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问题清单 > 正文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6课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演说教案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时间:2020-11-18 13:47:06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PAGE 4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品味本文富有激情、充满诗意的语言,了解作者。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刻画其“斗士”和“智者”形象的方法。

    3.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理解伏尔泰作为“法兰西思想之王”带给同时代及后世的思想革命。

    教学重难点

    1.积累词语,品味本文富有激情、充满诗意的语言,了解作者。

    2.学习作者抓住特征刻画其“斗士”和“智者”形象的方法。

    教学设想

    1.指导学生通过查找有关伏尔泰的资料,了解其思想及贡献。

    2.通过指导学生反复诵读,理解解雨果对伏尔泰的崇敬之情,旧解语言中所蕴含的意义。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情景激趣

    雨果(l802~1885)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他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其代表作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长篇小说。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在当时众多的思想家中,伏尔泰是公认的领袖和导师。他博学多识,才华横溢,著述甚宏,在戏剧、诗歌、小说、政论、历史和哲学诸多领域均有卓越贡献。

    1778年,“教导人们走向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与世长辞了。一百年后,另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维克多·雨果站在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讲坛上,发表了这篇激情澎湃的演讲。

    伏尔泰和维克多?雨果,相差整整一个世纪,伏尔泰于1778年病逝,雨果生于1802年,但阅读过本文的人,无不被雨果对伏尔泰的敬爱与景仰之情感染。雨果为什么要发表这篇演讲纪念伏尔泰?这篇演讲有什么特点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从中感受伏尔泰伟大的人格和精神。

    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了解结构与中心整体理解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结合注释,梳理文意,将课下重要注释简化后移到课文相关位置处。用(一,二,……)标出意义段,用(1,2,……)段内的层次,批注自己的阅读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一、在阅读过程中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陨落(yǔn)灵柩(jiù)凌驾(ling)睿智(ruì)诅咒(zǔ)不挠(náo)?

    恪尽职守(kè)?陨落yǔn诅咒zǔ?zhòu弥留mí灵柩jiù诉讼sòng无聊liáo凌驾líng深邃suì睿智ruì蕴涵yùn怜悯mǐn污蔑miè鞠躬gōng

    陨落:从高空坠落。

     睿智:聪慧,明智,英明有远见。

    蕴涵:包含,含有。也作“蕴含”。凌驾:高出(别人);压倒(别的事物)。

    媚上欺下:对上面的人巴结讨好,对下属欺压侮辱。

    弥留之际:病危将死的时候。黎民百姓:指贫民百姓。

    登峰造极:登上高峰,达到顶点。比喻达到了最高境界。

    兼而有之:同时具有。

    著作等身:形容著作数量多。

    孤军奋战:孤立无援的军队单独作战。也指单方面的力量进行奋斗。

    恼羞成怒:因忿恨、羞愧而发怒。登峰造极:比喻达到顶峰。

    肃然起敬:肃然,恭敬的样子。起敬,产生敬佩的心情。形容由于受感动而产生的恭敬和钦佩。

    恪尽职守:谨慎而恭敬的做好自己的工作。

    经久不息:长时间不停息。多形容掌声和欢呼声。

    二、整体感知

    ㈠理清结构:

    1.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介绍时代,评价贡献。

    第二部分:(2-9)思想启蒙,现实关怀。

    ?第一层(2-8):思想领域的启蒙作用。

    ?第二层(9):投身于现实的为迫害者辩护。

    第三部分:(10-12)非凡人格,永恒追求。

    第四部分:(13-14)时代意义,作者追求。

    2.课文对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明确:文章紧扣对伏尔泰的礼赞,从历史到现实,从伏尔泰的卓越贡献到他的非凡人格,从伏尔泰思想启蒙的现实关怀,构成演讲的脉络层次。

    第二步,精读课文,深入解读

    1.伏尔泰为人类文明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明确:⑴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

    ?⑵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素质,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2.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明确:在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前期,统治阶级压迫人民,而人民却甘心受迫,不敢、也不懂起来反抗,社会愈加昏暗腐败。这时,许多像伏尔泰这样的启蒙主义思想家用自己的笔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唤起了人们反抗的意识,投入到为民主自由而斗争的自由中去。所以,雨果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称为“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4.作者认为“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伏尔泰的一生经历了达到极点的专制时期和刚刚露出一线晨曦的革命时代,伏尔泰比国家领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领袖。

    5.“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进步的两个方面很清楚地显示出来。“其中”两个方面“是指什么?

    ?明确:第一: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第二: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6.伏尔泰是一个斗士,他斗争的原因是什么?对象是谁?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进行半争的?其具体表现是什么?结果怎么样?和智者的形象,其“斗士”表现在哪些方面?“智者”又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原因:人民无知,宗教愚昧,君主专制,司法黑暗。

    ?对象:宫廷、贵族、金融界、教会。

    ?方式:独自一人,一枝笔(轻如和风,猛如雷电)。

    ?表现:为西尔旺、蒙巴伊、卡拉斯、拉巴尔辩护。

    ?结果:胜利。

    7.伏尔泰也是一个智者,作者是怎样表现他的智者形象的?

    ?明确:抓住伏尔泰的“深邃的双目”和“睿智的微笑”进行描写。

    8.品味本文的语言:

    ?⑴他受到诅咒、受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明确:受到黑暗暴力的统治阶级的诅咒,帮人民摆脱愚味,受到人民的祝福,黑暗暴力属于过去,人民属于未来。受到黑暗暴力的诅咒和受到人民的祝福都是光荣的。

    ?⑵们就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明确:?“微笑”是对封建统治者的蔑视和嘲笑,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展望。“黎明”指封建王朝即将崩溃,民主时期即将开始。

    ?⑶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明确:封建君主专制使人民生活在痛苦之中,而伏尔泰虽然去世了,但他的思想仍然指引着人们走向光明;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表明了作者向黑暗宣战的决心。

    9.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明确:?作者歌颂了伏尔泰对人类历史的卓越贡献和伟大的人格,表现了对伏尔泰的崇敬之情。

    10.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什么,作者那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本文是演讲辞中的极品,永葆艺术的光辉,具体说来,有如下特点。

    1.富于诗化的格言。

    雨果在篇演讲中很好地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语言风格,洋溢浓郁诗情。在语言表达上,充分体现了对比鲜明、文采飞扬、比喻生动、演染夸张等特点。例如,“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伏尔泰的微笑,“蕴涵有哲理的忧伤”,又“含有黎明的曙光”,“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这些句子饱蘸激情,又含意隽永。

    2.跌宕起伏,挥洒自如。

    作者大笔如椽,挥洒自如,大开大合,跌宕起伏。从历史写到现实,从伏尔泰的思想写到他的人格,从伏尔泰思想启蒙写到现实关怀,从伏尔泰写到伏尔泰所处的时代乃至整个人类思想发展史。文章气势恢宏,而又浑然一体。

    3.口语性强,体现了现场感和交流感。

    本文是一篇演讲辞,口语性强,体现了讲话时的现场感和交流。

    用短句、问句和排偶句增加口语色彩。如,“微笑,就是伏尔泰。”“够了!够了!暴君们。啊!野蛮还在,好吧,让哲学抗议。刀剑猖狂,让文明愤然而起。”“宗教是什么?是不宽容。”“这是一场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等等。

    注意和现场交流。如,提示听众:“各位先生,”“先生们”,“我再说一遍”,这些提示,目中有听众,引起思想情感上的共鸣。

    鲜明对比,如:“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

    生动比喻,如:开头“……,一颗巨星陨落了。”一句用比喻的方法来说伏尔泰的逝世。

    渲染夸张,如:“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出来!”

    第三步,选读课文,个性解读

    1.伏尔泰这个形象的意义表现在什么地方?本文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明确:伏尔泰形象的意义在于,他代表进步的文明思想。他目的是推翻权威,建立自由。

    启示(略,言之成理即可)

    2.你对本课还有哪些与众不同的见解?

    ?

    3.你学了本课有怎样的收获?

    ?

    总结固趣

    围绕伏尔泰思想上的成就,回顾了伏尔泰的笔、伏尔泰独自一人的斗争,以及他的微笑、睿智,由此刻画了一位“斗士”的形象、“智者”的形象。文中充满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全文贯穿着自由、民主、和平的精神,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本文高度评价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热情歌颂他在历史上的卓越贡献和伟大的人格魅力,极大肯定了伏尔泰对后世产生巨大的作用。同时表现了作者对黑暗、战争、专制和不公宣战的激情。

    有关的趣味教学资料

    雨果的故事

    剃去半边

    法国大作家维克多·雨果(1802—1885年)正赶写一部作品,十分紧张,可是社交活动占去他不少时间。一天,他想了个绝招:把自己的头发和胡须分别剃去半边。亲朋好友一来,他就指指自己的滑稽相,谢绝了社交约会。待须发长长还原,他的大作也告成功。

    巧问巧答

    雨果写完《悲惨世界》之后,将书稿投寄给一位出版商。稿子寄出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回音,于是,他在纸上画了一个很大的“?”,寄给了出版商。隔几天,出版商回信了,雨果拆开一看,上面也是一个字没有,只画了一个“!”。

    ?他知道有希望了。果然,他的《悲惨世界》不久就出版了,并大获成功。

    笔杆贩子

    有一次雨果出国旅行到了边境,宪兵要检查登记,就问他:“姓名?”

    ?“雨果。”

    ?“干什么的?”

    ?“写东西的。”

    ?“以什么谋生?”

    ?“笔杆子。”

    于是宪兵就在登记簿上写道:“姓名:雨果;职业:贩卖笔杆。”

    关于伏尔泰

    伏尔泰(1694-1778)法国诗人、剧作家、散文家、小说家、历史学家和哲学家自由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倡导者。

    伏尔泰于1694年出生在巴黎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律师。伏尔泰少年时期就读于耶稣会创办的大路易学院,以后一段时期攻读法律,但不久就放弃了。作为一个巴黎年轻人,他很快便闻名遐迩:他才思敏捷、妙趣横生,嬉笑怒骂,皆成诗文。但是在法国旧制度下,有这样的才华会遭灾致险。伏尔泰由于写了一些政治诗文,被投入巴士底监狱。他度过了将近一年的铁窗生活。在此期间,他挥笔疾书,写成一首史诗《昂里埃特》,该诗后来得到了普遍的称赞。1718年伏尔泰被释放不久,他的戏剧《俄狄浦斯》在巴黎上演,获得巨大成功。伏尔泰二十四岁就已闻名于世,在余生的六十年间,他是法国文学的主要人物。?

    伏尔泰不仅是语言大师,而且深懂生财之道,他逐渐独自成为一个富翁。但是在1762年,他遇到一些麻烦。伏尔泰已成为自己所在时代的最机敏、最著名的演说家(也许是超乎时空的),但是一些法国贵族人士认为他缺少一个平民所应具有的谦逊。这导致了伏尔泰和这样的一个贵族罗昂骑士之间发生了一场公开的论战,伏尔泰在舌辩中以智取胜,使对方瞠目结舌,无地自容。可是不久以后,这个骑士就唆使一帮恶棍突然殴打了伏尔泰,后来又把他投入巴士底监狱。伏尔泰答应了离开法国的条件,不久被释放出狱。因此他前往英国,大约住了两年半。

    他是一位难以令人置信的多产作家,也许是本册人物中作品数量最多的作者,总计起来他被收集的作品共有三万多页。其中包括史诗、抒情诗、信件、随笔、长篇小说、短篇故事、戏剧、以及重要的历史和哲学著作。

    伏尔泰一向是宗教信仰自由的坚信者,但是当他接近古稀之年时,法国发生几起惊人听闻的迫害新教徒事件。在激怒之下,他致力于对宗教狂热主义进行的一场智识讨伐。他写了许多本政治小册子,抨击宗教上不容异说的言行。他还喜欢在他的每封亲笔信上用“Erasez?I”infame”作为结束语,意思是消灭臭名昭著的东西。“对伏尔泰来说,这个臭名昭著的东西就是宗教的偏执和狂热。?

    伏尔泰自己不是科学家,但却对科学有一定的兴趣,是弗朗西斯?培根和约翰?洛克实验观的坚定支持者。他是一位重要的、有才干的历史学家,他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是他的世界通史《论民族风俗与民族精神》。该书有两个主要方面与从前大多数历史书不同:第一,伏尔泰承认欧洲只是世界的一小部分,因此这部著作有很大一部分是写亚洲的历史;第二,伏尔泰认为文化史一般说来远比政治史重要。因此他在书中主要是写关于社会和经济状况以及艺术的发展,而不是关于国王及其之间的战争。

    ?伏尔泰生前仰慕中国文化,曾自称是孔子和康熙的学生。在碑文所列举的主要作品中,包括他根据元代杂剧《赵氏孤儿》写的剧本《中国孤儿》。

    1778年2月,这位84岁的启蒙泰斗重返阔别多年的巴黎,公众对他的欢呼致敬远远超过对帝王形式上的礼遇。这是他一生事业和荣誉的顶点。同年5月30日,伏尔泰因病与世长辞。

    1778年2月,84岁高龄的伏尔泰在路易十五死后重返阔别28年的巴黎,人民群众夹道欢迎这位勇敢的斗士。5月30日,伏尔泰病逝。临终前,神父要他承认基督的神主,他愤然拒绝。反动教会不准把他葬在巴黎。大革命时期,伏尔泰的骨灰运回巴黎,在法国伟人公墓隆重安葬。

    伏尔泰的小故事

    都说错了

    伏尔泰性格放荡不羁,并一贯讽刺当时的大人物。但有一天,他将一名同辈的作家大大的赞扬了一番。他的一位朋友指出:“您赞赏这位先生真是无比慷慨,要知道,他在背后却经常说您的坏话呢!”“这样看来,我们两人都说错了。”伏尔泰说道。

    最后的幽默

    伏尔泰是法国18世纪著名的幽默大师。1778年5月30日的晚上,伏尔泰生命垂危。神父来到他床前请他进行临终祈祷。伏尔泰问神父:“你是谁,是谁派你来的?”神父答道:“我是上帝派来,聆听你忏悔的神父。”伏尔泰就说:“那么拿出你的证件来,验明正身。”

    最长又最短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出过一个意味深长的谜:“世界上哪样东西最长又是最短的,最快又是最慢的,最能分割又是最广大的,最不受重视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这是什么?众说纷云,捉摸不透。有一名叫查第格的智者猜中了。他说:“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远无穷无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它使许多人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对于在等待的人,时间最慢;对于在作乐的人,时间最快;它可以无穷无尽地扩展,也可以无限地分割;当时谁都不加重视,过后谁都表示惋惜;没有时间,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时间可以将一切不值得后世纪念的人和事从人们的心中抠去,时间能让所有不平凡的人和事永垂青史时间到底是什么呢?时间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时间是生命;对于从事经济工作的人来说,时间是金钱;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时间是资本;对于无聊的人来说,时间是债务;对于学生、尤其是中学生来说,时间是财富,是资本,是命运,是千金难买的无价之宝。

    伏尔泰的故事(节选)

    伏尔泰晚年定居在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

    其间,法国发生宗教上的派性斗争,造成大批逃亡者。伏尔泰在自己的庄园内,先后收留过百户难民。他还多次打抱不平,替穷苦人声张正义,平反冤案。影响最大的一次,莫过于卡拉事件。

    1761年10月13日,图卢兹市菲拉蒂埃街的一个住家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悲剧。

    这家的主人让·卡拉是颇受人尊敬的胡格派的商人。

    当天深夜,让·卡拉发现长子马克—安东尼在店铺悬梁自尽,一时全家慌了手脚。母亲失声痛哭,惊动四邻。突然,在围观的人群中有人说道:“马克—安东尼是被他父母杀死的,因为他选择了天主教。”

    天主教与新教经历了16世纪的宗教战争,至今已有两百多年,但对立依然十分尖锐。图卢兹一位法官闻讯赶来,一不调查,二不审讯,甚至连现场也没看上一眼,便将“谋杀”事件那天晚上在家的人全部拘捕归案。

    马克—安东尼为什么自杀?原来,这位28岁的青年学生曾学过法律,一心想当律师,但因无法弄到天主教徒的证明书,被迫从事商业。他想从父亲那儿得到一笔钱作生意,遭父亲拒绝,失望之余,天天上咖啡馆借酒浇愁,后因债务缠身,更觉前途渺茫,一念之差便寻了短见。

    头发斑白、年近古稀的老人怎能吊死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谋杀”之罪显然难以成立。检察官迪库大义凛然,出庭替老卡拉辩护,却被停职三个月。律师絮德尔想阐明事实真相,但陷入狂热兴奋中的法官却不屑一听,反倒认为这位律师无能。审判长滥施权力,逼迫卡拉供出同谋,卡拉义正词严,断然地说:“既然没有犯罪,何来同谋?”

    1762年3月10日,法庭不顾一切无罪的证据,粗暴地判决卡拉车裂之刑。临刑前,老卡拉悲愤地说:“我已经说明真相,我死得无辜……”处死的这一天,刽子手们先用铁棒打断了卡拉的双臂、肋骨和双腿,然后把他挂在马车后面,在地上活活拖死,最后还点上一把火,把尸体烧成灰烬。

    事发不久,伏尔泰便听到各种传闻。他对教会历来持怀疑态度,认为无论天主教还是新教,都是无耻之徒。卡拉老汉的悲惨遭遇,激起了他对教会和司法当局的无比愤慨,他决心为维护人的尊严、为争取信仰自由而奋斗。

    他通过各种渠道,沉着冷静地亲自调查和搜集证据,并将被流放到日内瓦的卡拉的两个儿子召到费尔奈,根据他们两人提供的详情和从过往旅客中听到的反映加以比较,从而对整个事件作出个人的判断。

    其间,他发表了卡拉两兄弟的口供,写了揭露这起惨无人道的冤案的小册子,并为卡拉太太提供一切费用,把她接到巴黎,以引起舆论的注意。

    1763年2月3日,伏尔泰亲自写了上诉书,作出了“我肯定这家人无辜”的结论。3月7日,枢密院下令重审此案,蒙受不白之冤的卡拉老汉及其一家终于得到昭雪。

    从此,伏尔泰被称为“卡拉的恩人”,受到法国人民的尊敬。以后,伏尔泰又为新教徒西尔旺、拉巴尔等人的受迫害案鸣冤,经过多年的斗争,终于使他们恢复名誉。所以伏尔泰被誉为被压迫者的保护人,声望越来越高。

    • 下载文档
    • 收藏
    • 0

    相关热词搜索: 周年 上册 演说 逝世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