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成绩查询 > 正文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时间:2021-03-09 07:54:45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了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了解常见金属的特征及其应用,认识加入其他元素可以改良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通过比较学习,帮助学生形成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构建出与金属材料相关联的知识体系。

    通过资源共享,激励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通过对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关系的学习,使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难点: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黄铜片、纯铜片、纯锡、硫磺等。

    学生:易拉罐(铝镁合金)、带封口的娃哈哈塑料瓶、焊锡、铁锅碎片、不锈钢制品以及自主选择的其他材料。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教学目标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教学过程

    点评

    问题

    是否为各种金属的本质颜色? 不是本质颜色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①学生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并交流:(任选两种)

    物质 本色 观察到的颜色 是否 变色 原因 (猜想)

    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小结: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如(化学方程式):

    3Fe+2O 2

    Fe 3O 4。

    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得到金属能与酸反应这一性质,无生硬感和灌输感,可谓水到渠成。 学生猜想:金属与酸可能会发生反应。

    活动与探究: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金属 是否有气体产生 速度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

    试管中,有何现象

    学生完成表格,讨论、交流。 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想→探究→交流→分析归纳→小结,使学生觉得金属活动性顺序好像是自己刚发现的,既有所获,又体验了成功感。

    知识情景再现 ①观察漫画。

    ②补充素材:多媒体展示银戒指、铅、白金戒指与硫酸反应的现象。 问题:从你的探究和情景素材中你有何发现或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

    ①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与酸发生反应。 ②金属种类不同,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样。 ③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经检验是氢气。

    学生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演)(教师指导) ①M g+2HCl=MgCl 2+H 2↑ ②Zn+2HCl=ZnCl 2+H 2↑

    借助教学的辅助手段,让知识再现,有利于突破难点,扫清障碍。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①能与O2反应:4Al+3O2=2Al2O3。

    ②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Mg+2HCl=MgCl2+H2↑

    Fe+H2SO4=FeSO4+H2↑

    质疑激趣(小故事)

    奇怪的天平:趣味化学小组的张同学,从实验室借来一台天平,在天平两端秤盘里各放两只大小和重量都相等的烧杯,再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镁溶液,使天平保持平衡。接着他又拿两个质量相等的铝球,并同时将这两个铝球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之中,这时天平两端继续保持平衡。过一会儿,将铝球取出,天平慢慢地倾斜了。是天平出了毛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问题:为什么把铝球放入两烧杯中天平不能平衡?导致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能否猜一猜?

    学生猜想:可能是铝与其中的一种溶液发生了反应,而另一种没有。

    学生验证猜想

    ①教师展示:铝丝、硫酸铜溶液、硫酸镁溶液。

    ②学生探究,完成下表: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③教师补充:铁丝、铜丝、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

    ④学生实验“自助餐”,完成下表中的任意两个。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⑤学生交流。

    问题:同学们刚才吃“自助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铝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而不能与硫酸镁溶液反应,知道了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学生2:我发现铁能置换出铜、银,不能置换出铝。

    学生3:我发现铁、铜不能置换出铝,但能置换出银。

    问题:根据你的发现,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学生分析:

    ①铝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②铁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③铁、铜不能置换出铝,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铁、铜强。

    学生归纳:Fe、Cu、Al、Ag的活动性顺序从强到弱是Al、Fe、Cu、Ag。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问题与启示

    问题:①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

    ②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相互从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启示:①金属与酸发生反应的条件。

    ②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条件。

    反思小结

    ①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酸反应、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置换反应的条件。

    练习与巩固

    1教材P14 5、6、7、8

    2下列物质能由金属与酸直接反应生成的是()

    A CuCl2

    B FeCl3

    C ZnCl2

    D AgCl

    3下表是某种常见的金属的部分性质:

    颜色、状态硬度密度(g/cm)熔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银白色固体较软 2.70 660.4 良好良好良好

    将该金属投入稀盐酸中,可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①试推断该金属可能的一种用途。

    ②该金属的活动性比铜。(填“强”或“弱”)

    ③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探究该金属与铁的活动性强弱,并完成下表:

    你的一种猜想验证方法现象结论

    ④若这种金属就是铝,而有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用铝等一些其他金属掺杂甚至代替纯银饰品卖给不知情的顾客,请你利用家中已有的条件设计一个方案,帮助鉴别这些饰品的真伪。

    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

    课题3 金属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目标

    知道一些常见的金属(铁)等矿物,了解从铁矿石中将铁还原出来的方法;了解防止金属生锈的简单方法,知道废弃金属对环境的污染,认识回收金属的重要性。

    通过收集材料、查阅资料、讨论交流等具体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为民族振兴、社会进步学习化学的志向,使学生体会学习化学的价值;保持和增强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重点和难点

    重点:了解从常见铁矿石中提炼铁的原理。

    了解金属锈蚀的条件和金属资源的保护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难点:冶炼铁的原理和含杂质等不纯量的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如何使学生解决生活中金属锈蚀的问题。

    实验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内容为常见矿石的图片、我国钢铁冶炼厂的简介、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模拟演示、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例题讲解幻灯片等);金、银戒指;镊子;酒精灯;火柴等。

    生锈的铁锁、因锈蚀穿孔的铜壶、长期未用的菜刀、几段生锈的铁丝、不能用的水龙头等。

    学生:课外收集的我国钢铁厂情况简介材料;重晶石等矿石样品。

    在一周前做好的铁钉锈蚀条件探究的对比实验。

    教学方法

    收集资料,指导阅读,动画演示,讨论交流,拓展探究,实验展示,自主评价。

    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等概念;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应用。

    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练习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实验准备

    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探究几种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的温度变化。

    经历和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

    重点和难点

    重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和比较。

    难点:评价实验方案。

    从微观角度理解物质在水中溶解时溶液温度变化的实质。

    实验准备

    演示用品:底部用石蜡粘着一小木块的烧杯、NaOH固体、水、玻璃棒、药匙。

    分组实验用品:三只各装有100 mL水的烧杯、三份质量相同的固体NaCl、 NH4NO3、NaOH、药匙、温度计。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或自制动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活动与探究(一):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阅读有关教材,明确活动目标、实验用品。

    学生:我们的活动目标是探究NaCl、NH4NO3、NaOH溶解于水是放出热量还是吸收热量。

    学生:实验用品有试管、烧杯、玻璃棒、温度计、NaCl、NH4NO3、NaOH。

    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我组的实验方案是先测出水的温度,再向水中加入溶质,等溶质溶解后测出水溶液的温度。若水溶液的温度比水的温度高,则物质溶解于水时是放出热量的,反之是吸热。

    教师:同学们的实验思路是正确的。下面我提供一个设计方案,请同学们参考。

    阅读教师提供的实验方案。

    (1)取三只烧杯,各注入100 mL水,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

    (2)将两药匙NaCl、NH4NO3、NaOH分别加入上述三只烧杯中,搅拌至固体完全溶解,测量溶液的温度。

    (3)用手背小心触摸三只烧杯的外壁,有什么感觉?

    (4)把实验后的溶液,倒入指定的容器内。

    (5)计算溶解前后液体温度的变化,填入下表中。

    物质溶解时的温度变化

    测量的温度/℃温度的变化(与水相比)

    氯化钠溶液

    硝酸铵溶液

    氢氧化钠溶液

    各小组将老师提供的方案与自己的方案比较,谁的方案更佳?说出你的理由。你在以后设计实验方案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老师所用的水都是100 mL,三次所加的溶质的质量也相同。因此老师的方案更好。

    教师:假若很少很少的溶质加到大量的水中,水的温度变化情况可能是怎样的呢?

    学生:这样可能水溶解的物质太少,水形成溶液后的温度变化不明显,测不出物质溶于水是吸热还是放热,甚至得出错误的结论。

    学生: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必须对实验条件作周密的考虑。

    教师:我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实验方案设计中,要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分组实验,填写有关表格。(表格见上)

    交流各组实验所得的结论。

    学生:NaCl溶于水溶液的温度变化不大;NH4NO3溶于水时吸收热量;NaOH溶于时放出热量。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

    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点评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

    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

    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想。

    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一定量”这个要素。充分发挥教师“引”的作用。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齐声朗读)。陌生物质,引发探究

    KNO3为实验室里化学药品,它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如法炮制,小组探究。

    全班展示,投影结论。

    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的能力,提高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话锋一转,激发探究

    温度改变,杯底没溶的KNO3固体能否继续溶解?加热搅拌,实验发现,杯底未见KNO3固体。

    再设疑问,趣味探究,此温下再加5 g KNO3,能否再溶?

    实验发现,过一会儿,杯底未见KNO3固体,即全溶。

    回归原温,静观其变。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温度”飞入片中)。一定温度下,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跳出束缚,另起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加入某种溶质,当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的溶液叫做饱和溶液,还能继续溶解的溶液叫做不饱和溶液。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很好过渡。

    增补结论,领悟涵义

    室温,5 g NaCl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NaCl

    室温,10 g NaCl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NaCl固体↓+5 mL水

    室温,10 g NaCl在25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室温,5 g KNO3在20 mL水中得不饱和溶液

    ↓+5 g KNO3

    室温,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饱和溶液和少许KNO3固体↓升高温度

    升高温度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得到不饱和溶液

    分析归纳,课件演示

    饱和溶液二要素:“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

    深化探究,激活思维

    室温下,10 g KNO3在20 mL水中溶液达到饱和,升高温度,杯底KNO3固体继续溶解,且又溶解了5 g KNO3;冷却到室温,20 mL水溶解KNO3的质量不超过10 g,此时多余的KNO3会怎样?

    (观察杯中KNO3晶体和课本上图9-11,阅读感悟,请生上台投影KNO3晶体)

    探究发现,联想顿悟

    观察玻璃片上的白色斑迹。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联想:炒菜时,菜汤在锅里蒸发,锅底上有白色斑迹;运动出汗衣服上会出现白色斑迹……学以致用,趣味延伸

    练习:教材P40,习题1、5、6。

    家庭小实验:制取明矾晶体(P40)。创设新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提升学生质疑能力。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重点和难点

    重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难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实验准备

    投影仪、坐标纸、汽水两瓶、火柴、带导管的橡皮塞、试管、澄清的石灰水。

    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巩固练习(投影)。

    查表9-1,完成下列练习。

    120 ℃时,KNO3的溶解度为,60 ℃时KNO3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

    2下列有关NaCl的溶解度,说法正确的是()

    A20 ℃时,18.0 g NaCl溶解在5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18.0 g。

    B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达到饱和状态,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C20 ℃时,36.0 g NaCl溶解在100 g水中,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D20 ℃时,100 g水中最多能溶解36.0 g NaCl,20 ℃时,NaCl的溶解度为36.0 g。

    (教师巡回指导后,请学生代表说出答案,简单点评)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掌握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及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实验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实验用品:烧杯,试管,药匙,玻璃棒,量筒,水,食盐,硫酸铜固体,鸡蛋。

    课时安排共2课时

    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教学过程点评教师:同学们,你们在夏天喜欢游泳吗?

    学生:喜欢。

    老师:那你们到水里后,是漂浮在水面上,还是沉在水下呀?

    学生:(七嘴八舌,有的说沉入水里,有的说漂在水面上,但大数人认为会沉到水下)

    老师:请同学们看下面几幅图片:(死海图片)

    老师:这是死海里的景象,你能解释一下,为什么人可以漂浮在水面上吗?

    学生:盐份多,浓度大。

    老师:说得好!下面我们来做下面的实验,来具体说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景!

    活动与探究

    分小组进行探究实验。(在下面两个方案中自选一个进行探究并填写表格)

    用死海图片

    导入,简明扼

    要。

    学生自主探

    究,在探究中

    形成“溶质

    质量分数”

    的概念。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①鸡蛋在水中漂浮

    取一个烧杯,加入250 mL水后放入一只鸡蛋。按下面的步骤进行实验并如实填写下表。分

    析,在此过程中所得的几种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次序清水量加入的食盐量鸡蛋小结

    1 250 g 不放食沉?浮?

    2 250 g 1匙(约5克)沉?浮?

    3 250 g 2匙(约10克)沉?浮?

    4 250 g 3匙(约15克)沉?浮?

    …………

    ②硫酸铜溶解于水

    在三只试管中各加入10 mL水,然后分别加入约0.5 g、1.0 g、1.5 g固体硫酸铜。比较三

    种硫酸铜溶液的颜色。分析,在这三支试管中溶液的组成是否相同,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编号溶液颜色清水量硫酸铜的质量溶液质量

    1

    2

    3

    师生一起归纳小结:

    ①对于有色溶液,可以根据颜色来粗略的区分溶液是浓还是稀:一般来说,颜色越深,溶液

    越浓。

    ②但对于像实验1中形成的无色溶液来说,显然就不能用颜色来判断溶液的浓与稀了,那么

    我们如何才能知道这种溶液的组成呢?

    教师:其实,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今天我们给大家介绍的是溶质的质量分数。什么

    是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请同学们看教材P42,找出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

    学生:(一下子就找到,并大声念出来)(教师跟着板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教师:同学们归纳得不错,这正是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刚才在同学们实验中出现了多组

    数据,请你在表中任选1~2组数据来计算对应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学生:尝试练习,并很快顺利完成。

    师生共同归

    纳,课堂气氛

    融洽。

    教师:同学们完成得非常不错。其实,溶质的质量分数这个概念,在生活中应用是非常广泛

    的。如这个例题,同学们可以先尝试着做一做:冬天,人们常给皮肤抹上一点甘油溶液,使皮肤

    保持湿润。用400克甘油溶解在100克水中,配制的甘油溶液效果最佳。该甘油溶液的溶质的质

    量分数是多少?

    学生:(有不少学生在一分钟之内就完成了)

    教师:(板书讲解解答过程)

    解:甘油的质量是400克,水的质量是100克,

    贴近生活,体

    现了化学学

    科的实用性。

    所得溶液的质量为:400 g+100 g=500 g

    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所得甘油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80%。

    教师小结: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用到了另一个等式:

    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

    如果我们能将这两个等式熟练运用,那么只要知道了“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以及“溶质的质量分数”四个量中的任何两个,我们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

    下面同学们再做这样一个练习:在一次探究活动中,小江同学收集到如下标签:

    葡萄糖注射液

    规格:250 mL

    内含:12.5克葡萄糖

    5%

    医疗用葡萄糖注射液

    请你利用标签中的数据设计一个简单的关于溶质质量分数计算的题目,设计好后与同桌交换练习。完成后交由同桌批改。

    学生进行设计并交换完成。

    教师(在教室巡回指导后):好,刚才我看到同学们设计的题目以及同桌同学的批改后,发现同学们的想像力真是超出了我的想像,看来,同学们这节课还是挺有收获的。现在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好好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有哪些收获?

    学生:(闭上眼睛,开始思考、回忆)

    师生共同叙述:进行本课小节。

    教师:(布置练习)生活中你们都见到了哪些溶液,请你找到溶液标签、记录的内容并计算其中各种溶质的含量。灵活处理教材“学完本课你应该知道”,更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第九单元溶液

    课题3 溶质的质量分数(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①认识一种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②初步学会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和难点

    重点: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实验准备

    投影仪及相关图片。

    实验用品: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教师:那好,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两种方法来配制16%的食盐水。我们先一起来看桌子上的仪器和药品(师生一起:烧杯、托盘天平、玻璃棒、量筒、水、食盐、20%的食盐溶液)。

    教师: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配制选种液。在此之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P43,把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归纳一下。

    学生:(看书,并通过讨论,进行归纳)

    师生共同总结:配制溶液的一般步骤为:

    1计算;2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学生:往浓溶液里加水啊!

    教师:不错。现在我们就一起来试试,用20%的食盐水如何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其步骤与第一种方法差不多,仍然是:1计算;2

    称量;3配制;4装瓶,贴签。

    学生:先计算:要配制100克16%的选种液,需要水和溶质质量分数为20%的食盐水各多少克?

    教师:请你继续谈谈你的具体计算方法。

    学生:因为是加水稀释,所以整个过程中,溶质的质量是不变的,我们不妨设所需20%的食盐水的质量为x,那么其中含有的溶质质量就为20%x,而100克16%的食盐水中含有的溶质质量为:100 g×16%=16 g。

    教师:接下来同学们按照这个思路试着做一做。(投影显示解题格式与要求)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①了解常见酸碱指示剂及其变色情况;了解几种常见的酸;认识浓硫酸的腐蚀性。

    ②通过自主探究实验和拟人化的活动展示,培养实验技能、分析能力及与他人交流合作能力。

    ③使学生辩证地看待物质的利弊,掌握其性质,合理地利用它们。

    重点和难点

    指示剂、浓硫酸的腐蚀性。

    实验准备

    教师:锥形瓶、双孔塞、分液漏斗、玻璃导管、烧杯、玻璃棒

    学生:写有“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石蕊”“酚酞”字样的纸帽、试管、研钵、

    纱布、玻璃棒、小木棍、小块布、石蕊、酚酞、食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浓盐酸、浓硫酸、牵牛

    花、月季花、紫甘蓝、胡萝卜(可用其他有色花)

    教材延伸

    ①实验10-2中的表格的下面加“保存方法”的内容对学生初次接触危险品是十分重要的。

    ②在盐酸和硫酸用途的表格右边还应加一个空表内容,让学生填“我知道的用途”,这样更利于学生将

    已经认识的科学知识与新知识有机结合。

    ③教材只讲了指示剂遇酸、碱时的变色情况,应该补充遇到中性溶液时的情况。

    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范操作稀释浓硫酸的步骤画面。

    师生互动实验:教师先分步演示,要求学生观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师先演示实验10\|4,第一步:向小烧杯中倾倒20毫升水,再沿烧杯内壁注入10毫升浓硫酸,此时不搅拌;第二步:学生近距离观看无色液体分为两层,分析讨论原因;第三步:边搅拌混合液边让同学们摸烧杯的外壁。

    学生探究结果:

    探究知识类别探究结果

    稀释浓硫酸不正

    确操作的后果

    导致伤人或腐蚀物品。

    不慎将浓硫酸沾

    到皮肤或衣服上

    后的正确处理方

    立即用大量水冲洗,对于皮肤还要尽快到医院治疗。

    浓硫酸具有腐蚀

    性的原因

    在于它的脱水性。

    稀释浓硫酸正确

    的操作方法

    (见“师生互动实验”)

    启示我们不断要学会安全使用酸的方法,更应该具备一个安全的“大脑”,这就是社会责任感。要珍爱生命,关心他人的健康,在实验室里千万不能用酸和同学开玩笑。

    第四板块:小结

    教师引导:这一节课主要是同学们根据不同材料和实验自己探究出来的,我们学

    到了一系列的知识,也学会了很多方法,同时也明白了不少道理。知识、方法、道理就

    像我们到旅游区去各种景点一样,我们是从哪里走进的,又是从哪里出来的?现在请大

    家画一张探究旅游的“导游图”,然后来比较看谁的“导游图”更明了、更科学。

    学生画探究“导游图”:学生分组“画图”,形成多种小结方式。下面展示一组学生的“导游图”: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第十单元 酸和碱

    课题 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①了解酸的通性及原理,能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②通过对酸和碱性物质的梳理,学习归纳方法;感悟对比、推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③体会化学与人类有密切关系,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同时提高实验过程中的“规则意识”。

    重点和难点 酸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

    4

    SO 2Na 溶液、NaCl :每张实验桌上摆放试管若干、滴管、稀盐酸、稀硫酸、稀醋酸、稀硝酸、学生分组溶液、石蕊溶液、酚酞溶液、洁净紫甘蓝叶片、剪刀、镁、锌、铁、铜、生锈严重的铁钉、粗铜丝、试管夹、

    酒精灯。 教材延伸

    ①活动探究(1)表格中应加一些生活可作指示剂的物质做对比实验,这样感性认识会更丰富,理性知识与感性知识结合更紧密。在(1)的表格下面对应两种指示剂加“规律性认识”,有利于小结、系统认识知识。 ②在除锈这一块应补充一点,“用物理方法也可以除锈”,这样使学生认识在不同的场合或要求下可使

    用不同的除锈方法。

    教学设计

    环节一:慧眼识酸

    教师:实验桌上有未贴标签的稀盐酸和NaCl 溶液,请同学们通过实验验证后给它们贴上标签,注意实验

    安全。

    学生:(探究活动1)①滴加石蕊溶液;②将紫甘蓝剪成细丝浸泡;③放入洁净小铁钉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我们按“安全、科学、简便、明显”的原则,来评价同学们的方案。

    方案①最优,方案③次之,方案②第三。

    学生:(对教师提问)能否用酚酞溶液来区别?

    教师:(将矛盾交给其他同学)哪些同学能解答这一问题?

    学生:不能!酚酞溶液遇酸和中性的NaCl溶液都不变色。

    教师:我今天还准备了其他一些新鲜蔬菜、鲜花等含指示剂的材料,请同学们自己设计各种实验,进一

    步探究“认识酸的方法”。

    学生:(探究活动2:设计近二十种实验,并在教材表中补充表格内容填写实验报告)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教师:同学们的创造力都很强,如果我们要检验某种物质是否是酸,手头又没有石蕊溶液的情况下,就可以用上述方法。

    教师:结合探究活动1和探究活动2的体会,思考稀盐酸中的什么成分使石蕊溶液变红?

    学生:石蕊溶液本身含有水,因此不是水的作用;NaCl溶液中有Cl-,而NaCl溶液不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那么也不是Cl-的作用;应该是酸中的H+使石蕊溶液变红。

    教师:(教师从知识的角度及时提升方法)同学们分析正确,而且我们做出这些结论时用到的就是推理方法。请同学们再用我们已经探索出来的方法去认识我们所知道的其他酸是否也具有这些性质。

    学生:(学生探究活动3)用稀醋酸、稀硝酸做正面证明;用Na2SO4溶液等非酸溶液做反面证明。

    点评:教师通过三个探究活动将学生的思维活动由认识知识到认识方法,由书本知识拓展到课外知识,三个活动层次逐渐深化,学生的个性得到最大的张扬,学生的学习兴趣保持在兴奋状态,学习效果是可想而知的。

    环节二:猜它是谁

    教师:(设置游戏场景,有四个金属王国的“潜水运动员”要比赛潜水时间)学生分别装稀盐酸、稀硫酸设置“游泳池”。学生用肢体语言、表情、声音等表现比赛的过程,同组学生在纸上写出“运动员姓名”(金属名称)和潜水时的变化(化学方程式)。

    学生:(此时游戏化)各组学生用桌上的药品做实验,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后讨论结论,并商量“表演方法”。

    各组学生的表演形式不一样。现举一组学生表演例子: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排名次的理由是:镁反应最快,在酸中呆的时间最短,名次最后;铜不反应,应得冠军。

    教师:请同学们总结酸的化学性质,还要小结原因。

    学生:(用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快速描述出酸与活泼金属反应的性质,后分析原因)原因:酸只能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是酸中的H+与活泼金属发生了反应,放出氢气,另一种生成物的阳离子是相应的金属离子,阴离子是酸的阴离子。

    教师:通过学习酸的这一条性质,能不能将它提升成为我们的技能?

    学生:(讨论,形成多种答案,一组学生代表发言)不可将醋放在锅中长时间烹调,不可用铝制品调拌要放醋的凉菜。

    点评:在这一板块中,教师用游戏的方式巧妙梳理了旧知,对金属拟人化的处理并及时联系生活,在学生理解知识的层面促进知识向运用层面转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合作充分,思维深刻,学习成为一种才艺的展示和心理愉悦的享受。

    环节三:除锈专家

    教师:同学们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除铁锈的方法,用到过哪些除锈的方法?

    学生:小瓦片磨铁锅;砂纸打磨生锈的部位等。

    教师:这都是物理方法除锈。在化工生产中人们用什么化学原理除锈?(教师演示实验,用稀盐酸的量掌握合适,请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学生: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

    教师:我还要请同学们帮助我分析其中的原理。(教师强调用文字表达式和化学方程式来说明)

    学生:(一组学生展示自己小结的表格内容)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学生:(另一组学生发言)老师在做实验的同时我们也做了几个实验,把锈铁钉放在NaCl溶液、Na2SO4溶液、水中不反应,这些实验也反证化学方法除锈只能用酸,而且是酸中的H+在起作用。

    学生:(第三组学生发言)我家附近有一家车辆翻新厂。师傅说有些金属仪器抛光前、电焊前都要用酸除锈。我认为金属氧化物都能和酸反应。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做一次实验。

    学生:(学生分组实验,由于没能掌握好酸的用量,出现了多种实验现象。开始时观察到铁锈逐渐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当铁锈消失以后,铁钉表面会冒出气泡,溶液颜色变淡,最后由黄色变成浅绿色。学生之间发言出现多种内容,一种与老师实验现象相同,另一种是如实描述实验现象)

    教师:(强调应当实事求是地汇报实验现象,即使实验失败,也可以从失败的实验中得到教训)

    学生:(学生通过争论一致赞同第二种意见)

    教师:原因是什么?

    学生:取用的稀盐酸或稀硫酸的量不同造成实验现象不一样。我们认为:当酸不足或适量时,铁锈与酸反应;当酸过量时,与铁锈反应剩余的酸就会继续与铁反应。

    教师:同学们从自己实验、观察、汇报及大家的讨论中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1:酸也能和铁发生反应,所以清除铁锈时不能把铁制品长时间浸在酸中。

    学生2:反应产物氯化铁与氯化亚铁颜色不同。

    学生3:做实验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要实事求是地描述所发生的现象。

    教师:为了进一步证明酸是“除锈专家”,请你们利用桌上的仪器和药品,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

    学生:(学生自主实验中出现了多种实验方案,其中一些组的学生展示了造“铜锈”和除“铜锈”的实验)学生代表上台演示:将粗铜丝的一端缠绕在试管夹上,把另一端在酒精灯上灼烧,形成约3 cm长的黑色氧化铜薄层,趁热插入装有稀硫酸的试管里,20 s后取出:黑色消失,溶液由无色变为漂亮的淡蓝色,反应原理:CuO+H2SO4=CuSO4+H2O。

    点评:教师做完一个“较理想”的演示实验后,在小结基础知识后,让学生自己来重复刚才的实验,但未给学生点明“酸的用量”的要求,这样就挑起学生的一个新的“思维矛盾”。在这个矛盾中学生通过争论、再探究等主动活动,理解了新知识,明确了实验一定要有一个实事求是的科学的价值观。最后又拓展学生思维,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了酸是“除锈专家”的内涵。

    环节四:盘点收获

    教师:今天我们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明确了哪些道理?

    学生:知识类:酸的三条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是由它的H+体现出来的。

    ①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成红色,遇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②酸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中H以前的金属反应,越靠前的金属与酸反应越剧烈。

    ③酸能与一些金属氧化物反应。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性质除锈。

    方法类:类比迁移方法──盐酸、硫酸使石蕊溶液变红,则硝酸、醋酸、苹果汁、桔子汁都能使石蕊溶液变红;酸能除铁锈,也能除掉铜表面的氧化铜等。

    归纳推理方法──已知:2HCl+CaCO3=CaCl2+H2O+CO2↑、 2HCl+Na2CO3=2NaCl+H2O+CO2↑则可归纳推理出:含有CO32-的化合物能与酸反应生成H2O、CO2与另一种化合物。

    实验对比鉴定方法──应用酸的化学性质鉴别稀盐酸和NaCl溶液等。

    道理类:在学习中只有科学的态度,才能保证形成科学的方法,有了科学的方法才能使我们的大脑真正聪明起来。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1 常见的酸和碱(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①认识氢氧化钠的吸水性和腐蚀性,了解其用途。

    ②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归纳碱相似化学性质及其原因。

    重点和难点

    重点: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性质。

    难点:碱的化学性质。

    实验准备

    药品:NaOH固体、20%NaOH溶液、CaO固体、澄清的石灰水、盐酸、硫酸、蒸馏水、乙醇、石蕊试液、酚

    酞试液、洗净的鸡爪、去壳的熟鸡蛋。

    器材:导线、灯泡、烧杯、试管、软塑料瓶、表面皿、滴管、点滴板。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点评

    引入新课

    演示:

    1.实验(如图)观察甲、乙中发生的现象。

    2.清水变“牛奶”:吹入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问题:大家想一想,这些神奇的现象存在的反

    多么奇妙的化

    学世界!

    学生疑问:

    1.熟鸡蛋为什

    么会掉下去呢?

    2.“牛奶”能

    喝吗?它的主要成分

    是什么?

    通过神奇的化学实验把学生轻松

    地引入化学课堂。

    实验引导Ca(OH)2的性质及用途

    材料引入:

    1.冬天园林工人用石灰浆将树干底部刷白。

    2.用石灰沙浆砌砖抹墙很牢固。

    3.装石灰水的试剂瓶用久后瓶壁上有一层白色的膜。问题:

    上述材料中涉及到的物质和化学性质。

    演示实验109:取生石灰加水观察现象。

    问题:1.实验现象及反应。

    2.Ca(OH)2的用途是什么?

    3.使用它有哪些注意事项?

    粉刷久后为什么会变白变硬呢?

    涉及Ca(OH)2与CO2发生了反应,生成了坚硬的CaCO3。

    生活中还有哪些事例与此相关呢?

    我想知道!

    1放热

    2消毒、建筑材料等

    3具腐蚀性,注意安全

    封观察。

    3.向澄清石灰水中吹二氧化碳气体。

    问题:1.上述三个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2.熟鸡蛋掉下去的原因。

    3.“清水变牛奶”的原因。

    4.碱有哪些类似的化学性质?

    活动:竞赛书写相关的反应原理。强减小。

    哦,蛋是这样掉下去的!

    3.石灰水变浑浊

    哦,“清水变牛奶”原理如此!

    4.我能归纳碱的化学性质。

    竞赛:我要夺第一!我最怕书写化学方程式了,但只要掌握规律就很简单了。

    实验引导酸、碱具有相似化学性质的原因

    演示实验1010:分别试验盐酸、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蒸馏水、乙醇的导电性。

    问题:1.上述哪些物质能导电?

    2.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3.酸、碱如何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反思小结:通过本次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①学习掌握了哪些知识?②学会运用哪些方法?③明白哪些道理?

    真有趣!小灯泡

    发光了!

    1.能导电的有

    硫酸、盐酸、氢氧化

    钙溶液、氢氧化钠溶

    液。

    2.导电是因为

    发生电离,离解出自

    由移动的离子。

    3.酸会离解出

    H+;碱会离解出OH-。

    我又有了一些

    进步!(从知识技能、

    学习方法、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三方面小

    结)

    这些短小的问题点到了学生的许

    多弱点,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重视反

    思、整理、归纳、小结和交流,使学生的

    知识和技能方法都不断提高。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2 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教学目标

    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了解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的影响,以及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运用。

    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酸和碱之间发生的中和反应。

    难点: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中和反应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

    实验准备

    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再逐滴滴加稀盐酸至红色刚好褪色。

    蒸发实验所得溶液结晶。

    相关的CAI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问题结构

    引导性材料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前准备的有关焦裕禄主要事迹的材料;介绍附近工厂排放的废水的情况(有条件的可

    以利用多媒体播放有关的纪录片)。

    问题1:从上面的材料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问题2:能否利用我们所学的化学知识提出解决的办法?要利用到哪个知识点?该知识点的基本原理是

    什么?

    同学们在讨论回答上面的问题后,教师做简要的评价,然后请学生阅读课本第60页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

    应用。

    问题3:课文中主要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问题4:你还知道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哪些应用了中和反应的实例?它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重要意义?

    问题5:你能写出本课题中关于怎样处理工厂废水的反应原理吗?

    问题6: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没有想过对谁提出什么好的建议?或者拟订一份调查报告给有关部门,其

    中包括你了解的情况和改进的方案。

    点评:问题结构是构成教学思路的基本的材料,是学生进行有效探究活动的智力保证。教师展示问题结

    构的技巧是,先给学生“焦裕禄事迹”等各方面的材料,为学生建立起感性认识,将学生的思路送进“前沿阵地”,然后再层层深入。问题结构在抓住知识属性的基础上,针对中和反应的应用,采用层层递进的形式不断深入,不断变换研究问题的角度实质,这一过程落实了知识技能目标,强化了过程方法目标,点拨了情感、态

    度与价值观目标。

    第二板块: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在酸性土壤中加入熟石灰和厕洁精洗厕所里的污垢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引入课题探究酸和碱之间会发生什么反应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案(下册全)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