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自我介绍 > 正文

    参观鲁迅故居心得例文

    时间:2020-09-18 12:28:49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篇一:《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做为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第25期党校学员我感到无比荣幸,为配合在党校的学习,2009年11月1号我怀着崇敬与怀恋走进了红色纪念地鲁迅纪念馆。五四运动前后,鲁迅站在了反帝反封建新文化运动的前列,他团结和领导广大革命的、进步的文艺工作者,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及其御用文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他坚持韧性战斗,撰写了数百篇杂文。这些杂文,是民族的复兴不朽的诗篇。

     走进纪念馆的大堂,相比外面的寒冷,似乎在温暖中更是神圣的,面对着鲁迅先生的铜象,我更是感触至深;同时也十分地迫切走进这充满书香的殿堂。

      从大厅沿台阶缓缓登上,出现在眼前的是几幅巨大的雕像,最吸引我注意的是右侧最后展厅的显露处,全部是鲁迅先生的著作堆积成的“城墙”,解说员告诉我们那全是鲁迅先生的著作和他翻译过来的著作,被命名为“书廊”。数目之多令我相当的震撼,这不只是一本本简单的书,这是用汗水与青春筑成的一堵墙。是鲁迅先生毕生精力的精石。鲁迅先生走的早了,但他的精神是活生生的,能够抚摩,也能看得到,那就是《朝花夕拾》、《野草》、《呐喊》这一部部世纪之作。当我看到他的著作被译成一本本外国文字时,我无比地为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而骄傲;我也无比为中国拥有鲁迅而自豪。

      我迈着缓缓的步伐,从头开始参观,那许许多多的著作是鲁迅斗争的见证,笔就是他的武器,他不畏生死用笔同反动派做斗争。他的笔锋利无比,写下的一篇篇尖锐的文章就是对反动思想铿锵有力的碰击。那一个个人物塑像都是鲁迅和蔼可亲的写照,从他的眼睛他的神情我们分明可以看出他在深深的思考,为民众觉悟而思考,为民族革命道路而思考——“中国该何去何从?”,“怎样拯救国人的思想,让昏睡的民众觉醒”,他忧中华之忧。在我认为鲁迅先生不是老死的,也不是病死的,他是思考过度操劳而死,在他的心里装着的是一个国

      家一个民族。那一句句发人深思意义重大的警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是他对民族振兴的期望和希望国人觉悟的深刻教导。一路的参观让我仍记忆忧心的是那一位位蜡象人,那是如此的栩栩如生,鲁迅先生的音容笑貌真正的活在了世人的心中!如果说一张照片能反映一个人光辉的形象,那当你看到一个栩栩如生的老人在你面前时,一种真正的伟大显现的淋漓尽致。尤其让我记忆深刻的是当我们走到那个半身石膏像面前,让我更感到真实,解说员告诉我们,那是整个纪念馆最宝贵的文物,因为在鲁迅先生逝世后,为了让鲁迅永远留在人间让他活在我们周围,所以取下了他的几根胡须和眉毛粘在了塑像上,供后人怀念!这还一度受到了鲁迅女儿的反对,她认为父亲一生为国为人民操劳而死,在他死后我们不应该再取下他的胡须和眉毛。是的,这着实有点残忍,也令我忧心忡忡,我们想他老人家安心走好可又想深切缅怀他。听到这些我不由的肃然起敬,鲁迅没有远去,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参观过鲁迅公园,我思绪万千,我对鲁迅先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更崇高的敬意。我深深的奠念这位伟大的思想家,因为他曾用笔杆视做最坚韧的刀枪。我深深的怀念这位伟大的民族作家,因为他曾弃医从文,为民族的复兴,留下了不朽的诗篇。

      鲁迅是中华民族文化当中的宝库,他的著作在中国文化史上、思想史上不亚于古代的经,可以说是近代文化史上的经书。说它是宝库,可以说鲁迅所处的时代脉搏、面貌都在他的作品里体现了。他本身就是一部那个时代的历史。同时,鲁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时时代精神结合的最好典型。在那个群星灿烂的时代,鲁迅在二者的结合上,代表着一个时代的高峰。他对人民,对民族,对国家,对世界,他的理念,它的信心,它的奋斗,它的牺牲,这种精神更值得我们中华民族子孙代代相传。

      篇二:《参观鲁迅故居有感》

      参观鲁迅故居有感

      鲁迅先生是中国最伟大的灵魂,我敬爱鲁迅先生,喜欢他犀利的文字和不屈的脊梁。有人曾评价鲁迅先生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先生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先生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

      怀着对鲁迅先生的敬仰之情,我们党校实践小组决定五一假期到位于阜成门内的鲁迅故居兼博物馆参观,来追寻先生的痕迹,以陶冶情操,令五一假期更有意义。一行人下了公交车,信步前走,拐弯处不远,正对着一个古式风格的大门,这便是鲁迅先生故居。虽然离喧嚣的马路不足200米,但这里的清幽冷寂却与外面的热闹相隔天壤,入门正对着的是鲁迅先生的石塑雕像,安放在片绿茵草坪之上,左右的花树繁华满枝,春风吹过,飘散的花瓣撒满一地,满院清香。进入陈列厅一层,整个大厅清幽素雅,正中放置着放大的石制手稿,边缘翘起,像是刚从书桌上落下来着地的瞬间的书集。四面淡青色石壁上或凸或凹刻嵌着鲁迅先生的作品集名和篇名,夹以木制的刻板,显得幽雅而又庄重。右手上楼梯是二层展厅,正对墙面上是一幅素描荒原图,四周墙面柜台上陈列的先生的图像图片图片、手迹、书稿、微缩模型和先生的语录展示了鲁迅先生一生的行踪和创作轨迹。

      出了展厅,便到了先生的西三条故居,又称“老虎尾巴”,不算大的四合院正中种着鲁迅先生手植的白丁香,正值盛放,香气袭人。后院有两颗枣树和一丛黄刺梅。隔着玻璃,看到屋内陈设极其简单,但却在这极简单的屋里,鲁迅先生用匕首一样的笔杆子创作了《华盖集》等二百多篇伟大作品。

      观其居,思其人,鲁迅先生生逢国势剧变时期,饱尝世态炎凉,目睹国家丧权辱国之状,身经离乱,路途多变,面对明枪和暗箭不屈不挠,英勇反击,在坚守中披肝沥胆,呕心沥血,在敌人所加的伤痛围困中辗转,在无路可走之时坚持战斗,用血踏出一条路来,这是怎样的勇气。弃医从文,先生是深刻之人,无往而不深刻,对人对事对景,都能直透内心,挖出深意,于事态、文学、文化与政治的关系等问题的解析无不鞭辟入里。先生以医学、文艺来疗治人们从肉体到精神的病苦,向自我剖析,不放过世间任何的丑陋和黑暗,对国家、民族始终保有忧切之心。我想起了先生的诗《自题小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想,处在五四时期的青年鲁迅是幸福的吧,在风雨如磐的时代,先生能够不囿于书屋,投入到社会汹涌的洪流,著书论作,为民族的命运呐喊,唤醒整个民族,用匕首般的笔刺向敌人的喉咙,置个人于度外。如先生的《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现在的多元化生活让人们有很大的空间去思索和斟酌,也许这世界的纷繁让人眼花缭乱,无所适从,我们还是要在许多种价值中选择适合自己的,并为之付出心血,坚守自己的心灵园地,并时时加以修剪,除去芜杂。让自己心灵的花园繁花似锦,飘香悠远。

      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们也应该在认识这个世界的同时,深刻的解剖和分析自我,也许会沮丧,失去前行的勇气,也许会豪情壮志,去寻求别样的人生。我们应该学会在生活的压力和美好之间,找到坐标,体现自己的价值。

      篇三:《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参观鲁迅纪念馆有感

      在寒假期间,我抱着缅怀革命文人,继往开来的心态,参观了鲁迅纪念馆。它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了无比的震撼。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给我们这些晚辈留下的,不仅是文章、语言,更多地是精神和灵魂得感动。这些都是十分珍贵的财富,无人能及的是他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带来的革命,谁也不能替代他在中国文坛的地位。

      其中有一件展馆是专门介绍鲁迅和许广平之间的爱情经历的。鲁迅与许广平的爱情,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坛的一段佳话。从1923年起,鲁迅在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执教期间,鲁迅发现许广平是最敢于淘气和放肆的一个。她坐在第一排,好提问题,有时竟会打断鲁迅先生的话。是她的聪明、才气以及肯动脑筋的好习惯打动了鲁迅先生,使鲁迅对她颇怀好感。后来与许广平相识、相知,并彼此倾心爱慕。

      鲁迅是一个极为孝顺的儿子,父亲过世得早,从小是母亲带大的。从小是母亲带大的。所以当他得知母亲骗他回国娶亲的真相后,也没有拒绝,他说过,他说过,与朱安结婚是母亲送给他的一个意外的礼物,是母亲在娶儿媳妇,“我只能好好地保养她供养她,爱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于是和朱安的名义婚姻一直持续到了鲁迅去世。

      鲁迅的伟大体现在他的爱国上。他曾经立下“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豪言并为此而奋斗着,弃医从文是他意识到从精神方面改变国民的重要性所做的决定,为此迈出人生道路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以笔作为自己救国救民的战斗武器。

     当封建制度死灰复燃时,他站在反帝反封建的前列,积极提倡新文化、新思想、新道德,猛烈抨击千年来的旧文化、旧思想、旧道德,给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以沉重打击,有力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南京”、“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这段时光中,他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忠实伴侣许广平。可以说,正是有了许广平的大力支持,才有了先生在“在上海”,也是生命的最后9年时间内,留下了浩卷繁帙的文学作品。

      鲁迅,这个名字永远烙印在我心里,每当听到这个名字,尊敬之情油然而生。如今有幸能够参观鲁迅纪念馆,兴奋之情难以言说。他的生活是如此的简朴,他把他的一生致力于唤醒国民、振兴中华的伟大使命之中。“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他一生的写照,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篇四:《参观鲁迅故居有感》

      参观鲁迅故居有感

      10月6日,我和妈妈一起去参观了 位于北京阜城门内宫门口二条19号的北京鲁迅博物馆。通过这次参观,我和妈妈都对鲁迅博物馆有了更多更新的感受。

      北京鲁迅博物馆1956年落成开放的,它新中国最早建立的“人物传记性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是鲁迅故居中保存最完好,唯一对外开放的故居。这是一座普通的小四合院,青灰砖墙、朱红门窗。南北房各三间,东西房各一间,一直保持着当年先生居住时的模样,南房是会客室,北屋东西两房间分别为鲁迅的母亲和朱安夫人的住室,中间一间为餐厅,北屋当中一间向北凸出一小间,北京市鲁迅中学,面积仅8平方米,是先生的卧室兼书房,即著名的“老虎尾巴”,先生自称“绿林书屋”,陈设十分简朴。东厢房辟为展室,鲁博的展厅很大,地上一层地下一层,以时间顺序记录鲁迅的一生,图文并茂,还有很多先生生前的衣物、文房四宝以及仿制书房博物馆馆藏文物3万余件,其中包括鲁迅先生的手稿、藏书、拓片等珍贵文物。在展馆的精品中有鲁迅地质佚文手稿、《阿Q正传》的唯一一篇残稿、鲁迅先生20多岁时所写《自题小像》手稿、鲁迅在仙台医专时的解剖学笔记等等,都是十分珍贵、难得一见的珍品。在陈列馆中还展示着“三味书屋”以及鲁迅先生在上海住宅中卧室兼工作室一角的复原模型。博物馆中还展出了一些日常用品,那些都是鲁迅先生及其家人使用过的原物。

      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院内有鲁迅先生亲手种植的白丁香,已经历了70多年的风风雨雨,仍枝繁叶茂。微风拂过,白丁香昂首挺立在阳光之下,她们就像一个个身着素装,头戴面纱的少女,仿佛在动情地讲述着鲁迅先生生前的丰功伟绩绩。

      提起鲁迅可能大家得先从他的文章说起,鲁迅一生爱好写作他写的文章不记其数。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而他的作品无不让后人欣赏。而最家喻户晓就我们熟悉的有《彷徨》《呐喊》《狂人日记》等这几部是我们在中学课本上学到的,让我们又深刻了解和挖掘鲁迅先生的好作品有了很大的动力。从那时起鲁迅这位中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深受我的喜爱。鲁迅离开了人世已经七十多年了,他的作品却历久弥新,说明他是成功了。鲁迅揭露了封建社会和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他的作品所以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同时也影响着我们这一代人的性格发展。他是现在人们学习的楷模和榜样。

      参观完鲁迅博物馆,我的情绪一下子高涨了起来,戏中的敬佩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我突然知道为什么鲁迅先生会被誉为“战士”。我想他当之无愧。这次参观之行让我收获颇多。

      ,

      篇五:《游鲁迅故里有感》

      游鲁迅故里有感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句话是鲁迅先生的名言,更是他一生的真实

      写照。

      在家庭遭受一系列变故,饱受人间冷暖的鲁迅,认识到社会的腐败,从而自强不息,

      成了一代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是去绍兴以前,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今年的清明节,我再次来到了鲁迅故里。

      到了到了!鲁迅故里到了!虽然是第三次来了,可还是十分兴奋。洋溢着浓郁水乡风

      情的大幅浮雕上,“鲁迅故里”四个大字苍劲有力。那气宇轩昂的一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形象,在我眼前渐渐清晰起来

      迎着人流,我们步入了鲁迅纪念馆。纪念馆的建筑与河水纵横交错,内外空间相互渗{参观鲁迅故居的心得}.

      透,是一座古朴而神圣、充满灵气又独具绍兴水乡风情的现代展馆。而馆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尊大型青铜坐像。坐在鲜花丛中的鲁迅表情自然,仪态从容,严肃又不乏亲切,眉宇间似藏着无限的深思。陈列厅内详细地介绍了鲁迅的坎坷人生由一个封建士大夫大家庭的长房长孙,变成了一个破落户子弟;深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浪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反清革命的洪流之中;与李大钊、陈独秀等当时许多先进知识分子一起写文章,办杂志,揭开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序幕;1918年,发表了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看着这一桩桩一件件的事,我的心中又不禁卷起一阵阵波浪,为鲁迅的一生感慨,更为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节所感动

      走出纪念馆,不觉已是春雨绵绵。雨很小,很细,小得几乎听不到“沙沙”的声音,细得像蚕吐出来的丝。漫步在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欣赏着这细雨中朦胧的白墙灰瓦、古老又修葺一新的竹丝台门,聆听着那一串串韵味十足的绍兴方言——“卖臭豆腐了!卖臭豆腐了”“乌毡帽,乌毡帽”各路游人禁不住驻足停留,来两串臭豆腐,戴一顶乌毡帽,用心体会着这浓郁的水乡风情。鲁迅当年会不会也常吃这种臭豆腐呢?

      接着我们来到了“鲁迅故居”。跨过高高的门槛,从侧门进去,穿过年代已久的长廊,就到了“桂花明堂”。“明堂”俗称“天井”,这里原种着两株茂盛的金桂,“桂花明堂”由此得名。闭上眼睛,小时候的鲁迅赫然就在眼前。夏夜,他躺在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我的耳边似乎还有他的继祖母蒋氏让他猜谜、给他讲故事的声音鲁迅的卧室、厨房、百

      草园都一一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每到一个地方,都感到离这位一代宗师又近了一步

      我最想去的地方还是三味书屋,于是又迫不及待地循着鲁迅的描述去感受他当年读书时的氛围。“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清朝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题。“三味”就是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额下挂着一幅栩栩如生的《松鹿图》,两边的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大约是在揭示读书的真谛吧。走进去,我们看见了一张陈旧的两屉硬木书桌。书桌极其普通,但却受到了特别的待遇,因为这就是鲁迅因故迟到,在受到塾师的严厉批评后,刻下“早”字,用以自勉的书桌。我认真地观察着,脑子里不由得浮现出小时候的鲁迅一笔一画刻字的模样与勤勉学习的样子我深深地呼吸着这里的空气,贪婪地搜索着鲁迅的声息,这里是鲁迅成长的摇篮啊。

      再次走在这窄窄的青石板路上,雨还没有停,一样的小,一样的细,为这一趟鲁迅故里

      之游染上了一种别样的情绪。一条清澈的小河,从故居门前潺潺流过,雨丝轻轻地落在水面上,平静的河面顿时裂开了好多条“缝”,一圈儿一圈儿地荡漾开来

      我忽忽悠悠漫游了一天,直至雨停了夕阳亲吻着西山的时候,我才回到家。我想鲁迅的精神是光耀神州大地,为世人所传颂的。鲁迅无愧于“民族魂”的称誉。

      902

      杨雨枫

      篇六:《参观鲁迅故居有感》

      今天,我们班的同学在赵老师的带领下,参观了北

      京鲁迅故居。鲁迅博物馆坐落在白塔寺附近。

      首先我们参观了鲁迅的故居,导游告诉我们鲁

      迅做过什么,住在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记住他的精

      神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的精神。

      随后我们进了展览厅。这里记录着鲁迅的一生,这里陈列着关于鲁迅的一切,这里充满了人们对鲁迅的思念。随着导游一字一句的解说,我们在慢慢走进鲁迅的世界。鲁迅出生于破落士大夫家庭,1898年到南京求学,1902年留学日本流学以后痛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躯体病痛,便改行提倡文艺运动。1909年回国以后在北京厦门广州人国教,并参加了新文化运动。1926年定居上海,从事文学写作。1936年去世。鲁迅用他毕生的精力来写作来拯救中国麻木不仁的国民。

      参观完鲁迅博物馆后,回想着自己看到的一切。那深深地刻在课桌上的“早”字已深深的刻在我心里。鲁迅用一个字来勉励自己。一个字不能使人怎么样,但是这个字早已刻在鲁迅心里了。他的决心令人感叹不已。我们也应该这样。面对自己的缺点,自己的坏习惯,找个克服的办法,把它铭记在心,一天天把缺点克服掉。{参观鲁迅故居的心得}.{参观鲁迅故居的心得}.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