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文档大全 > 正文

    智慧校园建设项目解决方案6篇

    时间:2023-11-03 19:36:03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智慧校园建设项目解决方案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的意见(豫政【20XX】48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智慧校园建设项目解决方案6篇,供大家参考。

    智慧校园建设项目解决方案6篇

    智慧校园建设项目解决方案篇1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的意见(豫政【20XX】48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豫政【20XX】75号)和《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XX】440号)精神,为全面提升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经研究,决定实施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计划,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在20XX年开展试点建设的基础上,从20XX年开始,按年度、分批次实施。至20XX年,全省9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达到标准化数字校园建设要求,到20XX年全部达标。

    二、实施原则

    (一)省、市、县共建,分步实施。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按照有关文件要求首先对辖区内职业院校进行资源整合,做好统筹规划,将建设任务按年度分解,逐年实施。

    (二)统筹兼顾,公平公正。项目建设采取申建制度,严格按照遴选条件和规定程序操作,分批遴选建设对象时,要兼顾公办和民办学校,市属和县属学校,做到一视同仁。

    (三)动态管理,示范引领。数字校园建设周期根据学校自身基础分1年或2年建设期。项目学校实行动态管理,对未完成建设任务或验收挂牌后未能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将予以终止建设或取消其称号。

    三、申建程序

    (一)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必须是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是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品牌示范学校或特色项目学校。如学校发展前景良好,在校生规模1800人以上,也可以申报。

    2、具有一定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基础;具备一定的保障能力,能保证组织到位、措施到位、经费到位;具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能有计划、有步骤、按要求完成建设任务。

    3、申报材料内容真实,对建设成效的预期和建设过程的风险有充分的论证和必要的准备。

    (二)立项程序

    1、学校申报。申报单位须按要求填写《河南省中职学校数字校园建设项目申报审批表》(附件1),编制完成《河南省中职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方案》(附件2)。工作方案应包括申报单位基本情况(学校情况介绍、数字校园建设优势)、试点目标(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建设思路及内容)、进度安排、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人才保障、经费保障)、责任主体(项目建设负责人、项目建设团队)、预期成果等内容。各单位应于每年的11月20日前向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教育局申报。

    2、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推荐。各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组织有关专家对所辖区域申报的学校进行遴选,并于每年12月10日前将推荐学校名单及申报材料上报至省教育厅,每个省辖市每年可推荐2至3所,省直管县(市)推荐1所。省属学校根据学校自身条件直接申报。申报材料包括《河南省中职学校数字校园建设项目申报审批表》(附件1),编制完成《河南省中职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方案》(附件2)各3份,同时提交电子版。

    3、省级评审。省里组织专家对推荐上报的学校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确定下一年度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立项单位。

    4、项目实施。项目自批复后开始实施,建设周期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基础,结合专家意见分1年或2年建设周期。各项目学校每半年上报一次项目进展情况,省里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全程指导、中期评估和项目建设期满验收,验收合格后授予“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数字校园”荣誉称号并挂牌。

    四、加强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省教育厅、财政厅负责全省数字校园建设实施的统筹管理和监督评估等工作。为切实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指导和管理,省里将抽调有关专家组成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各地信息化建设工作定期开展实地指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学校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加大力度推进建设工作。

    2、落实经费保障。对于批复建设的项目学校,省财政将以奖补形式对项目学校予以支持。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也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该项计划的实施。

    3、严格建设标准。根据《教育部关于发布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范的通知》(教职成函〔20XX〕1号)精神,省里研究制订了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评估标准和动态监测机制。各地要依据《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附件3)要求,高标准、严要求,切实做好学校的信息化工作。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引导、鼓励学校开展数字校园建设工作,支持学校申报省级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项目。各地的实施情况将作为职业教育奖补资金安排、实训基地建设等省级及以上项目安排的重要参考。

    智慧校园建设项目解决方案篇2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现状

    近几年,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先后配备了电脑601台,其中学生用电脑340台,每百名学生拥有电脑10.1台,建有网络教室4个(新北门1个),建成了100M主干的校园局域网,并且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班班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完成了班班通、室室通和人人通“三通”工程,学校信息化发展方案。

    信息化建设大大地提高了我校教育教学效率和管理效能,基本实现了学校管理的网络化。一方面,应用于学校管理。学校借助校园FTP或QQ群,进行及时通知,并将所有文件、通知、计划、总结发布在学校网站中供全校教师查阅,并实行教师网上提交材料,在设定的文件夹里上传相关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另一方面,广泛应用于师生教与学。老师们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全校教师依托丹阳教育信息网,建立个人教育博客,网络备课、办公平台、教学平台等实现了全市城域网优质资源共享,学生利用分配的帐号通过教育网校、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突破时空限制,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我校实行电子备课,然后要求上传到内部办公系统共享,再是提供下载,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修改,再一次上传分享,同时也进行了网上评课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锻炼的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今后三年规划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同时根据镇江市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求,不断加强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校情出发,依据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规划,着眼现在,展望未来,坚持求真务实,不断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的深化改革。

    三、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目标

    本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的原则,开展学校未来三年的信息化建设。

    1、强化校园网站建设。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尽快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的集信息服务系统、教育管理系统、教育资源系统、学生成长系统、家校互动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化教育网站。真正把学校网站办成师生学习交流的平台、资源的中心、宣传的窗口、本校师生与其他异地师生交流的快速通道。力争办成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校园网站,力争在省网站评比中获奖。

    2、 进一步改善局域网的优化配置,采用适用的网络管理软硬件,提高学校网络安全和管理效率,改善内网运行速度。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不断满足学校教师凭借移动终端快速获取信息资源的需求。

    3、建立电子阅览室、E学习教室。采用云终端作为阅览终端,通过云服务器和数字图书馆实现电子阅览。努力探索网络化的创新学习环境,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新模式,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实现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全面发展。

    4、建立校园网络教育电视台。进一步完善校园电视台,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利用班班通设备实现校园视频点播和现场直播功能。

    5、建设微格教室,搭建专业视频录播平台,开展公开课和研讨课、微课的录制工作。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实现教科研活动的信息化,构建起“虚拟教研中心”,提高教科研活动的水平和层次,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6、建立学校自动化管理平台,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能力,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行政管理、教师的自动化、无纸化。

    7、建立和完善学校资源库,并做好江苏省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接轨工作。

    8、继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深入开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培训,通过培训学习,让每位教师都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改变教学观念,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方法与信息技术结合,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打造高效学习课堂奠定坚实基矗

    四、具体任务与实施方案

    (一)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一个功能比较完善,富有本校特色的信息化网络系统。

    1、基础建设信息化: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我校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一个功能比较完善,公文迅速流转的网络通讯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教育管理系统、教学应用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化综合应用校园网络系统。

    2、资源建设数字化:

    ⑴充分发挥校园网上信息及时快速的流通功能,逐步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学生个别化学习,在线考试等教学环节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⑵把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建成开放式网络学习室,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和网络虚拟环境,如:资源阵列群、信息资源检索库、音频视频点播系统、虚拟实验、虚拟学校等,为学生跨学科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提供帮助;

    ⑶完善图书馆数字化管理与检索,以文件目录方式和数据库存储方式对资源进行管理和操作,以便师生快速查询信息。

    (4)建设数字图书馆,实现节目的按需收看和任意播放,集动态影视图像、静态图片、声音、文字等信息为一体,为用户提供实时、交互、按需点播服务,以满足师生对视频播放进行实时控制的愿望。

    (5)优化组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融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为一体,为师生提供多种类、多形式、多规格和多层次的教育教学信息服务。

    3、学校管理系统化。对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实行全方位的计算机管理。其中包括学校的校务、教务、总务的管理,教职员工、学生的身份信息、工作学习记录、评价信息等档案、学籍管理。

    4、网站建设多元化。

    ⑴不断扩充学校网站的容量,提高网站层次,充分体现学校形象的展示功能、教育资源的集成功能、师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舞台功能,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功能。

    ⑵建立班级主页,展现班集体学习、活动的风采。

    (3)开辟学科教学网站,骨干教师个人主页,展现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特色,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开展网上多项交流。

    (4)尝试开辟有特长学生个人主页,促进学生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

    5、网络管理制度化。

    (1)强化管理、规范制度,修订各职能部门和人员岗位职责, 结合学校实际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制订全体成员信息技术考核指标和评估、奖惩办法。

    (2)加强校园网硬件平台的日常维护,保证校园网络畅通,使设备使用效益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3)制订师生联网安全保护管理条例,规范师生上网行为。

    (二)以E学习实验为契机,加速多元化课程的实践性研究与探索,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

    1、 积极开展E学习实验研究。

    (1)申报镇江市信息技术专项课题。

    (2)组立E学习骨干教师研究团队。

    (3)以课题为切入点,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新型教与学模式的研究。

    2、深入开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1) 以案例为抓手,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科教育教学的整合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 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学科课堂教学,探索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扩展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实际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3)合理运用信息资源指导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和协作性学习。

    (4)运用网络开展学生课内外作业指导、学习情况分析和学习评价。

    (5)根据学科需求,设计、制作单元或横向知识结构虚拟情景资料。

    3、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拓展性课程的实践研究。

    (1)根据学校特色和专题研究项目编写校本信息化教材(文本与音像结合)。

    (2)开展师生信息化实践活动。

    (3)进行网上成果展示。

    4、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课程的探索。

    (1)以问题或者案例为切入口,通过网络资源,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2)开展师生网上主题式探究性活动。

    (3)开辟师生网上专题论坛。

    (4)建设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站。

    (三)多渠道、多维度培训,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塑造教师,提升信息化素养,规划方案《学校信息化发展方案》。

    1、加强对全体教职工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从思想上促使学校全体人员更新观念,从行为上提高全体人员对信息化教育教学工作的重新认识,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

    2、提供多种信息渠道,形成开放、立体的培训空间和学习活动的场所。

    (1)定点、定时、定人安排领导、教师、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参加各职能部门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

    (2)请专家作讲座,培训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支持下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3)挖掘校本培训资源,针对使用中的具体问题,集中专题培训。内容包括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培训,通过具体的优秀案例,进行整合方法的培训,应用软件使用及功能的培训。

    (4)组织教师观摩校内外优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通过观摩教师能更具体的体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和方法,学习他人成功经验,引发思考,以便更好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5)组建学术沙龙。围绕热点问题进行学术讨论,通过集体确定主题,大家分头探索、研究,集中讨论,最终达成共识。

    (6)开辟网上论坛。在校园网上以论坛形式在网上开展学术交流和热点问题的讨论。

    3、开展网上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效率。

    (1)采用论坛、音频、视频等形式,开展信息交流、专题讨论、论文交流等。

    (2)开展网上公开课、说课和评课活动。

    (四)点面结合,形成特色,培养具有现代信息意识、信息素养的小学生。

    1、课堂教学,普及知识。

    (1)认真落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各年段教学内容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规范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3)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校本教材。

    2、组织活动,发展特长。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开设适合学生特点,避免不良内容的校园网吧。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开展学科竞赛和各项实践活动。举办电脑绘画、电子期刊制作,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培训班。

    3、主题研究,形成特色。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电子作品创作;开展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网上信息协作学习和交流;组建校内网上的学生论坛,开展专题讨论;开辟网上作品交流,举行研究成果展示。

    (五)注重分享,对其他学校、学生家长、社区实行资源共享,发挥示范校的幅射功能。

    1、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信息化现代设备,为社区的各项公益宣传活动提供信息服务。

    2、学校的优质资源,可以在校际之间实行资源共享,相互交流,促进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3、指导学生家长学习应用校园管理系统,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及学生的管理。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协同管理和及时反馈管理功能。

    智慧校园建设项目解决方案篇3

    一、背景介绍

    智慧校园发展背景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信息服务在学校教学,科研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由于IT治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各个学校已经或正在开始建设基于部门的应用系统,基本解决了面向业务主题的管理。但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共性的`不足,如网络基础设施的接入手段单一,安全保障体系尚不完善;数字资源建设的投入较少,整体应用水平还有待提高;特别是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www..cn》自动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信息编码标准;信息化保障机制还不够健全。

    学校的教学资源信息主要来源于三类:基于人的数据,基于流程管理的数据,面向设施环境的数据。现有的信息管理系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数据的采集,但仍然无法满足全方位实施教育信息化及提供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的要求。这就要求了基于先进技术的系统的智慧校园管理系统的出现。

    二、智慧校园与物联网

    引入物联网进入校园,对建设智慧校园的步伐将更加快速且见效极大。更加方便师生的生活,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

    基于物联网的智慧校园:开放的、创新的、协作的、智能的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全面感知不同的教学资源,获得互动、共享、写作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有效采集、分析、应用和服务。

    智慧校园解决方案能够让整个校园变得更加智慧,让管理者随时掌握学校的运行状态,随时拥有智慧的学生、智慧的教师、智慧的管理以及智慧的校园品牌。

    智慧校园建设早抓一步就能先人一步,就能抢占创新型校园建设的制高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校园未来发展的制高点。

    三、智慧校园的特征

    1、为师生提供一个全面的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供基于角色的个性化服务;

    2、将基于计算机网络的信息服务融入学校的各个应用于服务领域,实现互联和协作;

    3、通过智能感知环境和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学校与外部提供相互交流和相互感知的接口。

    四、智慧校园的意义

    1、“智慧校园”物联网的应用是打造平安校园、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手段。

    2、“智慧校园”是集物联网新技术的研发、试点、应用展示、人才培养、实训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有利于物联网产业的示范推广。

    3、快捷、有效地提高学校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增强学校的美誉度。

    五、智慧校园方案的关注点

    1、合理分布资源、信息和应用,充分利用已有建设成果,保护学校投资;

    2、关注数据的整合和数据流的完整实现,从根源上消除信息孤岛;

    3、支持国家要求的以及学校内的各级标准和统计上报需求,基于统一数据源,实现各种统计口径的信息汇总和决策支持;

    4、实现应用的集成,支持业务协作、部门间流转和全校性业务的实现;

    5、关注用户使用效率,支持多校区、多级管理和服务的实现,支持移动应用;

    智慧校园建设项目解决方案篇4

    一、学校信息化建设及应用现状

    近几年,学校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先后配备了电脑601台,其中学生用电脑340台,每百名学生拥有电脑10.1台,建有网络教室4个(新北门1个),建成了100M主干的校园局域网,并且光纤接入教育城域网,班班配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完成了班班通、室室通和人人通“三通”工程,学校信息化发展方案。

    信息化建设大大地提高了我校教育教学效率和管理效能,基本实现了学校管理的网络化。一方面,应用于学校管理。学校借助校园FTP或QQ群,进行及时通知,并将所有文件、通知、计划、总结发布在学校网站中供全校教师查阅,并实行教师网上提交材料,在设定的文件夹里上传相关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无纸化办公;另一方面,广泛应用于师生教与学。老师们能熟练运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全校教师依托丹阳教育信息网,建立个人教育博客,网络备课、办公平台、教学平台等实现了全市城域网优质资源共享,学生利用分配的帐号通过教育网校、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突破时空限制,进行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我校实行电子备课,然后要求上传到内部办公系统共享,再是提供下载,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修改,再一次上传分享,同时也进行了网上评课活动,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搭建了锻炼的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今后三年规划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进一步落实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6-2020年)》,同时根据镇江市数字化校园建设要求,不断加强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从校情出发,依据学校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发展规划,着眼现在,展望未来,坚持求真务实,不断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和教育的深化改革。

    三、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目标

    本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的原则,开展学校未来三年的信息化建设。

    1、强化校园网站建设。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尽快建设一个功能完善的集信息服务系统、教育管理系统、教育资源系统、学生成长系统、家校互动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化教育网站。真正把学校网站办成师生学习交流的平台、资源的中心、宣传的窗口、本校师生与其他异地师生交流的快速通道。力争办成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校园网站,力争在省网站评比中获奖。

    2、 进一步改善局域网的优化配置,采用适用的网络管理软硬件,提高学校网络安全和管理效率,改善内网运行速度。实现校园无线网络全覆盖,不断满足学校教师凭借移动终端快速获取信息资源的需求。

    3、建立电子阅览室、E学习教室。采用云终端作为阅览终端,通过云服务器和数字图书馆实现电子阅览。努力探索网络化的创新学习环境,构建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新模式,拓展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实现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全面发展。

    4、建立校园网络教育电视台。进一步完善校园电视台,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利用班班通设备实现校园视频点播和现场直播功能。

    5、建设微格教室,搭建专业视频录播平台,开展公开课和研讨课、微课的录制工作。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实现教科研活动的信息化,构建起“虚拟教研中心”,提高教科研活动的水平和层次,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6、建立学校自动化管理平台,提高学校信息化管理能力,实现学校教育教学、行政管理、教师的自动化、无纸化。

    7、建立和完善学校资源库,并做好江苏省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接轨工作。

    8、继续提升教师信息素养,深入开展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培训,通过培训学习,让每位教师都能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改变教学观念,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方法与信息技术结合,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为打造高效学习课堂奠定坚实基矗

    四、具体任务与实施方案

    (一)加大数字化校园建设力度,逐步形成一个功能比较完善,富有本校特色的信息化网络系统。

    1、基础建设信息化: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我校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一个功能比较完善,公文迅速流转的网络通讯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教育管理系统、教学应用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化综合应用校园网络系统。

    2、资源建设数字化:

    ⑴充分发挥校园网上信息及时快速的流通功能,逐步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学生个别化学习,在线考试等教学环节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的学习环境。

    ⑵把计算机房、电子阅览室建成开放式网络学习室,提供丰富的多媒体和网络虚拟环境,如:资源阵列群、信息资源检索库、音频视频点播系统、虚拟实验、虚拟学校等,为学生跨学科学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提供帮助;

    ⑶完善图书馆数字化管理与检索,以文件目录方式和数据库存储方式对资源进行管理和操作,以便师生快速查询信息。

    (4)建设数字图书馆,实现节目的按需收看和任意播放,集动态影视图像、静态图片、声音、文字等信息为一体,为用户提供实时、交互、按需点播服务,以满足师生对视频播放进行实时控制的愿望。

    (5)优化组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融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为一体,为师生提供多种类、多形式、多规格和多层次的教育教学信息服务。

    3、学校管理系统化。对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实行全方位的计算机管理。其中包括学校的校务、教务、总务的管理,教职员工、学生的身份信息、工作学习记录、评价信息等档案、学籍管理。

    4、网站建设多元化。

    ⑴不断扩充学校网站的容量,提高网站层次,充分体现学校形象的展示功能、教育资源的集成功能、师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舞台功能,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功能。

    ⑵建立班级主页,展现班集体学习、活动的风采。

    (3)开辟学科教学网站,骨干教师个人主页,展现学科教师教育教学特色,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开展网上多项交流。

    (4)尝试开辟有特长学生个人主页,促进学生能力提高和个性发展。

    5、网络管理制度化。

    (1)强化管理、规范制度,修订各职能部门和人员岗位职责, 结合学校实际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制订全体成员信息技术考核指标和评估、奖惩办法。

    (2)加强校园网硬件平台的日常维护,保证校园网络畅通,使设备使用效益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3)制订师生联网安全保护管理条例,规范师生上网行为。

    (二)以E学习实验为契机,加速多元化课程的实践性研究与探索,进一步推进课程改革。

    1、 积极开展E学习实验研究。

    (1)申报镇江市信息技术专项课题。

    (2)组立E学习骨干教师研究团队。

    (3)以课题为切入点,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新型教与学模式的研究。

    2、深入开展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研究。

    (1) 以案例为抓手,开展信息技术与各科教育教学的整合研究,以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 灵活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资源进行学科课堂教学,探索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技能、扩展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实际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3)合理运用信息资源指导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和协作性学习。

    (4)运用网络开展学生课内外作业指导、学习情况分析和学习评价。

    (5)根据学科需求,设计、制作单元或横向知识结构虚拟情景资料。

    3、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拓展性课程的实践研究。

    (1)根据学校特色和专题研究项目编写校本信息化教材(文本与音像结合)。

    (2)开展师生信息化实践活动。

    (3)进行网上成果展示。

    4、开展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课程的探索。

    (1)以问题或者案例为切入口,通过网络资源,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2)开展师生网上主题式探究性活动。

    (3)开辟师生网上专题论坛。

    (4)建设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站。

    (三)多渠道、多维度培训,用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塑造教师,提升信息化素养,规划方案《学校信息化发展方案》。

    1、加强对全体教职工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学习,从思想上促使学校全体人员更新观念,从行为上提高全体人员对信息化教育教学工作的重新认识,提高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素养。

    2、提供多种信息渠道,形成开放、立体的培训空间和学习活动的场所。

    (1)定点、定时、定人安排领导、教师、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参加各职能部门组织的各类业务培训。

    (2)请专家作讲座,培训教师现代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支持下新型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3)挖掘校本培训资源,针对使用中的具体问题,集中专题培训。内容包括教师信息技术操作能力培训,通过具体的优秀案例,进行整合方法的培训,应用软件使用及功能的培训。

    (4)组织教师观摩校内外优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研究课,通过观摩教师能更具体的体会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和方法,学习他人成功经验,引发思考,以便更好地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5)组建学术沙龙。围绕热点问题进行学术讨论,通过集体确定主题,大家分头探索、研究,集中讨论,最终达成共识。

    (6)开辟网上论坛。在校园网上以论坛形式在网上开展学术交流和热点问题的讨论。

    3、开展网上教研活动,提高教研活动效率。

    (1)采用论坛、音频、视频等形式,开展信息交流、专题讨论、论文交流等。

    (2)开展网上公开课、说课和评课活动。

    (四)点面结合,形成特色,培养具有现代信息意识、信息素养的小学生。

    1、课堂教学,普及知识。

    (1)认真落实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的课程任务和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2)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小学各年段教学内容要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态度,自觉地按照法律和道德行为规范使用信息技术,进行与信息有关的活动,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3)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校本教材。

    2、组织活动,发展特长。提供良好的信息环境,开设适合学生特点,避免不良内容的校园网吧。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开展学科竞赛和各项实践活动。举办电脑绘画、电子期刊制作,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培训班。

    3、主题研究,形成特色。围绕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电子作品创作;开展主题式研究性学习活动;开展网上信息协作学习和交流;组建校内网上的学生论坛,开展专题讨论;开辟网上作品交流,举行研究成果展示。

    (五)注重分享,对其他学校、学生家长、社区实行资源共享,发挥示范校的幅射功能。

    1、加强学校与社区的联系,充分运用学校现有的信息化现代设备,为社区的各项公益宣传活动提供信息服务。

    2、学校的优质资源,可以在校际之间实行资源共享,相互交流,促进校际间的合作与交流。

    3、指导学生家长学习应用校园管理系统,让学生家长参与学校及学生的管理。建立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协同管理和及时反馈管理功能。

    智慧校园建设项目解决方案篇5

    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二期工程的意见(豫政【20XX】48号)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豫政【20XX】75号)和《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XX】440号)精神,为全面提升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实训、科研、管理、服务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带动职业教育的现代化。经研究,决定实施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计划,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目标任务

    在20XX年开展试点建设的基础上,从20XX年开始,按年度、分批次实施。至20XX年,全省90%以上中等职业学校达到标准化数字校园建设要求,到20XX年全部达标。

    二、实施原则

    (一)省、市、县共建,分步实施。各地要结合当地实际,按照有关文件要求首先对辖区内职业院校进行资源整合,做好统筹规划,将建设任务按年度分解,逐年实施。

    (二)统筹兼顾,公平公正。项目建设采取申建制度,严格按照遴选条件和规定程序操作,分批遴选建设对象时,要兼顾公办和民办学校,市属和县属学校,做到一视同仁。

    (三)动态管理,示范引领。数字校园建设周期根据学校自身基础分1年或2年建设期。项目学校实行动态管理,对未完成建设任务或验收挂牌后未能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将予以终止建设或取消其称号。

    三、申建程序

    (一)申报条件

    1、申报单位必须是独立设置的中等职业学校,原则上是河南省中等职业教育品牌示范学校或特色项目学校。如学校发展前景良好,在校生规模1800人以上,也可以申报。

    2、具有一定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基础;具备一定的保障能力,能保证组织到位、措施到位、经费到位;具有明确的建设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能有计划、有步骤、按要求完成建设任务。

    3、申报材料内容真实,对建设成效的预期和建设过程的风险有充分的论证和必要的准备。

    (二)立项程序

    1、学校申报。申报单位须按要求填写《河南省中职学校数字校园建设项目申报审批表》(附件1),编制完成《河南省中职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方案》(附件2)。工作方案应包括申报单位基本情况(学校情况介绍、数字校园建设优势)、试点目标(总体目标、具体目标、建设思路及内容)、进度安排、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人才保障、经费保障)、责任主体(项目建设负责人、项目建设团队)、预期成果等内容。各单位应于每年的11月20日前向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教育局申报。

    2、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推荐。各省辖市和省直管县(市)组织有关专家对所辖区域申报的学校进行遴选,并于每年12月10日前将推荐学校名单及申报材料上报至省教育厅,每个省辖市每年可推荐2至3所,省直管县(市)推荐1所。省属学校根据学校自身条件直接申报。申报材料包括《河南省中职学校数字校园建设项目申报审批表》(附件1),编制完成《河南省中职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工作方案》(附件2)各3份,同时提交电子版。

    3、省级评审。省里组织专家对推荐上报的学校进行评审,根据评审结果确定下一年度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立项单位。

    4、项目实施。项目自批复后开始实施,建设周期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基础,结合专家意见分1年或2年建设周期。各项目学校每半年上报一次项目进展情况,省里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全程指导、中期评估和项目建设期满验收,验收合格后授予“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数字校园”荣誉称号并挂牌。

    四、加强领导

    1、加强组织领导。省教育厅、财政厅负责全省数字校园建设实施的统筹管理和监督评估等工作。为切实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指导和管理,省里将抽调有关专家组成中等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各地信息化建设工作定期开展实地指导。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学校要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健全机制、整合资源,加大力度推进建设工作。

    2、落实经费保障。对于批复建设的项目学校,省财政将以奖补形式对项目学校予以支持。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也应安排专项资金支持该项计划的实施。

    3、严格建设标准。根据《教育部关于发布职业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规范的通知》(教职成函〔20XX〕1号)精神,省里研究制订了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评估标准和动态监测机制。各地要依据《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试行)(附件3)要求,高标准、严要求,切实做好学校的信息化工作。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引导、鼓励学校开展数字校园建设工作,支持学校申报省级中等职业学校数字校园建设项目。各地的实施情况将作为职业教育奖补资金安排、实训基地建设等省级及以上项目安排的重要参考。

    智慧校园建设项目解决方案篇6

    为维护校园治安综合秩序,保障学校正常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以下应急预案。

    一、成立领导机构

    由校党、政领导直接负责,组织成立甘肃联合大学维稳工作小组,根据学校甘联大发【20XX】23号文件要求,由学校保卫处牵头,各学院、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成立工作小组,作为维稳小组办公室,保卫处成立工作小组:贾志明任组长,魏建明任副组长,全体正式职工为成员,具体负责校内维稳工作的实施。每天向校领导汇报学校稳定情况,掌握校园动向,及时处理校内发生的各类突发矛盾。

    二、工作任务

    1、安排校园内部的日常巡查工作。主要负责校园内外来人员、车辆的登记检查,学生校内正常活动的监督检查,以及校内各商业网点、摆摊设点的登记检查工作。及时查处违反学校规定的集体活动、商业活动,尤其针对近期“6.4文化衫”问题进行密切检查监督,一旦发现校内有穿着、贩卖此类物品的情况,及时进行检查登记并向有关部门汇报。同时加强对流动人员的登记管理工作。

    2、强化保卫处与学校维稳工作小组其他部门的联系,配合学生管理处、学院(系)、学生公寓、后勤部门,结合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的安排,对现阶段存在的学生校外饮酒、上网包晚、长期租住廉租房、打架斗殴等问题进行集中整治。针对大三学生即将离校,校内学生管理欠缺力度的情况,配合各学院对校内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规范在校学生的行为,杜绝校内不安定因素的产生。

    3、加强同市局文保大队、辖区派出所、区维稳办及工商文化稽查部门的联系,结合区维稳办工作会议精神,在近期严查影响学校稳定的各类问题,掌握学生动态,规范校内集体活动,发现问题及时与有关部门取得联系,迅速处理,防止发生影响学校稳定的事件。

    三、目标要求

    为配合兰州市维稳工作及校园周边治安整治工作的开展,维护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工作小组各成员要认清形势,明确职责,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配合,积极主动进行检查工作,及时掌握校内最新动态,做到预防在先,处理及时。创造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有效的保障学校的各项工作顺利进行。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