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转正申请 > 正文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时间:2020-11-03 04:08:40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PAGE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任 务 书

    院(系)名称 机电工程学院(盖 章)

    专 业 名 称 能源与动力工程

    建 设 内 容 A、C

    负 责 人 王 倩

    联 系 方 式 0668-2923187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务处

    2014年 9月 10日

    填 写 说 明

    1.任务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洁。所在院(系)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

    3. 封面及简表中的“建设内容”请用A、B、C、D、E、F填写。“A”表示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紧缺人才专业;“B” 表示与“卓越工程师、法律人才”等相关专业;“C”表示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D”表示与石油等行业相关专业;“E”表示与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等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培养的相关专业;“F”表示学校的优势特色专业。如果专业点分属几个方面,则可多项填写。

    4.任务书限用A4纸张打印填报并装订成册。

    一、简表

    专业名称

    能源与动力工程

    建设内容

    A、C

    所在院系

    机电工程学院

    修业年限

    学位授予

    门类

    工学

    本专业设置时间

    2004

    本专业累计毕业生数

    432

    首届毕业生时间

    2008

    本专业现有在校生数

    349

    学校近3年累计向本专业投入的建设经费(万元)

    30

    项目负责人基本情况

    姓 名

    王倩

    性 别

    出生年月

    1973.2

    学 位

    硕士

    学 历

    硕士

    所学专业

    热能工程

    毕业院校

    天津大学

    职 称

    教授

    职 务

    副院长

    所在学校通讯地址

    广东省茂名市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机电工程学院

    电 话

    办公:0668-2923187 手机

    电子信箱

    wq73618@126.com

    邮政编码

    525000

    主要教学成果

    从教多年以来,一直担任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讲《空气调节》、《净化空调》等本科专业课程的教学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的指导,主要的教学成果有:

    1、主持的《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得广东石油化工学院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2、主持校级教研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发表教研论文13篇;

    3、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制冷空调行业大学生科技竞赛(华南赛区),获二等奖;

    4、多次指导学生参加全国艾默生杯空调与冷冻设计应用大赛,获未来之星奖和优秀奖多项。

    5、指导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人工环境学科奖”竞赛,入围决赛,获优秀奖。

    二、主要参与人员

    姓名

    学位

    技术职称

    承担工作

    王倩

    硕士

    教授

    制订学科与专业协调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

    徐娓

    博士

    副教授

    专业文化氛围的构建与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张昳玮

    硕士

    副教授

    先进网络课程管理平台和教学资源库建设

    田红

    博士

    副教授

    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体系的制订

    王娇琳

    硕士

    讲师

    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

    戴绍碧

    硕士

    讲师

    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产学研”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探索

    沈荣华

    硕士

    副教授

    教学管理制度、质量监控体系和激励机制的完善与实施

    李石栋

    博士

    讲师

    特色专业网络专栏建设、成果宣传

    廖正祝

    学士

    工程师

    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廖志

    学士

    助理实验师

    实验室建设和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

    三、参与共建单位(指校外单位)

    单位

    承担工作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茂名分公司

    共建实习基地,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茂名重力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共建实习基地,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茂名市凯德商用置地有限公司

    共建实习基地,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

    珠海市冷源汇空调工程有限公司

    共建实习基地,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深圳市庄合智能产业科技有限公司

    共建实习基地,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大金空调(广州)有限公司

    共建实习基地,与校内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

    四、建设目标

    (1)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构建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围绕基本素质、专业基础、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满足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的需求。

    (2)建设一支具有良好专业技术背景,教学、科研及工程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教学团队。

    (3)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与专业课程体系。制定既反映学科前沿、又反映行业与产业发展的前瞻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基于高等工程教育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团队建设,编写符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教材。

    (4)建设先进网络课程管理平台与教学资源库,推动精品课程建设。采用购买和改进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体现先进教学理念、方便教学管理的网络课程管理平台,建立适合自身教学的教学资源平台,逐步实现2~3门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共享。

    (5)深化教学方式方法改革。鼓励课程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探索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方式方法现代化、多元化;试点小班化教学,为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提供制度保障;实行新生导师制和教师接访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探索考试制度改革模式。

    (6)建立基于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集实验、实训、学生科技创新等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寻求企业和研究院所的支持,建立由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联合实训中心等构成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由社会实践、课程实验、专业实训、专业竞赛、科学研究、校外实习、工程设计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

    (7)注重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努力营造专业文化氛围。在本专业学生中成立学习会、读书会等学生组织,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思想交流活动;定期举办专业师生联谊会、专业体育比赛、校友交流会等活动,办好热动之声专业报纸,营造良好专业文化氛围。

    (8)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机制,保障人才培养方案的顺利实施。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建立校、院(系、部)、教研室三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断完善各教育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建立科学、合理、易于操作的质量监控、考核评价体系与相应的奖惩制度;按照学校有关教学管理规范,结合专业实际,开展标准化建设,促进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9)总结经验和实践成果,为本专业建设内容规范提供参考,对省内同类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五、建设方案

    (一)明确培养目标与定位,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人才市场需求决定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科学设计人才培养体系才能使毕业生符合实际的需要。作为一所省属院校,应依据广东地方建设需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强劲需求和我校的实际情况促使我们必须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2012 年,教育部将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调整更名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名称的改变,不仅改变了称谓,专业内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来的热能与动力工程强调的是热能与动力的转换,而现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涵盖的范围更广,由过去传统的能量转化与利用领域,发展到能源生产、燃烧污染治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等多个领域,与化学、环境工程等学科的交叉关系越来越密切。近年来,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了庞大的研究队伍和产业,如太阳能、风能、垃圾发电,脱硫脱硝等行业,为毕业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急需高校能提供这方面的人才。本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具备能源工程与动力工程等方面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能在能源电力、石油化工、建筑、交通等领域从事能源开发与利用、火电厂的热能系统及其热力设备、制冷空调的设备及工程、供热工程等的设计、制造、运行管理,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工程的设计、运行管理、技术开发等方面工作的具有高综合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等工程教育理念,围绕基本素质、专业基础、应用能力和创新精神,进行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综合改革,构建以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满足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的需求。本专业的建设思路是:培养目标定位在注重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在教育教学中注重培养具有人文素养、具备扎实且结构合理的基础知识、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特别是具有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从事能源动力类工作的一般技能和从事有关岗位的核心技能、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人才。构建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的人文素质和专业素质教学体系;注重以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构建多层次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模块组成的、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以此强化实践教学,加强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学生的人才培养,使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人格、扎实的理论基础、宽广的知识面、积极的创新精神,而且能够将科学原理或新发现的知识直接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实践领域。。

    (2)教学团队建设

    ①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根据“引进、优化、培养、提高”的原则,加强学科带头人和校级教学名师的培养,加强中青年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训练,构建一支师德高、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并将优质教学与研究资源用于本科教学。在专业综合改革的建设过程中,将根据现有的师资队伍情况和专业建设需要,培养3~4名专业骨干教师,支持教师通过继续学习和深造,不断提高业务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聘请企业技术专家为专业建设顾问,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指导实践实训与实习等。

    ② 探索校企互动的教师成长途径

    充分利用好我校与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油化工公司、茂名重力石化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的“产学研”合作基地,积极推动校内专任教师到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选派实训教师参加与实践教学相关的进修和培训,同时聘请能源与动力领域的优秀专家到学校兼职授课,形成交流培训、学术报告、兼职任教等形式多样的教师成长机制,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经验丰富、专兼职结合和具有工程背景的高水平教学团队。

    (3)课程与教材建设

    2012年教育部将热能与动力工程调整为能源与动力工程,能源动力学科领域的拓展对人才知识结构提出了新要求,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不能满足能源动力行业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然而,增加新领域课程,必将会对原有的课程设置造成冲击。这就要求我们对原有课程进行整合,合并重叠课程,增加特色课程,对主要专业基础课程与专业方向课程进行精品课程建设。

    1.开设核心课程,完善人才知识结构

    课程体系的优化与修订,以工程应用为主线,构建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领域课三大平台课程体系,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要根据能源动力学科新的拓展领域,充分了解能源动力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及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掌握新领域的学科内涵和新兴行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以确定未来人才必备的知识结构。在满足总学分和学时限制的条件下,补充完善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优化教学内容,将新领域的课程与原专业课程整合,制定适应学科领域扩展、满足未来人才市场需要的课程体系,使毕业生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深入企业调研,搜集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要求及相关建议,为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制定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提供参考依据;也可以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邀请学校专家、企业技术骨干和优秀毕业生等人员共同讨论,遴选出就业市场及用人单位急需的就业岗位,优化专业课程设置。

    2.按专业大类统一基础课程设置,分设专业方向模块

    在课程体系设置中分设专业方向以解决学生专业知识结构宽泛而不专的问题,不同专业方向的通识教育课和专业大类基础课程应统一设置,在此基础上,以就业为导向设置多个专业方向的选修课程模块(热能方向、制冷空调方向、可再生能源技术利用方向等),以扩大毕业生的就业范围。把校外优势资源引入课程体系结构的设计中,邀请校企合作单位技术人员到学校讲授某些课程章节,或以专题讲座等方式,与学生面对面地沟通和交流,以提高学生对不同行业职业特点的认识,让学生及早了解真实的企业运作情况以及不同方向企业人才需求特点,为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打下良好的基础。

    3.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相结合

    深化课程教学改革,深入研究社会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以及行业、学科发展的需求,将行业与产业形成的新知识、新成果、新技术引入教学内容,积极开发反映社会需求和学科发展的新课程。改革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通过工程设计将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此外,及时修订教学大纲,与时俱进,及时将本学科最新的研究领域、前沿技术在教学内容上得到反映。课程实验在内容上将减小课程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以及课程设计和实训的内容,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建设期内争取建设2~3门校级精品课程。根据教学内容改革成果,积极推进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和教学课件三位一体的立体化教材建设,选用高质量教材,编写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教材。

    (4)教学资源建设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结合我校课程建设实际,我们将加大网络课程资源开发的力度,开辟课程建设网络平台,将若干课程建设为视频课程,供校园网内学生免费点击观看学习。积极推进纸质资源、网络资源、师资资源的一体化体系建设,及时更新、充实了课程资源与信息,包括教材、多媒体课件、教学示范作品、学生优秀作业、教学录像、案例库、试题库等教学资源。同时,及时丰富课程内容,提高其学术价值,增强其传播能力,加大课程的精品含量。在此基础上,积极修订和完善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将所有教学课件、教案、案例及习题放到网络平台上,整理相关讲座及课程录像的音频、视频资料,建立网络课堂,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学生和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互相交流,老师在线解答学生的疑惑,为学生营造一个全方位的自主学习环境。

    (5)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教师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教师应该做的是引导学生自己去领悟知识,而大学教育应该是授人以渔,以传授思维方法为主的教育,所以对传统的灌输型为主的教学方法要予以根本性改革,探索启发式、问题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探索团队项目、案例教学、课堂模拟、企业调研、专题研讨等教学方式,使教学方式方法多元化;试点小班化教学,为实施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提供制度保障;邀请国内著名专家来校讲学,聘请校内外知名专家走上讲台;充分利用高科技网络平台开展互动式教学科研活动;实行新生导师制和教师接访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强化学生课下阅读环节,引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和参加各类学科竞赛,积极申报国家和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等,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以“能力”立意改革考试考查的内容与方式,探索考试制度改革模式,通过不断改进和创新教学组织过程,积累和总结教学经验,形成本专业教学特色。

    (5)深化实践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育思想形成了以教育者为中心的课程体系,虽然这种体系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便于教学的组织、管理与运行。但由于学生自始至终都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思维能力。过去的实验课教学模式是在课堂讲授的基础上,无论什么类型的实验都由实验指导教师统一准备、介绍、讲解、分析和指导,学生只要完全按照固定的实验操作规程一步一步去完成、记录相关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计算,然后照模板写出实验报告并上交,最后由实验指导教师批改报告给出实验分数。很显然,这种实验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缺乏实验的设计和准备等,不利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针对现有实验教学存在的诸多弊端,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改变以实验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教学模式势在必行。变学生被动实验为积极主动实验,体现实验教学中学生的主导作用。课程实验分为专业基础实验和专业综合实验两部分,专业基础实验主要验证学科基础课程基础知识而专业综合实验则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己选定综合性实验。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充分讨论确定综合实验的名称、内容并分工合作,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的方案设计、准备、实验、分析、计算和实验报告编写等工作。在综合实验的整个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放手让学生去做相关工作,让学生自行分析综合实验所涉及的课程内容,得出本组综合实验基础内容总结分析,但指导老师要对学生实验全过程把关,实验完成后还要找到实验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将各门专业课的理论知识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初步形成综合基础理论分析思维模式的目的。

    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实践教学的必要场所。由于资金等原因,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设施与先进企业相比落后,而企业虽然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却不一定适合于现场教学。因此通过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是保证实践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设有制冷空调实验室、锅炉实验室、热工测量及仪表实验室和喷管实验室等5个实验分室,总资产约80万元,现有的实验条件可以满足本科实验教学的需要,但距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所需具备的条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应构建集实验、实训、学生科技创新等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将该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建成面向全专业学生开放的、形式多样的实习基地,成为训练学生基本专业技能、开展科学研究和丰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园地。建立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开放管理制度,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实践项目和实验设备,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学习权;结合教学条件和学生特点,实行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固定实验时间与浮动实验时间相结合,除完成必须的教学实验任务外,根据专业要求和学习兴趣选做部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对各种科技创新活动,实训实验室优先开放,并提供技术指导。校内实践教学平台除可以满足本科实践教学外,还将探索与企业合作开发校企合作项目的有效途径,建立长效运行与保障机制,通过校企之间的科技开发、技术创新、顶岗实习、人员培训、师资交流等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校外实习基地是支撑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力量,利用本专业与茂名石化、重力石化机械制造有限公司、珠海市冷源汇空调工程有限公司、深圳市庄合智能产业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联系紧密的优势,建立由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联合实训中心、企业运作体验中心等构成的校企合作平台,实施专业实习、项目运营、产品开发、工程设计、科学研究等联合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建立联动的联系和交流机制,继续推行学生到企业学习的生产实习模式,在每届学生开始到企业实习前,组织企业教师和学校教师针对当届学生和工程技术的发展情况进行深层次的教学交流与研讨,共同制订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实习实训计划,以保证企业实习和实训达到培养目标和标准的要求;让学生参与到“产学研”的环节中,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创新能力;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使学生掌握工程建造和产品生产过程的步骤流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宽实践教学渠道,建成学院和企业共享的资源中心,与企业紧密结合,联合承接工程或生产中的应用课题以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项目,为社会和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通过完善总体规划、政策支持、经费保障、人员投入等方面的建设,结合学校实际和学科专业特点,不断开辟和拓展产学研合作的空间与内容。

    专业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际工程能力的重要环节,提倡选用来自生产实践第一线的实用性课题或与教师的科研工作紧密结合的课题。设计选题要求多样化,课程设计的设置结合专业课要求和学生毕业后的工作需求综合考虑;指导方法采取课堂指导与网上指导结合,加强师生互动,提高设计质量;成绩评定采取平时成绩、设计成绩和答辩等环节综合评定,确保学习质量;毕业设计严格按照一生一题要求,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部分毕业生深入工程一线真题真做,聘请生产第一线的专家参与毕业设计和毕业答辩。

    通过构建集实验、实训、学生科技创新等功能为一体的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及由校外实习基地、校企共建实验室、校企联合实训中心等构成的校企合作平台,建立基于高等工程教育模式的,由社会实践、课程实验、专业实训、专业竞赛、科学研究、校外实习、工程设计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为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可靠的保障。

    (6)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营造良好专业文化氛围

    高等教育不但要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还要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除课程体系中设置人文教育类课程外,在本专业学生还成立学习会、读书会等学生组织,定期开展学术交流和思想交流活动;定期举办专业师生联谊会、专业体育比赛、校友交流会等活动;办好热动之声专业报纸;建立专任教师、实验教师和学生之间长效沟通机制,鼓励学生进行教学信息反馈,面对面提问探讨;以科技竞赛的队员选拔、组队、考研经验交流和校友交流会等多项活动为契机,建立高低年级学生之间、毕业生与在校生之间团结、和谐的交流机制,营造良好的专业文化氛围。

    (7)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反馈机制建设

    注重“用人单位需求与评价调查”和“毕业生跟踪与反馈调查”。“用人单位需求与评价调查”旨在帮助本专业了解用人单位的需求,以及对本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的评价反馈,为改进教学培养提供依据和目标。“毕业生跟踪与反馈调查”则主要反映毕业生就业离校 3 到 5 年后,其就业能力和社会竞争力方面的变化信息,从动态的角度收集毕业生的中期表现和发展潜力的数据,细化收集毕业生在工作调动、后期培训等过程中对母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方式等方面的满意度信息,最终为修正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专业综合改革提供依据。

    (8)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根据学科和行业发展要求,结合本专业特点,进一步完善专业的教学管理制度,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的要求,建立健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授课与考试管理制度”等教学规章制度体系,以形成规范化的教学系统。

    以教学质量为目标,以教学检查为手段,以教学过程中各类教学环节为中心,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主要包括: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学分评估制度、教学检查制度、作业和试卷抽查制度等,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完善和运作这些制度,有效地控制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关键点,使人才培养全过程得到优化,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在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师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创造条件尽力满足教师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需求,并引导将这些需求同教学目标相结合;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骨干教师下企业学习、合作与交流;在保证教学规章制度有效实施的基础上,尽可能给师生留有一定的自由度,尽可能使教学管理由外在强制性控制转化为内在自我控制,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9)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建设的领导和管理

    科学规范的领导和管理是保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顺利进行、提高教学质量、提升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根本保证。学校按照“质量工程”的有关要求,成立了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对专业建设工作进行领导与管理,加强监督、考核和评估,按年度对建设工作和经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并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机电工程学院建立由项目负责人领导、校内外学术专家和行业专家构成的工作委员会,制定并组织实施专业建设规划,研究和解决专业综合改革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10)加强交流、示范带动和整体推进

    强化专业建设实践成果的积累和有效经验的总结,建成较高水平、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教学质量的本科专业点,为专业建设内容的有关规范提供参考,主动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对我省同类型专业和校内其他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六、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 2014年

    1、成立专业建设项目领导小组及专业建设项目工作委员会;

    2、调查能源与动力领域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知识面需求和用人单位对学生能力的需求,通过有关专家详细论证,进一步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3、启动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实验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课程建设与改革、引进人才计划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项目,加强对外学术交流;准备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

    4、启动特色专业建设网络平台的建设;

    5、成立本专业读书会和学习会学生组织,定期开展活动;

    6、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反馈调查;

    7、制定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教学管理、评价、运行和监督机制。

    第二阶段: 2015年

    1、实施教学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实验实践教学建设与改革、课程建设与改革、引进人才计划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项目;

    2、完善实验教学平台建设,建成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开展深化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加强对外学术交流;

    3、加强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4、加强产学研合作;

    5、教学方法改革:开始试点实施专业基础课小班上课方案,开始落实新生导师制,并在相关课程中开始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发表教研论文4-6篇;

    6、师资培养:选派 2 名以上骨干教师参加教育部、行业组织主办的全国精品课程研讨会、年会等;

    7、进行人才培养质量社会反馈调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组织实施;

    8、积极推进教材建设,组织编写适合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教材;

    9、继续开展读书会和学习会活动,指导学生撰写学术论文。

    第三阶段: 2016年

    1、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探索学校与社会联合培养教师的新途径,建成较高水平、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教学质量的本科专业点;

    2、取得教研教改项目的立项;

    3、继续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集成有效经验和实践成果,形成该专业建设内容的相关参考规范;

    4、教学方法改革:小班上课与新生导师制规范化, 继续进行启发式、 讨论式、 案例式教学研究、实践,发表教研论文4-6篇;

    5、师资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 2-3 人,选派2名以上骨干教师参加各类全国性研讨会、年会、精品课程培训等,聘请 2-3 名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为客座教授、兼职教授;

    6、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不断丰富教学资源与教学案例,不断完善与改进课件库与教学案例库。编写案例教材、实验讲义等 1-2 部。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平台功能,使之能对教学过程、教学质量、学习效果进行评价,成为教学质量常态数据监测的重要数据来源;

    7、总结项目标志性成果,主动宣传推广建设成果,力争对省内同类型专业和校内其他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8、准备结题验收材料。

    七、预期成果(含主要成果和特色)

    主要成果:

    (1)形成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根据专业发展和社会对能源与动力工程人才技能要求的变化,借鉴国内外高校教学改革成果,探索和实践基于高等工程教育模式下的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改革和实践,制定相对稳定的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与之适应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更好地满足能源动力产业对人才的需求。

    (2)建成一支师德高、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

    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科研促进教学,以优秀教师为带头人,通过进修学习、外出培训、教学研讨、实岗兼职等多种方式提高师资理论技术水平、实践经验与实操能力,使科学型、应用型师资达到合理比例,建成一支师德高尚、知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团队,能够胜任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教学工作,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将培养或引进1~2名学科带头人、3~4名专业骨干教师,聘请企业技术专家、技术骨干做专业建设顾问,使师资结构更加合理。

    (3)取得教研教改项目的立项和成果

    继续加强教学研究,鼓励教师积极主持和参与教研立项。在专业建设期间获校级教研教改项目立项1~2项;建设校级精品课程2~3门;公开发表教研教改论文8~10篇。

    (4)出版一批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系列专业教材

    通过与多家出版社合作,联合国内高校编写出版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教材1~2部。

    (5)建立完善的实践实训基地

    建设和完善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建成学生实验教学、工程训练和师资培训的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不但为学生实验和工程训练提供场所,而且要使之成为“双师型”师资培训的重要基地,为高素质工程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6)具有较高的办学社会满意度和办学影响力

    使毕业生的就业率达到100%,用人单位认可我校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并在广东省及周边省份乃至全国享有较高的声誉。形成本专业建设内容的参考规范,对广东省同类专业建设起到示范和带动作用。

    八、院(系)支持与保障

    1、组织保障

    为确保专业综合改革项目顺利实施,学院成立了质量工程建设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专业建设的整体规划、兼职教师的聘请,建设项目内容的确定,经费分配使用及项目实施的组织、协调,并对专业综合改革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保证质量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

    2、制度保障

    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养。通过广泛宣传、深入发动、全员参与,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激励教职工为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设贡献力量。学院制定了专业建设、质量工程、教研科研、学生参加学科竞赛等相关制度,逐项落实建设内容,按学院有关规定,保质保量推进质量工程建设。

    3、资金保障

    学院制定相应的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切实保障从经费上支持专业综合改革建设,保证配套资金全部落实到位,对建设经费设立专户,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建设经费全部用于该专业的建设。

    九、经费预算

    支出科目

    (含配套经费)

    金额

    (元)

    计算根据及理由

    1

    专业建设专项经费

    5

    调研、交流差旅费、教研会务、资料、教学研讨,邀请专家等费用

    2

    课程建设专项经费

    5

    专业网站建设、网络课程教学平台开发、购置优秀教学课件、资助课程课件、教学案例、网络课程开发等

    3

    学生竞赛

    3

    资助学生参加各类竞赛

    4

    出版专著教材、发表论文

    5

    出版教材、论文版面费、专利申请等

    5

    企业实训基地

    6

    基地建设启动、运行维护、管理

    6

    师资队伍建设

    6

    支持教师培训、企业挂职;聘请企业兼职教师、客座教师、顾问等

    7

    实验实训教学平台

    30

    基础条件改善及购置工程实践类设备等

    合 计

    60万

    经费自筹项目的经费来源

    十、院(系)意见

    院长(主任)签字: (盖章)

    年 月 日

    十一、学校意见

    负责人签字: (盖章)

    年 月 日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