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全部考试 > 正文

    改革开放后中国精神病患者增加10倍

    时间:2020-08-26 10:52:04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自1991年始,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和政府有关部门按照“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途径、方式和方法,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实践。经过努力,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已从一个摸索、总结经验的阶段逐步发展到形成一套较为完整工作模式、有较为完善工作方法的稳步发展阶段,取得了显著成效。通过十年的探索与实践表明,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符合中国内地实际,行之有效。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精神卫生面临严峻形势,由于社会变革、竞争加剧、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精神病患病率由五十年代的2.7‰上升到七十年代的5.4‰、八十年代的11.1‰、九十年代的13.47‰,精神病患者已达1600多万人,其中精神分裂症患者占半数左右。精神疾病已成为当前中国疾病分类中较为严重的一类疾病。按照国际上衡量健康状况的伤残调整年指标(DALY)评价各类疾病的总体负担,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已超过了心脑血管、呼吸系统及恶性肿瘤等疾患(WHO,1998年)。各类精神问题约占疾病总负担的1/5,即占全部疾病和外伤所致残疾及劳动力丧失的1/5。世界前十种致残的主要疾病中有五种与精神疾病有关。

    目前中国有精神病院600多所,床位11万张,精神科医生近1.3万人,每年仅能收治住院精神病患者30万人次。大量精神病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康复,精神卫生问题成为与发展过程相伴而生的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

    导致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精神卫生工作力量不足,医务人员缺乏,社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与日益增长的需求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二是,传统的治疗方法比较单一、方式比较封闭,主要靠专业机构和药物,缺少综合防治康复措施;三是,

    由于歧视、偏见依然存在,缺乏对精神疾患的科学认识,精神病患者难以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甚至被关锁和禁锢。

    严峻的形势,迫使我们探索新的途径和更有效的方法。

    二、现状

    (一)目前政策执行情况及取得的成效

    1991年,中国政府制定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八五”计划纲要(1991—1995年)》,卫生部、民政部、公安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联合制定了与其配套的《全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八五”实施方案》。依据计划,全国每省各选一个城市和一个县,在覆盖7000万人口的地区,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试点。经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特别是各省和试点地区各级政府、有关部门的认真组织及广大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积极工作,不仅取得十分显著的成效,而且探索并初步形成了“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工作模式。随即,政府又制定实施《中国残疾人事业“九五”计划纲要(19 96—2000年)》及其《精神病防治康复“九五”实施方案》,在覆盖2亿人口的243个市县推行“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据2000年统计,为1,225,506名重性精神病患者建档立卡,对其中1,139,749人进行监护,监护率达93.0%;精神病患者显好率为71.6%、社会参与率62.7%,肇事率由近8%下降到0. 21%;培训各级管理人员、医务人员、康复人员、社会工作者等精神保健工作者1 6万人次,建立工疗站2609个,设家庭病床11万多张次,解除关锁近3万人,还救济7万多名贫困患者。据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13个市的社区治疗康复效果两年跟踪观察,92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年均复发次数从0.36次降至0.09次、住院次数从0.24次降至0.09次。

    2001年,中国政府又制定了《中国残疾人事业“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及《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五”实施方案》,“十五”期间将在覆盖4亿人口的551个市、县,大规模地开展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将使240万名精神病患者得到治疗与康复服务。

    (二)工作模式

    中国内地推行的工作模式为“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模式。

    精神病防治康复,是业务广泛、多学科、跨部门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综合性;精神病患者是人,必须置于对他开放的社会之中。“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是符合科学、体现人道、齐抓共管的有效模式,有深刻、丰富的内涵,已经成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基本工作方针。这一方针渗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各个方面,不仅体现在防治康复方法,还体现在组织管理体系、治疗康复工作系统,乃至对病患者的管理。

    “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三者相互关联、互为补充,既涉及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诸多环节,又各有侧重。组织管理体系和治疗康复工作系统注重社会化,防治康复方法强调综合性,对病患者管理方式突出开放式。

    为明了并突出重点,也可将这一方针简洁概括为“社会化的工作体系,综合性的防治措施,开放式的管理”。

    (三)关于组织管理体系

    做好这项工作,要完善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尽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体系,采取社会化的工作方式。

    开展精防康复工作地区的各级政府,都将精神病防治康复列入工作议程,加强了领导,制定了实施方案,增加了投入;各省、市、县、街道、乡镇、居(村)委会及千人以上单位层层建立了协调机构——精防康复领导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日常工

    作。各级精防康复领导小组由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卫生、民政、公安、残联、财政、计划、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组成,综合协调和组织本地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有关部门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协调运作,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四)关于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系统

    这些地区,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作用和社区结构的优势,建立了以精神病院、综合医院精神科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系统,承担为精神病患者治疗康复的职能。医疗机构负责区分患者病况,提出治疗方案,收治重症患者,深入社区指导,建立家庭病床并定期巡访,积极开展院外服务;社区组织、社区卫生服务网、社区服务网、治安防范网、残疾人组织网,组织调查摸底、建档立卡,宣传动员社会,积极开展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服务,建立工疗站、车间、农场,组织社会就业,促进和帮助病患者参与社会生活,并进行检查、评估;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和千人以上单位与家庭相结合设立精神病人看护组,承担精神病患者的看护、服务和家庭康复,记录病情、督促服药、疏导心理、解决困难、防范自伤与肇事,并视病情做好向医疗机构的转介。

    完善了精神病防治康复技术指导网络。由专家组成了全国精防技术指导组;各省、市、县成立技术指导组,指定一所专业机构作为本地的技术指导中心并设立社会防治科,承担社区精神病防治康复的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并为社区精神病患者服务;街道、乡镇、居(村)民委员会及千人以上单位,也设立专、兼职精防医生,指导基层精防康复人员开展工作。

    (五)关于防治康复方法

    这些地区的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系统,注意宣传普及精神卫生知识;遵循尽可能使患者在社区接受治疗康复的原则,针对不同病况分别通过住院、家庭病床、门诊、家庭看护等形式,对重度急性期患者采取住院治疗,对病情较重且不稳定、无条件

    住院的患者设立家庭病床由医生巡诊,其它患者由看护组在家庭看护治疗;采取药物治疗,心理疏导,社会服务,工疗、农疗、娱疗、体疗和生活自理、职业技能、社会适应能力训练等综合防治康复措施;对精神病患者实行开放式管理,解除关锁与禁锢,不采取非治疗性约束;帮助其回归社会正常生活。

    三、存在问题

    (一)覆盖范围相对于整个中国来说仍然比较小。

    “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从“八五”覆盖7000万人口的6 4个市县,到“九五”覆盖2亿人口的243个市县,发展到“十五”在全国覆盖4亿人口的551个市县推广,可以说是世界社区精神卫生史上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一次社会实践,但这还仅仅占中国不到1/3地区,更多的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的精神病患者仍不能得到良好的治疗与康复服务。

    (二)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发展不平衡。

    由于受政府重视程度、技术条件、经济状况等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内地地区与地区之间、同一地区不同市县之间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地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已经纳入政府各个部门的日常工作,形成了长期、有效的工作机制,精神病患者能够得到基本的治疗与康复服务;然而也有一些地区精防康复工作无论从网络建设、服务内容与质量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有的甚至处于停滞状态。

    (三)精神病防治康复管理、专业技术及康复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精神病防治康复的效果如何与人员素质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精防康复工作的开展和工作内涵质量的提高。目前大多数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人员特别是管理人员对“社会化、综合性、开放式”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模式的工作程

    序、工作方法、工作内容比较了解。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些管理人员不熟悉精神病防治康复专业技术基本常识,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具体指导基层工作;专业技术人员不熟悉整个精防康复工作整体运转情况。另外,基层康复人员以及患者家属治疗康复基本常识欠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康复效果。

    (四)贫困精神病人治疗康复及精神康复者就业难问题日显突出。

    贫困精神病患者治疗康复问题是一直困扰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开展的一个棘手问题,由于大多数精神病患者需要长期或终身服药,因病致贫,因贫治不起病的现象十分普遍,特别是国家实行医疗改革制度以后,这一问题将更加突出。如何解决贫困精神病患者治疗康复问题,为他们提供基本的治疗康复服务,也是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虽然一些地区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问题,采取各级政府“分级负担”、建立“精神康复”基金、为贫困患者“免费送医送药”等措施,但从全国整体来看,贫困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康复费用问题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

    随着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不断深入,精神病人的治疗康复效果越来越明显,精神康复者越来越多,精神康复者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解决不好精神康复者回归社会的问题,既不利于康复者自身的康复效果的稳定,也影响着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五)康复形式单一,不能满足精神病患者的康复需求。

    在“八五”“九五”期间,虽然各地总结出许多精神病人不同类型的康复形式,在家庭康复的基础上,形成了工疗站、农疗基地、日托站、托管中心、老人护理院、社区康复站等多种形式的康复模式,为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但相对于日益增长的精神病人的康复需求来说,无论从形式、内容上,还是从服务的质量、数量上仍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六)工疗站的生存与发展面临诸多困难。

    主要表现在:工疗站的作用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政府在工疗站的建设中缺少政策扶持,大部分工疗站经济效益不好,处于维持或难于维持状态,仅有少部分的工疗站(农疗站)有自己的工疗项目,工疗项目大多以简单加工产品为主,如组装灯泡、圆珠笔、手电筒,糊纸盒,制作玩具等。根据1998年对全国10省21个市县29个工疗站的调查表明,83%的工疗站勉强维持,仅有17%的工疗站效益比较好。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