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文档大全 > 正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7篇

    时间:2024-03-19 19:48:02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半点。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7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半点。

    2、在具体情境中,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观念和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能力,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乐趣。

    教学重点:

    根据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钟面,会认读整时、半时。

    教具准备:

    钟模型、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想猜吗?

    “滴哒滴哒,滴哒滴哒,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它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睡,什么时候起”能告诉我谜底是什么吗?

    生:钟表

    答对了。这节课我们就共同来“认识钟表”(板书课题)

    师: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新朋友,他的名字叫小明,和大家一样,也上一年级了。他今天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大家,大家愿不愿意帮助他呢?

    1、播放课件,提出问题。

    2、我们看看这个方法行不行呢,继续看课件。

    有了这个钟表,小明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这节课就来了解一下“小明的一天”。

    二、合作交流,总结经验

    1、认识钟面

    ①师: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钟表,那么钟面上有什么呢?请大家认真观察手中的学具钟面,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②师小结:小老师们懂得真不少,有的不仅会看钟面上的时间,还知道钟面上(出示钟面实物图)有12个数,有3根指针,又短又粗的一根叫时针,长一些的这根叫分针,最长的这根叫秒针。

    (过渡:我们认识了时针和分针,你知道这些表的时间吗?)

    2、观察情境图,交流经验

    (1)认读整时、半点

    ①屏幕出示“小明的一天”的生活情境。

    师:这是小明一天的生活安排,请小朋友们试着在小组里说一说小明什么时间在做什么,你是怎样看钟面上的时间的?

    师:谁来介绍小明在一天都做了些什么?

    师:介绍得真清楚。老师告诉你,几点也可以说成几时,例如6点起床,可以说成6时起床。

    (2)总结经验,进一步加强对整时、半点的认识。

    师:小朋友们知道小明在一天里都做了些什么,那你能给小明活动的这6个时间分分类吗?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和鼓励。

    师:按整时和半时来分,可以分成两类,6时、8时、12时、下午4时是整时,7时半、8时半是半点。你们是怎样认读整时和半点的呢?利用自己的钟表模型,小组内交流一下看法。交流时要注意听别人是怎么说的,如果有不同意见,要等同学说完后再提出来。

    师:由此可以发现整时和半点有什么不同?

    师小结:整时分针总是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半点时分针总指向6,比如说7时半,分针指向6,时针指向7和8的中间

    (3)良好作息时间的教育。

    师:通过小明的一天,你对他有了哪些方面的了解?师小结:小明是一个有良好生活作息习惯的好孩子,希望同学们也像小明那样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4)用两种方法表示时间

    (过渡:日常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表)

    1、认识电子钟。

    课件出示生活中的电子表。

    学习同一时间用钟表和电子表怎么表示。师板演7时,7:00,学生板演8时、3时、6时用电子表表示

    小结:小圆点后面是两个零,前面是几就是几时。

    7时和7:00是一个时刻的两种写法,它们是一对好朋友。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好不好?

    2、完成书上97页第2题连一连。

    三、应用新知,拓展练习

    1、认一认。播放课件

    让学生独立说一说第97页“练一练”第1题图中的小朋友在什么时间干什么。(用两种方法表示,并说出几时在干什么。)

    2、拨一拨。

    (1)让学生利用手中的钟表模型拨出下列时刻:一名学生在讲台上拨,其余学生在下面拨。

    1时9时半3时11时半5时半

    3、动脑筋。(过一小时是几时)播放课件

    先让学生理解题,“过一小时是几时,就是用现在的时间+1。

    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篇2

    一、设计思路    新《纲要》指出“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纲要》明确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因此,要注意语言交往的发展、运用语言的能力,根据幼儿直观感知的特点,善于运用幼儿的多种感官(手、眼、耳、脑)协调配合,用语言、动作、课件等形式表现出来,给幼儿创设条件,丰富生活内容,在实践中认识世界,为幼儿提供探索交流的机会,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能力。根据中班幼儿刚学会数字与实物的配对,于是我设计儿歌《数一数》,把数学与语言结合起来,选择学习儿歌活动“数一数”,旨在让幼儿欣赏、理解、体会儿歌韵律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运用量词及以多种形式学习儿歌,发展他们的想像力、创造力和协调配合能力,在活动中感受儿歌的优美,进而表现美。    二、活动目标    1、学习数字儿歌,尝试正确的使用量词。    2、初步学习有节奏的朗诵儿歌,体验儿歌的韵味。    三、活动准备    与儿歌内容相关的课件。    四、活动过程    1、观察ppt图片,学习正确的使用量词    (1)   观察讲述图片。    a、师:农场里动物多,快来快来数一数。出示两头猪ppt图片后提问:它是谁?    幼:小猪。    师:谁来数一数?    幼:两只猪。    师:周老师这里有一个更合适的量词来说:两头猪。我们一起说一说:两头猪,两头猪。两头猪用数字几来表示?(2)    b、师:出示三匹马ppt图片后提问:谁来了?    幼:马。    师:几匹马?    幼:三匹马。    师:我们一起念一遍:“三匹马,三匹马。”“三匹马用数字几来表示?”(3)    c、师:出示一头猪ppt图片后提问:这是什么?    幼:一头猪。    师:一头猪用数字几表示?(1)    d、师:出示六只母鸡ppt图片后提问:还有哪些小动物也来了?    幼:母鸡。    师:有多少?我们一起来数一数。1、2、3、4、5、6。多少?    幼:六只鸡。    幼:六头鸡。    师:有的说六只鸡,有的说六头鸡,周老师说大的动物用“头”,小的动物用“只”,母鸡比较小,所以用“只”。“六只鸡”我们一起念一遍。六只鸡用数字几表示?(6)    e、师:出示四匹马ppt图片后提问:谁又来了?    幼:四匹马。    师:小朋友学会了这个“匹”,真棒!四匹马用数字(4)来表示。    f、师:出示五只鸡ppt图片后提问:又是(鸡),几只?    幼:六只。    师:一起告诉我,六只鸡用数字几表示?(6)    (评析:通过交错出示小动物ppt图片,让幼儿学习正确使用量词,并让幼儿巩固数字与实物的配对,在语言活动中融入数学知识。)    (2)   (出示小动物排队的课件)按照数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图片    师:农场里的动物可真多啊,今天小动物要来考考你们,请你们按照数量从小到大的顺序给这些小动物排队。谁排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按从小到大的顺序念一念。(念两遍)    (评析:让小朋友给小动物排队,既让幼儿巩固按照数量由小到大的排序,又让幼儿按照儿歌的顺序来组合,为学儿歌作好准备。)    2、欣赏儿歌,理解儿歌内容    (1)   (出示与儿歌内容相关的课件)第一遍欣赏儿歌    师:周老师把你们刚才说的编成一首好听的儿歌,儿歌的名字叫《数一数》,想听吗?请你们仔细的听。    提问:儿歌的名称叫什么?    (评析:第一次让幼儿欣赏儿歌,初步让幼儿了解儿歌的内容,并能记住儿歌的名称。)    (2)   (出示儿歌的图谱)第二遍欣赏儿歌    师:儿歌中的小动物都在干什么?会发出什么声音?请你们再听一遍。    师:小猪(小马、母鸡)在干什么?小猪睡觉(小马走路、母鸡生蛋)发出什么声音?谁能把这句话完整地念出来。“小猪睡觉呼噜噜”(小马走路嗒嗒嗒、母鸡生蛋咕咕嗒)用什么动作表示?    (评析:第二次让幼儿欣赏儿歌,欣赏儿歌前便让幼儿带着问题去听,为后面的提问作好准备。幼儿模仿小动物做动作,能活跃课堂气氛。)    3、学念儿歌,会有节奏地朗诵儿歌    (1)看图谱带幼儿完整念儿歌。    师:我发现小朋友学得很高兴,现在让我们看着图谱把儿歌《数一数》完整地念一遍。    (2)幼儿跟随老师念儿歌,幼儿边念边打节奏。    师:那你们想把儿歌念得更好听吗?我们一边打节奏一边念儿歌。(念两遍)    (3)要求边做动作,边有节奏的朗诵儿歌。    师:除了打节奏念儿歌,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念儿歌?    幼:可以边念儿歌边做动作。    师:好,现在让我们边做动作,边有节奏地念儿歌。    (4)要求不看图片,边做动作边有节奏的朗诵儿歌。    师:这回老师要把图谱收起来,你们有信心念出来吗?注意要用好听的声音念出来。(幼儿站起来边念边做动作。)    (评析:让幼儿以不同的形式来念儿歌,既增强念儿歌的趣味性,又让幼儿与老师互动起来。)    4、延伸:迁移经验,引起幼儿创编儿歌的兴趣    刚才我们小朋友一起学习了儿歌《数一数》,那周老师要请我们小朋友想一想,除了儿歌里说到的小动物外,农场里可能还会有什么小动物呢?(幼儿回答),那我们应该是几头牛?接下去的应该都比前面的数量多。好,那我们回去以后编给老师或者爸爸妈妈听。    (评析:活动延伸,让幼儿根据所学的经验,再进行创编儿歌,给每个幼儿提供创编的机会,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活动反思    儿歌《数一数》节奏明显,念起来琅琅上口,深受幼儿的喜爱,整个活动我借鉴图片、图谱,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幼儿学起来比较简单。另外,老师以多种形式让幼儿学习儿歌,活动气氛很好。    活动第一环节,老师通过出示农场背景图,以及动物图片,一下子调动了幼儿的学习积极性,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量词。学习儿歌后,老师不断提高难度,最后让幼儿能边做动作边完整地念儿歌。    这是一首琅琅上口的儿歌,让幼儿创编儿歌是个很好的教材,所以活动延伸老师让幼儿创编儿歌,能把所学的经验延伸到幼儿的区域活动中。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理解加减混合运算统一为加法运算的意义。

    2、能初步掌握有关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分析:

    重点:如何更准确地把加减混合运算统一成加法。

    难点:将一个加减混合运算式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

    教学过程:

    一、知识导向:

    本节是在对前面所学的有理数的加法运算法则及减法运算法则的综合运用,所以必须对有关法则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并能在运算中加以灵活运用。

    二、新课:

    1、知识基础:

    其一:有理数的加法法则;

    其二:有理数的减法法则。

    其三:“+”、“—”在不同情形的意义(运算符号及性质符号)

    2、知识形成:

    (引例)计算:

    根据减法法则,按照运算顺序,有:原式。

    在一个加式里,通常把各个加数的括号和它前面的加号省略不写,即有:这个式子仍看作和式,有两种读法。

    按性质符号:读作“负8、正10、负6、负4的和”

    按运算意义:读作“负8加上10减去6减去4”

    例:把写成省略加号的和的形式,并把它读出来(两种读法)。

    例:按运算顺序直接计算:

    三、巩固训练:

    P46:1、2

    四、知识小结:

    本节课所涉及到的新知识点比较少,但在其中就特别注意的是,如何保证学生在省略特号时,能尽量减少错误的出现,并能对省略加号的算式的准确读法。

    五、家庭作业:

    P47:1、23

    六、每日预题:

    如何结合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对有关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进行简化运算?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能够将相邻区域的小圆片的个数相加。

    2.对给出的“结果数”能够分拆成两个合适的数。

    3.通过摆圆片、填合适的数,感受到三角盘中三个数与三个结果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

    对给出的“结果数”能够分拆成两个合适的数。

    教学难点:

    三角盘中三个数与三个结果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磁性黑板、三角盘、翻转片、数字卡

    教学过程:

    一、找规律

    1. 看图找规律 师:小丁丁和小巧在做游戏,将一个三角放在中间,把小圆片分别放到三个区域中,你能从图中看出游戏的规则吗?

    2. 出示一个三角板,将小圆片放到各个区域中去,教师不做解释的摆放第一张结果数卡。

    3. 用磁性小圆片和数卡将书上题2摆在三角板上,然后学生得到计算三角的草图,并摆出题2,求出结果数并填入。

    二、提高过程

    1. 题3:只给出一个结果数,且一个区域没有摆出。 教师摆出三角板,给出题3,提问:你们能填一填吗?说出为什么这么填的理由。

    5+()=11 11-5=()

    2.抽象成数 师:能直接用数表示吗? 3.题4—5 教师提问:你是如何算出的,用了什么方法?

    三、探究

    1.题6: 摆出题6的三角板,师:你们能够用小圆片摆一摆,试一试吗? 和学生一起探讨,通过尝试解决问题。

    尝试一:首先上方摆上3个,那么左下方如何摆或者右下方如何摆。 探讨:这样摆可以吗? 不可以的话是为什么?说一说理由。

    尝试二:上方摆上4个,那么如何摆剩下的? 提问:这次成功了吗? 说一说为什么这次摆对了?

    2.检验:4+3=7 3+5=8 5+4=9 将小圆片抽象到数,填入题目中。

    四、练习册的练习

    1.简单题型 将相邻的区域相加并将结果写在卡片上

    2.难度增加:2个区域是空的。 师:你能说一说你是如何算出来的吗? (必要时可以让学生用小圆片摆出)

    3.通过试验找到答案 左边:请你们试一试,你能知道这三块区域到底是几吗? (用小圆片来摆一摆) 右边:请用小圆片来摆一摆,看看这题有什么不同?

    4.找规律。

    五、课堂小结

    略。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认识圈里圈外的标记图,学会正确判断物体在圈里圈外的空间位置并记数。

    2、会按数卡和标记图,在圈里圈外正确摆放物体数量,初步学习腻向思维方式。

    3、积极参与游戏活动,体验合作活动的乐趣。

    4、提高数数的兴趣和积极思维的能力。

    5、通过各种感官训练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致及思维的准确性、敏捷性

    活动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绿色、黄色大呼啦圈各3个,黄色中呼啦圈1个,绿色中呼啦圈6个。

    3、标记图,1~9数字卡片若干,10个红圆片。

    4、幼儿操作材料:看图判断圈里圈外点子数量的作业单、笔。

    活动过程:

    1、认识标记图

    ⑴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两个标记图。(出示多媒体标记图)问:你看到了什么?这两个标记图有什么不一样的?

    小结:左边的标记图表示东西在圆圈里面,右边的图表示东西在圆圈外面。

    ⑵给图形做标记。(多媒体)问:这幅图里有几个红点在圈里?有几个红点在圈外?

    2、套圈乐

    ⑴请两位幼儿上来套圈。(用黄绿两种圈)①教师在地面上放上10个红圆片,出示黄圈标记图。

    问:地面上有几个红圆片在黄圈里?地面上有几个红圆片在黄圈外?请小朋友上来在标记图上贴上数字。

    ②出示绿圈标记图。请小朋友上来贴数字。

    ⑵请五位幼儿上来套圈。

    问:1号圈里有几个红圆片?

    问:2号圈里有几个红圆片?

    ……问:有两个圈交叉在一起了,他们圈里到底有几个红圆片呢?(如果幼儿套圈没有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参与套圈,让两圈出现交叉部分。)

    ⑶认识第三种标记。(出示多媒体)问:这也是一种标记,谁来说说看,这个标记表示什么意思?

    小结:这个标记表示红点既在绿圈里,也在黄圈里。

    ⑷再给图形做标记。(多媒体)问:有几个红点在黄圈里?

    问:有几个红点在绿圈里?

    问:有几个红点既在黄圈里又在绿圈里?

    3、站圈乐

    ⑴请五位小朋友根据标记图站到绿圈和黄圈里。下面小朋友做检查。

    ⑵幼儿分成三组来比赛,每组5位幼儿。站得又快又对的小组可以得到一朵小花。

    第一题——绿圈里2个,黄圈里3个。

    第二题——绿圈里3个,黄圈里3个。

    第三题——绿圈里4个,黄圈里3个。

    (第二题、第三题中教师要提醒幼儿用交叉的方法站圈。)

    4、幼儿自主操作学习

    ⑴教师介绍操作材料。

    看图判断圈里圈外点子的数量。

    ⑵幼儿操作,做完后幼儿间进行校对。

    教师评析:

    ×××:

    观摩过活动的老师讨论的很热烈,可是我们没有机会观摩到这么精彩的活动,提个小小的建议,下次是否能把精彩活动的教案也发在这里,让大家也来尝试着上一上这样的活动?

    ×××:

    ×园长的《圈里圈外》数学操作活动,材料准备很充分,可操作性强,操作形式也很多样。值得我好好学习。

    ×××:

    平时,上数学课时一般都比较死板,没有什么趣味性。但看了×园长的《圈里圈外》后,发现韦园长在数学活动中动静结合,把课给上活了;既具有趣味性,又让孩子学到了本领。这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地方。

    ×××:

    ×老师设计的《圈里圈外》活动一环扣一环,层层递进十分精彩,孩子在活动中积极性很高,都参与其中。向您学习!

    ×××:

    在我的印象中数学课很难上出动感来平时我们无非是教学然后操作。但是×园长的"课动静交替,运用游戏和道具,把课上活了!游戏是孩子最喜欢也最容易投入进去的,这是对数学教学的一种新的尝试,从现场孩子的表现来看在课堂教学部分,孩子与韦老师的互动是有效的和谐的。值得我们后辈学习啊。以后在我的数学活动中,也要发掘多种方法而不是让孩子坐在那光听我讲。

    ×××:

    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刚要》中明确提出幼儿数学启蒙的主要目标与价值取向,即:使幼儿体会数学与大自然及人类的密切关系;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幼儿的数学启蒙应立足于生活,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并激发对数学的兴趣。

    从×园长开放的这此活动中,能看出她设计的游戏,有趣,孩子们在游戏中非常投入,操作材料的投放也非常考究,设计了不同层次的材料,让孩子们在操作的过程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

    ×园长选择的《圈里圈外》这节数操作活动,内容的挖掘性强,孩子的感兴趣点引导到位,材料的准备很充分,可操作性强,如果在孩子自己探索站圈内圈外的游戏中不仅仅限制孩子6人一组,而是随便抽出相应的操作图,让孩子自己解决合作的问题,如果人数不够的话,还可引导孩子邀请客人老师参加,多给孩子创造自己解决问题、协调问题的机会,从而更有效地达到促进多元智能整合的效果。

    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现实,存在于现实,并且应用于现实,数学过程应该是帮助幼儿把现实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过程。教育活动的内容选择应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篇6

    核心提示:作为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数一数之中所用到的数字相对较小,相信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时就学会数这几个数字了。看图数物体时,只要他们观察的够仔细,相信他们都能数出自己所选物体的个数,所以我感觉着一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另外做为第一单元,还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所以在上课时,可以尽可能的让学生。

    作为一年级数学的第一单元,数一数之中所用到的数字相对较小,相信很多小朋友在幼儿园时就学会数这几个数字了。看图数物体时,只要他们观察的够仔细,相信他们都能数出自己所选物体的个数,所以我感觉着一单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另外做为第一单元,还有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目的,所以在上课时,可以尽可能的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来数物体,比如数人时可以先数女同学有几个,再数背书包的女同学有几个,再数扎辫子的女同学有几个等等,尽量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兴趣。

    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比较简单,但是作为学生进入小学的第一节数学课,怎么样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顺利的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是这节课的关键。因此,在数数的同时还应按排几个能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课堂习惯的小游戏。一年级良好课堂习惯养成应从第一节课开始。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学会用分一分,排一排、数一数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

    2、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表中的数据,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

    3、在与同伴合作统计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感受统计在生活中的应用,产生学习统计的兴趣。

    教学难点:学会看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设计意图: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因此,在设计本节课时注意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从现实中寻找学生学习的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就存在于周围的世界中,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具体的设计思路如下:

    1、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围绕新课标的这一具体要求,力图让学生在熟悉、亲切的生活背景素材中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统计,处处有数学。

    2、数学活动化,让学生学习动态的数学。为了让学生真正投入到统计的过程中,为此创设了摆一摆、画一画、分一分、排一排的活动氛围,从活动中初步感受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全过程,从而形成统计观念。

    3、数学问题化,让学生学习思考的数学。注意在课中引导学生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描述数据,根据数据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充分拓展思维,深化对统计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孩子们,从小到现在我们的身体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谁能说说自己的身体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学生积极发言,“长高了、长胖了、……。”

    看,大头儿子也来参与我们的发言了,(课件演示:大头儿子唱着歌向同学们走来,最后,露出两颗掉了的门牙笑着问候大家),谁发现大头儿子的变化了?(换牙了)

    有换牙经历的孩子说说自己换了几颗牙?

    生:汇报自己的换牙数量

    师:面对全班换牙的情况,你最想了解什么?

    生:换几颗牙的人最多?换2颗牙的有几人……

    【评析:身体的变化是儿童每天都在亲身经历的事情,其中换牙又是本阶段的"孩子必经的一件事,这样从学生最切身的体验入手,引发了学生的共鸣,学生从多个角度发现并讲述自己的成长变化,兴趣盎然!为了把学生发展的思维暂时收拢,并且保证兴趣不减,课中引入了大头儿子,这样不到1分钟的情境创设,给孩子们带来的却是思维的融合贯通!于是把焦点集中在了对换牙的讨论上,同时体会到了统计在生活中的存在。】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