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领导讲话
  • 自我介绍
  • 党会党课
  • 文秘知识
  • 转正申请
  • 问题清单
  • 动员大会
  • 年终总结
  • 工作总结
  • 思想汇报
  • 实践报告
  • 工作汇报
  • 心得体会
  • 研讨交流
  • 述职报告
  • 工作方案
  • 政府报告
  • 调研报告
  • 自查报告
  • 实验报告
  • 计划规划
  • 申报材料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公文文档 > 工作总结 > 正文

    2021届高考历史长效热点(上)02 -疫情中彰显大国制度优势(精练)(原卷版)x

    时间:2020-09-28 20:16:36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专题二 国家制度与国家治理体系问题研究

    -战疫中彰显大国制度优势 精练

    【练选择】

    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4,4分)据学者考订,商朝产生了17代30位王,多为兄终弟及;而西周产生了11代12位王。这反映出

    A.禅让制度的长期影响

    B.王位继承方式的变化

    C.君主寿命的时代差异

    D.血缘纽带关系的弱化

    2.(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4,4分)“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3.(2019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模拟)学者吕文郁认为,西周主要是“天子建国”的时代;春秋前、中期,主要是“诸侯立家”的时代;春秋后期,主要是卿大夫分封陪臣的时代。所谓周天子在“天下”分封诸侯,诸侯在邦国之内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则在采邑内分封陪臣的“三级分封制”在周代任何一个时期都不存在。该学者意在强调

    A.周代的分封制具有一定阶段性特征

    B.西周时期的等级制度遭受极大冲击

    C.分封制现实导向和继往开来的特点

    D.传统的政治统治具有相对的合法性

    4.(2019届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第一附属中学高三押题)梁启超说:“吾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梁启超认为

    A.宗法制度最早起源于周代

    B.宗法制度影响至今

    C.家族是最基层的政权组织

    D.宗族比国家更重要

    5.(2019届河北省石家庄市一中高三下学期冲刺模拟)在中国古代,褒扬官员德行和政绩,往往称其人为‘民之父母’”,官员亦以“为民父母”“爱民如子”作为执政的理想境界。这一现象反映出

    A.宗族关系已成为执政的基础

    B.“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C.官员考核主要依据民本思想

    D.官员之间具有共同政治诉求

    6.(2019年4月浙江选考,27,2分)(加试题)史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有学者认为此部刺史是由秦代的监(御史)嬗变而成。秦时除置一守一尉外,又置一监。汉兴,省监不置。惠帝三年,“相国奏御史监三辅。”武帝置刺史,“郡守不得面奏事,而刺史得而奏事”。这说明

    ①秦与汉在地方均设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②秦与汉监察方向有别,一在中央,一在地方

    ③秦汉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有限

    ④秦汉监察机构的设置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

    A.①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2019届湖南省怀化市高三第三次模拟)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一套上下有序的制度体系,其中包括廷议制度,即国有大事皆由朝廷讨论后向皇帝提出意见,最后由皇帝裁定。据此可知该制度

    A.具有一定的民主倾向

    B.标志君主专制的强化

    C.导致中央集权被削弱

    D.加强了对百官的监督

    8.(2019届河南省郑州市高三第三次质量检测)周代作为“天子”的周王既掌握“天命”又主宰“天下”。王室衰微后,诸侯征伐只能获取实质上的“天下”,却无法得到象征“天命”的“天子”身份。秦始皇创制皇帝名号,着重标榜自己的功德,淡化“天下”为“天命”的赐予。这说明了

    A.周代天命观念逐渐消亡

    B.秦注重按功德分配身份地位

    C.神权不再与王权相结合

    D.秦意在打破旧有的权力逻辑

    9.(2019届广东省肇庆市高三第二次诊断检测)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动机与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地方的各种权力都收上来,不让其形成尾大不掉之势,积蓄出威胁中央政府和分裂统一国家的能量。这主要会导致

    A.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政治稳定

    B.重视血缘关系而忽视才干品德

    C.重视中央集权而忽视地方分权

    D.重视国家统一而忽视民族发展

    10.(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Ⅰ,25,4分)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11.(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26,4分)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12.(2019年江苏卷,2,3分)《史记》载:“汉定百年之间,亲属益疏,诸侯或骄奢……大者叛逆,小者不轨于法。”出现这种现象是由于汉初

    A.实行察举制度

    B.独尊儒家学说

    C.实行郡国并行制

    D.全面推行郡县制

    13.(2019年江苏卷,3,3分)唐代诗人刘得仁系皇亲国戚,其兄弟为达官显贵,而他“出入举场三十年,竟无所成”;唐宗室子弟李洞屡考不中,竟想去皇陵哭诉。两人的经历反映了唐代

    A.科举考试不重考生诗才

    B.选官制度阻断贵族入仕

    C.中央政府剥夺宗室特权

    D.科举取士体现公平公正

    14.(2019年4月浙江选考,7,2分)有学者认为:“治天下犹曳大木然,前者唱邪,后者唱许。”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变化中,治理天下与君臣关系的处理,尤以相权的调整为要。下列项中属于相权调整的举措是

    A.建立世官制

    B.增设“参知政事”

    C.强化“外朝”

    D.实行察举制

    15.(2019年北京卷,15,4分)明万历十五年,顾宪成等人奏疏忤旨,神宗要求内阁拟票重罚。内阁首辅申时行等只拟罚俸,神宗震怒,令“还改票来!”申时行只得遵旨。这说明,明代内阁大学士

    A.仅作为侍从顾问,不参决政事

    B.万历年间开始参与军国大事决策

    C.按照皇帝的传谕来票拟和批红

    D.掌握票拟权力,但仍需服从君权

    16.(2019届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援,即是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做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

    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

    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

    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

    D.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

    17.(2019届江苏省盐城市高三第四次模拟)明代仁宗皇帝曾赐给吏部尚书蹇义,礼部左侍郎杨士奇、杨荣金银章各一枚,印章上刻有“绳愆纠缪”四字,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这说明当时

    A.六部成为皇帝顾问机构

    B.监察制度由此建立

    C.中央各部实现权力制衡

    D.专制皇权得到强化

    18.(2019届广东省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据学者研究,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康熙朝的100多人增至1200多人。除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外,甚至部分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获得了上奏权。这表明当时

    A.官员制衡机制初步建立

    B.权力机构设置混乱失序

    C.皇权专制制度得以强化

    D.特务机构渗透领域广泛

    19.(2019河北唐山高三模拟)明代设置锦衣卫、东厂、西厂和内行厂,负责侦察监视吏民,可以不通过司法程序任意逮捕。厂卫的设置反映了

    A.官僚政治模式的异化

    B.传统司法体系的崩溃

    C.明代朝局民政的混乱

    D.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

    2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置相》中发出了“有明之无善治,自高皇帝罢丞相始也”的感叹,由此系统阐述了他的政治主张。他阐述的主张最可能是

    A.分权制衡有利于政治的正常运作

    B.宰相职位世袭可以抗衡君主权力

    C.内阁制度能够有效控制皇权的膨胀

    D.宰相制度可以补救君主专制的弊端

    21.(2019广东广州高三模拟)明朝在江南市镇等关键要地设立巡检司管理日常治安;对一些规模比较大的江南市镇,直接委派县丞、主簿等县级官员驻镇管理;对那些体量特别大的江南市镇,还派遣同知等更高级别的官员驻镇管理。这表明,明朝江南地区

    A.基层社会治理加强B.市镇发展威胁到中央

    C.经济发展水平趋同D.市镇的军事功能凸显

    22.在中华帝国的行政序列中,军机处相当于跨部门的临时委员会,这种委员会即便在如今的欧美等国也并不罕见,但能够如此长时期的存在,却独此一家。军机处长期存在的主要原因是其

    A.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B.克服了行政效率低的弊端

    C.能有效地处理军事问题

    D.由雍正皇帝所首创并推行

    23.春秋中后期,不少诸侯国相继颁布了成文法,如郑国“铸刑书”、晋国“铸刑鼎”。成文法的颁布引发不少保守势力的不满,如孔子就反对晋国“铸刑鼎”,但各国诸侯往往以“救世”的说辞加以应对。成文法的出现表明

    A.法家思想受到统治阶级的青睐

    B.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快速增强

    C.时势变化引发治国方略的调整

    D.儒家思想不利于维护社会和谐

    24.(2019安徽“江淮十校”第一次联考)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的乡、里、亭的官吏不由皇帝或官府任命,但却规定,要由地方推择当地的富庶人家的适龄人员充当。从这一规定可以看出,秦朝

    A.地主绅士是其基层治理的基础

    B.各级官吏均出自富有之家

    C.轻视地方的行政管理

    D.沿袭先秦的行政管理

    25.丞相制度建立后,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掌握实权的人数减少了,杜绝了春秋战国以来“政出私门”的现象。这表明,丞相制度的建立

    A.强化了专制主义皇权

    B.加剧了与皇权的矛盾

    C.实现了国家吏治清明

    D.有利于行政效率提升

    26.《史记》载:“秦之法,任(举荐)人而所任不善者,各以其罪罪之。”上述规定表明当时的举荐制度

    A.有利于调动举荐官员的积极性

    B.规避了举荐制任人唯亲的弊端

    C.具有以责问权、权责相连的特点

    D.力图以严刑峻法维护政治统治

    27.唐代士人对科举制这样评价:“入仕之门太多,世胄之家太优”“空有篇章传海内,更无亲族在朝中。”该评价旨在说明

    A.士族凭借经济文化优势保持政治优势

    B.唐代科举制仍以门第为标准选拔官员

    C.科举制是唐代选拔官员的最主要途径

    D.唐代科举制违背机会公平的设计理念

    28.(2019河北大名高三模拟)宋朝神宗、哲宗时期党争激烈,党人对史官多有责难,这影响到史书的修纂,修史过程中出现种种弊端。如朱熹曾指出:今之修史者,只是依本子(奏本)写,不敢增减一字。据此可知

    A.宋修史书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

    B.宋修史书无法反映真实历史面貌

    C.史官修书要严格遵循党人的意见

    D.党人与史官之间存在尖锐的矛盾

    29.有学者指出:“行省是中央与地方沟通的桥梁,是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的,使中央政府有足够的力量统治好全国,又能保障地方有适度的权力建设好地方。”这表明行省制度

    A.实现了中央与地方的分权制衡

    B.较好地维护了地方政府的权力

    C.实现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调适

    D.导致了皇权加强和相权的衰落

    【练综合】

    1.(2019广东肇庆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唐宋之际,乡村自治组织进一步发展,中央政府愈来愈多地借助他们来稳固统治。唐宋推行的科举考试制造了一个拥有特权却居于乡间的士绅阶层。宋代以后,在大举将地方神明纳入国家祀典的同时,随着识字率的激增和文化的相对普及,中央的秩序、教化逐步延伸到基层。吕大钧首创“吕氏乡约”,后由王守仁发扬光大;朱熹等理学家则开始将宗族制度庶民化。迨至明后期,里甲制度崩坏,就由乡约、保甲承担了村落治安职能。清代的里甲、保甲、乡地、宗族、包税人则承担催征赋税的职能,基层自治功能被明清时期勃兴的宗族等各种社会组织分担。

    ——摘编自蒋楠《历史视野下的中国乡村治理》等

    材料二 传统英国乡村治理,其实质是以庄园为核心的生产活动的安排问题和庄园内部领主与农民,以及农民内部的社会关系调节问题。贵族阶级通过对国家权力的分割,将部分司法和行政权转移到庄园中,以庄园法庭为载体,有效地维护着贵族的政治、经济地位。……庄园制度对英国社会的历史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为英国土地私有产权的形成,农业的资本主义经营和农民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便利;同时也使得英国政治变迁具有精英斗争的特征;庄园制度也衍生出了法治和地方自治的传统。

    ——摘编自朱可心《庄园制传统与英国乡村治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从唐宋至明清时期乡村治理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历史原因。(15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传统英国乡村治理的主要做法,并分析其影响。(10分)

    2.(2019山西太原高三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历史上对隋朝改革的评价各不相同,但在许多方面,史料的记述是明确的。

    第一,地方官改由吏部任命,取消州刺史的任命权。

    第二,恢复了两级地方行政制以代替三级制。

    第三,中央政府任命官员,打击了门阀贵族。

    第四,科举考试制度的采用。

    ——摘编自《剑桥中国隋唐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制度改革和效果”自行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史论结合)

    3.(2019年北京卷,41,8分)长城脚下,妫水河畔,2019年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北京举办。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皇家园林的典范,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分山区、平原区和湖区,集北国山岳、塞外草原、江南水乡风景于一园。宫殿建筑布局多为方形,以围墙和长廊构成封闭式整体。八座庙宇围绕在避暑山庄外,呈放射状布局,如众星捧月。外八庙既有汉式传统宫殿、府邸,又有佛教庙宇,分别呈现出蒙、藏、汉的建筑风格。

    分析避暑山庄园林建筑体现的中国传统政治和文化内涵。

    4.(2019年新课标全国卷Ⅲ,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 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

    材料二

    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 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1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9分)

    5.(2019年北京卷,37,节选,10分)历史·记忆

    历史记忆与祖先认同

    材料一 北魏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载,拓跋氏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

    至孝文帝,又下诏:“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面对关于迁都的质疑,他说:“黄帝以天下未定,居于涿鹿,既定之后,亦迁于河南。”孝文帝主持定姓族时,汉臣薛宗起建议不应以祖先曾经的居住地为确定门第等级的主要标准,他说:“陛下黄帝之胤,受封北土,岂可亦谓之胡邪!”

    (1)概述北魏统治者追溯祖先的目的、过程与效果。(10分)

    相关热词搜索: 制度 高考 热点 精练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