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计划规划 > 正文

    新闻媒体论文:微博舆情情感分析与社会动员之新闻媒体分析--基于“山东于欢案”个案研究x

    时间:2020-10-28 16:39:14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新闻媒体论文:微博舆情的情感分析与社会动员之新闻媒体分析--基于“山东于欢案”的个案研究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其操作化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定义

    当前学术界存在着有关微博舆情、情感分析和社会动员的大量定义。为了本研究顺利进行,我们有必要对这些定义进行简要回溯,以寻求理论的支持和指导,夯实本文的理论基础。同时,按照内容分析法的基本要求,除了借助前人的研究文献外,我们仍然要考虑研究问题、研究对象等多重因素,界定出契合本文研究情境的概念。

    一、微博舆情

    从辞源学出发,“舆”的本意为车厢,转意为车,“舆人”是指造车的人。①“舆人”一词出现后,出现了“舆人之诵”“舆人之颂”“舆人之论”等词汇,

    唐之后,“舆情”一词的出现频率逐渐增加。②在中国古代社会中,“舆情”是指人们的情绪、态度和意见等。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者对于舆情的定义存在多种观点。王来华将舆情视为民众的社会政治态度,③这个定义太过狭义。张克生认为,舆情就是社会客观情况与民众主观意愿,即社情民意。④该定义将舆情中的“情”视为“情况”而非“情绪”,是有失偏颇的。

    以上定义均没有指出舆情与舆论的区别。笔者认为,与舆论相比,舆情是不一致的、杂乱的,它是看法、意见、态度和情绪的总和。舆情就是指公众在一定的时空内,对社会公共事务所持有的情绪、意见的综合。微博作为 Web2.0时代的产物,是具备媒体和社交双重属性的新媒体平台,具备实时、开放、交互等传播特性。基于对舆情和微博定义的考察,本研究所指向的微博舆情是指在微博空间内,网民针对某一特定舆情事件所表达出的情绪、态度、意见的总和。

    二、情感分析

    其实早在 2000 年,与情感分析相关的研究就已展开。而“情感分析”这一术语的出现,最早则是在 2003 年 Nasukawa 和 Yi 的文章中。①不过,从 2002 年开始,针对情感分析的研究呈现出逐渐增多的态势,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媒介技术的发展推动了社交媒体的滋生,其空间内衍生出大量的情感信息和数据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为其所用;二是情感信息对于识别、评判、引导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非常关键,因而无论对政府、企业,还是对机构、个人而言,分析情感信息和数据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

    第二节 情感分析与社会动员概念的操作化

    内容分析法的操作化是以语料库和编码表为基础来进行的。关于语料库如何搜集的内容上文已经做过介绍,本节将重点讨论编码表制定的问题。必须明确的是,编码表中变量和属性的设置,是与研究问题、研究对象和前人文献紧密相关的。只有将三者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编码表才能反映研究问题,得到信度和效度较高的研究结论。

    一、微博文本的编码规则

    立足于新浪微博自身的功能特点和传播语境,结合语料库的实际情况,笔者对微博文本的基本信息设定了文本类别、发博时间和讨论量三个变量。其中,按照微博的信息传播与扩散方式,文本类别包含原创、转发与评论 3 个属性。发博时间包括 3 月 23 日前后、5 月 27 日前后、6 月 23 日前后 3 个属性,这三个属性的设置是与“山东于欢案”案件进程中三个关键的时间节点,即一审判决结果爆出、二审庭审、二审判决公布一一对应的。讨论量的计算方式为微博文本的转发数、评论数与点赞数三者相加,其下设 0、1—50、51—100、101—150、150 以上 5 个属性。

    二、情感分析的编码规则

    我们可以借助拉斯韦尔的“5W”模式来确定编码表的一级主体要素,即包括情感表达主体、情感表达方式(符号载体)、情感指向主体(情感是指向谁的,即情感的承受者)、情感表达内容(情感倾向与情绪类型)这四项基本变量。之后再对变量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具体呈现方法是,情感表达主体包括:政府、媒体、企业、大 V、草根、案发当事人和其他 7 个属性。情感指向主体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社会”这个属性。情感表达方式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表情包、超链接、多种符号复合传播 7 个属性。以上属性均是按照新浪微博现实的传播环境来设置的。

    情感表达内容层面,当前研究一般是将微博中的情感信息文本识别为积极、消极、中性或正面、负面和中性三类极性,而王玮等人还关注到了无情绪的情况。①因此,笔者设置了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中性情感和无情感 4 个变量。具体到情绪类型,刘丛等人设计了包括认可、恐惧、质疑、担忧、反对、愤怒、悲哀、惊奇及无明显情绪等包括 9 类情绪的量表。②Plutchik 提出了 8 种情绪类型:恐惧、气愤、欢乐、悲伤、接纳、厌恶、期望和惊讶,而在 Izard 的差异情绪量表中,惊讶属于中性情绪。①周杨等人则将情绪类型分为愤怒、谴责、悲哀、害怕、嘲讽、理性和乐观 7 类。②本文通过对上述研究的综合审视,结合“山东于欢案”语料库的实际情况,在积极情感下设认可、期望、喜悦、敬畏、感动、不适用等 6 个属性;消极情感包括悲哀、愤怒、质疑、谴责、嘲讽、不适用 6 个属性;中性情感则有惊讶 1 个属性;同时对以上属性进行了赋值。此外,在具体的操作化环节和文章写作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有意识地去思考这样几个问题:什么倾向、什么类型的情感和情绪更容易获得传播机会?什么样的情感表达方式更具传播效力?同时,受伊尼斯“媒介偏向论”的启发,我们可以考虑情感传播是否存在媒介偏好,换言之,是否存在某种载体更偏向于传播某种特定情感的情况?

    ...............................

    第二章 “山东于欢案”的情感分析

    第一节 “山东于欢案”的情感表达方式

    但凡谈及“表达方式”,我们便会马上联想到媒介、渠道、平台等关键词,这是因为,信息的传播与扩散是离不开某种介质支持的,是必须借助相关的传播工具才能实现的。拉斯韦尔在“5W”传播模式中谈到的“say what(说了什么)”和“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即传播的内容和媒介,是信息在传播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两个方面。

    毋庸置疑的是,信息传播的两大核心要素——内容与媒介,借用符号学的观点来看则类似于能指与所指的关系,二者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更有甚者,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麦克卢汉所提出的“媒介即讯息”的著名论断,将信息传播中的技术维度放在了异常重要的地位,强调了媒介技术的社会历史作用。这种理论设想意在提醒我们,必须重视信息的传播方式对信息的内容呈现所引发的重大效应。

    因此,本研究在探讨信息内容,也就是在对情感倾向和情绪类型进行考察之前,就必须先对信息的形式层面,即情感表达方式进行探究。在微博舆情的传播环境中,我们拥有描述表达方式的多个角度。而本节所要讨论的情感表达方式则聚焦于两个层面:一是考察微博文本的类别;二是测量微博文本中具体使用的传播符号。

    一、“山东于欢案”所涉微博的文本类别

    在微博的传播环境中,微博文本一般分为原创微博、转发微博和评论三类。笔者以“文本类别”为变量,以“原创”“转发”和“评论”为属性,对“山东于欢案”语料库中的微博文本进行了量化处理,得出了如下结果。

    .............................

    第二节 “山东于欢案”的情感表达内容

    在对“山东于欢案”的情感表达方式进行了量化统计、描述分析和学理阐释之后,本节将研究的关注点转移到该案例的内容层面,即探讨“山东于欢案”的情感倾向和情绪类型。与此同时,为什么会呈现出这样的情感和情绪?是否存在某种传播符号更偏向于传播某种特定情绪的情况?什么倾向、什么类型的情感和情绪更容易获得传播机会?同样是本节需要讨论的问题。

    一、“山东于欢案”的情感倾向

    对社会化媒体中的情感景观展开研究,已经成为学术界较为活跃的研究范畴之一。相关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图书馆情报学等学科领域,较为常见的方法是机器学习和情感词典的方法。研究指向基本上是通过对某一组织、某一突发事件或舆情事件中散布的情感信息进行深度挖掘,进而运用既定的模型和程序识别出文本中所透视出的正、负两极的情感倾向。

    方法论层面,本研究试图在新闻传播学研究的框架之内,跳出数学建模、计算机编程等方法在操作性和可行性方面的局限,采用与本学科相契合的内容分析法,在量化数据的基础上,实现描述性和解释性分析。此外,笔者希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不满足于仅仅识别正、负两极情感,同时引入中性情感和无情感的范畴,来对“山东于欢案”这一舆情事件中所表现出的情感倾向做出更为全面、更加精细化的探讨。

    因此,本研究以“情感倾向”为变量,设置了“积极情感”“消极情感”“中性情感”和“无情感”4 个属性。借助 SPSS 软件对“山东于欢案”语料库中的 830 条微博文本进行量化统计,得到了“山东于欢案”情感倾向性的结果。

    ...........................

    第三章 “山东于欢案”的社会动员.................................... 51

    第一节 “山东于欢案”的社会动员方式................................... 51

    一、“山东于欢案”中的理性动员与感性动员...................................... 51

    二、“山东于欢案”中的理性动员策略.................................. 53

    第四章 “山东于欢案”中情感与社会动员的关系.......................... 68

    第一节 情感倾向、情绪类型与社会动员的关系.......................................... 68

    一、情感倾向与社会动员的关系........................................ 68

    二、情绪类型与社会动员的关系............................... 70

    第四章 “山东于欢案”中情感与社会动员的关系

    第一节 情感倾向、情绪类型与社会动员的关系

    本节将重点讨论“什么样的情感能够引发社会动员?”的问题。因此,必然需要引入情感倾向、情绪类型、理性动员方式、感性动员方式等变量,通过使用量化研究的方法,交叉比较、多元分析情感变量与社会动员变量之间存在的频率、相关性等数量关系,探究情感与社会动员关系的第一个层面的问题。

    一、情感倾向与社会动员的关系

    由于在“山东于欢案”中,中性情感的出现频率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而在探讨情感倾向与社会动员的关系时,我们只将消极情感、积极情感和无情感纳入考察范围。

    ........................

    结论与讨论

    本研究以“山东于欢案”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个案研究法等方法,围绕着微博舆情的情感表现与社会动员状况,首先对本文中三个核心概念进行概念化,又通过设置一系列变量和属性对其实现操作化。其后,笔者对此案中的情感表达方式、情感表达内容、情感画像和社会动员方式、社会动员的影响因素、社会动员的效应以及情感与社会动员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试图通过探究这些子问题来回答本研究所指向的核心问题。当然,本文的探讨不仅仅停留在描述性研究层面,更是对微博舆情中情感与社会动员背后的发生机理进行了阐释性分析,得出了如下结论。

    一、在“山东于欢案”的情感表达方式中,受草根狂热参与、微博特性与传播环境的影响,在文本类别方面,“评论”成为最主要的情感表达方式;在传播符号层面,“文字”“多种符号复合传播”则成为最主要的情感表达方式。与此同时,不同情感表达主体在情感表达方式的选择和使用中是存在差异的。“政府”和“媒体”偏向于使用“多种符号复合传播”的方式发布“原创”文本;“草根”则更偏爱于选择“文字”来发表“评论”;“大 V”则在文本类别和传播符号的使用程度上分布的更为平均。除此之外,我们还发现,“原创”“图片”“超链接”这三类情感表达方式的传播效力更大。

    二、在“山东于欢案”中,主要的情感倾向为消极情感,其后为积极情感、无情感,中性情感的出现频率和所占比重最小。具体到情绪类型方面,情绪表现强度由强到弱依次为:认可、质疑、愤怒、嘲讽、谴责、悲哀、期望、喜悦、敬畏、惊讶。而这种情感倾向和情绪类型的形成,是由议题演变和多元传播符号介入共同决定的。此外,消极情绪中并不存在传播符号的情绪偏好,而这一现象在积极情绪中较为明显,表现为偏向传播“认可”情绪。同时,无情感在“山东于欢案”中更容易获得传播机会,而悲哀、认可、嘲讽等情绪的传播效力更强。

    参考文献(略)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