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考试时间 > 正文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调研报告.doc

    时间:2020-09-26 08:11:38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

    调研报告

    为了应对知识经济时代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加强对人才,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而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当前大学处于一个被称为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的吸收、运作、转换与创造成为个体、组织及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大学作为新知识与技能的首要来源,不论在教学或研究方面皆有创新的品质,通过对研究人员与学生训练的积极改变,使其具备创新的技术与能力,教师及学生都能成为创新的承载者,进而对区域发展与国家竞争力产生积极的影响。有鉴于此,有必要辨识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并探究大学所处的内外部制度环境要素,这将为建设大学创新能力提供方向和路径。

    在本次调研中,我们对河北省部分高校进行了相关创新创业教育现状的走访调查,取得了准确的第一手资料,并完成了研究报告,主要涉及到了全国以及河北省创新创业教育的起源和发展,河北省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运用横向和纵向对比总结分析了河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优势和劣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所采用的数据材料全部是由我们实际走访调查获得,确保了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这也是第一次全面系统的了解河北省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从实证的角度分析评价创新创业教育对高校和大学生个体发展的影响。报告对系统全面地了解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状况,收集我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将为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同时,通过借鉴国内外一些高校的成功经验,将为政府和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可行性建议和对策。

    一、创新创业教育背景研究

    我国上千年的教育发展史,闪烁着一些简单而朴素的创新能力培养的思想和

    方法。例如,两千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提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创造思想;孔子提出要“因材施教"以及“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的思想。1919年,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第一次把“创造"引入教育领域。他在《第一流教育家》一文中提出要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开辟精神"的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国家富强和民族兴亡有重要意义]。1998年11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以此次讲话为契机,我国将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教育界引发了一次对创新能力的内涵、创新能力培养的影响因素以及方式方法的大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有了长足发展,90年代中期以来更是硕果累累,研究者在提高高等教育理论水平和学术规范上付出了艰辛的劳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范围不断拓宽,研究的内容不断扩展,研究的问题逐步深入,研究的方法不断走向科学,并且涌现了一批水平较高的著作及学术论文。当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仍然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无论是理论研究本身还是所运用的研究方法都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比如,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知识老化、观念陈旧、老生常谈的现象依然存在;从研究形式来看,研究中量化研究不够,运用定性和定量方法相结合的研究还相当缺乏,研究欠规范、不科学的现象还相当普遍,等等,如果不从认识和研究上加以强调,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恐怕只能沿着不规范、低水平的轨道永无终结地运行。因此,我们认为对我国建国以来高等教育理论文献进行全面研究是非常必要而且极为重要的一项课题。

    我们在检索文献的过程中发现,从建国一直到1990年代初关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同时大多数是经验总结或工作报告类文章,真正的学术论文或学术报告并不多,所以我们主要以我国高等教育研究成果最丰富的1996~2005年为研究范围,对1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文献进行全面梳理和多维度考察。我们调查到高等教育研究方面的著作(含教材)和相关学术论文,我国大多数著作或教材都有对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些具体方法进行列举和简要介绍,在著作或教材中关于高等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提到比较多的是调查研究法(75%)、实验研究法(75%)、比较研究法(72%)、历史研究法(50%),次之的是文献研究法、

    经验总结法、统计研究法,以及表格图示研究方法、跨学科研究法等。这些研究成果对我们进行高等教育文献的定量分析无疑有着参考作用,尤其对我们全面掌握高等教育研究现状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我们在参考大量文献,并经过反复讨论、修改和分析基础上,开始设计和建立了对当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分析的理论框架。

    二、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研究

    综观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虽然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他们对创新能力内涵的阐述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上述三种观点,尽管表述方法有所不同,但基本上能将创新能力的内涵解释清楚。

    创新的原意是指创造或引入新的东西、新的概念。自二十世纪初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先把创新(Innovation)概念引入经济领域之后,“创新”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核心词汇之一。“创新”是一个具有动态性、历史性的范畴,它的含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现今人们对“创新”的理解越来越具有多样性。从当代创新理论的研究对象来看,“创新”概念的含义即是创造新的东西或在特定的环境中把某种创造引入某个社会组织系统以获得综合效益的活动。创新活动可以划分为意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四个基本类型。一般来说,创新能力是创新主体对创新资源的获取能力、整合能力以及在此基础上产出创新成果的能力。对应于创新活动的基本类型,创新能力可划分为四种:意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和管理创新能力。结合创新的基本含义,地方高校的创新能力就是指地方高校能够优化配置内外部各种资源进行意识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以获得综合效益的能力。具体展开而言,

    地方高校的创新能力主要包括文化创新能力、知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创新人才培养能力及组织创新能力等,它们集中表现着地方高校的综合实力,是区域创新能力体系乃至国家创新能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大学创新能力相关的概念包括创新力和组织创新力的概念。从词源学看,创新(create)的拉丁文是creare,意思是产生或者引起生理上的意识,也具有发生或者产生的意思。使用词源学作为导引,创新力作为一种创造力,和各种形式的思维能力,例如观察力和洞察力、猜测力区分开来。而组织创新力早期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成员的角度,这受社会心理学理论的影响。例如英国学者加菲尔(Jaafar)认为关于创新力的理论基础有三:原过程认知理论、发散思维理论以及联想谱系理论(意思是联想以前没有意识到相关的事实,使之建立关联的过程)。此种以个体为中心的界说方式,在上世纪五十至八十年代间甚为流行,例如有关性格因素的探讨,或是研究认知能力与人类创造行为的关系,研究并发展客观的评量工具来加以测定,或进一步地提出提升创造能力的训练课程。

    相对于组织创新力研究成果的广泛性和深入性,大学创新能力的研究还处于襁褓之中。除浙江大学于2006年在国内首次发布的国际大学创新能力客观评价报告之外,相关的研究成果非常少见。但徐小洲教授课题组报告未对大学创新能力做概念界定,而是直接以创新实力、创新活力和创新影响力三项大的指标来评价大学创新能力。此外,张慧洁教授从大学的特点与规律上探讨了大学创新力的要素,论述了这些要素形成的原因,大学创新力与知识生产力、综合竞争力的关系,不同层次大学创新力要素的内容、结构、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创新力形成的制约因素——内部系统机制、外部系统机制、体制、制度、文化、管理、政策之间的关系。本文则借鉴组织创新力研究的成果,把大学创新能力界定为大学现行的组织、规划、用人、领导与控制等各项活动的管理创新能力,以及在教学和科研上的创新能力,而且组织创新已被成员所接受。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而创业的本质是建立新的生产函数加上建立新的组织,二者本质上是相通的。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实现形式。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都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二者的功能是等效的。

    创新创业教育是结合创新教育以及创业教育为一体,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

    种手段,为高素质现代化社会建设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储备的教育。创新创业教育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根本,开发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基本素质,为学生将来成为创新创业型人才奠定基础,为高素质现代化社会建设进行人才储备,并在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的渗透结合中,形成并发展了具有独特功能和体系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实践和应用,也是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三、高校现有教育的中西方对比

    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理解与对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解其实是一脉相承的:高教本质指的是追求高深学问的目的,而质量则是达到这一目的的程度,不同的高教质量观正反映了人们对高教目的的不同认识。因此,比较分析中西方高教质量观的差异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它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方向。

    1.国内高等教育质量观

    我国当前对高等教育质量研究的热潮直接源于高教规模的迅速扩张。伴随着入学人数的增加,社会对高教质量滑坡表现出普遍的担忧。但是,大众化时代究竟该有什么样的质量观?这个问题并不是十分清楚。这一时期有学者相继提出了如下一些高教观点。

    1.1主要观点

    (1)发展的质量观

    发展的质量观认为,当前我国高教的主要矛盾是供需之间的巨大不对称,供给远远小于需求。因此,当前阶段高教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的问题,是要通过发展来改变高教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所以,我们应该坚持一切以高教发展为核心,以促进高教发展为目的的质量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高教质量问题,因为质量本身就是变化的、发展的,质量观也不可能是僵化不变的。高教的发展必然带来高教质量观的改变,高教发展中带来的质量问题也只能通过发展来解决。

    (2)多样化的质量观

    从世界经验来看,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必然带来高教结构的分化。在我国高教大众化过程中,传统的单一的高教结构也在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因此,一些

    学者提出了多样化的质量观,强调大众化时代高教必须多样化发展。所谓的多样化,即指不同类型的高校应该有不同的质量标准,而不是所有的院校都按照一个标准来发展。

    (3)适应性的质量观

    适应性的质量观中引入了“顾客”概念,开始重视人才市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这一观点认为,高教应该注重将人才培养“适销对路”作为衡量其质量高下的一个重要标准,因为高校培养人才最终是要满足社会需要,满足人才市场的要求,因此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应该成为反映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这一观点也回应了扩招后高校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针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的现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4)高教服务质量观

    这一观点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服务,高等教育质量是指高等教育满足教育需求主体明确或潜在的需求的程度,它取决于教育需求主体对高等教育服务质量的预期同实际所感知的高等教育教学水平的对比。这一观点认为高教服务是一种准公共服务,具有个人受益和社会受益的双重属性,因此,高教需求主体既包括社会经济各部门,也包括个人及家庭,尽管这些不同主体对教育的需求是不一样的,他们对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和尺度也不尽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他们都是根据对教育服务质量的预期与体验的对比来评价高教质量的。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整体的质量观”,认为高教质量应该是人才培养的整体质量,是高校所有功能、职能的整体质量。这也是一种宏观的看待质量的方法,与多样化的质量观、发展的质量观可以归为同一类型。

    2.对国内高教质量观的剖析

    总结上述观点,可将其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种重在解决“如何看待高教质量”,发展的质量观、多样化的质量观、整体的质量观等都属于这一类。它们从宏观、整体的角度给人们一个看待高教质量的视角和方法,是如何理解高教质量的指导性原则。第二类重在解决“衡量高教质量的标准是什么”,它是在明确了如何理解高教质量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核心是以市场需求作为衡量质量的标准。适应的质量观和服务质量观即属于这类。透过国内对高教质量的理解,我们可以发现:

    (1)对质量观的理解受高教发展现实的影响

    目前国内这两类质量观中,发展的、多样化的质量观等实际上不能算是严格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质量观,因为高等教育质量观是对高教质量的根本理解,它应该包含判断质量高下的标准。为什么目前我国学界对高教质量观的研究注重在此,最主要原因是受高等教育发展现实的影响。因为我国高教一直是在政府的直接管理之下运行的,突然之间规模迅速扩张,对高等教育相关方面的认识和理解还没有跟上,从精英高教阶段的质量观向大众高教阶段的质量观过渡,必然出现认识上的混乱。因此,不解决如何看待高教质量的问题,就无法继续深入研究什么是高教质量以及高教质量标准等问题。

    (2)对顾客和市场的重视反映出人们对高教本质理解的变化

    以市场需求作为衡量高教质量标准的观点的提出,从研究上已经突破了如何理解高教质量的问题,而将重点放在了“什么是高教质量”上。尽管目前这两种质量观还并没有得到社会的普遍接受,但这类观点已经反映出一部分人对高教本质认识的变化:高等教育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参与其中的学生、市场都开始争取相应的发言权。这表明我国高等教育开始逐渐与市场需求、与顾客需要联系了起来,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在逐渐变化。

    2.西方高等教育质量观

    2.1主要观点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对高教质量的关注日渐增多,对于高教质量的理解也更加多样。

    (1)质量就是卓越

    质量就是卓越是从传统的学术角度出发看质量的。在西方传统中,卓越意指那些优秀的、顶尖的大学。这些大学提供独特的、唯有它们才能提供的服务,因此它们本身就被当作了高质量的代称。在这些学校中,主要由学者依据学术理性开设课程,对学生的选拔非常严格,但因为学校拥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很多人以进入其中为荣。持这一标准的大学一般都已得到了社会的公认,比如牛津、哈佛等。

    (2)质量是符合标准

    这种质量观来自工业领域的零缺点质量管理理论,其基本思想是将质量与预

    定规格和标准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它以是否达到预设的规格和标准来衡量高教质量的高下。这一观点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适应顾客需要”的观点也有一定的联系,因为标准通常是在综合调查社会各方面需求的基础上制订出来的,它往往已经反映了高教“顾客”的需求。考虑到不同高校的特点,在制定不同类型院校质量标准时,通常都会给高校自身发展预留一定的空间,以便学校能根据自身特色作适当的调整。这样,不同类型的院校就有了不同的质量标准,达到本类院校的质量标准就是高质量的了,这就避免了所有院校都以哈佛、牛津为模式而盲目升格。

    (3)质量就是适合目的

    这也是一种适应性的质量观,强调以是否达到高校自己设定的目标来衡量其质量的高低。这一质量观十分重视高校个体的办学目的。而高校为了吸引学生,也必须设定独特的办学目标,以满足特定学生群体的需要,促进学校的发展。如此一来,高校的不同定位就反映了不同的社会需求。所以,这一观点实际上也将顾客的观念贯彻其中,对高教利益相关者都有所考虑。

    (4)质量就是物有所值

    质量是物有所值的观点就是绩效的质量观,它认为充分发挥了所投入资金的效益才是高质量的教育,即以最少的投入获得了最大的收益就是高质量。这是从政府角度出发,受效益原则影响的一种质量观,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加大高教投资力度有密切联系。

    (5)质量是转化、教化

    质量就是转化的观点认为,高等教育是一种教化活动,学生通过学习,应该增长知识、增强能力等,学生知识和能力增长得越多,高教质量就越高。从这一角度出发,高教不再仅仅是为“顾客”提供的一种服务,而是针对学生成长需要所设计的一系列活动。这一观点突出了教育本身的特性,是从教育自身角度来看教育质量问题的一种观点。

    (6)质量就是价值增值

    “质量就是价值增值”与“质量就是转化”的观点有些类似,只是它主要从学生角度出发看待教育质量问题。这一观点认为,学生入学前和毕业时的能力和知识的比较,就是其对高教投资的价值增值部分。这一部分越大表明高校质量越

    高,反之亦然。依据这一观点,学生个体成为了判断高校办学质量的主体,他们将根据自己的发展对所接受的高教质量作出不同的判断。

    2.2对西方高教质量观的剖析

    由上可见,西方高教质量的研究重点是分析“什么是高教质量”,以及“衡量高教质量的标准是什么”等。这些观点是在解决了“如何理解高教质量”的问题后提出来的。上述六种质量观实际上属于三个类型:学术的质量观、管理的质量观和效益的质量观。它们也与对高教本质的理解紧密相联。

    (1)质量标准的制定者在逐渐变化

    学术的质量观包括“质量就是卓越”和“质量就是转化”。这两种质量观坚持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应来自学者或学术内部,其中质量标准的制定者为学者。管理的质量观包括“质量就是符合标准”和“适合目的”。它们明显受到管理科学思想的影响,重视目标和标准的设立与达成,而目标和标准建立的过程,实际就是市场和顾客需求的归纳过程。因此这类质量观中,质量标准的制订者变成高等教育的接受者甚至学生个体。第三类是经济(效益)的质量观,如质量就是物有所值和质量就是价值增值。它们重视对高教投资的效益,无论个人投资还是政府、社会投资,都开始向高教要效益,要求物有所值或增值。这样,投资者成为了高教质量标准的制订者,高教变得和企业越来越相似了。

    (2)质量标准制定者的变化折射出对高教本质的理解的变化

    西方国家质量标准的多样化,表明其高等教育机构变得非常多样。同时也表明,在各界对高等教育质量发表不同观点的时候,高等教育的本质开始受到各种社会思想的冲击,尤其是管理思想和经济思想对传统的学者自治的王国形成了强大的挑战。例如:高等教育究竟是什么?它有没有自身的独特属性?如果有,这些属性究竟何在?凡此种种对高教本质的思考和追问又重新摆在了世人面前。3.比较分析

    比较中西方对高教质量的不同理解,我们会发现,不同质量观实际上反映了中西方对高等教育本质的不同理解。分析这些差异,对于明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将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3.1由“多样化”到“适合目的”:高等教育结构分化的不同阶段

    中西方高等教育质量观中,“多样化”和“适合目的”的质量观之间的差

    异,正体现了高教结构分化的不同阶段。“多样化”质量观的提出表明,我国高教正从整体向不同层、类分化;而西方国家“适合目的”的质量观的提出,则表明其高教结构开始从层类向高校个体分化。这正是中西方高教不同发展阶段的反映。

    在高等教育刚出现的时候,其结构、功能都比较单一,“大学”就是所有的高教机构,与之相应,这一时期的质量标准也比较单一。但是随着高教的发展,其结构出现分化,高等教育从一个整体分化为不同类群,“大学”仅仅是高教机构的一类了。这时,人们逐渐意识到不同类、群的高等教育机构在性质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因此,它们应该有不同的质量标准。这就是我国当前多样化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提出的背景。此种情况下,为所有高教机构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已不再能适应现实需要,取而代之的将是依据不同类群、层次高教机构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质量标准。

    而在西方国家,三类不同的质量标准正表明了高教机构在发展出不同类群,但“适合目的”的质量观还表明,这些国家的高等教育机构开始有了自己独立的价值追求。也就是说,质量标准的制定已经成为了高教机构个体的价值追求,只有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才能提出恰当的质量标准。

    3.2左右高教质量的力量:多个利益共享者国家为主、开始出现市场的声音

    西方不同的高教质量观,是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角度总结出来的。前面提到的几种质量观,正是不同的高教利益相关者如学生、社会、政府、高校、学者团体等从自己的利益角度提出的。几乎每一个利益相关群体都提出了自己对高教质量的看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质量就是价值增值等观点表明:每一个学生个体都在逐渐获得自己对高教质量的话语表达权力。这意味着,今天左右西方高等教育质量的力量正在朝向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在这些国家,高等教育早已不再是被少数人掌握的稀缺资源,而是在逐渐成为一种个人可以自由选择的资源。这样,如何协调各种“利益相关者”,尤其是来自高教外部的力量以保持高等教育的本质特点,就成为了西方高等教育发展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

    再看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是稀缺资源,但似乎从来都不是披着神圣外衣的“学者的乐园”。然而,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影响高等教育的力量也在发生变化,尽管目前中央政府仍然是影响其发展的最主要力量,但市场(社会)

    和学生的声音已开始出现,这说明除国家外的其他利益相关者正在觉醒,开始争取自己对高教的发言权。尽管声音仍然微弱,但也足以表明,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新的力量的要求,也必将对高教发展产生影响。

    四、创新创业教育的现行政策

    大学生创业政策的相继出台,体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也使大学生创业有了良好的政策保障,这对推动大学生创业、正确引导大学生就业、促进社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通过近几年实践的检验,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创业政策还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

    2003年6月,国家工商总局下发《关于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有关收费优惠政策的通知》后,上海、天津、重庆、黑龙江、辽宁、吉林、安徽、江西、福建、广东、广西、陕西、甘肃、新疆等省市自治区纷纷出台了类似政策,后来又陆续出台了优惠贷款的政策,这些政策被概括为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综观这些政策,我们把优惠概括为如下方面:

    (1)注册登记优惠。一是程序简化。凡申请从事个体经营或申办私营企业的,可通过各级工商部门注册大厅优先登记注册。申请人只需提交登记申请书、验资报告等主要登记材料,可先予颁发营业执照,并在一定期限内按规定补齐相关材料;二是费用减免。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工商部门自批准其经营之日起1年内免收其个体工商户登记费、管理费和各种证书费。对申办高新技术企业的,如资金确有困难,注册资本达不到最低限额的,允许分期到位。高校毕业生从事社区服务等活动的,一定期限内免予办理工商注册登记,免收各项工商管理费用。(2)金融贷款优惠。一是优先贷款支持、适当发放信用贷款。对高校毕业生创业贷款,可由高校毕业生为借款主体,担保方可由其家庭或直系亲属家庭成员的稳定收入或有效资产提供相应的联合担保。对于资信良好、还款有保障的,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适当发放信用贷款;二是简化贷款手续;三是利率优惠。对创业贷款给予一定的优惠利率扶持,视贷款风险度不同,在法定贷款利率基础上可适当下浮或上浮。

    (3)税费减免优惠。对新办的从事咨询业、信息业、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对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公用事业、商业、对外贸易业、旅游业、仓储业、居民服

    务业、饮食业、教育文化事业、卫生事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对到"老、少、边、穷"地区新办的企业,可以免征或减征一定年限、比例的所得税。

    (4)员工待遇优惠。一是员工聘请和培训享受减免费优惠。在一定时间内,可在有关网站免费查询人才、劳动力供求信息,免费发布招聘广告等。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免费为创办企业的毕业生、优惠为创办企业的员工提供培训、测评服务;二是人事档案管理免一定年限费用。政府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免费为其保管人事档案两年;三是社会保险参保有单独渠道。高校毕业生从事自主创业的,可在各级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设立的个人缴费窗口办理社会保险参保手续。

    五、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1.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国际潮流

    创业是指创设新的职业、创办新的企业。创业能力是指工资形式就业以外的“自我就业”能力,这种能力与市场行为相结合。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高等教育通过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培养了一大批立业创业的实用人才。农业部在农业专科学校开展了培养不端“铁饭碗”,以家庭经营专业户为目标的招生就业改革。通过改革,大部分毕业生走上了自我创业的致富之路。1988年湖南针对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了农村家庭经营专业,培养专业农户和独立经营的技术服务人才。1994年青岛市政府提出富民工程,培养一批专业户和科技示范户,其中相当一部分是高职学校的优秀毕业生。清华大学为了鼓励学生的创业活动,也制订了相关政策,允许一部分有创造力、有决心的学生,在其创业的关键时期申请休学,让他们加入创业阵营,进入社会创办公司,学校将为其保留一段时间学籍,即所谓“休学创业”。1999年4月,在校生杨锦方、慕岩、王科和邱红云共同注册了“视美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50万元人民币,同时得到校方的极大支持,将写字楼半价出租给他们,其核心力量是由清华老师组成的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的支持。由这个公司牵线搭桥,7月22日“视美乐”同“上海第一百货商店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协议,上海“一百”投入250万元风险资金,双方携手开发新产品。7月29日,“视美乐”正式向外界推出他们自己研制开发的新产品——“多媒体超大屏幕投影机”。1999年6月,清华大学在校本科生刘颖、鲁军为创办网站正式提出为期

    两年的休学申请,已被校方批准。武汉市计委、经委和东湖开发区三家共同出资成立武汉世博投资公司,专门为大学生设立了创业风险金,给最具创造力和活力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就业和深造以外的“创业之路”。这个公司一成立,就资助华中理工大学新闻学院96级学生李玲玲于1999年8月1日创办“武汉天行健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大学生创业活动正向上海、杭州、广州、深圳等地扩展。

    2.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的客观需要

    我国是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口增长要到2050年才能停止。据预测,我国人口到2005年为13.32亿,2010年为13.81亿,2050年为15.82亿。按《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目标,我国高等教育到2010年入学率接近15%。现在看来,这个目标早已提前实现。若按每年新出生人口为2 000万计算,入学率15%,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将达到1 500万人,每年毕业生将在500万以上。据有关资料,2006年将有近410万高校毕业生投放社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比较严峻。据介绍,2004年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就业率为83%,部委属高校的就业率为76%,地方高校的就业率只有45%。有人估计,目前还没有就业的历届大学毕业生累计有100万。就连持有研究生、MBA毕业文凭的毕业生也要四面出击,奔场子、递简历。据介绍,2005我国各类高校在校学生总计已超过 1 500万,今后高等教育入学率将继续增加,毕业生也就相应增加。据预测,到21世纪30年代,我国劳动力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将一直保持在60%以上,面对这样沉重的就业压力,转变大学生毕业就是到社会上寻求工作岗位的就业观念,树立加强创业教育,引导毕业生自己创业,就显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这实际上也是高校扩招继续健康发展的要求。因为如果扩招后出来的大量毕业生不能顺利地就业,将反过来制约扩招的发展,从而阻碍中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迈进的步伐,这就会出现高等教育的“异化”现象。要避免这种“异化”现象的出现,其中一个有效的办法就是解决好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如果高等学校再按照过去的思路培养人才,以所谓的“适应性”来抢占现成的就业岗位,路就会越走越窄;若改变就业教育思维模式,树立创业教育新理念,使高校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从发展高等教育的角度,

    深刻阐述了进行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李岚清同志在这次会议的报告中更是从政策措施上提出支持学生创业:“要探索鼓励高校毕业生创业的有效途径和相应的政策措施。通过政府设立小额贴息贷款,或借助社会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特别是小型科技民营企业”。陈至立同志也撰写文章,要求“加强创业教育,鼓励毕业生创业并为社会提供新的就业岗位。”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各级党委、政府以及教育、人事等有关部门必须要全力以赴,解决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创业问题。

    3.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

    知识经济是以现代高技术为主导的经济,其本质是创新。在知识经济时代,新的产业不断出现,原有的产业逐渐消亡或得到更新,其特征是产业的变化较大,需要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将新旧知识、各类知识进行整合,以适应产业优化、升级调整和更新的需要。而21世纪经济的新发展将出现在高科技行业,高科技的发展必然会提高生产效率和降低产品成本,由于科学化、现代化、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所需要的劳动力的质量也随之越来越高、而数量却越来越少,致使社会就业问题日益突出。解决社会就业矛盾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创业,只有创造出新的、更多的产业和工种,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知识经济发展的这些特点,迫切需要掌握了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富有冒险和创新精神的年轻大学生来担负起创业的历史重任。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最高学府,应把培养具有创业能力的人才作为教育发展的目标,努力培养大量的创业型人才去改造传统产业和创建新的产业,这不仅是高等教育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且也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4.创业教育成为继文化知识证书(毕业证书)、职业技能证书之后的“第三本护照”。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600多所著名的大学,至少开设一门创业教育课程。我国教育部先后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8所高校为创业教育的第一批试点院校。美国的创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涵盖了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生的所有正规教育,日本、新加坡从小学开始实施创业教育,而法国从中学开始鼓励学生尝试创办企业和开展中学生如何办企业的创业实践活动。在美国约有1,100所学校开设了创业教学课程,培养了

    一大批创业型人才,促进了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20世纪的最后25年,美国的新一代创业者彻底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如今美国95%的财富是由1980年以后收到过良好创业教育的“创业一代”创造的,创业已经成为美国经济持续增长奇迹的“秘密武器”。创新教育的定义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把创新教育定义为,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力或创新人格等创新素质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另一类则把创新教育定义为,是相对于接受教育、守成教育或传统教育而言的一种新型教育。可以说,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的探索能力、重组知识的综合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的一系列教育活动。大多数学者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视角来理解创业教育,认为广义的创业教育是“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通过相关的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业能力,使其具有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狭义的创业教育则指“为创办企业所接受的职业教育”。百森商学院伍健民教授认为:“创业教育就是教给学生捕捉机会的眼光和组织资源的能力,提供帮助企业快速、高效发展的动力,也就是通过教育,学会利用环境,抓住机会,发展自己”。创业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甚为密切,创业教育需要创新教育的思想和方法,需要创新教育获得的成果。但是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获得新思维和新方法,而是培养学生运用新思维、新方法将学到的知识付诸于实践的勇气和能力。创新教育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尊重实际但不拘泥于实际的精神和勇气,特别强调创新思维和创新方法的训练;而创业教育则更加关注如何培养学生运用自己的胆略、智慧、知识与能力去发现目标和实现目标的勇气。从创新教育和创业教育基本内涵的比较中,不难发现,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内容结构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创新教育的成效,只有通过其培养的人才未来的创业实践来检验;创业是创新的载体和表现形式,创业的成败依仗创新教育的根基扎实程度;创新教育注重的是对人的发展的把握,创业教育着重的是如何实现人的自我价值;二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是密不可分的辩证统一体。因此,把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合在一起称为创新创业教育,并从创业教育的角度来研究创新创业教育。

    5.创业教育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的需要。

    受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我们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一般来说理论

    基础比较扎实,但缺乏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差,自身的生存能力差。具体表现在:习惯于到国家机关或大企业中工作,有求稳求实(惠)的择业观;一旦在择业上遇到问题,不是想办法自主创业,而是采取“等、靠、要”的态度,依赖思想严重;缺乏创业欲望;缺乏冒险精神;习惯于给别人“打工”,对自身独自开创事业缺乏信心。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大学生自身的因素,也有社会环境的因素、学校教育的因素。就学校教育方面来说,是学校在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问题上没有比较突出的作为,学校往往比较注重文化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大学生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索精神、冒险精神等心理品质的教育。

    六、河北省创新创业教育现状

    1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缓慢

    由于与经济及政策等因素影响,河北省创新创业教育仍处于较低水平。相关教育只停留在部分政策的宣传、基础理论教育和一些创业性质的比赛组织,有关教育部门仍未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即使是基础理论教育和创业性质比赛组织方面也存在着很多不足。

    根据我们对河北省9所重点高校调研发现有86.90%的高校老师、77.33%的在校学生认为有必要开设并普及创新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可在调研中发现9所高校中仅有3所开设创业学及相关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课对象也仅限于对创业教育感兴趣的的人群,并没有在高校中广泛开展。而从事创业及相关课程教育的老师中仅有37.36%有创业实践经验,25.86%接受过有关创新创业教育的系统培训。

    在组织参加创业创新类比赛方面,我们通过调研发现虽然河北省高校在组织参加创新创业类比赛覆盖面达到80%以上,尤其是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覆盖面已基本达到了100%,但是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1999年第二届全国大学生“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河北省就有部分高校参加,但是迄今为止还未取得一项金奖,能进入国家决赛的项目也只是凤毛麟角。“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方面也只取得一项金奖。其它比赛如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ERP沙盘模拟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全国高职高专“发明杯”创新大赛等的河北省高校取得的成果也不是很好,没有捧回几件全国金奖。

    尽管创新创业教育在河北省高校得到大面积的普及,但相应的软硬件配套方面却没有跟上。

    另外大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视不够。调研发现有23.81%的高校有专职教师队伍, 40.48%的高校有创业师资培训, 23.81%的高校将创业师资纳入人才引进计划中, 47.41%的高校校领导经常提及创业教育, 30.95%的高校对创业教育有专项资金投入, 18.42%的高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场地。以上数字表明河北省大部分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虽有一定的关注但关注程度较低,且在理论和物质等方面支持不足。

    根据以上数据及分析发现,大部分高校不仅缺乏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理性认识,缺乏统一协调有效的组织机构,缺乏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大学文化,缺乏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高素质师资队伍,而且还未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到高校人才培养的整体体系之中。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是一种课余时间开展的“业余教育”,没有形成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系统教育。

    2 政府大力支持,大学生创业热情高涨

    自2003年起,我省对高校毕业生从事个体经营的,实施免交登记类和管理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2003年石家庄市的劳动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开始办理。2008年初,石家庄市工商局修改实施的石家庄市《关于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规定大中专毕业生、国有集体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复转军人、刑释解教人员到农村创业,从事个体、私营经营的,自工商部门注册登记之日起,3年内免收登记费、管理费、合同示范文本费。2008年10月28日,我省首家创业指导机构——省会创业指导中心正式运行。2009年2月25日召开的全省2009年度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为了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式,我省将创建5-10所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2009年省内一些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行正在积极探索创业贷款新模式。目前,团省委筹建的河北青年创业网正在试运行。团省委今年还将着力招募1000名青年就业指导师和开办1000场青年创业大讲堂,对大学生创业进行指导。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也逐渐高涨。

    七、调研内容

    1环境分析

    1.1大学外部制度环境的维度

    (1)教育政策对大学创新能力的抑制。

    近些年,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加快,大学在数量和规模上都处于扩张时期,政府出于提高效率的需要,对各种层次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并没有采取实质性的分类指导政策,虽然对中央集权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变革,增加了地方政府的统筹权,但是拨款、科研、评价等政策缺乏针对性的分类,仍存在着简化对象的倾向,这在客观上造成了院校的趋同。此外,大众化高等教育时期,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诉求明显,这也会迫使政府的教育政策要体现出平等主义倾向,这也造成了院校的趋同。而且,政策上的区别对待仍然可能导致院校趋同,因为对高水平大学的重点资助可能激发其他学校追求更好的心理,容易使得学校为了争取更多的资源而放弃自身优势,向某一类型大学看齐。教育政策向精英教育的倾斜,缺乏对其他类型和层次的院校的鼓励,造成了处于中下层的院校缺乏政策动力。由此,在目前本身就缺乏市场竞争传统的高等教育机制下,大众型高等教育组织的主动性被进一步抑制了。而重点建设政策向各层次的师范院校释放的信号是,越是学科齐全的综合型、研究型院校所得的资源就越多,获取资源就越容易。由此导致教学型学院和教学科研型大学为了有更多的资源维持生存和发展,就自然努力向上一层次的大学发展。除此之外,专业设置政策也是导致大学趋同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在很大程度上起到规范指导作用,带有很强的指令性和权威性,学校招生必须按照专业目录的规制进行。这样,各层次的院校专业设置必然有很大的相似性,其连带效果是,致使各层次院校的教学计划、大纲、对学生的要求等具有一定的相似性。由此,造成了大学的高度趋同,“千人一面”致使大学创新力难以实现。

    (2)大学评价对大学趋同的诱导。

    社会机构和官方的大学评价或大学排行榜对大学组织结构和行为具有导向作用。调查高考生对大学排行榜的认知发现,大学排行榜对考生起到了报考大学的参考标准作用。在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各高校千方百计吸引满意的生源,这是当前大学社会排行榜之所以受到大学重视的原因所在。此外,由于本科教学评估指标并未根据院校类型进行区分,所以评估指标中的内容被各类型的学校所重视,其引导大学趋同的作用不言而喻。尽管评估指标中设置了办学特色一项,试

    图对所有的被评院校在办学特色方面都以相同的指标进行评价,但可能会出现一个悖论。这正如王英杰教授所说:“我们期望通过评审‘特色’,使大学办出特色来,但是结果可能是大学的‘特色’都相同。实际上,一所大学在办学思想、发展战略、校园文化、培养目标、教学和课程等方面中的一个方面有特色就很不容易了,就应该给予充分的肯定,在评价结果中体现出来,这样就可能促进大学办出特色来。”比较当前的大学社会评价的指标,我们发现科研、规模、学科齐全和师资等指标都使研究型大学在大学排行榜中占有先天的优势。其导向作用是所有的大学只有向研究型大学发展,才能在排行榜占优,从而吸引优质学生和更多的资源。目前社会评价的问题是,虽然有多种类型的机构,但是评价方法大同小异,缺乏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最终的导向是院校的趋同。

    从外部制度环境的维度分析发现,无论是某些教育政策还是社会评价,都无形中对院校办学定位带来了消极“导向”作用。虽然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目前的资源配置政策使低声望的院校面临着向“上层"发展的压力。特别是在官方的和非官方的高等教育分类法和大学排名出现之后,分类和排名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院校对自身排名和身份的关注。面对环境压力,院校通过升格,或者通过合并、改名等形式,不断追求更高的地位和身份,由此造成了当前高等院校趋同化发展的现实困境。转贴于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2大学内部制度环境的维度

    (1)大学组织资源动员的不足。

    组织资源是影响大学创新能力建设的重要因素。组织资源不仅包括办学条件等实体要素,还包括对个人的动员。只有具备充分的资源动员能力,大学组织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目前的问题是大学对政府的依附性导致组织自身的主体性不足,适应社会环境的能力比较差。大学总是依靠政府给予办学资源,由此也影响到组织机构的设置,导致大学普遍采取科层同构的组织形式。这是单位制度的主要特征之一,会导致大学组织在其他资源方面(社会资源、校友资源、个人捐助)获取能力不足,筹款能力低下。单位制下成员的依附性导致激励困难,成员总是试图获取更多的回报和个人资源,而事实上,只有组织得到足够的贡献,并且能提供足够的回报以获得这些贡献时,组织才具有主体性,才会继续存在。

    伴随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大学自身也在进行一些变革,国家对大学组

    织的直接控制减弱,近些年人们讨论的大学自治、教授治校、人事改革、学生权力等都从侧面反映了单位制下的大学组织中的一种不平衡状态。组织中的教师和学生在获取资源时处于不利境地,一方面是合法化权力得不到组织确认,另一方面不能依靠原有权力形成非制度化的关系,这些都影响到了教学人员和学生参与组织资源分配。这种由于分配的失衡,给大学组织激励带来严重的问题,使得大学组织在成员资源的动员和获取上能力不足,使大学组织不能有效地运用物质激励、团结性激励和目标激励来动员成员资源,而这将直接影响大学创新能力建设。

    (2)大学过度科层化。

    从大学组织属性看,它不同于工商企业组织和政府部门,尽管也具有科层组织的部分属性,但就其主要的活动内容而言,它是属于专业化的、学术性的机构。正如著名的社会学家彼德?布劳(PeterM.Blua)所指出:科层化的刻板与纪律性同学术组织是不相容的,它要求自由地采取一个更富于弹性和想象力的途径从事教学活动,即激发学生去探求事物本质的兴趣;大型的学术机构,不同于一般组织,它要求具有更复杂的管理。对预算和日常程序的过分关注往往易为学术探求带来危险;无疑,大学在诸多方面同企业组织根本不同,这里没有8小时工作制,没有直接的监督,没有清楚的效益测量评价以及其它;尽管教员彼此间存在等级以及对学术事务的影响作用不同,但他们之间并不存在彼此监督的等级关系,所有人员都是操作者。问题是中国目前的情况和布劳的论述似乎有些格格不入。中国大学存在过度异质化的科层问题。大学作为一种单位存在,具有相应的行政级别,大学校长由教育部或者省级政府任命,也具有一定的行政职务级别。尽管经过20多年的改革实践,确立了高校的法人实体地位,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办学自主权等,但旧体制积留下来的官僚组织特征依然比较突出,组织内部的研究自由和教学自由受到太多的约束,高校作为专业化组织的学术属性不能得以真正、充分地体现。科层制的异化造成了大学组织中官僚主义严重,抑制了大学学术属性的发挥,严重阻碍了大学的创新力建设。

    在20世纪80年代,大学组织结构与政府机构具有较强的同构性,在21世纪初,大学组织结构的多样性增强,反映了社会的直接需求。与此同时,随着政府放松管制和办学自主权的扩大,大学越来越追求效率。在既定投入条件下,努力扩大产出,或在既定产出条件下,尽量减少投入。精简行政机构和人员成为大

    学组织结构变化的一个显著方面。大学组织机构变化透视出大学逐渐趋于效率主义的价值取向。其行为强调绩效和政绩,而大学组织的另一个维度——学术结构,则强调追求真理,遵循学术发展的逻辑。这客观上加剧了学术文化和行政文化的冲突。大学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的冲突,造成了组织核心目标的偏离,大学校长要花费相当的精力去协调两种力量的平衡,无疑会使大学教学和科研的创新受到影响。目前,中国高校存在的过度科层化的问题将成为大学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障碍。

    2已有改革

    2.1学分制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创新学分已经成为了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很重要的内容,并引起高校的普遍重视。目前的创新学分大致可以简单划分为两类:一类主要是把学生参加各类科技创新竞赛、发表学术论文和获得专利等取得的成绩设置为科技创新学分,另一类是一种广义上的创新学分,包括学生参加各类第二课堂活动都算在其中,如参加学术报告、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都纳入创新学分管理的体系。校方设置创新学分的初衷是为了调动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有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针对这一现象,山东科技大学团委书记诸葛福民表示目前还没有找到一种科学合理的认定创新学分的办法。“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某种办法,确保学生确实参加了创新活动,也提高了自身的能力,这对学生来说,肯定有好处。但如果这种认定不科学,不合理,甚至存在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情况,那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来说,非但没有利,反而是有害的。而这种情况在目前高校中也的确存在,杜绝起来也是有一定难度的,创新学分的设置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但我们必须研究如何通过科学的合理的方法,起到确实提高学生积极性的作用,走歪了就麻烦了。”在北京工业大学新近颁布的创新学分的实施办法上规定:参加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或收听学术报告并写出不少于500字的参观笔记和报告笔记的,可给予0.1个学分。4年中,理科学生须修够4学分,文科须修够2学分,否则不准毕业。

    武汉大学创新学分制度实施办法中规定,学生取得创新学分,可以冲抵选修课程的学分,但不超过10学分。

    据了解,虽然国内很多高校都有创新学分的相关制度,但具体内容却并不相同,对学生的要求也存在较大差异。

    2.2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基地

    2001年9月成立,是学校团委首批资助的校级学生科研活动基地,占房四间,共计面积230平方米,设备总值约20万元。基地建设被列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度教改项目。基地设立时的基本定位是一般性和特殊性结合、广泛性和集中性结合、知识普及和重点培养结合,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其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培训和实际的项目锻炼,全面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参加各类竞赛孵化成果。目前为止基地的科研活动内容涉及到学院各专业研究方向的光电成像、图像处理、图像采集与传输、机器视觉、电子元件测试等领域。几年来的工作包括:①基础理论的培训。面向全校和科技兴趣小组全体成员,内容涉及电路、计算机、编程等多方面。②举办“系列讲座”,内容涉及如何参加科技竞赛活动、科学研究方法漫谈、学科发展动态、经验交流等多方面。③孵化参赛作品。基于学校、省级及国家级的各类科技学术竞赛活动进行大赛前的项目选拔、后期的训练和指导,该基地成为学生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

    3数据分析与结果

    我们运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河北省9所高校进行了数据采集,遍布河北主要城市,包括河北大学、河北工程大学、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医科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河北金融学院、石家庄铁道学院。我们每所高校随即抽样调查了50位教职工,120位在校学生,共计450位教职工,1080位在校学生,主要针对大家对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程度、现有教育措施和未来发展建议几个方面进行主要调查。数据分析如下:

    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程度数据分析表(教师)

    总人数450人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调研报告.doc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调研报告.doc

    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阻碍数据分析表(教师)

    总人数450人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调研报告.doc

    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措施建议数据分析表(教师)

    总人数450人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调研报告.doc

    结论:1.对创新创业教育一无所知的教职工占调查总数的27.3%,超过四分之一,可见河北省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使教育工作者树立

    创新创业意识,从而加强对当代大学生这方面的教育。

    2.48.9%的任课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有所了解,远远高于行政部门教育人

    员的23.7%。这直接影响了学校领导组织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相关经费投入。

    3对教育现有阻碍的调查中主要的三种阻碍的比例相对均衡,可见这三种阻碍的排除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都有着重要作用。

    4.在教育发展措施的调查中教师对经费投入和开设相关课程的呼声最高,

    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

    创新创业教育的了解程度数据分析表(学生)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调研报告.doc

    相关活动及竞赛参与数据分析表(学生)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调研报告.doc

    学生实施创业阻碍问题数据分析表(学生)

    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调研报告.doc

    结论:1.在学生中有26.1%的人对创新创业教育一无所知,而文科生所占的比例

    比理科生高5.1%。

    2.大部分学生都参与过相关活动中,而且多数参加过多于一项的活动。大学生创业竞赛和大学生课外作品大赛的参与程度最高,其次是ERP沙盘模拟大赛及其他竞赛活动。

    3.在校学生中多数学生有自己实际创业的想法,缺乏资金和相关系统指导是当前最大的困难,其次是由于学校课程安排导致时间和精力的不允许。

    八、关键问题与解决方案

    随着我国高校从精英化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逐步转变,大学生就业也在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一方面完成了从“包分配”到“自主择业”的转变从而增加了大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的压力与日俱增。客观地说,处于“初级阶段”的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仍存在不少的问题。综合上述调查数据的分析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个关键问题和解决方案的浅显建议。

    1.许多高校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

    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举办零星的创业讲座阶段,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讲座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把大学生创业教育纳入到系统的学习和课程体系中的高校仍在少数。从实际来看,就业教育是创业教育的基础,创业教育是就业教育的自然延伸。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实施应在大就业观的视角下,处理好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的关系,致力于提高学生就业力,促进大学生就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创新高校创业教育就成为必然的选择。建议高校应设置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和师资。

    可通过课堂教学、课外实践与实习、参与各类竞赛等方式来完成。如百森商学院开设的创业课程中必修课程有《新生管理体验》、《新企业创立》、《成长型企业管理》和《创业企业融资》等;哈佛大学共开设了15门创业管理课程,代表性的有《创业管理》、《创业营销》、《小企业的经营与成长》、《风险投资与个人股权》、《开创新企业》等。

    目前,我国高校的课程体系大多仍是传统的“三段式”,这显然无法达到创业教育的目的。要改变这种模式,必须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以相关课程有机整合和整体优化的课群建设,将创新、创造、创业教育贯穿在整个大学阶段的教学之中。

    还可以单独开设创业课程,系统介绍创业理论、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案例等,增加跨专业、跨科学的课程,加强创业课程与专业课程的交叉融合,为大学生成功创业奠定基础。

    2.尚未形成完整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应与学校既有的教育体系形成有机的结合,涵盖创业教学、创业实践等环节,具体来说要在指导机构、教育模式、师资队伍、理论研究、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评价体系、辅助性的“第二课堂”活动以及实战性的实践活动等方面具有系统性和规范性。至于创业教育体系的有效性则是指它的就业效应。但由于创业教育涉及到教学的系统改革,创业教育也不是开设几门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要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到学生培养的方方面面,这就牵涉到学校的教学改革问题,涉及到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问题,甚至涉及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深层次问题,鉴于此,我国高校尚未有形成完整有效的创业教育体系的成功案例。建议高校定期开设创业讲座,为学生们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培训。

    创业讲座对于弥补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课堂教学的局限和教师创业经验欠缺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创业讲座的形式主要有三种,一是聘请客座讲师开设系列的讲座,这类似于在学校开设一门创业课程,但其开放性较强;二是论坛的形式,邀请多位社会人士针对某一主题进行主题发言并进行开放式的讨论;三则是有着不同创业背景的社会人士针对创业各个层面内容分别进行的系列专题讲座。创业讲座可以长期化和制度化。各高校应该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校友网络,凝聚一批具有丰富创业和经营管理经验的社会人士,并且通过聘任客座教授或兼职讲师等形式,形成一种固定、常设的创业讲座制度,使创业讲座活动成为学校创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3.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程度不够。

    搞好大学生创业教育,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师资队伍建设,正如邓小平曾讲的,“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创业教育要抓出成效,如果没有一支既有创业理论知识,又有创业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学生就不可能全面地接受到创业知识与理论的系统教育,创业实践肯定会失败。因此,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建设刻不容缓。表面上看,行政部门的工作性质使得工作人员不会直接接触和影响学生的教育,所以对学生不会有太大教育效果,其实不然,行政部门往往决定学校在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具体西东措施,因此从源头抓教育才是事半功倍的方法。所以在着重培养任课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和教育水平的同时,要经常组织行政部门工作人员接受相关培训,设立学习小组,在学生管理上就能突出体现创新的内涵,使教师水平整体上升。

    高校应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创业教师培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使教师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学术动态和科研成果;从政策和经费上支持教师的科研活动,力争开发出有社会价值或经济价值的科研成果,为学校创造财富,为社会做出贡献。

    4.学生创业观不正确,创业指导与大学教育割裂。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对创业的概念模糊不清,把赚钱当做终极目标,创业思想不端正。而有着实际创业梦想的人又没有相关指导,不敢轻易尝试。因此,在我国现阶段,创业教育的实施应树立大就业观,致力于提高学生就业力,促进大学生就业,没有这个落脚点,创业教育势必沦为“空中楼阁”,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做秀”。但目前我国高校的创业教育和就业教育仍普遍存在着“两张皮”的状况。创业教育由一些讲授企业管理理论的老师担任,就业教育由就业指导人员担任,教创业的不管就业,管就业的不懂创业,二者“井水不犯河水”。这种人为割裂很容易让学生误解创业就是一部分“能人”的专利,而导致创业教育难以推广、深入;同时也容易使就业教育的资源流失,导致学生就业力培养机制的完善缺乏强有力的支持,这对目前许多就业教育体系仍处于发展阶段的高校而言无疑是令人担忧的。

    要引导学生确定合理的创业目标。政策就是导向,有什么样的创业政策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和创业目标。创业政策要引导大学生确立合理的创业目标,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过高则一时难于实现,过低则容易造成自身价值贬值,甚至束缚创业能力的发挥。这就要求创业政策有明确的导向,鼓励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限制什么,都要体现出来。最重要是要反映大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发展趋势,积极鼓励他们创办以科技型为主的企业,创办产生较大社会价值的企业,而不能过多引导他们去从事那些简单化的经营项目。

    5.大学生参与科技竞赛和学术交流热情不高。现代大学生课业负担较重,没有太

    多精力和时间参加课外竞赛,加上宣传力度不够,只有少数学生凭兴趣,愿意克服困难尝试。在参与的过程中又有一批学生因为缺乏团队合作能力和毅力放弃比赛。建议高校大力宣传相关竞赛和活动,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

    组织大学生积极参加以“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为龙头的各项创新创业类竞赛。创业计划竞赛是大学生创业模拟练习的一项有效方式,已形成了一个全球商业计划竞赛网络,成为一项风靡全球的校园活动。除“挑战杯”竞赛外,还可以组织开展如数学建模、电子设计、软件设计、网页设计、电脑DIY、影视动画设计、平面设计等创新创业类竞赛活动。竞赛活动可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吸引学校和社会共同参与,深受大学生喜爱,对大学生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创新创业技能,积累创新创业知识都十分有益。通过竞赛的开展还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风险意识,团队精神等,为以后创新创业打下良好的基础和提供精神准备。

    创业技能竞赛是一系列竞赛活动的组合,是大学生模拟创业、提高创业能力、培养创业素质的一项有效方式。各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学科特点来设计创业技能竞赛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如可以包括职业生涯规划竞赛、职业形象设计、管理竞赛、科技作品竞赛以及创业计划竞赛等等。其中职业生涯规划竞赛和创业计划竞赛应该成为核心的内容。职业生涯规划是规划者在认识自我、评估环境的基础上对职业目标的选择和职业发展策略的确定。这是一个创业者自我识别的过程,也是一个将自己的创业意愿转化为可执行的具体计划的过程。能够进行自我规划是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必备的素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就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高校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取得不错的效果。创业计划竞赛目前成为一项风靡全球的校园活动,并已形成了一个全球商业计划竞赛网络。创业计划竞赛过程中,学生要经过组队、选项目、培训、市场调查、完成创业计划书以及答辩等阶段。通过参与这个过程,学生获得了宝贵的模拟创业经历,学习积累了创业知识,培养了创业能力,锻炼了团队精神、沟通交流和组织管理能力,提高了分析和研究能力。因此,高校在探索创业教育模式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创业计划竞赛这个载体,构建培养模式和训练体系,激发学生的创业精神和事业心,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创业技能。

    创新创业教育不仅要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理论知识,更要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和

    掌握实践的技能,因此,要构建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可以建立数学建模、电子设计、机械设计、系统设计、景观设计等多个创新工作室;可以与高新园区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公司里按教学计划的课程进行上课、实践和体验创业;可以建立开放性的实验中心、创新性实验室等;还可以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园,为学生提供服务,并利用这一平台进行科技创新项目的开发研究、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实践训练等。如上海理工大学建设了“学生创新创业中心”,拥有6831m2的场地,成为学生创新创业的基地。中心内建设了6个有鲜明特色的为创新创业服务的平台:虚拟制造技术平台、数控制造技术平台、电气自动化技术平台、医疗器械与食品安全技术平台、公共商务服务平台、女子职业教练营。

    这个平台兼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是一个重要的创业教育模块,因为学生可以在这个组织里学习、积累和检验创业知识,就像企业集群的成长机理一样,创业者在平台中可以获得群体效应;它具有“孵化器”的作用,通过这个平台,准创业者和创业者可以获得诸如培训、风险投资、项目、技术、孵化等方面的支持,帮助学生创办企业或者新创企业的成长管理;它更是一个交换信息整合的平台,通过一种互动的方式把学校、风险投资机构、企业、科技园、“孵化器”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等创业教育支持体系连接在一起,获取各界的支持和参与,使大学生创业活动具有一个很好的生态环境。在这个创业生态系统中,既可以加强高校与社会、企业之间的联系,又可以密切学生与风险投资界、企业界等的联系,从而丰富学生的创业学习和实践,放大高校的创业教育功能。

    4.创新创业教育发展过程中资金不足,学生实际创业资金少。

    高等院校作为教学、科研基地,办学经费有限。企业以获得最大利润为目的,也不愿承担较高风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对高新企业的认识逐步明确,提供风险投资的机会从而变小,这就使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和发展进入艰难的境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大学生创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是资金。传统的创业资金来源于创业者自身的积累,现在靠这种方法筹集资金创办企业已不适应要求。更何况就业的压力迫使学生跨出校门就要进行自主创业,来不及进行资金积累。现在各级政府虽然出台了一些大学生创业贷款政策,但由于种种原因,使这项政策推动很难,落不到实处。各级政府必须下大力气来建立良好的风险投资机制,积

    极探索利用技术、专利、知识、信用等担保的融资渠道,真正解决大学生创业资金问题。

    .5.校园创业文化氛围不浓。

    要培养现代社会的创业人才,营造一个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是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政府、社会各界、高校本身都应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社会环境。一是政府必须转换职能,为创业提供高效率的行政服务,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和协调作用,同时为创业者提供必要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二是社会各界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要通过各种舆论支持、鼓励创业,宣传创业典型,使人们敢于创业、乐于创业,树立创业光荣、创业伟大、创业致富的思想,充分激发广大大学生的创业热情。三是各高校必须营造有利于创业的校园环境。比如学校要制定鼓励学生创业的有关政策,并形成一种创业制度,激发大学生的创业欲望;设立创业基金,提供经费上的支持;设立专门机构,为学生创业提供各种配套服务;开展各项活动,如创业设计大赛等,培养学生的创业观念和创业精神。

    创新创业文化的营造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在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硬环境建设投入的同时,要通过宣传、主题教育活动、论坛、建立制度等,营造一个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良好软环境。要建立一整套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规章制度,如学分认定、奖励、导师课时补贴、学生时间保证等,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要开展各种学术交流、课外学术科技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等,扩大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调动学生创新积极性,形成浓厚的创新学术氛围;创业活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复杂性,学校创业教育可用论坛的形式邀请社会上有经验的创业家、企业家、风险投资家以及相关领域的政府官员到学校讲座、对话,给学生传授创业经验和技能。这种社会参与式的创业论坛可以弥补学生社会经验的不足和学校创业课堂的局限性。要形成一种稳定的、在校园里常设创业论坛的机制,使这种论坛活动成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6.高校重视理论教育,缺少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过程,对大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学风、提高实践技能和技术水平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加强大学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实行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呢?高校应将人才培养模式、教学组织形式从单一的课堂教学活动扩展到学生自学活动、科学

    研究活动和各企事业现场实践中去,并扩展到世界各国之间,从生产实习、专业劳动和研究设计中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组织他们深入现场、结合实际、接触社会、联系群众,围绕科技难点和社会热点等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社会和生产的实际。通过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其今后创业实践奠定基础。

    7.学生与社会接触机会少,缺少创业经验。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深化知识和强化能力的实践基地,对拓宽专业口径和就业渠道,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良好效果。高校应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如参与基层单位、工矿企业、工程项目、商务促销、社区服务、结对扶贫、模拟创业等形式的挂职锻炼,由原有的专业实习的定向范围进行全方位的扩充,使他们将在学校学到的一些书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运用到实际课题中去,增强创业的能力。因此,高校应建立一批社会实践基地,为大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训练和演习的场地,并可将毕业设计或研究课题与实际项目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应用能力,又可为社会及企事业解决实际问题。20世纪末,以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资源由有形向无形转变,竞争优势的重点由效率、质量和价格向变革与创新转变;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新型人才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如何培养创新创业的新型人才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九、针对河北省创新创业教育现状提出的对策及建议

    1 改革学校教育

    1.1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念,它不但体现素质教育的内涵,而且突出了创新思维教育和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在强调基础教育的同时,也应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目标之一。首先学校应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的规章制度和组织机构,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提供保障;其次利用校园宣传阵地进行创新创业知识的宣传,积极开展与创新创业有关的文化活动,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

    1.2深化教学体制改革

    教学体制机制是确保创业教育实施的关键,学校可采取积极灵活的措施,促

    进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如实行弹性学分制,允许分阶段完成学业,允许有创造力的学生在创业的关键阶段申请休学进入社会办公司;也可以吸收有创业前途的大学生以勤工助学的形式入校办产业;学校在宏观上应对重点创业项目进行扶持,并对大学生的创业设计、立项、论证、审核等给以理论指导和物质资助。

    此外,建立健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评估体系,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过程、途径、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分析研究,采用定量定性化的综合评估方法,进行系统的、开放的、动态的评估,确保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快速发展。

    1.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上文的分析可以看到,河北省创新创业教育师资严重不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还没有一个完善的体系。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要求较高,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全面、深厚的创新创业教育知识,还要求教师具有相当的实践经验,同时对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当前河北省迫切需要一支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和一套完整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建立一支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现实措施是:投入资金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培训。首先,对有创新创业教育潜质的教师进行专业理论培训,并给与一定资金支持,让其进行创新创业实践;其次,聘请企业家和成功创业者担任客座讲师,教授大学生创业实践经验,与教师创业经验不足形成互补。政府相关机构应经常组织各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企业家、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机构的学者等召开讨论会进行交流和研讨,最终培养一支优秀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另外河北省各个高校可以联合组织一支理论基础过硬、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方法多样的联合讲师团,在河北省各高校巡回授课,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质量。

    1.4优化创业课程体系

    在制定创业教育课程时,除独立开设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最重要的是要开展创业实践活动教育,加大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等教学环节在课程体系中的比重,通过门类众多的课外活动和领域广泛的社会实践,把创业需要的知识课程纳入到创业机会识别企业成长、成功收获等完整的创业过程教授给学生,彻底改变我国创业教育一直存在的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问题,强化大学生创业意识,切实提高创业者的综合素质。

    在建立健全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方面的可行措施主要是:

    第一: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两方面进行课程设置。

    在第一课:堂河北省各高校只开设了很少的创业教育课程,像大学生创业与就业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创业管理、创新学、企业策划ERP沙盘实训等,而且每所大学只开设了3门以下的上述课程,不具有系统性。不足以对大学生进行全方面的创业教育。应该开设系统性的创业教育课程培养学生的企业家精神。像开设创业意识创业精神的培养和创业者的知识技能的相关课程。

    在第二课堂:①开展社团活动。大学内于创业有关的社团应该经常组织创业实践活动,增加大学生创业实践经验。像进行创业模拟训练创业培训指导等。

    ②举办创业类讲座。邀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者或创业机构工作者来学校开展讲座,讲授个人成功案例及经验,并与大学生进行互动。③开展创业计划相关竞赛。像已开展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ERP沙盘模拟竞赛等。以“创业相关竞赛为依托,构建学生创业实践平台,使学生获得模拟创业经历,学习积累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锻炼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和组织管理能力。

    积极推进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融合渗透,共同发挥作用。使大学获得创业理论的同时也进行了创业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

    第二:学校应重视创业教育,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职能部门。

    从调研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各学校对创业教育应足够重视,大学应普及创业教育,鼓励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的创业教育提供场地和资金支持,并建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管理职能部门,负责学校内有关创业教育相关工作的领导和组织工作,像创业师资与课程管理,指导本校内创业类社团活动与校外创业教育人员进行接触等。

    第三:高校加大资金投入,并合理配置在资金的投入分布结构。

    从目前来看,资金主要停留在赛事或用于创业组织的运营支出上,其他方面与创业直接相关投入很少。而且从投入总量来看,资金投入数量相对来说还很少。像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场地和设施,奖励竞赛获奖的学生等。

    第四学校应与企业合作,走校企合作道路,大学生可以到企业实习锻炼,进行社会实践。

    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1)理性认识创业教育。

    加强创业教育,不是鼓动学生毕业后都去创业,更不是放弃学业去创业,而是通过了解创业政策,学习创业的理论知识以及一些成功者的创业经验,掌握创业技能、提高创业素质,达到“就业有实力,创业有能力”的目的,以此增加创业成功的砝码,拓宽就业途径。

    2)合理设计职业规划。

    大学生应充分利用几年大学时光,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特长制定实施职业规划,学习专业知识,适当的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同时注重个性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出击,使自己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加大社会支持

    1)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加大创新创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和扩大其普及程度是决定创业效果的客观因素。通过广泛而持久的社会舆论宣传创业教育的意义,引导社会各界人士关心大学生创业,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有力支持和帮助,破除创业教育仅仅是学校工作的观念,推动创业教育成为社会的责任、高校的使命、家庭及个人的自觉行为。同时把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作为一个整体推进,鼓励大学生了解并投身于第二课堂的创业教育活动。

    2)改善创业环境

    推行大学生创业扶助政策是决定创业质量的中坚力量。据统计,河北省大学生创业成功率仅为0.3%,所以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良好的社会扶持,降低企业准入门槛,扩大市场准入范围,重点抓好协调、落实、服务工作,专门协调工商税务、金融等部门利益关系,保证各项措施不走样,为大学生提供多层次、多渠道、宽领域的发展空间。通过贷款担保,基金支持等途径引导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大学生创业,而且建立专家诊所,帮助他们解决创业管理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3)加大资金投入

    从现实角度出发,资金缺乏其实是限制创业教育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对创业教育的投入,另一方面可以联合社会企业。大学生创业孵化

    园副秘书长何英杰表示,“大学生创业”要纳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实现大学生创业“产业化”,即吸引更多的社会企业来“经营大学生创业”、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大学生创业”。

    社会机构在市场机制成熟的情况下,通过风险投资等方式,扶持大学生开办、承包和改造企业,特别是小型民营科技企业和服务型企业,为大学生创业架通桥梁。

    XXXX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报告日期XXXX年XXXX月XXXX日

    目录

    第一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背景

    二、投资方简介

    三、目标公司简介

    第二节拟投资行业及市场概况

    第三节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二、目标公司市场分析

    三、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第四节项目内容及实施方案

    第五节项目效益分析

    一、经营收入估算

    二、经营总成本估算

    三、经营利润与财务评价

    第六节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

    一、市场风险及对策

    二、技术风险及对策

    三、财务风险及对策

    ……

    第七节投资方案

    一、收购定价

    二、预计投资总额

    三、资金来源与支付

    四、后续发展方案

    第六节报告结论

    第一节项目概况

    一、项目背景

    说明项目提出的背景、投资理由、拟投资国家的投资环境、在可行性研究前已经进行的工作情况及其成果、重要问题的决策和决策过程等情况。

    二、投资方简介

    1、投资方基本情况及经营情况

    包括目标公司基本工商注册信息、产业布局、主要产品及用途、员工情况、股权结构及控股方信息、行业地位、历史沿革等。

    2、投资方实力和优势分析

    三、目标公司简介

    1、基本信息

    包括目标公司基本工商注册信息、产业布局、主要产品及用途、员工情况、股权结构及控股方信息、行业地位、历史沿革等。

    2、经营情况

    (1)经营情况

    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进行销售、服务的发展现状,包括历年产量、销售收入等。

    (2)资产负债情况

    公司主要财务指标,要求能够反映公司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偿债能力等。

    第二节拟投资行业及市场概况

    1、国内相关行业及市场概况

    2、国际相关行业及市场概况

    第三节项目实施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项目实施的必要性

    主要围绕公司战略目标,根据公司产业资源协同发展的需要以及产品规划,结合产业政策等有关因素的支持与制约,论证项目投资的必要性。

    二、目标公司市场分析

    运用统计分析原理,分析目标公司产品销售变化及市场发展趋势。

    1、市场规模

    研究目标公司产品及行业的整体规模,具体包括目标公司产品及行业在指定时间的产量、销售收入等。

    2、行业分析

    主要包括行业内主要品牌市场占有率、行业总销售量年增长率、行业发展方向、市场发展方向等。

    3、竞争格局

    包括主要竞争企业基本资料、主要品牌经营策略、竞争品牌近三年发展情况、行业竞争态势未来发展预测等。

    三、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技术可行性。主要分析目标企业产品技术现状与规划是否符合公司战略,技术部门对目标公司实施的技术在行业内进行比选和评价,合理评估其技术先进性。

    经济可行性。主要从企业理财的角度进行资本预算,评价项目的财务盈利能力,预测项目投资回收期、净现值等财务指标。

    社会影响。主要从资源配置的角度衡量项目的价值,评价项目在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目标、有效配置经济资源、增加供应、创造就业、改善环境等方面的效益。

    风险因素及对策。主要对项目的市场风险、技术风险、财务风险、法律风险及社会风险等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制定规避风险的对策,为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第四节项目效益分析

    一、经营收入估算

    根据行业及公司历史数据对目标公司未来五年经营收入进行合

    理预测。

    二、经营总成本估算

    合理估算目标公司未来五年主营业务成本、期间费用和税金支出等。

    三、经营利润与财务评价

    合理估算目标公司未来五年的盈利水平,并估算项目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净现值等财务指标。

    第五节项目风险分析及对策

    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来自各方面的风险,须对项目的政策风险、国别风险、市场风险、技术风险、管理风险、财务及税务风险、法律风险、经济及社会风险、后续整合风险等风险因素进行评价,制定规避风险的对策,为项目全过程的风险管理提供依据。

    第六节投资方案

    一、项目实施方案

    二、收购定价

    根据审计报告和资产评估报告等资料,综合利用多种估值方法,如净现值法、成本法、收益法、市场可比交易等,对目标公司进行合理估值。

    三、预计投资总额

    根据目标公司估值结果,合理计算收购一定比例股份的对价,并

    预测未来五年需对目标公司追加的投资额。

    四、资金来源与支付

    根据项目的预计投资总额及收购主体单位的资金运行情况,分析收购资金的来源及可行性与资金支付方式。

    五、后续发展方案

    从发展战略出发,对目标公司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合理规划。

    第八节报告结论

    对项目是否可行出具结论性意见。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