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考试真题 > 正文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从旧知探究新知,平实而有效数学方法

    时间:2021-03-22 07:43:14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案——从旧知探究新知,平实而有效的数学方法

    一、课前思考

    刚接触新带的六年级同学时,我的学生发出这样的感叹。语文还是好学多了,只要你下点工夫记记,再把作文写好点,八九十分好考得很。但是数学太难了,千变万化的,记没什么用,做也没什么用。不知道用什么方法去学好它。并且很多老师也觉得,感觉数学课上得并不是不好,效果也不错,但是怎么一做作业或者考试就问题百出?如今的数学好象真的变成模模糊糊一大片了。

    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不少老师碰到过这样的问题,当情境导入、游戏进行时同学们群情激昂,一到知识呈现和抽象理论时却热情顿失。有时老师也感觉前面的导入和游戏的巩固是不是多余的了?怎么同学们自己归纳总结时却一个都抽象不出来呢?所以就导致最后的结论还是由老师急急忙忙地总结出来了,探究又流于形式了。

    在这里我觉得对于课本的内涵老师还得深入地进行钻研和参悟,并且要真正了解编者的意图。新的教材具有跳跃性、分散性、情境化,与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连贯性、规范化好象是冲突的。老师自己把握不准,盲目开发很容易造成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遗漏。

    在北师大版第11册第23页的百分数应用(一)的教学中我

    就我的一点小体会与大家谈谈。

    看课本的内容这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增加百分之几的含义。教材的编写是利用线段图的直观的方法让学生来理解掌握的。备课的时候我打算先从制作冰块这一情境导入,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动手画出线段图,再说出由线段图中增加的部分是多少,然后总结出增加百分之几的含义,最后拓展得出减少百分之几的含义。后来听了同年级老师的一堂课,对这一节课我又有了新的上法。

    学生原来已经学过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算法,所以教这节课时我就始终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二、课堂实施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展示,在寒冷的冬天我们在户外放上一盆水,水会结成冰,同学们发现一个细微的变化没有?水变成冰后体积会怎么样?(在课前可布置学生将某一容器的水放在冰箱冷冻室里观察变化,同学们就比较容易得出结论了。)

    2、课件出示应用题。盒子中有45立方厘米的水,结成冰后,冰的体积约为50立方厘米.冰的体积比原来水的体积约增加了百分之几?

    师:同学们能根据题目的意思把线段图画出来吗?

    生:没问题.

    (二)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看看线段图,说说你的发现。

    生1:冰的体积大所以冰的线段画长点。

    生2:我知道冰的体积比水的体积增加了5立方厘米。

    生3:我还看出了冰的体积是水的50/45。

    师:同学们都看得非常仔细。我们原来学过了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算法,你们还记得吗?

    生:当然记得啦。就是用一个数去除以另一个数。

    师:那我们看看这道题,可以从原来学过的知识来理解吗?怎样理解呢?同学们互相讨论一下在告诉老师好吗?

    生讨论。

    点名学生代表回答。

    生1:可以这样做。用冰的体积除以水的体积,我们原来学过冰相对与水来说是一个变化的量,所以水可以看作是单位1 的量。然后我们知道冰的体积是水的体积的几分之几。再减去1就知道增加几分之几了?

    生2:我也觉得应该用冰除以水,我们学过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用一个数除以另一个数,所以冰的体积除以水的体积的几分之几必须先求出来,然后再减去水的体积就可以了。

    生3:我觉得先可以求出增加了多少,然后再求出增加的是水的几分之几就可以了。

    师:同学们原来的数学学得可真好,能把这道题转化成原来

    所学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问题了。那现在求的是百分之几,同学们能化出来吗?

    鼓励同学们根据刚才两种思路列式计算。在这里教师始终是在抛砖引玉。利用学生的旧知探究新知,同学们在学习新知识时不觉得困难并且激发了探索的兴趣。但是仅仅停留在这里还是不够的。

    (三)、继续深究

    师:我们知道了这节课所学的跟原来是有很大的联系的。那同学们说说,我们解关于增加百分之几的应该题的关键是什么吗?同桌之间说说看。

    生:因为这样的题目关键是求增加的是谁的百分之几那么谁是单位 1 的量呢?很重要。

    师:说得很好!就象咱们上面这道题,增加的部分同学们都知道,但是增加的部分除以冰还是除以水呢?关键是看谁是单位1 的量,那我们怎么确定单位1 的量呢?

    生:一般后面那个量就是单位 1 的量?

    师:能说准确点吗?

    生:我认为题目中说的谁比谁增加多少,比字后面的那个量一般可以看作是单位1 的量。

    师:这个同学真是太棒了!

    师:我们学了增加百分之几那减少百分之几又怎么理解呢?课件出示课本第23页的试一试。电饭煲的原价是220元,

    现价是160元,电饭煲的价格降低了百分之几?(百分号前保留一位小数)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的想法。

    生:我觉得可以象上一道题那样先求出减少多少,然后再求减少的是原来的百分之几。

    师:说得很好,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生:原价看作单位1 ,先求现价是原价的百分之几,再用1去减这个百分之几就可以了。

    通过延伸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百分数应用中增加百分之几和减少百分之几的含义。

    (四)抽象总结

    比较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增加(或者减少)几分之几两种说法。同学们自己交流总结。

    生1:我觉得今天所学的可以当作也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来算,只不过增加的要减去1,减少的要用1去减。

    生2:我觉得我也是从原来知识来理解这种百分数的应用题的,只不过我是这样理解的,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我理解为增加或减少的是原来的几分之几也就比原来的问题多了一步,就是先求出增加多少或减少多少了。

    通过已有的经验同学们很容易做出这样的总结。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

    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三、教后畅想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

    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就拿这节课来说如果老师单纯地先教学生怎么理解题目的

    意思,再讲解增加百分之几的含义,同学们可能会觉得枯燥无味,兴致不高。但是这里改变一下观念,始终引导学生从旧的知识探求新知,把抽象的数学概念让学生由旧知中总结概括出来。尽管课堂上没有热热闹闹的道具,轰轰烈烈的游戏,只有平平实实的探究,但是学生依旧兴趣很浓,并且学得非常轻松。教学中教师始终组织引导学生往已有的知识上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我觉得课改并不是弄得课堂热闹非凡,精彩纷呈。并且课改也不能完全丢弃原来好的思考方法。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要始终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

    机会,让学生真正积极地投入到数学活动中去,还要注意把活动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或者已有的经验联系起来。不同年龄层次的要有不同的数学活动,不要那些虚假的活跃,不要那些盲目的活动,不要那些散乱的活动,不要那些放任自流的活动。有时平实的往往是最有效的。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

    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