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党会党课 > 正文

    圆锥曲线题型归类总结计划辅导专用x

    时间:2020-10-18 16:18:26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典型例题

    题型一:定义的应用

    1、动圆 M与圆 C1 :(x+1) 2+y2 =36 内切 , 与圆 C2:(x-1) 2+y2=4 外切 , 求圆心 M的轨迹方程。

    例 2、方程 表示的曲线是

    题型二:圆锥曲线焦点位置的判断(首先化成标准方程,然后再判断):

    1、椭圆:由 , 分母的大小决定,焦点在分母大的坐标轴上。

    2、双曲线:由 , 项系数的正负决定,焦点在系数为正的坐标轴上;

    3、抛物线:焦点在一次项的坐标轴上,一次项的符号决定开口方向。

    典型例题

    例 1、已知方程

    x2

    y2

    m 1

    2

    1表示焦点在 y 轴上的椭圆,则 m的取值范围是

    m

    例 2、k 为何值时 , 方程 x 2

    y 2

    1 的曲线: (1) 是椭圆 ;(2) 是双曲线 .

    9

    k 5 k

    题型三:圆锥曲线焦点三角形(椭圆或双曲线上的一点与两焦点所构成的三角

    形)问题

    1、椭圆焦点三角形面积 S b2 tan ;双曲线焦点三角形面积 S b2 cot

    2 2

    2、常利用第一定义和正弦、余弦定理求解

    3、 m n, m n, mn, m2 n2 四者的关系在圆锥曲线中的应用;

    典型例题

    例1、

    椭圆 x

    2

    y 2

    1(a b 0) 上一点 P 与两个焦点 F1 ,F2 的张角∠ F1 PF2

    a

    2

    b2

    求证:△ F1PF2 的面积为 b2 tan 。

    2

    例 2、已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2,F1、F2 是左右焦点, P 为双曲线上一点, 且 ,

    1

    .求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

    题型四:圆锥曲线中离心率,渐近线的求法

    1、a,b,c 三者知道任意两个或三个的相等关系式,可求离心率,渐进线的值;

    2、a,b,c 三者知道任意两个或三个的不等关系式,可求离心率,渐进线的范围;

    3、注重数形结合思想不等式解法 ;

    典型例题

    x2

    y2

    1( a

    0,b 0 )的两焦点,以线段

    F1 F2 为边作正

    例 1、已知 F1 、 F2 是双曲线

    2

    b 2

    a

    三角形 MF1 F2 ,若边 MF1 的中点在双曲线上,则双曲线的离心率是

    例2、

    双曲线 x

    2

    y

    2

    1( a>0,b > 0)的两个焦点为

    12

    1

    |=2|PF

    2

    a

    2

    b2

    F 、F , 若 P 为其上一点, 且 |PF

    |,

    则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

    例 3、椭圆 G : x2

    y 2

    1(a b 0) 的两焦点为 F1 ( c,0), F2 (c,0) ,椭圆上存在

    a2

    b2

    点 M 使 F1M F2 M

    0 .

    求椭圆离心率 e 的取值范围;

    例 4、已知双曲线 x2

    y

    2

    1(a 0, b 0)

    的右焦点为

    F

    F

    且倾斜角为

    60 的直线与双

    a2

    b2

    ,若过点

    曲线的右支有且只有一个交点,则此双曲线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题型五:点、直线与圆锥的位置关系判断

    1、点与椭圆的位置关系

    2

    点在椭圆内

    x2

    y

    2

    1

    ;点在椭圆上

    x2

    y2

    1

    a

    2

    b2

    a2

    b2

    点在椭圆外

    x2

    y

    2

    1

    ;

    a

    2

    b2

    2、直线与圆锥曲线有无公共点或有几个公共点的问题:

    >0 相交

    =0 相切 (需要注意二次项系数为 0 的情况)

    <0 相离

    3、弦长公式:

    AB

    1

    k 2 x1

    x2

    1

    k 2 ( x1

    x2 )

    1 k2

    a

    AB

    1

    1

    y1

    y2

    1

    1

    ( y1

    y2 )

    1

    1

    k 2

    k 2

    k 2 a

    4、圆锥曲线的中点弦问题:

    1、韦达定理:

    2、点差法:

    1)带点进圆锥曲线方程,做差化简

    2)得到中点坐标比值与直线斜率的等式关系

    典型例题

    1、双曲线 x2-4y2=4 的弦 AB 被点 M(3,-1)平分 ,求直线 AB 的方程 .

    例 2、已知中心在原点,对称轴在坐标轴上的椭圆与直线 L:x+y=1 交于 A,B 两点,

    C 是 AB 的中点,若 |AB|=2 2 ,O 为坐标原点, OC 的斜率为 2 /2,求椭圆的

    方程。

    题型六:动点轨迹方程:

    1、求轨迹方程的步骤:建系、设点、列式、化简、确定点的范围;

    3

    2、求轨迹方程的常用方法:

    ( 1)直接法:直接利用条件建立 之间的关系 ;

    例 1、已知动点 P 到定点 F(1,0) 和直线 的距离之和等于 4,求 P 的轨迹方程.

    2)待定系数法:已知所求曲线的类型,求曲线方程――先根据条件设出所求曲线的方程,再由条件确定其待定系数。

    例 2、如线段 AB过 x 轴正半轴上一点 M(m, 0) ,端点 A、B 到 x 轴距离

    之积为 2m,以 x 轴为对称轴,过 A、O、 B 三点作抛物线,则此抛物线方程

    定义法:先根据条件得出动点的轨迹是某种已知曲线,再由曲线的定义直接写出动点的轨迹方程;

    例 3、由动点 P 向圆

    0

    作两条切线 PA、PB,切点分别为 A、B,∠ APB=60,

    则动点 P 的轨迹方程为

    例 4、点 M与点 F(4,0) 的距离比它到直线

    的距离小于 1,则点 M的轨迹

    方程是 _______

    例 5、一动圆与两圆⊙ M:

    和⊙ N:

    都外切,则动

    圆圆心的轨迹为

    (4) 代入转移法:动点

    依赖于另一动点

    的变化而变化,并且

    又在某已知曲线上,则可先用

    的代数式表示

    ,再将

    代入

    已知曲线得要求的轨迹方程 :

    例 6、如动点 P 是抛物线

    上任一点,定点为

    , 点 M分

    所成的

    比为 2,则 M的轨迹方程为 __________

    (5) 参数法:当动点

    坐标之间的关系不易直接找到,也没有相关动点可用

    时,可考虑将

    均用一中间变量(参数)表示,得参数方程,再消去参数得普

    通方程)。

    4

    例 7、过抛物线 的焦点 F 作直线 交抛物线于 A、B 两点,则弦 AB的中点

    M的轨迹方程是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常规解题方法总结:

    一、设直线与方程; (提醒 :①设直线时分斜率存在与不存在;②设为 y=kx+b 与 x=my+n 的

    区别)

    二、设交点坐标; (提醒 : 之所以要设是因为不去求出它 , 即“设而不求”)

    三、联立方程组;

    四、消元韦达定理; (提醒:抛物线时经常是把抛物线方程代入直线方程反而简单)

    五、根据条件重转化; 常有以下类型:

    ①“以弦 AB为直径的圆过点 0”( 提醒: 需讨论 K 是否存在)

    OA OB K1 K 2 1 OA OB 0 x1 x2 y1 y2 0

    ②“点在圆内、圆上、圆外问题”

    “直角、锐角、钝角问题” “向量的数量积大于、等于、小于 0 问题”

    x1 x2 y1 y2 >0;

    ③“等角、角平分、角互补问题” 斜率关系( K1 K2 0 或 K1 K2 );

    ④“共线问题” (如: AQ QB 数的角度:坐标表示法;形的角度:距离转化法) ;

    (如: A 、 O、 B 三点共线 直线 OA与 OB斜率相等);

    ⑤“点、线对称问题” 坐标与斜率关系;

    ⑥“弦长、面积问题” 坐标与弦长公式问题( 提醒 :注意两个面积公式的合理选择) ;

    六、化简与计算;

    七、细节问题不忽略: ①判别式是否已经考虑;②抛物线问题中二次项系数是否会出现

    0.

    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基本解题思想总结:

    1、“常规求值”问题: 需要找等式,“求范围”问题需要找不等式;

    2、“是否存在”问题: 当作存在去求,若不存在则计算时自然会无解;

    3、证明定值问题的方法: ⑴常把变动的元素用参数表示出来,然后证明计算结

    5

    果与参数无关;⑵也可先在特殊条件下求出定值,再给出一般的证明。

    4、处理定点问题的方法: ⑴常把方程中参数的同次项集在一起,并令各项的系

    数为零,求出定点;⑵也可先取参数的特殊值探求定点,然后给出证明

    5、求最值问题时: 将对象表示为变量的函数,几何法、配方法(转化为二次函

    数的最值)、三角代换法(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 、利用切线的方法、利用均值

    不等式的方法等再解决;

    6、转化思想: 有些题思路易成,但难以实施。这就要优化方法,才能使计算具

    有可行性,关键是积累“转化”的经验;

    7、思路问题: 大多数问题只要 忠实、准确 地将题目每个条件和要求表达出来,

    即可自然而然产生思路。

    典例 1、已知点 F 0,1

    ,直线 l : y

    1, P 为平面上的动点,过点 P 作直线 l 的垂线,垂

    足为 Q ,且 QP QF

    FP FQ.( 1 )求动点 P 的轨迹 C 的方程;( 2)已知圆 M 过定点

    D 0,2

    ,圆心 M 在轨迹 C 上运动,且圆 M 与 x 轴交于 A 、B 两点,设 DA l1 ,DB

    l2 ,

    求 l1

    l2

    的最大值.

    l2

    l1

    2、如图半圆, AB为半圆直径, O为半圆圆心,且 OD⊥ AB, Q为线段 OD的中点,已知 | AB|=4 ,曲线 C过 Q点,动点 P在曲线 C上运动且保持 | PA|+| PB| 的值不变 .(1) 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

    求曲线 C的方程; (2) 过 D点的直线 l 与曲线 C相交于不同的两点 M、N,且 M在 D、N之间,

    DM =λ ,求 λ的取值范围 .

    DN

    6

    x2

    y2

    1

    (a b

    0) 的左右焦点。

    例 3、设 F1 、 F2 分别是椭圆 C : 2

    2

    a

    b

    (1)设椭圆 C 上点 ( 3,

    3 ) 到点 F1

    、 F2

    距离和等于

    4 ,写出椭圆 C 的方程和焦点坐标;

    2

    (2)设 K 是( 1)中所得椭圆上的动点,求线段

    KF1 的中 点 B 的轨迹方程;

    ( 3)设点 P 是椭圆 C 上的任意一点,过原点的直线

    L 与椭圆相交于 M , N 两点,当直线

    PM , PN 的斜率都存在, 并记为 kPM , kPN

    ,试探究 kPM K PN 的值是否与点 P

    及直 线 L 有关,并证明你的结论。

    例 4、已知椭圆 C 的中心在坐标原点, 焦点在 x 轴上,椭圆 C 上的点到焦点距离的最大值为

    3 ,最小值为 1.(Ⅰ) 求椭圆 C 的标准方程;(Ⅱ)若直线 l : y kx m 与椭圆 C 相交于 A ,

    B 两点( A,B 不是左右顶点) ,且以 AB 为直径的圆过椭圆 C 的右顶点,求证:直线 l 过

    定点,并求出该定点的坐标.

    例 5、已知椭圆两焦点

    F1 、 F2 在 y 轴上,短轴长为

    2 2 ,离心率为

    2 , P 是椭圆在第一

    2

    象限弧上一点,且

    PF1

    PF2 1 ,过 P 作关于直线

    1

    PA、PB 分别交椭圆

    F P 对称的两条直线

    于 A、 B 两点。( 1)求 P 点坐标;( 2)求证直线 AB 的斜率为定值;

    7

    典型例题:

    例1、

    由①、②解得, x

    a 2

    不妨设 A a

    2,0

    , B a

    2,0

    ,∴ l1

    l1

    l 2

    l12

    l2 2

    2a2

    16

    l 2

    l1

    l1l 2

    a4

    64

    ③ 当 a

    0 时,由③得, l1

    l2

    2 1

    l2

    l1

    

    a

    2

    4 , l2

    a

    2

    4 .

    2

    2

    a2

    2

    8

    2

    1

    16 a

    2

    2

    4

    64

    a4

    a

    64

    16

    16

    2

    2 .

    ≤2

    1

    8

    a

    2

    64

    2

    a2

    当且仅当 a

    2 2 时,等号成立.当 a

    0时,由③得, l1

    l2

    2 .

    l2

    l1

    故当 a 2

    2 时, l1

    l 2

    的最大值为 2

    2 .

    l 2

    l1

    例 2、解: (1)

    以 AB、OD所在直线分别为 x 轴、 y 轴, O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

    坐标系,∵

    |

    PA

    PB

    QA

    QB

    2

    2

    2

    |+|

    |=|

    |+|

    |=2

    1 2 5 >| AB|=4.

    ∴曲线 C

    为以原点为中心, A、 B 为焦点的椭圆 .

    8

    其 半 a, 短半 b, 半焦距 c, 2a=2

    5 , ∴a= 5 , c=2, b=1.

    ∴曲

    C 的方程 x2

    y2

    =1.

    5

    +

    kx

    (2) 直

    l 的方程 y

    +2,

    =

    代入 x2

    y

    2

    =1,

    (1+5

    k2

    x2

    kx

    +15=0.

    5

    +

    )

    +20

    2

    k

    2

    2

    3

    由 可知

    DM

    x1

    =(20 k)

    -4×15(1+5

    )

    0,

    得 k

    .

    λ

    5

    DN

    x2

    =

    x1

    x2

    20k

    1

    5k 2

    由 达定理得

    15

    x1

    x2

    1

    5k 2

    将 x1 =λ x2 代入得

    (1

    ) 2 x2

    2

    400k 2

    (1

    5k 2 ) 2

    x2

    2

    15

    1

    5k 2

    两式相除得 (1

    ) 2

    400k 2

    15(1

    5k 2 )

    k 2

    3

    0

    1

    5

    5

    1

    ,

    k 2

    ,

    2

    5

    5

    3

    k

    4

    (1

    ) 2

    16 ,

    DM

    0,

    3

    DN

    

    80

    1

    3(5

    k 2 )

    20

    ,即4

    80

    16

    3

    3(

    1

    5)

    3

    k 2

    解得 1

    3 ①

    3

    x1

    DM

    ,M在 D、N 中 ,∴ λ< 1 ②

    x2

    DN

    又∵当 k 不存在 , 然 λ= DM

    1

    DN

    3

    合得: 1/3 ≤λ< 1.

    

    ( 此 直 l 与 y 重合 )

    3 ) 在 上, ( 3)

    2

    ( 3 )2

    例 3、解:(1)由于点 ( 3,

    2

    1 得 2 a =4,

    2

    a2

    b2

    C 的方程

    x2

    y2

    ,焦点坐 分 ( 1,0),(1,0)

    ?4 分

    4

    1

    3

    (2) KF1 的中点 B(x, y) 点 K (2 x 1,2 y)

    ? 5 分

    9

    把 K 的坐 代入 x2

    y2

    1

    中得 (2 x 1)2

    (2 y) 2

    1 7 分

    4

    3

    4

    3

    2

    段 KF1 的中点 B 的 迹方程 ( x 1 )2 y 1 ? 8 分

    2 3

    4

    ( 3) 原点的直 L 与 相交的两点 M ,N 关于坐 原点 称

    M (x0 , y0 ) N ( x0 , y0 ), p( x, y) ,

    M , N , P 在 上, 足 方程,得

    x0

    2

    y0

    2

    x2

    y2

    a

    2

    b

    2

    1 , 2

    b

    21

    a

    kPM K PN = y y0 y y0

    2

    2

    = b

    2

    y2

    y02

    2

    x x0 x x0

    x

    x0

    a

    故: kPM K PN 的 与点 P 的位置无关,同 与直

    L 无关 .

    例 4、解:(Ⅰ) 的 准方程

    x2

    y2

    1 .

    4

    3

    (Ⅱ) A(x1,y1 ) , B( x2,y2 ) ,

    y

    kx

    m

    立 x2

    y2

    得 (3 4k2 ) x2

    8mkx 4(m2 3)

    0 ,

    4

    3

    1.

    64m2k 2

    16(3

    4k2 )(m2

    3)

    0,即 3

    4k 2

    m2

    0,则

    x1

    x2

    8mk

    3

    4k 2

    x1

    x2

    4(m2

    23) .

    3

    4k

    又 y1 y2

    (kx1

    m )(kx2

    m)

    k 2 x1x2

    mk ( x1

    x2 )

    m2

    3(m2

    4k2 )

    3

    4k 2

    因 以 AB 直径的 的右焦点

    D (2,0) ,

    kAD kBD

    1 , 即

    y1

    y2

    1 ,

    y1 y2

    x1 x2

    2( x1

    x2 ) 4 0 ,

    x1

    2

    x2

    2

    3(m2

    4k 2 )

    4( m2

    3)

    16mk

    4

    0

    9m2

    16mk

    4k2

    0 .

    3

    4k 2

    3

    4k 2

    3

    4k2

    解得: m

    2k , m2

    2k

    ,且均 足

    3

    4k2

    m2

    0

    1

    7

    10

    1、当

    m1

    2k

    时, l 的方程为

    y

    k( x

    2)

    ,直线过定点

    , ,与已知矛盾;

    (2 0)

    2、当 m2

    2k

    时, l 的方程为 y

    k

    x

    2

    ,直线过定点

    2

    7

    7

    7

    0

    所以,直线 l 过定点,定点坐标为

    2 , .

    7

    例 5、解( 1) y2

    x2

    1

    F1 (0,

    2), F2 (0,

    2) ,设 P( x0 , y0 )( x0

    0, y0

    0)

    4

    2

    则 PF1

    ( x0 , 2 y0 ), PF2

    ( x0 ,

    2 y0 ),

    PF1 PF2

    x02

    (2 y02 ) 1

    点 P(x0 , y0 ) 在曲线上,则 x02

    y02

    1.

    x02

    4

    y02

    2

    4

    2

    从而 4

    2

    y02

    (2

    y02 ) 1,得 y0

    2 ,则点 P 的坐标为 (1,

    2)

    ( 2)由( 1)知 PF1 // x 轴,直线 PA、PB 斜率互为相反数, 设 PB 斜率为 k( k

    0) ,

    则 PB 的直线方程为: y

    2

    k( x

    1)

    y

    2

    k( x

    1)

    由 x2

    y2

    1

    2

    4

    (2

    k 2 ) x2

    2k(

    2

    k) x

    (

    2

    k) 2

    4

    0

    设 (

    ,

    yB

    ), 则

    xB

    2k (k

    2)

    1

    k 2

    2

    2k

    2

    同理可得

    xA

    k 2

    2

    2k

    2 ,

    B xB

    2

    k2

    2

    k2

    ,

    2

    k 2

    xA

    xB

    4 2k

    y

    A

    y

    B

    k( x 1 )

    k( x 1 ) 8k

    2

    k 2

    A

    B

    2

    k 2

    所以: AB 的斜率 kAB

    yA

    yB

    2

    为定值

    xA

    xB

    例 6、 解:(1)由 2 3

    1 | OF |

    | FP

    | sin , 得 | OF |

    | FP |

    4

    3 ,由 cos

    OF

    FP

    t sin

    2

    sin

    | OF |

    | FP |

    4

    3

    得 tan

    4

    3

    . 4

    t 4 3

    1

    tan

    3

    [0,

    ]

    ∴夹角

    的取值范围是

    t

    ,

    3

    ). (2) 设 P( x0 , y0 ), 则 FP (x0

    c, y0 ), OF

    (c,0).

    4

    11

    OF

    FP

    ( x0

    c, y0 )

    (c,0)

    (x0

    c)c

    t

    ( 3

    1)c2

    x0

    3c

    S OFP

    1 |OF | | y0 | 2 3

    y0

    4

    3

    2

    c

    |OP |

    x02

    y02

    (

    3c)2

    ( 4

    3) 2

    2

    3c

    4

    3

    2

    6

    c

    c

    ∴当且 当

    3c

    4

    3 ,

    即 c

    2

    ,|

    OP

    |

    取最小值

    2

    6 ,

    此时

    ,

    OP

    (2

    3, 2

    3)

    c

    OM

    3 (2

    3,2

    3)

    (0,1)

    (2,3) 或 OM

    3 (2

    3,

    2

    3)

    (0,1)

    (2,

    1)

    3

    3

    2

    a

    (2

    2) 2

    (3

    0)2

    (2

    2) 2

    (3

    0) 2

    8

    a

    4, b2

    12

    或 2a

    (2

    2) 2

    (

    1

    0) 2

    (2

    2) 2

    (

    1

    0) 2

    1

    17

    a

    1 17

    , b 21

    17

    2

    2

    故所求 方程 x2

    y 2

    1

    . 或

    x2

    y 2

    1

    ? 14 分

    16

    12

    9

    17

    1

    17

    2

    2

    12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