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考试真题 > 正文

    慈母情深-微课设计

    时间:2020-10-08 07:32:03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慈母情深》微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2品读环境描写和人物细节描写的重点语段,了解母亲工作的艰辛及母亲对“我”读书的支持。

    3.感受慈母情深,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和崇敬之情。

    教学准备:PPT课件

    课时分配:8分钟教学方法:录屏型教学类型:讲授型

    教学过程:

    1.片头::(20秒以内)本文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小说《母亲》中的节选。课文记叙了

    母亲在极其艰难的生活条件下,省吃俭用,支持和鼓励“我”读课外书的故事,

    表现了慈母对孩子的深情,以及孩子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2.了解作者(PPT演示):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作

    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

    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中

    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

    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

    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3. 2.了解作者(PPT演示):梁晓声,当代作家.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梁晓声的创

    作以小说为主,现已创作长篇小说六部.其作品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

    英、日、法、俄等国文字.著有短篇小说集《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死神》,

    中篇小说集《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

    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

    雪》分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结尾:(10秒以内)今天的微课就讲到这,谢谢聆听。

    慈母情深片断赏析理解内容与体验表达方式同构共生

    片断一:挖掘词语的张力

    师:梁晓声在《母亲》原文中这样写道:(课件出示:15岁那一年,我到母亲为养活我们而挣钱的那个地方的一幕幕情形,从此以后,经常浮现在我脑际,竟使我对类似缝纫机的一切声音和一切近于褪色的颜色产生极度的敏感。)(生朗读。)

    师:一个15岁的少年,为了要钱买书,来到母亲挣钱的地方,他到底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竟能工巧匠给他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默读课文5——13自然段,静心默读,把作者听到的看到的语段画下来。(生默读。)

    师:在母亲工作的地方,我听到了什么?

    生: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师:(出示句子)七八十台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生朗读。)

    师:“震耳欲聋”是什么意思?

    生:声音很大,把耳朵都震聋了。

    师:这震耳欲聋的噪声让你有什么感受?

    生:心烦意乱。

    生:一刻也不愿停留。

    生:呆不下去。

    生:马上离开。

    师:把你的这种感受读出来。

    师:这震耳欲聋的噪声不仅仅在这段话中,它还藏在很多字里午间,请你找一找。

    生:找我妈!我从感叹号中体会到。

    师:你从感叹号中体会到震耳欲聋,文中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除了感叹号,在标点符号上,你还有没有新的发现?

    生:“妈——妈——”我叫了妈两声,一声比一声响!

    师:你从破折号中体会到震耳欲聋,除了标点符号,你还从哪儿感到震耳欲聋?注意将句子读完整。

    生: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我”几乎和老头面对面,还需要“大声”,足以说明当地的声音“震耳欲聋”。

    生:母亲“大声”问我来干什么。“我”已经来到母亲背后,母亲还要大声问,可见周围的声音“震耳欲聋”。

    生:“旁边一个女人停止踏缝纫机,向母亲探过身,喊道-----”就在身边的人,还需要喊。

    师:作者为什么要写“震耳欲聋”?

    生:突出母亲工作环境的糟糕。

    生:更能反映母亲挣钱的不容易。

    师:这就是文学作品串的环境描写,作者用“震耳欲聋”写出了母亲挣钱的艰辛,也反映了“我”对母亲的爱。而这一当时当地之境,作者几十年来,无法忘怀。

    思考: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震耳欲聋”这个词,它所折射的不仅仅是声音的大,更是一种弥漫在字里行间、无处不在的恶劣环境。从标点符号,从“大声”“喊”等语素中,学生感到“震耳欲聋”在存在,这就是语感,这就是词语的张力。然而,为什么要写“震耳欲聋”,这是一个写作方法的问题,而学生了解了环境描写的方法,可以理解文本更深的意蕴。这样的词语教学,让它根植于生活的沃土上,融合在文本的阅读中,可以让学生从词语中读出厚度,读出情味,感受语言无穷魅力。

    片断二:叠出细节的情意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龙去脉,我的母亲。褪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

    (生齐读。)

    师:如果这三句话就是三幅画面,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看到期我的母亲好不容易直起身来。

    师:请你带着这种感受来读。

    生:朗读。“直”读得很慢。

    生:看到了我的母亲艰难地转过身来。

    生:朗读。“直”读得很慢。

    生:看到了我的母亲艰难地转过身来。

    师:请你把母亲“转过身来”的动作读好。

    生:朗读。“转”读得很慢。

    生:看到了我的母亲戴着褪色的口罩,吃惊地望着我。

    师:如果你是摄影师,在这个画面里,你会放大哪个镜头?

    生:眼神疲惫的眼睛,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双眼睛里可以看到母亲身心疲惫。

    师:听老师读:“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我”看到了怎样的背对背直起来了?

    生:弯曲的背对背、瘦弱的背、瘦骨嶙峋的背。

    师:听老师读:“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褪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我看到了怎样的一对眼睛?

    生:疲惫的、无神的、布满血丝的。

    生:瘦弱弯曲的背对背,疲惫无神的眼睛,我的母亲竟是如此衰老,看到这一幕,我的心会怎么样?

    生:心痛、难受。

    师:读出你感受。

    (生朗读。)

    师:母亲直起背转过身,这是短暂的动作,可在我们的眼前却是如此的漫长,看一看,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之处?

    生:“我的母亲”出现了三次。

    生:每次都把“我们母亲”放在了句子的后面。

    师:对,这是一组倒装的排比句,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

    生:突出母亲的衰老。

    生:表现了那一刹那间,“我”的惊讶,“我”没有想到母亲是如此的衰老。

    生:表达了“我”的心痛,“我”在内心深处,一次次告诉自己,那就是“我”的母亲。

    师:是呀,作者用这样的一组句子,三次呼唤“我的母亲”:喊出了我的震惊,喊出了我的愧疚,喊出了我的心痛。

    (师配乐《难忘慈母情》二胡曲范读,生齐读。)

    思考:这一段是文本最能打动人的地方,作者用呼告的方法,将内心深处的那种惊讶、心痛、懊悔呼喊了出来,通过母亲的动作、神态,细节刻画了一个辛苦的、衰老的、拼命挣钱的母亲形象。然而,仅仅让学生读完此段“感动”“震撼”是远远不够的。在这里,我的教学思路是“理解内容——体验表达——升华情感”。先是理解这段文字所承载的语言信息,它诉了什么,然后推敲它是怎样表达的,倒装、排比,这样的方式与常规写法有什么不一样,再体会这样写的妙处,特别是三次呼喊:我的母亲,对于表达感情是叠加的。在学生理解了内容,体验了表达式后,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既理解了内容,又陶冶了感情,还体会到这样的表达方式对于渲染情感的作用,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得到了很好地体现。

    片断三:读出别样的表达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生齐读。)

    师:这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别?

    生:用了四个“立刻”“又”。

    生:句式相同,是一组排比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想一想,从这四个“立刻”“又”,你读懂了什么?

    生:母亲工作艰辛。

    生:母亲工作争分夺秒。

    生:母亲马不停蹄地工作,想多挣些钱。

    师:自由读读,你能不能把四个“立刻”,“又”读出不一样的味道?

    (生语速很快地朗读。)

    师:追问: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个争分夺秒

    一个争分夺秒的母亲,紧张忙碌的母亲,是那么匆忙,母亲啊,你为什么不喘气呢?

    生:因为我想多挣些钱。

    (生语速很慢地朗在的读。)

    师: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个辛劳的母亲,母亲啊,你每天这样的辛劳,为什么不叹声苦,喊声累呢?生:因为我不想让孩子们过早地随生活的压力。

    (生朗读,最后一个“立刻”分句很慢。)

    师:你的朗读让我看到了一个拼着一命挣钱的母亲,母亲啊,你为儿女付出了太多太多,值吗?

    生:我从来没有想过“值不值”,把孩子抚养成人是我的责任。

    师:我从来没有想过“值不值”,把孩子抚养成人是我的责任。

    师:多么朴实的话语,多元无私地母爱,多么伟大的母亲!原来母爱的这份深情就藏在这日

    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艰辛劳作中。再读课题。

    生:慈母情深。

    思考:这一段的教学,理解内容与表达方式是怎样同构共生的呢?先探讨表达方式,因为这段话的语言形式非常明显,排比(四个“立刻”“又”),再让学生品读四个“立刻”“又”,体会母亲工作繁重、辛劳,同时体会到了作者这样写的用意,这是理解环节,既理解了内容,又理解了表达方式,然后再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不一样的味道,这是学生对广西个性化的解读,也是理解的更高境界。教师的追问,使学生对“慈母情”“深”的体会更进一层,感觉更为深刻。

    从教学形式看,以上片段教学融理解、表达、情感熏陶于一体,学生的评议训练活动非常丰富,对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也十分有益。

    所以,阅读教学不能仅仅将目标定位在“理解”上,这样的教学任务只完成了半,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我觉得:理解内容要与体验表达方式同构共生,教学既要得“意”,也要得“言”。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