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全部考试 > 正文

    重大事件与城市形象塑造研究_以兰州国际马拉松为例_何步文

    时间:2021-02-20 07:13:07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重大事件与城市形象塑造研究

    ———以兰州国际马拉松为例

    何步文

    (兰州商学院体育教学部,兰州730020)

    提要:以重大事件的视角,多学科观点对城市形象的塑造进行梳理和分析,并通过对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阐述,特别是通过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之独特景观赛道设计、马拉松文化与城市文化相融合、体育赛事对促进城市基础设施、自然景观改造和政府形象的树立,以及媒体宣传对城市形象直观效果的展现等方面对兰州城市形象的塑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论认为体育赛事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和城市发展的推动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重大影响。

    关键词:重大事件;兰州国际马拉松;城市形象;塑造

    中图分类号:C9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637(2013)04-0221-05

    一、重大事件与城市形象的关系

    重大事件,就是由政府主办或政府授权主办,需依靠一定的政府资源,在城市举办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有助于实现城市发展目标的重大政治、经济、文化、体育等活动。特点包括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的影响力、政府直接主导或者间接引导、资金和资源的高投入、广泛的社会认知和参与、积极深远的社会反响和后续效应。

    成功的“重大事件”,将引来国内外关注的目光,不断把城市形象推介和传递出去,从而对内提高城市的凝聚力,对外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近年来,国内外一些有实力的城市往往竞相承办各种国际性体育、文化、政治等“重大事件”,有时甚至由中央政府或最高领导人出面争取机会。如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上海、广州、深圳先后举办世博会、亚运会、世界大运会。而美国总统奥巴马亲自飞往赫尔辛基,为芝加哥申奥助威,这些充分反映了政治权力对“重大事件”的关注和青睐[1]。

    城市形象是指能够激发人们思想感情活动的城市形态和特征,是城市内部与外部公众对城市内在实力、外显活力和发展前景的具体感知、总体看法和综合评价。包括城市的整体风格与面貌,城市居民的整体价值观、精神面貌、文化水平等。它是城市的无形资产,是一座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可或缺的要素。对城市形象的塑造,可以提升城市整体的精神与风貌等,从而塑造独特的城市文化形象,充分发挥城市功能,进而改变城市建设的雷同化、一般化倾向,推动城市全面发展,为创建名牌城市打下良好基础。因为良好的城市形象必将有力地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重大事件与城市形象是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的。城市形象的提升和发展需借助重大事件软实力的推动,而重大事件的举办需要政府、资金、人才和物质基础等城市要素的强大支持,两者互补,其终极目标是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的健康快速发展。因此,具有重大事件功能的体育赛事通过不同媒体的宣传,其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力,对发达城市品牌形象的打造或提升具有积极效果,同样地对欠发达地区城市形象的内部认同和外部认知具有积极的影响。现代社会,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无形资产,体育赛事作为一种“世界语言”,可以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一个城市的市容市貌与精神状态。只有在城市发展与体育赛事和谐交融的基础上,城市和体育赛事方可共生双赢。而重大事件的重大性和公共性客观上也会给城市带来各种风险,如财政风险、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风险、政治风险等,这些都需要城市政府在重大事件举办前未雨绸缪,着力规避或事前研究对策,将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2]。

    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城市,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开始积极举办或引进具有重大事件特征的体育赛事,并利用体育赛事这一独特事件所具有的传播力强、抗拒性小、最易亲近、最易建立忠诚度(运动迷)这一特殊功能[3],向城市和市民传播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用其携带的正能量来激励市民对城市的热爱,提升市民的城市归属感。

    体育赛事通过吸引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通过赛事与城市特色和城市文化的融合设计,提升政府协作和管理水平;通过媒体的宣传和报道,特别是电视媒体的现场直播等途径对主办城市、地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同时,体育赛事作为一个动态的、极具号召力的“人文旅游品牌”,拉动旅游消费,促进经济增长[4]。特别是其所蕴涵的文化影响力,诸如尊重人、锻炼人(追求生理极限和自我发展)、教育人、熏陶人(激励和鼓舞)、提升人(感化和影响)、重参与和娱乐性及公平、公开、公正的价值取向,对城市文化建设、市民文化素养和精神文明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

    进入20世纪以来,重大事件在中国城市的发展中作用显著,如2000年举办的杭州西湖博览会、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加快了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步伐。重大事件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短时期内调动城市的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较快推动城市社会经济文化建设[5]。为此进行重大事件和城市形象塑造的研究,是建设和谐城市的使然,更是欠发达地区城市形象的提升,促进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和历史选择。

    二、体育赛事对不同城市形象的影响分析

    在体育传播城市形象方面,伦敦成功的先例是借由其成熟的体育大环境,每年举办的有四万多人参加的伦敦马拉松赛,

    几十万人站在伦敦的大街上观看比赛,七千多志愿者为比赛提供服务,比赛举行的日子就是伦敦体育事件中最闪光的日子。并通过赛事吸引世人的关注,提升城市形象。

    纽约市每年都要举行各种各样的体育比赛,通过一系列的体育赛事,创造城市的高曝光率,提高城市吸引力和打造突出的城市特色,纽约带给世人一个充满体育热情与魅力,积极向上的城市形象,同时传播了纽约所具有的城市文化与优势,吸引世界的关注。其中美国网球公开赛和纽约马拉松比赛是最大的赛事,每年都能吸引大批国外游客前来观战,大大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澳大利亚墨尔本市每年都有两大著名体育赛事。一是每年一月举行的已有100多年历史的国际网球大满贯赛事之一的澳大利亚网球公开赛;二是每年三月份举行的一级方程式赛车澳大利亚大奖赛,其赛车的车道环绕着墨尔本风景秀美的阿尔伯特湖(Albert Park lake)。体育赛事不仅丰富了墨尔本的体育赛事资源及优良的城市环境,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通过体育赛事营销墨尔本市,形成双赢的效果。体育赛事让世界关注了墨尔本,也让墨尔本走向了世界[7]。

    英国谢菲尔德市将大型体育赛事上升到城市规划的战略层面,重视赛事的长远规划与周密调研,政府在资金、政策引导和组织协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并重视连续性品牌赛事的培育[8]。

    2008年北京奥运会选择青岛作为奥运帆船赛基地,“帆船之都”就是青岛走向世界的新的青岛城市形象代表,帆船运动本身也与青岛豁达的城市性格和“诚信、博大、卓越、和谐”的城市精神相吻合,它是追求卓越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体现,体现了青岛市的城市理念形象。同时2008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表现出北京城市举办大型节事活动的组织管理能力,展示出了北京城市形象。

    根据厦门统计局数据,一至十届厦门国际马拉松赛给厦门带来的直接营业收入累计高达10.72亿元。仅2012年厦门马拉松赛前后3天期间,全市从马拉松赛获得的各项收入约为2.03亿元。在比赛较集中的3小时内主会场周围聚集人数达10万多人,加上沿途观看的群众,厦门市及周边前来观看一日游人数超过20万人,一日游观众带来经营收入1120多万元。

    研究还表明:无论赛事与目的地的活跃因素是否匹配,只要在目的地广告中加入体育赛事,就会提高该目的地的活跃等级。赛事对城市及自身都有一定的影响。也就是说对于同一城市来说,将赛事和城市相结合的广告相比只有单纯描述城市的广告来说,前者的观众会认为该城市的活跃度较高[9]。

    体育赛事是一种社会组织事件,不应仅仅视其为单纯的事件,更应视为一种产品,那么举办城市就是这一产品的生产者。就如同企业制造的产品,体育赛事作为一种产品应包含着可以吸引消费者的独特内涵,这种独特来源于城市本身与众不同的特色,将城市形象要素组合融入其中,让消费者不只是乐于参与在体育赛事中,而且是对其生产者这座城市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因此,在体育赛事举办过程中,不要仅仅把它当作活动来筹划,更应把它作为一种城市产品来生产经营。

    三、兰州城市形象概述

    兰州是甘肃省政治、经济、文化和商贸中心,处于中国陆域版图的几何中心,是西北“座中四联”的历史名城和丝绸之路重镇,市区南北群山环抱,东西黄河穿城而过,蜿蜒百余里,是黄河流域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

    兰州是历史悠久的城市。西汉时设立县制,取“金城汤池”之意而称金城。隋初改制兰州总管府,始称兰州。自汉、唐、宋时期,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逐渐成为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在沟通和促进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清康熙五年设甘肃行省,省会由陇西迁至兰州。乾隆三年临洮府治由狄道移至兰州,改称兰州府。

    兰州区位优势明显,是西北地区最大的交通枢纽,陇海、兰新、包兰和兰青—青藏四大铁路干线在这里交汇,交通便利。

    兰州位于温带半干旱气候地带,空气干燥、日照时间长。是一个夏无酷暑,冬无严寒的避暑胜地,享有“瓜果之乡”的美称,旅游资源丰富。

    尽管兰州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如基础设施发展滞后,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污染严重;城市工商业发展水平相对比较落后,产业发展聚集度低,产业类型较单一,外向型经济不足;城市的交通运输体系尚不完善,城市道路方式单一;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缓慢;招商引资困难,难以吸引跨国公司的投资。这些兰州城市形象的“窗口”,影响到兰州城市形象,成为制约兰州城市发展的重要因素。

    进入21世纪兰州市政府将城市定位为:“区域中心、宜居城市、黄河明珠、如兰之州”,并明确提出“将兰州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技发达、环境优美、文明富裕、功能完美和富有山水特色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6]。正如同中央电视台宣传兰州的广告语:“丝路山水名城,西部黄河之都———中国兰州”。

    四、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对兰州城市形象的塑造

    (一)以赛道设计彰显城市形象

    城市形象就是一个城市的内外公众对这个城市的总体的、抽象的理性概括和评价,也是城市与公众、城市与城市之间传递信息和思想的外在形式。它既是指构成城市的各种因素的总和的外在表现,又是指城市公众对城市的看法和评价;它既有物质因素,也有精神因素;同时它不仅包括公众对城市现状的评价,也包括人们对城市发展趋势产生的看法和作出的评价[10]。

    利用黄河风情线这一独特优势,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突出赛道设计,摈弃其它城市以环城道路作为马拉松比赛线路的设计,采用独一无二的集通行、观光等为一体的黄河风情线作为马拉松赛道,使整个比赛路线沿黄河两岸而行,绕黄河景观而走,突出了黄河特色,让城市历史和文化与黄河沿岸的自然景观镶嵌一起,以独特的视觉效果彰显城市特色。兰州国际马拉松赛道也是目前国内首条亚高原黄金赛道,比赛路线途经“生命之源”水景雕塑、黄河母亲雕塑、西游记雕塑、平沙落雁雕塑、百年中山桥、白塔山、黄河音乐喷泉、人与自然广场、龙源园、体育公园、水车博览园、春园、秋园、夏园、冬园、绿色公园等沿河景观,使来自肯尼亚、埃塞俄比亚、美国、意大利、香港、台湾等16个国家、地区和我省的18750名选手在竞赛之余充分领略兰州“西部夏都”的风采,感受黄河文化的魅力[11]。而普通市民同样有机会在同一赛道、同一时间和国际专业运动员一起参与、共同拼搏。通过开放式的马拉松赛道展现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形象,并将赛道设计理念,延伸至城市发展和文明建设的各个领域,从而丰富城市形象内涵和社会带动效应,达到提升城市整体形象的作用。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将城市形象理念注

    入到赛道设计建设过程中,并依靠举办赛事的契机塑造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城市视觉(景观)形象。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之赛道设计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是运动之美与自然之美的融合,体现了兰州马拉松赛设计理念的独特之美,更是城市之美的又一体现。

    (二)借助体育赛事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自然景观

    借助体育赛事助推和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和自然景观,已成为举办城市的普遍的做法。如慕尼黑投资13.5亿马克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一跃成为“欧洲的明珠”;巴塞罗那耗资362亿比赛塔,使城市道路增加了15%,绿化带和海滨旅游区增加了78%,人工湖和喷泉增加了268%;上海为迎接第八届全运会的召开,整治了150条主干道及内环线、南北高架路两侧和80个体育场馆周边的市容,建成了5万平方米以上的绿地124块,公共绿地200公顷,增设绿化景点130个,在400多个大楼顶部及80多公里的道路上装饰120多万盏彩灯,城市建设和绿化、亮化等市容环境改造因举办第八届全运会而加速了其进程[12]。为此在城市改造兴建过程中,有意将城市形象理念注入到建设过程中,借举办体育赛事的契机塑造出具有浓郁地方民族特色的城市视觉(景观)形象,将是举办体育赛事的又一利好因素。

    如何借助国际马拉松赛对城市的带动力,集中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城市景观的改善和提升,成为兰州市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以体育赛事为契机,兰州市委、市政府筹备资金3亿元打造42公里黄河风情线马拉松赛道为重点,展开了城市建设工程,启动了北滨河路供水管网配套工程、污水收集配套工程和天然气输配管网工程、快速公交项目、轨道交通工程、地铁项目、南山绕城工程、南北滨河路路面整治改造等重大工程。进行了城区26条主次干道和城关黄河大桥桥面整治改造工程,创造了兰州市城建史上的奇迹,为老城区道路整治积累了有益经验。

    借助体育赛事改造和整治了以白塔山、五泉山公园为代表的人文景观。凭黄河穿城而过独一无二的优势,兰州市加大了黄河湿地开发和保护力度,编制完成了《黄河兰州段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启动实施万亩湿地保护与修复项目,并已列入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实施规划;完成黄家滩湿地、代家湾湿地、马滩湿地、中心滩湿地整治和湿地公园建设的初步设计等前期工作;编制兰州山水景观专项规划构想,启动实施甘肃农业大学到沙井驿段大规格苗木栽植工程。全市已新增和改造城市绿地7.62公顷,植树18.7万株。并将增添包括中心广场、健身休闲区、马拉松文化长廊、运动健身环、水系景观和绿化景观在内的马拉松文化景观休闲运动带及湿地修复项目,努力将兰州打造成为“如兰之州、如家之城”的活力城市,极大地丰满了城市视觉(景观)形象,直接地促进了城市形象的塑造和提升[13]。

    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景观改造,是从根本上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提升城市形象的重大举措,是改善市民生产、生活条件的民生工程。不仅为成功举办国际马拉松赛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而且为未来改善兰州市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以体育赛事充实城市文化内涵

    体育是人与自然的连接体,是保持文化自然之源的中介。体育活动的场地离不开自然,人为体育场馆虽有利于运动技术的发挥,却不利于人与自然的沟通,中华民族体育格外讲求天人合一,活动时要与地气相连,与天时相融。这种取材于自然,关注人的自然化,正是通过这种人与自然的连接体,人们能够从自然中获取丰富的资源和能量,源源不断地用于文化改造上[14]。

    在高速城市化和全面建设现代化的今天,城市文化甚至成为一种重要的资本,支撑和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未来。作为唯一黄河穿城而过的城市,这是其他城市所不具有的特点,这种独特地理特点的表现,也是兰州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标志,它作为城市文化的一种体现,其历史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它对提升兰州城市文化竞争力,使其走向历史文化名城具有积极意义和重要作用[15]。

    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历史与现代文明有机融合的集合体,是城市居民生活的印记,是人类知识进步与创新的表现。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升华,是城市文化主流意识的凝炼,是感性与理性相互交融的结果。城市文化是多元的,而城市精神则是主导性的;多元的城市文化是自发形成的,主导性的城市精神则是在一定城市文化基础上的凝炼提升,并通过城市规划和管制等实体化方式进一步增强而成的,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和灵魂。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化,城市文化价值日益成为引导城市发展的主动力,具有地方特质,以传统的历史文化为核心的城市文化与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发展和参与竞争的关键。

    马拉松运动是历史最悠久、最具影响力、最能体现奥运精神的体育赛事之一。它是一项室外的、无专门赛场的超长距离比赛,其开放式和广泛参与性可以带动市民参与其中,具有其它体育项目无法比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以“激情马拉松,活力新兰州”为口号的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正以其特殊的魅力展现在全体市民面前。

    兰州的独特文化魅力表现在具有深厚内涵的黄河文化,黄河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明起源中心的特色文化,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的根文化,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黄河穿兰州城而过,形成了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流域文化,兰州黄河文化汇聚了陇原黄河流域文化的精华,在兰州城市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黄河文化塑造了兰州人热情、质朴、包容、好客的性格特点,也培育和形成了“河汇百流、九曲不回、创新创业、和谐共进”的城市精神。而环境优美的黄河风情线,为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提供了良好的赛道保证的同时,将古老的马拉松运动与兰州的城市特征完美结合起来,使“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忍不拔、永不放弃”的马拉松精神与“奔腾不息、九曲不回”的黄河文化相融共通,将一个既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又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新兰州展现给全世界。

    当一项体育运动、一种体育精神与一座城市的人文气息和发展变化紧紧联系在一起时,体育运动就超越其固有的局限,成为一座桥梁、一种媒介,进而释放出更大的能量,成为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助力。黄河母亲塑造了兰州儿女质朴、聪慧、不懈奋斗的民风特点和人文精神,而马拉松精神和兰州城市精神的相通相融、殊途同归,体现了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文化品位。更为重要的是,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所传承的精神将被放大和延续,并形成一条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纽带,将兰州市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人凝聚在一起,激发起他们对这座城市的强烈责任感、荣誉感、自豪感和使命感。通过体育赛事来展示

    城市文化风格,丰富发展文化传统,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有效地增强城市形象的影响和辐射作用,将是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又一收获。

    (四)以体育赛事树立政府良好形象

    政府是城市形象管理的主体,政府形象本身就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赛事则为主办城市政府执政能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契机,因为体育赛事涉及众多要素,而且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高度集中,这就需要主办城市政府在组织机构、管理制度、运作机制、监督程序等方面加强政府的决策能力和操作能力,使执政手段更加法制化、规范化,民主化,而这种促进作用正是城市政治现代化所必需的,由此可见体育赛事也是促进城市政治现代化的有效手段[16]。

    体育赛事为城市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对城市的各项功能和软硬件设施提出了综合性、高标准的要求。体育赛事具有规模大、会期短的特点,对人力资源的调配提出了一种非常态的要求———赛前迅速聚集数万名工作人员,赛中高负荷工作,赛后及时遣散[17]。举办国际马拉松赛,首先,要求这个城市要有42.195千米的合格跑道、线路;其次,要具备可同时接纳几万人短期内涌入的接待能力;再次,要把国际马拉松赛办得具有影响力,既要保证世界高水平的运动员参与,又要确保上万人参加马拉松赛的规模。除此之外,它还需要体育、交通、城建、医疗、媒体、保卫等部门的通力合作和广大市民的无私奉献。这一切都是对一个城市综合管理能力的考验,是对市政府办事效率的考验,更是政府树立良好形象的契机。而体育赛事由于其自身运作要求很高,赛事的成功举办也就为举办城市政府部门自动贴上高效、勤政的标签,无疑会极大地提升政府在各界中的良好形象。只有拥有良好政府形象的城市才有可能拥有良好的城市形象。

    2011年第一届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以1个月的申办、3个月的筹备,42天完成高标准、高质量的南北滨河路马拉松赛道(42.195千米)的改造提升———这个速度堪称奇迹,充分体现了勤劳质朴的兰州人用超凡的速度践行着自己的城市精神和政府的工作效率。

    第一届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吸引了16个国家和地区的近1.9万名选手参赛,赛事由央视五套进行了全程航拍直播后,在全国引起反响,该项赛事也被中国田联评为当年“最佳赛事”。2012年,第二届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将与一年一度的全国马拉松积分赛套在一起举行,这无形中提高了国内选手的竞技水平。兰州市政府抓住有利契机,提出了“一赛、一会、一节、六活动”的实施方案(“一赛”为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一会”为马拉松高峰论坛,“一节”为马拉松体育文化节,“六活动”为马拉松热身赛、吉祥物征集、摄影大赛、笑脸征集、马拉松知识竞赛和马拉松拉拉队大赛),着力打造品牌国际赛事,为了助推这一赛事,2012年举行了63项群体赛事活动,并作为“运动兰州、活力兰州、健康兰州”建设的重头戏。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的成功举办,进一步证明了兰州的综合实力,它对推动兰州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市民体质,培养广大市民勇敢顽强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质,鼓舞和激励全市人民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并促进政府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提高兰州市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具有积极的影响。这种宝贵经验无疑将会成为兰州今后建设城市的巨大财富和动力。兰州市正积极努力地把这项赛事打造成为一项品牌体育赛事,在美丽的“百里黄河风情线”长久举办,使其成为宣传兰州、展示兰州城市形象的又一亮丽名片。

    (五)媒体传播提升城市印象力

    大众传媒所承担的对现代城市所需要的诸如监视环境、联系社会、宣传营销、传承文化以及提供娱乐等功能,对城市化进程中逐渐形成的城市特性和城市文化的构建发挥着积极作用[18]。新媒体的日益发展也使得城市形象传播效果复合扩散,放大了传播效果。[19]

    兰州国际马拉松赛是参与人数最多的赛事,也是兰州市民评价最好、自豪感最强、归属感最强的一次赛事。赛事吸引了中央及省内外近百家媒体的300余名记者的热力报道,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和兰州电视台综艺体育频道对赛事进行了全程直播,特别是中央电视台航拍的空中鸟瞰画面与近距离拍摄的运动员及赛道两旁观众画面的交互穿插,全方位展现了兰州的市容市貌。蜿蜒的黄河、美丽的河岸景观,将一个既具有厚重历史文化,又充满活力与希望的新兰州展现给了全世界,让这座一度被忽视的内陆城市仅用几个小时的时间就“跑”出国门,走向了世界,让世界发现了这个美丽城市。国际马拉松的举行和中央电视台5频道的直播使兰州得到了无数的称赞和肯定,也彻底改变了人们过去对西北、对兰州的认识,吸引了大批外地客商来兰州旅游、投资或生活。新华社甘肃分社的统计显示,“兰州马拉松现场直播”一度跃居“百度风云实时热点”排行榜第一位。而兰州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一份对2012兰州国际马拉松赛进行的公众调查报告显示:赛事当天,参与观看的人数达到40万之多。有94.4%的受访者表示在兰州举办马拉松赛感到非常自豪或比较自豪;有90%以上的受访者认为马拉松赛对兰州市形象起到积极的改善作用,包括拓宽马路,绿化城市,改善和重塑兰州的城市形象,提升兰州的自然、人文环境等等。据省旅游局统计数据显示,赛事举办期间各地来兰游客比上一年同期增长了15%,可见其不可小视的对外影响力[20]。在马拉松赛事的带动下,兰州旅游业蓬勃发展。2011年,兰州市接待国内外游客1407.4万人次,同比增长58.03%;共实现旅游收入102.93亿元,同比增长62.1%,旅游收入占GDP比重较上年同期增长2.3个百分点。其中,节会期间,全市累计接待游客总人数341.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13亿元。2012年,全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2105.4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9.7%;国内旅游收入154.35亿元,比上年增长50.9%。节会带动旅游经济发展的效应显著。

    在赛前兰州马拉松赛就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兰州马拉松赛官方网站的点击率高达112.3万次。赛后许多市民表示,希望兰州市能够每年举办一次马拉松赛,让更多的市民参与其中。甘肃新闻网调查数据显示,知道兰州举办国际马拉松者占调查人数的93.2%,而赞同举办兰州马拉松赛的群众占调查人数的83.6%,不赞同者占调查人数的16.4%,对赞同兰州国际马拉松赛能提高兰州知名度的群众占调查人数的85.2%,不赞同者占10.9%[21],从中可以看出马拉松赛事在兰州市民心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由于兰州市以高度的重视和热情,全新诠释了马拉松精神,中国田径协会授予兰州马拉松“全国最佳马拉松赛事”的荣誉,并破例升格为全国积分赛,与厦门、重庆、北京、杭州、上海等20多个城市站点携手,成为2012年全国马拉松积分赛,中

    国田协将根据运动员在兰州马拉松积分赛上的成绩,对国内的马拉松选手进行排名,以作为参加全运会甚至世界大赛的参考,以此来提升马拉松赛事的品牌。这样未来每年一届的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必将是展现兰州城市形象的一次次考验和机遇,为树立兰州城市品牌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并成为兰州和谐发展助推力。

    作为重大事件的体育赛事,为开放和发展兰州注入新的活力,在这个起点上,应以兰州国际马拉松赛为龙头,发挥城市山水风光和人文历史优势,推动景观、体育、旅游三者的融合,进一步彰显兰州独特形象,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生活之城,加快让兰州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兰州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叶晓滨,大众传媒与城市形象传播研究[D].武汉大学,2010.[2]易晓峰,廖绮晶.重大事件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战略工具[J].规划师,2006,(7):12—15.

    [3]张颖慧.体育赛事与城市的相容性研究[D].2010,5.

    [4]冯好.大型体育赛事与上海城市形象传播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6.

    [5]曾军,李敏.重大事件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问题[J].甘肃社会科学,2011,(4):142—143.

    [6]南宁,将兰州建成黄河上游沿岸的旅游中心城市[J].社科纵横,2002,(1):17—19.

    [7]冯好,大型体育赛事与上海城市形象传播的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

    [8]刘东峰,谢菲尔德市利用大型体育赛事塑造城市形象的战略及启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1):30—31.

    [9]孟阿丹,大型体育赛事对举办城市形象影响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5).

    [10]徐康宁.文明与繁荣———中外城市经济发展环境比较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264.

    [11]王晓刚.让兰州的城市建设更新升级[N].兰州晚报,2011-11-10(A04.兰州时政).

    [12]卢泰宏,罗绮茗.行销体育·奥运篇·世界杯篇[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3.

    [13]http://www.lzbs.com.cn/兰州马拉松赛.

    [14]乔德平.当代中华民族体育文化发展的新动力[J].甘肃社会科学,2010,(4):60—61.

    [15]隆滟,刘霞.从民居文化的内涵看其对提升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意义[J].甘肃社会科学,2012,(6):202.

    [16]王艳芳.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品牌的打造[D].厦门大学,2009.5.

    [17]宋玉芳.奥运会志愿者的特征及其管理原则[J].体育与科学,2004,(1):20—23.

    [18]程金福.城市化进程中的大众传媒———论大众传媒在现代城市文化构建中的功能[J].甘肃社会科学,2006,(2):11—12.[19]吴奇凌.新媒体环境下城市形象的塑造与传播———以贵州省遵义市为例[J].贵州社会科学,2013,(5).

    [20]http//:www.gscn.com.cn/兰州马拉松调查.

    作者简介:何步文(1963—),男,甘肃武威人,兰州商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责任编辑:董积生;校对:

    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檭

    鸿轩

    (上接第192页)

    参考文献:

    [1]Damir Tokic.Managed futures for long-term investors:a DEA ranking analysis[J].Australian Economic Review,2012,45(4):422—440.[2]张娜.市场结构变革对行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以中国电信业重组为例[J].甘肃社会科学,2012,(6):109—112.

    [3]吴旭晓.基于超效率DEA视窗分析模型的区域农业发展效率研究———以豫、鄂、湘、赣4省为例[J].开发研究,2012,(6):58—61.[4]Gergana Danailova-Trainor,Frank Laczko.Trafficking in persons and development:towards greater policy coherence[J].International Migra-tion,2010,48(4):38—83.

    [5]沈惊宏,陆玉麒,兰小机,等.区域综合交通可达性评价———以安徽省为例[J].地理研究,2012,(7):1280—1291.

    [6]陈绍军,李洋.交通项目的公众参与社会评价———以安徽中等城市交通项目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2,(5):77—81.

    [7]郝书辰,田金方,陶虎.国有工业企业效率的行业检验[J].中国工业经济,2012,(12):57—69.

    [8]蔡理铖,孙养学.基于DEA和SFA的生物制药企业效率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3,(2):93—96.

    [9]赵萌.中国制造业生产效率评价:基于并联决策单元的动态DEA方法[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2,(6):1251—1260.[10]赵萌.并联决策单元的动态DEA效率评价研究[J].管理科学,2011,(1):90—97.

    [11]杨巧红,王林伶.城乡统筹发展指标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以宁夏为例[J].开发研究,2012,(4):19—22.

    [12]冉敏,李爱萍,王学莲.基于层次分析法的中国人民银行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与应用[J].甘肃社会科学,2012,(5):95—99.[13]沈国兵.显性比较优势与美国对中国产品反倾销的贸易效应[J].世界经济,2012,(12):68—82.

    [14]石奇,孔群喜.实施基于比较优势要素和比较优势环节的新式产业政策[J].中国工业经济,2012,(12):70—82.

    [15]蒙锡岗.杰克逊“知识论证”及其变迁路径探析[J].甘肃社会科学,2013,(1):74—77.

    [16]潘锦云,杨国才,汪时珍.引植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制度安排与路径选择———基于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13,(1):74—78.

    [17]王立华,苗婷,田祥龙.我国农村电子政务公共服务效率评价———基于DEA的实证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05—110.

    [18]武春友,岳良文,张米尔.基于MFA和DEA的煤炭资源效率测算方法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2):135—142.[19]刘凌,陈效.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改革路径及其经济效应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2,(2):97—99.

    作者简介:高新才(1961—),男,陕西大荔人,甘肃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兰州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沈志远(1976—),男,甘肃兰州人,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学。

    责任编辑:董积生;校对:鲁雪峰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