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文档大全 > 正文

    端午粽教案3篇

    时间:2023-06-24 18:20:04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端午粽教案3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端午粽教案的文章3篇, 供大家参考选择。

    端午粽教案篇1

    设计说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本文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教学目标:

    1、认识“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

    2、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预习生字,做字卡。(学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设计意图: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 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设计意图: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预设:外婆包的粽子有: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2)书写方法:上横短,下横长,中间一口要扁些。

    设计意图:本环节运用了多种方法阅读课文: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识字教学与阅读相结合,体会汉字在文中所表述的含义。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

    3.作业布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通过梳理课文内容,培养学生总结能力;作业布置,通过朗读感受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找动物。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 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的。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5)词语填空读课文。

    ①课件出示: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__枣。

    预设: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教师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你们认识它们吗?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端午粽教案篇2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是传统节日及相关来历、风俗。

    2、感知粽子的形状和品种,鼓励幼儿间交流合作。

    3、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将幼儿可爱的一面展现出来。

    活动准备

    1、故事录音。

    2、各种形状的粽子,粽叶若干、米、皮筋、点心盘、毛巾等。

    活动过程

    一、引出粽子

    T:小朋友你们知道端午节吗?谁能告诉我端午节是什么时候?在这一天,我们会吃什么?(粽子)

    今天老师也为小朋友带来了很多的粽子,请你拿一个看一看,摸一摸、想一想,你手里拿的粽子像什么?并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小结:粽子的形状真有趣!

    二、品尝粽子

    1、认识粽叶。

    T:粽子的形状真有趣,我们来闻一闻,香吗?你们知道这阵清香来自哪儿?是从粽子外面的这片叶子上散发出来的,它叫粽叶。

    2、幼儿品尝。

    T:你们吃过粽子吗?你吃过哪些粽子?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很多的粽子,我们来吃吃看,跟你吃过的一样吗?

    3、幼儿讲述粽子的馅及它的味道。

    小结:原来粽子的品种这么丰富啊!

    三、讲述“粽子”故事

    1、你们知道端午节这一天为什么吃粽子吗?我们一起来听一段故事,听完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2、幼儿欣赏故事内容。

    大约在公元前三四零年的战国时代,屈原出生在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里。他青年时代就有着出色的才干,踏进楚国朝廷不久,便受到赏识,当了[左徒]这一仅次于宰相的大官。但是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他在流放途中,走遍了现在湖南、湖北的许多地方,写下了许多充满爱国忧民感情的诗篇。后来楚国亡了,屈原心裹有说不出的痛苦,便来到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了。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3、提问。

    ①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

    ②端午节这一天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活动啊?

    四、制作粽子

    T:今天,我们一起来学包粽子好不好?

    老师交代要求:

    请每个小朋友拿一片粽叶,放入一点米,不管小朋友包什么形状的粽子,只要里面的米不漏出,你包的粽子就成功了,注意了我们可不能浪费,不要把米弄到地上。

    活动延伸

    请将小朋友包好的粽子拿到食堂,请厨师蒸好后小朋友品尝自己包的粽子。

    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端午粽教案篇3

    分析教材:

    在全园性的民族文化主题活动中,根据托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对食物比较敏感,我们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为切口,以节日食品为代表,选择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节日,生成系列主题活动“热热闹闹元宵节”、“香香甜甜粽子节”、“团团圆圆中秋节”。最近根据时令季节即将进入“香香甜甜粽子节”主题。粽子Party是这个主题结束阶段的综合活动,整合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此活动创设了Party这个情境,有音乐、有食品、有游戏活动,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观察法、体验法、游戏法等,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感受浓厚的节日气氛。

    活动目标:

    1、能清楚地说出粽子的种类和味道。

    2、通过品尝、装饰等活动,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习俗,感受浓厚的节日气氛。

    3、能积极参与游戏活动,大胆表现。

    4、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过程:

    1、品尝粽子。

    1)出示粽子,提问:这是什么节日的食品?粽子象什么?粽子是用什么做出来的(棕叶、糯米)?

    2)以自助餐的形式品尝各种粽子,说出粽子的种类和味道(甜、香、软)

    ——与同伴、教师互动

    2、游戏活动——与同伴、教师互动。

    1)穿戴粽叶服饰(准备好的裙子、头饰、披肩等)

    2)装饰香包、挂香包

    3)将咸鸭蛋放进网兜并挂戴

    4)鸭蛋滚画(浅色色粉纸、单独滚、同伴间对滚)

    3、活动达到高潮并结束。

    播放已学过的一首关于粽子节的一首歌,滚画作品贴在后面作背景,集体进行歌表演。

    活动反思:

    活动中,孩子们运用多种感官:想、看、说、听,自己讲述粽子的大小、形状等不同特征,教师在旁加以鼓励,能使孩子原有的经验得到梳理。 活动里我提供粽子实物让孩子观察,这样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掌握粽子的多种形状,大小区分等特征,给孩子以直观的感性经验。知识丰富后给孩子们品尝我准备好的几个品种的粽子,孩子们看着飘溢清香粽子有说不出的高兴,他们品尝不同粽子的同时也在一边议论平时吃过的粽子有什么形状的,有什么味道的,还有馅儿又放有什么的。粽子的故事由来,教师充分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由孩子自由说说,教师不做肯定与否定,而是对孩子加以鼓励。最后再由老师对故事由来的小结,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热爱生活,对家乡的特产喜爱。我作为教育者,在活动中起到主导的作用,适时、适宜的引导孩子掌握知识。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