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文秘知识 > 正文

    河南省洛阳市河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学校2020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x

    时间:2020-10-11 21:35:09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河南省洛阳市河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学校2020年高一语文模拟试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片苍茫

    戴涛

    白生要去茫县做知县,至恩师大学士多举府上辞行。待白生坐定,多举便让人端上一盘水果,问白生:“可识得盘中为何物?”白生细细打量一番,说:“状如梨,梨有皮,或黄或青,而此果似无皮,白如雪,透如水,学生真不知何方仙果。”多举抚掌大笑,说:“这亦是梨,名晶梨,产地即是茫县。”他拿起一只递给白生,白生接过梨来,小心翼翼张开嘴,未等劲咬,只听得一声脆响,一股清香扑鼻,一股甘甜沁脾。“好梨好梨!”白生情不自禁脱口叫道。多举说:“当今从皇亲国戚到满朝文武非此梨不吃,茫县可真是个好地方哟。”白生忙跪倒,学生一定不辜负恩师之厚望。

    烟花三月,白生起程。一路春色诱人,白生无心恋景,很快便到了茫县。此时一班县衙的官吏幕僚和当地的乡绅名士已迎候多时,寒暄过后便请白生到鸿运楼洗尘。酒过三巡,店小二端上一碟水果,白生见是苹果,随口问道:“咦,茫县不是盛产晶梨么?小二却面露难色:“禀大人,小店什么新鲜果子都有,就是未备晶梨。”白生说:“入其乡则随其俗,我偏就稀罕这遍地都是的土产。”听得此言店小二却急了:“禀大人,这晶梨如今实在是想买也买不到了。”白生好生纳闷,便看坐在身旁的县丞汪过,汪过立刻端起酒杯说:“我等还是一起敬白大人一杯吧。”众人也都纷纷应和着祝白大人平步青云。白生于是糊里糊涂地举杯。待酒足饭饱,已是掌灯时分。

    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白生赶紧升堂。新官上任,自然要漂漂亮亮地审他几件案子,可白生在堂上正襟危坐了一整天,不见一人来告,而且一连三天皆如此。

    第四天,白生实在觉得无聊,便喊了退堂,然后换了便服一个人悄悄出了县衙,策马朝乡间跑去。茫县多丘陵,举目望去,层层叠叠的梯田此时一片雪白,清气四溢,悦人眼目。待马跑近,但见一株株一人多高的梨树枝繁叶茂,盛开着朵朵娇嫩的小白花,更有无数蜂蝶翩翩起舞,煞是好看。白生看得如痴如醉,连连喝道:“美景美景!”

    这时,不知从哪儿跑出一男童,上前来捉蜜蜂。捉到后便立刻将蜜蜂撕成两段,随即放到嘴边贪婪地吮着。

    白生问:“你吃什么?”男童答:“蜂蜜。”

    白生说:“可这小生灵却被你无端弄死了。”

    男童说:“我饿。”

    白生大怒:“饿你回家吃饭呀!家里没饭?”

    白生这才注意到眼前的男童竟是如此瘦弱。

    白生随着男童到了他家。几排东歪西倒的茅屋,其中一间,推门进去,白生一惊,四壁空空,只有土炕上躺着一个须发皆白的老头。白生问男童:“你爹呢?”男童答:“这就是我爹。”白生又是一惊。

    从男童家出来,白生又踏进另一间茅屋……当白生离开村寨,心沉得如同铅坠,抬头西望,残阳如血,遍地的梨花也是殷红殷红的。

    “你别看这晶梨雪白雪白的,可在我们百姓眼里它可是血红血红的。”

    “你说每户上交一筐梨给朝廷也算不得什么,可你知道么,这晶梨多么刁钻古怪,三亩地一粒粮食没种,全种了梨树,也只能收得这一筐好梨。”

    “你问我这日子是怎么过的,挑剩的孬梨到外边换得半年的杂粮已是大幸,余下的日子就靠要饭了。”

    回到县衙,白生将县丞汪过叫到书房,阴沉着脸问道:“汪大人,你可知道百姓为梨遭的罪?”汪过说:“知道。”白生说:“就没办法么?”汪过说:“有,白大人,您把梨伺候好喽,早点儿像您的前任那样离开茫县,此外别无他法。”

    白生沉默无语。

    时光荏苒,转眼已是金秋十月,晶梨收获的季节。今年的梨格外好,个儿大肉嫩透着水灵。衙门上下忙得不亦乐乎,总算把梨收齐了,一个不落全装了船。按惯例,由县丞押运进京,临行前白生突然对汪过说:“这趟不劳你的驾了,我亲自走一趟。”汪过淡然一笑,自当相让。

    一月有余,运梨船终于回归。不出汪过所料,白生果然没有回来。又过了数天,朝廷果然派来了个新知县。汪过旁敲侧击地打听白大人,谁料竟惊出一身冷汗:原来白生送到朝廷的梨不知何故竟然又酸又硬,皇上才咬了一口,梨没有咬下,却将半颗圣牙咬落,于是龙颜大怒,将白生打入死牢。

    腊月二十八,圣旨传来,命茫县砍去所有梨树,永不得再种。百姓闻听此讯,雀跃欢呼,奔走相告,个个操起砍刀奔向自家梨园。进了梨园人人大惊,寒冬时节本已干枯的梨树枝头竟然挂满了朵朵白花……

    是夜,京城,白生被推出午门,天地一片苍茫。

    4.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茫县官吏乡绅为白生接风洗尘一节写了店中无梨的境况和县丞汪过的遮掩,作者用这一连串令人感到蹊跷的事构成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进了梨园人人大惊,寒冬时节本已干枯的梨树枝头竟然挂满了朵朵白花……”的细节描写,虽然看似违背生活逻辑,但以满树的白花为白生被斩寄托哀思,表现出了白生义举的感天动地。

    C.作品以“晶梨”为线索,讲述了诸如新官上任无案审、名县百姓无粮度日、县官送梨有去无回、上贡梨树永不再种等多个故事,而正是这一个个出人意料的故事,使全篇情节曲折有致,引人入胜。

    D.作品将白生置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上有贪婪的皇帝、下有狡诈的地方官吏,处境之艰难决定了主人公反抗态度之坚决。

    5.“一片苍茫”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6.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白生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

    4.D

    5.“苍茫”,即空阔辽远,无边无际之意。作品以此为题,抒写了作者对百姓深重苦难的怜悯,对世道昏暗荒谬的忧愤,更有对父母官孤独悲壮、殒身不恤的哀叹,读来韵味苍凉。

    6.①有情有义。白生临行前拜见多举,示其不敢忘恩。②胸怀志向。白生到任第二天即投入问案,并微服私访,示其想要有所作为。③关爱百姓。白生挨家挨户走访民情,示其能够体恤下情,可见其对百姓的一颗爱心。④足智多谋。白生能用自己的方式使百姓摆脱“梨灾”,可见其处事有智谋。⑤舍生取义。白生为了百姓的利益敢于冒犯龙颜、蹈死不顾,可见其有舍生取义的大勇。

    4.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分析表达技巧的能力。D项“处境之艰难决定了主人公反抗态度之坚决”错误,人物的性格特征与环境关系不大。

    5.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分析小说标题“一片苍茫”的意蕴,一方面要理解其字面意思,另一方面要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主题、表达情感等方面考虑。通过阅读本小说可知,“一片苍茫”抒写出了作者对百姓怜悯、对昏暗世道的忧愤及对主人公白生的哀叹。意思对即可。

    6.本题考查欣赏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结合小说中的对人物的描写来考虑,如人物的语言描写、行为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等。本题可以结合文中的“学生一定不辜负恩师之厚望”“一觉醒来已是第二天早上,白生赶紧升堂。新官上任,自然要漂漂亮亮地审他几件案子”“然后换了便服一个人悄悄出了县衙,策马朝乡间跑去”“当白生离开村寨,心沉得如同铅坠”“原来白生送到朝廷的梨不知何故竟然又酸又硬……将白生打入死牢”等信息概括回答,意思对即可。

    2. 实用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15分)

    学问源于乐趣,藏宝最终散尽

    曾有一种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

    2009年11月28日,著名文物专家、学者、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5岁。王世襄的离世,意味着中国又一位标志性文化老人的陨落。

    王世襄生于1914年。他的曾祖父、祖父、父亲都曾是朝中大官,母亲出身书香门第。他年轻时就在燕京大学读书。王世襄虽然出身名门,拥有很好的教育背景,对书画、陶瓷这些也都较为精通,但是他更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如捉獾、养鸽、驯鹰、养狗等。然而,他的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并没有被一般人看成是学问。

    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王世襄生前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有可能把工作干好吗?”他被称为“京城第一玩家”。少年的“王家二少爷”养狗、玩葫芦、养鸣虫,在京城可算是小有名气。他玩过一只白鹰,是鹰中绝品,当时叫价一百块钱,而当时一袋面粉才两块五。王世襄平生头一次借钱,买走了这只白鹰。

    王世襄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他对自己的评价是:我自幼及壮,从小学到大学,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但启功先生却不认同这种说法,他曾说,王世襄先生的“玩物”是“研物”,许多被人看作是玩的东西,在王世襄眼里都是学问。王世襄曾说:人生价值不在于据有事物,而在于观察赏析,有所发现,使之上升为知识,有助于文化研究。

    即使是“雕虫小技”,王世襄都能玩出道道。他曾经出版过《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等。他收藏的东西除了像家具这样的大家伙,还包括蛐蛐罐、鸽哨这样的小玩意,他在这些方面的研究同样也都非常精深。2000年,王世襄将自己一生所写的大部分文章交由三联书店以《锦灰堆》为名出版,书中涉及家具、漆具、竹刻、工艺、则例、书画、雕塑、舞乐、忆往、游艺、饮食、杂稿等十二类。

    王世襄于1940年曾应梁思成之邀加入中国营造学社,在国难频仍的年代,他们在荒野中寻找中华文明存在的久远证据,将历史传统缝合。1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和梁思成推荐,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战乱中损失的文物。当时,许多日本和德国文物贩子与收藏家在中国收买文物,伺机盗运出境。王世襄宴请了四五十位知名的古玩商,请他们提供线索。他得知河南某地出土的青铜器多数被德国人杨宁史买去,于是通过他父亲的友人找到宋子文详陈原委,最终没收了杨宁史的240件青铜器,其中包括价值连城的“宴乐渔猎攻战铜壶”、“商饕餮纹大钺”等。

    文革时期,王世襄跑到国家文物局,请求文物局的“内行红卫兵”前来抄家,就此保住了大批文物。

    王世襄毕生为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那么多宝贝,却在晚年全部拍卖回流到社会。王世襄选择了“散尽”,这些宝贝也有了更多前世今生。

    王世襄自称“书呆子”,在“反右”已经开始的情况下,他还热情地邀约黄苗子、郁风以及漫画家张光宇来自己的四合院“芳嘉园”住。小院越来越热闹,成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京城文化圈里一个不可多得的雅致场所。但由于人越来越多,王世襄便将宝物缩回一间漏雨的小屋,将数十件形态、大小各异明清家具塞满狭小的空间。两个明代的柜子被王世襄拼在一起,他和老伴袁荃猷睡在里面,以至黄苗子专为这张特殊的“大床”写了一幅对联——移门好就橱当榻,仰屋常愁雨湿书,横批——斯是陋室。

    有一件物什是王世襄始终珍藏的,那就是他与夫人用了多年的买菜的提筐。2003年,妻子去世,王世襄在怀念亡妻的诗中,深情地回忆与妻“提筐双弯梁,并行各挈一”的情景。他还说,到将来自己辞世之后,请人把这个提筐放在他们俩的墓穴中间,能与妻子“生死永相匹”。 (有删改)

    ?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文章开篇引用一些人的说法“21世纪可能还会出现个钱钟书,王世襄是出不了了”,并不是在否定钱钟书国学大师的地位,而是为了突出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献。

    B.文中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而对“玩物”投入热情,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

    C.王世襄从一开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有意识地关注“雕虫小技”,《中国金鱼文化》《竹刻艺术》《北京鸽哨》《锦灰堆》等书都是其成就的代表作。

    D.王世襄毕生为追回国宝而努力,收藏了许多宝贝,却在晚年散尽收藏,这表现出他对国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表现出了他豁达的性情。

    E.这篇人物传记以议论为主,间有记叙,展现了王世襄性格的不同侧面。

    (2)文章写了王世襄人生的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3)王世襄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如果连玩都玩不好,还有能把工作干好的吗?而他对自己的评价又是:始终是玩物丧志,业荒于嬉。这两句话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6分)

    ?

    参考答案:

    (1)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

      A项“并不是在否定钱钟书的国学大师的地位,而是为了突出王世襄在民俗研究和文物收藏上的贡献”的表述正确但不全面,还隐含着对不能出现像王世襄这样的大家的担忧。B项“也说明了他的‘杂’与‘通’的表述正确,但“以实例说明他的心思从小就不在学业上,而对‘玩物’投入热情的表述错误,写王世襄借钱买白鹰一事是为了证明王世襄是杂家也是通家,他的许多学问最初都起源于乐趣。C项“从一开始就秉持研究文化、实现人生价值的理念”与文不符。E项“以议论为主,间有记叙”的表述错误,应该是以记叙为主,间有议论。

    (2) ①在研究民俗方面,他是杂家也是通家,关注社会底层的文娱活动,不仅仅停留在“玩”的层面,还进行深入的研究,有助于文化发展;②在抢救收藏文物方面,为保护民族文物竭尽心力,收藏广泛,最终却散尽藏宝;③在为人处世方面,生活简朴,为人淡泊,待人热情,重感情。(每点1分,三点都答出给4分)

    (3) 不矛盾。前一句的意思是:人天性好玩,对玩投入极大热情,在玩的过程中可以总结知识,凝聚智慧,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知识和智慧是干不好工作的;后一句是王世襄的自谦之语,也是自得之言;这两句话表明王世襄专注于不被一般人认可的“学问”,却乐此不疲,很有收获。(观点明确2分,分析4分)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王阿贵

    蒋光慈

    城南,有两间破败的茅屋。茅屋前边是S纱厂;后边是麦田;左边有几座荒墟的坟墓,看起来异常凄凉。

    “这样热,他们在工厂里做夜工,也不知怎么受得了呵!”

    不受也要受!

    “唔,王阿贵开除了……”

    人们说南道北的当儿,茅屋内的王阿贵正病卧在床上,这两间破败的茅屋,冬天,异常地寒冷;夏天,异常地燥热。

    今天早晨,他一进工厂大门时,矮胖的工头张金魁即将他喊住:

    “你被开除了,你要反对厂主,请到别的厂去,在我们厂里,哼哼,对不起……

    他很顺服地走出工厂大门,头也不转一下。他今年十九岁,做了八九年了,有什么面目回家去呢?“父亲五十多,害着痨病;母亲,替人洗洗补补衣服,也混不到几个钱。还有一个五六岁不中用的小妹妹!一家都指望我,现在,怎么办呢?”

    他顺着一条路走,走走又回头,回头又走走,消磨了一个上午,炎热的太阳如火一般地烤人,他看见路旁有块石头,也不问烫不烫,就坐下了,地上一只小蚂蚁寻得一块白馍样的食物,忽然遇到黑色的蚂蚁抢夺。小蚂蚁大为愤怒,与黑色的蚂蚁厮杀起来,小蚂蚁虽小,却毫不惧怕,倒也敌得过敌人,他见着小蚂蚁这种英勇,不禁暗暗称赞。

    他不禁后悔道:“为什么没有反抗?为什么不拾起石头向着张金魁的脑壳摔去?为什么……”他重新坐下来。他拾起小小的草杆,将黑色的蚂蚁隔开来,慢慢地然而很气愤地将它捣死,这时他觉得非常地痛快。

    当阿贵踉跄地走到家的时候,父亲王兴盛出门推小车了,留在家中的是母亲与小妹妹。母亲的两个眼眶烂得如红枣子肉一样,眼水不断地流。有时她想象阿贵将来成人了走好运,能挣几个钱,为她买件好衣服穿穿,买几斤肉吃吃,或者她的女儿阿蓉将来寻得有钱的婆家,可以靠女婿养活……

    她今天坐在门口补衣服,忽然听到走向她来的脚步声:

    “你,你怎么了?病,病了吗……”

    但是阿贵没有回答,进屋后直挺挺地躺下,如死人一般。

    “阿贵!我的儿!”她停一忽又哭着说道:“你怎么开到这个样子?……你……”

    到了晚上,阿贵的父亲王兴盛推了半天的小车子,只得了四角小洋的代价,却遇到了灾祸:飞来的汽车,险一点儿把他的车连人都冲倒了。巡捕怒冲冲地给他几棒,然后才开口骂他为什么不让路,为什么这样笨……可怜的王兴盛已被汽车把魂都骇掉了,哪还有胆量讲理!他就这样地白白地吃了毒打!唉!他没有反抗的力量,他只有很可怜地痛哭!

    当他推着小车子走到离家不远的当儿,迎头遇着相识的工人,老王是很和气的人,与人说话总是带着满脸笑容。今天肩背上虽有重伤,但他一见着这个工人向他打招呼,也即刻笑道:

    “呵!阿四,下工了?”

    “不,不是,我今天没有上工。你知道吗?你的儿子被厂里开除了。”

    “什么呀?”老王脸变了。

    “你儿子被开除了。”

    他感到天大的灾祸落到他身上了,当他走到门口的时候,他的小车子向门旁边一竖,不做声不做气地走进屋内,同没有看见屋内的人一样。躺在竹床上的阿贵还没有醒来。阿蓉见着她的爸爸今天回来不高兴的样子,也不敢上前亲近他,只远远地向他望着。这时他的老婆正在烧晚饭。

    “回来了?今天推了多少钱?”

    老王用双手接着自己的头,两眼向地上望着,如木头一样坐着不动,她高声地问他一句:

    “你,你今天到底怎么着?”

    老王还是不答。她看见这种神情,知道又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发生了,便不敢再问他,她几乎也变成痴呆的人了。

    “你还不知道吗?”

    老王抬起头来,忽地很苦丧地问了这一句,这可把他的老婆骇了一跳,她停止了哭,两眼看着她的丈夫,半晌才反问一句:

    “我还不知道什么呢?”

    老王重新又把头低将下来,这时屋内已经暗黑了,深深地陷入沉寂的空气里,沉寂里只闻着阿贵在竹床上翻身的声音,阿蓉见着她的爸爸和妈妈的这种样子,不敢多说一句话,“妈!我饿了,我要吃饭……”

    阿蓉的话将沉寂无声的空气打动了,老王随着阿蓉的话音说道:

    “你还不知道吗?阿贵被厂里开除了。”

    他的老婆听了他的话,沉吟了半晌,似答非答地叽咕了一句:

    “呵!阿贵被厂里开除了!”

    “妈!妈!我饿了,我要吃饭呀!”

    (选自《最后的微笑》,有删改)

    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说南道北地谈论天气热、做夜工的工人只好忍受,侧面写出S纱厂工人遭遇悲惨。

    B. 两间破败的茅屋、几座荒墟的坟墓,极其简单的环境描写,营造出异常凄凉的氛围。

    C. 老王如木头一样坐着不动,母亲眼眠烂得如枣子肉,这是从外貌角度写出了生活艰辛。

    D. 文中母亲想象将来有好衣服穿、有几斤肉吃,写出了阿贵的母亲对未来依然有憧憬。

    5. 文中画线句表达了“王阿贵”什么样的心理?

    6. 小说多处写了阿蓉,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参考答案:

    4. A

    5. “王阿贵”捣死蚂蚁后的反抗心理得到满足;把内心对张金魁的怨恨发泄在蚂蚁的身上,愤怒发泄后的释然;他决定了蚂蚁的命运,就像厂领导决定他的命运一样,找到做人的存在感等。

    6. 文章通过写阿蓉是一个“一个五六岁不中用的小妹妹”,来表现“王阿贵”负担之重,生活的艰辛;通过阿蓉的眼睛来写爸爸、妈妈的表现及“妈!我饿了,我要吃饭……”,凸显家庭生活的贫苦和艰辛,表现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不易。写母亲对女儿阿蓉将来的想象,表现在痛苦不堪的生活中,阿贵的母亲对未来依然有憧憬,乐观面对生活。

    【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分析和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要先通读全文,了解和把握全文的内容和主旨,在此基础上,联系上下文,结合文本内容对文章某一内容要点进行分析和概括。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文字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较,以确定正误。A项,“侧面”错误。结合“这样热,他们在工厂里做夜工,也不知怎么受得了呵!”“不受也要受”等分析,这是从正面来写S纱厂工人遭遇悲惨。故选A。

    点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文中字词句段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还涉及到了对文章结构、手法的把握。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1)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2)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抓住关键段把握全文情感主旨。(3)吟咏精读主体段落,抓住表现形式鉴赏评价语言与情旨。(4)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抓住关键词句揣摩挖掘作者情感内蕴。(5)对照选项一一排除得出答案。考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逐一分析即可得出答案。

    【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及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的方法如下:语境分析法、关键词分析法、句子特色分析法、句间关系分析法。首先回归文本找到设题的句子,然后结合前后的语境理解意思。结合“他不禁后悔道:‘为什么没有反抗?为什么不拾起石头向着张金魁的脑壳摔去?为什么……’”分析,“王阿贵”捣死蚂蚁后的报复心理得到满足,把内心对张金魁的怨恨发泄在蚂蚁的身上,愤怒发泄后的释然;结合“他重新坐下来。他拾起小小的草杆,将黑色的蚂蚁隔开来,慢慢地然而很气愤地将它捣死”分析,他决定了蚂蚁的命运,就像厂领导决定他的命运一样,找到做人的存在感等。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审清题干要求,如本题“小说多处写了阿蓉,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其实是考查分析阿蓉这个人物在文中的作用等。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从侧面衬托(反衬)出主要人物的性格(形象);引出主要人物,推动情节的发展;贯穿全文,作为线索;暗示(揭示)小说的主旨。结合“父亲五十多,害着痨病;母亲,替人洗洗补补衣服,也混不到几个钱。还有一个五六岁不中用的小妹妹!一家都指望我,现在,怎么办呢?”分析,写阿蓉的年幼无知,主要为了表现“王阿贵”生活负担之重,生活的艰辛不易等。结合“或者她的女儿阿蓉将来寻得有钱的婆家,可以靠女婿养活……”分析,表现在艰辛的生活中,阿贵的母亲对未来依然有憧憬。结合“阿蓉见着她的爸爸今天回来不高兴的样子,也不敢上前亲近他,只远远地向他望着”“阿蓉见着她的爸爸和妈妈的这种样子,不敢多说一句话,‘妈!我饿了,我要吃饭……’”“阿蓉的话将沉寂无声的空气打动了”等分析,写“王阿贵”失业给家庭带来的巨大打击,凸显家庭生活的贫苦和艰辛,表现社会下层人民生活的不易。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8--11题。(8--10题各2分,11题8分,共14分)

    周昌者,沛人也。秦时为泗水卒史。及高祖起沛,击破泗水守监,于是周昌自卒史从沛公,沛公以周昌为职志。从入关,破秦。沛公立为汉王,以周昌为中尉。尝从击破项籍。以六年中封周昌为汾阴侯。

    昌为人强力,敢直言。昌尝燕时①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高帝逐得,骑周昌项,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于是上笑之,然尤惮周昌。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而周昌廷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上欣然而笑。既罢,吕后侧耳于东厢听,见周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是后戚姬子如意为赵王,年十岁,高祖忧即万岁之后不全也。赵尧侍高祖。高祖独心不乐,悲歌,群臣不知上之所以然。赵尧进请问曰:“陛下所为不乐,非为赵王年少而戚夫人与吕后有卻邪?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高祖曰:“然。吾私忧之,不知所出。”尧曰:“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高祖曰:“然。吾念之欲如是,而群臣谁可者?”尧曰:“御史大夫周昌,其人坚忍质直,且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独昌可。”高祖曰:“善。”于是乃召周昌,谓曰:“吾欲固烦公,公强为我相赵王。”周昌泣曰:“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高祖曰:“吾极知其左迁,然吾私忧赵王,念非公无可者。”于是徙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

    高祖崩,吕太后使使召赵王,其相周昌令王称疾不行。使者三反,周昌固为不遣赵王。于是高后患之,乃使使召周昌。昌既征,高后使使召赵王,赵王果来。至长安月余,饮药而死。周昌因谢病不朝见,三岁而死。

    (《史记·张丞相列传》节选)

    注:①燕时:“燕”通“宴”,安闲,燕时指休息的时候。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昌还走 还:转身

    B.大臣固争之,莫能得 固:坚持

    C.微君,太子几废 微:如果没有

    D.备万岁之后而赵王不能自全乎? 万岁:对君王的敬称

    9.下列句子,全部直接表现周昌直言敢谏、据理力争的一项是(? )(2分)

    ①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②而周昌廷争之强K$s*5u

    ③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④自吕后、太子及大臣皆素敬惮之

    ⑤臣初起从陛下,陛下独奈何中道而弃之于诸侯乎?

    ⑥周昌固为不遣赵王

    A.①③⑥? B.①②⑤ C.①②③ D.④⑤⑥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周昌很早就跟从沛公打天下,他为人耿介,敢于直谏,终使高祖放弃了“改立太子”的打算。

    B.周昌坚决反对立如意为太子,高祖死后,他却极力维护如意的安全。

    C.为了保护戚姬和其子如意,汉高祖刘邦将周昌从御史大夫提升为赵王相国。

    D.汉高祖刘邦是一个不拘小节的、能够采纳臣下正确意见的君王。

    11.把上文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大臣固争之,莫能得。(4分)

    答:?

    (2)陛下独宜为赵王置贵强相,及吕后、太子、群臣素所敬惮乃可。(4分)

    答:?

    参考答案:

    8.D? 9.C? 10.C

    11.(1)许多大臣都坚决反对,但是都未奏效。

    (2)您最好为赵王派去一个地位高贵而又坚强有力的相国,这个人还得是吕后、太子和群臣平素都敬畏的人才行。

    8.(万岁:国君去世的委婉说法。)

    9.(④不是直接表现⑤⑥不是直言敢谏)

    10.(左迁)

    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小题(12分)

    陶澍,字云汀,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迁御史、给事中。澍疏劾河工冒滥,及外省吏治积弊.巡南漕①,革陋规,请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为川东道。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就擢巡抚。安徽库款,五次清查,未得要领。澍自为藩司时,钩核档案,分别应劾、应偿、应豁,于是三十馀年之纠轕,豁然一清。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赈务核实,灾民赖之无失所。又怀远新涨沙洲阻水,并开引河,导之入淮。淮水所经,劝民修堤束水,保障农田。各县设丰备仓于乡村,令民秋收后量力分捐,不经吏役,不减粜,不出易,不假贷,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②而去其弊。

    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

    道光五年,调江苏。先是洪泽湖决,漕运梗阻,协办大学士英和陈海运策,而中外纷议挠之。澍毅然以身任,亲赴上海,筹雇商船,体恤商艰,群情踊跃。事竣,优诏褒美,赐花翎。

    江苏频遭水患,由太湖水泄不畅。疏言:“太湖尾闾在吴淞江及刘河、白茆河,而以吴淞江为最要。治吴淞以通海口为最要。”于是以海运节省银二十余万兴工,择贤任事,至八年工竣。澍自巡漕时,条奏利害,至是先浚徒阳河,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后在总督任,与巡抚林则徐合力悉加疏浚,吴中称为数十年之利,语详则徐传。

    晚年将推淮北之法於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后咸丰中乃卒行之。十九年,卒。遗疏上,优诏轸④惜,称其“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尽其长,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并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诸人之力。左宗棠、胡林翼皆识之未遇,结为婚姻,后俱为名臣。

    (选自《清史稿·陶澍传》有删节)

    【注】①漕:水道运粮。②社仓法:用义积谷备荒的方法.③风痹:手足麻木不仁之症.④轸:痛。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澍就擢巡抚? 擢:提升

    B.不假贷? 假:假装

    C.将以次举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诸工 举:发动

    D.后咸丰中乃卒行之 卒:最终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出为川东道? 何以汝为见?

    B.于是三十余年之纠葛,豁然一清? 汉亦留之以相当

    C.灾民赖之无失所 子为父死无所恨

    D.用人能尽其长 幸蒙其赏赐

    13、下列各句编为四组,都能具体表现陶澍“实心任事”的一组是

    ① 总督蒋攸铦荐其治行为四川第一 ②濒江水灾,购米十万石,劝捐数十万金

    ③亲赴上海,筹雇商船 ④条奏厉害,至是先浚徒阳河

    ⑤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 ⑥在江南治河、治漕、治盐

    A. ①③⑤? B. ③④⑥? C.②⑤⑥ D.①④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光五年,在漕运受阻的时候,陶澍首先倡导了以海运代漕运。

    B.陶澍在担任安徽巡抚的时候,在各县乡村设置了丰备仓,命令老百姓在秋收后量力捐献,丰备仓中的粮食不得拿出去交易或借贷。

    C.陶澍调查了安徽的账务账目,解决了财务上的难题;他还鼓励老百姓修筑堤坝以防止水灾。

    D.陶澍除了有很强的办事能力外,还善于发现人才,善于利用人才。

    1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 (1)岁歉备赈,乐岁再捐,略如社仓法而去其弊。(3分)

    ? (2)创辑《安徽通志》,旌表忠孝节烈以励风俗。(3分)

    ? (3)晚年将推淮北之法于淮南,已病风痹,未竟其施。(4分)

    参考答案:

    文言文参考译文

    陶澍,字云汀,是湖南安化人。嘉庆七年进士,被选任庶吉士(官名),传授编纂修书知识,后升任御史、给事中。陶澍弹劾治河的工人不合格而被滥予任用,以及外省吏治的诸多积久相沿的弊病。视察南漕时,革除不好的惯例,招工疏浚京口运河。二十四年,出任川东的道台(官名)。总督蒋攸铦推荐陶澍的治理能力为四川第一。

    道光三年,陶澍被提拔为巡抚。安徽公库款项,经过五次清查,都没有头绪。陶澍从任藩司开始,就核实档案,分别给他们弹劾的弹劾,赔偿的赔偿,豁免的豁免,于是三十多年的纠缠不清的事情,一下子就被厘清了。江边发生水灾,陶澍买了十万石的粮食赈灾,仔细核对赈灾的细目,受灾民众因此而受益。又怀远初次出现涨水,水流被沙洲堵塞,陶澍一并将它们凿开,并引导水流入淮河。淮河流经的地方,陶澍告诫民众修筑堤坝贮存河水,用来保障农业用水。每个县都在乡村设立储备粮仓,命令民众秋收后量力捐出公粮,捐粮不经过官吏之手,粮食不能出售,不能与别的商品交换,也不能借贷给别人,收成不好(就把粮食储存起来)以备赈灾,等到丰年再捐出粮食,此法大略像“社仓法”,但是去除了“社仓法”的弊端。

    陶澍创作编辑了《安徽通志》一书,表彰忠臣孝子节妇烈女,以此来勉励人们崇尚好的风气和沿袭好的习俗。

    道光五年,陶澍被调任到江苏任职。一开始洪泽湖决堤,漕运不通,协办大学士英和上书提出海运策略,但是朝廷内外纷纷议论并阻挠他。陶澍毅然承受了这个重任,亲自去上海筹措雇佣商船,他能体恤商家的艰难,所以得到了商人的热烈支持。海运开通之后,被皇帝重赏赐予花翎。

    由于太湖水流不畅通,江苏多次遭遇水灾。陶澍上书说:“太湖下游在吴淞江和刘河、白茆河,其中吴淞江是最重要的。治理吴淞江又是以通海口为最重要。”于是把海运节省下来的二十余万的银两用于治理吴淞江,选择贤能之人来负责事务,到了道光八年竣工。陶澍当初巡视南漕时,就条分缕析陈述利害上奏皇帝,到这里就先疏通徒阳河,要依次发起刘河、白茆、练湖、孟渎这些工程。后来在总督任上,和巡抚林则徐戮力同心疏浚诸河,吴中人称他们做了利在数十年的好事,此语在《则徐传》中有详细记载。

    陶澍晚年的时候打算在淮南推行淮北的政策,后来生病且中风麻痹,没有能实施这政策,后来咸丰年间才最终施行。道光十九年,逝世。临终奏表,皇帝下诏褒奖,称他“实心任事,不避嫌怨”。

    陶澍见义勇为,胸无城府。用人能让他充分展示他的才能,在江南治理河水,漕运,管理盐铁贩卖上面成就斐然,也依赖王凤生、俞德源、姚莹、黄冕这些人的帮助。和左宗棠、胡林翼在未做官时就认识了,他们结为儿女亲家,他们后来全都成为一代名臣。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也。曾祖父龚,祖父畅,皆为汉三公。父谦,为大将军何进长史。进以谦名公之胄,欲与为婚,见其二女,使择焉。谦弗许。以疾免,卒于家。

    献帝西迁,粲徙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而奇之。时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常车骑填巷,宾客盈坐。闻粲在门,倒屣迎之。粲至,年既幼弱,容状短小,一坐尽惊。邕曰:“此王公孙也,有异才,吾不如也。吾家书籍文章尽当与之。”年十七,司徒辟,诏除黄门侍郎,以西京扰乱,皆不就。乃之荆州依刘表。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表卒。粲劝表子琮,令归太祖。太祖辟为丞相掾,赐爵关内侯。太祖置酒汉滨,粲奉觞贺曰:“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表不知所任,故国危而无辅。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及平江、汉,引其贤俊而置之列位,使海内回心,望风而愿治,文武并用,英雄毕力,此三王之举也。”后迁军谋祭酒。魏国既建,拜侍中。博物多识,问无不对。时旧仪废弛,兴造制度,粲恒典之。

    初,粲与人共行,读道边碑。人问曰:“卿能暗诵乎?”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观人围棋,局坏,粲为覆之。棋者不信,以帊盖局,使更以他局为之。用相比校,不误一道。其强记默识如此。性善算,作算术,略尽其理。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著诗、赋、论、议垂六十篇。建安二十一年,从征吴。二十二年春,道病卒,时年四十一。粲二子,为魏讽所引,诛。后绝。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王粲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B. 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C. 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D. 方今袁绍起河北/仗大众/志兼天下/然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刘表雍容荆楚/坐观时变/自以为西伯可规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字,又称“表字”,对名有表述、阐明的作用。古人称呼他人时一般称字如杜子美(杜甫),还可称官名如王右军(王羲之),称籍贯如王临川(王安石)等,也可兼称,《游褒禅山记》中“庐陵萧君圭君玉”,“庐陵”是籍贯,“君圭”是名,“君玉”是字。

    B. 婚,指婚姻关系。古代的婚姻,讲究六礼,一般要经过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六道手续。亲家之间,女方之父叫“婚”,男方之父叫“姻”;《鸿门宴》中“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此处“婚姻”就是指刘项两家结成儿女亲家。

    C. 太祖,庙号。一般开国皇帝称为“高祖”或“太祖”,如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祖有“祖宗”之义,《荆轲刺秦王》中“至易水上,祭祖,取道”,此处“祭祖”就是指荆轲临行前祭祀祖先。

    D. 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著名的赋有王粲的《登楼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杜牧的《阿房宫赋》等。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粲出身名门。他的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位列汉代的三公。大将军何进想让他父亲王谦做自己的女婿,王谦没有答应。

    B. 王粲少有才名。他很受当时位尊权重、才学出色的蔡邕的赏识。听说王粲来访,蔡邕急忙去迎接,把鞋子都穿倒了,还表示会把家里的书籍都送给王粲。

    C. 王粲怀才不遇。他起先没有接受司徒与朝廷的征召;投靠刘表,又因其貌不扬而不受重视;后归附曹操,认为袁绍喜爱贤才却不任用、刘表拥有贤才却任用不当。

    D. 王粲博闻强记。他能一字不差地背诵路边刚读过的碑文,可以复原先前的棋局;他还擅长计算,能提笔成文,写下的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

    13. 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明公定冀州之日,下车即缮其甲卒,收其豪杰而用之,以横行天下。

    (2)善属文,举笔便成,无所改定,时人常以为宿构;然正复精意覃思,亦不能加也。

    参考答案:

    10. A 11. C 12. C

    13. (1)您平定冀州的时候,刚到那里就整顿军务,招揽豪杰并重用他们而驰骋天下。

    (2)王粲擅长写文章,提笔就能写成,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当时的人常常认为他是事先写好的;然而即使(他们)正式再去精心深思(覃思即深思),也不能超过(他)提笔写成的文章。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还原到语境中结合上下文认真揣摩仔细辨别,做出选择,一般用排除法。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句中,“好贤而不能用”“故奇士去之”是两个句意完整的分句,中间要断开,排除BC;“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是一个判断句,排除D。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C项,“‘祭祖’就是指荆轲临行前祭祀祖先”理解错误,《荆轲刺秦王》中“祭祖”指的是祭祀路神。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投靠刘表,又因其貌不扬而不受重视;后归附曹操,认为袁绍喜爱贤才却不任用、刘表拥有贤才却任用不当”曲解文意,结合原文“表以粲貌寝而体弱通侻,不甚重也”,刘表不太重视王粲不仅是因其貌不扬,还因其体弱,不拘小节;并且袁绍是不懂任用,刘表是不任用。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的“缮”动词,整顿;“收”动词,招揽;“用”动词,任用。(2)中的“属”动词,写作;“举”动词,提;“以为”动词,认为;“复”副词,再;“精意覃思”动词,精心深思;“加”动词,超过。

    【点睛】译文:王粲,字仲宣,山阳高平人。曾祖父王龚、祖父王畅,都位列汉代的三公。父亲王谦是大将军何进的长史。何进因为王谦是名公的后代,想要(让自己的女儿)与王谦结成婚姻关系,叫两个女儿出来拜见王谦,让他从二人中选择一个。王谦没有答应。王谦因病免了官职,后来在家中死去。

    汉献帝向西迁都,王粲也迁居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看到了他认为他不是平凡之辈。当时蔡邕的才学很出色,在朝中位尊权重,受到重视,常常车马充塞了住宅前的巷子,宾客满座。蔡邕听说王粲在门外来访,倒穿着鞋就跑去迎接他。王粲到了之后,大家看到他年纪轻,体貌短小,满座客人都很吃惊。蔡邕说:“这是王畅的孙子,有奇异的才能,我比不上。我家的文章书籍应当全部送给他。”十七岁时,司徒召用,皇帝命令授予黄门侍郎的官职,因为西京扰乱,都没有去接受官职。于是到荆州投靠刘表。刘表因为王粲身材短小、相貌不扬并且随随便便、不拘小节,不太重视他。刘表死了后,王粲劝刘表的儿子刘琮,让他归附了曹操。曹操召用王粲为丞相的属官,并且赏给关内侯的爵位。曹操在汉水之滨设酒宴,王粲双手捧杯敬贺说:“当今袁绍在黄河以北起兵,仗着人多,立志吞并全国,然而他爱贤才却不能使用贤才,所以有特殊才能的人都离开了他。刘表在荆州一带从容不迫,暂时不动,观察等待时机,自认为自己可以效法周文王(慢慢压倒商朝)。在荆州躲避战乱的人,都是天下才能出众的人,刘表不知重用他们,所以国家危急却没有辅佐的人。您平定冀州的时候,刚到那里就整顿军务,招揽豪杰并重用他们而驰骋天下;等到平定了长江、汉水,招纳有才能的人而安置他们的职位,让天下人归心,远远看到(您的善政)而希望天下太平,文臣武将都被任用,英雄竭尽全力,这是夏、商、周三代开国之君的措施啊。”后来王粲被调动官职任军谋祭酒。魏国建立以后,曹操授予他侍中的官职。他广泛认识事物,知识丰富,有问必能对答。当时昔日的法度荒废、松弛,需要创立新的规章制度,王粲经常主持这件事。

    当初,王粲和别人一起走路,读路边的碑文,那人问:“你能背诵吗?”王粲说:“能。”那人就让他背诵碑文,一个字也不错。曾经观看人下围棋,棋局(局,本意为棋盘)坏了,王粲替他们照原样恢复,把棋子再摆上。下棋的不相信,用头巾把棋盘盖上,让他再用其他的棋盘把棋子照原样摆上。摆好后用来互相核对比较,棋子的位置一个也不错。他的很强的记忆力就像这样好。他还擅长计算,作算术,能大致通晓道理。他擅长写文章,提笔就能写成,没有需要改动的地方,当时的人常常认为他是事先写好的;然而即使(他们)正式再去精心深思,也不能超过(他)提笔写成的文章。他写下的诗、赋、论、议将近六十篇。

    建安二十一年,王粲随曹操军队伐征东吴。二十二年春天,在行军路上病死,当时四十一岁。王粲有两个儿子,受魏讽的牵连,都被杀了。后代断绝。

    ?

    文言文翻译记清两原则,一是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所谓“直译”就是字字落实,不可凭大意去翻译。所谓“字字落实”,就是在翻译时,要将文言语句中的每个词都落实到译文中去,这是文言文翻译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译为主”是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证达到“字字落实”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译为主”是说对于大多数句子、大多数词语,可以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来进行。二是意译为辅,文句通顺。所谓“意译为辅”就是在难以直译或直译后难以表达原文意蕴的时候,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文句通顺是语言表达的一般要求,凡是语言表达都必须遵从。考生一定要养成推敲语句的习惯。翻译成现代汉语以后一定要读一读,看看是否通顺、流畅。如果不通顺、不流畅,就要对它进行修改、润色,适当的进行意译。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并非从隐逸文化的意义上开始的,但对山水的表现方式却存在很大差

    异。 , 。 , , 。因此,刘勰以为?“庄老告退,山水方滋”,正表明了隐逸文人对自然审 美的独特视角。

    ①诸子作品中自然景物也止于“山水比德”式人格化比衬

    ②山水自然逐渐上升为一种纯粹独立的审美对象

    ③随着隐逸文人对自然的真实切入

    ④《诗经》中的山水自然风景常常是赋比兴的渲染手段

    ⑤不再仅仅是一种陪衬或象征

    A. ④⑤③②① B. ④①③②⑤ C. ③②①④⑤ D. ③①②⑤④

    参考答案:

    B

    ④句式对首句中“山水田园在文学中出现”进行具体阐释,①句中的“诸子作品”“也”是紧跟着④句,即可选定B

    8.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拟定一个新闻标题。(不超过15个字)(4分)

    新华社石家庄11月12日电(记者?赵承?李斌)12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赶赴河北暴雪地区指导工作。12日下午2时许,温家宝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国务委员兼国务院秘书长马凯一起乘坐火车前往最近几天连降暴雪的石家庄,在火车上临时召开现场办公会。抵达石家庄后,温家宝前往火车站候车室看望旅客,并到石太高速公路河北山西两省交界处看望滞留人员,察看雪情。针对近期北方地区严重雪灾,国家减灾委、民政部于11月12日10时紧急启动国家三级救灾应急响应,派出工作组赶赴灾区,协助指导地方开展救灾工作。

    ? ▲ ▲

    参考答案:

    标题:华北暴雪肆虐 总理赶赴灾区 或暴雪袭北国 总理踏雪问冷暖

    本题考查“压缩语段”的能力,主要考查提炼内容、概括语意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新闻主要内容一般会在导语中,而标题是导语的再概括。

    【解析】

    9.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星火志愿服务协会举行新年登山活动,志愿者不畏严寒,一路欢歌笑语,体验着登高徒步之乐,消除了登高自卑之感。

    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努力创造一个垂柳依依、众芳摇曳、碧水长流、蓝天永驻的环境,让人们生活在柳暗花明的幽静中。

    ③最美乡村教师蒋国珍用平凡的生活点亮希望,他没有高颜值,也没有高薪资,但是他的教育大情怀,令人荡气回肠。

    ④不管理由多么冠冕堂皇,破坏文物的行为都是不可容忍的;而从另一方面保护文物卓有成效的人,也必须获得公允评价和公平对待。

    ⑤他们兄弟俩,一个守在家中发展,一个外出打工谋生,都是脚踏实地寻求自己的幸福,应该说都是各得其所,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⑥中央公布的八项规定,对广大党员干部来说,诚为清规戒律,不容违反,它是使我们的党风、政风日渐好转的重要保证。

    A. ①②⑥ B. ①③⑥ C. ①②⑤ D. ③④⑤

    参考答案:

    B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登高自卑:登山要从低处开始。比喻做事情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能误以为看见高山而觉得自己很渺小。不合语境。

    柳暗花明: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美丽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荡气回肠:形容文章、乐曲十分婉转动人。不能形容情怀,使用对象不当。

    冠冕堂皇:形容表面上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各得其所: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清规戒律:原指佛教徒所遵守的规则和戒条。现比喻束缚人的繁琐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感情色彩不符。

    故选B。

    10.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1)这正是经验丰富的主教练在战术安排上的? 之处:下半场比赛中想方设法消耗对方主力队员的体力,终于扭转劣势,赢得比赛。

    (2)经过几天的? ?,又和病人家属做了充分沟通,吴医生最终否定了治疗小组提出的保守治疗方案,决定尽快为病人进行肺部手术。

    (3)早在上个世纪末,当地决策者就?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