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考试时间 > 正文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时间:2021-03-09 07:54:21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九年级化学《绪言》教学设计

    课题1 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⒈知道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规律的科学。

    ⒉知道化学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到学习化学的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⒈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并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

    ⒉启发学生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

    教学重点:⒈知道化学是一门使世界变得丰富多采的自然科学。

    ⒉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实验准备:⒈点燃酒精灯的实验;⒉氨水使画有酚酞试液的滤纸变红的实验。教学用具:酒精灯、小烧杯、玻璃棒、高锰酸钾、浓硫酸;

    氨水、画有酚酞试液的滤纸。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课时练习:

    1、课本的第一面就是一幅彩图:一只小猫安静地坐在用火灼烧的新材料面板上,你觉得这种新材料一定具有

    A、易导电

    B、隔热性

    C、绝缘性

    D、密度小

    2、下列措施与环保无关的是

    A、退耕还林,封山育林

    B、回收并集中处理废旧电池

    C、有加碘盐取代传统食盐

    D、实施垃圾分类袋装化

    3、下列说法不符合科学道理和日常生活经验的是

    A、某商品广告“本品属纯天然物质,不含任何化学物质”

    B、菜刀用后要及时洗干净并擦干,可以防锈

    C、没有水就没有生命,所以水是生命之源

    D、油锅起火,最便捷的方法就是用锅盖盖严

    4、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研制艾滋病疫苗的过程中,化学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B、利用化学可研制开发新能源

    C、利用化学,人类可以合成许多自然界原本不存在的新物质

    D、化学工业只会给人类带来益处不会有什么害处

    5、以下属于化学研究内容的是

    A、青蛙是否属于两栖类动物

    B、电炉发热的原理

    C、下一次月蚀的日期

    D、寻找能治疗SARS的药物

    6、“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减少乃至杜绝污染。下列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秸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A、就地焚烧

    B、发酵后作农家肥

    C、加工成精饲料

    D、制造沼气用作燃料

    7、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以及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8、市场上销售的香肠、盐水鸭、榨菜、豆腐干等食品常用真空包装,真空包装的目的是除去空气,使大多数微生物因缺少而受到抑制,停止繁殖。从而达到保鲜目的。

    9、据报道,国家建设部、化工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对使用化学建材做出了具体规定。对建筑防水材料必须使用国家推广的新型防水材料。对建筑管材,新建多层建筑必须使用塑料排水管。屋面防水,应用新型防水材料,逐步限制使用油毡。国家推广使用塑料建材的主要目的是,限制使用油毡的主要目的是。

    10、湖北,素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其生态环境遭到严

    重的破坏,湖水被严重污染,可以称得上“湖”的水域已经锐减到不足百个。严重影响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质量。现在希望你对湖水污染的情况进行探究,请列出你的探究方案和探究方法:

    答案:1、B 2、C 3、A 4、D 5、D 6、A

    7、组成、结构、性质、变化规律8、氧气9、节约资源;减少污染

    10、方案:(1)确定调查内容,进行调查(2)设计实验方案进行检测(3)数据分析,撰写报告

    探究方法(1)调查法(如去环保部门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等)(2)实践法(如选取水样进行实验测试)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化学对于九年级学生来说是一门起始学科,而绪言又是化学的第一课,能否上好这一节课,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出了许多富有想象力的问题,使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离不开化学,同时也感受到许多美好的愿望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而是要靠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步实现的。由此产生了希望了解化学的强烈愿望。教材抓住这种情感,导出了“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有什么关系”,并以丰富多彩的图画和语言,概述了人类认识化学、利用化学和发展化学的历史和方法,充分展示了化学的魅力和学习化学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主动探究,讨论交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亲近化学、热爱化学,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认识化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熏陶和培养。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化学的定义,理解化学与人类生活、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方法:

    主动探究、合作学习、讨论交流的开放式教学。

    仪器药品:

    NaOH溶液,用酚酞试液写有“化学”字样的纸。

    教学策略:

    本课题属于非知识性教学,其编写的主要意图是让学生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从生活走进化学。教学中,通过趣味性实验、图片、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体会等创设教学情境,使每个学生能以轻松愉快的心情去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从而产生浓厚的化学学习兴趣,加深对化学的了解。

    设计思路:

    教师引导学生做趣味性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看书上的彩图,感知到化学的奇妙,初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学生带着问题,看书,知道什么是化学,化学与人类的关系。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与化学有关的例子。初步感知“观察”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让学生预测假设没有化学世界将是什么样子,进一步感知化学的重要性。最后指导化学学习的方法和要求。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布置作业:

    1.完成学案的“自我测评”。

    2.预习“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板书设计:

    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1.什么是化学?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

    2.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化学学习方法:

    (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实。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板书设计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1.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二、化学变化的特征

    特征:变化过程有新物质产生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气味、状态、沸点、硬度、密度、溶解度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热稳定性、氧化性等。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1.培养观察实验、记录分析实验的能力;

    2.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3.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

    4.感受从实验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

    过程及方法:采用探究的方法,通过实验,层层引导,深入讨论。

    教学重点: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性质、物理性质。

    实验准备:[实验1—1] 、[实验1—2] 、[实验1—3] 、[实验1—4

    教学用具:酒精灯、玻璃片、铁架台、研钵、导气管、烧杯、水、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课时练习: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瓦斯爆炸

    B.牛奶变酸

    C.碱式碳酸铜受热变黑

    D.霓虹灯通电发出红光

    2.以下变化中,一定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爆炸

    B.燃烧

    C.发光发热

    D.固体受热变成气体

    3.以下叙述中,正确的是()。

    A.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一定同时发生

    B.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发生物理变化

    C.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都可能产生新物质

    D.析出沉淀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4.有关铁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北京中考题)

    A.有导电导热性

    B.有良好延展性

    C.具有银白色光泽

    D.在潮湿空气中易生锈

    5.根据物质的哪些物理性质,可以区别下列各组物质,请把这一性质写在横线上。

    (1)铜片和铁片:___;(2)蔗糖和食盐:___;(3)汽油和清水:___;

    (4)银块和铝块:___;(5)金刚石和玻璃:___;(6)水银和白银:___。

    6.把黄豆粒大的一小块金属钠投入到盛有水的烧杯中,钠很快熔化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浮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并发出“嘶嘶”的响声。由上述实验现象可归纳出金属钠的物理性质是;化学性质是_____。

    7.(1)在空气中点燃镁条时用夹住镁条,观察到的现象为。

    (2)一瓶澄清石灰水,敞口放置一段时间后,观察到的现象为。

    (3)从冰箱中取出的杯子,放在空气中,观察到的现象为,原因是。

    (4)由上述三个实验现象,可以说明空气中含有等成分。

    8.某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请填写下列空格

    (1)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人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物理性质是。

    (2)点燃蜡烛,观察到蜡烛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把一根火柴梗放在蜡烛的火焰中(如右图)约1秒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两端处最先变黑炭化。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结论:蜡烛火焰的层温度最高。

    (3)再将一只干燥的烧杯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烧杯内壁出

    现水雾。取下烧杯,迅速向烧杯内倒人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

    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结论:石蜡燃烧后一定生成了

    和。(江西中考题)

    9. 小明、小鹏和小芳三位同学在一起探究蜡烛燃烧,他

    们将短玻璃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1)[提出问题] 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2)[猜想] 小明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气;小鹏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气体;小芳认为:可能上述两种情况都有。

    (3)[设计实验方案] 请你帮他们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来判断哪一种分析是正确的。

    (4)[现象与结论] 如果小明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如果小鹏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如果小芳的猜想正确,现象应是。

    附参考答案与提示:1.D 2.B 3.B 4.D 5.(1)颜色(2)味道(3)气味(4)

    密度(5)硬度(6)状态 6.银白色固体、熔点低、密度比水小;钠跟水反应生成气体 7.(1)坩锅钳;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热,得到白色粉末状的固体(2)澄清石灰水表面生成白色沉淀物质(3)杯子外壁有水珠形成;从冰箱中取出的杯子温度较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遇冷变成液态水,凝结在杯子外壁上(4)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8.(1)硬度低、密度比水小(2)外焰(3)水;二氧化碳 9.(3)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4)导管口同样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看到有冷凝的固体;导管口能点燃,但火焰较小,去掉毛巾,导管内壁能看到冷凝的固体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达实验现象的能力。

    2、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3、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提出课题,而后进行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分组实验探究,

    最后总结交流,填写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教学模式:探究式

    教学准备:实验用品:蜡烛、火柴、烧杯(或玻璃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第2课时)

    -------人体吸入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设计者:惠东县多祝三中宋文生

    教学目标:

    1.认识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能完成简单的探究实验,并写出实验报告。

    2.学习对化学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的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值得探究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

    力。

    3.再次了解化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

    重点和难点:

    重点:认识通过科学实验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探究结果。

    难点:收集呼出气体的操作。

    实验器材:

    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背景信息】

    学生回忆小学自然课和七、八年级生物学的相关知识。

    教师演示,学生从旁帮助:

    ①向一瓶O2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②向一瓶空气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③向一瓶CO2中伸入燃着的细木条;

    ④向一瓶CO2中倾倒少量澄清石灰水。

    [分组实验,得出结论](书P14)

    (1)CO2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成白色浑浊;白色浑浊越多,则CO2越多。

    (2)O2可以支持燃着的细木条燃烧,燃烧越旺,则O2含量越多。

    (3)CO2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问题质疑】

    “呼吸”是生命现象的特征之一,在这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有什么科学的奥秘呢?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请提出你们的猜想,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活动探究】

    (1)分别收集两瓶空气(A、B)、两瓶呼出的气体(C、D);

    (1)收集方法:排水法集气法时,如何确定瓶中气体已收集满?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结论:难溶于水,不与水发生反应的气体可用排水集气法收集。

    (2)向A 、C分别滴入澄清石灰水,盖上玻璃片振荡,做好观察的记录;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现象:空气瓶中不变浑,呼出的气体中变浑浊。

    结论:CO2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呼出气体中CO2含量比空气中大。

    (3)另将燃着的木条分别插入B和D气体中,观察木条燃烧的情况;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现象:空气瓶中木条燃烧情况不变,呼出的气体中木条熄灭。

    结论:O2能助燃。

    CO2能灭火。

    呼出气体中O2含量比空气中少。

    (4)对着玻璃片呼气

    现象:玻璃片表面有小水珠。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结论:呼出气体中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大。

    【汇报交流】交流各组实验的现象和结论

    【提出疑问】

    1.异常现象:C瓶内无浑浊:

    2.其他观点:无必要对玻璃片吹气,也可得到类似结论

    (冬天嘴中冒出的白色气体)

    【讨论分析】

    C瓶内无浑浊:滴入澄清石灰水后未盖玻璃片就振荡,CO2扩散后,瓶内CO2减少。可能没有进行深呼吸而收集的气体。

    将燃着的木条放入集气瓶内,怎样操作更简便?(直接伸入)(或向澄清石灰水中吹气)

    【反思小结】通过上述探究活动

    1.你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所含的物质有什么初步结论?

    2.通过对异常现象的分析,你有什么感受?

    3.通过对不同观点的分析,你有什么感受?

    4.在探究实验和交流反思的基础上完成实验报告:

    姓名合作者

    探究实验的名称: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气体的探究。

    探究实验的目的:学习科学的探究方法。

    探究实验的用品:水槽,集气瓶,玻璃片,导管,澄清石灰水,火柴,小木条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课题3 走进化学实验室

    设计者:惠东县多祝三中宋文生

    一、教学设计思路:

    依据新课程教学理念,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亲历过程,在亲历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

    学的方法,并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本课题是初中科学探究和化学实验的启蒙,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参观实验室、讨论、活动与探究中必须给足学生时间和空间。从已有经验出发,指导学生按“走进实验室——观察仪器及环境——识别仪器,说出名称——了解用途——动手操作——亲历与体悟”的策略学习。而教师的教学策略是:引导全体学生参与课堂的“活动与探究”,在动手中动脑,提出问题,分析研讨,体悟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来实现;突出重点的方法是采用课前实验、课中实验,课后实验来学习和巩固三个主要实验所涉及到的基本操作方法;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引导学生可从生活实例、从其他学科知识、从交通法规、还可从人的生存必须遵纪守法等多种角度来谈,从而认识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的重要性。最后,通过做家庭小实验巩固基本操作,并要求学生能清晰的认识基本操作是科学探究的基础,遵守实验室规则和实验规范是科学探究的保障。

    二、课时安排:

    2课时。第一课时至“药品的取用”;第2课时从“二、物质的加热”至本课题结束。三、教案: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教

    学设计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表达实验现象的能力。

    2、情感与价值观:

    (1)通过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通过探究,使学生体会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3)通过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认识到实验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并培养同学之间的合作能力。

    4、程与方法:通过教师提出课题,而后进行师生讨论、确定方案,学生分组实

    验探究,最后总结交流,填写实验报告。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对探究实验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训练学生主动发现实验现象;学会表述实验现象。

    教学模式:探究式

    教学准备:实验用品:蜡烛、火柴、烧杯(或玻璃杯)、玻璃导管、澄清石灰水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知道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实验,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

    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初步学会人体吸入、呼出空气的有关实验操作

    3、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合作和交流,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精神。

    重点、难点:

    重点:1、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的不同进行探究

    2、明确表述探究所得的结论

    难点: 培养学生对现象的观察记录和描述能力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课时作业:

    1、根据已经具备的生活常识,你知道以下气体可以助燃的是

    A、水蒸气`

    B、氧气`

    C、空气

    D、二氧化碳

    2、小学自然课已经初步介绍了二氧化碳气体,你知道常常用二检验二氧化碳的物质是

    A、水

    B、食盐水

    C、澄清石灰水

    D、木条

    3、大连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减少海洋污染是每个公民的责任,下列情况中,不会造成海洋污染的是

    A、垃圾填海

    B、油轮泄露

    C、海水晒盐

    D、生活废水排入海洋

    4、一辆客车夜行在公路上,发现油箱泄露,车厢里充满汽油味,这时应采取的应急措施是

    A、洒水降温溶解汽油蒸气

    B、打开所有的车窗,严禁一切烟火,疏散乘客

    C、让乘客集中到车厢后部

    D、开灯查打漏油部位

    5、北京在申办2008年奥运会时,提出了“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的口号。为了使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会,下列车员做法不可取的是

    A、关闭所有的化工企业

    B、用天然气逐步取代民用燃煤

    C、提高污水处理率

    D、降低机动车的尾气污染

    6、蜡烛燃烧过程中,有的同学认识到不仅有水和二氧化碳的产生,还有一种新物质的出现,你观察到了吗?这种新物质开如

    A、白烟

    B、黑烟

    C、黄烟

    D、黑雾状

    7、海洋中有着丰富的资源。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可采用的方法是

    A、降温

    B、蒸发

    C、沉淀

    D、过滤

    8、取一根火柴梗,拿住一端迅速平放入酒精灯的火焰中,约1~2S后取出,可观察到处的火柴梗最先碳化,说明焰温度最高,因此加热时,试管应放在酒精灯的焰上,蜡烛燃烧后的生成物是和。

    9、脆的饼干拆封以后,放置一段时间常常会变软;冬天走在街上,可以看到人们的口中会呼出“白气”,你能加以合理的解释吧?

    10、据报道,近年来在国内相续出现垃圾爆炸事故:上海120吨垃圾般爆炸,湖南、

    四川、浙江垃圾山的大火,都造成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试进行分析(提示:垃圾堆中埋有大量的动植物不包残体)

    (1)引起垃圾山起火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垃圾船爆炸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11、为证明某空杯内充满空气,小红同学把杯口向下使杯子浸没在盛水的盆里,她将观察到的现象是。你还能用其他方法证明空杯内充满着空气吗?请简述操作方法和现象。

    答案:

    1、B

    2、C

    3、C

    4、B

    5、A

    6、B

    7、B

    8、C;外焰;水和二氧化碳

    9、空气中有水蒸气,饼干吸潮以后就会变软;冬天寒冷,人们呼出的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凝结成小水珠,就成了我们看到的“白气”。10、垃圾在腐烂过程中会产生可燃性气体。11、杯中会进入一定量的水,但是不会有很多水,因为空杯内充满着空气。还能蜡烛放在盖住的空杯子里面,可以看到蜡烛还能燃烧一段时间,证明空杯充满着空气。

    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

    《走进化学实验室》教学设计

    课题3、走进化学实验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情感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培养,并进行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意识的教育。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3、初步学会观察、对比、归纳的方法。

    重点、难点:固体、液体的取用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些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方法,理解仪器的选择和操作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通过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练习,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情感与价值观:1、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培养,并进行环保意识和节约能源意

    识的教育。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3、初步学会观察、对比、归纳的方法。重点、难点:物质的加热、洗涤仪器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课时作业:

    1.下列图示的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中,正确的是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A.倾倒液体称量固体B.

    C. 检验气密性

    D. 加热液体

    2、量取15mL水,应选用的量筒是

    A、10mL量筒

    B、20mL量筒

    C、50mL量筒

    D、100mL量筒

    3、下列仪器,不能加热的是

    A、试管

    B、量筒

    C、燃烧匙

    D、蒸发皿

    4、向小试管装入固体粉末,最好用

    A、玻璃棒

    B、纸槽

    C、药匙

    D、以上均可

    5、判断玻璃仪器是否冼干净的标准,是观察器壁上

    A、附着的水是否聚成水滴

    B、附着的水是否形成均匀的水膜

    C、附着的水是否成股流下

    D、是否附着有不溶于水的脏物

    6、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把实验用剩余的药品放回原瓶

    B、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水槽内装满水

    C、用完试剂后,把试剂瓶标签向外放回原处

    D、用药匙取用食盐后,再用同一药匙直接取用碳酸钠粉末

    7、向试管内装入某种药品,操作方法如下:先把试管横放,药品放在试管品后,再让试管慢慢立起,由此可知向试管内装入的药品是

    A、固体粉末

    B、块状固体

    C、液体

    D、可能是块状固体或粉末

    8、实验时若不慎碰翻灯酒精,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应立即采取的措施是

    A、用嘴吹来

    B、用书扇灭

    C、用灯帽盖来

    D、用湿抹面扑灭

    9、实验室里严格按照规定的用量取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一般应该取用最少量;液体取mL;固体取即可。

    10、天平称量物品前,先把游码放在标尺的;检查天平是否。称量时,把称量物放在盘,砝码放在盘,且砝码应该用

    夹取,为使天平不受污染和破坏,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前,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在称量易潮解或有腐蚀性药品时,必须把药品放在里称量。

    11、选择合适的仪器填空:

    (1)、常用作少量物质的反应容器,或给少量液体或固体加热的仪器是。

    (2)、搅拌、过滤、蘸取液体时常用。

    (3)、向NaOH溶液中逐滴滴入盐酸。

    (4)、收集或贮存少量气体。

    (5)、取粉末状药品。

    (6)、溶液蒸发、浓缩和结晶。

    (7)、量取80mL的盐酸。

    (8)、将锌粒加入试管。

    (9)、取18克NaCl固体。

    (10)、往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11)、盛硫磺在集气瓶中燃烧。

    (12)、拿到热的蒸发皿。

    (13)、使烧杯、烧瓶均匀受热。

    (14)、用于装配气体发生器,便于往装置中添加液体。

    (15)、给较大量加热,较大量物质反应容器,过滤中用于承接滤液。

    12、根据下图所示仪器回答: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1)写出仪器名称:

    A.B.C.D.___________

    (2)填写仪器编号回答下列问题:

    ①配制溶液时,用来溶解固体的容器是;

    ②用于作热源的仪器是;

    ③加热试管内溶液时,用于夹持试管的仪器是;

    ④用来量度液体体积的是。

    13、用量筒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时,应该平视凹液面的处,如果仰视,则读数将。(“不变”“偏大”或“偏小”)

    答案:1、C 2、B 3、B 4、B 5、A、C 6、C 7、B 8、D

    9、1~2mL;盖满试管底即可

    10、零处、平衡;左、右、镊子;一张质量相等的纸、玻璃器皿

    11、(1)试管(2)玻璃棒(3)胶头滴管(4)集气瓶(5)药匙或纸槽(6)蒸发皿(7)量筒(8)镊子(9)天平(10)漏斗(11)燃烧匙(12)坩埚钳(13)石棉网(14)长颈漏斗(15)烧杯

    12、(1)A、烧杯B、试管夹C、量筒D、酒精灯(2)①A②D③B④C

    13、最低处,偏小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第一课时)

    一、学生分析:

    1.小学自然课中学习过空气的有关知识;

    2.生活的常识使学生知道人类、动物和植物离开空气会无法生存;

    3.学生在初二时学过空气有质量、体积、和浮力等

    二、教材分析:

    1.本节是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第一节;

    2.本课题分为三部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分为两个课时来学习,本节是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准确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和组成。

    2.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设计简单实验、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以及对相关实验现象进得合理的解释。

    3.初步学会鉴别纯净物、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之间采取合作、交流的方式处理所遇到的

    问题;

    2.通过教师着重讲解、分析实验过程等方法,能自主得出实验结

    果,为自主式探究式学习打基础;

    3.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自己举例来体会并理解有关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探究空气组成的实验过程,树立尊重客观事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主动与人交流、讨论的习惯,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四、教学策略:

    1.准备实验:集气瓶、橡胶塞、燃烧匙、导气管、止水夹、烧杯、水、酒精灯、红磷、火柴;

    2.有关研究空气组成的资料;

    3.学生准备:矿泉水瓶、蜡烛、火柴、水、塑料方盒

    五、教学过程: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课题1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空气

    (第二课时)

    一、学生分析:

    1.学生已经学习了空气的组成;

    2.学生有了部分气体的用途的一些常识

    二、教材分析:

    1.本节是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第二节;

    2.本课题分为三部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分为两个课时来学习,本节是第二课时: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和保

    护空气

    三、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知道物理性质的概念,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2)、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懂得保护空气的重要性

    2、过程与方法

    阅读资料,观察图示,分析讨论,知道空气的重要性,养成环保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主动与人交流、讨论的习惯,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和方法

    (2)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四、教学策略:

    (1)准备挂图和生活中的一些实物,让学生亲自感觉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2)准备有关空气污染的资料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3 制取氧气(两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过化学实验制取新物质的方法。

    (2)练习连接仪器的基本操作。动手制取氧气。

    (3)认识分解反应。

    (1)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反应原理决定实验装置,气体的性质决定气体的收集方法和验满方法。

    (2)学会边实验、边讨论的方法,在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在兴趣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从而提高对实验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实验装置的美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2)保持对化学实验的浓厚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逐步认知用实验去验证化学理论,从而知道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学化学离不开做实验。

    教学重点

    氧气的制法及实验操作。

    教学难点

    1.催化剂的概念。

    2.催化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复习提问]

    1.如何检验一瓶无色气体是氧气?

    2.如何鉴别三瓶无色气体:空气、氧气、氮气?

    3.根据氧气的性质说明氧气有什么重要用途?

    [学生回答]

    1.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若木条复燃,说明集气瓶中是氧气。

    2. 把燃烧的木知分别伸入3个集气瓶中,若木知燃无什么变化则是空气;若木知燃烧更旺盛则是气气;若木条熄灭则是氮气。

    3.氧气的重要用途体现在供给呼吸和支持燃烧两个方面。如:登山、潜水、医疗、宇航等。[引入新课]既然氧气具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气足如何制得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氧气的制取。

    [板书]课题3 制取氧气

    [介绍]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在实验室里常采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和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首先我们学习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来制取氧气这种方法。[板书]一、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实验](实验2-5 可由投影仪打出实验内容)

    1.在试管中加入5 mL5%的过氧化氢溶液,不作加热,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木条是否复燃?

    2.微微加热装有过氧化氢溶液的试管,有什么现象发生?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3.在另一支试管小加入5 mL5%的过氧化氢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锰,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观察发生的现象。

    [注意]实验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并进行思考。

    [实验现象]

    1.不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不能复燃,说明没行氧气放出。

    2.加热过氧化氢溶液时,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过氧化氢溶液受热时能产生氧气。

    3.不加热,但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锰,带有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在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遇到二氧化锰时会产生氧气。

    [学生提问]

    [问题]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反应口,二氧化锰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如果是,为什么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同样也能产生氧气?

    [老师]这个问题问得真及时,这也正是我想问大家的,二氧化锰到底是不是一种反应物呢? [提问]什么叫反应物?

    [回答]参加反应的物质。

    [提问]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是不是某一种反应物可以有也可以无呢?

    [回答]不,必须有。

    [总结]任何一个化学反应发生的时候。反应物必须存在。而在用过氧化氧溶液制取氧气这个实验中,有二氧化锰不加热即可产生氧气,没有二氧化锰加热过氧化氢溶液也能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不是一种必须有的物质,它也就不是一种反应物。

    [学生提问]

    [问题]二氧化锰到底是一种什么物质?它在这里起什么作用?

    [老师]为了问答大家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进行探讨,人家注意观察现象并进行思考。[实验2-6]待实验2-5的试管中没有气泡时,重新加入过氧化氢溶液,观察发生的现象。

    [现象]本已不产生气泡的试管,重新加入氧化氢溶液不进行加热,仍有气泡产生,用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进行检验,带火星的木条能够复燃,说明产生的气体还是氧气。[说明]此实验可以重复多次进行。

    [提问]这种现象说什么?

    [回答]说明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时,二氧气锰可以重复使用。

    [讲解]既然二氧化锰可以重复使用,说明在反应前后它的化学性质没有改变,那么它的质量有没有改变呢?

    科学家们经过料确的实验,得出了“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未变”的结论。

    [设问]他们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呢?

    [学生看书回答]在实验前用精密的天平称量二氧化锰的质量,实验后把二氧化锰洗净、干燥,再称量,比较反应前后二氧化锰质量,发现没有变化。

    [设问]既然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变化,那么它在这里到底起一个什么作用呢?谈谈你的看法。

    [回答]没有加入二氧化锰时,过氧化氢溶液需要加热才能产生氧气,而加入二氧化锰后,过氧化氢溶液在常温下就能迅速产生氧气,可见二氧化锰起了一个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师]回答得很好,化学上我们把二氧化锰这种改变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叫催化作用,而把能起催化作用的物质叫该反应的催化剂。如二氧化锰就是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讲解并板书]

    1.催化剂: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问题]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的实验中,二氧化锰这种催化剂起了加快化学反应速率的作用,是不是所有化学反应的速率都需要加快?所有的催化剂都起加快反应速率的作用呢?

    [学生议论]

    [代表回答]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速率都需要加快,如钢铁的生锈,食物的变质,我们就希望它发生得越慢越好。

    [设问]是不是催化剂就只能加快化学反应的速率呢?它能不能减慢化学反应的速率?

    [教师讲解]事实上,为了加快化学反应的进行我们使用催化剂,而为了减缓反应的进行我们也

    使用催化剂。如在橡胶制品中常加入一些催化剂以减缓橡胶的老化速度;食用油脂里加入一些催化剂可以有效地防止酸败。所以催化剂的概念中说催化剂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而不是片面地说成“加快”。

    [补充]能加快化学反应进行的催化剂一直是科学家们致力研究的,因为它对人类发展的意义更大。

    [介绍]催化剂在化工生产中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许多反应需要借助于催化剂才能进行或者很快地进行。例如,在化肥、农药、多种化工原料的生产过程中都要用到催化剂,在汽车尾气处理、酿造工业和制药工业中也要用到催化剂,生物体内存在的各种各样的酶其实都是起催化剂的作用。

    [讲解]二氧化锰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只是一种催化剂,催化剂应算作一个反应条件,所以二氧化锰应写在箭头的上方。 [板书]3..过氧化氢 水+氧气

    [过渡]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是否仅此一种呢?非也。实验室可用多种方法来制取氧气,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其它方法。 [板书]二、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其它方法

    [教学情景]展示一些高锰酸钾,让学生观察它的颜色和状态,并描述。 [生]高锰酸钾是暗紫色的固体。

    [介绍]大家对于高锰酸钾其实并不陌生,医院里常用的紫药水,事实上就是高锰酸钾和水形成的溶液。它具有杀菌、消毒的作用。

    [讲解]通过预习大家知道,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情况下能分解出氧气,同时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个实验下一课我们专门安排有实验探究,所以这里就不做实验了。我们一起把这个反应表示出来。 [板书]1.高锰酸钾

    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

    [提问]还有哪种方法可以制取氧气呢?(学生阅读课本后回答) [板书] 2.氯酸钾

    氯化钾 + 氧气

    [讨论]用加热氯酸钾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与化合反应有什么不同? [讨论结果]

    1.化合反应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可表示为A+B →AB 。

    2.本节课所学制氧气的三个反应都是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不属于化合反应。

    [讲解]化学上,我们把这种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 [板书]3.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提问]化合反应可表示为A+B →AB ,那么分解反应该如何表示呢? [回答]分解反应可表示为AB →A+B 。

    [总结]简单地讲,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

    二氧化锰 二氧化锰

    [说明]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一样,都是化学反应中的常见类型,我们以后还会经常遇到。

    [设问]世界上的物质千千万万,如果我们一种一种地去学,穷尽我们的毕生之力是否能学完呢? [学生]不能。

    [承接]若我们采用分类的方法来学,就简单得多了,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问]大家回顾一下,前面我们学到过哪些有关分类的方法?

    [回答]按照物质的成分可以把物质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按照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等等。

    [小结]利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化学,这也是我们所走的一条捷径,今后我们还将分类学习更多的化学知识。所以遇到一些相关知识时,大家要注意进行归类。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实验室制取氧气通常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和加热高锰酸钾两种方法。在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时,通常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它在这里起催化作用。通过对比化合反应,我们还知道用过氧化氢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都属于分解反应。同时还告诉我们要学会用分类的方法来学习化学。

    [布置作业]习题1、2

    第二课时

    [复习提问]

    1.实验室如何制取氧气?

    2.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

    [回答]1.实验室可以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

    2.可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该瓶气体中,若木条能够复燃,证明此瓶气体是氧气。

    [提问]实验室采用什么样的装置制取氧气呢?

    [学生思考]

    [投影]展示P39图2-17和图2-18。

    [学生看图并进行如下讨论]

    1.在图2-17和2-18中,使用了哪些仪器?

    2.哪部分是气体发生装置,哪部分是气体收集装置?

    3.如何检查气体发生装置的气密性?

    4.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学生讨论)……

    [学生代表陈述讨论结果]

    1.图2-17的仪器有:酒精灯、大试管、铁架台、塞子(带导管)、水槽、集气瓶。

    2.左边是气体发生装置,右边是气体收集装置。

    3.把一试管塞紧塞子,塞子中央行导管,导管的另一端放进盛水的烧杯是,用手握紧试管,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的气密性良好;否则说明装置漏气。

    4.因为氧气难溶于水,所以可以用排水法收集氧气。

    [教师]知道了氧气的制取以及它的性质,按下来我们亲自动手制取氧气并验证它的性质。

    [注意事项]

    1.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密性良好,实验方可进行。

    2.用高锰酸钾制氧气,试管口要塞一团棉花,防止加热时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3.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防止固体受热时放出的水蒸气冷凝成水,回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试管炸裂。

    4.先对试管进行预热,然后对准行药口的部位集中加热。

    5.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不宜立即收集(思考:为什么?)。等有大量、均匀、连续的气泡产生时再进行收集。

    6.实验结束时,先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火酒精灯。(思考:如果光熄火酒精灯,可能会造成什么后果?)

    7.木炭在氧气中燃烧这个实验,应用坩埚钳夹住木炭由上向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思考:为什么?)

    8.做铁丝燃烧这个实验时,预先在集气瓶底那加少量水。(思考:为什么?)

    [教师]下面大家开始动手做实验,一定要注意到刚才强调的几个事项,同时对我提出的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并注意观察木炭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总结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学生实验,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操作中的一些错误及时指出并纠正。]

    (学生活动)

    (实验完毕,选择学生代表陈述实验的现象)

    [陈述]

    1.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的气体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追问]说明什么?

    [回答]说明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追问]为什么?

    [回答]因为小学自然课中学过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继续陈述]

    2.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追问]为什么做此实验时需在集气瓶底部预先加少量水。

    [学生思考,讨论]

    [讲解]为了防止铁丝燃烧时较大块的熔渣溅落下来,使集气瓶炸裂。

    [追问]铁丝燃烧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回答]四氧化三铁。

    [教师]接下来把这两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写出来。

    [可让学生板演]

    [板演如下]

    1.碳+氧气二氧化碳

    2.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过渡]实验前,我提出了几个思考题(见实验注意事项5、6、7中的问题),接下来大家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

    [答案]

    1.导管口刚开始产生的气泡,是试管中和导管中排出来的空气,如果这时候就进行收集,收集到的氧气不纯,应等均匀、连续气泡产生时再进行收集。

    2.实验完毕后,如果先熄灭酒精灯,水槽里的水会倒流回试管,热的试管遇到冷水,试管会炸裂,所以实验完毕后,应先把导管从水槽中移出来,再熄灭酒精灯。

    3.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木炭由上向下缓慢伸入集气瓶中,是为了使集气瓶中氧气都用于木炭的燃烧,以便有较长时间的观察,如果一开始就把木炭很快地插至瓶的中下部,则燃烧生成的热的二氧化碳会把中部和上部的尚未起反应的氧气排出,木炭不能继续顺利燃烧,甚至很快就熄灭了。

    [教师]通过这个实验,我们可以总结出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大家现在就来总结,看一下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有哪些?

    [总结结果如下]

    首先要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再把药品加入试管中并固定好试管;把盛满水的集气瓶准备好,再进行加热;然后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实验完毕后,先把导管移出水槽,最后再熄灭酒精灯。[教师]这样的操作顺序很难掌握,我们是是不是可以把这个操作顺序编成顺口溜或者歌谣,帮助我们记忆?

    [学生讨论)……

    [投影]展示下列口决

    实验室制取氧气操作歌诀

    一要给查气密性,

    二要药品加△(△指试管)中;

    三把仪器固定好,

    四再点燃酒精灯;

    五用排水集气法,

    收集氧气做备用;

    六把导管移出水,

    最后熄灭酒精灯。

    [板书]上述口诀。

    [讲解]实验室装配仪器的原则一般是:先下后上,先左后右。所以先固定酒精灯和试管,然后放置水槽。物质加热一般是先均匀,后集中。“均匀”指先预热,“集中”指对准有药品的部位加热。气体收集有两种方法,不易溶于水的采用排水法,易溶于水的采用排气法。采用排气法应根据密度来决定瓶口向上或向下。因为氧气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收集氧气还可采用

    向上排空气法。

    [板书]

    仪固装配原则:先下后上,先左后右。

    物质加热原则:先均匀,后集中。

    气体收集方法:

    易溶于水排气法,根据密度定上下;

    不溶微溶排水法,所得气体纯度大。

    [小结]本节课我们通过“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这个实验的具体操作,知道了实验室制取一种气体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为我们以后学习其他气体的制取和性质奠定了基础。

    同时我们还明白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任何一个科学结论的获得都不是随随便便的,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得出来的。这就告诫我们无论做什么都必须实事求是。

    [布置作业]习题3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3 制取氧气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初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反应原理;

    了解工业上从空气中提取氧气的基本原理;

    了解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理解分解反应的定义及其与化合反应的区别。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初步培养学生分析、对比和迁移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及实验、分析、总结、理解运用的学习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

    1、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方法。

    2、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

    三、教学方法

    1、实验探究法、

    2、分组讨论法

    3、总结归纳法

    四、教材分析:

    1.本教学方案是《课程标准?化学》九年级人教版上册第二单元课题3的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

    2.第二单元作为教材的一个初步认识化学的篇章,是学生具体地从化学的角度出发,学习和研究有关物质(包括组成、性质、用途、制法等)的开始。教材安排了三个演示实验,借以说明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而二氧化锰加热不能产生氧气,但二氧化锰可以加快氯酸钾分解产生氧气的速率,从面引出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的概念。学生通过对一系列实验的仔细观察和深入思考,能够初步理解两个概念即可。在初中教学中,对催化的原理不必做深入的讲解。

    在实验室制氧气的方法中,教材重点介绍了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因为氯酸钾的分解反应比较简单,并且通过这种方法的讲解,可以使学生认识催化剂和催化作用这两个重要化学概念。但是,加热氯酸钾的方法实验操作难以掌握,如混入易燃杂质会引起爆炸,所以,在后面的学生实验中,教材采用了高锰酸钾分解制氧气的方法。这个反应较平稳,易于控制。在空气的工业制法中,教材从空气的组成成分出发,由氮气和氧气的沸点不同,引出分离出液态氮,余下的为液态氧的方法。

    五、学生分析

    通过对教材一个单元的学习,为本节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但是,学生动手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基本没有。再说这里是山区学校由于环境和学校实验条件的限制学生不能自己动手做实验,只能老师做演示实验。在这一环节学生欠缺观察现象和主动思考问题的能力,对于实验开放性的题做的不够理想。在这方面老师只能加强训练。

    六、设计理念

    (1)出的“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发挥学科自身的优势,将科学探究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理念。

    (2)过程中主要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勇于发言,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自己得到结论,不完整和错误的知识点老师给予补充和纠正。

    (3)本课题教学的重点是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步骤和收集气体的方法,以及观察能力的培养。实验中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要求学生一定要熟练的掌握。可告诉学生这一节的内容在以后的学习中非常重要。

    七、教学用具

    实验药品:过氧化氢溶液、二氧化锰、高锰酸钾。

    实验仪器:铁架台(带铁夹)、大试管、单孔橡皮塞、导管、水槽、集气瓶、酒精灯、试管夹、药匙。

    其它:火柴。棉花。

    八、教学过程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九、板书设计

    课时1 实验室制取氧气

    1、过氧化氢加热>水+氧气(条件:加热)

    2、过氧化氢二氧化锰>水+氧气(条件:二氧化猛作催化剂)

    3、催化剂的概念:指在化学反应里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化学反

    应速率,而本身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反应前后都没有发生变

    化的物质。

    4、催化作用:催化剂在化学反应中所起的作用。

    课时2

    1、高锰酸钾加热>锰酸钾+二氧化锰+氧气(条件:加热)

    2、分解反应:由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3、工业制法:

    十、教学反思

    (1)本节课的教学立足于新课程理念,主要运用了探究实验分析法,进行分组讨论得到结论,探究过程中引导学生探究化学的发生、发展过程。课

    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关注学

    生的个性发展,尽可能多的给学生动脑的机会,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的

    学习态度,使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转变教学观念,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体。在活动中锻炼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任务,在本节教学中得到

    了有效的落实。

    (3)本节不足之处由于实验条件有限学生不能动手做实验只是看演示实验,这一环节学生不能更好的直接接受到知识的信息,如果学生动手做实验我

    想得到的效果会更好。

    附录一:

    学生可能观察到的现象:

    1、水和过氧化氢溶液都是没有颜色的液体;

    2.在常温下,水和过氧化氢溶液都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在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中会有少量的气泡放出,但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4.加热时,水和过氧化氢溶液都有气泡产生,但只有过氧化氢溶液的气泡才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5.加热后的过氧化氢溶液,产生的气泡会越来越少;

    6.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锰后,能迅速放出大量的气泡,该气泡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7.当加入二氧化锰到过氧化氢溶液中,不再放出气泡时,黑色的二氧化锰仍然留在试管里;

    8、高锰酸钾的颜色是紫色固体;

    9、加热的高锰酸钾固体,产生大量的气泡,随时间的变化气泡越来越少;

    10、试管口的棉花变紫色。

    11、收集到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

    附录二:学生可能会产生的想法:

    1.“在常温下过氧化氢溶液会放出气泡,说明过氧化氢本身具有不稳定性,不一定在加热时它才会放出氧气”;

    2.“用水是不能够制得氧气的”;

    3.“加热水时,放出的气泡大部分是空气,而空气中又是含有氧气的,但是带火星的木条却没有复燃”;

    4.“加热和二氧化锰的作用是一样的,都可以加快过氧化氢放出氧气的分解速率,因此催化剂的作用就是用来加快反应的速率”;

    5.“能不能用其它物质来取代二氧化锰,作为过氧化氢放出氧气时的催化剂”;……

    附录三:有关催化剂的资料:

    1.催化剂跟反应物同处于均匀的气相或液相时,叫做单相催化作用;催化剂跟反应物属不同相时,叫做多相催化作用;

    2.使化学反应加快的催化剂,叫做正催化剂;使化学反应减慢的催化剂,叫做负催化剂。

    3.反应物里如有杂质,可能使催化剂的活性减弱或失去,这种现象叫做催化剂的中毒。

    4.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非常大,有的催化剂可以使化学反应速率加快到几百万倍以上。

    5.催化剂一般具有选择性,它仅能使某一反应或某一类型的反应加速进行。

    6.催化剂在现代化学工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现在几乎有半数以上的化工产品,在生产过程中都采用催化剂。例如:合成氨生产采用铁催化剂,

    硫酸生产采用钒催化剂,食用油脂里加入0.01%~0.02%没食子酸正丙酯,

    可以有效地防止酸败。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一、学生分折

    1、学生已经在第二单元课题2和课题3分别学习了氧气和氧气的制取方法。

    2、学生在地理课中已经学习自然界中与水有关的知识。

    3、学生已有化学实验的动手操作能力。

    4、学生所处的年龄是一个充满好奇好动的年龄,特别是学生自己做实验时表现出的强烈的动

    手意向。

    二、教材分折

    本课题第三单元课题1围绕水的组成问题,将水是由哪种元素组成的、什么叫做单质和什么叫做化合物有序地串联起来,并介绍氢气和氧气的检验方法。其中水的电解实验是化学中重要的操作技能,也是本课题中要重点学习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3)能区分单质、化合物;

    (4)了解检验氢气纯度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自来水的电解实验,了解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初步学会水的电解这种基本实验操作;

    (2)通过对水的电解实验的探讨,让学生了解氧气和氢气的检验方法,并学会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

    (2)培养学生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有珍惜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四、教学策略

    1、本课题的教学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自来水问题着手,创设好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

    内容有较强的求知欲。

    2、教学中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并在课前准备好实验用品,在课

    堂上进行实验操作,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交流,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3、课后结合本课题水的电解实验,让学生制作简易的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勤于思考、大胆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电解水的实验

    难点:根据实验现象分析确定组成水的元素有哪些。

    六、教学准备

    1、水电解器、学生电源、氢氧化钠溶液(或1∶10的硫酸溶液)、木条、火柴、简易氢

    气发生装置(含试剂)、尖嘴导管、盛氧气的干燥集气瓶、蒸馏水一瓶。

    2、布置学生在课后从网上或资料书中查找有关于水的资料。

    3、准备好从太空看地球的相关的投影影片与及检验氧气和氢气的投影影片。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物理性质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并且,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lg/cm3,水结冰时密度减小,体积膨胀。

    2.水的电解实验

    (1)实验现象

    a.正负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b.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熟记方法:正氧负氢1:2)

    (2)检验气体

    a、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b、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文字表达式

    通电

    方程式:水——→氢气 + 氧气

    H2O H2 O2

    (4)实验结论

    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的化学式为H2O。3.氢气的性质与及验纯方法

    无色无臭、难溶于水、密度非常小;具有可燃性。

    (二)、纯净物的分类

    单质混合物

    九、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是立足于新课程理念,指导学生探究化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教师再辅以启发、引导等教学手段,较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既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锻

    炼了各种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任务,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也得到有效的落实。

    类别: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课题1教案

    学校:广东省惠东县洋潭中学

    编写者:韦春天

    编写日期:2008年2月19日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 水的组成

    十、学生分折

    5、学生已经在第二单元课题2学习了氧气。

    6、学生在地理课中已经学习了自然界中与水有关的知识。

    7、学生已有化学实验的动手操作能力。

    8、学生所处的年龄是一个充满好奇好动的年龄,特别是学生自己做实验时表现出的强烈的动

    手意向。

    十一、教材分折

    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帖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并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概念。结合水的分解反应深化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有新物质生成,元素种类不变。

    十二、教学目标

    4、知识与技能:

    (5)认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6)能区分单质、化合物。

    5、过程与方法:

    (3)通过对自来水的电解实验,了解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初步学会水的电解这种基本实验操作;

    (4)通过对水的电解实验的探讨,让学生了解氧气和氢气的检验方法,并学会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6、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2)培养学生的分析探究能力;

    (3)培养学生有珍惜水、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十三、教学策略

    4、本课题的教学可以从学生熟悉的自来水问题着手,创设好教学情境,使学生对即将学习的

    内容有较强的求知欲。

    5、教学中应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操作实验的机会,并在课前准备好实验用品,在课

    堂上进行实验操作,鼓励学生互相学习、交流,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

    6、课后结合本课题水的电解实验,让学生制作简易的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培养学生学以致用、

    勤于思考、大胆实践的科学探究精神。

    十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水的组成。

    难点:对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十五、教学准备

    1、水电解器、电源、氢氧化钠溶液、木条、火柴、简易氢气发生装置(含试剂)、尖嘴

    导管、盛氧气的干燥集气瓶、蒸馏水一瓶。

    2、布置学生在课后从网上或资料书中查找有关于水的资料。

    3、准备好从太空看地球的相关的投影影片与及检验氧气和氢气的投影影片。

    十六、教学过程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全册教案 全套

    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

    课题1水的组成

    (一)、水的组成

    1、水的物理性质

    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并且,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lg/cm3,水结冰时密度减小,体积膨胀。

    2、水的电解实验

    (1)实验现象

    a.正负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b.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熟记方法:正氧负氢1:2)

    (2)检验气体

    a、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b、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3)文字表达式

    通电

    方程式:水——→氢气 + 氧气

    H2O H2 O2

    (4)实验结论

    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的化学式为H2O。

    3、氢气的性质与及验纯

    无色无臭、难溶于水、密度非常小;具有可燃性。纯净的氢气在空气里能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如果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就有可能会发生爆炸。

    (二)、纯净物的分类

    1、单质:如O

    2、H2、N2等等

    2、化合物:如H2O、CO2、Fe3O4、Al2O

    3、P2O5等等

    3、氧化物:由氧元素和其他任何一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十八、课后反思

    本课题通过实验证明了水的组成,学生比较有兴趣,也很容易掌握;在介绍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时学生很容易明白,并且掌握得较好。

    课题2 分子和原子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学生对微观世界认识的开始。首先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现象提出问题,引起学生思考;然后确立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组成的观点;接着通过实验与探究得出“分子是不断运动的”的结论,并利用这一结论对一些现象作出具体解释。另外课本上还介绍了有关分子间间隔的内容,紧接着通过两个讨论题,把对微观世界的探索引向深入,引导学生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比较以前学习过的一些变化和化学反应,进一步从化学变化中认识分子、原子的特性,形成概念。

    (二) 学生分析

    由于本课题是学生从宏观世界走向微观世界的开始,一些观点和结论不像认识宏观世界那佯容易理解,所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便成了学好本课题的关键和难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对难点进行突破。

    1.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验探究的机会。

    2.采取更为开放的探究方式,让学生休验科学过程。

    3.多提供一些日常现象,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变化现象,力求把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结合起来。

    4.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构成的。

    (2)认以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3)认识原子是化学变化小的最小粒子,原子可以相互结合形成分子。

    2.过程与方法

    (1)学习运用日常现象与课本理论用结合的方法,用课本理论来解释日常现象。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