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文秘知识 > 正文

    山西省大同市铁路一中分校2018年高一语文联考试题

    时间:2020-08-31 20:15:04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山西省大同市铁路一中分校2018年高一语文联考试题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纯粹”觅得“好声音”

    张颐武

    最近,《中国好声音》的出现既蔽徉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对于选手身份、经历等方面的争议。好评和争议交错,热播和分嫂共存,这其实是中国近年来选秀文化发展变化状况的折射,也是中国电视文化新的变化的投影。

    《中国好声音》之所以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力求超越粉丝和明星的关系,不靠选手搞味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也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走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力图回到尽可能纯粹的音乐的本质,力图让“好声音”成为唯才是举最重要的祛码。让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来指点新人,依据好声音来收徒,而选手也可以选择导师,进入音乐专业领城深造从而为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既不同于让年轻人成为粉丝热捧的超级明星,也不同于让普通人在舞台上一展即毕的走过场。这其实是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得以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让选秀不再是一下子就实现梦想,也不走仅仅展现梦想,而是让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将梦想的实现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长期的学习努力,节目正是在这一点上寂得了公众。

    今天的“80后”、“90后,,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杭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一举成名的冲动、展示自我的激情如何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路径,正是青年一代的焦虑所在。选秀节目尚未从这一方面加以具体的指点,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在《中国好声音》中却得到了展现。这很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对于激励青少年更好地学习,更艰苦地磨炼,给他们提供更加积极向上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正面和积极的价值观。这里不是梦想止步之处,也不是梦想瞬间实现的地方,而是一个走向梦想实现的起点,一个修业和锻炼的开始。幸福惑来自奋斗和梦想的力量,而这一切都在公平和公开的程序中进行,这是节目具有魅力的地方。

    但这个节目引起的质疑也值得反思。尤其是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引发了一些争议,这其实说明,这些年来公众对于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也要求电视节目应该有更严格的自律,使得出现在屏幕上的选手更为真实。人们越来越不能容忍曾经相当盛行的“托儿”或者胡乱编造情节的状况,因为大家越来越明白,诚信的缺失造成的损害和冲击是社会无法承受的。只有诚信,社会才能向更高处进发。年轻一代所需要的是更真实的人生的反映,而不是戏剧化的表演。这其实也给这个优秀的节目一个更为苛刻的要求。只有更加真实,让每一个选手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节目才可能蔽得更多的观众。因为只有真实的人的努力和梦想才有价值,这是对“纯粹”的另一意义指向,也凸显了今天社会的必然要求。

    (摘编自《人民日报》2012年8月7日,有删改)

    7.下列关于《中国好声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的出现赢得了诸多关注和好评,也引发了一些争议,公众的这些争议值得反思,引起争议之处需要改进。

    B.《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引发轰动效应,是因为它邀请了刘欢、那英这些当代流行歌坛最有声望的音乐人参与到节目中来。

    C.《中国好声音》让年轻人的成为好的歌唱家、艺术家的梦想能够转换为实实在在的修业和 长期的学习努力,因而赢得了公众。

    D.选秀节目对“80后”、“90后”青年一代的焦虑未加具体的指点,《中国好声音》展现了青年的职业生涯的内在需求和成长渴望。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一出现就与众不同,它不靠选手搞嚎头,不靠评委博出位,不靠庞大阵势的粉丝投票,而是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

    B.《中国好声音》像是一个音乐的职场节目,它所标举的脚踏实地实现梦想的路径是非常值 得肯定的和积极的。

    C.《中国好声音》里的选手们一旦凭借舞台上优异的综合表现成为刘欢、那英的学生,就为他们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D.这些年来公众对干诚信的要求有了更严格的标准,因此《中国好声音》中几位选手的经历描述因不够真实就引发了一些争议。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好声音》从普通人中选择真正的“好声音”,让他们的梦想通过一个专业的路径和较为严谨的程序得以延伸,最终成为歌唱家。

    B.今天的青年一代处在竞争激烈,生活和事业发展的压力较大,而自身的适应和抗压能力相对较弱的矛盾之中,这是他们焦虑的原因。

    C.标题中的“纯粹”一词在这篇文章中有两个意义指向一是《中国好声音》寻求音乐的本质;二是选手们的真实、诚信。

    D.选手们的经历更加真实,他们的过去都经得住追问,只有这样,《中国好声音》这个优秀的节目才可能赢得更多的观众。

    参考答案:

    7、B“引发轰动效应”是因为节目着力于音乐的专业性。

    8、C“凭借舞台上优异的综合表现”应是“凭借好声音”。

    9、A“最终成为歌唱家”应是“最终成为一个职业生涯的选择”。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病毒不同于其他所有生物,它不是由细胞构成的。一个细胞中的结构要进行生命活动: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但这一切病毒都没有。当它呆在细胞外时,它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进入细胞后,灾难就来了。

    所有的病毒都由两部分组成: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蛋白质外表或类脂包膜(如果有的话)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实际上这并不容易。病毒外衣的表面必须刚好依附在细胞膜的“接收器”的位置。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通常的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狂犬病和感冒则是最明显的例外,它们能感染的范畴极广。

    一旦病毒依附上细胞,它有几种方法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在细胞膜上开一个小洞让它进去,有脂肪包膜的病毒能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

    当病毒进入细胞,它就开始回复成它自己了。要理解它都干了些什么,我们必须更进一步了解它的核酸中心。

    核酸存在于每个活的细胞和病毒中。它们有两种基本种类——DNA和RNA。DNA构成基因组合。这意味着一个特定的DNA里储藏了构造和维持一种特定生物体的信息。DNA是怎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呢?它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

    RNA是干什么的呢?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它将信息从DNA(在所有细胞的细胞核中)传递到合成蛋白质的地方(在细胞核外)。DNA像模板一样造出正确的RNA,RNA又同样制造出正确的蛋白质。

    病毒要么有DNA,要么有RNA,但不会两样都有。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传递者而是基因物质。

    病毒进入并强迫细胞制造出更多的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与正常分子成分惊人的相似性不是偶然的,它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实际上,自从地球上有生命以来,病毒和细胞就共同存在,共同进化。

    有一种曾经很流行的说法,认为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种说法现在看来不太好。一种更可信的可能性是说,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

    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逃出来的基因”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在细胞中寄生——成了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的病毒,危害性越小。这就是病毒进化的形式。大部分的病毒感染完全没有危害,但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

    病毒有修复4000种人类混乱基因的特殊能力。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这是修复这些细胞最好的方法。这种基因疗法还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

    (选自《在岩石上漂浮》,有删改)

    1.下列关于“病毒”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病毒实际上是很小的、无生命的、懒惰的颗粒。它没有进食、产生能量、生长、对环境的改变作出反应的生命活动。

    B.所有的病毒都由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组成。这层蛋白质外衣使病毒依附上细胞膜——然后病毒进入细胞。

    C.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即使在理想的条件下,病毒与合适的细胞的几千次撞击中,也只有一次能使它们正确地连接。

    D.病毒和细胞共同存在,共同进化。病毒对它们的宿主细胞越适应,危害性就越小;而那些进化得不完美的病毒引起的危害和痛苦则是巨大的。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一旦病毒依附上了细胞,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方法就是,将它们的包膜与细胞膜融合而使它们进入细胞。

    B.DNA控制细胞和生物体制造蛋白质,不同的DNA产生不同的蛋白质,不同的蛋白质构成不同的生物体,DNA就是这样决定生物的形式和功能的。

    C.RNA在细胞中的主要功能是充当信息的传递者;而在病毒中,RNA不是信息的传递者,是基因物质。

    D.病毒强迫细胞制造更多病毒,必须有一些蛋白质和核酸的组合与细胞的类似,这种惊人的相似性来自病毒对细胞或它的宿主长期的适应。

    3.从全文看,下列表述符合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病毒是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

    B.病毒作为在很久以前从它们的细胞中逃出来的基因物质,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能自我复制。

    C.狂犬病和感冒病毒能感染的范围极广,它们对所有的细胞都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统对它们无能为力。

    D.把准确的基因附在经过处理没有感染性的病毒身上,使它进入有缺陷的细胞的基因疗法,可能用来修复癌细胞的DNA。

    参考答案:

    1.D(A原文相关信息有前提“当它呆在细胞外时”;B“所有的病毒都由核酸构成的核和包住核的一层蛋白质组成”误,原文为“在有些情况下是脂肪或类脂的包膜”;C“病毒只对特定的细胞起作用”误,原文相关信息有“通常的”这一限制词。)

    2.A(原文相关内容分析的是“有脂肪包膜的病毒”“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的方法,不是指所有病毒。)

    3.D(A作者并没有说“病毒是在细胞之前出现的”这一说法是错误的,而是说有另一种“更可信的可能性”;B“一旦逃出就提高了独立的能力”误,原文说还要“随着时间的变迁”;C“它们对所有的细胞都起感染作用,免疫系统对它们无能为力”属无中生有。)

    3. 现代文阅读

    你了解空气清新剂吗?

    近日,河南长垣县一家 KTV发生火灾,起火原因竟是电热器烘烤空气清新剂致其爆燃。此事引发人们对常用空气清新剂的重新认识。

    很少有人想到空气清新剂会是一种易燃易爆物品。液体空气清新剂其实是一种气雾剂,其中的抛射剂,包括不燃性和可燃性两类。前者为氟烃类物质(如氟利昂),后者为低级饱和性碳氢化合物(丙烷、丁烷等)和醚类(二甲醚)。此外,也有使用压缩性气体增加气雾剂罐中压力的产品。由于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质,所以无论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爆炸。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庭为了防止居室产生污浊空气,往往用“香”来除臭。单从名字上看,空气清新剂应该能使空气清洁、气味清新。其实不然,空气清新剂名不副实,它是靠香味来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它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会在去除某种污染物或多或少的同时引入新的污染物(如氟利昂等)。早在2012年9月,中科院专家就对市面上常见的空气清新剂进行检测发现,绝大部分空气清新剂,超过40%的成分是萜类化合物,而这些化合物会与空气中的臭氧反应,生成甲醛和粒径小于0.1微米的超细微粒。

    研究发现,带有某种馨香气体的某种挥发性溶剂被人体吸收后,会很快被吸收并侵入神经系统,使人产生“镇静”感。专家分析,这种药效与中枢神经镇静剂相近,当嗅者体验到某种快感后,会产生精神依赖。成瘾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溶剂,强制性地每日重复吸入,结果引起慢性中毒。

    因此,专家建议,除非特殊需要,应尽量减少空气清新剂的使用,尤其在日照强烈,易于生成臭氧的夏秋季节。当然,专家也特别强调,并不是市面上所有的空气清新剂都有毒害作用。如果选择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剂品牌,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更可靠些。

    1.请分点概括空气清新剂的危害。(3分)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是否能删去?为什么?(4分)

    ①它是靠香味来遮掩异味,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

    ②其成分是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或许会更可靠些。

    3.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尤其在夏秋季节应尽量减少使用空气清新剂的原因。(4分)

    4.张阿姨每天使用空气清新剂去除卫生间异味,请根据本文内容,给她提两条建议。(3分)

    参考答案:

    1.答:空气清新剂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有可能发生爆炸;会造成二次污染;可能会使人产生精神依赖,引起慢性中毒。

    2.①答:不能删去,“真正”强调了空气清新剂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空气质量。

    ②答:不能删去,“或许”表示可能,准确地说明即使是较为知名的品牌,也不是绝对安全的。

    3.答:夏秋季节日照强烈,而空气清新剂属于易燃易爆物品,在高温下容易爆炸;夏秋季节容易生成臭氧,它会与空气清新剂中的化合物反应,造成环境污染。

    4.答:建议一:少用或慎用空气清新剂,最好不用。建议二:不要长期使用同一品牌,以免产生精神依赖。建议三:选择成分提取自天然植物的较为知名的品牌。

    1.

    试题分析:“由于许多气雾剂和喷雾剂原液中含有可燃性物质,所以无论在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中,都可能发生爆炸”,这是危害之一;“它释放到空气中,本身就是一种污染物质,会在去除某种污染物或多或少的同时引入新的污染物”这是危害二;“这种药效与中枢神经镇静剂相近,当嗅者体验到某种快感后,会产生精神依赖。成瘾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溶剂,强制性地每日重复吸入,结果引起慢性中毒”是危害之三。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

    试题分析:“真正”和“或许”两个词语都不能删去。因为作为科技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并不能真正改善空气的质量”,说明空气清新剂的作用并不是人们想象的那样。“或许会更可靠些”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可见即使是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剂品牌,其效用也有待明确。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

    试题分析:依据文本,夏秋季节应尽量减少使用空气清新剂的原因,主要是这两个季节日照强烈,易于生成臭氧。空气清新剂在高温下容易发生爆炸,而臭氧则容易和空气清新剂中的萜类化合物反应,生成甲醛和粒径小于0.1微米的超细微粒。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

    试题分析:针对这种长期使用空气清新剂的现象,可以围绕清新剂的危害提出建议。如针对空气清新剂易造成二次污染的情况,建议张阿姨最好是不用;针对空气清新剂易造成精神依赖的情况,建议张阿姨换用不同品牌的清新剂,并且尽量选择成分从天然植物中提取的,不含氯氟烃的较为知名的空气清新剂品牌。等等。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5分)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第二》)

    1.下列各项是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2分)

    A.本章孔子谈到了如何尽孝的问题,即要做到不要违背礼节。

    B.孔子这里所说的“孝”,主要是指对父母要孝敬孝顺。

    C.如果我们做到了孔子所说的“无违”,就算真正做到了“孝”。

    D.“孝”是孔子思想核心“仁”中的重要内容,属于人格培养与塑造的范畴。

    2.结合上面的选段,分析下面选段,说说孔子认为怎样做才算真正做到了孝。(3分)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论语·为政第二》)

    名著简答(选答其中一题,120字左右,5分)

    3、①简述“温酒斩华雄”的故事。? ②请简述官渡之战的故事。

    参考答案:

    5.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陈宏谋,字汝咨,广西桂林人。为诸生,即留心时事,闻有邸报至,必借阅之。自题座右,谓“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事,为世人不能作之事”。雍正元年恩科,世所谓春秋乡会。宏谋举乡试第一,成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四年,授吏部郎中。监生旧有考职,多以人代。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宽既往召见征诘再三申论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宏谋外任三十馀年,历行省十有二。莅官无久暂,必究人心风俗之得失,及民间利病当兴革者,分条钩考,次第举行。诸州县村庄河道,绘图悬于壁,环复审视,兴作皆就理。察吏甚严,然所劾必择其尤不肖者一二人,使足怵众而止。在云南,立义学七百余所,令苗民得就学,教之书。其后边人及苗民多能读书取科第,宏谋之教也。在天津,屡乘小舟咨访水利,得放淤法,水涨挟沙行,导之从堤左入、堤右出。如是者数四,沙沉土高,沧、景诸州悉成沃壤。在陕西,募江、浙善育蚕者导民蚕,久之利渐著。高原恒苦旱,劝民种山薯及杂树,凿井二万八千有奇,造水车,教民用以灌溉。陕西无水道,滩险仅行小舟。宏谋令疏凿,行旅便之。既至福建,岁歉米贵,内地仰食台湾,而商舶载米有定额,奏弛其禁以便民。又疏言福建民嚣竞多讼,立限月为稽核,以已未结案件多寡,课州县吏勤惰。又言福建地狭民稠,多出海为商,年久例不准回籍。请令察实内地良民或已死而妻妾子女愿还里者,不论年例,许其回籍。从之。三十二年,授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三十四年,以病请告,迭谕慰留。三十六年春,病甚,允致仕,加太子太傅,食俸如故。上东巡,觐天津行在,六月,行至兖州韩庄,卒于舟次,年七十六。赐祭葬,谥文恭。

    (节选自《清史稿?陈宏谋传》)

    10. 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宽既往/召见征诘/再三申论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

    B. 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宽既往/召见/征诘再三/申论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

    C. 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宽既往/召见征诘/再三申论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

    D. 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宽既往/召见/征诘再三/申论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恩科,始于宋,清沿袭并进一步发展,指正常科举考试外,逢朝廷庆典,特地开科考试。

    B. 庶吉士,取《书经》中“庶常吉士”之意,是明清时期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

    C. 行省,一般指行中书省,是元朝开始实施的直属中央政府管辖的一级行政区。

    D. 太傅,官名,周代始置,辅弼天子治理天下,后历代沿置,地位高,权力大。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陈宏谋关心国事,志存高远。求学期间,为了解天下大事,他常常借阅邸报,并时常激励自己要做一个能担大任、做大事的人。

    B. 陈宏谋体察民情,兴利除弊。在外地为官三十多年,他一贯重视调查民心风俗以及民间利弊,并逐条考核,利就兴办,弊则革除。

    C. 陈宏谋办学兴教,成效卓著。他在云南兴办七百多所义学,让苗民得到良好的教育,其后许多苗民不仅能读书,还能考取科第。

    D. 陈宏谋兴修水利,发展农桑。在天津,他组织百姓清理河道淤泥;在陕西,为百姓养蚕寻求技术指导,并主张打水井,开水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原恒苦旱,劝民种山薯及杂树,凿井二万八千有奇。

    (2)又疏言福建民嚣竞多讼,立限月为稽核,以已未结案件多寡,课州县吏勤惰。

    参考答案:

    10. B 11. D 12. D

    13. (1)高原土地经常为干旱所苦,他鼓励百姓种植山薯和杂树,开凿了二万八千多口水井。

    (2)他又上奏章说福建百姓为求取功名禄位而喧闹争逐,多爱打官司,可制定以一月为期限的考核办法,用已结、未结案件的多少来考核州县官吏是勤勉还是懈怠。

    【10题详解】

    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世宗”“弊”“州县吏藉”“民”“宏谋”,虚词“其”“而”“为”“乃”“以”,再综合对比四个选项,可以发现有两处断句不同,一是“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二是“召见征诘再三申论甚晰”。

    A、D两项,若“宏谋”后断开,则“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意思上讲不通,“疏请”意思是“上奏章请求”,为谓语动词,“禁将来”意思是“禁止将来再次发生”,作“疏请”的宾语,“宏谋”作句子的主语,意思是“陈宏谋上奏章请求禁止将来再次发生”,结构完整,意思独立,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D两项;

    C项,“再三”修饰的应是“征诘”,其主语是“皇上”,意思是皇上反复追问陈宏谋,而且“申论甚晰”的主语是“陈宏谋”,意思为陈宏谋申述论说十分清断,句意完整,“召见”后与“再三”后应分别断开,排除C项;

    再结合本句意思:清世宗知道这个弊端,让他们自首,而在州县吏籍中调查访问会成为扰民之事。陈宏谋上奏章请求禁止将来再次发生,宽恕以往的事情。清世宗召见他,再三追问,陈宏谋申述论说十分清晰,于是清世宗同意了他所上奏的事情,也因此知道他的才能。句子可以断开为:世宗知其弊/令自首/而州县吏藉察访为民扰/宏谋疏请禁将来/宽既往/召见/征诘再三/申论甚晰/乃允其奏/以是知其能。

    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要求选出“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D项,“后历代沿置,地位高,权力大”说法错误,“太傅”一职秦朝时被废止,汉代复置该职位,且虽然以后各朝代都有设置,但多为虚衔。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D项,“在天津,他组织百姓清理河道淤泥”分析有误。从文中“在天津……沙沉土高”可知,他只是通过走访找到清理淤泥的方法,然后才疏通了河道,文中并没有提及组织百姓清理。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1)中“恒”,经常;“苦”,为……所苦;“劝民种山薯及杂树”省略主语“他”,翻译时注意补齐;“劝”,鼓励;“有奇”还有零头。(2)中省略主语“他”,翻译时注意补齐;“疏”,动词,上奏疏,上奏章;“嚣竞”,为求取功名禄位而喧闹争逐;“多讼”,多爱打官司;“为”,动词,制定;“稽核”,考核办法;“以”,用;“课”,动词,考核。

    【点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

    参考译文:

    陈宏谋,字汝咨,是广西临桂人。做生员时,就留心时事,听到有官报送来,他一定借来阅读。自己题写了一句座右铭,为“必为世上不可少之人,为世人不能作之事”。庸正元年举行恩科考试,即世人所说的春乡秋会。陈宏谋在乡试中考取第一名,成为进士,改任庶吉士,被任命为检讨。雍正四年,被任命为吏部郎中。以前监生考取官职时,往往让人代考。清世宗知道这个弊端,让他们自首,而在州县吏籍中调查访问会成为扰民之事。陈宏谋上奏章请求禁止将来再次发生,宽恕以往的事情。清世宗召见他,再三追问,陈宏谋申述论说十分清晰,于是清世宗同意了他所上奏的事情,也因此知道他的才能。陈宏谋在外地任职三十多年,所任职过的行省有十二个。任官时间无论长短,他一定研究民心风俗的得失,以及民间应当兴办的利事和革除的弊端,逐条探求考核,依次兴办。各州县村庄河道,画成图悬挂在墙壁上,环绕着图反复仔细地查看,所处理之事都很有条理。他考察官吏很严格,但进行弹劾时,一定选择他们中尤其不正派的一两个人,这就足使其他人警醒而不敢胡作非为。在云南时,陈宏谋修建七百多所学校,让苗族百姓能够上学,教授他们读书。从那以后边民以及苗族百姓大多能阅读书籍并在科举考试中考取名次,这是陈宏谋教育的结果。在天津时,陈宏谋多次乘坐小船咨询水利(的事情),得到清理淤泥的方法,水流上涨裹挟泥沙前行,引导泥沙从堤岸左边进入,从堤岸右边出来,像这样经过多次,泥沙沉下去,地势增高,沧、景各州全变成了肥沃的土地。在陕西时,陈宏谋招募江、浙擅长养蚕的人指导百姓养蚕,时间长了,获利逐渐显著。高原土地经常为干早所苦,他鼓励百姓种植山薯和杂树,开了二万八千多口水井。建造水车,教给百姓用水车来灌溉。陕西没有水路,陈宏谋命令疏通开凿,往来的人由此感到便利。到了福建之后,年成歉收,米价很贵,内地仰仗台湾的粮食,而商船运载粮食有定额规定。他上奏应该放松海禁来方便百姓。他又上奏章说福建百姓为求取功名禄位而喧闹争逐,多爱打官司,可制定以一月为期限的考核办法,用已结、未结案件的多少来考核州县官吏是勤勉还是懈怠。又进言说福建地少人多,百姓大多出海经商,时间长了,接条例不允许回到原籍。请求审查核实确实是内地百姓或已经去世但其妻妾子女愿意归还乡里的,不论时间长短,允许他们回到原籍,皇上采纳了这个建议。乾隆三十二年,他被授予东阁大学士,兼任工部尚书。三十四年,因病请求告归,皇帝连下诏书慰问挽留。三十六年春,陈宏谋病重,皇上允许他退职,加封他为太子太傅,所享受的俸禄和以前一样。皇上东巡,陈宏谋去天津皇帝所在地觐见。六月,陈宏谋出行到兖州韩庄,在船边去世,终年七十六岁。赐给祭祀和丧葬费用,谥号文忠。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

    刘向所定《战国策》三十三篇,《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臣访之士大夫家,始尽得其书,正其误谬,而疑其不可考者,然后《战国策》三十三篇复完。

    叙曰:向叙此书,言“周之先,明教化,修法度,所以大治;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其说既美矣。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ks5u

    夫孔、孟之时,去周之初已数百岁,其旧法已亡,旧俗已熄久矣;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岂将强天下之主后世之所不可为哉?亦将因其所遇之时,所遭之变,而为当世之法,使不失乎先王之意而已。

    二帝、三王之治,其变固殊,其法固异,而其为国家天下之意,本末先后,未尝不同也。二子之道如是而已。盖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此理之不易者也。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能勿苟而已矣。可谓不惑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其为世之大祸明矣;而俗犹莫之寤也。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故古之圣贤,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或曰:“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此书之不泯,其可乎?”对曰:“君子之禁邪说也,固将明其说于天下,使当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从,然后以禁,则齐;使后世之人皆知其说之不可为,然后以戒,则明;岂必灭其籍哉?放而绝之,莫善于是。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着而非之。至此书之作,则上继春秋,下至楚 之起,二百四十五年之间,载其行事,固不可得而废也。”

    此书有高诱注者二十一篇,或曰三十二篇,《崇文总目》存者八篇,今存者十篇云。

    ?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后以禁,则齐 齐:一致

    B.偷为一切之计而已 偷:苟且

    C.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所不可为哉 ? 强:强迫

    D.然《崇文总目》称第十一篇者阙 阙:损伤ks5u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二子乃独明先王之道,以谓不可改者。 未有以此而易彼也。

    B.战国之游士则不然 然后以戒,则明

    C.则可谓惑于流俗? 固将明其说于天下

    D.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 岂必灭其籍哉?

    13.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分别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抑谋诈之术”观点的一组是(3分)

    A.①是以孟子之书,有为神农之言者,有为墨子之言者,皆著而非之

    ②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

    B.①惟先王之道,因时适变,为法不同,而考之无疵,用之无弊

    ②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C.①故二子者守此,岂好为异论哉?

    ②及其后,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所以大乱

    D.①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

    ②故论作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刘向认识到了“谋诈”之害,但是他又为战国时的谋士们开脱,认为在当时形势下,他们不能不那么做。而作者不同意刘向的后一观点。

    B.作者尽管与刘向意见相左,但依然能客观地肯定刘向的长处,遗词十分委婉,充分表现了对前代学者的尊重。

    C.第三段以孔孟为例,有力地否定了刘向“不得不然”的观点。孔孟与策士们生活于相同的年代,却能阐明先王的治国之道,看来并不是非用“谋诈”之术不可。

    D.作者认为《战国策》宣扬“谋诈”之术,而邪说会危害正道,所以应该把它废弃禁绝;但考虑到它的史料非常丰富,又认为不能毁掉。

    ?

    参考答案:

    11.(3分)D(“阙”应为“缺少、缺失”意。)

    12.(3分)B(A、连词,来/介词,用;B、副词,陈述句中,相当于“就”;C、介词,表被动/介词,向,对;D、副词,难道/指示代词,这些。)Ks5u

    ?

    13.(3分)B(A中①不正确,②正确。C中①以反问句的形式肯定了二子的做法,能表明作者“崇先王之道”;②是刘向的观点。D中①不正确,②正确。)

    14.(3分)D(作者认为应该“明其说于天下”,从思想上明辨是非,而且它又是史籍著述,所以不赞同废弃禁绝《战国策》。)

    三、 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 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对此剧本,前面李编剧的发言算是抛砖引玉,接下来我讲的算是狗尾续貂吧!

    B. 他在征稿启事中接着写道,“恳请小区居民帮助我们,为办好《小区直通车》尽一点绵薄之力。”

    C. 小李收到王先生著作后回信:惠赐的大作已收到。拜读后,深感对我的写作有莫大帮助,定当珍藏。

    D. 小刘的父亲因事未能到达会场,主持人对小刘说,我去年采访过您父亲,亲聆先贤对朗读看法,受益匪浅。

    参考答案:

    C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A项,“抛砖引玉”,自谦之词,喻指先谈出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见解,试图引出别人的高见宏论;“狗尾续貂”,贬义词,也可用作谦辞。B项,“绵薄之力”应是谦称。D项,“先贤”是对去世的人的称呼。

    8. 2013年公历元旦已过,按中国的农历,我们现在还处在龙年岁末,等除夕夜的钟声敲响,我们才迎来中国农历的新年——蛇年,在这辞旧迎新的日子里,请同学们写一副含有“龙”“蛇”字的对联,以表达对生活的祝福和对未来的憧憬,给即将到来的新年增添一抹温暖的亮色。(不超过20个字)(4分)

    ?

    上联:? □□□□□□□□□□

    ?

    下联:? □□□□□□□□□□

    ?

    参考答案:

    例句:金龙腾飞送冬去 银蛇曼舞迎春来? 龙腾丰稔岁 蛇舞吉庆年? 龙展强邦志? 蛇生富国情。龙去神威在 蛇来春意浓。

    ?

    9. 联系高一语文必修一所学的课文作者及相关人物,补写所给的对联的上联或下联,请任选其一作答。(4分)

    其一:上联:

    下联:毛泽东独立湘江怅怅沉浮

    其二:上联:汉刘邦晨谢项王多谋逃杀戮

    下联:

    参考答案:

    (其一)徐志摩漫步康桥轻轻来去

    (其二)烛之武夜见秦伯妙语化干戈

    【考点定位】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要写好一副对联,大致可从三个方面着手。曰音韵、曰词句、曰意境。先说音韵。对联没有押韵的压力,所以音韵的要求就全体现在平仄上。仄起平收。上联的最后一字,必须是仄声字;下联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平声字。这一条是对联必须要遵守的,也就是基本中的基本。平仄相对。上下联相应的位置,要平仄对仗,上联用平,下联则用仄,反之亦然。当然这个要求太严苛了,不容易做到。变通的办法是:关键的位置能做到平仄相对就可以了。所谓关键位置,指的是词的中心。词组末尾的那个字、以及动词一般来说要求对仗。明确这些要求再联系课本中涉及的人物进行拟写即可。

    10.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小粒咖啡应种在海拔800–1800米的山地上,海拔太高则味酸,海拔太低则味苦。云南小粒咖啡多种植于海拔1100米左右的河谷地区,所以, ①________ 。从气候条件上看,云南光照时间长,②_________ ,又有利于咖啡养分的积累,所以云南小粒咖啡所含的有效营养成分高于国外的许多咖啡品种。总之, ③_____ ,使云南咖啡形成了浓而不苦、香而不烈的独特风味。

    参考答案:

    ①酸与苦都适中(酸苦适中.香味醇和) ②有利于咖啡树的生长(有利于光合作用)? ③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学生运用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能力,以情境补写的方式出现,答题时注意语意和结构上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如第①空根据前文“海拔太高则味酸,海拔太低则味苦”“种植于海拔1100米左右的河谷地区”可知应该填写“酸与苦都适中”,第②空根据前面的“有利于咖啡树的生长”可知应该填写“有利于咖啡树的生长”;第③空根据前文“海拔1100米左右”“光照时间长”可知应该填写“合适的海拔和充足的光照条件”。

    六、写作(60分,共1题)

    11. 作文(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

    ?看待人、事、物,有仰视、平视、俯视三种视角,用不同的视角看待世间万物,会有不同的心态,会有各异的结果。其实,在生活中我们不必仰视,也无须俯视;平视现实,平视他人,平视自己,也许才是最好的选择。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请以“平视”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选择角度,明确立意;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

    ?

    参考答案:

    ?

    相关热词搜索: 铁路 大同市 山西省 年高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