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考试
  • 考试报名
  • 考试时间
  • 成绩查询
  • 网络课程
  • 考试真题
  • 模拟试题
  • 公文文档
  • 文档大全
  • 作文大全
  • 范文大全
  • 招聘大全
  • 当前位置: 勤学考试网 > 考试时间 > 正文

    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_对学生评价的内容

    时间:2019-02-28 06:05:55 来源:勤学考试网 本文已影响 勤学考试网手机站

      随着传统学生评价和众多新兴学生评价实践问题的逐渐显露,教育评价改革随之推进,学生评价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评价改革的重中之重。下面是小编整理aa的范文,欢迎阅读!

      对学生评价的内容

      根据《改革大纲》的指示精神,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注重认知、还要特别注重情感和实践能力、品德方面的评价,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全面发展。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内容

      1.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评价

      从评价过程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对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认识有误,认为这个评价内容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关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是指学生在学习教学内容过程中,在认识认知内容的基础上,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变化。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体验和认识,是人的需要得到满足与否在人头脑中的反映。情感是人、是学生对事物、对认知现象的观察、注意、兴趣、认识和价值判断的综合精神产物,是人心理内化的结果。德育课目标的道德情感,是指道德情感,是学生对道德需要和愿望的内心体验。

      态度,是人对某种事物,是学生对学习对象的认识、看法而采取的行为和表情,是由学生个体内化转为外化的结果,是由于教学和教学策划介入而对教学内容产生的情感力量所引起的。德育课程的态度,是指学生对某些具体道德需要产生的内心看法引起的行为。

      价值观,是指客观事物满足主体,即人的需要的看法。在教学中的价值观,是指学生对教学内容满足其发展需要价值和意义的看法。

      情感和态度都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表现,是对客观现象的一种反映,也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对待方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情感与态度就是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态度。是学生对道德认识的一种具体表现,它表现了学生对道德意识的一种倾向性。道德情感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起着产生道德态度和行为的作用。有些人在行为中,表现出对人民、对祖国、对真理、对科学的热爱,都是道德情感所产生的道德行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既是德育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品德学习的投入、过程与效果,又是品德教育的目标,通过对道德知识、道德要求的学习,改变学生的行为倾向,激发他们对品德学习的兴趣,陶冶热爱道德情操、热爱家乡、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真、善、美的道德情感,并为社会性价值观打好基础。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对人、对社会都非常重要。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心理对正义、善良和美的追求,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人生的指路明灯。人追求的是成为完善的人。这样的人,能学会做事,掌握为人类服务和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学会共同生活,具有与别人合作的精神;学会生存,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掌握自己的人生命运。培养小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像传授知识一样直接“教”给学生,而是要创设机会、情境,通过学生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感受、体验和内化。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要使学生产生爱祖国、爱集体、爱社会主义、爱学校、爱家乡、爱亲人的感情和态度,并形成基本正确的价值观。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内容标准

      (1)品德与生活课程情感、态度的内容标准:

      (2)品德与社会课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内容标准:

      二、行为、习惯和能力内容

      1. 行为、习惯和能力的评价

      小学阶段是儿童品德行为、习惯及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有针对性地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生活、社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参与和适应社会形成正确生活态度,培养学生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生活学习能力。

      儿童的道德行为、习惯和能力形成的最佳期是少年时期。让少年儿童养成讲文明、守纪律、保护环境和爱护资源的行为和习惯以及学习道德能力,是学生学习做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这是培养少年儿童道德品质和理想情操的起始点。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对学生一生成长和社会都非常有价值。

      小学低年级的品德与生活规定的评价内容是:行为和习惯。这里的行为是道德行为,因为这是一门德育课。道德行为,是个人遵照道德规范所采取的言论和行为。当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成为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时,就形成了道德动机。而表现在行为上的就是道德行为。道德行为是实现道德动机的手段,是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与外部标志。衡量一个学生的道德品质,主要是看他的行为。只有道德行为,才能使道德品质具有社会意义和价值。因此,在小学德育课中,道德训练非常有意义。

      道德行为是包含道德习惯的,道德习惯是一个人由不经常的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品质的关键因素,在人的日常生活的道德行为中,行为习惯起着特别明显的作用。因此,在道德教育中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都非常重要。

      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单靠行为方式的指导是不够的,它要不断的训练,养成巩固的道德行为习惯。道德行为习惯一旦形成后,就形成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行为倾向,能主动地表现出良好的道德行为。作为目标,其中道德行为就涵盖了道德习惯,习惯是行为的习惯。养成教育对小学生非常重要,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后,就不自觉地称为小学生的行为需要,甚至成为终身保留的个性品质。有的学生没有礼貌,上课乱说话,破坏课堂秩序,随地吐痰等,都是开始时缺少训练,没有养成行为习惯。习惯目标,如礼貌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互助习惯、卫生习惯、按时作息的生活习惯等。

      能力,是指通过教育过程的训练和培养形成的,人运用所学知识有效地认识和处理某些问题的本领。它是教学价值外显的、可操作性的评价表现内容。学习的目标和意义,就是为了用学到的知识解决思想意识问题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力表现在外面,但它凝集了知识理论和科学思想的理论内涵,使它实现了自己的应用价值和创造价值。小学品德与社会课评价内容的能力,主要是指道德能力、生活能力、学习能力、心理能力等。如,自我调节、自我救护能力,表达自己见解、与人交流的能力,认识、观察、分析、解决、判断、选择的能力,收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探索、说明问题的能力、自我评价能力、自理能力、服务社会能力等等。

      其实作为目标也好,作为评价内容也可,行为目标包括了习惯养成和能力培养两部分。现在教学目标在各种课程标准中分的很乱,目标重叠现象很严重,这是暂时现象,通过学习慢慢会统一起来的。方法也可以包括在行为目标中。过程是目标取向,不是目标因素。

      2. 行为、习惯的评价内容标准

      (1)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内容标准

      (2)品德与社会的评价内容标准

      三、知识内容

      知识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学校课堂所学的知识,主要是间接知识。

      (1) 品德与生活课程,主要是学习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了解生存常识,如吃、穿、住、行的简单知识,了解生活安全常识;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学习一定健康常识,认识交通标志,懂得小学生活动、学习、交往的基本要求,明白做事要认真,不敷衍,要有耐心,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现象、科学常识。

      (2) 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是学习以下有关知识:

      ① 初步了解儿童的权利与义务,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初步懂得规则、法律对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意义。

      ② 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民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影响。

      ③ 了解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简单了解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共同问题。

      ④ 知道在中国长期形成的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初步知道影响中国发展的历史事件。初步了解新中国成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⑤ 知道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知识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知道社会生活中不同群体、民族、国家间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3. 知识评价内容标准

      (1) 品德与生活课程评价内容标准

      (2)品德与社会课程评价内容标准

      教学评价内容

      由于教学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课堂教学评价的复杂性,它既不能单纯用劳动强度、工作时间和教学对象等方面简单的量来衡量,又不能以某一个模式来参照给分。因此,究竟依据哪些因素对课堂教学做出实用、高效的评价,一直是教学评价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新课程的理念是以人为本,为了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所要造就的人是具有全面知识技能、品德优良、心理素质完美、社会适应力强的劳动者,因此,在构建教学评价内容的时候,要做到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辅之以教师的创新素质、业务能力、教学成绩等方面全面科学地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重点突出学生参与的程度和学生活动的广泛性,教师问题设计的启发性、引导的科学性,教学过程的民主性等,这样不仅注重评价结果,更注重评价过程。基于以上观点提出了如下几项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

      一.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学生主动参与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以及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达到深层次的理解。此内容可以细化为学生参与的时间和广度、学生参与他人的合作、学生参与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在明确问题中学习。

      鉴别学生是否参与了高水平的认知活动可以考虑以下指标:

      1、学生能否用自己的话去解释、表述所学的知识。

      2、学生能够综合几方面的相关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综合问题,学生自己解决的综合问题有多少。

      3、学生参与解决的开放性问题数或一题多解的问题数。

      4、对于开放性问题或一题多解问题,学生提供多种解题方法或答案的次数。

      5、学生回答有创意的人次。

      6、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

      二.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传统教学中,许多教师在教学中首先注意的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有余力才注意其主体性和思维方式。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应该反过来,首先注意学生的主体性、思维方式,其次才是双基。创造力评价一般采用发散性思维测量、态度与兴趣量表、人格量表等,但是这些手段不适合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应用。课堂教学评价一般采用观察的方法,观察两个方面,一是看教师有没有在教学中贯彻创造性思维教学的基本原则,二是看学生回答问题以及学生自己的提问有没有独创性。在课堂观察中,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也是评价学生课堂表现的创造性的依据。学生回答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评价:1、表达意义是否丰富、流畅;2、是否从多种角度思考问题;3、回答是否有新意和独特性;4、分析是否深刻、深入。 参考以上原则以及其他的一些研究,在课堂教学中观察教师对创造力的培养和学生创造性表现时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提出了几个开放性的问题?

      2、对于开放性问题,学生提供了几种解答?教师提供了几种解答?

      3、学生回答问题有创意的人次是多少?

      4、学生主动提问的次数是多少?

      5、学生提问有创意的人次是多少?

      6、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时间用于集体自由讨论?

      7、课堂教学中有多少时间用于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或研究?

      8、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容许学生思考的时间平均是多少?教师批评学生或否定学生的次数是多少?

      三.教师的教学设计

      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参与程度,不仅取决于学生自身的主体意识和活动能力,还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设计,教师对学生发展水平的了解程度,教师对教学内容、方法的整体把握,教师能否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的时间和空间等。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以及能够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教师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思考,并能够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如果教师没有自己的思考,照搬教案,那么这种千人一面的教学如何能培养出有特色有创造力的学生呢?

      因此,课堂教学评价还需要考虑教师教学实际的创造性,在高年级教学中,还要考虑教师思考的深度和广度等。评价教学设计的创造性是为了鼓励教师独立思考、百花齐放。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有这样的现象,

      有的教师模仿别人的教学能够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有的教师想尝试改革创新,但是初期效果并不理想。我认为,完全模仿的课不能算优秀的课,必须有所改革和发展;而对于那些进行了自己的思考和探究的教师,不管最后的效果如何,都应该肯定他敢于创新的精神。评价课堂教学并不仅仅看教学的结果,还要看教师的设计思想。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评价内容和标准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共两大方面:

      1.教师的导

      (1)教学思想:育人为本,进行德育渗透,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促进学生主动发展,重视能力培养,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各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

      (2)教学目标:目标的明确性、具体性和全面性,以及符合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的要求,符合学生的实际等。

      (3)教学内容:内容阐述的思想性与科学性,知识结构的逻辑性与系统性;重点突出与难点突破;揭示本质,新旧知识联系紧密,处理得当,熟练自如;反映本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等。

      (4)教学方法:因材施教,灵活多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进行层次性教学,创设问题情境,运用启发式教学;师生配合的协调性;讲授深入浅出,逻辑性强;运用直观与形象化的措施(如利用视听辅助设备,采用直观图表、模型等);开放性强,实用性强等。

      (5)教学效率:知识容量与训练的饱和度;教学时间利用的有效率;学生负担的合理性;课程难度与进度的适中性等。

      (6)教学效果:教学总体设计的妥当性,达成教学目标;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自学能力的养成;创新实践能力和非智力因素(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和自信心)的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有所体现等。

      (7)教师素质:语言规范、清晰、准确、简洁、生动;教态自然亲切,仪态端庄大方;板书工整、美观、科学、新颖;课堂应变和调控能力强,能灵活驾驭课堂。

      2.学生的学

      (1)学生参与的全体性:教师的问题设置注意到学生的层次性,好、中、差学生全体参与,兴趣浓厚,积极性高,训练面广,都有收获。

      (2)学生参与的全面性:掌握学法,习惯良好;思维灵活,掌握知识牢固。

      (3)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课堂气氛活跃,主动投入,善于倾听、理解他人发言,并能及时抓住要点,发表自己的观点;自主学习,读、思、疑、议、练、创贯穿全过程。

      (4)学生参与的创新性:善于思考,勇于质疑、释疑,发表不同见解,不唯师、书,敢于挑战权威,善于发现规律,能举一反三,善于运用不同学科知识,从多个角度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内容评价

      知识:1、对教材和课标(大纲)理解准确、透彻、全面、系统

      2、能围绕教学目标精选内容,数量适中、选材得当

      3、重点、难点、关键点把握准确

      4、学科知识严谨科学,体现学科思想方法

      5、联系生产、生活和学生实际,适度延伸相关课程资源

      活化教材,注意教材内容的整合,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教学内容

      能力:1、注重学习方法的总结和学科能力培养

      2、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

      3、内容的呈现有助于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情感:1、学生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

      2、热烈、有序,师生、生生交流充分,学生参与机会均等。课堂气氛活跃、有序

      3、学生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学生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 考试时间
    • 范文大全
    • 作文大全
    • 课程
    • 试题
    • 招聘
    • 文档大全

    推荐访问