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考试真题 > 正文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和处理教材

    时间:2021-03-09 07:58:35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浅谈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如何使用和处理教材

    开江县甘棠初中郭云豪

    一、新教材的主要特点

    (一)编排体系和体例新

    教材体系包括教材单元主题内容及其编排顺序两个方面,其关键是如何根据学生的认知的发展规律,处理好不同类型化学知识之间的关系。

    依据化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现行教材在确定单元主题时既考虑到了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又关注了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将化学知识与社会生活情景相融合,选择那些既与社会和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又具有一定的内在逻辑联系,同时又是学生感兴趣并能理解的知识内容组成单元主题,本教材一共有9个单元主题,分别是化学改变了世界、水和溶液、我们周围的空气、燃烧与燃料、常见的酸和碱、海水中的化学、金属、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社会发展等。

    在确定单元主题的编排顺序时,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处理好学科知识的内在联系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关系,做到由浅及深,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化学现象入手学习有关物质构成和变化的知识,然后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贯彻“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改革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教材在编排时还考虑到了如何处理化学理论性知识与具体事实性知识间的关系,特别是有关物质结构的初步知识,是集中编排,还是

    分散穿插?为分散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本教材采取了理论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穿插的编排形式,将分子和原子、物质组成的表示、金属活动性顺序等知识分别与水、空气、金属等内容相结合,分层次、分阶段地呈现有关概念,使概念理论的学习建立在具体的事实和情景基础之上,同时通过概念理论的学习又加深学生对物质及其变化的深入理解。

    所以,现行教材构建了一个既充分整合,又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体系。不论是九个单元主题还是每个单元内具体节的编排顺序,都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路以及“理论性知识与事实性知识的穿插编排”的特点。

    (二)、教材内容的选择准

    在内容方面,教材力求选择对学生的发展最有价值的化学知识,主要突出了以下四方面:

    1、紧密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遵循“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思路,教材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化学知识的学习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起来。但这种联系不是简单地罗列一些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物质或现象,而是精心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的、并蕴含多种知识生长点的物质或现象作为“生活原型”,从这一原则出发,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的学习融入有关的生活现象和积极具体的社会问题之中。例如,关于分子、原子的学习,不是单纯以分子、原子的知识为选取内容的线索,而是以学生熟悉的水为原型,从解释水的三

    态变化自然引出分子运动的有关知识,从水的电解出发认识分子和原子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从中发掘出分子、原子知识的生长点,凸显了理性与感性的水乳交融关系。

    再如,关于溶液的知识,本教材以生活中学生熟悉的“盐水”为原型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习:(1)为什么食盐会消失在水中?(溶解过程)(2)将食盐水长期放置,食盐会从水中分离出来吗?(溶解的性质)(3)怎样知道一杯食盐水的咸度?(溶质质量分数)(4)如何配制这种食盐水?(溶液的配制)。关于溶解度的学习,则是以“海水晒盐”为原型,通过对“晒盐”过程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和理解饱和溶液、结晶、溶解度等概念。

    2、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主导作用

    化学基本观念是学生通过化学学习所获得的对化学的总观性认识。化学基本观念不是具体的化学知识,它是在具体化学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地概括提炼而形成的,它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将发挥重要的作用。重视化学基本观念的主导作用是革除传统教材内容的“偏、难、繁、旧”,实现删繁就简、化难为易的重要方法。教材特别强调化学基本观念对一般具体知识的统帅作用。

    依据课程标准,在初中化学课程中要形成的基本观念主要包括:元素观、微粒观、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分类、化学的社会观、化学的价值观等。教材在选择内容时,优先确定这些化学基本观念,以此为核心选择那些能形成和体现这些基本观念的具体知识内容,并在每一单元中都突出基本观念的主导地位,引导学生将具体化学知识和概

    念的学习与基本观念的形成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例如,“微粒观”的主要内容包括“物质都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基本微粒构成的,微粒很小,微粒是运动的,微粒间有间隙,微粒间存在相互作用”。在教材中,围绕这一基本观念,分别从不同的章节、结合不同的知识内容,如水的三态变化、水的分解、氯化钠的溶解、木炭的燃烧、氢气的燃烧和爆炸、中和反应、食品中的有机物等,使学生通过不断的学习循序渐进地建立起这一基本观念。

    再如,第一单元“化学改变了世界”,就是希望通过学生熟悉的、能够理解的典型事例,使学生在开始学习化学时就能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认识化学,了解化学的重要作用,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化学,初步建立科学的化学价值观。

    3、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

    化学既研究物质宏观上的性质及其变化,也研究物质微粒观上的组成和结构,宏观与微观的联系是化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也是化学学科最具特征的思维方式。微观结构决定了宏观物质的性质,宏观物质的性质归因于微观结构,培养学生对微粒化学世界的想象力应是初中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和内容。传统的化学教材忽视了这一学科特征,没有将微观于宏观紧密联系起来,学生难以完成从宏观到微观,从微观到实践的抽象,导致学生化学学习的困难和死记硬背。

    现行教材内容的选择不回避微观,而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尽可能将宏观与微观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形象化的微观模型、拟人的卡通画等方式,使学生建立起微观粒子行为的表象,引导学生

    从微观本质上认识和思考宏观的现象和变化,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可以说,突出化学学科的思维方式,引导学生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视角认识物质,是本教材在内容选择和呈现方面最突出的特点。

    另外,在学习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符号时,本教材也是从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视角,通过实物图片和微观模型图片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深入理解化学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建立起宏观、微观和符号间的内在联系,而不是孤立地让学生记忆这些符号。

    4、加强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教育

    将科学探究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是本次化学课程改革最突出的特点。它要求教材内容的选择一定要重视科学方法教育,体现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作为学生学习的对象,而不是直接告诉学生现成的知识结论。

    教材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加强科学过程和科学方法的教育:一是设计专门的主题介绍科学探究,使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有一个基本的整体认识,如第一单元第二节“化学之旅”;二是结合具体的化学知识的探究过程,学习有关的科学方法,如观察、实验、实验变量的控制、测定、记录、数据处理、分类、科学抽象、模型化、提出和验证假说、获得结论等,将科学方法的学习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开展、科学知识的获得紧密结合起来,教材中大量的探究活动都采用了这种形式;三是选择一些能够体现科学探究过程和方法的化学史料来实施科学方法教育,如第三单元第三节“认识原子”,就是通过介绍人类发现原子结构的史实,教给学生研究物质微观的思路和方法。

    二、教学中需要的几个问题

    在使用现行教材的过程中,困扰我们老师的主要问题一是教学目标和教材重难点问题;二是教学进度问题;三是教学内容处理的问题;四是教材体例处理的问题等。

    (一)、教学目标和教材重难点问题------精读课程标准,分析中考试题,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课程标准是化学教材编写和教学活动的灵魂,无论什么版本的化学教材都必须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到教学活动也要围绕着课程标准来展开。所以,只有我们认真阅读课程标准,深刻理解课程标准的要求和精髓,才能做到对初中化学教学内容的目标和重难点心中有数。同时,在精读课程标准的同时,也要认真分析各省市近几年的中考试题,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精读课标和中考分析这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既有利于教师教学中准确把握教材意图和教学内容,抓住重点和突破难点,避免做无用功,又有利于学生学得轻松,掌握牢固,避免学生大海捞针,逻辑混乱。

    课程标准中,关于目标要求,说明中对认知性、技能性和体验性学习目标水平从低到高有知道、记住、说出、列举、找到;认识、了解、看懂、识别、能表示;理解、解释、说明、区分、判断;初步学习、初步学会等层次。

    根据这个目标要求,那么我们在处理具体章节教材知识点的时候,就要根据课程目标上说描述到水平要求来实施教学。

    如:我们在处理第五单元《常见到酸和碱》内容时,课程标准中

    对课程目标最基本的要求是1、知道常见酸碱到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酸碱到腐蚀性;2、初步学会稀释常见到酸碱溶液;3、会用酸碱指示剂和PH试纸检验溶液到酸碱性;4、知道酸碱性对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到影响。

    因此,本章的教学的核心知识是酸碱的主要性质、性质的应用指示剂的使用等方面,同时,本章第四节《化学反应中的有关计算》也是一个重点内容。结合近几年各省市的中考命题,这些知识仍然占中考分值的最大比重,是学生化学学习要高度重视,重点强调,反复训练,当然在课时的安排上也要多些。在处理这章教材时,可以将有关盐的知识提前与酸碱知识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就能形成对酸、碱、盐、金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等几类物质的性质及相互关系有一个较为明确、系统和网络化的了解和掌握,有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进度问题-----根据季节特点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进度。

    根据上、下两册教材内容的多少和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结合我市中考时间安排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十分注意教学进度的合理安排。一般来说,九年级秋季时间稍微长点,大概有近5个月(包括假期辅导),而且学生兴趣浓厚,所受其他干扰相对来说要少些。春季时间较短,总的时间大概3个月多一点,除了假期、中考报名、实验操作训练和考试、体育考试、学校招生宣传的影响,真正用于教学的时间也是很短暂的。所以我们在每个九年级开始就要计划好一年的

    教学进度,避免上册搞“长跑”,走“”一二一,下册搞“短跑”,走“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我们的做法是,在秋季中期考试前要上到第三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期末前近一个月结束上册,便进行下册的教材教学,可以上完第六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然后分主题进行物质组成和构成、化学用语和酸碱盐知识的复习;春季开学后,进行简单的复习,便开始第七单元及以后的教学,到3月中旬结束教材内容,然后进行分章节复习。到五月长假返校后,便进行集中实验操作培训和考试,这个工作结束后,继续复习直至中考。

    (三)、教学内容处理的问题------因势利导,注重联系和逻辑关系化学教学内容处理上,要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本章本节内容的难易程度、与前后教材知识的联系和在历年中考试题中所占的比重来确定。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内容和知识逻辑关系进行调整,我们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材版本可以很多,为什么我们教学内容处理上不能百花齐放呀。经过对近几年中考的分析,试题的重点或者说是学生失分主要点还是在物质的微观粒子构成、化学用语的书写和表述、酸碱盐性质及应用以及实验探究等内容上,在《化学与健康》、《化学与社会发展》上考得不多,失分也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上述化学核心知识的教学要多分配一些时间,做到不做夹生饭。因本教材的特点之一是将核心知识分散教学,有点“天女散花”的味道,刚开始时有点不知所措,随后我们就会发现教材中后面内容有很多都是对前面内容的复习和加深。所以,我们在上上册内容,可以根据需要,多花时间对每一个核心知识讲详讲透,必要时可以改

    变教材编排顺序和逻辑关系。这样,下册的教学就相对轻松多了,有很多知识就相当于是复习了。学得好的同学在上册学完就可以试做中考题了。这样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巩固提高,也有利于下册有足够多的时间来进行总复习和实验操作的训练。

    例如:在学习第二单元第四节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时,我们在学习了溶解的过程后,通过补充一个在室温下,向一定量水中加氯化钠,观察它溶解现象的实验,便可很自然地引申出或过渡到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以及溶解度等的知识上来,将下册第六单元部分内容提前上,这样处理也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和逻辑的,学生学习起来也是顺理成章的。

    再如:在学习了酸碱知识的同时,其实就已经大量牵涉到来金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盐的知识,那么我们大可不必遮遮掩掩、神神秘秘地隐瞒这一事实,完全可以大张旗鼓的将下册学习的金属性质、盐的性质及应用等相关知识与酸碱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样学生学习更容易,理解更深刻,教学效果更好。虽然在进行这些内容的教学时,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但从整个九年级教学来说,反而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同样,在进行物质宏观组成与微观构成的教学时,也可进行类似的调整。

    (四)、教材体例处理的问题----注重栏目功能,提升学生参与率在课堂上处理好教材,老师们都有一整套好的方法和经验,我在此就不多谈。主要针对现行教材的体例方面来谈谈。

    教材的编写体例不仅仅是一种呈现方式,更是一种引导学生学习

    的线索。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变化最大的地方。由被动接受式学习转变为自主探究式学习,新教材是通过一系列的“栏目”实现的。

    本教材中所设计的主要栏目有《实验探究》、《活动天地》、《交流共享》、《多识一点》、《在线测试》、《由你决定》、《长话短说》、《挑战自我》、《信息冲浪》、《单元练习与实践》等。

    《实验探究》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过程,获得有关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活动天地》通过各种活动如观察、调查、阅读、资料收集、讨论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情感态度。

    这两个栏目是教材中运用最多的,也是非常核心的栏目,很多中考试题背景都取自于这里。这两个栏目的设置,其目的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增加对学习活动过程的体验,体会化学知识的获得过程,增强学生实验探究能力。与传统的被动接受、机械记忆式学习不同,本教材强调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来“学化学”、“做化学”,而不是来“看化学”、“听化学”。

    因此,运用这两个栏目时,不但要引导学生亲自动手“做”,更要促使学生在做中深入“思”。不能单纯的行为参与来促进学生高层次思维能力的发展,只有以深层次的认知参与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为核心的学习,才能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所以实验中要不断地用“问

    题”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产生感悟和体验,要努力将实验、观察、思维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思维的引导下进行活动,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从而获得有关的结论。

    如:上册39页的《活动天地》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如图所示,在空气中点燃氢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只干燥的烧杯,观察所发生的现象,然后用手轻轻接触摸烧杯。(图略)

    在做该实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要用纯净的氢气?2、为什么要用干燥的烧杯,而不用刚洗过烧杯?3、该实验证明了什么?

    又如:上册61页《活动天地》: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这个实验,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为什么用铜,而不用碳或硫?如果不用铜,我们还可以用什么?2、为什么在加热过程中,要交替缓慢推动两个注射器的活塞?3、为什么要等到装置冷却后,才能将气体全部推至一只注射器读数?4、该实验有哪些因素需要考虑?(铜丝足量、装置不漏气、加热时间要充足等)就被许多省市(2010年鞍山;2010年达州;2010年金华等)引用作为中考试题背景。有的试题还对该实验可行性进行了质疑:认为该实验的误差较大(没有计算中间玻璃管内空气的体积)。

    再如,上册125页《实验探究》:盐酸和氢氧化钠能否发生化学反应该实验探究也被广泛作为试题或试题背景,用于考核学生怎么判断没有明显现象到化学反应是否发生。

    《交流共享》通过提出问题,为学生提供进行讨论、交流、合作、

    表达的机会,营造师生之间的人人参与、平等对话、真诚沟通、彼此信赖的学习情境和教育氛围。

    该栏目中问题的设计,与《实验探究》、《活动天地》中设计的问题不同,它主要是针对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难点内容,以及重要的方法、观念等设计问题,引导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澄清头脑中的错误认识,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获得对事物本质的正确理解,形成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所以处理这个栏目时,我们可以倾听学生的发言,从中得到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纠正他们在认识上的偏差。

    《多识一点》联系正文的内容,为学生提供一些化学科学前沿知识,或者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的材料,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信息冲浪》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图书馆等途径搜集资料,培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处理这两个栏目,可以教给学生自己去阅读、拓展。老师可作为常识性知识的介绍,不作为重点讲解。

    《长话短说》即每节教材内容的概括小结,简明扼要地表示本节教材的主要内容和观点,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把握。

    这个栏目是对本节内容的一个小结,可在课程内容结束是,进行适当的总结,形成本节内容的一个完整整体。

    《在线测试》配合课堂学习的检测练习题,侧重学生对有关基础知识的理解。

    《由你决定》提出与本节学习有关的社会生活问题,要求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方案,培养学生做出决策的能力。

    《挑战自我》即学完每节教材后的学生练习,侧重巩固和运用所学知识,分为不同层次,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充分的选择空间。

    《单元练习与实践》即单元综合练习,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有关问题,加深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关心自然、关注社会的积极情感。

    这四个栏目内容主要是为学生进行适当的练习而设计的,有些问题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能进行处理,有些内容留给学生进行作业,教师通过批改,了解学生对本节和本章知识的掌握情况。但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练习题在很多时候被中考命题者所选中,稍加修改拓展便作为中考试题或者作为试题背景。因此学生在完成作业后,教师要进行讲解和拓展。如:下册第8页,《挑战自我》栏目,第3题,从海水中提取氯化镁时,经历了“氯化镁氢氧化镁氯化镁”的转化过程,请分析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这道习题被达州2010年改编拓展成中考试题予以考查。

    总之,我们不能选择教材,但我们能够使用和处理好教材。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要结合学校学生实际,认真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挖掘教材,科学合理地使用好教材,就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