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计划规划 > 正文

    【科技规划】上海市杨浦区打造科创中心万众创新示范区建设“十三五”规划

    时间:2023-04-23 12:50:08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打造科创中心万众创新示范区建设“十三五”规划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建设科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规划】上海市杨浦区打造科创中心万众创新示范区建设“十三五”规划,供大家参考。

    【科技规划】上海市杨浦区打造科创中心万众创新示范区建设“十三五”规划



    打造科创中心万众创新示范

    区建设“十三五”规划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打造万众创新示范区和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升级版,发挥区域创新资源集聚、产城融合、学城融合、创城融合的优势,在创新创业方面走在上海前头,走到全国前列、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跻身全国、全球重要的创新创业城区行列,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杨浦区创新创业工作回顾

    “十二五”期间,杨浦区不断加大创新创业政府投入,搭建各类平台和基地,扩充创新创业载体,出台各类创新创业扶持政策,强化服务体系建设,稳步落实商事制度改革,为企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经过五年的努力,已初步打造出“创新创业杨浦”品牌,创新创业各项指标均处于全市领先地位。截至2014年底,区域内共有中小企业约3万户。

    (一)积极搭建各类基地,创新创业载体资源丰富

    杨浦区积极构筑各类平台载体,加快打造创新创业沃土,至2015年上半年,建成各级创业载体总面积达232.9万平方米,累计建成1个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4家市级科技创业苗圃,7个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和18个区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依托国家、市、区三级创业示范孵化平台,建立起 27个创业园区,包括7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3个国家高校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个国家级软件园和2个全国大学生创业示范园区,另外杨浦还建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14个,其中10个为市级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形成了杨浦特色的创新创业扶持网络。

    (二)密集出台各类政策,创新创业政府投入加大

    发布1+6+4”的产业政策,坚持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做大做强“两个优先”产业;制定杨浦特色的人才政策,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出台试点城区建设政策,设立每年3亿元,期限5年(2011-2015年),用于区域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创新创业载体项目功能建设、创新产业体系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创新科技金融服务、创新国际化水平建设和区政府决策的与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相关的重大项目7个方面;加大孵化和房租补贴,有效缓解新创办企业经营场地费用压力。上述政策的实行,提升和推动了城区创新水平,无论是科技创新投入,还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发明专利拥有量和发明专利授权量,杨浦区均处于上海市各区县前列。

    (三)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多举措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级

    完善“创业前-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创业孵化服务体系,为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提供个性化、针对性的服务;打造创业指导专家队伍,为创业青年提供咨询服务,提升创业者的能力。区政府每年出资购买第三方服务,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免费的三证代办及人力资源服务、融资渠道推荐、风投项目对接等创业加速服务;引导社会资源,帮助创新创业企业突破“融资难”瓶颈。目前已形成PEVC、产业基金、小贷公司、投贷联盟、定制金融产品、直接融资在内的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科技金融机构数量达150家,国内首家科技创新银行——浦发硅谷银行落户杨浦。截至目前,全区已有各类资本市场上市企业49家,其中境内外上市企业1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0家,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企业5家。积极主动搭建创新创业功能性平台。建成1个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5个上海市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上海知识产权园、上海高校技术市场、上海市云计算创新基地、上海市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上海市智能电网应用示范基地、上海市云计算促进中心先后落户杨浦,发挥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和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两个功能性平台的作用,提供资金、商业、技术、市场、人力、法律、培训等一揽子服务。

    ()落实商事制度改革,为企业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积极推进先照后证登记制度改革,将113项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事项;认真实施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进一步简政放权,构建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落实企业年报公示制度,为实施信用监管打好扎实基础;简化项目审批流程,整合内部资源,建立企业办证服务大厅,集中了19个行政审批部门、2个便民服务单位等共25个接待窗口,推出企业注册五证联办、五个工作日办结承诺和短信通知平台,在“一口收件”基础上增设了“一口发件”窗口;成立了杨浦创业企业服务中心,主要为初创期创业企业提供包括开办费补贴、社保费补贴、房租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受理、创业实训受理、工商、税务等政策咨询、企业三证代办等一门式创业服务;率先公布行政权力清单,明确区政府拥有4407项行政权力;整合区工商、质监、食药监、物价检查等四个部门的职能,成立市场监督管理局。

    二、“十三五”杨浦区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机遇

    一是国家政策机遇和发展导向明确。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出迈向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潮,为杨浦区转型升级发展带来契机与思路。二是上海建设具有全球有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上海推进“四个中心”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服从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牢牢把握世界科技进步大方向、全球产业变革大趋势、集聚人才大举措,努力在推进科技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方面走在全国前头、走到世界前列。在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之际,杨浦将成为主要推进力量之一,积极打造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承载区和万众创新示范区。三是杨浦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建设带来发展契机,区内科教、文化、创新创业资源的不断积累、蓄势以待,形成杨浦区独特的后发优势,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中有条件吸引更多高端产业和人才资源落地

    (二)挑战

    虽然,杨浦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对比国际国内创新创业发达的地区,如美国硅谷、北京海淀区、深圳南山区等,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杨浦还存在创新载体支撑性不够、创新服务体系不完善、创新环境不佳等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是政府管理和服务应进一步适应市场需求,对新经济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财政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聚焦,主动跟踪服务还不够及时;二是创新人才未能有效支撑创新功能的提升,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还相对缺乏,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人才发展缺乏系统性支撑激励与保障;三是科技成果转化未能满足市场化要求,科技研发脱离社会需求,科技成果转化动力不足;四是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不完善,科技金融机构集聚度不够,政府层面对科技金融的支持手段有待进一步改善,银行支持科技企业的主动性、积极性不高,科技金融与区内项目对接不够,对创新创业的带动效应有待进一步提升;五是创新创业载体不足,空间布局有待优化,产业集聚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六是创新创业服务功能、环境有待提升,城区创业氛围还不浓厚,大学生创业意愿不强烈,孵化器服务初创企业的能力有待提升,孵化器发展缺乏激励机制,研发平台服务功能、共享水平有待提高;七是区域创新主体协同发展能力不足,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足,各类创新载体之间的相互联动还不紧密,协同创新机制尚未形成。

    三、“十三五”建设创新创业集聚区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三区联动、三城融合”为核心理念,以创新为动力、人才为核心,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坚持营造环境、建立机制。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三步走”战略为指引,进一步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努力将杨浦区打造成为上海市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集聚区,为建设创新要素集聚、综合服务功能强、适宜创新创业的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做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末,依托高校与科研院所集聚的先天优势,积极迎合研发国际化趋势,不断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激活更多符合市场规律的研发力量和科研成果转化动力;建设一批国际水平的创新孵化、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科技中介等服务机构和开放式创新平台,创新创业服务功能大幅提升;优化空间格局,打破物理围墙,强化三区联动,加速国内外众多创新创业要素汇集交互,建成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平台完善、创新企业汇聚、创新人才云集、创新文化活跃、创业引领能力较强、创新服务便捷、创新氛围浓厚、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城区。对标国际国内创新创业先进区域,力争成为创新活动最活跃、创业最容易成功的区域之一。

    1、集聚一批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符合科技进步大方向、产业变革大趋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行业优秀企业。企业授权专利数和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额不断增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的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及其团队大量涌现,具有总部功能的跨国公司及亚太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得到积极培育和扩大引进。

    2、创新创业空间较多、成本低廉,区域创新创业孵化能力进入全国前列,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区域内各类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都市型园区、经济园区等载体资源整合共享、腾笼换鸟、转型升级。老厂房和社会闲置资源被梳理挖掘,创新创业载体得到扩充,一批国内国际有重要影响力的孵化器在杨浦集聚,形成载体充足、成本低廉、舒适便利的创新创业空间。

    3、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逐步完善。集聚一批国内国际有影响力的天使投资、风险投资(VC)、股权投资(PE)、行业组织等各类创新创业服务机构。以市场化机制为基础的各类平台、资源在此集聚合作。在建设科技银行(支行)、园区银行方面进一步取得突破。科技企业踊跃在国内外各大证券交易所、全国股权转让系统、上海股权交易中心等上市、挂牌交易。

    4、深化体制机制创新,营造创新创业氛围。制度创新和政策突破进一步加强,监管模式不断调整。在创新创业方面,形成“宽进严管”、“齐抓共管”的格局,构建“学—研—产”接力的科技成果产业化机制。政府科技创新投入加大,专业服务机构、功能性平台集聚,市场化的国际交流合作繁荣发展,创新创业服务高地品牌优势突出。知识溢出,外部资源集聚,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氛围。

    四、杨浦创新创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和主要任务

    (一)空间布局

    在杨浦建设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西部核心区+中部提升区+东部战略区”的战略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坚持条块互动、点面结合,有效整合空间资源,强化功能提升。纵向完善“创业苗圃--孵化器--科技园区”三级创新创业载体链,众创空间遍布全区,为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多元化、多层次的平台支撑,并打通三级载体的互联互通通道。横向上,建设以五角场核心示范区为代表的,覆盖全区优势资源的四大重要创新创业街区项目,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着力搭建以创新创业为核心的矩阵式载体空间布局,形成具有全市乃至全国示范效应的若干个创新创业集聚地。力争把以创智天地-国定东路为核心的五角场区域打造成具有上海特色和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核心示范区。

    创智天地创新创业街区:以大学路、创智天地为核心,依托复旦、财大周边浓厚的创新创业环境,规划建设创新轴、创客邻里中心,搭建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新建众创广场等众创空间载体,引进AECOM等跨国企业巨头,打造兼具多元的公共开放空间及邻里社区场所。

    国定东路创新创业街区:以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和腾讯众创空间为中心,围绕国定东路周边1平方公里街区打造60万平方米创新创业载体。

    长阳路创新创业街区:以电力学院、长阳谷、互联网产业大楼、软通动力众创空间以及11个文创产业园区等为核心,围绕长阳路周边街区商务载体和环境,打造创新创业街区。

    环上海理工创新创业街区:围绕军工路北段沿江线,充分挖掘周边老厂房资源,实现转型升级,改造成以“低成本、便利化”为鲜明特色的环上海理工创新创业载体集聚区,重点布局以互联网教育等“互联网+”为主的“四新”经济、以云计算和大数据为主的电子信息产业和智能制造产业。大力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与各行各业融合,重点支持互联网教育、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发展,打造若干“四新”产业基地。

    (二)主要任务

    1、创新创业空间方面:存量优化与增量开发并举,为创新创业提供广阔腹地

    1)加强已建各类园区管理,提升科技园区发展能级。促进区域内各类科技园区、文化创意园区、都市型园区、经济园区等载体资源整合共享、腾笼换鸟、转型升级。坚持改革创新、统筹联动、特色发展,通过园区激励考核、股份制改革、完善园区服务、引进龙头企业、拓展外地空间、健全市场化机制,进一步提高科技园区的资源产出力、品牌影响力、产业集聚力、创新孵化力和社会服务力,真正成为杨浦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国家创新型城区升级版的主阵地,成为全国大学科技园区集聚发展、联动发展、提升发展的标杆示范区。一是健全市场化运作机制。鼓励科技园区股权社会化,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加速推进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进程。支持并引导复旦、同济等基础条件较好的科技园区运营公司上市,积极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融资方式。加强与民营创新创业载体的合作,支持园区对尚未开发的地块建立市场化运作模式,采取PPP等方式引导民营投资主体建设园区。二是调整科技园区财税扶持政策。通过试行科技园区新的考核激励办法,综合考核园区创新能力、发展实力、经济贡献和产业集聚等四大类指标,并设定相应的权重。充分发挥政府税收支持政策的引导作用,对于给科技园区公司的财政扶持资金指定用途,明确重点作为科技园区的投资基金,专门对园区企业进行孵化投资。三是引导园区向服务和投资转型。着力改变杨浦科技园区单一依靠房租和税收补贴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现状,推动园区逐步向园区服务的集成商和创新创业的投资商转型。加强股权投资,鼓励有条件的大学科技园区及早设立股权投资基金或天使基金,拓展投融资功能,开发针对早期创新创业团队的服务内容。四是构建科技园区统筹联动机制。打造大杨浦科技园区的统一品牌,建立全区科技园区联席会议管理制度。探索科技园区之间多元化合作模式,如委托管理、交叉持股、建立分园等。发挥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优势,打造集招商服务、创业孵化、投融资服务、产业联盟等功能于一体的全区性园区服务平台,促进园区服务的精细化、均衡化发展。五是成立杨浦区众创空间促进会。联合区域内众多创业苗圃、孵化器、众创空间、科技园区、创业街区,成立杨浦区众创空间促进会,通过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论坛等方式,发挥科技中介服务和联盟的作用,形成鼓励创新创业、容忍失败的宽松氛围。

    2)开发增量创新创业载体。一是进行老厂房改造。经过排摸,杨浦区内尚有工业、仓储用地中可阶段性利用的老厂房约40万平方米,包括储备土地内存量旧厂房、工业用地拟建园区地块、滨江南段公共空间内保留工业厂房,十三五期间,将依托这些资源,分批进行有条件的开发,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广阔的腹地。二是与有影响力的大型企业合作共建众创空间。引进一批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创客组织和创客领军人物,力争拥有全市乃至全国最活跃的创客群落,最有影响力的创客联盟及众创空间。与腾讯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在杨浦区建立全国规模最大、创新要素最齐全、细分服务最丰富、最具推广影响力的旗舰级“腾讯(中国)产业园区示范基地”,即腾讯众创空间(上海)项目,建筑面积不低于5万平方米。三是充分利用社会闲置资源,打造杨浦创新创业街区、社区。建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多元开放的众创空间。重点打造创智天地、国定东路、长阳路、军工路沿线等创新创业街区和社区,吸引高校师生等各类人才创新创业。吸引万千“创客”到此碰撞火花。加快推进创新创意街区空间格局优化,积极引入咖啡、商铺、书店等多元交流功能载体入驻,减少普通商业店铺,形成以创新创业为主导的创新社区氛围

    3)多举措支持众创空间和孵化器发展。大力发展民营“创客”服务机构和半官方机构运作的新兴孵化器,推动更多新型孵化器集聚,尤其是领军企业、投资机构兴办“资本+专业服务”的新型孵化器或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同时,支持国有或事业单位性质的传统孵化器引入多元化资金,构建混合所有制下的孵化运作机制,或采用“跟投”等方式与创投机构合作,优化国资股份在投资中的进退机制,提升盈利能力和孵化绩效。设立孵化器发展专项资金,吸引国际一流孵化器在杨浦办分支机构,从孵化标准化、综合化、高效化等方面着手,引领上海孵化水平,打造成为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万众创新示范区,推动创新资源和成果向周边地区扩散,辐射带动上海北部地区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在知识产权园军工路基地建立大型新型专业孵化器。

    2、产业培育方面,紧跟新一轮技术革命的趋势,着力发展高端化、服务化、智能化的新兴产业

    4)广泛发展“互联网+”为主的“四新”经济。重点支持互联网教育、互联网金融等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和新模式的小企业创新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为依托,以“管理现代化、应用智能化、服务专业化”建设为推手,构建涵盖商业、交通、wifi、社交、舆情等多方面的数据信息的大数据中心,打造大数据智慧商圈。以杨浦区参与支持建立首个国家级互联网教育联盟并被授予首家上海市互联网教育产业基地为契机,打造产业集聚、产业链完备的互联网产业高地。以中国兵器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战略合作的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落户杨浦为契机,整合市场、技术、运营管理等优势资源,打造北斗领域龙头企业和应用研发基地。

    5)大力推进知识型现代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壮大以环同济知识经济圈为代表的工程设计产业集群,延伸研发、策划、设计、咨询、展示、交易等链条;积极拓展工业设计、时尚设计领域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现代设计向国际化、高端化方向发展,进一步体现杨浦作为上海“设计之都”核心功能区的地位;大力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普及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等科技服务业。围绕上海体育学院、第二军医大学等创新机构的重点学科、实验室及平台,发展以现代医疗、运动健康管理、健康养老服务、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健康体检、咨询等健康产业。

    6)推动智能制造和节能环保等产业。支持上柴、机床厂等国有企业的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支持围绕同济大学汽车领域的研发优势,发展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汽车电子、车载智能终端设备的研发、设计。支持儒竞电子等民族优势企业与爱默生等跨国公司形成技术联盟开展技术合作和攻关。鼓励依托高校在高精密制造等的技术储备,开展精准医疗、高端芯片及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等一批重大产业创新战略项目建设。结合杨浦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新材料、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

    3、公共服务方面:政府搭台、企业主导、要素多元、强化国际交流合作

    7)开展“一圈、一廊、一谷、一园”建设,促进高校知识溢出。与高校合作,构建多种模式的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加大公共资源向创新创业企业开放,如大学的实验室平台、大型仪器、图书馆、体育、文化设施、讲堂等。重点打造“一圈、一廊、一谷、一园”,助力创新创业企业发展。“一圈”是指打造环同济知识经济圈升级版,推进国际设计一场三期项目建设;“一廊”是指加强与复旦大学合作,结合复旦创新走廊建设,以复旦大学全球创新中心为核心,共建“两院两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城市发展研究院和大学生创业联盟、江湾产学研联盟),并促进复旦大学江湾校区与湾谷科技园联动发展,构建创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一谷”是打造“环财大金融谷”,重点聚焦互联网金融产业的人才培训、信用服务和投融资服务体系建设;“一园”是与上海理工大学共同推进太赫兹国际协同创新研发平台项目,建设太赫兹工程院和产业园。同时,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创新机构集聚,构建更多地跨区域、跨所有制、甚至跨国界的创新联盟,并设法引导全球创新资源融入区域创新网络。

    8)开展功能性平台项目建设,打造技术转移集聚区。在杨浦已有的创新要素平台的基础上,重点推进两个功能性平台项目:一是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项目,抓住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契机,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建设科技成果市场交易体系,引进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专业机构。打造以“技术银行”为核心的技术转移转化新模式,重点建设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交易平台等系列功能平台,打造线上线下的全功能综合平台体系。促进技术类无形资产交易,建立市场化的国有技术类无形资产可协议转让制度,争取试点实施支持个人将科技成果、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入股和转让的政策。探索知识产权资本化交易,结合国家将专利质押登记权下放至上海的契机,探索建立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知识产权交易机构。争取开展知识产权证券化交易试点。积极争取上海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中国国际知识产权交易所落户杨浦。深化与全球知名大学、技术转移机构、跨国公司和技术转移学者展开深度合作: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合作拟成立MIT-CBA中国研究院;与全球知名的技术转移基金会史太白集团合作拟建设史太白研究院;与全球最大的网络技术交易市场平台yet2合作成立实体公司;与壳牌公司共建壳牌亚洲技术转移中心等。二是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在做强建筑设计产业的基础上,利用中国工业设计研究院落户杨浦为契机,重点围绕建设“国家级工业设计创新集成服务平台”的目标定位,促进平台功能和品牌建设,积极拓展工业设计、时尚设计领域增强产业竞争力,推动现代设计向国际化、高端化方向发展,进一步体现杨浦作为上海“设计之都”核心功能区的地位。

    结合“十三五”杨浦发展规划,培育新的功能性平台,如:北斗技术的应用平台、太赫兹技术产业平台、工业智能化研究院、脑科学研发技术平台等。

    9)建设知识技术策源高地,形成科技创新合力。支持区域内的大学、科研院所用市场化思维创新体制机制,实现区域内资源的高度整合。进一步激发不同创新主体的创新动力和活力,更大依托科技园区和有关服务机构,通过委托建设、合作共建或自主试点、后续补贴等方式,新增建设五个专业化集成平台:杨浦科技中介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科技融资服务平台、企业信用管理服务平台、人才服务平台;依托大企业、创新型企业建设若干个人才培养产学研联合实验室、重点领域人才实训基地、企业专利联盟等社会化、品牌化、专业化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形成“研发-共享-试制-服务--转化(移)”的全链条、全覆盖、综合化、集成化的杨浦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集群,补充市场机制的公益性短板,完善创新创业治理体系、增强治理能力。

    10)建设国际化人才高地,完善创新创业环境。加快形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人才制度,突出市场机制,探索实施更加开放、灵活和柔性的人才引进和流动政策,先行先试各类人才政策。努力争取海外高层次人才(团队)和外国专家享受人才特区关于居留与出入境,落户与国籍变更、配偶安置、子女就学、医疗、住房、税收和股权奖励等各项特殊政策在杨浦试点。建设杨浦人才服务中心平台,加大政策倾斜力度,进一步完善“3310”人才计划,进一步降低人才创业和生活成本,规划建设满足各层次需要的人才公寓,努力营造适宜创新创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4、科技金融服务方面:完善多元化融资服务体系

    11)加大创新创业扶持力度,设立“杨浦区创新创业引导资金”。出台大力推进创新创业若干政策,进一步降低创新创业门槛。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基金在支持创新创业活动方面的创新发展,发挥政府资金对创新创业活动投入的引导作用,通过资金杠杆效应及部分收益让渡等机制,鼓励引导创业投资机构、银行等社会资本助力本区中小微企业发展,激发科技创新的活力和动力,逐步建立适合本区域创新创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和环境。同时,在企业、银行、担保机构之间建立健全激励相容与风险分担机制。积极配合开展上海即将出台针对“四新”企业的N板工作,拓展中小微企业的间接融资渠道。大力开展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在“十百千”工程的基础上,专门制定创新型企业培育计划,重点扶持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自主品牌的企业,切实发挥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制定区创新产品认定办法,对首次投放市场的创新产品实施政府采购首购政策,通过订购及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创新产品。

    12)拟设立引入诚信评估的风险补偿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和地方政府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由于小微企业一般为轻资产公司,抵押贷款难度大。拟由区财政结合社会力量共同出资建立风险补偿资金。资金拟由专门设立的平台运营公司负责管理运作,设立资金专户,实行专款专用。风险补偿资金主要用于补贴为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所产生的损失。接受融资服务的小微企业由科技孵化机构推荐、再由信用服务机构进行评级,最后经银行评估,根据企业信用级别,给予不同金额的融资服务。银行借助风险池,可以降低坏账风险,企业借助风险池,可以降低融资门槛,推进企业发展。

    13)搭建杨浦区中小企业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通过平台提供信用服务和风险控制。扩大试点“云量贷”产品[1],以云数据助力破解融资瓶颈,运用云平台与信用机构、银行合作建立互联网信用平台,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试点将科技园区内的小额贷款公司转制或重新组建具有社区银行性质的“科技园区银行”。引导区内金融机构通过互联网金融开展业务创新,在区创业中心试点面向科技园区的P2P网络融资模式。搭建杨浦区中小微企业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金融在数据采集、建模分析、风险控制上的优势,通过打造数据分析模型支持下的信用评级体系提供金融服务,实施风险控制。最终,将园区构建成为涵盖企业、金融机构、园区服务机构、监管部门等在内的金融生态体系,常态化、规范化、专业化的为园区企业提供政策咨询、融资辅导、融资受理、信息核查等一站式金融服务。

    5、体制机制方面:深化创新,全面激发创新活力

    14)优化科技创新的财政资金统筹投入机制,进一步提升整体营商环境。在资金投入导向上,从原来对个别企业的“一事一议”、“点对点”的支持,逐步转向对整体发展环境建设的支持,加大对重点产业、各类科技专项的支持力度,根据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科技服务机构、科技金融投资机构、创新创业人才等特点,从房租补贴、场地支持、专项资金、“一站式”服务等方面研究建立相适应的财政支持机制。在资金投入方式上,提高资金使用成效,改变原有的财政资金使用分散、项目式管理的方式,探索财政资金的“拨改投”、“拨改奖”、“拨改贴”、“拨改补”等。

    15)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三证合一”、“一照一号”,深入推进“企业信息公示制度”、“企业简易注销登记制”等为重点的商事制度改革,在权力清单的基础上,继续编制责任清单。充分借鉴上海自贸区经验,建设创新型政府,用互联网+政府的治理模式全面提升管理和服务现代化。针对众创空间集中办公的特点,落实集中登记、一址多照等商事制度改革。企业设立实行内外资一致的“一表申请、一口受理、一口发件”登记服务模式,逐步实现创新创业注册登记、空间载体、政策目录、实验室和平台资源、办事流程、执法监察等政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化全程快捷服务。

    16)深化投融资机制改革。争取设立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杨浦分中心或相关机构。通过完善相关考核机制与代偿损失的政府补贴机制,鼓励各类融资担保机构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信用增进服务,以帮助更多的创新创业企业获得信贷资金支持,探索国资创投资金高效便捷的投资退出机制和程序。大力支持和发挥浦发硅谷银行的领头羊作用,支持商业银行设立的全资控股的投资管理公司落户杨浦,与银行形成投贷利益共同体,探索实施多种形式的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服务方式,实行投贷联动。鼓励商业银行科技金融服务专营机构加大对科技企业信贷投放力度。探索银行业与创投机构之间的多渠道融资和综合性金融服务模式,引入发挥民营银行机制灵活优势,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依托上海财经大学和其他高校财经学科,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业和科技金融产业。

    17)全面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改革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试点知识产权处置权下放及股权分红激励、高校科技成果评估等机制,设立技术转移投资基金。借力高校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契机,争取市教委推动高校出台人才激励、成果处置、利益分配、科研管理和评价等方面的具体配套落实政策。重点在复旦、同济、财大、理工、体院、二军大、海洋大学等几所大学,试点知识产权处置权下放及股权分红激励等;试点建立高校、国有企业、科研院所等科技成果的评估机制,争取市教委、市国资委等业务主管单位将其委托给如上海高校技术交易市场等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受理,推动科技成果真正有效转化。同时,杨浦区通过区属国企(如科创集团)或区政府引导基金参股等方式,与杨创中心共同设立技术转移投资基金,参与投资优选出的项目,加快推动创新技术转移、转化并产业化。

    18)完善涉企收费管理,改造、优化和固化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及环节。围绕“目录管理、业务手册、办事指南、网上运行、数据共享、监督检查”六要素,改造、优化和固化行政权力运行流程及环节,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规范高效的运行机制以及严密完善的监督制约机制。实行目录管理。制定业务手册。编制办事指南。加快行政权力电子化、信息化建设,积极落实上海市行政权力标准化管理信息系统在本区试运行,推进行政权力服务、办理、数据应用、日常监管等活动全部上网、全程上网,利用互联网,为行政相对人提供高效、便民的服务,利用内网实施管理和监督,为行政权力运行和开展日常监管做好基础性工作。实现数据共享。推进行政相对人的基本信息、审批证件信息、日常监管信息、表彰奖励类良好行为信息、不良行为信息、信用评价信息等在行政机关依法进行共享。开展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行政权力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行政权力运行效能,确保行政权力标准化管理真正落到实处。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杨浦区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是一项长期性、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创新机制、形成合力。

    市级支持,加强与市相关部门对接,努力争取市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重大项目布局杨浦,先行先试政策杨浦率先试点。

    区级落实,依托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各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区推进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领导小组,及时协调解决创新创业集聚区推进中的问题。各街道、镇大胆探索,着力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的生态环境,鼓励和支持区国有企业发挥重要作用,加快推进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

    各方联动,广泛组织发动党员和干部群众参与,依靠和发挥区域内高校、科研院所、部队、企业等创新主体的作用,充分发挥工青妇等群众团体和社会各界的积极作用,努力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强大声势和社会舆论氛围。

    (二)资金保障

    围绕建设上海全球有影响力科技创新中心的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目标,在“十三五”期间(2016-2020年),市区两级政府,以前补助、后补贴、引导资金、股权投资、资本金投入、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多元化手段,引导社会力量共同投资,支持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基地和项目,推动科技产业发展。在已争取张江杨浦园推进万众创新示范区建设专项资金1亿元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张江资金的争取力度,同时用好杨浦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区新一轮资金。

    (三)政策保障

    从全面激发各类主体的创新活力、构建要素齐全的众创空间、建设科技金融服务创新示范区、汇聚培育创新创业人才、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等方面着手,进一步加大创新创业政策体系构建。一是制定杨浦区创新创业若干政策和细则,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态环境。二是制定杨浦区科技园区考核激励办法,充分发挥科技园区在“三区联动、创新驱动”、推动产业集群、创新创业等方面的引领作用,提升科技园区能级,推动科技园区品牌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三是制定杨浦区经济发展结构性目标考核及奖励办法,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优化产业机构,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