销为突破口,加大对旅游产业和相关产业的培育力度,使旅游业成为推动五大连池市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加强景区景点建设。科学规划山口湖风景区,通过多元投资方式有序开发旅游景点和娱乐项目,突出原始、自然、生态等特点,把山口湖建成全省生态休闲游的重要景点,成为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完善山口湖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把山口水利枢纽建成水库工业游示范项目。做好朝阳山抗联革命根据地历史遗迹陈列馆项目的前期工作,辟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创建红色旅游景点。在国道双泉段辟建农业生态旅游观光景点。加大国家级沾河森林公园的开发力度,把大沾河漂流建成省内著名旅游娱乐项目。规划建设好青山公园,使之成为我市建设旅游城市的一个靓点。

    积极发展旅游配套服务产业。招引有实力的企业集团,投资兴建与世界地质公园相适应的火山观光、休闲度假、娱乐服务等旅游配套服务产业,做好城东30万平方米新区的规划工作,谋划国际旅游接待中心、国际商务会馆、旅游度假新村等项目,建设以矿泉美容、游泳健身为重点的娱乐服务区,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和纪念品,把五大连池市建成集休闲娱乐、餐饮服务、矿泉健身、疗养购物于一体的特色城市。

    倾力打造国际知名旅游品牌。利用火山矿泉等独特资源优势,借助世界地质公园的影响力,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引进、发展国际旅行社,拓展国际旅游业务,倾力打造五大连池风景名胜区火山游----山口湖风景区生态游----沾河国家森林公园湿地游----黑河边境口岸游----俄罗斯异国风情游这一黄金旅游热线,使五大连池市成为世界关注的旅游名城。

    (四)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完善市场体系建设。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打破区域界限,健全统一开放的市场,推行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商品流通,完善商品、服务、劳务、技术、资金、人才、信息等市场,加强龙镇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大市场开发建设,使之成为我省北方农副产品集散中心。大力发展超市、连锁经营等现代化市场,提升服务档次和服务质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功能齐全、服务完备的市场框架。到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5.5亿元,年平均增长10%。

    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巩固现有市场,开拓对俄、东南亚及其它周边国家的贸易市场。以地方资源为主,发展深加工产品、矿泉系列产品的出口,大力开发和培育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引导鼓励企业开展对外贸易,力争新增对外进出口经营权企业8-10家,其中生产型企业3-5家,流通型企业3-5家。“十一五”期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1210万美元,年均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00万美元。

    积极发展服务业。加快培育和发展社区服务业,鼓励个体、民营和社会各方面共同兴办社区服务,促进社区服务的社会化、产业化和多元化。重点开拓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家政服务、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化服务等。积极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信息咨询、评估、法律、会计、技术服务等中介服务业,规范中介机构的经营行为,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使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和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明显提高。

    (五)强化基础产业建设,提高城市化水平

    加大城乡道路升级改造力度,改善交通运输条件。完善公路网化布局。集中资金,集中力量,围绕主干线布局,加快我市形成以“两纵三横”为主骨架公路网,以及连接其他区域中心乡镇的环型公路建设。根据我市公路网规划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完成市区至讷河通县公路,市区至S303省道(鹤嫩公路)南出口,龙镇至202国道北出口,太平至北兴、沾河(讷谟尔)至龙镇等项目工程。届时市区到各区域中心之间将基本达到较高等级路面结构。

    全面实施通达工程。“十一五”期间建成通村(乡)公路129条,完成通乡路 250公里;完成通村路930公里,新增300公里公路里程。加大村级公路的建设规模,实现村村通公路的目标。坚持建养并重的原则,提高我市公路养护水平,达到全省先进行列。

    改善我市交通基础设施条件,积极谋划辟建二井子至五大连池铁路、五大连池旅游机场项目,并做好前期工作。筹建五大连池市货运枢纽,全面提升交通运输能力。

    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城市化水平。树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理念,科学确定城镇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按照“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全面推进、注重特色”的总体思路,坚持城市自然山水和人工环境的和谐统一,坚持产业带动和功能配套,积极引导人口向城镇流动,打造各具特色绿色生态城镇体系,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加快矿泉旅游文化名城建设步伐。以城市重心东移为重点,积极开发城东新区,兼顾老城区改造,加快城市道路、给排水、供热、绿化等设基础施建设和各项服务设施的配套完善。进一步拉大城市骨架,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增强辐射带动和承载能力。到2010年,城区面积增至8平方公里。完成城市备用水源建设,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完成城市道路升级改造工程建设,新增道路面积22550平方米;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启动城市排水及污水治理项目。实现城镇人均住房面积30平方米。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的旅游城市轮廓基本形成。

    竭力打造绿色生态城镇体系。科学确定城镇功能定位,优化城镇结构布局,以完善城镇服务功能、发展特色产业、扩大城镇人口为重点,探索有效机制,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辐射带动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到2010年,全市建制镇增至5个,市区及龙镇、和平镇两个较大的集镇基础设施基本完善,实现城镇绿化面积36.8公顷,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品质的绿色生态城镇体系。

    全力推进新型农村建设进程。以“一铁三线”(北黑铁路,哈黑、北五、讷五公路)沿线重点村屯为网络,发挥先进村屯典型带动作用,提升全市农村现代化水平。到2010年,全市30%村建成文明新村,全市农村住宅砖瓦化率增至50%,自来水普及率达66%。 

    加大城镇建设开发管理力度。增强经营城市的理念,盘活城市资本,积极探索经营城市、管理城市的新途径。搞好城市规划,强化城市规划管理,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深入开展城市综合整治,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彻底改变五大连池城镇面貌。

    完善防灾减灾配套设施建设。加强消防、气象、人防、地震等防灾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城市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消防站建设,建立消防通信高效指挥系统。坚持城市建设与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相结合,建立完整的人防体系。加强气象事业建设,增强城市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全面提高城市防御火灾、洪水、地震的应急能力。

    (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就业。 

    从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积极扩大就业,推动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以开发和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为中心,以提高劳动者生活质量为根本出发点,切实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资金。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岗位7000个,上岗持证率达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筹建城乡劳动力就业培训服务中心,使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占输出劳动力的100%。建立和完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把机关、事业、企业及个体劳动者纳入社会保险范围,做到应保尽保。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发展民族宗教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

    (七)加强资源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大防治力度,改善城市环境。加强环境管理,提高污染防治力度。实施污染物排放许可证制度和污染物总量控制。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严把环保准入关。全面推行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加快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科学谋划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城市集中供热工程等城市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及环境监测、环境监察机构能力建设项目。切实增强环境污染防治能力,努力减轻城乡环境污染程度。加快环境监测、环境监察能力建设进程,提高环境监测能力和环境监察执法水平。

    加快生态市建设,实现山川秀美。合理推进生态市建设项目工程年度计划,坚持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等自然资源的生态保护,实施天然林保护、生态林保护、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水土流失治理、湿地保护、水源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强化生态功能区示范作用,全面开展五大连池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工作。全面培育森林后备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山川秀美的目标。“十一五”期间增加造林面积16.2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0%以上。城市人均绿地达到15平方米。认真落实《黑龙江省全民环境教育规划纲要》,大幅度提高从业人员、农民、中小学生态环境教育普及率。

    (八)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推进教育体制创新,努力提高办学质量。深化教育改革,优化教育结构,进一步促进我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协调发展;形成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衔接、相沟通的体现终身教育特点的教育体系。改善办学条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破城乡间、乡镇间的地域界限,调整学校网点布局,推进集中办学,发展寄宿制学校。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逐步扩大高中招生人数。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十一五”期间,新建职教中心教学实验基地,创办国家级职教中心学校。完善高级中学校园新区建设,扩建第一中学及两所城市小学,改造扩建农村中小学校舍。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校校通”工程。发展多媒体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加强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对疾病预防和医疗救助服务功能。以农村卫生工作为重点,以初级卫生保健为目标,巩固提高市、乡、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功能;建立健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卫生投入,改善卫生基础设施,积极稳妥的推进卫生体制改革,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新型医学管理模式,满足全市人民健康需求和市域经济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扩建市人民医院业务用房6000平方米,新建中医院业务用房3000平方米,市妇幼保健院业务用房1200平方米,抓好市卫生监督所及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改造建设工作,不断更新各种医疗设备。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强计划生育基础设施建设,筹建市计生服务站。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发展信息、文化体育、广播电视事业,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提升全社会信息化水平,重点发展电子政务、农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及教育、卫生、社保等信息化。加大政府对文化、体育事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事业发展格局。改造体育场、新建体育馆,积极争取资金筹建文化中心,发展文化体育产业。新建广播电视中心,建立有线电视数字技术新体系,实现有线电视网光缆化,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

    五、 保障措施 

    (一)实施项目牵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要依托我市资源,结合市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求,认真研究把握国家投资重点、政策,按照建项目、促发展的振兴思路,抓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良好机遇,始终本着“建设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做好项目的规划工作、前期工作、汇报争取工作,争取得到国家、省市支持,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优化发展环境,巩固扩大招商引资成果。

    要把创造优良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深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借助外力求发展。不断调整招商引资工作思路,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和方式,将引资和引智结合起来,全力营造“亲商、安商、扶商、富商”的招商引资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建立并完善招商引资的推进机制和服务管理机制,鼓励全党、全民参与招商引资,开创招商引资工作的新局面。

    (三)加强场市共建,构建区域经济新格局。

    统一协调、合理配置区域内资源、技术和人才,形成合力,树立“大五市”观念。广泛调动地方、国营农林场等一切积极的生产要素,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加大区域内的联合、合作力度,搞好条块经济的融合与协作,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重点,形成特色。壮大支柱产业,扩张经济总量,增强发展后劲,不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构筑区域经济发展新格局。

    (四)壮大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坚持“非禁即入、平等待遇”的原则,放宽准入领域,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进入社会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扶持民营经济快速发展,为民营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大力引进和培育民营企业,借鉴壮大民营经济的经验和管理模式,使其形成规模,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增强我市发展后劲。

    (五)引智纳贤育才,提高综合管理水平。 

    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方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切实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制定完善人才政策,创造优良发展环境,广泛地引进德才兼备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当地人才,完善人才评价、选拔、激励机制和人才流动配置机制,优化吸引、培育人才主客观环境,壮大经济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我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强劲的人才支撑。

    (六)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公共服务意识。

    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公共管理、社会服务”的要求,减少行政干预,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简化投资审批程序,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全面推行依法行政,健全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建设“法制政府”和“诚信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转变工作作风,切实为百姓解决实际问题。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