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问题清单 > 正文

    2021高三历史人民版一轮学案:第28讲 现代中国文化、教育与科技 (含答案)

    时间:2020-09-26 12:33:02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PAGE

    第28讲 现代中国的文化、教育与科技

    \

    新中国的文化、教育和科技事业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曲折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获得了迅猛发展。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是考查频率较高的区域: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及原因、俄语教学与中国的外交政策、学校教学与国家意识形态构建等。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新中国初期教育发展与科技等主干知识需重点关注。

    一、文化事业的曲折发展

    1.“双百”方针与新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

    (1)背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

    (2)目的: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

    (3)提出: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

    (4)内容:在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在eq \x(1)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5)成就

    ①涌现出一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品。

    ②电影和戏剧创作百花争艳。

    (6)意义

    ①是建设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正确方针和根本保证。

    ②使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活跃起来。

    2.“十年动乱”与文化凋零

    “文化大革命”期间,在“红卫兵”、破“四旧”和江青等破除“文艺黑线专政”的鼓噪下,许多文化典籍被付之一炬,文物被洗劫,文艺成就被抹杀,文艺人士遭批斗。出现了文艺创作万马齐喑、文化园地百花凋零、戏曲电影只有“eq \x(2)样板戏”一枝独秀的状况。

    3.文化事业的繁荣

    (1)背景

    ①历史转折:中共eq \x(3)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②明确方向:1979年第四次文代会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总方向。

    (2)表现:国家设立一批文化艺术奖项,促进了文化精品的创作与繁荣,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二、人民教育事业的发展

    1.社会主义教育的兴办

    (1)根据《共同纲领》规定的教育方针,新中国逐步建立起新的教育管理制度和新型教育制度。

    (2)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是新中国教育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1954年宪法又正式将教育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性质确定下来。

    (3)刘少奇倡导“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采用多种形式办学的方针。

    (4)到eq \x(4)1965年,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国家经济建设的新生骨干力量。

    2.“文化大革命”中的“教育革命”

    (1)对教育的冲击:“文化大革命”时期,各学校的“停课闹革命”、知识青年的“eq \x(5)上山下乡”运动、改革教学体制和学校学制的“教育革命”等,使中国的教育事业受到严重冲击和破坏。

    (2)影响:使中国出现了“文化断层”“人才断层”的局面,严重影响了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现代化事业的发展。

    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1)推动教育发展的措施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教育界进行了拨乱反正,使各级各类教育都跨上了新台阶。

    ②1977年12月,恢复eq \x(6)高考。

    ③建立中小学教师参评高级职称等制度。

    ④1983年,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指导方针。

    ⑤199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实施“eq \x(7)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坚持以教育为本。

    ⑥1980年以来,初步建立起中国教育法律法规体系的基本框架。

    ⑦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多项重大举措。

    ⑧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这成为新世纪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方针。

    (2)成就

    ①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②中等职业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均取得巨大成就,高等学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

    ③培养了大批人才,为现代化建设注入了无穷活力。

    三、现代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

    (1)发展科技的措施

    ①确立自力更生的发展方针。

    ②成立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等科研机构。

    ③吸引海外的知识分子归国,政府还大力培养科技人才。

    ④1956年,国务院编制出《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掀起“向科学进军”的热潮。

    (2)成就

    ①国防

    a.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

    b.1964年,中国第一颗eq \x(8)原子弹爆炸成功。

    c.1967年,中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d.eq \x(9)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②医学:1965年,中国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③农业:1973年,eq \x(10)籼型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2.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1988年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863计划”“火炬计划”等重大科技规划相继实施。

    (2)成就:在核技术研究和应用、空间技术领域、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领域、生物工程领域等五大方面取得巨大成就。

    [知识图解]

    “双百”方针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既是一个基本性方针,同时也是长期性的方针,促使我国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领域出现了繁荣景象。“双百”方针的实质是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

    [知识拓展]

    实行“双百”方针的现实意义

    (1)符合文化发展的规律,为繁荣文化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2)有利于促进文学艺术发展、科学进步、社会主义文化繁荣。

    (3)有利于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努力发展学术自由和创作自由。

    (4)有利于促进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易错易混]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与新中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的区别,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反映的是政治斗争的激烈,流派多且阶级阵线鲜明。新中国时期“双百”方针中的“百家争鸣”主要体现在学术上,没有阶级的差别与对立,两者实质不同。

    [知识拓展]

    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发展和深化。与伤痕文学相比,反思文学不再满足于展示过去的苦难与创伤,而是力图追寻造成这一苦难的历史动因。

    [教材补缺]

    1.扫盲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扫盲教育成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工农教育首先以识字教育为主;2001年,中国基本扫除了青壮年文盲。

    2.高校院系调整

    1952年6月至9月,中央人民政府把民国时代的现代高等院校系统改造成“苏联模式”。经过全盘调整,许多高等学校被拆分,大力发展独立建制的工科院校,综合性院校则明显减少,社会学、政治学等人文社科类专业被停止和取消,高校丧失教学自主权,私立教育退出历史舞台。学界对本次调整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多趋向于弊大于利。

    3.探索时期教育的失误与调整

    1958年出现“教育大跃进”,不顾客观条件大办学校,扩大招生人数,片面强调“突出政治”,大量增加学生的劳动,打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导致教学质量下降。1961年开始对教育进行调整,使之进入稳定发展的轨道。

    [知识图解]

    现代中国的教育

    热考主题一 现代中国的文化与教育

    [历史概念]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知识青年,简称知青,指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口号。1966年,高考停止,许多中学毕业生既无法进入大学,又无法被安排工作,领导层为避免局面失控,根据毛泽东“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1969年许多年轻人大规模下乡去农村。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估计约在1 200万至1 800万之间。

    [史料实证]

    [史料一] 文艺这种复杂的精神劳动非常需要文艺家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写什么和怎么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

    ——邓小平

    读史 史料一强调文艺家要发挥个人的创造精神,体现了创作自由对文艺创作的重要性。

    [史料二] 这一政策就是要我们在文艺工作和科学工作方面,也把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繁荣我国的文学艺术而努力,为使我国的科学工作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而努力。

    ——陆定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读史 史料二要求文艺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体现了“双百”方针的目的是调动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

    [史料三] “许多部门至今还是‘死人’统治着。”“许多共产党人热心提倡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艺术,却不热心提倡社会主义的艺术。”

    ——1964年毛泽东在文艺界整风报告上的批语

    读史 史料三反映“双百”方针受到“左”倾思想的干扰,反映了1964年毛泽东在文艺界整风报告上的批语夸大了当时文艺存在的问题。

    [史料四] 长期以来,人们对李鸿章的评价众说纷纭。1949~1978年,我国史学界不重视对李鸿章的研究,在为数不多的论著中,以否定为主。改革开放以来,多持肯定态度,对其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

    读史 史料四通过改革开放前后对李鸿章的不同评价,说明改革开放后,人们的思想日益解放。

    [史料五] 废除推荐制度,恢复文化考试,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规定考生必须高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历,恢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生……修改政审标准,贯彻“重在表现”的原则;严格考试制度,抵制和反对营私舞弊、“走后门”等不正之风。

    ——《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

    读史 史料五表明恢复了“文革”时期被破坏的高考制度,实行德、智、体全面考核、择优录取,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公正。

    1.据史料二,指出党中央提出“双百”方针的主要目的。

    提示: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挥现代科学和繁荣文学艺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史料一中邓小平的观点对文艺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提示:主要说明创作自由是文艺工作的基本规律,“双百”方针是实现创作自由的根本保证。

    3.根据上述史料,“双百”方针的曲折与新生带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提示: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政治的关系,要处理好科学、文艺工作和人民生活的关系,要处理好继承传统和不断革新的关系。

    4.结合史料四和所学知识,说明1978年前后我国史学界对李鸿章评价的不同依据,并分析对其评价发生变化的原因。

    提示:依据:1978年以前认为李鸿章没有顺应时代的潮流,而是镇压农民起义、签订不平等条约出卖民族利益,是封建统治的维护者;1978年以后认为李鸿章主持了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近代海军、新式学堂,开启中国近代化进程,是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人物。

    原因:1978年前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1978年后,实行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左”倾错误到恢复“双百”方针,思想日益解放;史学观念的改变,史学研究由较为限制走向相对开放、自由。

    5.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史料五中“推荐制度”指什么。“恢复文化考试”的决定反映了什么社会要求?有何重大影响?

    提示:“推荐制度”是指“文化大革命”期间推荐工农兵上大学的高校招生制度。

    反映出纠正“文化大革命”错误,恢复体现社会公平、公正的高考制度的社会要求。

    影响:恢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公平公正的社会风气和高考制度,为新时期社会改革和发展做了知识和人才的积累和准备。

    [系统认知]

    1.全面认识“双百”方针

    (1)从“双百”方针的内涵看,“百花齐放”是指文学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百家争鸣”是指学术问题上的不同学派可以自由争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学艺术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

    (2)从背景来看,“双百”方针是在承认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各种矛盾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在国家迫切需要迅速发展经济和文化的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3)从基本精神来看,“双百”方针的基本精神是要在艺术和科学领域实行政治民主和艺术、学术民主,其实质是为人民服务。

    (4)从受挫原因看,“双百”方针在贯彻过程中遇到了挫折,不是“双百”方针本身的问题,而是受“左”倾错误干扰造成的。

    (5)从历史经验教训上看,学术问题、文艺问题的政治化无法实现“百家争鸣”;政治生活不民主,学术界、文艺界就无法实现“百花齐放”。“双百”方针能顺利贯彻执行,社会主义文化就能兴旺发达。

    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教育事业的特点

    (1)除旧布新,确立新的教育制度,改革与调整并举。

    (2)教育服务对象发生变化,优先录取工农子女入学。

    (3)制定新的教育办学方针,在办学体制和

    相关热词搜索: 科技 中国文化 含答案 学案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