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文档大全 > 正文

    2023年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篇

    时间:2023-10-19 09:36:06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2、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1篇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 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探索并掌握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计算。

    2、 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估算,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逐步养成验算的习惯。

    3、 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自己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

    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百以内加减法以及整十、整百的加减法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回收废电池”这节课是有关三位数的加法,这部分教学内容多,又是本单元的难点,如果一课时完成学生不易理解和消化,可以把“三位数的加法”部分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本课时教学“不进位加法”和“不连续进位加法”。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是一所市、区重点小学,教学条件相对较好,教师能自己制作教学课件来辅助教学。学生大多家庭条件较好,有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对新知识理解掌握较快。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实践感悟

    1、 师:今天上课之前,老师想让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播放课件:沈阳市大东区有一位年过六旬的王大爷,从退休后开始在社区内义务回收废电池,一直坚持了十年,他的行为令人敬佩。)

    2、 师:王爷爷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回收废电池,你们知道为什么吗?谁来说一说?

    3、 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位小博士,让他告诉你们其中的奥秘。(放课件:废电池中含有金属和废弃的液体,这些物质会对土壤、对水、对人产生直接的影响。一颗纽扣大小的电池可以污染60万升水,这些水相当于一个人一生的饮水量。)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 出示王爷爷三个月回收废电池情况统计表。

    观察统计表,提出数学问题,并进行估算。

    (1)师:根据统计表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2)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选出两个问题解决。

    ①一月份和二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②一月份和三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

    (“二月份和三月份一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是连续进位加法,这部分内容放入下一课时,“三个月共回收多少节废电池”将在以后的学习中逐步解决。)

    3、 师:在计算之前请同学们估算出每个问题的结果,并说一说估算的方法。

    师:刚才同学们估算了这两个问题的结果,那么你们估算得对不对呢?下面我们就来算一算吧!

    4、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学生独立计算。

    (2)四人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汇报。

    学生可能出现以下几种计算方法:

    a?痹诩剖?器上拨珠计算。

    b?庇么照?十、整百的方法口算。

    c?庇昧惺?式方法计算。(板书)

    102+97199102+129231

    5、 与估算结果比较,使学生了解正确地估算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计算结果的对错。

    6、 师:比较这两个竖式有哪些相同点与不同点?

    生:相同点:(1)都是加法运算;(2)列竖式时都是相同数位对齐;(3)计算时都从个位加起。不同点:第一道题是不进位加法,第二道题的个位相加满十了,要向十位进一,是进位加法。

    师:个位相加满十要向十位进一,如果十位相加满十呢?

    生:十位相加满十,要向百位进一。

    师:你还能想到什么?

    生:百位相加满十要向千位进一……

    师:那如果用一句话说明怎样进位,你会说吗?

    生:哪一位相加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

    7、 师:用竖式计算三位数加法时要注意什么?

    生:(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加起;(3)哪一位相加满十,就向前一位进一。

    8、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三位数加法的计算方法。(板书课题)

    9、 试一试:98+320,456+307,162+234。

    (三)联系实际,巩固应用

    1、 师:利用今天学习的知识可以解决很多生活中的问题,今天蓝猫就想请大家帮个忙,它想买几件家用电器,我们陪它到家电城看看好吗?(课件出示商品及标价。)

    2、 师:谁来为蓝猫介绍一下这些商品的价格?

    3、 出示问题:

    (1)买一台电风扇和一台录音机用多少元?

    (2)买一台录音机和一台微波炉用多少元?

    (3)蓝猫只有1000元,请你帮它选两种商品,用竖式算算一共用多少元?

    (4)如果它用900元买一台录音机和一台洗衣机,它的钱够吗?如果不够,还差多少元?

    (5)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四)全课总结,畅谈收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教学反思〗

    相对其他学习内容来说,计算教学容易显得枯燥无味,那么,如何使计算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探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针对这些问题,这节课教师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将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的设计。

    1、 创设情境,实践感悟。开课伊始,教师设计用一段录像的情境导入,使学生感到既现实、又有趣,同时还受到了环保教育。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学中改变学生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汇报自己或小组的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能力。

    3、 联系实际,巩固应用。这一环节设计了帮助蓝猫“买家电”这一情境,将学到的知识同实际问题相结合,使学生感到数学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本节课能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几个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能紧扣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生活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积极思考与合作交流的空间,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能力。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当学生出现不同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及时给予积极评价,并引导他们对这些方法进行比较。

    〖案例点评〗

    《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基于这一理念,教师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生活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设计适合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发展的教学过程。一开始,教师即播放王爷爷回收废电池的录像,让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并非凭空捏造、遥不可及,而是活生生地存在于我们身边,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这种亲切感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体验。

    出示统计表,让学生通过观察统计表自由提出问题。这一环节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的良好数学品质。

    放手让学生结合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独立解答两个问题,让学生通过一系列活动探索、获取知识,这样的设计原因在于我们承认学生思维方式、思维水平的个性差异,目的在于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试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在本节课的联系实际,巩固应用这一环节,教师设计了帮助蓝猫买家电的实践问题,特别是问题(4):“如果它用900元钱买一台录音机和一台洗衣机它的钱够吗?如果不够,还差多少元钱?”这个问题的设计发散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用先加再减的方法,也可以用连减的方法,给学生的计算提供较大的空间,而且学生如果先把两种电器的价钱相加就能凑成整百整十数,很快能计算出结果,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节所学知识,同时还应用了前几节课的口算知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2

    教学内容:

    倍的认识

    教学目标 :

    1、初步建立“倍”的概念,理解“几倍”与“几个几”的联系。

    2、利用“倍”的概念,能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具体问题,感受“倍”在生活中的存在、含义与作用。

    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迁移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善于动脑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倍”的含义。

    教学难点:

    建立求倍数的计算思路。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叶子。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展示多媒体图片:学校里两个队正在进行拔河比赛,男生队有3名队员,女生队有6名队员,请孩子们猜一猜是哪个队将取得胜利,并说出理由。

    引导孩子说出:女生会赢,因为6个女生比3个男生多3个人,或者是男生比女生少3个人,或者男、女生的人数不一样,这场比赛不公平等说法。

    教师:要想知道结果,咱们先把他们的人数用小棒摆一摆。

    二、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1、教学例1。

    (1)动手操作。

    教师示范摆,先摆第一行的3根,再摆第二行,摆第二行时要3根3根地摆,一共摆6根小棒,学生再摆。

    同桌检查,你是老师这样摆的吗?

    教师:请孩子们仔细观察,我们把第一排的3根小棒看成一份,那么第二排的小棒里有几个这样的3根呢?把你们的小棒移动一下让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出第二排里有2个3根吗?请一个孩子上讲台移一移。

    教师:把每3根小棒放在一起,我们这样摆就能很清楚的看出第二排的小棒有2个3根。那么第一排有3根小棒,第二排有6根小棒。6里面有几个3呢?6里面有2个3。(板书)。

    6里面有2个3,我们也可以说6是3的2倍(板书)。我们一起来说说这句话。(学生边说老师边指黑板)。再请两个同学起来说一说。板书课题:倍的认识。

    (2)教师揭示倍的含义。

    指着学生摆的两行小棒小结:第一行摆了3根小棒为一份,第二行摆了2个3根是2份,我们就说,6里面有2个3,6是3的2倍。

    (3)教师在第二行添上3根小棒,问:第二行里有几个3根?第二行的小棒数是第一行的几倍呢?

    让同桌学生两个互相说一说,然后指名说。再添上3根呢?

    (4)摆一摆,说一说。8是4的几倍?8是2的几倍?

    (5)拍手游戏

    教师:孩子们学得真好,我们还继续学习,你们有信心吗?让我们用掌声来激励自己。

    先由老师拍,第一次拍两下,第二次拍4下,问孩子:第二次拍了几个两下,第二次拍的是第一次的几倍?

    再由师生对拍,老师拍1下,要求孩子们拍的是老师的4倍,老师拍2下,要求孩子拍的是老师的5倍。

    2、教学例3。

    (1)教师摆。

    第一行摆:2片枫叶

    第二行摆:6片黄叶 问:黄叶的片数是枫叶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引导孩子挪动第二排的树叶,2片为一份,可以看出两排树叶之间的关系。

    摆一摆。有什么发现?(把6片叶子每2片分一份,可以分三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黄叶的片数是枫叶的3倍。

    6÷2=3

    (2)教师摆第三排叶子。

    问:绿叶的片数是黄叶的几倍?你是怎样知道的?挪动第三排的树叶,6片为1份,摆一摆。有什么发现?(把12片叶子每6片分一份,可以分两份)用除法怎样表示?

    板书:银杏叶的片数是黄叶的2倍。

    12÷6=2

    3、教学例4。

    小朋友去参加植树活动,第一小组的小朋友高兴地告诉大家:“我们植了7棵树。”

    第二小组的小朋友说:“哈哈,我们小组植的棵数是第一小组的3倍哟!”

    那么第二小组植了多少棵树? 7×3=21(棵) 则第二小组植了21棵树。

    4、新课小结: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一个数里面有几个另一个数,我们就说这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5、比一比,看谁答得好。

    看多媒体图片并填空,同时说出理由。(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竞争)

    三、巩固练习

    老师的年龄是4的倍数,请孩子们猜一猜老师多少岁了。

    四、总结课堂

    教师:现在我们再去看看那场拔河比赛,观看多媒体录像,女生赢了男生。为什么呢?

    引导孩子们说出: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2倍。

    今天我们认识了“倍”这个新朋友,生活中有很多知识是和“倍”有关的。

    只要你认真观察,还会发现数学王国的许多乐趣。

    今天哪个小组表现的最好?你能找到这里的倍数关系吗?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数量之间存在倍数关系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 通过购物活动,感受混合运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结合具体情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计算。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在学习了加、减、乘、除的基础上进行的混合运算教学。

    本节课可以分成五部分:一是创设了购买文具的情境,与学生实际联系紧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从情境图中获取数学信息,并提出数学问题;三是探索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有乘法和加法的两步式题的计算方法,并尝试解决一些数学问题,在这里要注意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进来,结合问题情境理解和掌握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四是自我参与解决实际问题,拓展练习,巩固应用;五是课外购物,将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外,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养成留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的习惯。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本校地处大庆市中心区,学生生活在城市,经常接触购物活动。本校是第一批国家级课改实验校,在计算教学方面重视与生活的联系,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学习,学生养成了记数学日记的好习惯,这些都有利于学生解决本节课的问题。由于部分家长提前让学生接受了两步题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可能会影响到学生在课堂上的思考,但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鼓励学生探索先乘后加的运算顺序。

    课堂实录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寒假生活结束了,你的寒假是怎么过的?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师:你准备好学习用品了吗?有一个文具超市刚刚开业,想去看看吗?

    (反思学生在现实、有趣的情境中,会产生学习的愿望,提高学习兴趣,更主动地进行探索。书中原来的情境是小熊购物(食品),也联系学生的实际,但购买文具的情境与学生实际联系更紧密些,那么学生的主动性也就会更好地发挥出来。)

    (二)获取信息,提出问题

    师:观察图片,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这个超市有日记本、橡皮、橡皮泥、笔、格尺。

    生:我还知识了这些文具的价格分别是

    师:你想买什么?你能算出一共要付多少钱吗?是怎么算的?

    (学生相互说一说,再指名说一说。)

    师:小明也来买文具,可是他遇到问题了,你们愿意帮助他解决吗?

    出示问题:买3本 和1枝 ,该付多少钱?

    (反思问题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因此,我努力让学生学会看图,从中获取需要的数学信息,引发学生提出问题,从而对问题的解决方法进行探索。)

    (三)探索交流,构建新知

    1. 根据问题列出算式

    师:你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

    (板书学生的不同算式,并让学生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生1:35=15(元),15+4=19(元);

    生2:35=15(元),4+15=19(元);

    生3:35+4=19(元);

    生4:4+35=19(元);

    生5:5+5+5+4=19(元);

    师:这些算式,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学生思考,并请不同算法的学生说一说自己算式的意思,是怎么想的。其他学生分别对每种列式进行讨论,体会35+4是把35=15(元)与15+4=19(元)两个算式合在一起,用来计算总钱数的。)

    (反思将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对于学生不是很陌生,有很多学生能直接列出综合算式。这样,将学生的不同算式列出来,结合情境大家一起讨论算式的合理性,对于学生理解综合算式与分步算式的关系以及如何将两个算式合成一个算式,是很有帮助的。)

    (评析把所有的算法都板书出来,使每个人都知道;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算式的思想,以重复、确认、澄清他们的想法,比较算式的相同和不同,引起思维的碰撞,使学生从更深的角度重新认识这些算式,这些都是促进讨论深入开展的有效做法。)

    2.脱式计算及运算顺序的提出

    师:算式35+4,你们是怎么算的?

    生:我是先算出日记本的价钱,35是15元,再加上一枝笔的价钱4元,所以得数是19元。

    师:你们都能很快地算出结果,真好!老师也来算一算,35得15,然后加4,可我忘了用谁加4了,怎么办呢?

    生:最好是先把15记下来,这样就不会忘记了。

    师:记在哪里更好?

    生:就记在35的下面吧。

    教师板书脱式计算过程:

    35+4

    =15+4

    =19(元)

    师:这就是脱式计算。

    (反思以前,在教学脱式计算时,是教师边示范、边讲解脱式计算的步骤与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练习计算。学生是被动地用老师给的方法去做,并没有产生对这种方式的需要,所以应用起来只是按部就班、机械地记忆。怎样让学生产生学习新知识的需要,更好地探索、接受新知呢?出于这样的考虑,我进行了新的教学实践:老师遇到了计算的困难,记不住前一步的结果,怎么办呢?激发学生对新的计算方式的需要。有的学生提出把前一步的结果先记下来,有的提出记在算式的下面更好一些。学生又一次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以及帮助老师的成功感。)

    3.独立进行脱式计算4+35

    (学生先独立在本子上计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然后相互交流一下,有什么不同;接着,全班交流。)

    板书各种不同的算法,有:

    4+35

    =4+15

    =19(元)4+35

    =15+4

    =19(元)4+35

    =75

    =35(元)师:以上这些算法,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说一说。)

    生1:第三种是正确的,因为4加3等于7,7再乘5就等于35。

    生2:第三种不对,因为刚才我们已经算过了,得数应是19,而不能再是别的数了。

    师:这样,我们举手表决一下。

    (通过表决,只有生1还坚持认为第三种是正确的。)

    师:只有生1与你们的意见不一样,并不能说明他是错的。如果你认为你们大家的对,谁愿意站出来说服他?

    生3:我认为生1就是不对,不能先算加法,因为我爸爸告诉过我,有加有乘应先算乘法。

    生4:我还知道,想先算加法要在有小括号时,要不然,就得先算乘法。

    (这时,生1仍然坚持自己的意见不改变。)

    师:你能坚持自己的意见,很好。你和其他同学再分别想一想,你们先算出的分别是什么呢?

    (学生小组内讨论,商量说服生1的办法。)

    生5:我们用35先算出的是3本日记本的价钱,再加上一枝笔的价钱4元,正好就是19元了。那生1,你是先算什么的?

    (这时,学生都异口同声地问生1,你先算的4+3是什么呀?生1想了想,笑了说:我的算法错了,应该先算35,先算出日记本的钱数,才能算出总钱数。)

    师:那你们再想想,第二种写法对不对?

    生:是正确的,因为这也是先算的35,也就是日记本的钱数,只不过15与4换了位置,得数也是不变的。

    师: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你们的合作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为你们高兴!

    (反思以前,先乘后加这个新知识,都是老师告诉学生的。从学生的回答能看出,有的家长已经提前告诉学生,这样的算式就应该先算乘法,后算加法。这样很简单,也很省时。学生接受了这个新知识,再遇到这样的算式时,就按这个顺序来计算了。在我听过的同样内容的一堂课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临下课前,一名学生还提出这样的疑问:老师,可不可以先加后乘呢?能看出,学生并不是很明白为什么要先乘后加,而不是先加后乘。我认为,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去发现,去揭示,对不同的算法进行评判、反思,学生才能真正地理解法则规定的合理性。想说服对立同学,让他改变自己的观点,就需要寻找有力的证据,其实就是先乘后加的依据。在争执中,思维进行碰撞,不但得出了正确结果,而且学生对新知理解得比较透彻、记忆牢固。更重要的是,通过自主探究,学生比较、理解、思考、表达等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精神都将得到发展。)

    (评析教学要做有心人。教师真实、具体、深入地反思,为改进教学、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这也为进一步开展研究积累了宝贵的素材。)

    (四)自我参与,拓展练习

    师:同学们帮助小明解决了问题,你们真棒!现在也给你一个机会,可以任选超市中的两种文具,每种可以是一件,也可多件,但总钱数不能超过20元。将你的解决方法列成一个算式,并在本子上进行计算。

    (学生自由选择购物,列式计算,并交流。教师深入学生中间,进行个别指导。展示几名学生的算式,并请学生说一说自己购买了哪些文具以及是怎样列式计算的。)

    (反思学生在自主的参与中,加深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并灵活运用,解决购物中的问题。)

    (五)课外购物,实践延伸

    师: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生1:学习了新知识――脱式计算。

    生2:知道了有乘法、也有加法时,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生3:我已经能在购物时自己付款了。

    师:以后去文具超市购买文具时,你们可要自己计算、自己付款了。

    (反思将数学活动延伸到课外,让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学生养成留意身边的数学问题并尝试解决的习惯,提高做数学的能力。从学生交上来的数学日记中能看出,他们对实践活动特别感兴趣,而且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着做数学的乐趣和成功感。)

    案例点评

    本节课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生活中引入数学问题,再应用到生活中,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学生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注重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性、价值性、有效性。教学设计注重动静结合,在开放的同时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并能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课程资源,教学效果很理想。

    编者点评

    不少教师有着这样的疑问,在看似平淡的计算教学中,如何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其实,参与并不仅仅是操作、活动等外在表现,更是思维的投入。从这节课中,我们确实看到了学生们的积极思考,特别是他们之间想法的碰撞。而这正是教师为学生营造了充分探索、表达、讨论、反思机会的缘故。

    也许,我们总要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一个能用数学方式思考和表达的人。这节课已经做了很好的尝试。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4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1.创设和谐氛围,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展开思考与交流。

    课堂需要民主、平等的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乐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理解题意后,可以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说一说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在数学活动中互相学习,积累经验。对学生个性化的思考方法和解题策略应加以鼓励。

    2.结合排除法,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推理活动强调“步骤完整,理由充足”。考虑到学生不同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对于排除推理的方法,可引导学生采取表述、书写、图示、画流程图等多种方式加以描述,只要能表达清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结论即可。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情检测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在特定的时间里做一些特定的事情,下面请大家一起来看这样一组钟面(课件出示四个钟面,四个钟面上的时间分别是7:30

    8:35 10:05 12:30)。请大家读出这些钟面上的时间。

    师:这些时间是按什么顺序排列的?

    生: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的。

    师:在这4个连续的时间里大家平时会做些什么事情呢?

    (学生自由交流并汇报)

    师:通过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大家做事情都很有时间观念,都很会安排时间。你还能举例说一说你是怎样安排事情的先后顺序的吗?

    生:早上我先起床后上学;下午我先做作业后看电视……

    师:还会做些什么呢?(让学生补充第3件事情或更多事情,建议不超过4个)

    生:早上,我先起床,再吃饭,然后上学。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尝试用“先……再……然后……最后……”这样的句式表述,体现通过语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过程。

    设计意图:学生对时间的认识和理解离不开情境的支撑,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由巩固旧知入手,再结合熟悉的生活情境引入新知,通过选取时间说一说和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两个层次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同时为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思路和生活经验作铺垫,为新知的学习做准备。

    ⊙呈现主题图,尝试解决问题

    师:明明和他的好朋友芳芳在星期天也有他们的时间安排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师:(课件出示例3的情境图)观察图片,你们获取了什么信息?

    预设

    生1:星期天的早上明明和芳芳一起锻炼身体,明明今天要做3件事:做作业、踢球、看木偶剧。

    生2:要从7:45、9:15、10:50这3个时间中圈出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注意:对钟面上显示时间的正确认读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前提)

    师:这里的“可能”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能够去踢球的时间。

    师:你们还获取了哪些信息?

    生:明明7:15在锻炼身体,9:00完成作业,10:30要和芳芳一起去看木偶剧。

    师: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呀!下面哪位同学能将条件和问题完整地说一说?

    生:明明7:15在锻炼身体,9:00做完作业后要去踢球,10:30还要去看木偶剧,要求圈出钟面上可能去踢球的时间。

    师:根据这些信息,我们怎样确定明明可能去踢球的时间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并解决问题)

    师:说一说你的答案和理由。

    预设

    生1:先排出3件事的时间先后顺序。踢球在做作业之后,看木偶剧之前,也就是踢球的时间应在9:00之后,10:30之前,答案中只有9:15符合要求,所以第二个时间9:15可能是明明去踢球的时间。

    生2:明明9:00做完作业,10:30要去看木偶剧,做完作业才能去踢球,7:45在做作业之前,不可能去踢球,10:50在看木偶剧之后,也不可能去踢球。所以可以确定9:15是明明去踢球的时间。

    师:请大家验证一下你的答案是否正确。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验证的?有什么不一样的方法吗?

    预设

    生:我是将时间和他所做的事对应起来,再回到情境图中看看是否合理。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5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56~57页。

    【教材学情简析】

    本节课是主要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 www.gaokaobaba.com 个、第几层第几个等这些常用方法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根据这样的描述确定相应的物体。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上下、前后、左右等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方位词;在认数过程中,也通过几与第几的比较,积累了一些用类似“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学习经验;在学生实际生活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用“第几排第几个”等类似的方法来描述物体位置的生活感性经验。本节课就是建立在激活学生学习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学生对三维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另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积累“位置与方向”的学习经验,从而为相关的后续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组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能根据这样的描述确定相应的物体。

    2、使学生经历物体位置关系的探索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感受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3、使学生在小组交流、游戏学习中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能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小朋友,你们喜欢小动物吗?瞧!小导游——百灵鸟带我们去参观动物王国啦!(课件出示一排小动物)

    提问:这只小猪真可爱,它的位置在哪里?

    2.揭题:小朋友用第几个就确定了小猪的位置,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确定位置。(板书课题)

    二、体会感悟,学习新知。

    (一)第几排第几个

    (课件出示四排小动物)

    1.引发冲突。

    提问:现在的队伍有什么变化?

    想一想,现在要确定这只小猪的位置,仅仅用第几个,行不行?为什么不行?

    那你们有办法说清楚这只小猪的位置吗?

    预设:

    生1:小猪的位置在第1排第4个。

    生2:小猪排在第1排第2个。

    生3:小猪排在第4排第1个。

    ……

    引导:看来,确定小猪位置的说法还挺多的。说的同样是这只小猪的位置,为什么你们的说法会不同呢?

    谈话:看来呀,为了交流的方便,确定第几排和第几个就需要一个统一的标准。

    2.统一标准。

    (1)提出问题。

    谈话:请听小动物们来介绍。

    (课件小猴:我在第1排第1个。小熊:我在第2排第3个。)

    提问:根据小猴和小熊的介绍,(指屏幕两句话)想一想:第一排在哪里?(慢)其它各排呢?谁能上来介绍介绍。

    那我们是按什么顺序确定第几排?又怎么确定第几个呢?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教棒指这两句话)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讨论。(放音乐,参与讨论)

    (2)小组讨论。

    (3)全班汇报。

    启发:

    (4)小结。

    3、描述位置。

    (1)师生交流:根据这个标准,小猪的位置在哪里?排在第4排第2个的是哪只小动物?你是怎么找到的?

    (2)学生游戏。

    提问:小朋友,你最喜欢哪只小动物呢?谁愿意上来介绍,考考大家它的位置在哪里?

    也可以告诉大家你最喜欢的在第几排第几个,看谁能猜出是哪只小动物?

    小结:刚才,我们小朋友学会了用第几排第几个来确定小动物的位置。

    (二)“第几组第几个”(改编自“想想做做”第4题)

    1、谈话:我们小朋友有没有自己的位置呀?

    请第1组的小朋友起立,为什么不止一个人?请每组

    的第1个起立。谁站起来两次?为什么?

    2、描述指定小朋友的位置或根据位置找到对应小朋友。

    (1)提问:你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谁来介绍介绍?

    (2)提问:你的好朋友叫什么名字?他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

    你好朋友的位置在哪里?他的好朋友是谁?

    (3)互动游戏:

    第4组第2个在哪里?

    第6组第3个在哪里?

    第2组第5个在哪里?

    第5组第2个在哪里?

    提问:这两种说法里都有2和5,这两种说法一样吗?

    三、巩固练习,深化运用。

    1、想想做做第1题。

    (1)第几层第几号

    百灵鸟:“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我们王国里的动物公寓建成了!(课件出示图片:将教材图片改为有两扇窗户关着)

    谈话:小猴抢着要介绍他家的位置呢。(猴:我住在第2层第3号。)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知道小猴是怎么确定第几层?怎么确定第几号的?

    提问:小青蛙家住在哪里?住在第3层第2号的是谁?

    调皮的小老鼠也住在这幢公寓里,你猜它家住在哪里?

    (2)第几层第几本

    百灵鸟:“小动物们个个都爱读书!下面我带你们去参观‘读书之星’小兔家的书架。瞧,它家的书又多又整齐。”

    小白兔介绍:“第1层第1本是新华字典。”

    提问:根据小白兔的介绍,你最想看的是哪本书?它的位置在哪里?同桌互相说一说。

    2、想想做做第2题。

    (1)百灵鸟:“我们动物王国还有电影院呢,小朋友们跟着我一起去电影院看看。”(课件出示电影院图片)

    (猴:一排5号,兔:三排8号,狗:四排1号)

    提问:电影院里是怎么来确定位置的呢?

    提问:第一排在哪里呢?谁能上来指一指?

    说明:在电影院里,离屏幕最近的一排是第一排。

    提问:谁能帮它们找到座位?

    (2)课件出示另一个放映厅。

    提问:仔细观察,和刚才的放映厅有什么不一样?

    提问:这3位小观众(小猪:四排1号、小鹿:二排9号、小鸭:三排8号),小猪、小鹿、小鸭各应该从哪个门进找位置比较方便呢?为什么?

    提问:谁能帮它们找到位置?

    提问:小鸭的好朋友小鸡买了一张三排7号的电影票,它能和小鸭坐在一起吗?为什么?

    3、寻宝游戏。(想想做做第3题)

    谈话:小朋友,你们想不想看电影?

    课件播放《多啦A梦寻宝游戏》片段。

    课件出现寻宝图。

    谈话:这就是那张寻宝图,机器猫已经在哪儿找到了一个宝藏?还有几处宝藏藏在哪里呢?准备参加寻宝之旅的小朋友就坐坐正。

    要求:同桌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人猜宝藏的位置,另一个人把鼠标移到这个位置。

    说明:根据寻宝情况提供适当寻宝线索,进一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四、总结回顾。

    谈话: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会了用哪些方法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呢?

    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要用到这些确定位置的方法?有没有更简洁的方法了呢?这些问题呀留给小朋友们课后思考。

    【教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我有如下的一些思考:

    1、适合儿童的数学教学。

    二年级小朋友活泼好动,单调的教学手段很难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不能激发并维持孩子持久的学习兴趣。如何让数学课堂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如何让孩子从小爱上数学?研究儿童,遵循低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创设生

    动的情境、丰富多种学习形式、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等就显得非常重要。此外,设计有价值、有挑战性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让学生体验到思维的快乐,更能真正激发起学生对数学的热爱。

    2、在认知冲突中生成。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要抓住数学知识发生的本源,要选择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教学。学生在一年级通过几与第几的比较,积累了用“第几个”的方式描述物体位置关系的学习经验,所以本节课我先出示一排小动物做操的队伍,让学生描述其中小猪的位置在哪里,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再出示例题图4排小动物,引导学生感受到用仅仅用第几个不能确定小猪的位置了,引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现在怎样才能说清楚这只小猪的位置呢?”;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一些相关的排队、座位等生活经验被唤醒,自己探索出只要在第几个的前面加上第几排就可一确定这只小猪的位置了。通过这一过程的设计,不仅启发学生自己进行了创造,而且清晰地帮助学生实现了从一维到二维空间的过渡,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3、标准在需要中产生。

    物体的位置是相对的,数的顺序是从左往右还是从右往左、从上往下还是从下往上等等其实都是可以的,仅仅是人为的一种约定、习惯而已。只不过如果大家用各自的标准来确定物体的位置的话,表达、交流起来很不方便。基于上述思考,我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描述小猪的位置,充分地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再启发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说的同样是这只小猪的位置,为什么说法会有不同呢?”引导学生发现因为确定位置的标准不统一,感受到为了交流的方便从而产生统一标准的需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了“认知冲突——产生需要——制定标准——描述位置”这一过程。

    4、渗透“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本节课中蕴含着“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一个位置对应着相应的一个物体;标准统一后,一个位置的物体只能有一种描述位置的方式。为了让学生能对这一思想有所感悟,我进行了如下的设计:在例题教学中,先出现一排小动物,再出现共4排小动物,引导学生思考:“现在要确定这只小猪的位置,仅仅用第几个,行不行?”学生通过思考发现仅仅用第几个找到的不止一个小动物,而用第几排第几个找到的才是一个小动物;在学生用“第几组第几个”描述座位这一环节,我先请第1组或者每组第1个的学生站起来,引导学生思考:“站起来的为什么不止一个人?”、“谁站起来两次,为什么?”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到必须同时说清第几组第几个对应的才是1个小朋友等等。通过以上的设计,我试图引导低年级学生慢慢感悟数学思想,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5、发展初步的思维能力。

    “思维”是数学的核心,而分析和推理都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教材无论是例题还是习题,都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信息,旨在引导学生根据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进而准确地描述出相应的位置。如何引导学生依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分析和推理?是否需要呈现学生如何推理的思维过程?设计怎样的问题既符合孩子现在的思维水平又能为后续学习奠定基础?这节课不用太费劲,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应该就比较浓厚,但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热热闹闹?还是适当设计有价值、有一定深度的问题引领学生思考、发展低年级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

    反思本节课的设计与教学,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实现从一维到二维的过渡,为高年级甚至初中的学习打下基础?可以在学生讨论了确定第几排、第几个的标准之后,在主题图上加上从前往后的箭头和从左往右的箭头,这样展现给学生的二维空间一定更清晰、更难忘。在什么情况下用第几个即一个第几就能确定物体的位置?什么情况下要用两个第几才能确定物体的位置?这两个问题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学生已经有所感悟,是否需要在课堂总结时引导学生思考?这将是我继续思考的问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和竖式的简便写法。

    2、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计算细心,书写整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掌握用竖式计算连加、连减的方法。 教学难点:能正确计算连加、连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明确问题。

    出示26页“摘西瓜”的情境图,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画面,说说图中的小朋友在干什么?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1、教学例1

    (1)引导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写在练习本上) 指名学生回答,师板书:28+34+23=

    (3)学生讨论: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同桌互相说说计算方法,然后在练习本上算出来。

    (4)引导学生按照运算顺序,分步列两个竖式计算。

    (5)指名学生板书:

    28 62

    +34 +23

    ------ --------

    62 85

    (6)师:为了写起来方便,可以把两个竖式连写,边说边板书:

    28

    +34

    ------

    62

    +23

    ------

    85

    (7)引导学生写明答案和单位,让学生分析一下这种写法和原来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简便在什么地方。

    (8)课件出示:练习:让学生完成26页做一做,

    46+25+17=

    要求学生用竖式计算。订正。

    2、教学例2。

    (1)测试课本27页“运西瓜”的情境图,引导学生观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2)让学生列出算式,老师板书:85-40-26=

    (3)师:为什么这样列式?

    (4)师:你是怎样计算这道题的?请写在练习本上

    (引导学生根据连加的竖式写法类推出连减的竖式写法)

    (5)展示学生的连减竖式

    师:除了这个竖式写法,还有不同的写法吗?

    如果学生想不出来,引导学生看书本27页小男孩的算法和写法:

    第一步:85-40=45可以口算,不用写算式。

    第二步: 45-26 (要求学生能口算的尽量要口算,口算有困难的可以用笔算) (6)学生讨论:除了用85-40-26这种方法进行计算,还可以用其他方法进行列式计算吗?

    (7)学生回答(师引导学生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先算一共运走多少个?再算还剩多少个?)

    (8)师板书:40+26=66(个)85-66=19(个) 课件出示。

    (9)把例1例2进行对比,让学生发现算式的特点(连加连减),并板书课题。

    (10)练习:27页做一做第1题

    54+20+16=

    90-58-24=

    三、实践运用、拓展思维。

    练习五第1题,车上原来有67人,现在有多少人?

    试一试

    56+34-20=

    78-24+39=

    练一练:星星合唱队原有52人,有9名同学毕业了,新加入15人,合唱队现在有多少人?

    填一填,跳绳比赛,

    (1)前两次比赛结束时,小聪共跳 下,小明共跳

    下,小亮共跳 下。

    (2)第三次比赛,小聪跳 下,小明跳 下。

    (3)小亮获得第二名,他三次跳的总数可能是多少?

    他第三次可能跳了多少下?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畅谈,师小结。

    知识应用:把每一横行、每一竖行和每一斜行的三个数加起来。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7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答与“可爱的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掌握已学过的口诀,进一步熟悉3的乘法口诀。

    2. 能利用口诀正确、熟练地计算。

    3. 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准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看图提出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故事导入)

    池塘里有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想快快长大,它们每天都学习文化知识,希望早点找到妈妈,回到妈妈的身边……

    二、利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一群小蝌蚪离开妈妈太久了,心里非常想念自己的妈妈,它们在池塘里四处寻找,可是忘记了妈妈的模样,怎么也找不到。请小朋友帮忙把小蝌蚪送回妈妈的身边,好吗?

    1. 连一连

    汇报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你们真了不起,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青蛙妈妈带着小蝌蚪在岸边向我们招手,表示谢意呢!

    2. 比一比(渗透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德育教育)

    (1) 谈话:请观察教材中的图,两只青蛙要过河,他们要比一比谁先到达对岸。同桌之间各代表一只青蛙比一比。

    (同桌之间互相比赛,优胜者得到一个学习小五星,汇报结果,说出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2) 学生做,教师巡视

    (3) 汇报订正

    3. 算一算

    (1)读题:每只青蛙吃9只害虫,3只青蛙吃几只害虫?

    (2)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3)汇报订正

    进行环保教育: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三、提高练习

    1. 完成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三( ) 三九( ) 五八( ) ( )八二十四

    ( )五一十 ( )七三十五 ( )七二十一 二( )十六

    3. 想一想,填一填,能填几个就填几个。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4. 完成第3、4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关于2、3、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练习有关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2、3、5乘法口诀的巩固课,教材通过与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进行已学过的乘法口诀的巩固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熟背下来口诀,并运用到式子中,课堂气氛活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情感与态度: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使其进一步感受生活里的数学事实。

    3、解决问题:通过引导学生操作、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估测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品质。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

    教具:学生尺、课件。

    学具:学生尺一把,小方块一个,三角形学具一个、方格纸一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小朋友,我们又见面了,能小朋友一起学习数学知识,老师感到非常高兴,你们高兴吗?咱们接触时间不多,彼此还不太了解。小朋友你们看看,老师和大家有什么不同?

    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数学故事,想听吗?

    (播放小裁缝的故事)

    咦,怎么回事?衣服怎么做小了?(装做不知道)

    2、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啊,老裁缝的一拃和小裁缝的一拃是不一样的,量出的结果也不同。看来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有统一的工具。现在我们一般用什么来量长度?

    三、探索实践,建构新知

    1.认识尺。

    小朋友都有学生尺,(指着尺)这也有一把,是一把放大的尺。

    观察一下,尺上都有什么?也可以看看自己的尺。

    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数)有哪些数?读一读。

    还有呢?

    (生:有线)这些线都一样长吗?有的——长,有的——短,这些长短不一的线是刻度。

    每条长刻度下面都对着一个数。刻度0表示起点。(这是刻度1,这是刻度5)

    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了什么?

    (生:字母)(板书:cm)cm是英文字母,表示厘米,(板书: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今天咱们就来认识这个新朋友。板书(认识)

    2.认识厘米。

    (1)看这把放大的尺,从刻度0到刻度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瞧,(课件演示1厘米长度)这就是1厘米。

    真正的1厘米有多长?你能在自己的尺上找到吗?

    自己说说是从刻度几到刻度几的长度是1厘米。

    还有谁找得不同,但也是1厘米?

    (3—4人)指名说一说。(师注意纠正第一个学生:从刻度几到刻度几之间的长度是几厘米。)学生说的同时,教师在投影上指出来。

    (停一会儿)你们有没有发现,每相邻两个数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指着课件)

    (2)1厘米到底有多长,咱们用小手来比划比划?

    这个小正方体每条边的长正好都是1厘米,用大拇指和食指轻轻拿住它,手指不能动,哦,轻轻抽开它,瞧,两个手指之间的距离就是1厘米。自己试一试。

    把你比划出的1厘米放到尺上比一比,手指不能动,再拿一看。

    (3)好,放下手,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再用手比划比划,放到尺上看一看你比划得准不准。

    (4)小朋友都能比划出1厘米了,找找咱们周围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学生说到的第一第二个教师拿出尺帮他量一量。)

    小朋友们观察得真仔细,你们有没有留意到,咱们手指的宽度大约也是——1厘米。(拿出尺放到手指上)

    3、认识几厘米。

    我们知道1厘米有多长了,2厘米呢?到尺上找一找。

    你为什么认为它是2厘米?(如果学生说不出来,师自己说。)

    有2个1厘米,就是2厘米。

    还有谁也找到2厘米了?(指名学生回答,2个)

    伸出小手比划出2厘米。

    小朋友比划得挺准确的,你还能找到几厘米?指着尺子说给同桌听听。

    (学生说了3厘米)你怎么找到的?有3个1厘米是3厘米。

    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①(都从0开始)你们为什么都从刻度0开始?

    ②(不是从0开始的)你数得真仔细,从刻度8到刻度15是7厘米。(数一数)还有谁也找到8厘米了?哪种方法更好?

    ③(找的短的)还有谁找得长一些?

    看来,从刻度0到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我们一般都从刻度0开始看起,这样非常方便!

    (6)看,这枝铅笔长几厘米?你是怎么看的?线段呢?

    (7)刚才小朋友认识了1厘米,还知道看几厘米时一般从尺的刻度0开始。现在厘米和尺是咱们的好朋友了吗?和咱们的好朋友唱首歌,怎么样?请出咱们的好朋友。(师也拿出尺和cm卡片)

    4、课间活动:唱《找朋友》

    (师举起cm卡片)还把它送回去。(示意学生放回抽屉)

    咱们认识了直尺、厘米,现在和好朋友玩个闯关游戏好吗?

    5、第一关:量一量。(课件出示)

    (1)准备好了吗?(停一下)

    (出示学具三角形)

    用尺量量这条最长的边是几厘米。把你的方法和同桌小朋友说说。

    谁想上来量。

    (没有对准0的)老是看到有的小朋友这样量,你有什么意见?

    (一般把刻度0对准线段的一个端,看另一个端对准几就是几厘米。)

    (2)(师举起纸)再量一量方格纸的长边是几厘米,比比看,谁量得又快又准。

    (放歪,师随意把尺往方格纸上一放。)尺子这样摆行不行?尺要放平

    小朋友觉得在量长度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板书:量:对准放平。)

    (3)再来量一量手掌宽和一拃长。(出示:手掌,一拃)量手掌宽时要五指并拢,从最宽的地方,平平地量。

    那你看这个手掌宽大约是几厘米?说说你的想法。正好6厘米吗?(更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6厘米。

    如果比6厘米多一点点呢?接近几厘米可以说大约几厘米。

    (4)你能像图上这样量自己手掌和一拃大约是几厘米吗?

    自己量一量,写下来。(师下去指导学生量)

    这就是咱们身上的尺,每个小朋友手不一样,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就象老裁缝和小裁缝,他们的一拃也不同,咱们要记住自己身上的尺。读一读,记一记。

    真棒,恭喜你们顺利闯过第一关,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你们。(课件演示)(耶!)下面进入第二关。

    6、第二关,画一画。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切换视频)

    画完后,自己量一量,检查一下是不是4厘米。

    谁想画看?一边画一边说。

    这是放大的4厘米,真正的4厘米只有这么长。(指着学生作业)

    (2)再画一条比它长3厘米的线段。你画了多长?

    同桌交换,互相量量,画对的,给他画一个五角星,夸夸他。

    7、第三关估一估。

    小朋友真能干,顺利闯过第二关,放个鞭炮庆祝一下。(耶)有没有信心接受新的挑战?

    (1)小朋友还记得第一关量的身上的尺了吗?有哪些身上的尺?(手掌宽、一拃长、食指宽)记住身上的尺了吗?

    咱们来做个游戏好吗?比眼力。

    先把尺藏好,放到抽屉里。

    (等学生收拾好,注意力都集中后,再开始)

    估一估这块橡皮大约有多长?

    说说你是怎么估计的。(指名回答)(板书学生答案)

    小朋友,你们看他会用自己身上的尺或刚才量过的东西帮自己估计,真会动脑筋。

    (也可以借助对1厘米或2厘米的认识进行估计。)

    老师帮小朋友量一量?(板书正确答案:6厘米)(指名学生回答)

    一般前后相差不超过2厘米的,比较接近的都称得上是估计高手。是估计高手的请举手,真棒。

    (2)小朋友们,你们都会估计了吗?没有尺,可以怎么办?用这样的方法自己试一试,好吗?

    咱们估计2个,(出示课件表格)估计自己的中指长和数学术封面短边的长,把估计的结果填在这2个括号里。

    小朋友估计得怎么样呢?拿出尺来量一量。

    (把学生作业放到投影上)看他估计得怎么样?(如果相差远:没关系,咱们刚估计了2个,以后多观察,估计能力会越来越强。

    这次估计得比较接近,是估计高手的站起来,把最热烈的掌声送给自己。

    小朋友,咱们第三关也过了,(课件演示放礼花)耶!

    四、全课,拓展延伸

    今天咱们和谁交了朋友?这个新朋友能帮我们干什么?(量物体长度)

    小朋友都量了什么的长度?你还想量什么?自己量一量。

    给老师帮帮忙,量量教室的长好不好?怎么了?

    看来,用厘米做单位是量一些比较——(短)的物体。

    量比较长的物体还要用到其他的长度单位。还想再继续研究吗?

    课后: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9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思考过程中学会探究图形特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互相交流,互相帮助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

    学会探究图形特征的方法。

    教 法:

    演示法、归纳法、启发法。

    学 法:

    操作法、总结法、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法。

    教 具:

    钉子板、长方形和正方形纸各一张、课件。

    学 具:

    长方形和正方形纸个一张、方格纸、直尺、三角板、小棒、彩笔。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思

    1、创设情景:智慧树上智慧果,智慧树下你和我,智慧树前做游戏,欢乐多又多。(师唱前一句,引导学生拍手跟唱后三句。目的在于创设学生熟悉的智慧树栏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智慧树栏目。)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看智慧树栏目吗?

    生齐答:喜欢!

    师: 红果果姐姐给我们出了一道数学题(课件出示):机器人身上有哪些平面图形?

    生回答: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师:请同学们具体说一说哪部分是长方形?哪部分是正方形?生回答:嘴、脖子、胳膊、身子、腿是长方形。头、手、脚是 正方形。

    师: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生1:桌子、凳子、黑板是长方形。

    生2:地板砖、手帕是正方形。

    生3:铅笔盒的面。

    生4:教室窗户上的玻璃表面。

    师重点强调某一物体的面,例如桌子的面、凳子的面、黑板的面等。有些学生找的物体的面是近似的长方形或正方形,应强调有些,例如有些铅笔盒的面是长方形的等。只要学生回答的正确或接近正确就应给以不同方式的鼓励。例如你观察的真仔细,你的眼力真准,你表述的很完整等等。

    2、小结导入:原来生活中有这么多长方形、正方形,其实数学就在我们周围。前边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继续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板书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

    (一)、自主探究长方形的特征

    师: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按要求操作:(课件出示)

    1、数一数长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生: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

    2、用直尺量一量长方形的边,你能发现什么?

    生1:上边、下边都是8厘米,左边、右边都是4厘米。

    生2:上边、下边都是7厘米,左边、右边都是3厘米。

    生3:上边、下边相等,左边、右边相等。

    师:上边、下边我们叫做对边,左边、右边也叫做对边。所以我们说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接着课件出示:你能用折一折的方法验证刚才的发现吗?

    生独立操作后上台演示。

    师再演示一边重点强调两边重合。(接着课件演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3、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的角,你能发现什么?

    生1:4个角都与三角板(或直尺)的直角相等。

    生2:4个角都相等。

    生3:4个角都是直角。

    接着课件演示,进一步验证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二)归纳自主探究的方法

    1、学生自己归纳探究方法。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的?

    生:用数一数的方法。

    师:我们又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对边相等的?

    生:用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

    师:我们又用什么方法知道长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的?

    生:用比一比的方法。

    师:我们刚才用数一数的方法可知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用量一量或折一折的方法可知长方形对边相等,用比一比的方法可知长方形4个角都是直角。(师边总结边课件出示)

    数一数:4条边4个角

    量一量:对边相等

    比一比:4个角都是直角

    (三)合作探究正方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下面我们用刚才的方法来探究正方形有什么样的特征,好吗?

    生:好!

    1、(课件出示要求)

    探究方式:小组合作交流。

    探究方法:数一数、量一量或折一折、比一比。

    探究时间:三分钟。

    探究内容:①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几个角?

    ②量一量正方形每条边的长度,你能发现

    什么?(折一折)

    ③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正方形的角,

    你能发现什么?

    2、小组合作交流。(4人一组,由组长负责)

    3、小组代表汇报。

    生1:我们组认为: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4条边都一样,4个角都是直角。

    生2:我们组认为: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师:(对于以上答案都要给予肯定)谁能用折一折的方法来验证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

    生上台演示。

    师再演示一遍重点强调4条边都重合。

    接着用课件进行演示,进一步验证学生们合作探究的正方形的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四)总结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数一数、量一量或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进一步探究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谁能完整地告诉大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1、 学生总结。

    2、 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

    长方形:4条边,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正方形:4条边,对边相等(并且4条边都等);

    4个角都是直角。

    3、 同桌两人互相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4、 过渡语:同学们对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那么绿泡泡哥哥也想考考你们了!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齐答:有!

    师:好,请同学们勇闯第一关:旗开得胜,马到成功!

    二、 拓展应用

    (课件出示)我会填:(独立思考,指名回答,强调学生把题读完整,师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答案)

    1、长方形有(4)条边,(4)个角;对边(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1、 正方形有(4)条边,(4)个角;(4)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

    师对回答的学生要及时的给予鼓励,例如你真棒!第一关你已成功闯过!你真是小勇士等。接下来请同学们巧夺第二关:慧眼识图,眼疾手快!(课件出示)

    第二关:慧眼识图,眼疾手快!

    判断下列各图是不是长方形、正方形?

    形式:采取开火车的方式进行,同桌一人回答是或不是,一人判断正确或错误,个别地方教师适当要求学生说:为什么?例如图5为什么不是长方形?等。

    师在学生回答完毕后,说:能独立闯过这一关的同学给自己以掌声鼓励。生拍手说:嘿!嘿!我真棒!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胜利闯过两关了,还想不想继续闯关?

    生:想!

    师:那么请同学们接着挑战第三关:手脑并用,心灵手巧!(课件出示)第三关:手脑并用,心灵手巧!

    1、照下图在钉子板上围长方形和正方形。

    形式:找学生在钉子板上围,其他学生认真观察,判断。

    2、我能用小手摆出漂亮的图形。

    用同样长的小棒摆一个正方形和一个长方形。

    ①学生独立用小棒拼摆。

    ②上台演示,并说说摆的是什么图形,用了几根小棒,为什么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③评价:小手真巧!思维真明了!

    3、我能用小手画出美丽的图形。

    在方格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①学生独立用彩笔在方格纸上画。

    ②上台展示作品。

    ③评价:色彩多鲜艳!大小多匀称!线条多专业!

    4、我会动脑折出最大的正方形。用一张长方形纸折出一个最大的正方形。

    ①学生独立折。

    ②互相帮助折。

    ③找个别学生演示折的过程。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智取第四关:团结协作,智中取胜!

    (课件出示)

    第四关:团结协作,智中取胜!

    长方形有( )个,正方形有( )个

    形式:小组合作交流。

    要求:先具体指出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再数一数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有几个?

    生1:长方形有4个,正方形有3个。

    生2:长方形有6个,正方形有3个。

    师:同学们到底哪组数得对呢?请看大屏幕(课件演示)数对的同学给自己以掌声鼓励!

    过渡语:同学们真聪明!连闯4关,小刺猬咕咚都想问候大家了:你们学的快乐吗?

    生:快乐!

    师:为什么快乐?

    生1: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生2:我学会了用数一数、量一量或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学习数学知识。

    生3:

    生4:

    四、总结收获

    同学们,这节课你们的收获真不少!老师从你们那里也学到很多知识,我也很快乐,谢谢大家!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计算方法,能熟练的进行竖式计算。

    1.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和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对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的体验,体会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21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2.2 教学难点:

    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的计算。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小朋友们想不想参观参博物馆啊?

    生:想。

    师:就让我们和这些同学一起出发吧!

    二、新知探究

    (一)1、观察情境图,从图中你知道了那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后可用表格的形式出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生小组内交流,然后汇报,师选择性的板书例1的问题。

    (二)学习例1

    (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一共多少人?

    1、学生列出算式:35+2

    师:为什么用加法?

    只要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把二(1)班学生和本班带队老师数合起来”就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怎样计算35+2=?借助手里的小棒试一试。

    生独立完成。

    组织汇报: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我先算5+2=7,再算30+7=37

    生2:我是通过摆小棒算出来的,先摆3捆和5根,再摆2根,5根和2根合起来是7根,7根与原来的3捆合起来就是37根。

    3、学习竖式

    师生一起拿出计数器,师一边操作一边讲解竖式的写法,

    师:你认为应该从什么数位开始计算?同桌的小朋友开始议一议。

    生说自己的看法。

    小结:为了以后计算进位加法,我们在竖式计算时,都从各位开始计算。个位上是5+2=7,7应该对齐个位,十位上的3要写在横线下面,对齐十位。

    小组讨论加法竖式计算时,应怎样对齐?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

    明确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可以归纳为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三)学习例2

    1、课件出示情境图。

    师:因为博物馆比较远,我们给小朋友们准备了能乘坐70人的大客车,大家想一想应该哪两个班做一辆车呢?

    如果我们让二(1)班和二(2)班同学合乘一辆车,二(3)班和二(4)班同学合乘一辆车可以吗?

    我们先来看看二(1)班和二(2)班同学可不可以合乘一辆车,请列出算式。(板书:35+32)

    2、同学们,能不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计算一下。

    学生自由算,老师巡视,适时帮助学困生。

    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算法:

    生1:口算法。

    生2:摆小棒法。

    3、合作解决竖式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篇11

    教学目标:

    1、 通过回答与“可爱的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掌握已学过的口诀,进一步熟悉3的乘法口诀。

    2、 能利用口诀正确、熟练地计算。

    3、 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教学重点:

    熟练地运用乘法口诀准确地计算。

    教学难点:

    学会看图提出问题,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用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故事导入)

    池塘里有一群可爱的小蝌蚪,大脑袋,黑灰色的身子,甩着长长的尾巴快活地游来游去。

    小蝌蚪想快快长大,它们每天都学习文化知识,希望早点找到妈妈,回到妈妈的身边……

    二、利用所学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

    一群小蝌蚪离开妈妈太久了,心里非常想念自己的妈妈,它们在池塘里四处寻找,可是忘记了妈妈的模样,怎么也找不到。请小朋友帮忙把小蝌蚪送回妈妈的身边,好吗?

    1、 连一连

    汇报交流,说一说是怎么想的,集体订正。

    你们真了不起,做了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青蛙妈妈带着小蝌蚪在岸边向我们招手,表示谢意呢!

    2、 比一比(渗透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德育教育)

    (1) 谈话:请观察教材中的图,两只青蛙要过河,他们要比一比谁先到达对岸。同桌之间各代表一只青蛙比一比。

    (同桌之间互相比赛,优胜者得到一个学习小五星,汇报结果,说出用的是哪一句口诀。)

    (2) 学生做,教师巡视

    (3) 汇报订正

    3、 算一算

    (1)读题:每只青蛙吃9只害虫,3只青蛙吃几只害虫?

    (2)请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允许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算法。

    (3)汇报订正

    进行环保教育:青蛙是捕捉害虫的能手,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三、提高练习

    1、 完成第1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 把口诀补充完整。

    二三( ) 三九( ) 五八( ) ( )八二十四

    ( )五一十 ( )七三十五 ( )七二十一 二( )十六

    3、 想一想,填一填,能填几个就填几个。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 = 12 □×□ = 18

    4、 完成第3、4题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进行了关于2、3、5的乘法口诀的练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

    练习有关练习。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2、3、5乘法口诀的巩固课,教材通过与小青蛙有关的三个问题进行已学过的乘法口诀的巩固练习,大部分学生都能熟背下来口诀,并运用到式子中,课堂气氛活跃,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