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心得体会 > 正文

    2021届高三历史新题10月刊考点13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与传统主流思想演变(解析版)x

    时间:2020-11-19 13:11:17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考点13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与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10月刊)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21·湖北武汉襄阳荆门宜昌四地六校考试联盟高三起点联考·1)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主张“名正言顺”的实质是(  )

    A.维护封建君主统治秩序 B.有利于奴隶制社会的稳定

    C.反映了孔子的仁爱思想 D.维护奴隶制社会等级秩序

    【考点】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答案】D

    【解析】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他认为“礼乐不兴”、“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所以孔子主张“名正言顺”的实质,是为了维护奴隶制社会的等级秩序,故选D项;孔子代表的是没落的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A项;孔子不仅仅是要维护社会稳定,更重要的是要维护等级秩序,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孔子维护社会等级秩序的思想,而非仁爱思想,排除C项。

    2.(2021·湖南益阳高三9月调研考试·1)《史记》记载“黄帝居中,四夷宾服”。后来,不论是虞夏商周的华夏族,还是夷蛮戎狄的“四夷”族,都视黄帝为“高祖”,自称为“黄炎之后”、“炎黄后裔”。这体现了(  )

    A.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 B.国家统一的必然趋势

    C.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 D.多元一体的民族意识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答案】D

    【解析】从材料“不论是虞夏商周的华夏族,还是夷蛮戎狄的‘四夷’族,都视黄帝为‘高祖’,自称为‘黄炎之后’、‘炎黄后裔’”,可知各民族认同一个共同的祖先,使得不同的民族有了相同的民族观念和意识,故选D项;宗法观念是以血缘亲疏区分等级尊卑的制度,与材料“不论是虞夏商周的华夏族,还是夷蛮戎狄的‘四夷’族”体现的不同的民族不符,排除A项;国家统一是指国家是一个整体,从材料中“不论是虞夏商周的华夏族,还是夷蛮戎狄的‘四夷’族,都视黄帝为‘高祖’”,可知材料没有强调形成统一国家的趋势,排除B项;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有共通性,与材料中各民族尊黄帝为“高祖”的现象不符,排除C项。

    3.(2021·河北唐山高三摸底考试·4)唐朝经学家孔颖达奉太宗之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了南北诸多经学家的见解,排除经学内部的家法师说等门户之见,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被唐王朝颁为经学的标准解释。《五经正义》的编纂(  )

    A.确立了儒学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 B.成为宋代理学思想创立的先声

    C.适应了当时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 D.遏制了各派学说的融合与发展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答案】C

    【解析】唐王朝将西汉以来的经学成果尽行保存,并颁布为经学的标准解释,这有利于提升儒学的政治地位,进而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故选C项;汉武帝时期确立了儒学封建正统思想的地位,排除A项;理学产生于宋代,排除B项;遏制了融合与发展不符合史实,儒学具有发展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排除D项。

    4.(2021·福建泉州一模·2)战国时期道家人物列子在《两小儿辩日》说,孔子游历看到两个小孩争辩太阳远近问题:小孩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看起来要大;另一小孩认为,中午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中午的太阳比早上感觉热。孔子无法作出判断。材料反映了(  )

    A.诸子百家之间的争鸣日趋激化 B.儒家思想的统治权威受到挑战

    C.人们对自然宇宙现象提出思考 D.私学发展提高了儿童知识水平

    【考点】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答案】C

    【解析】由材料“两个小孩争辩太阳远近问题:小孩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早上的太阳比中午看起来要大;另一小孩认为,中午太阳离我们近理由是中午的太阳比早上感觉热”可知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关注和思考,故选C项;材料并未体现出诸子间思想的激化,排除A项;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提及私学的发展,排除D项。

    5.(2021·江西南昌高三摸底测试·2)春秋末期的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战国时期,以邹衍为代表的阴阳家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了“相生相胜”理论。这代表了先秦(  )

    A.对自然界已有朴素的科学认识 B.封建迷信思想逐渐泛滥成灾

    C.重视严密逻辑推理的唯物史观 D.沉迷于思辨的主观唯心主义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老子“道法自然”和阴阳家“相生相胜”理论都是对自然宇宙进行的思考和探究,具有着一定的科学价值,故选A项;老子和阴阳家们的观点是对客观世界的思考,不是封建迷信,排除B项;老子和阴阳家只是朴素的唯物思想,还没有严密逻辑推理,排除C项;老子认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本原,阴阳家的“五行学说”把世界本原归结为木、火、土、金、水五种具体物质形态,不是主观唯心,排除D项。

    6.(2021·江苏百校联考高三第一次考试·2)南宋理学家朱熹的外祖父祝确所经营的商栈、邸舍(即旅店)、酒肆,曾占据歙州城一半以上,人称“祝半城”。朱熹一生的著作都由祝家书坊印销,出版收入相当于七八十万两银子。这表明南宋时期(  )

    A.文化与商业发展相互促进 B.坊市制度已完全崩溃

    C.程朱理学已成为官方哲学 D.区域性商帮实力雄厚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明理学

    【答案】A

    【解析】南宋时期商品经济繁荣,文化与商业发展相互促进,与材料中“朱熹一生的著作都由祝家书坊印销,出版收入相当于七八十万两银子”反映的祝家书坊推动朱熹思想传播又获利丰厚相符,故选A项;材料中只提到歙州城一处,未直接涉及整个坊市制度,排除B项;材料提到“朱熹一生的著作都由祝家书坊印销,出版”,但未涉及官方哲学的地位,排除C项;区域性商帮出现在明朝而非南宋,排除D项。

    7.(2021·福建泉州一模·4)《尚书·禹贡》中有禹划天下为九州之说;周朝进一步提出了“九州之外,谓之番国”的概念;战国思想家邹衍提出了华夏九州为“小九州”,属于“中九州”之一,“中九州”又属于“大九州”之一。由此可知,先秦(  )

    A.已经了解亚洲大陆之外各大洲的情况 B.人们认识中国与世界的视野逐步开阔

    C.逐步放弃了以华夏为世界中心的思想 D.民族交融改变了传统的夷夏之别观念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周朝进一步提出了九州之外,谓之番国的概念;战国思想家邹衍提出了华夏九州为小九州,属于中九州之一,中九州又属于大九州之一”可知古人对天下的认识逐步开阔,从以“自我”为中心到“自我”为天下一部分,故选B项;材料并未体现各大洲的情况,排除A项;“逐步放弃”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并未提及“民族交融”,排除D项。

    8.(2021·四省名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1)春秋末期,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大批下层人士得到学习机会,形成了一个不拥有政治权力却拥有文化权力的知识人阶层。这(  )

    A.反映了私学逐渐取代了官学 B.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

    C.促使血缘纽带关系大大淡化 D.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结果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答案】B

    【解析】据所学百家争鸣的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春秋末期士阶层的崛起,这为社会转型奠定了人才基础,故选B项;材料仅提及“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但并未提及官学的衰落,无法反映私学是否逐渐取代了官学,排除A项;据材料“不拥有政治权力”可知,士阶层的崛起并不会直接引起血缘纽带关系的变化,“大大淡化”更是无从体现,排除C项;士阶层的兴起是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而非结果,排除D项。

    9.(2021·河北石家庄一模·1)孔子弟子众多,《论语》将其归为四类: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孔子卒后,众弟子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更有再传弟子为王者师。这反映出当时(  )

    A.儒学为各诸侯国所推崇 B.新兴士阶层崛起影响现实政治

    C.战国纷争导致人才流动 D.礼崩乐坏为私学出现提供机遇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答案】B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春秋战国时期,原来属于社会底层的“士”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重视,再结合题干内容可知,在孔子去世之后,他的众多弟子到各地去参与诸侯国的政治,如“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更有再传弟子为王者师”这反映出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士”阶层的兴起,影响到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故选B项;题干述及在孔子去世之后,其众多弟子到各诸侯国参与政治,但没有涉及这些诸侯国对待儒学的态度,排除A项;题干内容述及了在孔子去世之后,其众多弟子“散游诸侯”的现象,但是在题干中还述及了这些孔子的弟子“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更有再传弟子为王者师”的史实,说明该选项不能全面概括题干所述内容,排除C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可知的众多弟子去各诸侯国去参与政治,而不是去创办私学,并且创办私学的第一人是孔子,而不是其弟子,排除D项。

    10.48.(2021·河北唐山高三摸底考试·5)下图为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节选),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忙碌的商运场景。该作品体现了(  )

    A.艺术审美与市井风情的交融 B.人文意蕴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C.工笔画法与写意画法的协调 D.海上贸易与市镇经济的交流

    【考点】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

    【答案】A

    【解析】《清明上河图》是一幅风俗画,描绘的是北宋东京城的商运场景,其体现的艺术风格是艺术审美和市井风情的交融,故选A项;人文强调以人为主体,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的思想观念,该画作未体现出“人文意蕴”,排除B项;画作并未体现出写意,写意画用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排除C项;“描绘了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忙碌的商运场景”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D项。

    11.(2021·河北唐山高三摸底考试·2)《庄子·养生主》中记载了庖丁解牛的典故。庖丁在劳动过程中探求“道”,练习三年后“未尝见全牛也”,由此达到依乎天理、出神入化的劳动境界。这表明道家(  )

    A.赋予了劳动的精神超越性 B.奠定了劳动观的基本框架

    C.开启了劳动道德化的进程 D.凸显了劳动行为的重要性

    【考点】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答案】A

    【解析】庖丁通过在劳动过程中来对“道”的探究,由此达到依乎天理、出神入化的劳动境界,这说明道家赋予了劳动的精神超越性,故选A项;劳动观是人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对劳动的看法和认识,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道德价值,排除C项;材料无法体现出劳动的重要性,排除D项。

    12.(2021·浙江“山水联盟”高三开学考试·1)“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下列选项中与上述观点出自同一位思想家的是(  )

    A.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B.主失其神,虎随其后;主上不知,虎将为狗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D.官无常责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考点】

    【答案】A

    【解析】据材料“不尚贤,使民不争……为无为,则无不治”可知,老子倡导“无为而治”,以“无事取天下”,而“抛弃所谓的圣贤智慧,人民将获得百倍的利益;抛弃所谓的仁义誉名,人民将恢复孝慈的本性”也是老子的主张,故选A项;韩非子认为,君主丧失神威,那么奸臣就会步步紧逼;如果主上对此不了解,凶猛的乱臣贼子会伪装成忠实的狗,排除B项;孔子认为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排除C项;此项为墨子“尚贤”主张,排除D项。

    13.(2021·福建泉州一模·6)图1为南朝梁元帝所作的《职贡图》(局部),记录了前来南梁朝贡的各国人物,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该图体现了(  )

    图1

    A.域外风情与华夏文化的交汇 B.文人意趣与市井风情的杂糅

    C.西方写实与传统写意的结合 D.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融合

    【考点】古代中国的绘画艺术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前来南梁朝贡的各国人物,有金发碧眼的波斯胡人,也有浑身只披一块白布的黑人”可知中外文化的交流,异域风情与中原华夏文化的交汇融合,故选A项;材料中不能体现市井生活,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绘画的史料价值,而非写作手法,排除C项;现实主义、浪漫主义是近现代绘画特点,排除D项。

    14.(2021·山东高三开学质量检测·1)战国时期,法家主张“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墨家则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他们的主张相同之处在于(  )

    A.建立集权制度 B.实现富国强兵

    C.完善人才选拔体制 D.打破原有政治秩序

    【考点】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战国时期,法家主张“剪除私门势力,选拔法术之士”,“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由此可以看出法家主张集权、主张选拔有才能的人出任官员;而墨家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主张选贤任能,即为“尚贤”,由此可以看出他们的共同主张是改变原来的世卿世禄制,也就是打破原有的政治秩序,故选D项;法家思想中有集权思想,但材料中墨家并未体现集权,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法家和墨家如何治国的主张,并未体现他们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排除B项;材料中的法家和墨家都涉及了如何选拔人才,但并未形成完善的人才选拔体系,排除C项。

    15.(2021·湖北龙泉中学、荆州中学、宜昌一中高三9月联考·2)刘邦曾命陆贾著书论述秦亡汉兴天下得失的道理,陆贾著《新语》称“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这一思想(  )

    A.满足了统治者追求长生的愿望 B.反映了新政权励精图治的风貌

    C.推动了当时社会经济逐渐恢复 D.体现了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陆贾主张政府减少对经济和社会的干预,属于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有利于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故选C项;这一思想是为了满足汉初经济恢复的需要,排除A项;这一思想主张休养生息,而非要求新政权励精图治,排除B项;这一思想属于清静无为的道家思想,排除D项。

    16.(2021·河北衡水中学全国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4)汉朝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宋朝程朱理学主张“天即理也”。二者本质的相同之处在于(  )

    A.倡导天人合一 B.传承儒学精华 C.因时革新文化 D.宣扬封建迷信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

    【答案】C

    【解析】董仲舒和程朱理学的主张本质上是为了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而对传统主流思想的儒学进行革新,故选C项;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倡导天人合一,但是程朱理学没有倡导,排除A项;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和程朱理学主张的“天即理也”都是对儒学的发展,而不是传承儒学精华,排除B项;“君权神授”是为了说明君权的合法性和神圣性,“天即理也”是把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纲常上升到了天理的高度,二者都不是为了宣扬封建迷信,排除D项。

    17.(2021·吉林长春一模·2)西汉画像砖《养老图》(图1)反映了统治者救助下层民众的现象,其救助原因包括天现异象、针对特殊群体救济等。这反映了(  )

    图1

    A.无为而治的政策 B.民本思想的影响

    C.保障制度的成熟 D.等级秩序的弱化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B

    【解析】从材料“统治者救助下层民众”,可知汉代统治者用救助下层百姓的方法维护统治,是儒家民本思想的体现,故选B项;无为而治是指统治者顺势施政,不要使用权谋,与材料中统治者主动采取措施维护统治不符,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西汉统治者救助百姓的原因,没有涉及其他社会救济和保障等内容,不能表明汉代保障制度成熟,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统治者对下层民众的救助,没有涉及封建等级秩序遭到破坏,排除D项。

    18.(2021·决胜高考名校交流高三9月联考·2)董仲舒高扬“崇儒更化”旗帜,寻找到与地主制经济最相契合的文化形态——涵盖阴阳家及法家的新儒学。之后,汉代帝王在实际运用中,大都儒法兼采,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由此可知汉代儒学(  )

    A.具有包容性和政治张力 B.尚未确立天下独尊的地位

    C.适应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D.无法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A

    【解析】据材料“涵盖阴阳家及法家”可知,汉代儒家吸纳了别家的思想,具有包容性,再据“汉代帝王在实际运用中,大都儒法兼采”可知,其在政治生活中的运用并不死板单一,而是具有张力,故选A项;儒学自汉武帝时期开始就确立了天下独尊的地位,排除B项;地主制经济只属于农业经济中的一种,后者的范围更广范,汉代儒学虽“与地主制经济最相契合”,但不能因此说明其适应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C项;汉代儒学是董仲舒针对汉武帝时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改造的,已经可以适应统治的需要,解决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排除D项。

    19.(2021·安徽A10联盟高三摸底考试·3)据《春秋繁露》记载,君主“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若“逆天”,自然界就会出现诸如日蚀、地震等灾异。这一主张(  )

    A.强化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B.体现了道家的治国理念

    C.彰显了儒家的治国思想 D.消弭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君主‘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若‘逆天’,自然界就会出现诸如日蚀、地震等灾异”,可知属于董仲舒的天谴论,要求君主施行仁政,故选C项;材料重在强调董仲舒的仁政思想,并不是强化君主权威,排除A项;董仲舒的仁政思想来自先秦儒家思想,排除B项;“若‘逆天’,自然界就会出现诸如日蚀、地震等灾异”董仲舒的主张并不能消弭自然灾害的影响,排除D项。

    20.(2021·百师联盟高三开学摸底联考新高考卷·5)元朝虽为来自大漠的蒙古人所建,但在理学发展史中,却是强化程朱学派主流学术地位的时代。其主要原因是元朝(  )

    A.统治者实行“汉化”政策 B.确立了殿试制度

    C.将《四书集注》定为科举依据 D.尚未形成心学

    【考点】宋明理学

    【答案】C

    【解析】据所学,元朝将儒家经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答题标准以程朱理学的解释为主,这对于“强化程朱学派主流学术地位”具有重要意义,故选C项;元朝在民族关系上采用歧视和压迫政策,国家管理和文化上均有创新,并未直接提出实施“汉化”,排除A项;殿试制度由武则天创制,排除B项;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心学形成,材料与此无关,排除D项。

    21.(2021·江苏南通高三期初考试·4)宋代的服饰色彩一反唐代浓艳鲜丽色,形成了淡雅恬静之风,风格趋于修长、纤细、朴素无华,在朝服上仍十分重视旧有传统基础上,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也更多、更加严格。这反映了宋代(  )

    A.理学影响社会审美 B.商品经济异常活跃

    C.科举制度臻于完善 D.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考点】宋明理学

    【答案】A

    【解析】理学强调的是“存天理,灭人欲”,这种观念体现在服饰上的风格是趋于修长、纤细,朴实无华,故选A项;材料的内容是宋代服饰的风格,没有涉及社会审美问题,排除B项;科举制度是考试选官制度,材料的内容是宋代服饰的风格,排除C项;“朝服上仍十分重视旧有传统基础上,体现等级的饰品与图案也更多、更加严格”,表明等级秩序没有受到冲击,排除D项。

    22.(2021·四省名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7)妇女的贞节观念,在明代书籍方面,有《内训》《古今列女传》;法律方面,明太祖下令,“民间寡妇,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五十以后不改节者,旌表门闾,除免本家差役”。又令地方官制定规章制度,表现突出的赐祠祀,一般的立牌坊,用以奖励贞节。这表明这一时期(  )

    A.开始确立了妇女的贞节观念 B.社会风气恶化须严加整饬

    C.程朱理学深刻影响社会生活 D.妇女饱受封建礼教的摧残

    【考点】宋明理学

    【答案】C

    【解析】贞节观念反映了三纲五常的伦理要求,表明这一时期程朱理学深刻影响社会生活,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明朝以前的情况,A选项“开始”一词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明太祖的法令颁布之前的社会风气,B选项“恶化”一词无从体现,且贞节观念的强化不能反映社会风气的恶化,排除B项;贞节观念属于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但“饱受摧残”的说法则过于严重,仅从这一观念无法看出,排除D项。

    23.(2021·四省名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5)两宋时期儒医兴起,他们反对将行医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强调行医乃是行圣人之义。这反映出当时儒医(  )

    A.坚守传统的义利观 B.教化天下的社会责任感

    C.信奉清静无为主张 D.淡泊名利的社会价值观

    【考点】宋明理学

    【答案】A

    【解析】传统的义利观即重义轻利观念,材料“反对将行医作为谋生的手段,而强调行医乃是行圣人之义”的观念即是这一义利观的体现,故选A项;教化强调的是既向人们正面灌输道理,又注意结合日常活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达事明理,潜移默化,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清静无为是道家的主张,并非儒家思想,排除C项;儒家主张积极入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非淡泊名利,排除D项。

    24.(2021·江苏南京高三期初摸底测试·4)朱熹在编著《资治通鉴纲目》时,改变了《资治通鉴》中魏国正统的形象,进而将蜀汉政权改为正统。这表明朱熹(  )

    A.认为道义才是政权存在价值 B.鼓励世人批判怀疑精神

    C.宣扬理学倡导儒家思想复兴 D.注重对历史问题的考证

    【考点】宋明理学;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答案】A

    【解析】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强调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更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二字,蜀汉政权号称是汉朝的延续,与材料中“将蜀汉政权改为正统”相符,故选A项;朱熹“改变了《资治通鉴》中魏国正统的形象,进而将蜀汉政权改为正统”并没有鼓励世人批判,实质上强调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排除B项;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不仅是倡导儒家思想复兴,排除C项;材料中只是改变了正统的形象,并未涉及考证,排除D项。

    25.(2021·江西南昌高三摸底测试·4)康有为说隋代书法的情况是:“隋碑内承周、齐峻整之绪,外收梁、陈绵丽之风,故简要清通,汇为一局,淳朴未除,精能不露。”又说:“隋碑风神疏朗,体格峻整,大开唐风。”康有为认为隋朝书法(  )

    A.以南方的秀美为主要特点 B.淳朴峻整趋向单调

    C.具有融会性与过渡性特征 D.风格保守缺乏创新

    【考点】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法的发展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隋碑内承周、齐峻整之绪,外收梁、陈绵丽之风……汇为一局”,可知隋朝书法具有融会性,据材料“大开唐风”,可知隋朝书法又具有过渡性,故选C项;隋朝书法南北书风融会,而不仅仅体现南方的秀美,排除A项;隋朝书法吸收了北方“峻整之绪”和南方“绵丽之风”,更加丰富多彩,排除B项;隋朝书法上承两晋南北朝遗风,下开唐代趋向规范化的新局,排除D项。

    26.(2021·江苏百校联考高三第一次考试·3)出身于“灶丁”(煮盐工人)的王艮在经商致富之后潜心修学,成为王阳明的入室弟子,他主张“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王艮所收的弟子也颇多工商业者和市井小民。材料表明此时的心学(  )

    A.代表市民阶层利益 B.呈现世俗化的趋势

    C.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D.超越时代发展要求

    【考点】宋明理学

    【答案】B

    【解析】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而世俗化与材料中“灶丁”“王艮所收的弟子也颇多工商业者和市井小民”相符,故选B项;明中期以后,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动荡不安,封建专制统治陷入危机。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统治,让市民阶层接受不等于代表市民阶层利益,排除A项;王阳明认为,社会动乱的原因是人心破坏所致,只有通过整治人心,才能挽救封建专制统治,排除C项;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符合而非超越时代,排除D项。

    27.(2021·山东高三开学质量检测·5)在宋明时期,理学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个重要的分支。虽然二者的主张有明显的不同,但它们殊途同归。“同归”是指他们都(  )

    A.强调理的作用 B.赞同知与行合一

    C.压制人的欲望 D.服务于现实政治

    【考点】宋明理学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程朱理学认为理是万物本源,理在外,需格物致知,而陆王心学认为理在心中需要加强内心反省,但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强调儒家的伦理道德,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故选D项;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也都强调理的作用,但强调理最终仍然是为了服务于现实政治,排除A项;赞同知与行合一,是陆王心学中王阳明的观点,而非两者之间的共同点,排除B项;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主张加强内心修养,致良知,仍然需要克制私欲,但两者的克制私欲,恢复天理都只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排除C项。

    28.(2021·湖北武汉部分学校高三起点质量检测·5)王守仁认为,人的本心和本性都是天赋的,都是纯粹至善、完美无缺的。只要努力,人人皆可为圣人。这种认识(  )

    A.动摇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B.强化了儒家思想的社会责任担当

    C.挽救了明朝的统治危机 D.打破了传统上智下愚的等级观念

    【考点】宋明理学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人的本心和本性都是天赋的……只要努力,人人皆可为圣人”,说明努力即可改变自己,获得发展,故选D项;理学属于传统儒学范畴,对儒学进行了继承和发展,排除A项;材料“只要努力,人人皆可为圣人”强调的是个人修养,未体现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排除B项;思想发展不能直接挽救王朝统治危机,排除C项。

    29.(2021·河北石家庄一模·5)顺治十二年春,王夫之开始作《周易外传》,通过探索象数以穷理。在这部著作中,王夫之精辟地阐述了“器”(客观存在的各种具体事物)和“道”(事物的规律)的关系,指出:“天下唯器而已矣”,他希望人们“勉于治器”。这一论断(  )

    A.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C.批判了清王朝专制统治 D.摒弃了格物致知的治学方法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王夫之所阐述的“器”指的是“客观存在的各种具体事物”,“道”指的是“事物的规律”,其“天下唯器而已矣”的主张在本质上就否定了程朱理学“客观唯心主义”,他希望人们“勉于治器”就是要求人们致力于制作器物以备用,据此可知,题干内容反映了王夫之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故选B项;题干所述王夫之的主张主要涉及“器”和“道”的关系,不涉及任何经济因素,排除A项;题干中王夫之关于“器”和“道”关系的相关论述,没有涉及其政治观点,即看不出他对清王朝的态度如何,排除C项;题干内容主要论述王夫之对于“器”即客观存在的各种具体事物的一些观点,不涉及他的治学方法,排除D项。

    30.(2021·湖北武汉襄阳荆门宜昌四地六校考试联盟高三起点联考·4)顾炎武提出的“以天下之权,寄天下之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尔矣!”顾炎武当时提出这些主张旨在(  )

    A.削弱了清初的君主专制统治 B.促进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

    C.影响西方国家的启蒙和革命 D.鼓舞志士仁人为国家民族奋斗

    【考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答案】D

    【解析】顾炎武的主张强调了家国责任感,旨在鼓舞志土仁人为国家民族而奋斗,故选D项;顾炎武的主张在当时影响有限,并没有削弱清朝的君主专制统治,排除A项;顾炎武的主张没有突破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因此并没有促进中国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排除B项;以顾炎武为首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并没有对西方国家的启蒙和资产阶级革命产生影响,排除C项。

    31.(2021·四省名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4)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朝印刷业的历史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

    记述

    出处

    “太和九年(835年)十二月丁丑,敕诸道府,不得私置历日版(私印日历)。”

    《旧唐书》

    “准敕禁断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

    《全唐文》

    “唐末益州始有墨版,多术数小学字书。”

    《国史志》

    A.政府禁止传播封建迷信 B.印刷术在唐朝时就已经出现

    C.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频繁 D.唐朝时期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答案】B

    【解析】据材料“私印日历”“其印历已满天下”“始有墨版”可知,唐朝时期已经有印刷品,说明印刷术在唐朝时就已经出现,故选B项;材料仅提及政府下令不得私印日历,而日历不等同于封建迷信,且《国史志》的记述尤其不能体现A选项内容,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与外国相关的信息,无法体现中外交流频繁,排除C项;活字印刷术是在北宋时期发明的,排除D项。

    32.(2021·四省名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2)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共九十二篇,涉及饮食烹饪的内容占二十五篇,包括造曲、酿酒、制盐、做酱、造醋、做豆豉、做齑、做鱼、做脯腊、做乳酪、做菜肴和点心。据此可知,《齐民要术》(  )

    A.是古代工艺技术著作的精品 B.体现出古代科技的实用特征

    C.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 D.反映了北魏农民生活的安逸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包括造曲……做菜肴和点心”可知,《齐民要术》内容详实全面,涉及生活饮食中的许多方面,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实用特征,故选B项;据所学《齐民要术》的知识可知,其为农业科学著作,并非工艺技术著作,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齐民要术》的内容,并未提及其地位,从材料中无法看出其是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排除C项;材料列举了《齐民要术》一书中关于饮食烹饪的各方面内容,能够反映北魏农民生活的丰富,但“安逸”却无从体现,排除D项。

    33.(2021·安徽A10联盟高三摸底考试·4)下表为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分布(现代省份)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省份

    江苏

    浙江

    河北

    湖北

    安徽

    山东

    人数

    205

    88

    37

    24

    18

    17

    省份

    陕西

    山西

    江西

    河南

    甘肃

    内蒙

    人数

    7

    7

    6

    5

    4

    3

    A.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B.南北文化交流频繁

    C.经济重心实现了南移 D.北方社会动荡不安

    【考点】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南北朝时期文学家分布”,可知当时文学家分布呈现出地域不均衡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经济发展的差异所致,故选A项;材料只提到文学家分布,并没有提到交流,排除B项;南宋时经济重心才实现南移,排除C项;北方社会动荡不安只能说明北方文学家少,无法说明南方有些地区文学家数量多的原因,排除D项。

    34.(2021·吉林长春一模·8)明后期,传教士利玛窦与徐光启共同翻译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其创立的点、线、直线、曲线、平行线、角、直角、锐角等名词一直沿用至今。这表明(  )

    A.中国传统科技注入了新的生机 B.基督教主动融入中国社会

    C.西学东渐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 D.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产生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答案】A

    【解析】从材料可知利玛窦和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创立了中国传统科技中没有的名词,体现的是西方的自然科学,被中国传统科技吸纳,为其注入新的生机,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翻译外国著作中利玛窦和徐光启创立了一些几何名词,没有涉及基督教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国的传统科技中增加了西方近代科学的内容,但是古代中国并没有很好的利用这些先进科技走上近代化道路,故西学东渐没有开启中国近代化历程,排除C项;从材料反映的是外国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家翻译古希腊学者的数学著作,不能体现出近代科学产生于中国,排除D项。

    35.(2021·安徽合肥高三调研性检测·3)中医在抗击新冠肺炎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古代某医学著作确立了“审因辨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施治原则。该著作(  )

    A.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理论基础

    C.倡导积极的健身学说 D.对中医药学进行了系统总结

    【考点】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答案】B

    【解析】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提出“审因辨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方、遣方用药”的施治原则,奠定了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故选B项;《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排除A项;华佗“五禽戏”,倡导积极的健身理念,排除C项;《本草纲目》对中医药学进行了系统总结,排除D项。

    二、材料阅读

    36.(2021·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宋明理学是对隋唐以来逐渐走向没落的儒学的一种强有力的复兴,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以及外来佛教和本土道教文化挑战的一种积极回应,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以伦理道德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宋明理学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后期有思想有见识的中国人在思考和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与文化问题中所生发出来的哲学智慧,它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

    ——据王伟、李豫成等《国学精华·下》整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明理学的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明理学怎样“深深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后半期的社会发展和文明走势”。(7分)

    【考点】宋明理学

    【答案】

    (1)特点:注重现实;兼容佛道;重视道德;注重思辨;重塑信仰。(8分,任答4点即可)

    (2)有利于塑造理想人格;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1点2分,2点5分,3点7分)

    【解析】

    (1)据材料“是当时中国有抱负有思想的学术群体对现实社会问题……的一种积极回应”可得注重现实;据材料“他们在消化吸收佛道二教思想的基础上”可得兼容佛道;据材料“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可得重视道德;据材料“提出了一系列非常有逻辑层次的哲学范畴和理论结构”,结合宋明理学使儒学走向思辨化可得注重思辨;据材料“力求解决汉末以来中国社会极为严重的信仰危机和道德危机”可得重塑信仰。

    (2)结合宋明理学对重视人的社会责任感等人格精神的重塑作用可得有利于塑造理想人格;结合宋明理学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作用可得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结合宋明理学对人际关系的协调作用可得有利于协调人际关系;结合宋明理学对重视礼义廉耻等社会风气的进步作用可得有利于改善社会风气;结合宋明理学对重气节等民族精神的培养作用可得有利于培养民族精神;结合宋明理学对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可得有利于推动社会进步

    37.(2021·四川高三大数据精准教学第一次统一监测·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末,荷兰制图学在西班牙与葡萄牙的制图基础上快速发展。1600年,莱顿大学设立地图制作学,课程包括几何学、罗盘构造与工程学,聘请大量学者教手。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后,要求商人在航海图中记录见闻,并绘制航海日志。1617年东印度公司收集最新的地图资料并发展制图学。1630年,阿姆斯特丹的布勒家族以出版欧洲不同语言的地图、航海图和航海作品闻名,在1634年出版收录160幅世界地图的地围集,次年又补充了49幅并使用荷兰语、法语、拉丁语和德语进行出版,并于1655年出版评细描述海洋、陆地和字宙的地图集。

    ——据【英】马里奥.T.努尔米宁《欧洲地图里的世界文明史》等

    材料二

    康熙帝在遏制沙俄入侵和划定边界过程中,于1686年开始修订《大清一线志》。1708年,以传教士雷孝思、托马斯等为主力,实测编暴了《皇舆全览围》。乾隆末年,与晚邻西藏、新疆等地的国家划定清晰的线状边界,并以条约确认。喜庆时,参校乾隆至嘉庆时奥地变更状况绘制成的《皇奥全图》,有经纬网,空间的点、面、线白军人、官吏、民众与城池、村镇填充。图中边疆地区内容增加,如蒙古统部在原25个地区外,增加了喀尔喀、察哈尔等6个地区,铣部机构增加旗分、封爵、属部、驿站四门。疆界北到外兴安岭,西到帕米尔和后藏的阿里地区,东到库页岛,南到南海,中国疆域的空间最终奠定。

    ——摘编自于逢春《论中国疆域最终奠定的时空坐标》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荷兰和清代地图绘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荷兰地图绘制发展的历史原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代疆域地图绘制的意义。

    【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

    【答案】

    (1)特点:荷兰:大学、东印度公司和私人家族为主要推动力;运用近代科技制图,内容不断丰富;航海图为主到世界地图集为主;影响范围扩展到欧洲主要国家。

    清代:政府主导,逐渐完善;借助传教士及西方技术;内容详实,空间范围逐渐定型;通过条约清晰邻国边界。

    (2)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绘图技术、地理知识和航海技术等);新航路开辟加深了世界认识可答“世界联系加强”);荷兰资本主义发展,对外贸易发达,适应殖民扩展需要(也可答“荷兰成为海上马车夫”);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

    (3)意义:现代中国版图基本确立,有利于保障国家统和领士完整;强化了国家认同;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加强了国家治理。(如回答“有利于发展邻国关系”也可给分)。

    【解析】

    (1)第一小问荷兰地图绘制的特点。据材料一“1600年,莱顿大学设立地图制作学……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后,要求商人在航海图中记录见闻……1630年,阿姆斯特丹的布勒家族以出版欧洲不同语言的地图、航海图和航海作品闻名,……”可知大学、东印度公司和私人家族为主要推动力;据材料一“设立地图制作学,课程包括几何学、罗盘构造与工程学”可知运用近代科技制图,内容不断丰富;据材料一“要求商人在航海图中记录见闻,并绘制航海日志”“在1634年出版收录160幅世界地图的地围集”可知航海图为主到世界地图集为主;据材料一“次年又补充了49幅并使用荷兰语、法语、拉丁语和德语进行出版”可知影响范围扩展到欧洲主要国家。第二小问清代地图绘制的特点,据材料二“于1686年开始修订《大清一线志》”可知政府主导,逐渐完善;据材料二“以传教士雷孝思、托马斯等为主力,实测编暴了《皇舆全览围》”可知借助传教士及西方技术;据材料二“有经纬网,空间的点、面、线白军人、官吏、民众与城池、村镇填充”可知内容详实,空间范围逐渐定型;据材料二“疆界北到外兴安岭,西到帕米尔和后藏的阿里地区,东到库页岛,南到南海,中国疆域的空间最终奠定”可知通过条约清晰邻国边界。

    (2)据材料一“设立地图制作学,课程包括几何学、罗盘构造与工程学”可知科学技术的进步;据材料一“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建立后,要求商人在航海图中记录见闻,并绘制航海日志”可知荷兰资本主义发展,对外贸易发达,适应殖民扩展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加深了世界认识;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

    (3)据材料二“疆界北到外兴安岭,西到帕米尔和后藏的阿里地区,东到库页岛,南到南海,中国疆域的空间最终奠定”可知现代中国版图基本确立,有利于保障国家统和领士完整;强化了国家认同;据材料二“图中边疆地区内容增加,如蒙古统部在原25个地区外,增加了喀尔喀、察哈尔等6个地区”可知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加强了国家治理。

    38.(2021·浙江“超级全能生”高考选考科目9月联考·28)(15分)拯救乱世,祈望太平。历代杰出的政治家们前仆后继,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为什么古代“民不争”,当今“民争”?韩非从人口与货财的比例关系来解释这个变化。他认为古代“人民少而财有余”所以“民不争”;当今“人民众而财货寡”引起“民争”。由于古代人口稀少,劳动力不足,他以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总是着眼于如何增加人口数量。韩非明确提出人口增长速度过快而引起的社会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堪称是第一人……当今的一个县令却有很多特权,一旦死后,他的子孙出门还有车马,自然就不愿意把官位让给别人。“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争土豪,非下也,权重也。”……韩非认为古人的品质并不比今人高尚,今人的品质并不比古人败坏。古人容易做到的事今人很难做到,那是因为物质原因造成的,而不是道德品质决定的。

    ——张岂之《中国思想史》

    材料二

    平定六国后面对如此辽阔的国土,建立什么样的行政体制来进行管理?围绕这个问题,秦始皇和他的大臣们展开了一场讨论。丞相王绾等人认为:六国刚刚被消灭,形势不稳定,特别是燕、齐、楚三国故地与关中根本之地相距遥远,如果不设置封王,中央政府鞭长莫及,无法镇抚,主张在新征服的边远地区封立皇子为王。这一建议得到大臣们的普遍赞同,但当时担任廷尉的李斯坚决反对这种意见……秦始皇认为:过去之所以战争连绵不止,就是因为分封王侯造成的,现在天下刚刚统一,如果又裂土封国,实际是又要制造战争因素,会导致纷争。如此而求安宁,岂不是难上加难。所以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

    ——《历史必修第一册》(教师教学用书)

    材料三

    孙中山曾指出,“中国现在祸乱的根本,就是在军阀和援助军阀的帝国主义者”。当国民党一大宣言通过后,孙中山对宣言的宗旨做了说明。他指出:此次通过宣言,就是“重新担负革命的责任”“计划彻底的革命”,对内“终要把军阀来推倒,把受压迫的人民完全来解放”;对外联合世界被压迫人民,“反抗帝国主义侵略”。

    ——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上册,第4版)

    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从民国元年以来,相互间进行着继续不断地战争,便给了一种条件,使一小块或若干小块的共产党领导的红色区域,能够在四围白色政权包围的中间发生和坚持下来。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1)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的“乱世”。阅读材料一,分析指出韩非子认为“乱世”出现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孔子、墨子提出的“治乱世”对策。

    (2)结合所学,概括指出材料二中秦始皇认为天下不安定的因素及其针对性政治举措。

    (3)阅读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从巩固国家统一,维护社会稳定角度,以秦始皇为例,分析指出秦初采取的经济军事措施及其理论基础。②从拯救乱世角度分析,分别说明孙中山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为实现民族独立所做的探索与实践,以及毛泽东对中国民主革命道路问题的思考结果。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家;“亚洲觉醒”的先驱;无产阶级革命家

    【答案】

    (1)根源:物质条件和利害关系(特权或权重)。

    孔子:“仁”“礼”“德治”。

    墨子:“兼相爱、交相利”;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等主张。

    (2)因素:分封制推行。

    政治举措: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仅答郡县制,回答皇帝制、三公九卿制不得分)

    (3)选择①:经济上,统一度量衡和货币;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干线。军事上,南征百越;北击匈奴。

    理论基础:法家思想。选择②:新三民主义;发动国民革命;北上致力于召开国民会议。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解析】

    (1)第一小问根源,从材料一“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争土豪,非下也,权重也”“古人容易做到的事今人很难做到,那是因为物质原因造成的”,可知韩非子认为“乱世”出现的根源是物质条件和利害关系(特权或权重)。第二小问对策,结合孔子和墨子的思想主张,可知孔子、墨子提出的“治乱世”对策。

    (2)第一小问因素,从材料二“秦始皇认为:过去之所以战争连绵不止,就是因为分封王侯造成的,现在天下刚刚统一,如果又裂土封国,实际是又要制造战争因素,会导致纷争”,可知秦始皇认为西周分封诸侯,裂土封国导致纷争,故材料二中秦始皇认为天下不安定的因素是分封制推行。第二小问举措,从材料二“所以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把郡县制推广到全国”,可知秦始皇针对性政治举措是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3)选择阐述①,结合秦始皇时期的经济、军事措施以及秦朝的治国思想,可分析指出秦初采取的经济军事措施及其理论基础。选择阐述②,结合问题需要明确孙中山后期的政治主张和民主革命的行动,以及毛泽东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走出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的史实,分别说明孙中山在生命的最后两年里,为实现民族独立所做的探索与实践,以及毛泽东对中国民主革命道路问题的思考结果。

    39.(2021·浙江百校高三9月联考·28)探求事物发展之规律,需要回到原点,并在其延续与变迁中时时考量其“初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摘编自《论语·颜渊》

    材料二

    材料三

    原夫作君之意,所以治天下也。天下不能一人而治,则设官以治之……使宰相不罢,自得以古圣哲王之行摩切其主,其主亦有所畏而不敢不从也……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属是非于学校。

    ——摘编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岂非理而能然哉……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王朝统治时间)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摘编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对道德和政治关系的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思想主张在春秋战国时期没有得到统治者重视的原因。(5分)

    (2)思想的创新和政治的支持才使该思想成为主流,按“思想家统治者”的思路概述儒学在材料二示意图中“b”段和“d”段出现高峰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黄宗羲和王夫之的思想主张,简述其历史意义。(6分)

    【考点】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答案】

    (1)思想主张: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礼治);强调道德是政治的前提和基础,希望在人们道德自觉的基础上建立礼乐文明社会。(2分)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剧烈变动;各主要诸侯国以富国强兵、争霸天下为主要目标;孔子的思想主张与这一时代要求有相当距离。(3分)

    (2)原因:“b”段——董仲舒吸纳法家、阴阳家等思想,强调“君权神授”;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2分)“d”段——朱熹等人将儒学上升到“天理”高度,形成理学体系;朱熹等人的思想为统治者利用,被奉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后世六七

    • 下载文档
    • 收藏
    • 0

    相关热词搜索: 科技 考点 月刊 中国古代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