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述职报告 > 正文

    论文例文:站在政治文化角度日本外交战略--以小泉政府时期为例x

    时间:2020-10-23 12:33:49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论文范文:站在政治文化的角度日本外交战略--以小泉政府时期为例

    一、引 言

    (一) 研究动因和意义

    研究一国的外交,从政治文化的角度来分析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影响着一个国家的风土民情,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古老影响,从民生生活上至政府决策,无不例外。因此,要理解并分析一国的外交战略的形成于变革,就要从该国的政治文化思想为源头,得知其对于政治文化的思想脉络与形成原因,方能对一国的战略思想更为了解。政治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环,同样是在历史中形成,其通过政治社会化等活动对人民有根本性的影响。所以,差异性的文化背景特别是政治文化因素作用下会形成迥异的政治思维模式和外交战略。政治文化通过时代交替,代代相传,政治文化与外交战略的关系在很多时候不是显而易见,反而常常是潜藏其中。因此,对一个国家来说,政治文化是一种既无形又深远的遗产,不论是有关外交对象的认识,还是对外政策的制定过程,政治文化始终是在幕后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日本不断地接受、吸收、取舍选择外来文化并且再加工。日本文化本神的特色,加上外来文化的影响,使日本文化的构成要素十分复杂。但经过长时间形成的日本文化,其自身的特殊性依旧存在。

    二战后的日本在外交战略上以“轻军事、重经济”,对美依附的主轴而进行,到了90 年代以后的日本外交,因波斯湾战争的缘故,在结构上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变化。这个构造的变化,则是源自 80 年代后期日本“国际社会的作用”的呼声而明确的开始展露,接着并于 2003 年伊拉克战争而划分开来。两伊战争时期的日本,基本就是小泉执掌日本内阁的时代。对这一时期日本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战略进行分析,就必须在日本历史外交政策的基础上,结合小泉派系的实际特征来分析,进而阐明和把握日本国际政策中内涵的政治文化因素极其发挥的作用。

    ...................................

    (二) 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关于文化与外交的关系的著作有:Mihcael hunt,Idoeolgy and U.SForeing Poliey(《意识形态与外交政策》)、Morrell Held and Lawrences S Kaplan ,Culture and Diplomacy:The American Experience (《文化与外交:美国的经验》)。

    国内的学者也就这一课题开展了广泛研究,代表学者与相关成果有王晓德的《美国文化与外交》、冯绍雷的《论文化与外交的关系》及马凤书的《俄罗斯对外政策的政治文化背景与影响》等等。但是在关于日本及其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的研究却不多。

    单纯开展对日本外交或者日本文化的研究,国内和国际上都存在不少作品,但是缺乏了对这二者内容进行统一分析、综合研究的案例。大多数的著作仅仅局限在就某一方面对日本的国际战略进行分析,或从文化、或从体制入手,从单一角度阐释日本的独特战略。比如刘亚娜的《从文化角度看当代日本外交》、尚会鹏、刘曙琴等人的《文化与日本外交》等,都是单一角度下的日本问题分析研究著作。

    另外,1993 年以前有关于日本外交的文献探讨,大多从安全保障政策,ODA 政策、日美经贸摩擦、自卫队海外派兵等方面来探讨日本的海外政策。在其内容上,多为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政策上作研究,较少触及政治文化方面来探讨。而日本研究方面,则多以文化角度、心理学范畴的形式,或以整个民族来作为研究对象的形式来审视。

    本文在国内外学者对日本的研究基础上,另辟蹊径将其政治文化背景引入外交战略的研究之中,尝试通过对其政治文化的剖析,来阐明日本政府特别是小泉政党下的日本外交战略的制定和变动,并就此结论基础上对日本国际关系战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

    ..................................

    二、政治文化与外交战略关系及日本政治文化概述

    (一) 政治文化含义及其与外交战略的关系

    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文化这一概念的相关阐述和分析。政治文化的定义有许多种说法,但至今尚未形成定论,其中包含态度、信仰、情感、价值、符号、技能、认同、评价等等要素。此外,政治文化的特色则有三大项,也就是区域性、继承性、稳定性。虽然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发展中,属于每个时期表现出来的特色不尽相同,但在根本的政治价值上,其理念是不会改变的,所以政治文化是一个有延续性的表现。

    1. 政治文化概述

    自从政治文化的研究开始以来,关于政治文化的定义可说是众说纷纭。在众学说中,若无法对政治文化的范围和意义作一个最基本的整理,并推论出一套政治文化的分析架构,则很难使这一研究有深入的进展。

    (1) 政治文化的含义

    首先,文化本身就是一个难以理解的概念,而政治文化更是众说纷纭,并且在政治学领域即国际关系领域都尚未有一个政治的定义,但各种定义的共同强调之处都在于态度、信仰、情感、价值、符号、技能、认同、评价等方面。比如,美国著名学者阿蒙鲍威尔在其作品《比较政治学》中就认为:“政治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在某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全方位的信仰、感情和政治观念。”[1]还有在《当代比较政治与政府》指出:“政治文化是政治态度、价值观、感情、信息、技术的一种特殊分布,正像人的态度影响人的行为一样,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影响着该国公民和领导人在整个政治系统中的行动。所以,政治文化从本质上说政治理论体系的主观因素,表达了民众在政治理念方面的基本偏向和主观态度。

    学者罗森邦基本认可了政治文化是民众及社会对政治理念的一种主观态度这一理论,同时明确指出了这一观点存在着缺点和不足。因为我们需要一种什么是“主观取向”的更确定观点。罗森邦对于政治文化提出自己的定义:“那些与一个社会的基本政治秩序的创立和维持有关联的个人的思想、感觉或行为等方面,可以统称为政治文化。”他又将该政治文化的核心成份区分为以下细项加以分析:

    一是对政府结构的取向

    政权取向:指一个人对其社会的基本政府机构,如符号、官员和规范如何评价和反应。对政府输入和输出的取向:即一个人对于各种需求公共政策和政府的决策的感觉和反应。其中包含一个人对输入和输出程式的认知。

    二是对政治系统内他人的取向

    政治认同: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何种政治单位、地理区域和团体。

    政治信任:就是人类个体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与其他关联个体之间存在的一种宽容、信任的基本态度。本质上看,政治信任是指一个人认为他人或其它团体在政治生活中对他是有意义的信任或强度。

    游戏规则:即一个人在市民生活中认为应遵守何种规则的概念。这种个体的主观观念并不代表现行的法律法规,可能出现与之相违背的现象。

    三是对本人政治行动的取向

    政治能力:即一个人参与政治生活的次数和方法,在市民事物上利用政治资源的频率,这也许包括对自身政治资源的知识的某些评价。

    .................................

    (二) 日本的政治文化及其特点

    从地理位置和组成来看,日本是海洋中的一个小型岛屿国家,地处亚洲大陆的东部近海,具体由北海道、九洲、本洲、四国等四个较大的岛屿和一系列群岛构成。在地理也称日本群岛,国土面积约三十七万八千平方公里,是为一孤立于西太平洋的环状列岛。日本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多样及内容丰富的政治文化。其政治文化的形成有自身的历史渊源,也有来自外来文化的影响,特别是借鉴古代东方和近现代西方文化的内容;东西两大文化在日本长期融合交流的结果,使其政治文化具有多重、多源、多样的特色。

    1. 日本政治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是东亚乃至亚洲文化的发源地,是整个亚洲地区特别是东亚地区的文化源头。学术界的普遍观点认为,中国文化的发源地是黄河流域,然后随着人类迁移壮大发展到长江流域。东亚地区的文化就以这两个区域为源头向南北两个方向延伸,北进路线就是经由中国东北地区延伸至朝鲜及日本。所以说,日本文化体系中多少会存在中华文化的痕迹。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日本文化是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只能认为是中华文化在公元 100 年至公元 400 年这一时期的分离和演变。

    (1) 从地理角度看日本政治文化的起源

    日本因山地多且峻峭,加上平原狭小;河流湍急,内地航行不便。但在河川的下游地区,则会因为河水带来的冲积物沉淀,而形成土壤肥沃、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广东平原、农尾平原等,土地肥沃,农产发达,人口稠密,为日本的精华地带。又因为日本的河川规模狭小、河流湍急,灌溉须在小集团中互相协力,因此造成日本稻农共同体,重视人际关系与群体意识,是为日本集团主义的雏形。

    (2) 日本政治文化的历史起源和发展

    从历史角度来看,古代日本的原始文明强调日本民族来源于天照大神。二世纪前后,日本已有大和、出云、筑紫等地方性国家成立。四世纪后半到五世纪间大和国统一了其他广泛的地域小国,自为大王,七世纪起被称为天皇。自此日本内部民族也统一称为大和民族。日本历代天皇为天照大神的直系后裔,并在政治文化演变的过程上日本天皇的政治文化从未被打破。从此以后,日本的政治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大概发生了三次比较大的文化融合和改进,在保留自身独特性的前提基础上,充分融合了东西两方不同观念的文化理念和政治文明。

    第一,古代日本政治文化

    古代日本对中国儒家文化的吸收与改造。这一过程由来已久且持续很长一段时间。这一过程最早见于《日本书记》一书。书中记载到:公元 513 年,五经博士在当时百济国王的授权和任命下,来到日本宣扬儒家文化思想。由此可以看到,日本在很早之前就开始学习和融合中国的儒家文化思想,并借鉴其中内容,来完善和发展日本自身的天皇制度及相关政治文化理念。在 6 世纪末至 7 世纪初,由于新罗的崛起于隋朝的强大,让日本理解到若要避免灭亡必须要废除过去贵族间统治国土与人民的旧体制,并实行隋唐帝国的中央集权制度。中国儒家传统思想中的天命观、“德治”、“仁政”等观念,以及“王权至上”的社会理念,非常符合当时日本进行社会改革和国家调整的客观需求,因此,圣德太子(603 年)借鉴相关理念思想,进行了历史上的“推古改革”。在改革内容中,其制定《官位十二阶》。显示官吏位阶高下的十二阶官位的名称,是以儒家德目“德、仁、礼、信、义、智”命名。其后,圣德太子又颁布《十七条宪法》。这部《宪法》虽然在内容形式上仅限于到政府吏治的规范和训诫,但也从根本上表现了当时日本的改革思想和目标。[6]圣德太子的最终目标是希望通过中国儒家“王权至上”的核心思想,来实现天皇的至高统治和中央集权的政治管理制度。

    ................................

    三、以小泉政府为例分析日本政治文化对其外交战略的影响...........................................15

    (一) 小泉政府的外交战略..........................................15

    1. 小泉其人..............................15

    2. 小泉各执政时期的具体的外交措施........................................15

    3. 小泉政府的总体外交战略.................................22

    (二) 以政治文化分析小泉政府的外交战略..............................23

    1. 多元性的政治文化决定了小泉内阁的国际关系双重性和善变性 ...................................24

    2. 利用与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扩大其国际影响力,根源于其“荣誉感”政治文化....25

    3. 深层文化因素,如神道教、武士道精神对外交战略的影响 ...........................................25

    4. 日本外交功利色彩浓重,源于日本的“知耻文化”..............................26

    5. 紧跟美国,根源于其“等级观念和强权依附”意识.............................27

    四、日本政治文化对其外交战略的作用评价及未来中日外交展望

    (一) 日本政治文化对其外交战略的作用评价

    日本政治文化来源并根植于日本历史和社会生活中,并通过社会教育和“家族式政府”不断的传承和延续。由于日本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一方面,日本文化十分善于学习和汲取其他民族的优秀成分,另一方面,日本人又十分守旧,总是的极力保持着自身文化的传统和独特性。这样一来,日本政治文化其实是一种将传统与潮流相杂糅的文化,但是,如此的“杂糅”必定就存在不和谐不统一的因素,所以,其势必对日本的外交战略造成正负两个方面的影响。

    1. 日本政治文化对其外交战略的积极作用

    第一,不拘定势,随机应变。由于日本政治文化的多元性和开放性,日本外交战略的制定往往并不拘泥与一定的程式或理念,在需要的时候可以根据形势随时作出变化和调整。比如,日本为了实现其保留天皇的目的,果断放弃了在军事上的发展,这一做法大大的赢得了美国的好感,为日本的经济腾飞获得的最大的外援。

    第二,融汇中西,便于沟通。日本政治文化是中西方文化的“杂交”品种,因而,日本人对东西方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或具备了解的能力。这种特殊的政治文化为日本在与东西方国家的外交中提供了一座桥梁。也就是说,在外交活动中,日本与外交国之间基本没有文化隔阂。

    第三,功利主义,有助于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日本政治文化讲求灵活性,外交战略的制度往往缺乏固定的原则,而是以利益的最大化作为标尺。这使得日本通过外交途径获利不少。

    2. 日本政治文化对其外交的消极影响

    第一,利益至上,灵活多变的政治文化,使日本在外交活动中容易给别国造成道德意识淡薄之感,这样一来,在对日外交中很多国家都要考虑“留一手”。比如,日本曾一直追随美国奉行亲以色列的外交路线,但是中东石油危机爆发使日本深受其害,因而立即改变既定策略,同意阿拉伯国家队以色列占领区的资源拥有主权。日本的这种小人嘴脸使其紧紧追随的美国也时时存在提防之意,比如在对日军售中,美国对日本远程武器的发展就表现出明显的限制。

    第二,日本强调团体利益的政治文化,使日本的外交系统甚至整个政府长期被某些家族控制,这样一来容易造成政治垄断和朋比为奸,二来不利于外交理念的更新。

    第三,日本政治文化的善变性,使得日本外交战略缺乏长期性的整体战略,这使得日本在处理外交事务时往往显得偏执和短视。这一点在对华关系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第四,依附强权的政治文化使得日本在外交中永远难以实现真正的独立。战后,在日本几乎所有的外交行为背后,都能看到美国的影子。这就从根本上断绝了日本实现其政治大国梦想的可能,一个在外交上没有独立意识的国家不可能成“政治大国”。再则,在国家事务中,美国的角色有时也并不十分光彩,世界很多国家或地区中都或多或少存在反美情绪,日本依附于美国,自然也在被反之列。所以,无论是从其自身的特质还是外在条件来说,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永远都是痴人说梦。

    .....................................

    结 论

    二战结束后,日本社会人心求变,不愿依循过去的习性。但是对于政治文化必需要先认识到,政治文化是具有长久传承、稳定的特性,不会出现剧烈的变动。小泉纯一郎长达 5 年多的执政时期,一方面满足了日本社会在自主性方面的渴求,一方面又遵循日本既有的日本同盟为基调,这就是日本特有的“依附强权与回归自主”的政治文化现象。

    日本人在国内定位的过程中,发展出了团体文化,但是日本在国际中寻求定位的过程,却不是这么单纯。最早撰写日本人国际观的评论家加藤周一指出:“锁国让日本培养出一种纯粹独特的地方文化,当这个文化与黑船相遇时,日本人对于外国的理解只停留在难以抵抗的军事能力上。武士道强调要忠君,遇到逆境时要守卫君主,无法尽忠为失誉,失誉则为耻,日本近代化是一个向西方学习来的过程,以建立有效的社会及军事能力为目标。换句话说,这是为了抵抗外部而学习外部,也就是冲“抵抗”以及“学习”这两种相反立场出发。这个“抵抗”与“学习”的双重结构贯穿于近代日本的每个时期,有时“抵抗”的意识较为强烈,有时却又是“学习”的意味浓厚。二战战败后,日本从极端抵抗外部的时代,转换成学习外部的时代。

    这个“抵抗”与“学习”的行为,依然存在于现在国际社会上的日本中,这个意义就是,日本依然还在国际社会中找寻定位,反映在其外交政策上就是多变外交,日本依然在回归自主的道路上寻求外国人眼中的“我是谁”。

    .....................................

    参考文献(略)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