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文档大全 > 正文

    2023大学思修论文参考范文优秀8篇

    时间:2024-03-03 07:24:06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大学思修论文参考范文优秀《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摘要: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会议通过的《中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思修论文参考范文优秀8篇,供大家参考。

    大学思修论文参考范文优秀8篇

    大学思修论文参考范文优秀篇1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摘 要: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和2014年10月14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提出了现实要求。在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尝试借助新兴媒体指引学生科学分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现状,创造性运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 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课

    作者简介:郭玉华,广东海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博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6-224-02

    一、问题的提出

    从人治到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方式不可逆转的趋势。经过建国60多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时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十分紧迫。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提出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客观要求。

    2014年10月14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任务。《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时效性。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路径的探讨指明了方向。

    高校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后备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传统渠道和主阵地,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养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部分教学内容对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构成、价值、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和联系、自觉树立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具有基础性引导作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关于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探索、发展的历程内容对大学生思考社会主义法治在中国社会建设中重要地位和作用具有历史背景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对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统领作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其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的、总任务、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养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关键性指导作用。

    综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开展研究,既是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社会主义法治公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也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题中之意。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内涵

    从词语构成上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是以“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为对象,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题内容的词语。科学界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内涵,要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法治”的英文是“rule of law”, 意为法的统治。黑格尔是真正把法与”理念“结合起来的第一人。他提出,“法的理念,即法的概念及其现实化”、“法的理念是自由”。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国内多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一个特定概念使用。如中央政法委编写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2009)、喻中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论》(2012)、杨亚佳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2011)等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了较系统界定。学者张元、张文显、李泽龙等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要素、价值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区别等作了分析。王会军在博士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中也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做出了分析。

    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指导思想和学界研究成果,可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它以马克思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民主观、法治观、公平观、正义观和基本法律常识为主要内容,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五大核心要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反映和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功能、性质、价值取向、目标和实现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活动的指导思想。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相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是以“大学生”为特定群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培养目标和内容有别于法律知识教育,培育方法手段要适应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需要。

    1.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基本原则。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方法手段要适应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需要。与公务员、工人、农民等群体相比,校园是大学生主要学习和生活环境,读书、求知是大学生的主业,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具有乐于接受新事物,又缺乏独立辨别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必须紧紧抓住学校教育这一重要途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的基础上,注重理论灌输与现实阐释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德育资源相结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性与中国法治建设现实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改进建议相结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区别对比分析。

    2.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目标。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任务和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科学价值和伟大目标,树立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信仰。二是帮助学生深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及其对执政党、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的要求,做一个知法、守法、善于用法的社会主义法治公民。三是帮助学生自觉树立尊重宪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意识,明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联系的必然性和科学性,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四是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水平,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途径――以“概论”课为例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一些地方尝试的专题式教学、重视课堂实践、运用微课、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中的精神要求和2014年10月14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可尝试通过以下途径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培养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养成的基础和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承担起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的重要任务,通过理论讲授、历史分析、时政研讨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概论”课中直接涉及法治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理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等问题的分析中,都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法的阶级性等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一是要正确认识法治与人治在理念、价值、方式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自觉形成对法治建设的思想认同。二是清楚了解法治建设与法制建设、制度建设、执政党的法治思维、公民的法治意识的联系,对法治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深刻的了解。三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和联系,树立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认同和行为自信。

    (二) 借助新兴媒体引导学生科学分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现状

    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为人们了解和传播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养中也应该借助新兴媒体的优势使理论讲授更接底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分析更具有针对性。一是通过新兴媒体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沟通,及时跟踪学生的法治思维、法治意识进展。二是通过新兴媒体将国家法治建设形势政策文件和进展与学生进行分享,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坚定信心。三是对社会中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正面积极的学法、用法、尊法、守法典型案例在学生中进行扩散,传播正能量,树立典型标杆形象。四是对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淡薄、法治思维缺乏的典型事件和案例,尤其是社会反映强烈的事件,与学生开展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三) 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参与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这个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问题来说,社会实践活动也必将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如通过主题演讲、主题晚会、观看主题视频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意义、内涵等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辩论会等形式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和联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展中的主流和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通过社会调研、参与普法宣传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参与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来,并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更深刻的认识,自觉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大学思修论文参考范文优秀篇2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

    摘 要: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和2014年10月14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提出了现实要求。在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尝试借助新兴媒体指引学生科学分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现状,创造性运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关键词:社会主义法治 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课

    作者简介:郭玉华,广东海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博士。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5)06-224-02

    一、问题的提出

    从人治到法治是现代国家治理方式不可逆转的趋势。经过建国60多年和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亟待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历史时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十分紧迫。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提出要“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问题的探讨提出了客观要求。

    2014年10月14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和任务。《意见》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时效性。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路径的探讨指明了方向。

    高校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后备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传统渠道和主阵地,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养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其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关于人的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部分教学内容对帮助大学生进一步认识和了解社会主义法治的构成、价值、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和联系、自觉树立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思维意识和行为习惯具有基础性引导作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关于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探索、发展的历程内容对大学生思考社会主义法治在中国社会建设中重要地位和作用具有历史背景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有助于帮助学生深入思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对健全社会主义法治的思想统领作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干课,其中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的、总任务、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法治观、养成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具有关键性指导作用。

    综上,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问题开展研究,既是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社会主义法治公民,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客观要求,也是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思想教育的时代性和针对性,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功能的题中之意。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内涵

    从词语构成上看,“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是以“大学生”这一特定群体为对象,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主题内容的词语。科学界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内涵,要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两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法治”的英文是“rule of law”, 意为法的统治。黑格尔是真正把法与”理念“结合起来的第一人。他提出,“法的理念,即法的概念及其现实化”、“法的理念是自由”。在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国内多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一个特定概念使用。如中央政法委编写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读本》(2009)、喻中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概论》(2012)、杨亚佳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2011)等均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了较系统界定。学者张元、张文显、李泽龙等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核心要素、价值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区别等作了分析。王会军在博士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研究》中也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内涵做出了分析。

    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依法治国指导思想和学界研究成果,可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等同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它以马克思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民主观、法治观、公平观、正义观和基本法律常识为主要内容,以“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为五大核心要素,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反映和指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功能、性质、价值取向、目标和实现路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活动的指导思想。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相比,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体现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是以“大学生”为特定群体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其培养目标和内容有别于法律知识教育,培育方法手段要适应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需要。

    1.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基本原则。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方法手段要适应大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需要。与公务员、工人、农民等群体相比,校园是大学生主要学习和生活环境,读书、求知是大学生的主业,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具有乐于接受新事物,又缺乏独立辨别能力的关键时期。因此,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必须紧紧抓住学校教育这一重要途径,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的基础上,注重理论灌输与现实阐释相结合,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德育资源相结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科学性与中国法治建设现实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及改进建议相结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与资本主义法治理念的区别对比分析。

    2.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目标。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的任务和目标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主义法治的科学价值和伟大目标,树立对社会主义法治的信仰。二是帮助学生深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涵及其对执政党、政府、社会和公民个人的要求,做一个知法、守法、善于用法的社会主义法治公民。三是帮助学生自觉树立尊重宪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的意识,明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联系的必然性和科学性,自觉划清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四是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水平,正确行使公民权利,积极履行公民义务,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途径――以“概论”课为例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一些地方尝试的专题式教学、重视课堂实践、运用微课、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根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中的精神要求和2014年10月14日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关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可尝试通过以下途径将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有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主渠道。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培养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养成的基础和前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积极承担起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观的重要任务,通过理论讲授、历史分析、时政研讨等方式,帮助学生树立起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概论”课中直接涉及法治的内容虽然不多,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改革开放理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等问题的分析中,都应该以马克思主义法的本质、法的阶级性等理论为指导,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法治观。一是要正确认识法治与人治在理念、价值、方式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自觉形成对法治建设的思想认同。二是清楚了解法治建设与法制建设、制度建设、执政党的法治思维、公民的法治意识的联系,对法治的内涵和外延有更深刻的了解。三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和联系,树立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思想认同和行为自信。

    (二) 借助新兴媒体引导学生科学分析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现状

    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为人们了解和传播信息提供了便捷的途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培养中也应该借助新兴媒体的优势使理论讲授更接底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面临的形势和问题的分析更具有针对性。一是通过新兴媒体加强与学生的联系和沟通,及时跟踪学生的法治思维、法治意识进展。二是通过新兴媒体将国家法治建设形势政策文件和进展与学生进行分享,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坚定信心。三是对社会中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正面积极的学法、用法、尊法、守法典型案例在学生中进行扩散,传播正能量,树立典型标杆形象。四是对社会主义法治意识淡薄、法治思维缺乏的典型事件和案例,尤其是社会反映强烈的事件,与学生开展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三) 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注重实践,提升学生参与度,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这个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问题来说,社会实践活动也必将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如通过主题演讲、主题晚会、观看主题视频等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意义、内涵等有更深入的了解。通过辩论会等形式使学生对社会主义法治与资本主义法治的区别和联系、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展中的主流和本质有更深刻的认识和思考。通过社会调研、参与普法宣传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参与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来,并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有更深刻的认识,自觉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大学思修论文参考范文优秀篇3

    40后的一代,是自我价值观体现最突出的一代,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思政课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爱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再次,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做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壮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这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也是最能呼其民族自豪感的契机,更是容易激起共鸣的一个天然条件。最后,法律原理和法律观念的教育也是本门课的一个重点,依法治国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国策。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是我们造就一代合格人才所应具备素质的必经途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就是法律法规,所以,要用法律的权威增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因此实体法、程序法和宪法的教学就显得非常之必要。

    一、思政课的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有三个:一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化技术型人才,对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使用为本,二是,知识较一般,理论知识的系统化,体系化较一般,三是,大学生的求知欲较强,学习态度端正,目标明确。故此,根据以上学生的实际,再结合思政课的转点(大部分认为思政课是公共课,不是专业课,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用途不大等等)思想政治课的讲授要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就学生的反馈来看,应该说效果不错。首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是必须的,很多人认为,把思政课变成故事会,小品表演,吸引学生,课堂效果好,但本人认为,这是舍本逐末,违背科学的行为,大学教育的主要职能就是传道,尤其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肩负的神圣职责,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事实上,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喜欢听理论的,关键是教师如何传授理论,是不看对象,引经据典,涛涛不绝,还是联系实际,结合热点,因人施教,简明扼要,其结果是不同的。譬如说,如何讲价值观,本人首先提问,让学生概括价值的含义,但很少有学生能回答出来,但我随手拿起讲台上的茶杯,问学生它的价值是什么,结果学生豁然开朗。原来,价值就是一个人或事物的有用性,从而引导出价值的定义、价值观以及不同的价值观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学生听的津津有味,效果非常好,其次,讲授思政理论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出发做到对症下药。40后的一代,思想、信仰、价值观差异化,多元化较普遍,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量的增大,同时,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结构、所处环境等等方面的制约,难免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但我们可以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譬如,在“人生观”的讲授中正确的人生观应该是什么样的,错误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本人先列出几种人生观,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1,人生几何,对酒当歌。2,今朝有酒今朝醉。3,人不为己,天诛地灭。4,人生一世,吟唱二字。5,人生如梦。1,人活着不光要考虑自己,还要顾及他人社会。2,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等。最后讨论的结果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有价值的人生应该是多为他人考虑,即多点奉献少点索取,这样讲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教师的面红耳赤,滔滔滔不绝的贯输。再次,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科学信仰的确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灌输,但更多的是需要人性化的引导并使之从内心深处接受之,40后一代是非常务实的一代(这可能和他们处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不无关系)如果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不从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出发,他们会觉得事不关己,就不会接受之,所以本人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明白你们所学的这些理论是今后漫漫人生路上必须具备的一些素质,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或不被社会所容纳和认可,并佐以事实证据,譬如在法律基础理论的讲解中,告诉学生现在是法治社会,要用法治思维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用法治方法来解决问题,只有知法,才能不违法,不犯罪,所以,每次法律课的讲授,学生都非常用心去听,去记。并提出了大量的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最后,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传授切忌抽象,应生动具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从高职大学生的来源上讲,他们的理论功底不是太深厚,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掌握不是太好。因此,如何从大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性的把这些应该让他们掌握基本原理传授给他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孜孜以求的份内之事。

    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理论联合实际,寓教于乐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科学是真理,他本身是具体而生动的,尤其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平,正义,富裕,民主,和谐等理论,更符合时代发展之规律,也切中了当代大学生的脉搏,是他们的内心之渴望,他们有汲取这方面营养的内在需求,因而,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应是思想道德所参与法律知识培养的一个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关键点需要处理好,首先,学生要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本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好和法律素质的理论基石,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和建设者的内在要求,通过这些基本知识的学习,解决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认识和解决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其次,要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任何知识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同样,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也是如此,学习本课程要把知和行结合起来,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与模范遵守规范结合起来,把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在学中做,做中学,学以致用,最后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有内在需求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并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情景结合,寓教于乐。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形式应不拘一格,力求使学生喜闻乐见

    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的探讨一直是思政课孜孜以求的永恒话题。如何真正做到不拘一格,使学生喜闻乐见,并达到思政课教学之目的,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分析清楚。一是从客观上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是抽象的。同现实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理论和现实的反差使学生在认同感上存在一个很大的疑问,当然,在接受并付之于行动上就存在很大问题。所以,从这一客观现实出发,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应该是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大学生实际出发,从大学生接受度出发,有理有据,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所提出的24个字即富强、文明、民主、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作为普世价值,应贯穿于整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并作为主线和核心内容。这样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并予以接受。二是从大学生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受众者,共思想的活跃性,生长环境的不同性,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复杂性等等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上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都要有的放矢,尽最大可能使大学生接受这些理论,并使之潜移默化,三是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的智能化,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思政课教育还局限于一张嘴,一只粉笔很显然是大大落伍了,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应该是思政课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同时,根据现在大学生活渴望锻炼,渴望体现自我价值的特点,发挥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也是思政课老师好好发掘的一个内容,总之,思政课教学模式如果应用得当,大学生是非常欢迎这门课的。其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能得到充分体现的。

    大学思修论文参考范文优秀篇4

    《浅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意义》

    【摘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每个人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人生旅途才有远处的灯塔,手中的指明灯和脚下延伸的路以及披荆斩棘的勇气,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关键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在这次旅行中,有些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要走向哪里,所以在确定目标后,他可以披荆斩棘一路向前,最终到达他所预期的人生目的;而有些人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走向哪里,所以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他盲目向前,一路走,一路蹉跎,甚至撞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而结果却是碌碌无为,虚度一生。为什么会有这样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呢?我觉得这和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所谓人生观,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具体来说就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这其中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一个人的人生观基本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等。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等一系列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这个人的人生观,也就决定了他是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还是卑鄙、狭隘、自私的人。

    所谓价值观,就是每个人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基本准则,这个基本准则决定你做还是不做,而这个做还是不做的界定线就是这个人的价值观。说白了,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关于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种取向和选择。价值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核心内容,是促使人们做事的内部动力,它决定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上所花费的精力的多少。如果一个人认为权力高于一切,那么追逐权力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核心动力;如果一个人认为金钱高于一切,那么一切向钱看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标准;如果一个人认为快乐高于一切,那么是否有能够获得愉悦感就是这个人的行为准则。这个行为准则决定了一个人做不做这件事,和这个人在这件事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是在社会化的生活中逐渐培养、发展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等对其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一个人在知识不断积累和经历不断丰富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确立的,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所形成的这种价值取向 www.baihuaw en.cn和行为定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但是就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人类的繁衍生息,社会生活中的人的价值观也会不断的变化着。但总的趋势是新的价值观挑战传统价值观,而在各种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新的价值观战胜传统价值观,价值观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所谓世界观,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总体的、根本的看法。世界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我们把世界观划分为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新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是建立在旧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的,是对旧的世界观的继承和发展。一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有的态度和采用的方式是由这个人的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科学合理的世界观可以为这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而错误的世界观则会把这个人的实践活动带上歧途。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三者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宽度和深度,一个人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这样的人生观,有怎样的人生观就有怎样的价值观。人生观决定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世界观决定了你对世界的认识,从而促进你对人生的认识与理解,与此同时它决定了你对人和社会的认识,也就确定了你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则直接影响到你做每件事,这种行为准则决定了你做还是不做一件事,以及你在这件事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三观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高度,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准则。

    所以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面对现在这个充满了各种诱惑的世界时,更应该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的基本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具体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来解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权利,但无论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首先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等等只要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的责任,然后通过正当合法的手段取得自己预期的社会地位,这一切都是无可厚非的。再者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常说死有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其实生也有终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有些人活着只把利益放在首位,他做所有事情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对自己是否有利,只要有利他就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这样的人即使最后取得成功,他的生也是轻于鸿毛,也是被世人所唾弃和不齿的;而有的人即使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也在默默无闻的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散发着人生的正能量,这样的人即使他平凡无奇,他的生也是重于泰山,也是值得被世人所尊重和敬仰的。

    所以说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他的人生旅途才有远处的灯塔,手中的指明灯和脚下延伸的路以及披荆斩棘的勇气,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刘同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大学思修论文参考范文优秀篇5

    40后的一代,是自我价值观体现最突出的一代,如何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是思政课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和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爱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推动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再次,突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做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展壮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浩如烟海,这是中华民族之所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基,也是最能呼其民族自豪感的契机,更是容易激起共鸣的一个天然条件。最后,法律原理和法律观念的教育也是本门课的一个重点,依法治国是我们的一个基本国策。法治观念、法治意识是我们造就一代合格人才所应具备素质的必经途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就是法律法规,所以,要用法律的权威增强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因此实体法、程序法和宪法的教学就显得非常之必要。

    一、思政课的教学要从实际出发,要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有三个:一是,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实用化技术型人才,对其知识的讲授是以能用为度,使用为本,二是,知识较一般,理论知识的系统化,体系化较一般,三是,大学生的求知欲较强,学习态度端正,目标明确。故此,根据以上学生的实际,再结合思政课的转点(大部分认为思政课是公共课,不是专业课,在今后的实际工作中用途不大等等)思想政治课的讲授要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本人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就学生的反馈来看,应该说效果不错。首先,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讲授是必须的,很多人认为,把思政课变成故事会,小品表演,吸引学生,课堂效果好,但本人认为,这是舍本逐末,违背科学的行为,大学教育的主要职能就是传道,尤其是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肩负的神圣职责,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背离,事实上,绝大部分大学生还是喜欢听理论的,关键是教师如何传授理论,是不看对象,引经据典,涛涛不绝,还是联系实际,结合热点,因人施教,简明扼要,其结果是不同的。譬如说,如何讲价值观,本人首先提问,让学生概括价值的含义,但很少有学生能回答出来,但我随手拿起讲台上的茶杯,问学生它的价值是什么,结果学生豁然开朗。原来,价值就是一个人或事物的有用性,从而引导出价值的定义、价值观以及不同的价值观等一系列理论问题,学生听的津津有味,效果非常好,其次,讲授思政理论必须从大学生的思想状态出发做到对症下药。40后的一代,思想、信仰、价值观差异化,多元化较普遍,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信息量的增大,同时,由于年龄、阅历、知识结构、所处环境等等方面的制约,难免使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等带有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这都给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讲授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但我们可以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方法,抓主要矛盾的方法,找到科学的教学方法。譬如,在“人生观”的讲授中正确的人生观应该是什么样的,错误的人生观是什么样的。本人先列出几种人生观,让学生们在课堂上讨论,1,人生几何,对酒当歌。2,今朝有酒今朝醉。3,人不为己,天诛地灭。4,人生一世,吟唱二字。5,人生如梦。1,人活着不光要考虑自己,还要顾及他人社会。2,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等。最后讨论的结果绝大部分同学认为有价值的人生应该是多为他人考虑,即多点奉献少点索取,这样讲的效果要远远大于教师的面红耳赤,滔滔滔不绝的贯输。再次,从大学生的自身发展的需求出发,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正确思想观念的树立、科学信仰的确定、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一方面需要灌输,但更多的是需要人性化的引导并使之从内心深处接受之,40后一代是非常务实的一代(这可能和他们处在市场经济这个大环境中不无关系)如果思想政治理论的传授不从对他们今后的成长出发,他们会觉得事不关己,就不会接受之,所以本人在传授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中始终让学生明白你们所学的这些理论是今后漫漫人生路上必须具备的一些素质,否则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或不被社会所容纳和认可,并佐以事实证据,譬如在法律基础理论的讲解中,告诉学生现在是法治社会,要用法治思维来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并用法治方法来解决问题,只有知法,才能不违法,不犯罪,所以,每次法律课的讲授,学生都非常用心去听,去记。并提出了大量的问题,教学效果非常好,最后,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的传授切忌抽象,应生动具体,言简意赅,一语中的。从高职大学生的来源上讲,他们的理论功底不是太深厚,对思想政治理论的一些基本原理掌握不是太好。因此,如何从大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艺术性的把这些应该让他们掌握基本原理传授给他们,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孜孜以求的份内之事。

    二、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教学理论联合实际,寓教于乐

    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是科学是真理,他本身是具体而生动的,尤其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之一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平,正义,富裕,民主,和谐等理论,更符合时代发展之规律,也切中了当代大学生的脉搏,是他们的内心之渴望,他们有汲取这方面营养的内在需求,因而,如何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应是思想道德所参与法律知识培养的一个重点。在这个问题上,有两个关键点需要处理好,首先,学生要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与法律基本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知识是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好和法律素质的理论基石,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和建设者的内在要求,通过这些基本知识的学习,解决最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分析问题、观察、思考问题的能力,认识和解决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其次,要注重联系实际,注重学以致用。任何知识都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同样,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也是如此,学习本课程要把知和行结合起来,把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与模范遵守规范结合起来,把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在学中做,做中学,学以致用,最后通过社会热点问题,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学生有内在需求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并使理论和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情景结合,寓教于乐。

    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形式应不拘一格,力求使学生喜闻乐见

    对高校思政课教学形式的探讨一直是思政课孜孜以求的永恒话题。如何真正做到不拘一格,使学生喜闻乐见,并达到思政课教学之目的,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应该分析清楚。一是从客观上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内容是抽象的。同现实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这种理论和现实的反差使学生在认同感上存在一个很大的疑问,当然,在接受并付之于行动上就存在很大问题。所以,从这一客观现实出发,思政课的教学形式应该是从实际出发,从中国的国情出发,从大学生实际出发,从大学生接受度出发,有理有据,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所提出的24个字即富强、文明、民主、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诚信、敬业、友善作为普世价值,应贯穿于整个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并作为主线和核心内容。这样才能得到大学生的认同,并予以接受。二是从大学生作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的受众者,共思想的活跃性,生长环境的不同性,受社会环境影响的复杂性等等都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上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因人施教,对症下药。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设计教学方法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都要有的放矢,尽最大可能使大学生接受这些理论,并使之潜移默化,三是教学手段的更新,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信息的智能化,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思政课教育还局限于一张嘴,一只粉笔很显然是大大落伍了,如何利用好多媒体教学应该是思政课教师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同时,根据现在大学生活渴望锻炼,渴望体现自我价值的特点,发挥大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也是思政课老师好好发掘的一个内容,总之,思政课教学模式如果应用得当,大学生是非常欢迎这门课的。其教学效益和社会效益是能得到充分体现的。

    大学思修论文参考范文优秀篇6

    (一)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高校的公共必修科目。通过教师课堂授课教学,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提高学生们对思想道德课程的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师生互动交流,即,教师提出教学主题,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比较,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一种比较客观、科学、理性的东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生的潜意识之中,一个阶段过后,学生的整个精神面貌发生了改变;情景剧表演,即,教师给定题目,学生组建团队自编自导自演校园故事,展现出符合大学生良好形象的道德行为。让学生从表演中感受到道德修养,需要时时刻刻在身边学习提高。

    (二)校园文化活动多彩化

    高校的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场所,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内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可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学术讲座,把思想道德教育引入其中。学校的感恩教育、意志教育、明礼诚信教育、举止文明教育、国学素养教育,都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有很好的引领作用。高校通过对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西部支教服务活动,让学生进入社会中去,提升自己素质能力。

    (三)网络媒体模式新颖化

    网络媒体具有高效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也具有覆盖范围广、信息量内容大的优势。高校应注重对网络媒体的利用。利用网络拓展德育空间,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需要,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素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新颖化,更快捷更高效的进行道德素养教育。例如建立微信、微博、QQ群,开设网络道德规范教育、法纪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课程。通过教师对网络上大学生的困惑、疑难、心理障碍等进行有效引导和疏通。并加强网络德育教育的合理组织和控制,增加学生的网络参与度,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效果。积极构建高校道德工作的新平台,在全面服务于学生的理论学习、生活、情感等需求的同时,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渗透于其中,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避免网络给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正面典型事迹身边化

    对于正在处于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身边的先进典型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激发他们提高自身修养。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从高考的压力下面走来,使他们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多少感觉到进茫,这时为他们树立恰当的榜样,来引导他们融入大学生活就显的十分重要了比如说,将科技创新方面较为突出的学长作为榜样,在新生中扩大影响。这样,定程度上会带动很多新生参与科技创新工作,从而使他们在入学之初就能好好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

    (五)结束语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意识中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的过程。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更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结合,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动大学生道德修养教育的前行。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必将深植于每个公民心中,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小事抓起,从点滴人手,着眼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建立科学文明的社会方式,公民道德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形成人人为公民道德建设出力,人人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责的良好氛围。公民道德素质提高了,和谐社会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思修论文参考范文优秀篇7

    (一)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

    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是高校的公共必修科目。通过教师课堂授课教学,能够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了提高学生们对思想道德课程的兴趣,教师可以采取师生互动交流,即,教师提出教学主题,把课堂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通过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比较,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一种比较客观、科学、理性的东西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学生的潜意识之中,一个阶段过后,学生的整个精神面貌发生了改变;情景剧表演,即,教师给定题目,学生组建团队自编自导自演校园故事,展现出符合大学生良好形象的道德行为。让学生从表演中感受到道德修养,需要时时刻刻在身边学习提高。

    (二)校园文化活动多彩化

    高校的校园是大学生主要的学习活动场所,我们要充分利用校园内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可开展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学术讲座,把思想道德教育引入其中。学校的感恩教育、意志教育、明礼诚信教育、举止文明教育、国学素养教育,都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有很好的引领作用。高校通过对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暑期社会实践“三下乡”活动、西部支教服务活动,让学生进入社会中去,提升自己素质能力。

    (三)网络媒体模式新颖化

    网络媒体具有高效性和互动性的特点,也具有覆盖范围广、信息量内容大的优势。高校应注重对网络媒体的利用。利用网络拓展德育空间,强化网络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网络道德需要,提高他们的网络道德素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新颖化,更快捷更高效的进行道德素养教育。例如建立微信、微博、QQ群,开设网络道德规范教育、法纪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等课程。通过教师对网络上大学生的困惑、疑难、心理障碍等进行有效引导和疏通。并加强网络德育教育的合理组织和控制,增加学生的网络参与度,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素质教育的效果。积极构建高校道德工作的新平台,在全面服务于学生的理论学习、生活、情感等需求的同时,把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渗透于其中,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避免网络给学习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正面典型事迹身边化

    对于正在处于学习阶段的大学生来说,身边的先进典型在一定程度上更能激发他们提高自身修养。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从高考的压力下面走来,使他们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多少感觉到进茫,这时为他们树立恰当的榜样,来引导他们融入大学生活就显的十分重要了比如说,将科技创新方面较为突出的学长作为榜样,在新生中扩大影响。这样,定程度上会带动很多新生参与科技创新工作,从而使他们在入学之初就能好好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涯。

    (五)结束语

    马克思说:“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修养的过程是人们在道德品质、道德意识中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锻炼和自我培养的过程。大学生的道德修养更需要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结合,营造良好的氛围,推动大学生道德修养教育的前行。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中,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必将深植于每个公民心中,转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从小事抓起,从点滴人手,着眼于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建立科学文明的社会方式,公民道德才能不断得到提高。形成人人为公民道德建设出力,人人为构建和谐社会尽责的良好氛围。公民道德素质提高了,和谐社会建设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大学思修论文参考范文优秀篇8

    《浅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意义》

    【摘 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每个人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一个人的人生旅途才有远处的灯塔,手中的指明灯和脚下延伸的路以及披荆斩棘的勇气,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关键词】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人生就是一次旅行。在这次旅行中,有些人一开始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要走向哪里,所以在确定目标后,他可以披荆斩棘一路向前,最终到达他所预期的人生目的;而有些人从一开始就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要走向哪里,所以在没有目标的情况下,他盲目向前,一路走,一路蹉跎,甚至撞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而结果却是碌碌无为,虚度一生。为什么会有这样完全不同的两种人呢?我觉得这和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的。

    所谓人生观,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人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具体来说就是指一个人对人生的根本态度和看法,这其中包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一个人的人生观基本包括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道德观、审美观、公私观恋爱观等等。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生活环境以及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素质、道德修养等一系列内外因的共同作用形成了这个人的人生观,也就决定了他是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还是卑鄙、狭隘、自私的人。

    所谓价值观,就是每个人做任何事都有一个基本准则,这个基本准则决定你做还是不做,而这个做还是不做的界定线就是这个人的价值观。说白了,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关于是非曲直、善恶美丑的一种取向和选择。价值观是一个人世界观的核心内容,是促使人们做事的内部动力,它决定一个人在做一件事上所花费的精力的多少。如果一个人认为权力高于一切,那么追逐权力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核心动力;如果一个人认为金钱高于一切,那么一切向钱看就是这个人做事的标准;如果一个人认为快乐高于一切,那么是否有能够获得愉悦感就是这个人的行为准则。这个行为准则决定了一个人做不做这件事,和这个人在这件事上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

    价值观是后天形成的,是在社会化的生活中逐渐培养、发展形成的。一个人所处的的社会环境,包括家庭、学校等对其价值观的形成都具有重要作用,它是一个人在知识不断积累和经历不断丰富的情况下逐渐形成确立的,一个人的价值观一旦确立,就具有了相对的稳定性,所形成的这种价值取向 www.baihuaw en.cn和行为定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但是就人类社会的发展而言,随着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人类的繁衍生息,社会生活中的人的价值观也会不断的变化着。但总的趋势是新的价值观挑战传统价值观,而在各种内外因的共同作用下,新的价值观战胜传统价值观,价值观的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所谓世界观,就是一个人对世界的总体的、根本的看法。世界观的基本问题就是精神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这两者关系的不同回答,我们把世界观划分为唯心主义世界观和唯物主义世界观,这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任何新世界观的形成和确立都是建立在旧的世界观的基础之上的,是对旧的世界观的继承和发展。一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所持有的态度和采用的方式是由这个人的世界观决定的。正确、科学合理的世界观可以为这个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正确的方法,而错误的世界观则会把这个人的实践活动带上歧途。

    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者是辩证统一的,它们三者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高度、宽度和深度,一个人有怎样的世界观就有这样的人生观,有怎样的人生观就有怎样的价值观。人生观决定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人,世界观决定了你对世界的认识,从而促进你对人生的认识与理解,与此同时它决定了你对人和社会的认识,也就确定了你的价值观,而价值观则直接影响到你做每件事,这种行为准则决定了你做还是不做一件事,以及你在这件事上所付出的努力。所以说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这三观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人生观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追求,世界观决定了一个人的思想高度,价值观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准则。

    所以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我们每个人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在面对现在这个充满了各种诱惑的世界时,更应该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的基本原理,具体问题具体具体分析,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来解决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其次,要树立一个正确的人生观,每个人都有追求幸福和成功的权利,但无论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首先是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益的人。做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作为一名教师教书育人;作为一名军人保家卫国等等只要自己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自己的责任,然后通过正当合法的手段取得自己预期的社会地位,这一切都是无可厚非的。再者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常说死有重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其实生也有终于泰山和轻于鸿毛之分,有些人活着只把利益放在首位,他做所有事情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就是对自己是否有利,只要有利他就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社会和国家的利益,这样的人即使最后取得成功,他的生也是轻于鸿毛,也是被世人所唾弃和不齿的;而有的人即使即使在平凡的岗位,也在默默无闻的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散发着人生的正能量,这样的人即使他平凡无奇,他的生也是重于泰山,也是值得被世人所尊重和敬仰的。

    所以说一个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他的人生旅途才有远处的灯塔,手中的指明灯和脚下延伸的路以及披荆斩棘的勇气,才有可能成为一个高尚的,脱离了低级趣味的,有益于人民的人。

    【参考文献】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09年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3]刘同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相关热词搜索: 参考 优秀 论文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