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党会党课 > 正文

    (会议发言)诗社成立大会发言稿:穷年思黎元,叹息肠内热(11页)

    时间:2020-09-06 04:12:52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穷年思黎元,叹息肠内热

    各位吟长,各位诗友:上午好 !

    今天欣逢 xx 诗词学会成立,作为一个老会员我表示衷心的祝贺 !本人教学之

    余从事诗词研究与写作多年,虽然无甚成就,但毕竟有一些体会。为什么要提倡

    写作诗词与从事诗教,如何提升诗词写作水平,今天就这个话题借此机会谈谈自

    己的一些感想。

    一、天意君须会,人间要好诗

    坚持诗词写作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当今时代的需要。

    1、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坚持诗词写作是传承传统优秀文化的需要

    xx 主席在谈到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强调: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

    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

    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而诗词就是传统文化中最核心的

    东西。诗词在中国具有独特的人文价值,她 “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论语》)在中国人们无不爱诗、诵诗、写诗、用诗,人

    们用激情去观照生活,用诗思去描述生活,生活就是诗,人生就是诗。自孔子诗

    教以降,一直到清代,诗词就奠定了她的正统雅文学地位。

     纵观一部中国文学史,

    就是一部诗文史。诗文以其雅文学的身份一直高居中国文学史的统治地位,在纪

    晓岚主持修的四庫全书中,以诗文为主流,戏曲小说几乎没有收进一部。可见诗

    文在人们心目中的尊崇地位。因此,坚持诗词写作就是对传统文化最核心部分的

    守护,是对自己精神命脉的延续。

     是我们这一代人要为后人留下的文化精神遗产。

    承载历史的是诗词,而历史也将将永远记住诗人。试问,历代帝王将相,我们还

    能记住几个,而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 ? ?却永远被后人所铭记。

    2、诗词是养心种德、陶冶情操的需要

    明代学者王守仁在其 《传习录》中说:“种树者长培其根, 种德者长养其心。

     ”

    也就是说“养心 ”是“种德 ”之基,养心是优化道德的重要途径。而诗词正是正心、

    养心的最好教材。人们通过诗词可以陶冶情操,铸造灵魂。之所以能如此,这首

    先是因为诗的本质就是诗歌具有丰富的情感,情感是诗歌的生命。人们通过“感

    于物”而“动于中 ”,最后达到 “化于俗 ”,即通过诗之情感的体会,受到感染,达到

    正心、修身、陶冶情操之目的。其次诗中的韵律平仄本身就具有一种和谐美,人

    们在读诗、写诗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它的熏陶。人们常说“美在过程 ”,

    诗的研习与写作过程就是一种审美的体验过程。通过写诗读诗,人们可以 “思接

    千载,视通万里;吟诵在口,默会于心。

     ”正因如此,古人特重诗教作用,在儒

    家“八纲”中,修身是关键, 修身相当今天所谓素质下道德教育, 而孔子主张“修身

    先当学诗”。正因如此,古代哲人们无不重视学诗与写诗。从修身角度言,人们

    对诗歌作用有深刻之认识。宋卢梅坡《雪梅》中说: “有梅无诗不精神,有雪无

    诗俗了人 ”,诗使人免俗;梁武帝说: “三日不读诗,便觉口臭 ”,诗给人以清雅;

    黄庭坚说士三日不读诗, “对镜觉面目可憎, 向人则语言无味 ”,诗使人高雅脱俗。

    从平天下言,诗甚至可以 “补察时政,涉导人情,证王得失 ”。正因如此,白居易

    把它当作谏官之补充: “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由一己个人修养上升到心系

    家国天下的淑世情怀,这是由诗陶冶出的最高的道德。有了这种道德,就有了治

    国平天下之根基。

    3、诗词可以重塑人文精神,重构道德之堤坝

    传统诗词曾在历史上发挥了 “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毛

    诗序》)的重大作用,它塑造了中华民族 “富贵不能淫,威威不能屈,贫贱不能

    移”《( 孟子 ·滕文公下》 )的文化品格和个性。它所昭示的 “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

    人”孔( 庙抱柱楹联 )之崇高理想,在今天仍然是我们的目标。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

    天,因权力过度集中而带来的腐败,因分配不公而造成的贫富差距,因礼义廉耻

    的缺失而带来的道德滑坡,因人文精神的坍塌而带来的信仰迷惘,这一切都是构

    建和谐社会的致命伤。人们的公共道德,人们的忧患意识尽失,这些年所发生的

    车祸受伤者无人敢救, 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等一系列事件难道还不足以说明这明这

    一点,因此,有人说: “中华民族到了最缺德的时候,每一个人都发出最后的吼

    声。

     ”诚如日本人在报道中所揶揄的 “中国现在是一位金钱富翁,但是毫无疑问,

    同时也是世界上精神最贫穷的国家。

     ”因此,重建道德大厦,重塑人文精神刻不

    容缓。古典诗词是我们重建人文精神的鲜活教材,我们可从中吸取养料。比如杜

    甫 “堂前朴枣任西邻, 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 只缘恐惧转须亲 ”《( 又

    呈吴郎》)中所透露出的 “慈祥恺悌之衷 ”,教人如何宽以待人,同情弱小;李白的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可帮我们重拾人生的信心; 林则徐 “苟利国家

    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有利于我们学会责任担当;苏轼的 “四海皆兄弟,谁为

    行路人 ”给人以博大胸襟; 韩愈的 “欲为圣明除弊事, 肯将衰朽惜残年 ”教人身处逆

    境不忘君国;鲍照的 “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 ”告诉我们做人要正直;文天祥的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教人如何保持气节与情操; 胡曾的 “四知美誉

    留人世,应与乾坤共久长”教人如何保持廉洁? ?总之,我们可以通过写诗教诗而

    达到诗教,重新拾取我们失掉的灵魂之目的。

    白居易说:“天意君须会, 人间要好诗”。总之时代需要诗歌。

     如何写出好诗,

    是我们每一位诗歌爱好者应该思考的。

    二、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

    我们生当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我们身边有太多太多的故

    事,有太多太多的精彩,也有太多太多让我们忧心的事。我们应该无愧于时代,

    无愧于良心,无愧于责任,让诗的火花点燃人们的激情,照亮人们昏睡的灵魂!

    因此,我们应该思考,如何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诗人,而不仅仅是写诗的人。杜

    甫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两句诗,告诉了我们一切。诗人要具有忧天悯物

    的仁心与人文情怀,要具有直面现实的激情与勇气,要具有 “为生民立命 ”的担当

    与责任。

    1、坚持写实原则,继承美刺精神

    坚持写实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贯传统,但是写什么样的实,如何写实是我们

    应该思考的。首先我谈谈写什么样的实。现在诗坛上有一理论误区,以为歌颂了

    新生活,就是写实。人们打着 “反映时代气息 ”的旗号,遇事必吟,逢喜必歌,有

    节必咏。比如神九上天了, 人们歌之;国庆佳节到了, 人们歌之; 党代会召开了,

    人们歌之;名人诞辰了,人们歌之;某某大桥通车了,人们歌之;某某市评为文

    明城市了,人们歌之。这类诗看似贴近了现实,其实远离了诗歌之本质,诗不是

    成为心灵和性情的自然感发,而成为新闻时政之报道,说教连篇,空洞无物。诗

    成了人们趋俗应景的任意驱遣的妓女。人们为了写实而写实,而忘记了诗歌的另

    外一种传统,那就是美刺精神,批判精神。美刺一直是中国诗歌传统。刺是对社

    会的批判, 是一种异见, 而美是刺的另一种表现, 通过美达到刺, 即所谓 “谲谏”。

    《小雅 ·斯干》是歌颂周宣王节俭的, 故以之讽谏楚元王的奢侈, 这是典型的以美

    为谏。《诗经》 因有美有刺, 所以被人们视为 “谏书 ”。中国诗史上是以谏为主的。

    留下来的大部分是谏诗。纵观中国文学史,我们发现,留传下来能感动人心的仍

    是那些写真实情感的抒情诗和具有批判精神的写实诗。

     如唐代王维、贾至、杜甫、

    岑参都写过赞美诗与谏诗,但他们深受后人喜爱的还是那些带有批判精神的诗。

    他们的台阁体唱和之作受到了后人之唾弃。我们应该从中吸取教训,对诗要有一

    种敬畏之心,不要逢事必写,要有选择和提炼。白居易主张: “篇篇无空文,句

    句必尽规。

     ”叶嘉莹先生认为,当你激动了想写了才写,这才是诗人的诗。诗人

    要有担当,要有责任心,敢于写社会问题。其次,是如何写实的问题,我觉得要

    对生活进行提炼概括。即撷取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来反映社会的大波涛。好的诗不

    靠堆砌概念来歌颂生活, 善于对生活进行切片, 以小见大。如蒋昌典《农家即事》:

    “春归旧燕有新愁,不见茅檐见彩楼。三匝绕梁终辨识,锄筐仍挂粉墙头。

     ”以传

    统的燕觅旧巢来反映改革开放后农家的新气象。

     这是诸如 “莺歌燕舞 ”、“旧貌新颜 ”

    之类的陈词滥调难以比拟的。李太安《农民技校》: “新月含羞柳上藏,农民技

    校夜辉煌。阿娇卖菜归来晚,一觜馒头进课堂。

     ”没有套话,通过一个菜农阿娇

    嘴嚼馒头进夜校的细节写出改革开放后农民的精神面貌。

     虽然朴实,但妙趣横生。

    又如青年诗人赖海雄的《过秦淮河》: “吧馆灯红酒客豪,画船舞乱曲声娇。凄

    清唯有河中月,曾是伤心照六朝。

     ”既有古雅情趣,又有时代精神,讽刺现实而

    不露声色。这才是名符其实的写实。我们当歌手不是鼓吹,不是粉饰,批判也是

    歌手的责任。

    2、深耕国学原典,夯实写作基础

    有人问我当今诗坛的毛病在哪里,作为诗人应如何写好诗歌。稍稍注意当今

    诗坛的人都知道,当今诗坛最主要的毛病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内容上的歌功颂

    德,题材的应景趋时,语言的直露浅白,风格的叫嚣粗疏,目的的媚俗趋俗,手

    法的单调呆板等等, 严重地偏离了雅正的方向, 阻碍了诗的健康发展。

     所谓雅正?

    即典雅淳正,它一直是中国诗歌的传统,是中国诗歌的主流。那种过份强调以大

    众喜恶为标准的所谓大众化,必然导致诗歌的庸俗轻薄;那种追求人人能懂的所

    谓通俗化必然导致诗歌的叫嚣粗疏。杨启宇先生在其《新旧诗之我见》中不无调

    侃地说: “我们不禁要问,大众能选总统,但大众能选李杜么? ”目前诗坛上毛病

    一言以蔽之:浅俗平庸。我只要举两首诗作对比,大家就明了诗应该怎样写了。

    一首是李经历的一首《回归颂》: “妄占香江久蓄谋,走私鸦片入神州。销烟烈

    火惊熊豹,媚外阴风引鹫鸠。共处和平天下愿,孤行霸道世人仇。实施两制黎民

    福,一统中华展伟猷。

     ”铺陈繁冗,套话连篇,了无新意。一首是陈振东写的《回

    归》:当年炮火震渔村,爆竹今朝万户闻。同是硝烟长不散,两番心事最撩人。

     ”

    同样的题材,同样是语言很通俗,但诗意浓厚,意境深婉,耐人咀嚼。写出诗人

    “撩人 ”的情感体验:同是硝烟,昔时的 “硝烟”撩“”出了过去那段屈辱的历史,一

    语而道尽上面李诗所铺陈的所有内容; 而今日的 “硝烟”撩“”出了回归的喜悦之心,

    屈辱的历史终于结束了,诗人欣喜之情自在 “撩”字之中,无需套话道出。这说明

    平易也是必须经过提炼之后的平易。像我们学会曹新频先生的 “百草莫讥清影瘦,

    心藏侠气敢凌霜 ”《(咏菊》)、朱伟经先生的 “红日蓝天溪水碧,杏花影里过烟村 ”《( 山

    中旧路》)平易中出新奇, 朴素中见灵气。是经过提炼了的平易。这样的平易则不

    会平庸。要写好诗,我觉得要深耕国学原典,广泛地向古人和今天的优秀作家学

    习。诗歌是承载丰厚文化的,写诗难点不在格律,难在文化的积累。张文潜说:

    “以声律作诗,其末流也。

     ”如果我们只在声律平仄上,技巧上着力,而不在文化

    积累上下力,终非正途。黄庭坚就曾强调多读书,认为只要 "胸中有万卷书 ",才

    能"笔下无一点尘俗气 "。他主张诗从学问中来,主张宗法杜甫,强调活法,甚至

    主张“无一字无来历 ”,主张学习前人,脱胎换骨、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话

    虽过头,但不无道理。我们不要轻言创新,首先要学会守规矩,学会继承。我们

    虽然是玩诗,但要有敬畏之心,什么可写,什么不宜写,要慎重。过份的应酬与

    应景,过份的歌功颂德是会玩死诗的。试问杜甫的应景趋时的诗谁人还记得?人

    们滥熟于心的还是他的 “三吏”三“别”。只有广泛地学习前人,我们才能历夯实我

    们的坚实的基础。

     古人的精神可学习, 古人的技法也可学习。

     王巨农《离休感怀》

    的 “轻车疑是旧僚来,忙唤妻孥备酒杯。嘀嘀一声东去也,门前麻雀又飞回 ”一诗

    在借鉴前人经验这方面为我们提供的宝贵的经验。该诗明显与刘禹锡《阿娇怨》

    “望见葳蕤举翠华,试开金殿扫庭花。须臾宫女来传信,言去平阳公主家 ”立意相

    同。该诗获首届诗词大奖赛一等奖,针砭世态炎凉,入木三分。创意有相同处:

    第一,都写所见(翠华,轻车);第二,都写主人反应(开金殿,备酒杯);第

    三句都忽然一转,造成悬念;第四句戛然而止,余味无穷。(张衡《东京赋》:

    “羽盖葳蕤 ”)这种 “盗意不盗句 ”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通过学习前人,我们可以

    懂得什么是典雅。如刘人寿《天子山瞻仰贺龙铜像》: “风雨无情摧大树,江山

    不幸失长城 ”。上句化用东汉将军冯异之典,下句化用宋将檀道济被宋文帝所杀

    之典。深藏着诗人对功勋盖世含冤而死的贺龙元帅悼念之情。用典化盐入水,不

    见痕迹。顾嗣立《寒厅诗话》说过: “作诗用故实,以不露痕迹为高,昔人所谓

    使事如不使也。

     ”要不露痕迹当然要广泛地阅读。杜甫《戏为六绝句》中说: “不

    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窃攀屈宋宜方驾,恐与齐梁作后尘。

     ”这就是

    讲的诗人与古人及今人之关系,既爱古人也不薄今人。总之,通过广泛阅读古人

    佳作,吸取今人的经验,夯实基础,是根治平庸的良药。

    相关热词搜索: 会议 诗社 发言稿 内热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