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问题清单 > 正文

    论文例文:刑事司法网络舆论"入侵"问题研究x

    时间:2020-10-22 16:25:46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论文范文:刑事司法的网络舆论"入侵"问题研究

    引 言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应用,网络已逐渐成为人们的第二种生态环境。网络媒体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种媒体。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满足了公众表达自身意愿的愿望,逐渐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力量和广泛的民间舆论场, 并由此推动着官方舆论场、精英舆论场、民间舆论场的整合1。通常认为,舆论是公众对现实社会及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问题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网络舆论即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社会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的、带倾向性的意见或言论2。随着时间的推移与科技的进步,网络舆论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舆论力量。网络媒体对于刑事案件的报道与传播,以及日渐强大的网络舆论力量,正在不断挑战刑事司法系统的独立性,甚至形成“入侵”之势。“躲猫猫”、“俯卧撑”、“欺实码”等一系列网络流行词汇的风靡,既表明了网络舆论对与刑事司法热点的高度关注,也折射出我国刑事司法机关自身独立性的缺乏、公信力的丧失,以及在面对网络舆论“入侵”时的被动、无措。本文试图从现状、原因、应对方式等方面对网络舆论“入侵”刑事司法的情况进行探讨,希翼能为刑事司法机关面对网络舆论的应对思路与方式提供有用的建议与参考。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从分析网络舆论对于刑事司法具有侵入性的原因入手,对于当前刑事司法机关独立性与公信力缺失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刑事司法机关应对网络舆论入侵应当坚持的原则,以及在某些情况下对网络舆论进行退让的条件与范围。

    第一章 网络舆论“入侵”刑事司法现象

    舆论影响刑事案件审判结果的现象在我国并非新生事物,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河南的张金柱交通肇事案中,媒体舆论就已经显示出其对刑事司法机关的强大影响力。

    1997 年 8 月 24 日,河南郑州某公安分局政委张金柱酒后驾车撞人后逃逸。这起典型的交通肇事案件,迫于社会舆论“张金柱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巨大压力,法院最终以故意伤害罪对张金柱判处了死刑3。如果说,在上世纪九十年代,舆论压力影响司法审判尚且属于个案,那么,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中国互联网技术的普遍应用、民主建设的不断完善以及民众个人素质的提高,网络舆论影响刑事司法审判已经成为一种常见而必须加以警惕的现象。一方面,网络舆论对与刑事司法具有重要的价值,网络舆论对正义进行声援,对罪恶进行批判,促进了刑事司法的公开透明,也有助于遏制刑事司法中可能出现的腐败现象。但在另一方面,网络舆论在对刑事案件进行关注、对刑事司法机关进行监督时,也往往会超越司法程序抢先对案情做出判断,对涉案人员做出定性、定罪、量刑以及胜诉或败诉的结论。从刘涌案、孙志刚案,到邓玉娇案、梁丽案,网络舆论对于焦点案件的关注与狂热掀起了一种“网络舆论审判”的风潮。2008 年 3 月 31 日,轰动一时的广州许霆盗窃案落下帷幕,许霆被判处五年有期徒刑,网络舆论一片欢呼。

    相形之下,同样因 ATM 机失控而连续取款数十万元的“云南许霆”何鹏,由于未能受到媒体的“青睐”,于 2002 年 7 月被法院以盗窃罪判处无期徒刑4。几乎同样的案件,由于网络舆论的关注与否而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审判结果,充分展示了网络舆论的强大力量,以及司法机关在舆论压力前的摇摆。面对网络舆论对于刑事司法审判的强大“入侵”力量,司法机关如何在司法独立与满足民意之间进行取舍,如何在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之间进行平衡,如何防止这种“入侵”的进一步深入,已经成为实现司法公正的重要课题。目前,有学者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网络舆论的含义进行区分。即,广义上的网络舆论就是通过互联网表达的社会舆论,它包括了所有的社会舆论形式,有公众舆论、媒体舆论,还有各种利益集团制造的舆论假象,也有草根阶层的真实民意;狭义的网络舆论是指网民作为舆论主体,在网上表达舆论。本文所探讨的网络舆论,即指狭义的网络舆论,也就是网民以博客、微波、跟帖、留言、论坛贴文等方式,对公共事务、社会热点、网络话题等表达的意见,即“网民意见”。

    第二章 网络舆论侵入刑事司法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价值取向

    分歧舆论指“公众关于现实社会以及社会中的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具有相对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对社会发展及有关事态的进程产生影响。其中混杂着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网络舆论虽然有其特殊性,但其本质仍是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网络舆论的倾向无疑体现了社会公众在一定时期内普遍的价值取向与正义观。如果说刑事司法审判结果体现着法官的价值取向以及法律的正义观,那么,在网络舆论中所体现的价值取向,则可称为社会公众的“朴素正义观”,或者“法律之外的正义观”。诚如罗马法法谚所言,“朴素的绝对的正义感,往往却是证据法则最大的杀手。”这两种正义观在价值取向上存在着天然的分歧。

    一、网络舆论对于主体身份的关注

    在关注犯罪主体时,“法律之外的正义”倾向于“惩强扶弱”,要求对于强势群体从严从重,而法律正义则坚持对待所有人一律平等的“均码正义”。回顾那些曾经在网络舆论中掀起轩然大波的刑事案件,我们可以发现,网络舆论对于这些案件的关注,通常首先源于对案件主体身份的高度关注。而这种对于主体身份的高度关注引发了网络舆论“通过身份认定事实”以及“根据身份实施惩罚”这样两种倾向。从众多司法热点案件来看,网络舆论常具有“通过身份认定事实”的倾向。在网络舆论中,往往案件刚刚发生,事实真相尚无定论时,案件的一方已经被定义为“富二代”、“官二代”,形象总是不学无术、游手好闲、蛮横嚣张,而另一方则相应地被描绘成清贫的底层人民,女性必然“善良、美丽”,男性必然“聪明、孝顺”。

    由此,网络舆论在“认定”案件事实时,将社会公众对于某一特定群体的思维定势投射在当事人身上,而真正的事实反而退居第二位。2008 年 10 月 11 日警察在哈尔滨某酒吧门口与大学生恶性斗殴的案件就是其中典型。案件发生后,网络舆论先是一边倒的谴责警察,认定“六警察当街打死大学生”,之后,有网络媒体爆料称被害人系“富二代”兼“官二代”,网络舆论转而同情警察,案件定性变为“六提辖拳打林衙内”9,案件中的警察形象也由欺压百姓的酷吏变为伸张正义的公仆。在案件事实尚未明晰的情况下,仅仅由于对被害人身份的不同传闻,就导致了网络舆论对于案件事实截然不同的认定。与网络舆论不同的是,在刑事司法领域,除非行为人的主体身份涉及法律规定的犯罪构成要件或者加重情节,否则不会因为行为人的身份不同而有所不同。

    第二章 网络舆论“入侵”刑事司法的原因分析 …………………3

    第一节 价值取向分歧 ……………3

    第二节 权利诉求的侵入性 ………………9

    第三节 网络环境的匿名性特点 …………………14

    第三章 刑事司法机关的底线坚守 …………………19

    第一节 对于价值取向的坚持 …………………19

    第二节 对于合法性的坚持 ………………20

    第四章 刑事司法机关面对网络舆论的退让原则 ……………………22

    第一节 向网络舆论压力让步的几种情况 ……………………22

    第二节 向网络舆论压力让步的原则 ……………………25

    结 语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发展以及人们法治意识的提高,网络已经成为公众表达自身愿望、诉求的重要平台。日渐强大的网络舆论力量已经形成了对于刑事司法独立性的“入侵”之势。本文通过对于网络舆论与刑事司法价值取向差异的分析,对当前刑事司法机关独立性与公信力缺失的现状进行了反思。本文认为,面对网络舆论的压力,刑事司法机关首先应当坚持对于合法性底线的坚守,同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考虑采纳网络舆论的意见,对于涉案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从轻处理,但必须谨防迫于网络舆论压力加重对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刑罚的情况出现。由于个人学识所限,对于相关问题的认识难免疏漏,对于网络舆论与刑事司法工作更深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程竹汝:《传媒的公共问责功能与司法独立》,载《政治与法律》2002 年第 3 期,第 3-9页。

    2、景汉朝:《传媒监督与司法独立的冲突与契合》,载《现代法学》2002 年第 2 期,第 92-100页。

    3、李海明:《传媒监督与司法公正的平衡》,载《大众科技》2004 年第 4 期,第 50-51 页。

    4、侯健:《传媒与司法的冲突及其调整——美国有关法律实践评述》,载《比较法研究》2001年第 1 期,第 84-90 页。

    5、宋双、薛颖:《传媒与司法的冲突及协调》,载《法学》2005 年第 1 期,第 36-41 页。

    6、朱玲:《传媒与司法关系之探究》,载《当代法学》第 2002 年第 12 期,第 39-41 页。

    7、王志华、郭静:《从“彭宇案”看网络舆论司法监督的困境与突围》,载《安徽文学》2009年第 8 期。

    8、张培田:《当代中国检察官司法独立意识养成的几点思考》,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1996 年第 3 期,第 45-48 页。

    9、廖奕:《法官如何正义地思考——因应网络舆论的司法行为理论》,载《政法论丛》2010年第 4 期,第 57-63 页。

    10、陈青宝、吴希松:《法律资源配置与司法公正》,载《法律适用》2004 年第 5 期,第 55-56页。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