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问题清单 > 正文

    新闻媒体论文:新华日报对中缅印战区报道宣传策略之新闻学研究x

    时间:2020-10-28 16:35:32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新闻媒体论文:《新华日报》对中缅印战区报道的宣传策略之新闻学研究

    本文是一篇新闻学论文,本文以 1939 年——1945 年《新华日报》对中缅印战区的 871 篇报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报道内容进行文本分析和数据统计,拟解决以下两个问题:《新华日报》对中缅印报道内容侧重在哪些方向,《新华日报》对该战区的报道中对同盟国和国统区群众运用了怎样的宣传策略。

    第一章 中缅印战区及《新华日报》的相关报道

    一、中缅印战区形成背景及抗战经过

    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工业基础薄弱,我国一直处于劣势,正面战场军事物资供应严重不足。1937 年日本的工业总产值为 60 亿美元,中国仅有 14 亿美元,日本年钢产量为 580 万吨是中国的 145 倍还多。日本能够独立制造飞机、炮、坦克拥有航空母舰,中国只能生产步枪和机枪,所有的重武器、石油和无线电器材都依赖进口。国民政府外聘的军事专家层估计如果日本开始全面入侵中国,中国海军将在一周之内失去能力,空军一个月,陆军最多能够支撑半年。1故日本在抗战初期叫嚣企图在三个月之内占领中国,这样嚣张的军事设想也并非不无根据。

    通过国民政府的不断努力下,中国得到大量的援华物资。但是此时日军开始封锁中国的各个国际通道。如何运输物资成为了中国抗战最大的难题。为持续抗战国民政府修建滇缅公路运输援华物资。1940 年日军开始侵略缅甸企图彻底切断我国物资运输,为保护援华通道我远征军出征缅甸自此中缅印战区正式形成。笔者认为,中缅印战区对中国的最大的意义就是援华通道的疏通和保护。所以中缅印战区的形成背景应该包括:抗战时期国际援华的历史溯源和滇缅公路的修建及运输情况。

    (一)抗战时期国际援华的分期

    1.苏联援华时期

    国民政府开始了寻求国际援助的道路。1937 年下半年,首批苏联援华物资由西北公路直往兰州,苏联援华时期正式开始。1938 年夏,西北公路运输物资总量6000 多吨,其中飞机 985 架、坦克 82 辆、大炮 1317 门、汽车 1550 辆、拖拉机30 台、机关枪 14025 挺、枪弹 164000 万发。2整个抗日战争时期,苏联对华援助军需品总价值约为 4 亿美元。1938 年底,受欧洲战场的牵制苏联援华物资逐渐减少,1941 年德国入侵苏联,同年 3 月苏联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完全停止了对中国的援助。

    ...........................

    二、抗战统一战线语境下的《新华日报》

    (一)“重庆新闻中心”的形成

    1937 年 8 月 25 日,中共中央军委发布命令,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9 月22 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同年十月,南方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自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2同年蒋介石在南京召开最高国防会议,刘湘提出“四川为后方要地,日后长期抗战四川应付长期支撑之巨责。所有人力、物力无一不可贡献给国家,个人愿以身许国成败利钝早置之度外。”3刘湘将军还承诺四川将出兵 30 万,供给壮丁五百万,供给粮食若干万石支援抗战最前线。1937 年12 月 21 日国民政府正式迁往重庆办公。

    淞沪战役打响后我国的新闻中心逐渐向南方转移,南京沦陷之后 1938 年武汉成为国民党统治区的战时新闻中心。1938 年 3 月国民党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会议通过《抗战建国纲领》,规定“在抗战期间,于不违反三民主义最高原则及法令范围内,对于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当予以合法之充分保障。”4国民党政府逐渐打开了对抗战言论的压制和禁锢促使全国各地开始一场办报的风潮。国民政府迁都重庆之后逐渐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大后方”新闻事业网络,大量不同政治倾向的新闻机构汇集重庆。

    ......................

    第二章《新华日报》对中缅印战区报道内容解析

    一、援华通道的保卫与开拓报道的分析

    对《新华日报》按照新闻议题的侧重点不同分割材料,筛选出 96 篇关于援华通道保护与开拓的抗战报道。将这些报道按照发表年份和新闻数量,以及发表年份和新闻体裁进行统计得到以下表格:

    根据以上数据可知,《新华日报》对该议题的报道集中在 1940 年和 1941 年,发表社论集中在 1940 年封锁滇缅路时期。发表消息集中在 1945 年援华通道被重新修通时期。根据以上数据统计与战区发展脉络比较得出,关于援华通道的保护与拓展的报道包括:滇缅公路的保护、史迪威公路的修建,和第二次缅甸战争胜利之后的中印油管的铺设。以滇缅公路与中印公路报道篇数最多主要报道的事件有保卫滇缅路运动和中印公路通车。通过对文献的梳理和数量统计,以滇缅公路和新援华通道两个维度来分析援华通道保卫与开拓。

    ......................

    二、中缅印战区军事领域的抗战报道的分析

    自 1939 年日本军队开始对滇缅公路破坏开始至 1945 年远征军与驻印军芒友会师,《新华日报》针对中缅印战区中的各个战役进行了详细全面的报道。中缅印战场是抗日战争正面战场中唯一一场在他国国土与同盟国协同对日作战的战场。中缅印战争的胜利包含着中国、美国、英国、印度、缅甸四个国家军队和人民的共同奋战,中国将领与美国英国将领协作指挥。

    通过对 871 篇报道新闻标题进行数量统计,将军事领域和其他报道两块报道进行议题分割得出以下数据:

    《新华日报》一共发表了 699 篇关于战区军事领域的报道,新闻都来自于《新华日报》和中央社的海内外分社,其中社论 14 篇、通讯 206 篇、消息 429 篇、短评 4 篇。根据年份与新闻类型得到如下表格:

    .......................

    第三章《新华日报》在中缅印战区报道中的宣传策略解析............................37

    一、对国内的宣传策略.........................37

    (一)以坚定的群众路线 发挥引导动机.....................37

    (二)善用补偿策略 坚定必胜信心..........................39

    第四章 对《新华日报》中缅印战区报道的历史贡献与局限..............49

    一、《新华日报》关于中缅印战区报道的历史贡献..............49

    (一)为中缅印战区插上群众思想的红旗.......................49

    (二)共产党机关报关于国际关系报道的成功探索.................50

    第四章 对《新华日报》中缅印战区报道的历史贡献与局限

    一、《新华日报》关于中缅印战区报道的历史贡献

    自《新华日报》创刊第一天就奠定了战斗性的基调,在国统区艰难办报,共刊发3231期报纸中涉及中缅印战区的871篇报道,斗争性是这些报道最大的特征。与国民党斗争、与日寇斗争的过程中《新华日报》与远征军战士一同远征印缅,为国统区人民带去讯息的同时也为战时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产生了深远的意义。

    (一)为中缅印战区插上群众思想的红旗

    1942 年 1 月 11 日毛泽东发表关于党的整风运动的重要讲话明确提出了要把“增强党性与反应群众作为党报的任务和方向。”《新华日报》积极响应毛泽东的指示加快了报纸的改版任务。群众性在一次被放到了《新华日报》办报任务中与党性同样重要的位置。

     《新华日报》强调“做人民的报纸……为人民喉舌,为人民向导”。“本报为中共机关报, 它是团结抗战的号角,人民大众的喉舌。

     它应宣传和解释党的政策,反映党的工作和群众生活,使它成为集体的宣传者和组织者。”抗日战争时期《中央日报》、《新华日报》、《大公报》为当时中国影响力最大的三份报纸。国民党党报《中央日报》与私营性质的《大公报》都是以资产阶级办报思想为核心的报刊。只有《新华日报》坚持以群众思想为核心的办报理念,在所有报道中缅印战区的媒介中独树一帜。屡屡被证实的切实可行的群众路线是飘扬在战区中的一面红旗。

    ........................

    结语

    通过对报道的分析借助拉斯维尔的宣传技巧分析理论,笔者发现《新华日报》对中缅印战区报道侧重点在援华通道报道和盟军的空军援助以及外国媒介的报道。将这些报道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后,总结出《新华日报》对中缅印战区报道的宣传策略。以同盟国的宣传策略和对国内的宣传策略两个层面进论述。在《新华日报》对中缅印战区报道中,国内宣传中以坚定的群众路线为宣传的主要策略。在坚定抗战信息呼吁坚持抗战的同时,《新华日报》作为党的机关报积极拥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利用负面报道迂回地斥责了第一次缅甸战争国民党当局消极抗战造成滇西沦陷的恶果。难能可贵的是,《新华日报》在艰难的办报环境中坚持利用同盟国间接宣传与直接宣传的策略,呼吁援助中国抗战稳定反法西斯同盟国家之间的合作与团结。向国际宣传抗战必胜的决心,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在走访抗战遗迹腾冲市国殇墓园时,通过对工作人员的采访笔者了解到,直至今日仍有大量远征军战士的遗骨埋葬在滇缅边境茫茫的热带雨林中。工作人员只能通过缅甸当局发现一些再去运回一些安葬在墓园中。但终究是杯水车薪,大量的为国捐躯的将士仍没有回国。仿佛依稀还能听见战士们远征印缅战场雄壮的军歌“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1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可维护祖国统一的努力永远不会停止脚步。

    参考文献(略)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